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家亮

陳家亮 陳家亮教授,中文大學醫學院前院長,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堅持身兼行政、教學及診症工作,因走在前線讓他尋找改革方向,亦能身教學生,致力培育有醫德的良心醫生。

【學醫與行醫】昨天我教導了一組醫科生,重點是如何與病人溝通。上課之前,每個學生需要獨自向病人了解病況,並在病人同意下錄影整個過程。然後我便與學生一起重温錄影片段,旨在提升他們與病人相處時的態度及溝通能力。整體上我十分滿意他們的表現,無論是問...
18/08/2025

【學醫與行醫】

昨天我教導了一組醫科生,重點是如何與病人溝通。上課之前,每個學生需要獨自向病人了解病況,並在病人同意下錄影整個過程。然後我便與學生一起重温錄影片段,旨在提升他們與病人相處時的態度及溝通能力。整體上我十分滿意他們的表現,無論是問症技巧或是身體語言,在在都顯示他們學醫的熱誠及對病人的同理心。

或許有人會質疑這種學習環境是否能夠反映現實情況,其實上述的教學模式只是學醫的入門版,醫學生還需要被分派上「戰場」應對不同的挑戰,而我們的責任便是以身作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當了數十載醫生兼教授,我深信現今的醫學教育並不只是灌輸知識,「學做人」更是我們的終身抱負。

然而,醫生的工作態度、甚至是專業操守都是市民大眾愈來愈關心的題目。如果醫學教育不存在重大漏洞的話,問題又出在哪裏?

首先,我仍然深信香港醫生的整體質素是非常高的。不是賣花讚花香,多年來我見識過不少地方的醫療服務,我們應該向本地努力不懈的醫護團隊致意。當然,我們不應該因此自滿而忽略自己不足之處。

宏觀上的難題,例如公營服務長期缺乏人手及私營潛在商業利益考慮等等,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決的。有效的政策究竟是需要大智慧去平衡不同持份者的利益,還是要大無畏去做些可能不受歡迎的正確決定?這並不是我們一般黎民百姓容易明白的決定。

無論醫療問題變得如何複雜,我們都可以從自己做起。撫心自問,我們立志行醫的初心可以因為工作壓力或金錢利益所動搖嗎?人非草木,醫生、病人以及家屬都有情緒,只是我們要經常提醒自己,别人不是自己出氣發洩的對象,要多些易地而處。行醫最厲害的並不是手術刀或先進藥物,而是我們的說話。一句有心或無意的話,往往影響病者及家人的情緒和對治療的信心。醫生不會行神蹟,但卻可以把安慰、支持和希望帶給無助的人。

吾生有杏(279)

【監獄風雲】 「陳教授,二十多年不見了,我們竟然在這裏再次相遇!」 上星期我巡視了懲教處轄下某中心,監獄總是給外人一種神秘、暗無天日,甚至充滿暴力的印象。有些朋友更以為電影「監獄風雲」的阿正、大傻及殺手雄便是監獄的寫照。其實一個地方的懲教工...
04/08/2025

【監獄風雲】

「陳教授,二十多年不見了,我們竟然在這裏再次相遇!」

上星期我巡視了懲教處轄下某中心,監獄總是給外人一種神秘、暗無天日,甚至充滿暴力的印象。有些朋友更以為電影「監獄風雲」的阿正、大傻及殺手雄便是監獄的寫照。其實一個地方的懲教工作某程度是反映着那個社會的文明進度及人權狀況,我偶然認識一些海外類似的機構,才發覺香港投放了不少資源在這個重要的社會項目上,只是認識與關心的人比較少。

還記得巡視某中心當日的天氣異常悶熱,連呼吸也感到不太暢順。烈日當空下,職員仍要謹守崗位,紀律與程序十分嚴謹,讓我聯想起懲教與醫院工作在某些範疇上也有許多不謀而合之處。不是嗎?監獄或醫院對當事人的身份及處理不能出錯,否則後果不堪設想。當然,我時刻提醒自己,患病的是人而不是個案。獄中的人為着自己所犯的過錯付出代價,但病人往往是不幸及無可奈何的一群。

被囚禁的生涯絕不好受,新冠疫情期間我從英國回港後便要強制在酒店房間隔離三個星期。隔離期間我就連踏出房門一步亦屬違法,相反獄中犯人每天也有一個小時的室外活動。被禁閉的日子是不斷地挑戰着意志和理性的極限。我們不能確保疫情不再來,但希望我們懂得從歷史中汲取教訓,用智慧及知識駕馭恐慌與無知。

