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腦脊中風及痛症顧問 The Hong Kong Brain & Spine, Stroke & Pain Consultant Clinic

香港腦脊中風及痛症顧問 The Hong Kong Brain & Spine, Stroke & Pain Consultant Clinic 我們是一群經驗豐富的腦神經外科註冊護士和一群專業從事顱底,脊柱和腦血管手術的腦神經外科醫生。
幾十年來,我們一直在治療急性中風患者及其他患有腦和脊椎問題的病人。我們還提供的緊急醫療諮詢,援助和治療服務。

60歲男子長期飽受右側臉部如電擊般劇痛所苦,連吃飯、說話都會引發疼痛,經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神經外科診斷為三叉神經痛,接受顯微血管減壓手術後,疼痛明顯緩解。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神經外科醫師巫智穎表示,三叉神經痛被認為是最劇烈的臉部疼...
29/09/2025

60歲男子長期飽受右側臉部如電擊般劇痛所苦,連吃飯、說話都會引發疼痛,經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神經外科診斷為三叉神經痛,接受顯微血管減壓手術後,疼痛明顯緩解。

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神經外科醫師巫智穎表示,三叉神經痛被認為是最劇烈的臉部疼痛之一,主要是源自第五對腦神經的神經病變,最常見原因是腦內小血管壓迫神經根部導致異常放電。他解釋:「腫瘤、帶狀皰疹病毒感染、多發性硬化症、動脈瘤也可能是導致這種疾病的原因。」

對於三叉神經的分布位置,巫智穎醫師指出,三叉神經從腦幹發出後分為三個分支,主要支配前額、上顎和下顎區域。「病人如果感受到單邊皮膚刺麻痛或是像刀割疼痛,甚至牙齦痛,經過牙科治療還是覺得痛,就高度懷疑是三叉神經痛造成的。」他說明,隨著年齡增長,血管老化、擴張或彎曲可能壓迫三叉神經,導致神經敏感而產生疼痛。

針對治療方式,巫智穎醫師表示,初期以藥物治療為主,但藥物可能產生頭暈、嗜睡或皮膚過敏等副作用。當藥物治療效果不佳時,可考慮射頻燒灼、加碼刀與顯微血管減壓手術等治療方式。其中,射頻燒灼和加碼刀雖然相對安全且不需住院,但成功率約60-80%,且可能有疼痛復發及臉部麻木等副作用。

這次接受治療的病患,經由顯微血管減壓手術處理,巫智穎醫師解釋:「手術是透過顯微技術從後顱打開約50塊硬幣大小的顱骨小孔,找到壓迫三叉神經的血管並將其分開撥離,最後在神經與血管中間放置不可分解的墊片。」他強調,根據大型研究統計,這種手術方式的長期緩解率超過90%,特別適合年輕或健康的患者。

最後,巫智穎醫師建議,預防三叉神經痛可透過保持頭部及臉部溫暖、控制三高、保持心情愉快及正常作息、避免菸酒等刺激性食物等方式進行。

#三叉神經痛

#牙痛 #病毒感染
#舌咽神經
#顯微血管減壓手術
#微創 #微創手術
#神經痛症 #腦外科
#神經外科 #腦神經外科
#磁力共振


相關影片:
https://youtu.be/P08qmredSSQ

https://youtu.be/pt2C4N9X7RU?si=5X5b4epdSpKTymKB

相關内容:
https://www.brainandspine.com.hk/個案故事/三叉神經痛和舌咽神經痛綜合症/

三叉神經痛與舌咽神經痛的解脫
https://www.brain-spine.hk/zh/triumphoverpain

原文:
https://ctinews.com/news/items/1vWRZJVeWJ

居家健身風潮席捲全球,運動健身環大冒險成為許多人的運動選擇。一名25歲日本女性在遊戲過程中突然感到右邊頭頸部有一陣搏動性劇痛,48小時後出現左半身麻痺、視力模糊等症狀,送醫後確診為頸動脈剝離導致的缺血性中風。這看似安全的居家運動,沒想到也引...
28/09/2025

居家健身風潮席捲全球,運動健身環大冒險成為許多人的運動選擇。一名25歲日本女性在遊戲過程中突然感到右邊頭頸部有一陣搏動性劇痛,48小時後出現左半身麻痺、視力模糊等症狀,送醫後確診為頸動脈剝離導致的缺血性中風。這看似安全的居家運動,沒想到也引發嚴重的健康後果。



頸動脈剝離 是年輕成人中風的重要原因

國泰醫院神經外科謝政達主任指出,倘若這名女性平時久坐少動,近期才開始透過健身環遊戲運動,而在進行需要頭部上方反覆推拉的高強度動作時,頭頸部突然劇痛,就是激烈運動造成的頸椎動脈內層撕裂,血液滲入血管壁形成血栓,進而堵塞腦部血管。

謝政達主任說明頸動脈剝離是年輕成人中風的重要原因,特別常見於40歲以下族群;其中運動引起的創傷占重要比例,症狀往往延遲出現,患者容易忽視初期的頸部疼痛警訊。

運動相關頸動脈剝離患者 平均年齡約35歲

關於頸動脈剝離的發生及血管內壁撕裂,導致血液在血管壁層間流動,形成血腫或血栓,最終影響腦部血液供應。謝政達主任提醒,頸動脈剝離是40至50歲患者中風的常見原因,當血管內壁撕裂時就將血栓脫落並阻塞腦血管。

