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 Tsui Tsun Miu 徐俊苗外科專科醫生

Dr Tsui Tsun Miu 徐俊苗外科專科醫生 外科專科醫生

痔瘡醫學資訊分享
03/08/2025

痔瘡醫學資訊分享

痔瘡劇痛有硬塊?可能係肛門中風? | 日本命力呈獻: 健康關注組 | EP396 | 血栓性痔瘡 | 肛門中風 | 吳雲甫 | 麥詩敏 | HOY TV 77台「十人九痔」,痔瘡好多人都有,肛門痕癢、又脹又痛,好大機會係痔瘡發作,但如果痔瘡...

肥胖症醫學資訊公眾教育講座
01/08/2025

肥胖症醫學資訊公眾教育講座

減重醫學資訊分享
09/07/2025

減重醫學資訊分享

【時間分段】01:13 臨床上醫生可以怎樣幫人減肥?03:22 有甚麼藥物可以幫助減肥?06:52 「胃水球」減肥法14:15 「縮胃手術」減肥法【主持】全科醫生 汪洋醫生外科專科醫生 徐俊苗醫生【內容簡介】上一集,香港肥胖學會副主席....

肥胖醫學資訊分享
03/06/2025

肥胖醫學資訊分享

【時間分段】01:58 如何計算BMI?02:15 怎樣才算是肥/超重?03:56 BMI以外計算肥胖的指標06:12 肥胖是否天生的?08:18 因肥胖而引起的疾病10:32 卡路里減肥法是否有效?13:48 哪些運動比較有效減肥?17:20 吃排毒丸、去水丸能否減肥?19...

體重管理資訊分享體重管理之胃水球手術肥胖問題和很多慢性疾病相關。而我也常對病人說,肥胖和慢性病既相關又相似。例如高血壓或糖尿病,早期時病人可能全無不適,只是在量血壓或檢測血糖時發覺超標,然後醫生便建議須及早控制。肥胖亦一樣,病人本身可能全無...
17/04/2025

體重管理資訊分享

體重管理之胃水球手術

肥胖問題和很多慢性疾病相關。而我也常對病人說,肥胖和慢性病既相關又相似。例如高血壓或糖尿病,早期時病人可能全無不適,只是在量血壓或檢測血糖時發覺超標,然後醫生便建議須及早控制。肥胖亦一樣,病人本身可能全無不適,只是BMI(身高體重指數)顯示本身已屬肥胖。

BMI而是目前國際採用比較客觀的判斷肥胖方法,計法是以體重(公斤)除以身高(米)的平方,得出的數值便是BMI。以華人標準,18.5-23為之正常,23-25屬於超重,25或以上則屬肥胖,而肥胖本身也再分為不同級別。

肥胖和很多慢性疾病一樣,關乎基因、環境以及生活習慣。而控制好體重或任何一種慢性病,往往有機會減低其他慢性病的風險。那麼,當一個病人體重超標,更告知醫生他本身已吃得很少,可以怎樣幫助他呢?

其實百變不離其宗。首先,要從生活開始,特別是飲食,大方向是減少熱量的攝取。最簡單的理解是少吃一點,但這並不是個人意志力可以完全控制的。有些人偶然少吃一餐,覺得可減肥,其實可能意義不大,因為假設你不吃午餐,饑餓感一直累積至晚餐,可能吃得比平常多而不自知,並沒有實際的減肥效果。

透過意志力控制飲食是有需要的,但若單靠意志力減肥,即使不成功也不會令人感到意外。因此,除了飲食、運動,很多時也需要其他輔助方法,例如藥物、手術等。而其中一個屬於非入侵性的輔助減肥方法,就是放置胃水球。

胃水球的原理很簡單:將一個以矽膠造成的球放進胃裡,然後注水把它充脹,實際地佔據了胃裡的空間,令胃本身發出飽肚的訊號,因此自然會減少進食的份量。而通常注水量是500毫升左右,一來這份量較容易令胃部產生飽足感;其次若水球太小的話會增加它意外掉進腸道的風險。

至於把水球放進胃裡的方法則有多種,例如由病人自行吞下,或以胃鏡放置等。由於放置胃水球前病人必須先接受胃鏡檢查以確定適合,而水球位置以及注水過程等都有賴胃鏡,因此以胃鏡放置水球(病人接受監察麻醉,入睡中進行)相對會較方便。