獄中最不好受的地方可能是廚房。夏日炎炎,㕑房便有如一個大蒸籠。那些選擇在那裡工作的在囚人士每天要為數百人準備膳食殊不容易。當日巡視最後一站便是獄中的病房,那病房的主管醫生歡喜地與我握手,說:「陳教授,二十多年不見了,我們竟然在這裡再次相遇!」原來這位顧問醫生曾經是我的學生,他還向身邊的懲教官員津津樂道:「當年陳醫生巡房後利用自己的空餘時間返回病房教導我們一班同學,很少醫生願意如此照顧學生⋯⋯」坦白說,我真的沒有這段回憶!

原來每天我們都會接觸很多病人、家屬、學生及同事。一個表情、一句說話、一件日常工作,或許對於我們來說只是不足掛齒的瑣事,但對於身邊的受眾卻往往銘記於心。一句無心之失或一句關懷體諒,卻可以是地獄與天堂的分別。

吾生有杏(278)

【腸青不老?】剛從女兒的畢業禮回港不久,便馬不停蹄地跑了兩個國際會議。無獨有偶,我應邀演講的課題都是圍繞着腸道健康與長壽及腦退化的關係。隨着我們的壽命不斷增加,如何保持青春活力及預防大腦退化越變得越來重要。不少人選擇坊間的傳說嘗試提升個人健...
21/07/2025

【腸青不老?】

剛從女兒的畢業禮回港不久,便馬不停蹄地跑了兩個國際會議。無獨有偶,我應邀演講的課題都是圍繞着腸道健康與長壽及腦退化的關係。

隨着我們的壽命不斷增加,如何保持青春活力及預防大腦退化越變得越來重要。不少人選擇坊間的傳說嘗試提升個人健康。「陳教授,聽說這種產品有效活化細胞?」「我覺得排毒後整個人變得煥然一新、容光焕發!」

究竟腸道健康與衰老及腦退化有什麼關係?近年一些突破性的研究結果引發出一個嶄新理論,指出人體的腸道健康與衰老及大腦退化息息相關。其實隨着年齡增長,我們腸道的保護黏膜漸漸變得薄弱,若然腸道內的惡菌比例高的話,便會引發腸道黏膜發炎,導致腸壁滲漏,令細菌、過敏原及其他有害物質容易進入血液,引致多個器官包括大腦出現慢性低度發炎(inflammaging 又稱「炎症老化」),增加了衰老、大腦退化及受傳染病感染的風險。當然,這些理論主要是基於實驗室的研究,還需要更多的臨床數據支持。無論如何,這些嶄新的研究進一步指出腸道健康不局限於消化與排泄,我們的衰老速度以致大腦退化風險等都很有可能受腸道健康影響。

「陳教授,我已經十分注意飲食,天天吃生果蔬菜,避免高鹽多油的食物,為什麼我的身體總是不太理想?」健康飲食固然對身體好,但研究指出單靠注重飲食並不能改善我們的腸道微生態。因為當腸道微生態形成後,要改變它亳不容易。現代化社會的食物及飲料往往含有大量的人工添加劑,是破壞腸道微生態的重要剋星。此外,不少重要的益生菌並不容易靠日常飲食補充,希望科研可以帶來更有效的益菌去改善我們的腸道微生態失衡。

傳統智慧告訴我們「三歲定八十」,原來孩童出生後首三年是形成健康腸道微生態的黃金時機。於童年時養成良好飲食習慣、避免濫用抗生素及過度使用消毒劑都是建立長遠健康的基石。

常言道,要常常保持心境年輕,我相信保持腸道年輕同樣重要。

吾生有杏(277)

【爸爸是一隻駱駝】 執筆當日正是七月一日,收到很多朋友趁着假日慶祝回歸的歡樂照片,亦有不少人爭相表達自己對國家的情懷,互聯網上一片喜氣洋洋,好不熱鬧。而我卻靜俏俏地遠赴海外,因為今天正是幼女的大學畢業典禮,這是我心中最重要、最值得慶祝的日子...
07/07/2025

【爸爸是一隻駱駝】

執筆當日正是七月一日,收到很多朋友趁着假日慶祝回歸的歡樂照片,亦有不少人爭相表達自己對國家的情懷,互聯網上一片喜氣洋洋,好不熱鬧。而我卻靜俏俏地遠赴海外,因為今天正是幼女的大學畢業典禮,這是我心中最重要、最值得慶祝的日子。

