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04/2022
習慣替補及培養新習慣的過程及需注意的事項
上回提及要協助沉迷手機的子女脫離手機詛咒的其中一個方法是以“習慣替補”的方式去增加子女在其他活動上所花的時間。那到底家長們要怎做才可以協助子女增加其他活動的時間,從而減少依賴手機“Kill Time”?
1. 了解孩子沉迷手機的成因及需要
小編了解孩子們機不離手的原因可以有很多,但最主要還是受到“朋輩”的影響。對青少年來說,朋輩關係有時候比自己還來得重要,因此他們會利用不同的方式與身邊的朋輩溝通及聯繫。有些青少年會單純地沉迷於社交媒體與朋輩交談及聯宜;有些則會以網上遊戲方式與朋輩找共同話題及增強自己在朋輩圈中的地位。良好的朋輩關係在青少年們的眼中是極為重要,因為朋友除了因年紀相近而“更了解自己”外,好的朋輩關係也是一種協助他們滿足“與人連結”、“建立自主性”及“建立歸屬感”等發展需要的重要手段。
2. 由需要入手,協助孩子制定有效的替補策略
如孩子是因某些需要未被滿足而出現沉迷於發展朋友圈而過度使用手機的情況,那其中一個可行的方法便是嘗試協助孩子在家庭中自主地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及能做的事。舉例,家長能邀請孩子協助自己完成一些小任務 (e.g. 簡易的家務,如洗碗、掃地等)。在邀請的過程中,請家長們務必要給予孩子自主決定是否進行,而家長也可提供合適誘因,在習慣培養的起初增加孩子服務家庭的動力。在孩子完結任務後,家長們需給予合適的回饋 (如肯定孩子願協助自己及努力完成家長所交託的事),讓孩子在當刻能感受到自己為家庭所付出的努力是有意義的。只要這些習慣及回饋一直維持,孩子便會慢慢能在家中找到自己能為家庭所貢獻的事,同時也由家長給予的正面回饋中感受到自己是被家人們所接納,從而產生對家庭的歸屬感。而這些良好的家庭互動也能促進更多的良性溝通,讓家長及孩子更了解對方,滿足雙方“與人連結”這心理需要。
3. 與子女一起培養良好習慣
當家長與孩子的關係變好,家長便可以嘗試與子女一起培養一些非手機進行的習慣,以增加“良性的親子非手機活動時間”。這些活動可以是運動、音樂、手工藝、料理制作等。在執行此計劃中最重要是要讓孩子在有選擇權地,選擇自己希望與家長一起從事什麼樣的活動,而非家長強迫。當孩子是自己自主地選擇活動,又能與友好的家長一起從事這些活動,他們對此活動的堅持便會大增。久而久之,孩子便能意識到自己除了手機外,還是有很多的興趣可以選舉發展,而在進行這些活動時有人陪伴也大大加強了他們對從事這些活動的堅持。
小編在此希望這些小方法能協助家長們解決日常與孩子相處的問題和衝突。如有任何查詢及分享,可在本專頁中DM小編。
如家長們覺得本專頁的文章對大家在親子關係的處理上有幫助,請各位讚好及分享本專頁及文章。在此謝謝家長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