胃水球不是永久放置的,一般一年後便會取出。當然也並非必須放置一年,曾有一對夫婦,太太因體型較肥胖,經諮詢和檢查後決定放置胃水球,她適應得很好,但不久丈夫開始抱怨,因為太太每餐飯都吃很少便飽了,變成他自己一個人吃,他很不開心,甚至開始有點抑鬱情緒,最終太太雖然覺得胃水球對她的減肥效果很好,但衡量之下放置了半年左右便希望提早把水球取出,結果醫生也按照她的意願進行。這也是胃水球比其他針對胃部的減肥手術有優勢之處——隨時可以終止,把水球取出,若所做的是永久性手術例如割胃等,便無法終止或逆轉了。

最後強調一點:雖然放置胃水球後會產生飽肚感,但要真正長期有效減輕體重,關鍵仍是生活習慣,包括飲食的改變。例如部份病人放了水球後,自覺食量少了,因此選擇食物時更加小心,遵從營養師的指導作出精明選擇,此外亦養成恆常運動,終於令健康的生活習慣根深蒂固,一年後將水球取出之後仍可維持,體重不會回升。

因此,現代的胃水球治療並非放置水球那麼簡單,而是要配合一套生活療程,包括醫生、註冊營養師及運動教
練等,才可令體重管理持續有效。

肥胖問題和很多慢性疾病相關。而我也常對病人說,肥胖和慢性病既相關又相似。例如高血壓或糖尿病,早期時病人可能全無不適,只是在量血壓或檢測血糖時發覺超標,然後醫生便建議須及早控制。肥胖亦一樣,病人本身可能

探討兒童肥胖問題
09/04/2025

探討兒童肥胖問題

衞生署發表《學生健康服務2023/24學年周年健康報告》發現小學生肥胖的普遍率下降至 16.4%,而中學生超重方面,包括肥胖的普遍率就無改善,仍維持在 20.0%的高水平。健康評估問卷中,亦發現學生每日進食水果同埋蔬菜不足。.....

治療肥胖|及早治療肥胖遠離慢性疾病威脅 手術結合藥物助攀越減重高峰對於許多飽受肥胖困擾的人來說,減肥之路往往充滿崎嶇。有醫生指出,肥胖不僅影響外表,更是一個嚴重的健康隱患,例如長期肥胖會增加患上高血壓、糖尿病、睡眠窒息症等慢性疾病的風險,嚴...
02/04/2025

治療肥胖|及早治療肥胖遠離慢性疾病威脅 手術結合藥物助攀越減重高峰

對於許多飽受肥胖困擾的人來說,減肥之路往往充滿崎嶇。有醫生指出,肥胖不僅影響外表,更是一個嚴重的健康隱患,例如長期肥胖會增加患上高血壓、糖尿病、睡眠窒息症等慢性疾病的風險,嚴重時更可能引發中風或心臟病,呼籲BMI達27.5或以上的人士及早尋求專業治療,透過手術、藥物等方案,儘快達成健康體重,遠離疾病威脅。

40歲的阿珊(化名)身高159厘米,體重89.5公斤,BMI高達35.5。她不僅患有高血壓、經期失調,還有中度睡眠窒息症和脂肪肝,肝功能持續異常。阿珊嘗試了多次節食和運動,但體重總是在減輕後不久便反彈回去,情況令她倍感沮喪。在朋友的鼓勵下,阿珊決定接受縮胃手術。手術後2年至今,她的體重下降至54.3公斤,BMI也回落至21.4。

三高纏身 手術助重獲健康

隨著體重的改善,阿珊的各項健康指標也大幅好轉,高血壓、睡眠窒息症等問題不藥而癒。「看到身邊成功的例子,給了我很大信心。以前每次看醫生都被叫減肥,但單靠節食和運動始終難以成功。透過手術,再配合營養師的建議,我終於走出了肥胖的陰霾。」阿珊說。

胃酸倒流嚴重 減重改善至今無恙

50多歲的Anita (化名)亦是一位肥胖人士,BMI 32,曾經想透過做運動減重,但是體重過高令膝蓋會在跑步時出現疼痛,根本跑不了,並且有嚴重的胃食道倒流問題。「我的胃酸倒流非常嚴重,睡覺時更經常有我的胃酸倒流,不吃藥就難以入睡。本來想做胃底折疊手術控制胃酸,但醫生認為胃酸倒流與肥胖有關,建議我先減重。」