醫學研究發現,運動相關頸動脈剝離患者的平均年齡約35歲,比一般頸動脈剝離患者年輕,反映年輕人更積極參與體育活動的現實。

謝政達主任表示,中風的早期症狀包括嚴重且突發的頭痛,這些症狀通常出現在中風症狀之前,許多患者在確診前一個月就開始出現相關症狀,但容易被誤認為一般的運動疲勞或肌肉酸痛而被忽視。

因此運動後出現持續性頭痛、頸痛,特別是伴隨神經症狀時,應立即就醫檢查,以早期識別和治療皆能顯著降低嚴重併發症的風險。

#中風 #腦中風
#面歪 #暈眩
#高血壓 #手腳痲痺
#手腳無力 #行路不穩
#中風風險評估 #磁力共振
#預防中風 #腦外科 #神經外科
#腦神經外科 #腦神經外科醫生
#腦動脈瘤




相關內容:
https://www.brainandspine.com.hk/中風/中風表徵/
https://www.brainandspine.com.hk/健康檢查/腦部檢查/
https://www.brainandspine.com.hk/腦/腦部護理/

中風風險 https://www.brain-spine.hk/zh/strokerisk

認識腦中風:
https://youtu.be/C4VCdxaMRug

中風徵兆和治療:
https://youtu.be/9eI_aDPVVag?si=bLPZuMyEcTGL07HM

原文:
https://tw.news.yahoo.com/share/398315e6-b64d-3202-85f9-57fddb834a9a

怎麼走路時左腳會一直抖?中部一名75歲的詹先生,近日發現走路時左腳常不受控制地抖動,還伴隨著明顯的無力感。家人看了覺得不太對勁,但又覺得老人家上了年紀,本來就容易有神經退化或肌肉無力的問題,因此並沒有特別放在心上。沒想到一週過去,情況完全沒...
25/09/2025

怎麼走路時左腳會一直抖?中部一名75歲的詹先生,近日發現走路時左腳常不受控制地抖動,還伴隨著明顯的無力感。家人看了覺得不太對勁,但又覺得老人家上了年紀,本來就容易有神經退化或肌肉無力的問題,因此並沒有特別放在心上。

沒想到一週過去,情況完全沒有改善,遂前往衛生福利部豐原醫院就醫。檢查後結果出乎意料—原來這不是單純的老化,而是「急性腦中風」。

不是只有「臉歪手癱」才是中風
一般人對於腦中風的印象,大多停留在「半邊臉突然歪掉、手腳癱軟、說話突含糊不清楚」這些典型症狀。衛福部豐原醫院神經內科醫師洪朝賢提醒,中風的表現其實很多元,像詹先生這樣以單側抖動、肌肉抽搐或不受控制的動作為主要症狀,屬於相對少見的「非典型中風症狀」。

洪朝賢醫師表示,詹先生因為長年有高血脂問題,血管本來就比較脆弱。這次出現「左腳抖動、無力」的表現,其實就是腦中風的一種徵兆。比較特別的是,他並沒有出現典型中風症狀,因此家人一開始沒有警覺,差點錯過最佳治療時機。

這種狀況很容易被誤判,因為單側肢體不自主抖動,會讓人聯想到帕金森氏症、甲狀腺亢進或血糖異常導致,進而延誤就醫。洪朝賢醫師強調,只要身體突然出現「單側」不自主的動作異常、持續性無力或肌肉抽搐,就要提高警覺,因為這些都可能和腦中風有關。

入院後醫師安排詹先生核磁共振檢查,發現右側大腦出現梗塞,確診為「急性缺血性腦中風」。經緊急給予中風藥物治療後,詹先生的左腳抖動逐漸改善,9天後順利出院,算是有驚無險。

預防腦中風,從日常4大生活關鍵做起
腦中風的治療成效,與發病的就醫時間密切相關,洪朝賢醫師指出,最關鍵是要把握黃金3.5小時內緊急處置。他呼籲民眾要熟記台灣腦中風學會的「FAST」口訣:

Face:觀察臉部有沒有歪斜、不對稱。
Arm:舉手測試,看看手臂是否無力、舉不高。
Speech:講話是否含糊不清,甚至無法表達。

#中風 #腦中風
#面歪 #暈眩
#高血壓 #手腳痲痺
#手腳無力 #行路不穩
#中風風險評估 #磁力共振
#預防中風 #腦外科 #神經外科
#腦神經外科 #腦神經外科醫生
#腦動脈瘤




相關內容:
https://www.brainandspine.com.hk/中風/中風表徵/
https://www.brainandspine.com.hk/健康檢查/腦部檢查/
https://www.brainandspine.com.hk/腦/腦部護理/

中風風險 https://www.brain-spine.hk/zh/strokerisk

認識腦中風:
https://youtu.be/C4VCdxaMRug

中風徵兆和治療:
https://youtu.be/9eI_aDPVVag?si=bLPZuMyEcTGL07HM

原文:
https://edh.tw/articles/zjnvvpv

「才45歲,怎麼就中風了?」新竹一名45歲的T先生,在一次深夜加班的返家途中,突感不適昏倒,緊急就醫後確診左側腦中風,導致右半身癱瘓。幸好經醫療團隊即時搶救,病情穩定下來,後續轉院接受復健治療,經過一段時間的密集療程,他現在已能自己走路、吃...
23/09/2025