我的幼女自小便是一個很聰明的孩子,如果她選擇行醫的話,相信她將來的成就必定比爸爸更高更遠。可惜我並不是一個好榜樣的爸爸,過去幾十年只是沉醉在行醫、教學與科研,令她覺得爸爸這個「不一樣的醫生」只懂得活在自己的世界裏,很多年前她已認定自己將來要海闊天空,但是「讀醫免問」!所以我的「醫砵」唯有傳給其他有心人。

還記得她剛入大學之時,我放下了工作一個星期與她遠赴海外。身為大學教授兼醫學院院長,我當然了解香港的大學教育質素並非浪得虛名。可是女兒選擇到海外升學,目的是要放眼世界、追求知識以外的學習體驗。外國的月亮是否不一樣?當我陪伴女兒踏足新的環境,坦白地說,我並不羡慕他方的生活,只是我要學習尊重女兒的選擇。還好,沒有父母在身旁便要學會如何在逆境求存。煮飯、洗衫、清潔、交通、繳費等等都要「一腳踢」。

當日臨别女兒之時,我心裏有一萬個捨不得,話語到了唇邊卻不肯說出口。當她踏上地鐵一個人離開,我只有深深地祝福着女兒的背影,做爸爸的總是有這種莫名其妙的予盾。

女兒起初人生路不熟,遇上不合理、不公平的事情還是要自己面對。身為爸爸,我當然是鼓勵她要積極面對,但內心那種「肉赤」的感覺卻是點滴在心頭。其實爸爸是一個很難擔當的角色,在子女面前永遠都要保持着那份堅強的形象,面對任何壓力亦要表現得舉重若輕。爸爸,往往是一個表裏不一的角色。

轉眼間又過了四年,今天我才是第二次到訪女兒的校園及居所。慶幸她這幾年認識了好些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學會尊重及欣賞不同的文化。過往我以院長的身份出席了很多畢業典禮,坐在高台之上,遙遙望着台下一眾家長及畢業生,這邊廂歡欣雀躍,那邊廂喜極而泣。如今易地而處,自己變成了台下一個左手捧着鮮花、右手執着手機的傻爸爸,期待着女兒上台行禮的一刹那。忽然想到行醫與做人一樣,要懂得易地而處,體會他人的喜樂和憂傷,懂得與快樂的人一同快樂,與憂傷的人一同憂傷。

畢業典禮過後,爸爸又要擔當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 一隻堅强的駱駝。把累積了四年的東西一次過運回家是一件超難的任務,先要讓女兒明白斷捨離的道理,後要計劃如何收拾多件超重的行李,自我的偉大感覺忽然急速澎漲起來。

無論如何,終於等到女兒回家了。當爸爸的,有如一隻堅強的駱駝,在任何環境下都肩負着重重的擔子,默默無言地保護着孩子穿過荒漠與綠洲。

吾生有杏(276)

【幸運還是不幸】「Francis,最近我總覺得胃部有點不自然,那個醫生二話不說便安排我照胃,卻找不出什麼結果。然後我又做了超聲波,發現肝臟內的膽管有輕微脹大,但家庭醫生給我的解釋卻是無稜兩可,你覺得我應該如何是好呢?」以上這番說話來自一位朋...
09/06/2025

【幸運還是不幸】

「Francis,最近我總覺得胃部有點不自然,那個醫生二話不說便安排我照胃,卻找不出什麼結果。然後我又做了超聲波,發現肝臟內的膽管有輕微脹大,但家庭醫生給我的解釋卻是無稜兩可,你覺得我應該如何是好呢?」

以上這番說話來自一位朋友。他五十多歲,不煙不酒,身體素來健康。我猶豫了一會,便回答:「超聲波只是初步檢查的工具,它的精準度低。我建議你做磁力共振檢查腹部。」

怎料到磁力共振檢查發現胰臟頭部有一個大約二厘米的腫瘤,並壓住了膽管末端,是典型的胰臟癌。「Albert(佯稱),MRI 發現你患上了早期胰臟癌,我需要轉介你見外科醫生,及早把腫瘤切除。」Albert 聽後呆了好一陣子,便說:「Francis ,你不是跟我開玩笑吧!我沒有什麼明顯不適,上個月的全身檢查亦包括多種癌症指數,所有報告都是正常的,只是超聲波那少少異常,我的家庭醫生也不覺得有什麽持别⋯⋯」「我還安排了下個月一家人去意大利旅行⋯⋯」「我公司有幾個project 需要我親自處理⋯⋯」我默默地聽着他說話,晴天霹靂的噩耗是何等滋味?