醫生解釋,由於Anita的BMI過高,若單靠胃底折疊手術控制胃酸的話,復發率很高,故建議她先接受胃繞道手術,從根本解決肥胖問題。手術後半年,Anita的BMI降至21,胃酸倒流問題亦不藥而癒,而且膝蓋疼痛的毛病也消失了,讓她重拾運動的樂趣,現在每天都能跑5至10公里。

肥胖非單一因素造成 及早治療降併發症

寶血醫院體重管理服務主管、外科專科徐俊苗醫生指出,很多人誤以為肥胖純粹是因為懶惰或意志力不足,但事實上,遺傳、生活環境、內分泌失調等因素都可能影響體重,而這些都非個人能夠完全控制。他表示,BMI超過27.5的人士應及早考慮藥物或減重手術,「傳統觀念認為手術是最後手段,但其實及早接受手術,可以避免肥胖對身體造成不可逆轉的損害。手術可從根本改變腸道激素,幫助患者重塑新陳代謝,遠比單靠節食和運動更有效。」

徐俊苗醫生補充指,現時減重手術多採用微創手術,只需數個小傷口,大部分患者手術後一兩天已能進食流質,五天內便可出院,恢復期也較以往大大縮短。不過,病人術後避免進食高脂肪食物,以免增加膽石風險,如有需要,日後可以微創手術切除膽囊。徐醫生亦提醒,不同人對手術治療的成效及副作用都有所不同,患者應與其主診醫生商討最合適方案。

事實上,肥胖已不再是單純的生活習慣問題,更是一個嚴重威脅健康的慢性疾病。無論是透過手術、藥物,還是改變生活習慣等方式,及早治療才是成功減重的不二法門。正如阿珊和Anita的例子,當她們敢於踏出第一步,在專業團隊的協助下,終於贏回了健康人生。

對於許多飽受肥胖困擾的人來說,減肥之路往往充滿崎嶇。有醫生指出,肥胖不僅影響外表,更是一個嚴重的健康隱患,例如長期肥胖會增加患上高血壓、糖尿病、睡眠窒息症等慢性疾病的風險,嚴重時更可能引發中風或心臟病

治療肥胖|BMI達27.5或以上應及早尋求醫學治療 微創手術提升治療效果及康復速度肥胖已成為全球性的健康挑戰,有時單靠飲食和運動控制體重的成效有限。上星期我們探討了減肥平台期的問題,今日就讓我們進一步了解針對肥胖症的藥物與手術治療。有醫生提...
26/03/2025

治療肥胖|BMI達27.5或以上應及早尋求醫學治療 微創手術提升治療效果及康復速度

肥胖已成為全球性的健康挑戰,有時單靠飲食和運動控制體重的成效有限。上星期我們探討了減肥平台期的問題,今日就讓我們進一步了解針對肥胖症的藥物與手術治療。有醫生提醒,BMI達27.5或以上的人士應及早尋求醫學治療,透過藥物或手術介入減低併發症風險,而且近年更有新的手術儀器配合,提升治療效果及康復速度,呼籲患者積極應對肥胖問題。

寶血醫院體重管理服務主管、外科專科徐俊苗醫生指出,減重藥物主要分為三大類:中樞性抑制食慾類藥物、抑制脂肪吸收類藥物,以及腸泌素類似物(即GLP-1 受體激動劑或GIP/ GLP-1受體雙激動劑)。「中樞性抑制食慾類藥物是一種二合一藥物,結合了低劑量的戒煙和戒鴉片成分,能抑制對食物的渴求。抑制脂肪吸收類藥物則可阻隔油分的消化吸收,適合飲食偏油膩的人士。至於腸泌素類似物,是模仿人體腸道荷爾蒙的藥物,能刺激飽肚感,減低進食量。」不過,選用藥物方面因人而異,徐醫生建議患者可在醫生指導下先嘗試其中一種,如效果不理想,再轉用其他種類,又或考慮併用非手術減重療法如置入胃水球等,以提升效果。

縮胃及繞道手術 可減至三成體重

若藥物治療未如理想,徐俊苗醫生認為可考慮減重手術,目前主要有袖狀胃切除術(簡稱「縮胃」)和胃繞道手術兩種。「縮胃手術把胃部大彎切除,剩下的胃袋呈長條狀,大大減低容量,同時降低刺激食慾的『肌餓素』分泌,令進食量減少。至於胃繞道手術則把胃分隔成上下兩部分,將上部小胃與小腸中後段連接,繞過了原本消化吸收的部分。」兩種手術都能透過改變腸道荷爾蒙,令大腦感到所需能量減少,從而減少進食量,令體重下降。