「才45歲,怎麼就中風了?」新竹一名45歲的T先生,在一次深夜加班的返家途中,突感不適昏倒,緊急就醫後確診左側腦中風,導致右半身癱瘓。幸好經醫療團隊即時搶救,病情穩定下來,後續轉院接受復健治療,經過一段時間的密集療程,他現在已能自己走路、吃飯,生活自理能力大幅改善,逐步邁向重返家庭與工作的目標。中風年輕化,三高、壓力、熬夜是關鍵

過去我們總以為中風是老年人的疾病,但近年45歲以下的中風患者逐年增加。隨著生活型態與飲食習慣改變,近年45歲以下年輕型中風病人逐年增加,不再是長者專屬的疾病。2022年藝人納豆在年初因出血性腦中風緊急住院並動手術,當時入院超過3個月才能回家休養;美國名模Hailey Bieber在2022年也曾發生過小中風,當時才25歲的她康復後在Youtube錄製影片表示,她當時正在吃早餐,突然感覺到一種「奇怪的感覺」從右肩上方傳到指尖。她的一側臉部下垂了大約30秒,並且一度無法說話。

新竹台大分院表示,T先生是一位忙碌的上班族,長期有高血壓、高血糖和高血脂,卻沒有好好控制。所幸在醫療團隊即時處置與照護下,病情穩定,慢慢恢復健康。這些人正值青壯年,不僅可能是家庭的支柱,也是職場的重要戰力,一旦中風,不只影響健康,還可能打亂整個家庭和人生計劃。醫師提醒,壓力大、熬夜、三高控制不良,都是讓中風「提早上門」的重要原因。

重複經顱磁刺激(rTMS)助神經重建,活化大腦

新竹台大分院復健部主治醫師程聖浩指出:「中風的挑戰不只是肢體障礙,而是整個人生節奏被迫停下來。我們希望透過整合性療程,幫助病人從急性期過渡到重建期,盡早恢復生活功能,重啟人生方向。」

在跨專業團隊評估下,針對T先生的肢體動作、日常生活、吞嚥與語言溝通進行全面性治療。其中,也依個別情況引入「重複經顱磁刺激(rTMS)」,利用磁場刺激大腦皮質,幫助神經連結重新建立,提升復健效果。

臨床研究顯示,rTMS可調節大腦皮質的活動,結合復健訓練可有效促進中風後的功能恢復。rTMS這種療程不用開刀也不用麻醉,每次療程只要20~30分鐘,副作用輕微,安全性高,已有不少臨床證據支持它對中風後復健的幫助。程聖浩醫師強調:「rTMS 不僅是單一療法,也是整體復健計畫中的一環。透過跨專業團隊合作與療程整合,才能發揮最大療效,協助病人穩定且長期改善功能。」

👇

中風黃金3小時送醫是保命符,謹記「F.A.S.T」原則

根據美國疾病管制署(CDC)的資料顯示,大約有七分之一的中風發生在15~49歲的青少年和年輕人身上。專家認為,年輕人中風的機率變得更高,因為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患有肥胖症、高血壓和糖尿病等疾病。

如何警覺自己或是身邊的人,是否有中風危機?辨識中風,國健署提供4個檢視步驟「F.A.S.T」:

Face:觀察患者面部表情,兩邊的臉是否對稱

Arm:請患者將雙手抬高平舉,觀察其中一隻手是否會無力下垂

Speech:請患者讀一句話,觀察是否清晰完整

Time:立刻送醫,把握「急性中風搶救黄金3小時」

#中風 #腦中風
#面歪 #暈眩
#高血壓 #手腳痲痺
#手腳無力 #行路不穩
#中風風險評估 #磁力共振
#預防中風 #腦外科 #神經外科
#腦神經外科 #腦神經外科醫生
#腦動脈瘤




相關內容:
https://www.brainandspine.com.hk/中風/中風表徵/
https://www.brainandspine.com.hk/健康檢查/腦部檢查/
https://www.brainandspine.com.hk/腦/腦部護理/

中風風險 https://www.brain-spine.hk/zh/strokerisk

認識腦中風:
https://youtu.be/C4VCdxaMRug

中風徵兆和治療:
https://youtu.be/9eI_aDPVVag?si=bLPZuMyEcTGL07HM

原文:
https://hk.news.yahoo.com/share/9b1a5de4-3670-3905-a194-cd8c046c3c81

中風後一定行動不便?一名曾經腦梗塞中風的78歲伯伯,聽從醫生建議每日都做1件事復健,最終病情好轉,成功行得走得,活動自如。有研究指,這種復健訓練更可讓中風患者的死亡風險降80%。中風後一定行動不便?一名曾經腦梗塞中風的78歲伯伯,聽從醫生建...
18/09/2025

中風後一定行動不便?一名曾經腦梗塞中風的78歲伯伯,聽從醫生建議每日都做1件事復健,最終病情好轉,成功行得走得,活動自如。有研究指,這種復健訓練更可讓中風患者的死亡風險降80%。

