
28/08/2025
在臨床問診中,常常有很多患者因為沒有仔細關注或回憶不起症狀、病史、家族史等情況,導致醫生收集到的資訊可能不夠全面,這可能影響診斷的準確性。
因此,以慢性鼻竇炎為例,中山大學教授、耳鼻喉科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史劍波教授建議患者可以在就診前關注以下 9 個指征,方便醫生問診時能夠給到準確的資訊——
【重點指征】
門診問診,關注症狀包括:
1️⃣鼻塞或鼻堵(間隙性或持續性,持續時間)。
2️⃣鼻涕(鼻涕往前還是後鼻孔滴漏,黏性、粘膿性還是膿性,鼻涕有沒有帶血)。
3️⃣面部疼痛或壓迫感(頭痛的位置、時間、有沒有規律?)。
4️⃣嗅覺減退或喪失(時間、口服激素後能否緩解)。
5️⃣如果是兒童:詢問是否有咳嗽,有沒有打鼾和張口呼吸。
病史收集的時候還需要關注:
6️⃣症狀持續時間是否超過12周(這是確定慢性和急性的一個的時間點)。
7️⃣既往使用藥物病(如抗生素、鼻用激素、口服激素、鼻腔沖洗、粘液促排劑)。
8️⃣共病情況(比如過敏性鼻炎、哮喘、胃食管反流、牙病、解熱鎮痛藥過敏)。
9️⃣家族史:是否存在遺傳性疾病(如囊性纖維化、哮喘)。
【臨床常用檢查】
1. 鼻內鏡檢查(首選)
1️⃣觀察黏膜充血、水腫、息肉存在情況。觀察膿液和息肉來源於中鼻道還是嗅裂。
2️⃣評估是否存在鼻腔結構異常(如鼻中隔偏曲、下鼻甲肥大、鉤突肥大)。
2. 影像學檢查:一般會選擇鼻竇CT掃描
1️⃣確定病變性質。
2️⃣確定病變範圍:是單竇病變還是多竇病變,鼻竇氣化、骨質增生情況,黏膜增厚及阻塞情況。
3. 病因學檢測:
1️⃣過敏評估:皮膚點刺試驗或血清總 IgE 檢查和特異性 IgE 檢查(篩查過敏性鼻炎)。
2️⃣血常規檢查(主要評估學嗜酸性粒細胞)。
3️⃣細菌或真菌培養+藥敏(反復感染者)。
4️⃣病理檢查(排除內翻性乳頭狀瘤和惡性腫瘤)。
【慢性鼻竇炎分類與分型】
慢性鼻竇炎分型方法包括:
1. 根據有沒有鼻息肉
伴有和不伴有鼻息肉的慢性鼻竇炎(CRSwNP/CRSsNP)。
2. 根據細胞分型
嗜酸性粒細胞性鼻竇炎和非嗜酸性粒細胞性鼻竇炎(包括嗜中性粒細胞、漿細胞、淋巴細胞)。
3. 根據組織和血嗜酸性粒細胞和總IgE
分成二型和非二型慢性鼻竇炎。
慢性鼻竇炎分型的臨床意義:
1️⃣伴鼻息肉、嗜酸性粒細胞性、T2型慢性鼻竇炎,通常與嗅覺障礙、哮喘或者氣道高反應、過敏性鼻炎相關,對激素治療比較敏感,通常增量激素治療效果比較理想,可能對生物製劑回應較好。
2️⃣不伴鼻息肉、非嗜酸性粒細胞性、非T2型慢性鼻竇炎,通常由細菌感染或解剖異常、牙源性感染等因素相關。
====================
【想要瞭解以及諮詢更多,歡迎聯絡我們】
📍深圳新風和睦家醫院:廣東省深圳市福田區福強路4012號,距離福田口岸(香港落馬洲站)10分鐘車程
️📞24小時電話預約: (852) 5801 1515(香港)
(86) 4008 919191(内地)
💬WhatsApp: 6673 5099
#深圳新風和睦家 #長者醫療券 #和睦家醫療 #鼻竇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