早期胰臟癌並沒有任何明顯癥狀,往往是偶然被發現。後期的胰臟癌患者會出現黃膽、腹痛及體重下降。由於沒有簡單而有效的篩查工具(例如驗血或超聲波),大部分胰臟癌出現症狀被確診時都已屆晚期,手術或化療的成效都不樂觀。只有很早期的胰臟癌才有機會完全切除。胰臟癌亦没有明顯的原因,有些專家建議剛剛患上糖尿病或糖尿病忽然惡化的人士檢查是否患上胰臟癌,但是只有CT 或 MRI 才能準確偵測這種隱蔽的腫瘤。

我唯有安慰Albert說:「我很明白你的心情,沒有人希望自己患上惡疾,亦不相信不幸的事情忽然發生在自己身上。既然發生了,便要積極地面對,你所患上的是早期胰臟癌,我有信心及早治療是可以根治的。」

Albert 上星期動了一個大手術,外科醫生把他部分胰臟及胃切除,手術十分順利,早幾天已出院,腫瘤科醫生亦安排往後的化療,希望他能夠堅持下去。

生命無常,是不幸,還是不幸中之大幸,都是要自己積極面對。

吾生有杏(275)

【但願爸爸永遠照顧你!】「但願我能活到一百二十歲,可以繼續照顧患上自閉症的孩子!」一位年過半百的父親於上周一個私人聚會上的分享。他說話語音平和,面容亦無半點激動,但這麽平淡的一句話卻令全場沉默無聲。上周我應邀出席一個關注自閉症的私人聚會,與...
26/05/2025

【但願爸爸永遠照顧你!】

「但願我能活到一百二十歲,可以繼續照顧患上自閉症的孩子!」一位年過半百的父親於上周一個私人聚會上的分享。他說話語音平和,面容亦無半點激動,但這麽平淡的一句話卻令全場沉默無聲。

上周我應邀出席一個關注自閉症的私人聚會,與會人士來自不同背景,包括自閉症孩子的父母、志願團體、保險業、家族基金等等,而我是以研發診斷及治療自閉症的醫生科學家身份參加。

另一位爸爸卻憤憤不平地說:「我的兒子等了一年多才有機會到政府的評估中心,怎知道那個醫生卻冷冷地對我們說:『你兒子的紀錄將會被歸納於精神科的儲存檔案,因為他的行為有一定程度的風險。』我的天!我的兒子是否被視為危害社會的人?我們是否社會的負累?」

我不是自閉症的專科醫生,但自閉症對孩子、家人、醫療系統及社會的影響卻令我十分關注。為什麽?過去我們團隊的研究顯示2.5%的香港兒童患上自閉症,表面上似乎是一個小數目,可是對於受影響的兒童卻是終生的擔子,而自閉症所引伸的間接經濟損失(例如父母放棄工作照顧兒童,社會生產力下降)更十分驚人,美國每年用於自閉症的經濟開支更高達數十億美元。

香港對於自閉症的公營服務亦是非常緊絀,一般懷疑個案的輪候時間是一年或以上。由於現今自閉症的診斷仍然依靠專業醫生的臨床評估,往往這些孩童需要重覆及漫長的觀察才可以確診,這過程的煎熬及無助可想而知。不少兒童要到了五至六歲才得到確診,錯過了不少及早醫治的黃金時間。很多研究亦指出,每四個自閉症的兒童便有一個因延誤或缺乏資源而得不到應有的診斷及治療。

去年九月,我們中大醫學院腸道微生態團隊發表了一項全球突破性的研究,透過分析兒童糞便的一組生物標誌物便能於早期診斷自閉症,這項發明更得到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頒發突破性醫療器械認證(Breakthrough Device Designation),以表揚它於診斷上的突破。

然而,要於香港及海外引入這嶄新非入侵性的檢測技術又談何容易?除了龐大的研究經費,還要打通層層疊疊的關卡。不少好朋友問我:「Francis ,為何不繼續做個高高在上的醫學教授,薪高糧準?亦可以跑到私家醫院做個星球人?」聽罷我只有默然不語,我相信科研是要把健康和希望帶給我們的下一代。

或許有一天,我們的香港可以成立一個自閉症的卓越中心(Centre of Excellence),讓本地以致整個大灣區有需要的兒童能夠在這裏得到精準的診斷、及早的治療及適切的教育。

吾生有杏(274)