中風後一定行動不便?一名曾經腦梗塞中風的78歲伯伯,聽從醫生建議每日都做1件事復健,最終病情好轉,成功行得走得,活動自如。有研究指,這種復健訓練更可讓中風患者的死亡風險降80%。

老翁每日做1事 中風8年行得走得
小紅書博主「閒聊北京」在北京街頭訪問到一位78歲伯伯,伯伯表示8年前突然腦梗塞(缺血性中風),經治療後雖成功保命,但手腳變得不靈活,行動不便。醫生當時建議他多走路、多說話來復健。

伯伯在訪問中自豪指,自己在過去8年每天都會獨自出門到公園散步,多年的堅持讓原本冰涼的四肢變溫熱、手變得靈活。當走到疲累時,就待在原地曬太陽休息,之後繼續散步,步行的路程亦從初期只能走10米、20米,慢慢進步至可一次過步行逾1小時。

對於會否擔心自己散步時不慎摔倒,伯伯表示自己幾乎認識公園每一位做運動的老人,又指自己有時亦會在公園抓30下單槓,順便活動一下自己頸椎。伯伯指,每天堅持散步的秘訣就是別偷懶,目前他每天早上都會出門散步,中午回家吃飯,休息一個多小時後再出門散步。

此外,當初醫生還交代他要多說話,因此伯伯常與人對話,並會讀報紙練習,他表示:「要多說話,否則腦袋便麻木了,漸漸便會說不上話。」原本行動不便的他,現在甚至已能自行洗晾衣服,連5000元人民幣(約5306港元)的看護費也可以節省下來。

除活動身體外,伯伯每天早餐也會吃粥、饅頭、雞蛋和牛肉,強調牛肉比豬肉更對健康好。他最後總結指:「這病(中風)你得走,走完了就行了!」

每周步行達這時數 中風死亡風險減80%
對於步行有助中風後復健的好處,美國神經學會《Neurology》期刊於2021年8月曾刊登一份研究,研究分析近10萬人的體能實驗數據後發現,中風患者如果可每周步行(或從事園藝活動)3至4小時,或每周騎單車2至3小時,可為健康帶來以下好處:

• 早死風險能下降54%
• 對75歲以下的中風患者來說,死亡風險可降達80%

為何會腦缺血/腦出血?死亡率有幾高?
據本港醫管局資料顯示,中風的醫學名稱為「大腦血管疾病」,當腦部的血液供給因某些原因而減少或阻斷,令腦細胞突然缺氧,數分鐘內可令腦細胞損壞而失去功能,進而令該部份腦細胞所支配的身體功能受障礙。

中風是嚴重的內科急症,3個月內的死亡率大概是30%。因應其成因的不同,醫管局表示中風主要分為缺血性及出血性兩大類。

1. 缺血性中風成因
因腦血管栓塞引致,較為常見,超過7成的中風屬此類。腦血管的粥樣硬化,令腦部動脈中形成血栓;或是在心或頸大動脈所形成的栓子,游離到腦血管,阻塞血流。而心臟其他疾病包括心律不齊、心瓣問題以及冠心病皆可導至中風。

2. 出血性中風成因
因腦內血管爆裂出血引致, 多與長期性的高血壓有關; 亦有是腦組織表面的血管爆裂,這與先性的腦血管病變有關,血流入蜘蛛網膜下腔(腦組織與頭骨間位置)壓迫腦組織,且出血後血管收縮,令血流進一步減少。
中風患者有何症狀?嚴重恐癱瘓喪命?
據本港衞生署資料,中風患者事前通常沒有任何病徵,但當病發時會突然出現以下徵狀及影響:

1 身體變得虛弱,臉部、手臂或腿部感到麻痺及/或顫動
2 半身不遂
3 說話不清或失去說話能力
4 嘴歪眼斜
5 視力模糊不清
6 吞嚥困難
7 頭部劇痛
8 行動不穩或跌倒
9 大小便失禁
10 流口水

這些都是突發的中風急性病徵。如延誤診治,會造成嚴重的後果,減低康復的機會。而中風所造成的影響,主要視乎腦部受損的位置及範圍而定。中風可能會令患者永久喪失活動能力(如癱瘓),甚至致命。

如何保護血管預防中風?
要預防中風,衞生署建議可透過以下方法確保心臟及血管健康,減低中風的風險:

1 不吸煙
2 保持均衡飲食,進食低脂肪食物及減少進食含高鹽量的食物
3 減少飲酒
4 定期做適量的運動
5 控制體重
6 爭取充足的休息,避免精神緊張
7 定期檢查身體,控制血壓的水平(最少2年1次)

#中風
#腦中風
#面歪 #暈眩
#高血壓 #手腳痲痺
#手腳無力 #行路不穩
#中風風險評估 #磁力共振
#預防中風 #腦外科 #神經外科
#腦神經外科 #腦神經外科醫生
#腦動脈瘤




相關內容:
https://www.brainandspine.com.hk/中風/中風表徵/
https://www.brainandspine.com.hk/健康檢查/腦部檢查/
https://www.brainandspine.com.hk/腦/腦部護理/