兩種手術的效果和風險略有不同,患者應與主診醫生商討最合適治療方案,舉例來說縮胃手術可減去約兩至三成體重,手術風險相對較低,但並不建議有胃酸倒流者使用。至於胃繞道手術的減重效果可達三至四成,但手術較複雜,且術後有機會出現微營養缺乏問題;此外,由於無法再以內窺鏡檢查原有的胃部,不建議有胃癌家族史的患者使用。徐醫生指出,如無特別禁忌,縮胃手術是較安全有效的選擇,即使減重效果稍遜,日後也可按需要轉為胃繞道手術。

微創手術 傷口細小 數天可出院

現時減重手術都採用微創方式進行,只需在腹部開三至五個小孔,再以手術儀器如縫合釘槍切割胃部,整個過程可在二至三小時內完成。「傳統上,醫生需要在腹腔內先用鉗子夾住胃部組織,然後用剪刀剪開,再逐針縫合,整個過程較為繁複,也較容易出現縫合位滲漏等併發症。而新型的內置縫合釘切割吻合器集切割、釘合於一身,使用時只需將胃組織置於釘匣內,釘槍就能在切割的同時打入三排交錯的釘子,將切口緊密咬合,有效防止滲漏,大大提高手術的安全性。」大部分患者手術後第二天已可進食流質,第三天可嘗試營養補充品,待飲用水份份量達到每日1.5公升,便可出院。

徐俊苗醫生提醒,手術只是減重的開始,患者出院後仍要繼續控制飲食,由於胃容量變小,每次進食量可能只有手術前的三至四分一,更要特別留意蛋白質攝取是否足夠及定時補充水份,以避免脫水。

肥胖已成為全球性的健康挑戰,有時單靠飲食和運動控制體重的成效有限。上星期我們探討了減肥平台期的問題,今日就讓我們進一步了解針對肥胖症的藥物與手術治療。有醫生提醒,BMI達27.5或以上的人士應及早尋求

體重管理資訊再分享肥胖迷思丨大腦防「缺糧」自動調節減重速度 挑感興趣活動轉移注意助跨越平台期上星期跟大家討論了有關肥胖症與相關謬誤的問題,今日就讓我們進一步探討健康體重管理策略!有醫生表示,減重過程中出現平台期與人體的「反制」機制有關,而要...
19/03/2025

體重管理資訊再分享

肥胖迷思丨大腦防「缺糧」自動調節減重速度 挑感興趣活動轉移注意助跨越平台期

上星期跟大家討論了有關肥胖症與相關謬誤的問題,今日就讓我們進一步探討健康體重管理策略!有醫生表示,減重過程中出現平台期與人體的「反制」機制有關,而要對抗減肥平台期,關鍵是要「騙過」大腦,令其放鬆對體重的控制,讓「體脂平衡點」進一步下調,必要時更可配合醫學治療助打破平台期,繼續減重。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驗,明明已經很努力控制飲食,體重卻在減了一段時間後停滯不前,甚至出現反彈。其實這就是所謂的減肥平台期。」

寶血醫院體重管理服務主管、外科專科徐俊苗醫生解釋,我們的大腦有一個反制機制,會自動調節身體的「體脂平衡點」,以防止身體因過度節食而失去太多能量。

「當你開始節食,體重下降後,大腦會感應到脂肪和能量減少,為了『自我保護』,就會發出疲倦的訊號,減低身體活動量,令代謝率下降,導致燃燒卡路里的效率降低,體重自然難以再進一步減少。另外,飢餓感更會相應提高,從而進食更多,體重反而回升。這都是由於大腦自動調節的結果。」

要對抗平台期,關鍵是要「騙過」大腦

徐俊苗醫生認為「首先要學會控制壓力,因為長期的精神壓力和睡眠不足,都會誘發肥胖基因,令身體更傾向於儲存脂肪。」他建議培養正面思維,適當放鬆心情,並且保持每晚7至9小時的睡眠。飲食方面,徐醫生提倡選擇低升糖指數的食物,以維持血糖穩定,「很多人以粥粉麵飯作為主食,並以為增加進食澱粉類食物可加強飽腹感。其實優質蛋白質、纖維和優質脂肪比碳水化合物類食物更有效控制全日的食慾。」