腸道菌群與健康系列(二) 「陳教授,我的飲食習慣已經十分清淡,為什麼我的濕疹仍然沒有改善?」這位十六歲的少女同時患上了腸易激綜合症及慢性濕疹。即使天氣又濕又熱,她仍戴着帽子及穿上長袖衫褲去掩飾她滿身的濕疹。雖然皮膚科專科醫生已為她提供了適切...
12/05/2025

腸道菌群與健康系列(二)

「陳教授,我的飲食習慣已經十分清淡,為什麼我的濕疹仍然沒有改善?」這位十六歲的少女同時患上了腸易激綜合症及慢性濕疹。即使天氣又濕又熱,她仍戴着帽子及穿上長袖衫褲去掩飾她滿身的濕疹。雖然皮膚科專科醫生已為她提供了適切治療,但病況仍是反反覆覆。她聲稱對多種物質都有過敏反應,於是便過着「苦行僧」般的清淡生活,日子一點也不好受。

「陳教授,你可以幫我的女兒洗腸排毒嗎?」她的媽媽不禁追問。民間智慧相信腸道內的「毒素」會影響我們的健康,所以有些人以為定期清洗大腸便能改善皮膚質素,可惜這種方法並沒有醫學數據支持。看着這位母親無奈的眼神,我可以想像她對女兒身體狀況的焦慮,可是我不能夠把未經證實兼入侵性的治療推介給病人。

究竟我們的腸道如何影響濕疹這個普遍的問題呢?濕疹其實是一種皮膚發炎,而這類炎症反映着免疫系統的活躍程度。腸道微生態是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現今醫學發現腸道微生態失衡是多種免疫系統疾病的重要因素,而濕疹便是一個典型例子。隨着社會變得更「現代化」(包括過度使用消毒劑及食物添加劑),我們的腸道微生態失衡將會變得更嚴重。

「我的女兒需要檢驗腸道的惡菌含量嗎?」其實這些檢測未必有很大幫助,因為近年的研究已指出患上濕疹的人士普遍都出現三種微生態毛病,就是菌種的多樣性減少、缺乏一些可以減低免疫反應的益菌、以及過多引致發炎的惡菌。我們又是否能夠對症下藥,改善腸道微生態失衡去紓緩濕疹呢?

「過往我亦給女兒嘗試不同牌子的益生菌,有些聲稱含有最多品種兼最大份量的益菌,可是效果也是一般。」聽罷我感到有些唏噓。其實「愈多愈好」是常見的謬誤,不同類型的疾病所出現的腸道微生態失衡都是不一樣的。近年研究發現某些益菌組合對濕疹有明顯的作用,我相信合適的組合及菌種比例是最重要的,因為這才能夠讓菌群發揮協同效應。所以我堅持要不斷進行臨床研究去確定它們的成效。

這位少女及家人所面對的不單是健康的問題,還有濕疹帶來的生活上及社交方面的壓力都是不容忽視的,我現在只能為她選擇較合適的益菌作為輔助治療。

改善腸道微生態是未來醫學的重要發展方向,我們的團隊將日以繼夜地研究,把健康和希望帶給下一代。

吾生有杏(273)
(原文刊於《明報》副刊)

【肥瘦「腸」注定? 腸道菌如何影響體重與食慾】 這些年來,在診症室裏,我遇過不少人因體重問題而苦惱。有些人嚴格節食、拼命做運動,體重卻紋風不動;有些人卻怎麼吃都不會胖,彷彿天生「命好」。這些「不公平」的現象,背後可能有個不為人知的腸道細菌作...
14/04/2025

【肥瘦「腸」注定? 腸道菌如何影響體重與食慾】

這些年來,在診症室裏,我遇過不少人因體重問題而苦惱。有些人嚴格節食、拼命做運動,體重卻紋風不動;有些人卻怎麼吃都不會胖,彷彿天生「命好」。這些「不公平」的現象,背後可能有個不為人知的腸道細菌作怪。

究竟現今腸道菌群的科研及應用發展到什麼地步?我們又應該如何正確使用保健品?我打算編寫一個系列,逐一拆解這些大家關心的健康疑團。

研究早已發現,肥胖人士的腸道菌群與纖瘦人士截然不同。某些菌會幫助提取更多熱量,還能釋放神經遞質訊號,讓大腦以為你「肚餓」。這種「假飢餓」,很多時候其實是腸道菌在作怪。 動物實驗亦顯示,把肥胖老鼠的腸道菌移植到瘦老鼠身上,瘦老鼠很快會變胖;反之亦然。這意味着,腸道菌群的組合,可能正左右着我們的體型與飲食慾望。