中風風險 https://www.brain-spine.hk/zh/strokerisk

認識腦中風:
https://youtu.be/C4VCdxaMRug

中風徵兆和治療:
https://youtu.be/9eI_aDPVVag?si=bLPZuMyEcTGL07HM

原文:
https://www.stheadline.com/health-care/3418421/

今日美國報(USA Today)報導,27歲佛州女子貝森妮‧馮賽卡(Bethany Fonseca)2011年某天一早起來突然偏頭痛,最後在上班前癱倒,送醫證實是中風。貝森妮不是個案,中風在年輕人當中發作的趨勢日益成長,醫學家指出原因很多,...
15/09/2025

今日美國報(USA Today)報導,27歲佛州女子貝森妮‧馮賽卡(Bethany Fonseca)2011年某天一早起來突然偏頭痛,最後在上班前癱倒,送醫證實是中風。貝森妮不是個案,中風在年輕人當中發作的趨勢日益成長,醫學家指出原因很多,但高血壓愈形普遍,應該是最相關成因。

貝森妮中風之後,右半身軀失去控制,要做數周的物理及專業治療。她耗費一個月才又學會怎麼開車,一整年後才覺得大致恢復。

即使過了近15年,貝森妮仍苦於平衡感不好、經常感到疲憊。但她認為自己仍屬幸運,她在復建中心看過很多病人因中風而終生癱瘓。

按聯邦疾病防治中心(CDC)2024年報告,18到44歲年齡層人群中風發作增幅可觀,將近15%。

治癒貝森妮中風的傑克森維布魯克斯復健中心中風項目醫學主任夏皮羅(Lauren Shapiro)指出,過去20年當中,年紀55歲以下人群中風機率上升可觀,她認為高血壓日益普及可能是最重要相關原因。

夏皮羅指出,已成年的年輕人遇到一些症狀,如噁心、暈眩或疲倦感,經常只當作一般的偏頭痛或壓力,往往延誤關鍵的治療。

常見而最被掉以輕心的可能中風症狀有:突然但莫名的噁心或嘔吐、突如其來「雷鳴般」的頭痛、四肢之一麻木但不是虛弱、暈眩或突然失去平衡、突然很疲憊或腦霧。

夏皮羅表示,就算你自認年輕身體好,也應該了解哪些因素可能讓中風機率升高,諸如高血壓、抽菸、高膽固醇、糖尿病、濫用藥物、酗酒。女性服用避孕藥或者懷孕中,風險也會增加。

#中風 #腦中風
#面歪 #暈眩
#高血壓 #手腳痲痺
#手腳無力 #行路不穩
#中風風險評估 #磁力共振
#預防中風 #腦外科 #神經外科
#腦神經外科 #腦神經外科醫生
#腦動脈瘤




相關內容:
https://www.brainandspine.com.hk/中風/中風表徵/
https://www.brainandspine.com.hk/健康檢查/腦部檢查/
https://www.brainandspine.com.hk/腦/腦部護理/

中風風險 https://www.brain-spine.hk/zh/strokerisk

認識腦中風:
https://youtu.be/C4VCdxaMRug

中風徵兆和治療:
https://youtu.be/9eI_aDPVVag?si=bLPZuMyEcTGL07HM

原文:
https://www.worldjournal.com/wj/amp/story/121617/9002673

一名20歲女大生長期滑手機,頭痛、頸部痠痛僵硬,照X光發現頸椎弧度消失,呈僵硬直線,提早老化宛如60歲。員榮醫院醫師表示,這是俗稱手機頸,應避免長期間低頭,建議藉視線平行法等方式減少傷害。員榮醫院神經內科主任葉宗勳今天透過新聞稿指出,20歲...
13/09/2025

一名20歲女大生長期滑手機,頭痛、頸部痠痛僵硬,照X光發現頸椎弧度消失,呈僵硬直線,提早老化宛如60歲。員榮醫院醫師表示,這是俗稱手機頸,應避免長期間低頭,建議藉視線平行法等方式減少傷害。

員榮醫院神經內科主任葉宗勳今天透過新聞稿指出,20歲女大學生近日求診,主訴長期頭痛、脖子硬得如石頭,經神經學檢查並無明顯異常,但照X光卻發現頸椎弧度消失變成僵硬直線,甚至有滑脫情況,顯示頸椎提前退化。

葉宗勳說,健康頸椎應有自然C字形弧度,能分散頭顱重量與活動壓力,像天然避震器;這名患者長時間滑手機、追劇,常拿手機躺在床上看到睡著,睡姿不良,導致頸椎長期承受過大壓力,出現變形與退化。

葉宗勳表示,許多人低估低頭姿勢危害,頭顱重量約3至4公斤,當頭部前傾時,頸椎承受壓力會倍數上升,低頭15度時頸椎承重約12公斤,低頭30度約18公斤;低頭60度為常見滑手機姿勢,頸椎承重高達27公斤,等於脖子掛著一個小孩。

醫師說,長期姿勢不良會對頸椎及周圍肌群造成慢性壓力,影響頸部神經傳導功能,引發頭痛、手麻、眩暈等症狀;頸椎退化或椎間盤突出也可能因姿勢問題加速惡化,導致脊髓或神經根壓迫。