眾所周知,運動有助增加熱量消耗,提升新陳代謝率。徐俊苗醫生亦指出,無論是步行、慢跑、打球、跳舞等也是很好的選擇,只要每星期堅持150分鐘中等強度,或75分鐘高強度的帶氧運動就足夠。「最重要是要選擇自己喜歡的運動,這樣才能長期堅持下去。」徐醫生補充,如果本來已有做運動的習慣,不妨嘗試增加運動量或強度,以進一步增加消耗。

若平台期持續 或需藥物手術助減重

雖然透過上述的生活方式可以對抗平台期,但成效始終有限。「如果體重已經嚴重超標,單靠生活習慣的改變未必足夠。這時候就要考慮進一步的減重治療,如藥物或手術。」徐醫生表示,減重藥物能夠減少食慾,同時提高身體的耗能量,「藥物可有效推低體脂平衡點,讓減重得以延續。而手術如縮胃手術,更能大幅降低食量,是目前醫學上最有效的減重方法。」

徐俊苗醫生強調,長遠而言,最理想是透過飲食、運動、生活習慣等綜合調理,回到均衡的生活之中。他認為家人的支持也很重要,「不妨邀請伴侶或家人一同實踐健康飲食,互相鼓勵,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此外,如有需要,也可尋求營養師和體能教練等專業人士的協助,制定個人化的飲食和運動計劃。

下星期會繼續探討「肥胖症與治療:藥物與減重手術」的話題,對肥胖問題興趣的讀者,記得繼續留意。

上星期跟大家討論了有關肥胖症與相關謬誤的問題,今日就讓我們進一步探討健康體重管理策略!有醫生表示,減重過程中出現平台期與人體的「反制」機制有關,而要對抗減肥平台期,關鍵是要「騙過」大腦,令其放鬆對體重

18/03/2025

根據衛生署2020至2022年度人口健康調查報告,本港15至84歲人士之中,有32.6%屬於肥胖,其中男性的比例更高,約佔四成;而女性則佔26%。肥胖症增加患上二型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中風、慢性腎病和癌症的風險。香港肥胖學....

醫學資訊分享
17/03/2025

醫學資訊分享

【BMI/肥胖】肥胖不僅是「磅數」問題,更會衍生多種健康風險。惟現時常用的「BMI」(身體質量指數)指標,未必能準確判斷肥胖情況。香港肥胖學會創會會長、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醫生袁美欣指,研究顯示肥胖症與至少224種.....

今日喺世界肥胖日2025。今年等我哋一齊關注兒童肥胖問題。香港的中小學生的超重問題似乎日漸普遍。有醫生便提示若果繼續放任學童肥胖問題,長遠除了會影響健康與學業,更會增患脂肪肝風險。原文網址:https://topick.hket.com/a...
06/03/2025

今日喺世界肥胖日2025。今年等我哋一齊關注兒童肥胖問題。

香港的中小學生的超重問題似乎日漸普遍。有醫生便提示若果繼續放任學童肥胖問題,長遠除了會影響健康與學業,更會增患脂肪肝風險。

原文網址:https://topick.hket.com/article/3909222/2025%E4%B8%96%E7%95%8C%E8%82%A5%E8%83%96%E6%97%A5%E4%B8%A8%E9%A6%99%E6%B8%AF%E4%B8%AD%E5%B0%8F%E5%AD%B8%E7%94%9F2%E6%88%90%E8%B6%85%E9%87%8D%E3%80%80%E9%86%AB%E7%94%9F%20:%20%E5%A2%9E%E6%82%A3%E8%84%82%E8%82%AA%E8%82%9D%E9%A2%A8%E9%9A%AA?mtc=10004

來源:2025年3月3日 香港經濟日報

#香港肥胖學會 #世界肥胖日 #兒童肥胖 #脂肪肝 #肥胖是病

【世界肥胖日/學生超重/脂肪肝】每年的3月4日定為「世界肥胖日」,值得留意的是,香港的中小學生的超重問題似乎日漸普遍。有醫生便警告若果繼續放任學童肥胖問題,長遠除了會影響健康與學業,更會增患脂肪肝風險

Address

Hong Kong

Telephone

+85228950099

Website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Dr Tsui Tsun Miu 徐俊苗外科專科醫生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