約十年前,我們團隊開始進行一項別開生面的臨床研究——「糞便微生物移植」(FMT)。我們將健康人腸道中的菌群,經過處理後移植到肥胖患者體內。結果令人振奮:部分患者在半年內體重下降多達八公斤,而且並非透過刻意節食、服藥或運動,只是透過改變腸道菌群。這項研究為腸道菌與肥胖之間的因果關係提供了強而有力的證據,也為未來的治療方式帶來曙光。

但,事情並不總是那麼簡單。

我們發現,有些患者即使接受了FMT,效果卻不如預期。深入研究後才知道:關鍵在於「益菌是否能夠成功定居」腸道。有時即使輸入再多的好菌,若原本的壞菌勢力龐大,新的菌就像「新移民」般難以扎根,自然無法發揮作用。

這也提醒我們,真正有效的治療,不是簡單「補菌」就可以,而是需要更精準的配對、更多對腸道生態的理解。

隨着腸道微生態研究日趨成熟,我們不僅發現它與免疫力、精神狀態、甚至長新冠症狀都有密切關係,市面上更出現各種聲稱能改善肥胖、高膽固醇、失眠、冠心病等問題的保健品。

不少人問我:那我買些益生菌吃,是不是就可以減肥? 坦白說,目前醫學界尚未有足夠證據支持市面益生菌產品可有效減重。但我們的研究發現了一些過往從未被發現的菌種,的確展現出潛在的減肥效果。這些菌種未來或可研發成「活性微生物療法」(live biotherapeutics),但距離上市仍有漫長的研究與驗證過程。

我見過太多患者,因為減肥無效而懷疑自己、責怪自己。事實上,你不是不夠堅持,只是從未真正理解身體背後的機制。當我們學會尊重腸道菌的力量,也許可以不再與自己的身體對抗,而是與它攜手合作。

這只是「腸道菌與健康」系列的第一篇。接下來,我會繼續分享這些「看不見的微生物」,如何在我們的免疫力、情緒、睡眠、甚至皮膚健康中發揮巨大作用。 願我們一起,從「腸」計議,走出真正屬於自己的健康之路。

【腸道菌群與健康系列 (一)】
吾生有杏(272)

【醫生的至愛?】「陳教授,你知道你們在公院當醫生最喜歡是什麼嗎?」一位「棟篤笑」的主持在一個慈善晚宴上冷不及防地問我這個奇怪的問題。我想了一想便回答:「救傷扶危!」那位主持搖了搖頭,笑着說:「是電腦螢幕!」跟着他再問我:「那麽私家醫生最喜歡...
31/03/2025

【醫生的至愛?】

「陳教授,你知道你們在公院當醫生最喜歡是什麼嗎?」一位「棟篤笑」的主持在一個慈善晚宴上冷不及防地問我這個奇怪的問題。我想了一想便回答:「救傷扶危!」那位主持搖了搖頭,笑着說:「是電腦螢幕!」跟着他再問我:「那麽私家醫生最喜歡又是什麼呢?」這次我沉默不回答,他便說:「是我們的保險單!」於是全場大笑,掌聲不絕⋯⋯

隨着時代改變,醫生留給大眾市民心目中的形象起了很大的變化。小時候,我眼中的醫生大多是高高在上,不太願意與病人說話。雖然那些年的醫生並不友善,但黎民百性一般知識水平較低,所以病人及家屬只好聽天由命,但願藥到病除、平安出院,對服務態度幾乎沒有要求。我猜想當年做醫生應該比現今做醫生容易得多,因為「醫生永遠是對的」,甚少聽聞醫生被投訴。在學生年代,我也見證了不少「疑似」醫療事故,最後亦是不了了之。

社會進步了,大眾市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升,對醫療服務的要求也愈來愈高,而社會對「錯誤」往往是「零容忍」,所以「人誰無過」似乎並不適用於醫生。為了盡量減低出錯機會,現代醫療系統有嚴謹的程序去遵守,例如清晰不含糊的電腦紀錄。為病人進行檢測亦變得不需要邏輯分析,一於「大包圍」,正所謂「唔怕一萬,最怕萬一」。

因此,醫生與病人的關係亦變成了一種既小心翼翼卻又流水作業式的服務。在缺乏互信的環境下,「妙心仁心」變得愈來愈遙遠了。在公營醫療制度下,重點是高效率,就是如何使用有限資源提供最有效而低失誤的服務。可是世上並沒有真正「價廉物美」的醫療服務,平心而論,香港的公營醫療於「醫病」的水平上真的是首屈一指,比很多先進國家有過之而無不及。