葉宗勳建議,平常應維持頸椎自然曲度,定期進行頸肩伸展運動,例如將手機、電腦螢幕抬高至與視線平行,避免長期間低頭;每低頭30分鐘休息5分鐘,站起來活動肩頸並望向遠方;全身靠牆站立,下巴水平向後收,讓後腦勺輕貼牆面維持10秒,重複數次,可強化頸部深層肌肉。

#頸椎 #低頭族 #頸椎間盤突出
#人工椎間盤置換術
#微創頸椎神經外科手術
#頸椎間盤退化 #骨刺
#頸痛 #頭痛 #頭暈
#手腳麻痺 #痺痛
#行路不穩 #退化
#神經外科 #頸椎退化
#耳鳴 #椎間盤突出
#腦外科 #微創手術







相關内容:
https://www.brainandspine.com.hk/zh-hant/脊/頸痛/

https://www.brainandspine.com.hk/zh-hant/脊/頸椎病/別忽視腦部及頸椎發出的警號
(上篇)/

https://www.brainandspine.com.hk/zh-hant/脊/頸椎病/頸椎症候群-
(俗稱「頸椎病、低頭一族」)/

頸椎症候群 https://www.brain-spine.hk/zh/cervicalsyndrome

相關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rj7UqAyNrw&t=229s

原文:
https://tw.news.yahoo.com/share/81b3fe20-0892-47b3-96ed-1d9a2ea56b48

一名知名藝人日前突發單眼失明,確診為視網膜神經血管嚴重堵塞,讓大家注意到,急性眼科與腦血管症狀在第一時間診斷與處置的重要性。大家說到中風, 腦袋裡馬上想到的都是腦中風,但很多人不知道,眼睛也會「中風」。視網膜動脈阻塞(Retinal Art...
11/09/2025

一名知名藝人日前突發單眼失明,確診為視網膜神經血管嚴重堵塞,讓大家注意到,急性眼科與腦血管症狀在第一時間診斷與處置的重要性。

大家說到中風, 腦袋裡馬上想到的都是腦中風,但很多人不知道,眼睛也會「中風」。視網膜動脈阻塞(Retinal Artery Occlusion, RAO)就是所謂的「眼中風」,發作速度快到來不及反應,可能短短幾秒,視力就像有人拉下鐵門一樣瞬間消失。如果錯過急救時間,從此看出去的世界再也回不來。

這不是單純眼睛的毛病,是全身血管在求救
視網膜的血液主要靠中央視網膜動脈供應,一旦被血栓、膽固醇斑塊、鈣化瓣膜碎片、血管發炎或血管痙攣擋住,視網膜馬上缺血。它對缺氧超敏感,可能15分鐘就開始永久受傷。背後的原因常常跟高血壓、糖尿病、抽菸、房顫、腎臟病、自體免疫疾病有關。更關鍵的是,發生眼中風的人,之後腦中風的機率比一般人高好幾倍,等於眼睛是在替大腦拉警報,提醒下一步可能就是腦血管出事。

從眼底影像看見血管的故事
檢查時,會先擴瞳,看看眼底有沒有水腫、櫻桃紅斑點或血管變細斷裂。光學同調斷層掃描可以精準看到哪一層缺血,螢光血管攝影和光學同調斷層血管攝影則能讓我們清楚看出阻塞範圍和血流狀態。有時候影像一出來,就像一部「血管故事片」,讓人看得觸目驚心。

搶救視力, 是跟時間在拼命
現在全世界還沒有一套完全統一的眼中風急救方式,但醫界的共識是:發病後要比照腦中風,趕快送到大型醫院進行血栓溶解治療,不管是經動脈還是經靜脈打組織型纖維蛋白溶解酶(tPA)、尿激酶,如果能在4.5到6小時內進行,有些人的視力會明顯回升。

生活中就該先築好防線
我真的要提醒大家,平常就要用「預防中風」的標準來顧眼睛的血管。血壓、血糖、血脂要控制好,少鹽少糖少油,多吃蔬菜、水果、全穀類,讓血管不那麼容易硬化阻塞。每天至少3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像快走、游泳、騎腳踏車,不只促進血液循環,也能維持體重。戒菸限酒,對眼睛、心臟、腦血管都是直接的保護。

抓到警訊,搶回一片清楚的視界
如果單眼突然模糊、像有霧擋住、或視野缺一角,不要等、不要觀望,立刻去看急診。越早檢查,把握的機會就越大。平常做健康檢查也很重要,有心律不整、頸動脈雜音、家族有血管病史的人,建議和醫師討論心臟超音波或頸動脈超音波檢查。

守護血管,就是守住看世界的能力
眼中風不是眼睛單打獨鬥的病,它是全身血管健康的一面鏡子。當血管健康,眼睛、心臟、大腦才會有穩定的養分和氧氣。不要等到視力掉下來才後悔,從現在開始,用飲食、運動、戒菸、定期檢查,守住我們看見世界的權利。

#中風 #腦中風
#面歪 #暈眩
#高血壓 #手腳痲痺
#手腳無力 #行路不穩
#中風風險評估 #磁力共振
#預防中風 #腦外科 #神經外科
#腦神經外科 #腦神經外科醫生
#腦動脈瘤