可是市民大眾所渴望的並不單是「醫病」更要「醫人」,在壓力日益龐大的公營醫療下,「仁心仁術」似乎是可遇而不可求。行醫者固然要不斷提醒自己必須毋忘初心,不要把「工作壓力大」成為忽略病人心靈的藉口,我亦希望病人及家屬對那些血肉之驅的醫護多一點包容。其實在公營醫療體系內,醫生與病人都是同坐着一條船,要懂得易地而處,才能做到醫者父母心,病者得到身心的全面治療和照護。

吾生有杏(271)

【衰老與逆齡(二)】上文提及,掌管我們衰老速度的關鍵,是細胞內的染色體(chromosome)末端一個稱為「端粒」(telomere)的組織。隨着年齡增長,端粒便逐漸縮短,它消耗的速度愈快,衰老便愈急劇。當端粒消耗殆盡,它便會叫停細胞生長分...
17/03/2025

【衰老與逆齡(二)】

上文提及,掌管我們衰老速度的關鍵,是細胞內的染色體(chromosome)末端一個稱為「端粒」(telomere)的組織。隨着年齡增長,端粒便逐漸縮短,它消耗的速度愈快,衰老便愈急劇。當端粒消耗殆盡,它便會叫停細胞生長分裂並引發細胞死亡,所以端粒亦被視為生命或衰老的時鐘。醫學研究發現環境及人為因素較遺傳對端粒消耗的影響更大。那麼,我們可以怎樣減慢端粒的消耗速度?現今醫學又是否可以逆轉端粒的宿命,令我們變得更健康甚至達到逆齡的效果?

多年來醫學研究發現百年人瑞、運動家以及那些容光煥發、充滿活力的人士,他們的端粒都比其他人長或消耗速度慢,究竟這個現象又是否雞與雞蛋的問題?其實動物研究已發現透過控制端粒的長短可以改變衰老速度甚至影響壽命。臨床研究亦發現短少的端粒與多種老年化的疾病包括癌症、中風、肥胖、冠心病、腦退化等息息相關。一些有趣的研究更指出,假若連續十年每天抽煙一包,你的細胞衰老速度比不吸煙人士加劇了百分之三十;另外每天喝八安士含糖份的飲料便會加快兩成衰老速度。由此看來,要減低端粒的消耗,首先便要戒掉一些不良的生活或飲食習慣。

那麼,世上是否有一些靈丹妙藥可以抗衰老甚至逆齡?過去幾十年有不少研究指出某些中藥、維生素及保健品或許具有活化細胞作用,可惜這些研究都停留在細胞研究或小鼠實驗階段,至今還沒有確實的臨床研究去證實它們的成效。

其實早於2008年及2013年,分别有兩項發表於國際權威醫學期刋 The Lancet Oncology 的臨床研究發現,連續三個月的「健康生活模式」已可減低端粒的消耗及降低膽固醇。其後研究人員追蹤這些參與者長達五年,發現他們的端粒比同年紀的人士更長。究竟何謂「健康生活模式」呢?這項研究要求參與者「三管齊下」: 一、採用低脂高疏菜的食譜,二、每日步行30分鐘,三、每日做60分鐘減壓運動 (包括瑜伽、冥想等)。其後不少研究發現若然只是選擇以上其中一種健康生活模式並不足以保護端粒免被消耗,必須三管齊下。

原來要做到「青春常駐」、「疾病遠離我」並不需要遠赴蓬萊求仙丹,其實秘訣只是很顯淺的道理。可是我們往往不能夠或不願意過着健康的生活模式,一味心存僥倖,奢望服用一些未經證實的產品便能抗老逆齡。我尊重每個人選擇自己喜歡過的生活模式,只是我們必須明白每個選擇可能帶來的後果,世上沒有不勞而獲的道理。

吾生有杏(270)
(原文刊於《明報》副刊)

【衰老與逆齡(一)】每次經過地鐵站,我都看到各式各樣的逆齡廣告,令我不禁讚嘆人工智能技術所能做出的視覺效果。隨着人口老化,很多人不單追求健康老齡化(Healthy Aging),更渴望能夠青春常駐,重拾昔日光輝。究竟人為什麼會衰老?現代醫學...
03/03/2025

【衰老與逆齡(一)】

每次經過地鐵站,我都看到各式各樣的逆齡廣告,令我不禁讚嘆人工智能技術所能做出的視覺效果。隨着人口老化,很多人不單追求健康老齡化(Healthy Aging),更渴望能夠青春常駐,重拾昔日光輝。究竟人為什麼會衰老?現代醫學真的可以做到逆齡嗎?