相關內容:
https://www.brainandspine.com.hk/中風/中風表徵/
https://www.brainandspine.com.hk/健康檢查/腦部檢查/
https://www.brainandspine.com.hk/腦/腦部護理/

中風風險 https://www.brain-spine.hk/zh/strokerisk

認識腦中風:
https://youtu.be/C4VCdxaMRug

中風徵兆和治療:
https://youtu.be/9eI_aDPVVag?si=bLPZuMyEcTGL07HM

原文:
https://www.cw.com.tw/article/5136983

內地一名52歲婦人日前在工作期間突然「小中風」,惟很快自行恢復,遂不以為意,結果3天後突發大面積腦梗。醫生提醒,這是大腦中風的「預警信號」,卻常被忽視。據報道,52歲的李阿姨是社區食堂廚師。近日,她在切菜時手突然一抖,菜刀掉落,隨後臉色蒼白...
09/09/2025

內地一名52歲婦人日前在工作期間突然「小中風」,惟很快自行恢復,遂不以為意,結果3天後突發大面積腦梗。醫生提醒,這是大腦中風的「預警信號」,卻常被忽視。

據報道,52歲的李阿姨是社區食堂廚師。近日,她在切菜時手突然一抖,菜刀掉落,隨後臉色蒼白、靠牆坐下,說話含糊。廚房同事嚇壞準備撥打120時,李阿姨卻迅速「恢復正常」,笑稱自己只是「低血糖」。家人聽聞後也未在意,以為「沒事了」。不料,三天後她早晨起床時突然摔倒,半邊身體癱瘓、無法言語。送醫檢查發現,她已腦梗,且梗塞面積較大,錯過了最佳溶栓時機。

湖南省第二人民醫院(省腦科醫院)神經內科三病區主任醫師黃曉松表示,李阿姨首次症狀屬於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俗稱「小中風」,是大腦中風的「預警信號」,卻常被忽視。TIA發作快、恢復也快,可能表現為手腳麻木、言語不清、視力模糊或短暫暈厥,數分鐘後症狀消失,讓人誤以為是「低血糖」「疲勞」或「頸椎問題」。但這實際是大腦血管短暫堵塞的危險信號。

黃曉松強調,TIA是「中風的彩排」,多數腦中風在TIA後48至72小時內,甚至一周內發生。血栓可能短暫通過腦血管,未完全堵塞,但下一次可能導致嚴重後果。研究顯示,TIA患者若不治療,一年內中風風險高達10%-20%。由於TIA症狀消失快,許多人誤以為「挺過來了」,錯過救治時機。

醫生建議,一旦出現TIA症狀,如言語不清、嘴歪眼斜、手腳無力、視力模糊或意識混亂,即使症狀短暫,也應立即就醫。及時進行腦血管影像檢查、服用抗血小板藥物,控制血壓、血脂、血糖,並調整生活方式,可有效預防後續大中風。

#中風
#腦中風
#面歪 #暈眩
#高血壓 #手腳痲痺
#手腳無力 #行路不穩
#中風風險評估 #磁力共振
#預防中風 #腦外科 #神經外科
#腦神經外科 #腦神經外科醫生
#腦動脈瘤




相關內容:
https://www.brainandspine.com.hk/中風/中風表徵/
https://www.brainandspine.com.hk/健康檢查/腦部檢查/
https://www.brainandspine.com.hk/腦/腦部護理/

中風風險 https://www.brain-spine.hk/zh/strokerisk

認識腦中風:
https://youtu.be/C4VCdxaMRug

中風徵兆和治療:
https://youtu.be/9eI_aDPVVag?si=bLPZuMyEcTGL07HM

原文:
https://www.hk01.com/article/60269382?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透過手術治療帕金遜症?醫生同你拆解深腦刺激手術!
08/09/2025

透過手術治療帕金遜症?醫生同你拆解深腦刺激手術!

帕金遜症目前暫時冇根治方法,但係透過藥物、非藥物治療,可以控制症狀,提高生活質量。近年,治療方面有咩重要突破?原來帕金遜症亦有機會透過手術治療,手術名為「深腦刺激手術」(DBS)。咁新一代深腦刺激手術究竟...

一名40歲女性開完減重手術一個月,因為意識不清而送急診,全面檢查發現女子「小中風」。外科醫師陳榮堅表示,該女子雖知道手術後應多補充水分,但因急著想瘦,所以她少吃少喝多運動,導致水分不足,加上高血脂問題,導致小中風。敏盛綜合醫院微創手術中心執...
06/09/2025

一名40歲女性開完減重手術一個月,因為意識不清而送急診,全面檢查發現女子「小中風」。外科醫師陳榮堅表示,該女子雖知道手術後應多補充水分,但因急著想瘦,所以她少吃少喝多運動,導致水分不足,加上高血脂問題,導致小中風。

敏盛綜合醫院微創手術中心執行長陳榮堅,在其個人網站表示,上述女子在減重手術一個月後,為意識不清、喘被送來急診。在急診幫她做了全部的檢查後,發現是屬於小中風的情況。

他表示,在減重手術後,醫師一定會耳提面命的交代,在恢復期要多補充水分。然而,該女子急著想瘦,所以就少吃、少喝,且拼命運動,運動後出汗,水分補充不足,加上本身有高血脂,造成她血液濃稠度過高,導致小中風的情況發生。

陳榮堅表示,在女子入院後,醫療人員趕緊幫她補充足夠的水分,再打血栓溶解劑,之後女子很快就恢復意識。

他提醒,水分補充很重要,尤其近來天氣日趨炎熱,人體的體液足夠對循環極為重要,炎熱時身體需代謝很多廢物,若是水分不夠,會缺乏足夠載體,將廢物帶到皮膚、發汗蒸發掉,或帶到腎臟、將之排尿排掉。而術後若水分補充不足,容易引發小中風。

#中風 #腦中風
#面歪 #暈眩
#高血壓 #手腳痲痺
#手腳無力 #行路不穩
#中風風險評估 #磁力共振
#預防中風 #腦外科 #神經外科
#腦神經外科 #腦神經外科醫生
#腦動脈瘤




相關內容:
https://www.brainandspine.com.hk/中風/中風表徵/
https://www.brainandspine.com.hk/健康檢查/腦部檢查/
https://www.brainandspine.com.hk/腦/腦部護理/

中風風險 https://www.brain-spine.hk/zh/strokerisk

認識腦中風:
https://youtu.be/C4VCdxaMRug

中風徵兆和治療:
https://youtu.be/9eI_aDPVVag?si=bLPZuMyEcTGL07HM

原文:
https://tw.news.yahoo.com/share/1e623c1a-305f-3ccf-9eed-f899c9326557

日本一名記者河居貴司於46歲時患上腦溢血,雖然之後康復了,也返回工作崗位,但有一次他的身體又出現不舒服的狀況,讓他還以為自己復發了,在文章中他就分享自己的患病過程以及住院期間的驚險經歷。中風復發風險高2019年時河居貴司突然發生出血性腦中風...
05/09/2025

日本一名記者河居貴司於46歲時患上腦溢血,雖然之後康復了,也返回工作崗位,但有一次他的身體又出現不舒服的狀況,讓他還以為自己復發了,在文章中他就分享自己的患病過程以及住院期間的驚險經歷。

中風復發風險高
2019年時河居貴司突然發生出血性腦中風(腦溢血),後來被轉入復健醫院治療,住院期間他聽說醫院有研討會,可以學習腦溢血、腦梗塞等中風防範知識,於是決定參加。

擅長中風復健護理的講師在研討會上表示:「約有一半的中風患者在10年內會再度復發。」他當時聽完有點震驚,意識到自己的中風很可能再次發生,甚至造成死亡。

講師也反覆提醒,中風的誘因包括飲食、吸煙、壓力等生活習慣,高血壓、糖尿病患者也是危險族群,如果曾經發生中風,更應該要排除這些因素,否則復發的可能性會更大。

河居貴司也與其他病人交流,驚訝發現很多人都是因為復發又住院的。其中一位老人家就說自己已經是第三次中風了,而且症狀越來越嚴重。

發覺原來死亡離自己這麼近
2020年8月河居貴司出院在家休養,大約一個月後,他突然血壓升高,身體僵硬,又再度被緊急送醫,在那個當下,他忍不住心想,這次可能真的要跟大家說再見了。

幸運的是,經過檢查後他並不是中風復發。但是在住院觀察的時候,有一幕令他印象深刻。

凌晨時分一名40多歲的男子在公司歡送會上因腦溢血昏倒,被緊急送往重症治療,當醫生問同事患者是否有服用藥物,同事十分慌張,因為對方直到剛剛都沒有任何異狀,卻突然倒下。

急救的場面是十萬火急,河居貴司不知道具體發生了什麼,但過了一會兒,四周安靜下來,醫師們紛紛離去。疑似患者的家屬們也聚集在加護病房,後來他得知,該名患者還是過世了。

河居貴司休養完畢後回到工作崗位,生活恢復正常,但至今有時還是會想起那名和他同樣被送往醫院急救的男子,雖然不知道對方的名字、過著什麼樣的生活,但河居貴司會覺得自己像是倖存下來的「幽靈」,因為當晚死去的也可能是他,但也正是因為思考著死亡,才真正感受到活著的珍貴。

#中風 #腦中風
#面歪 #暈眩
#高血壓 #手腳痲痺
#手腳無力 #行路不穩
#中風風險評估 #磁力共振
#預防中風 #腦外科 #神經外科
#腦神經外科 #腦神經外科醫生
#腦動脈瘤




相關內容:
https://www.brainandspine.com.hk/中風/中風表徵/
https://www.brainandspine.com.hk/健康檢查/腦部檢查/
https://www.brainandspine.com.hk/腦/腦部護理/

中風風險 https://www.brain-spine.hk/zh/strokerisk

認識腦中風:
https://youtu.be/C4VCdxaMRug

中風徵兆和治療:
https://youtu.be/9eI_aDPVVag?si=bLPZuMyEcTGL07HM

原文:
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5977/8979021

Address

Unit 1107, Grand Centre, 8 Humphreys Avenue, Tsim Sha Tsui, Kowloon
Hong Kong Sar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香港腦脊中風及痛症顧問 The Hong Kong Brain & Spine, Stroke & Pain Consultant Clinic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Practice

Send a message to 香港腦脊中風及痛症顧問 The Hong Kong Brain & Spine, Stroke & Pain Consultant Clinic: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