我們由成長、發育以致衰老,都代表不同階段的細胞分裂,而細胞內的二十三對染色體(chromosomes)便掌管着這個過程。原來每條染色體的末端都有一個稱為端粒(telomere)的結構,試想像染色體有如一條一條的鞋帶,端粒便是鞋帶末端的膠套,避免鞋帶受損。每次細胞分裂,這個端粒便會消耗一部分。當端粒消耗殆盡,它便叫停細胞分裂並引發細胞死亡。換言之,端粒控制細胞衰老,它消耗的速度愈快,衰老便愈快加劇。

嬰兒出生時的端粒是最長的。隨着年紀增長,我們的端粒便變得愈來愈短,所以端粒亦被視為「生命時鐘」。有研究指出端粒較長的人相對健康及長壽,更有些研究發現端粒的長短或可解釋為何相同年齡的人相貌上有差異,例如同樣是六十歲,有些人依然貌似四十、精力充沛;但有些人卻顯得十分蒼老、體弱多病。

端粒的長短及其消耗速度並非完全是天生的,只有百分之三十是和遺傳基因有關,而後天環境及人為因素對端粒消耗的影響更大,例如壓力、抽煙、酒精及加工食品等會加劇端粒的消耗速度,令我們變得衰老、增加患病及死亡的風險。

那麼,我們可以怎樣減慢端粒的消耗速度?現今醫學又是否可以改變端粒的發展狀態,令我們變得更健康甚至達到逆齡的效果?下回分解。

吾生有杏(269)
(原文刊登於《明報》副刊)

【贏自己】 「陳教授,我們的腸道微生物移植可以救活受難辨梭菌感染的垂危病人,為什麽有些醫院仍然不願意轉介有需要的病人呢?他們簡直就是見死不救!」一位年輕醫生怒氣衝衝地跑來向我投訴。聽罷,我便冷靜地對他說:「要移風易俗、改變世界並不能單憑一份...
03/02/2025

【贏自己】

「陳教授,我們的腸道微生物移植可以救活受難辨梭菌感染的垂危病人,為什麽有些醫院仍然不願意轉介有需要的病人呢?他們簡直就是見死不救!」一位年輕醫生怒氣衝衝地跑來向我投訴。聽罷,我便冷靜地對他說:「要移風易俗、改變世界並不能單憑一份理想,要懂得易地而處,放下身段,禮賢下士。」於是我便告訢這位年輕醫生一段陳年往事⋯⋯

當我還是一個腸胃專科的前綫醫生,工作十分繁忙,不單提供全醫院的緊急服務,還要兼顧上司的多個研究項目,根本就是忙得喘不過氣來。當年我們參與了一項由腫瘤科牽頭預防肝癌的研究,而負責協調這項研究的前綫醫生便是剛從加拿大回港的莫樹錦醫生。這項研究非常繁複,我需要尋找患上肝炎的病人進行篩選,然後再把合資格的病人轉介給莫醫生參加研究。在我密密麻麻的工作表上,這項研究的重要性固然是非常之低。因此,我經常有意無意間「走漏眼」,不少本應是合適的病人都沒有轉介給莫醫生。莫醫生是我的同輩,並不是我的上司,正所謂「幫你係人情,唔幫你係道理」!而我的上司亦沒有催迫我交功課,所以這項研究的進度十分緩慢,很可能會「胎死腹中」。

可是莫醫生既沒有天天來打擾我,亦沒有向上司打「小報告」。有一天我偶然在醫院的走廊碰見他,他忽然向我表達歉意,為着增加了我的工作壓力而連番說「對不起」。我還記得他誠懇地向我解釋這項研究如何幫助那些高危的病人,只是幾分鐘的交談,我感受到他把重點放在病人的福祉,半點也沒有埋怨我疏忽自己應盡的責任。從那天起,我便積極地尋找合適的病人,這項研究最終順利完成,不單把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醫學期刊,更為高危的肝病患者提供了新的希望。

在現實世界裏,不要以為自己有道理,别人定必然認同自己的想法。與其埋怨或斥責他人的不是,不如學習包容,檢討自己的態度。要贏別人,便先要贏自己。

吾生有杏(268)

Address

Hong Kong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陳家亮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

Categ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