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醫院前線。醫生有班老友記。生老情書

走在醫院前線。醫生有班老友記。生老情書 舊專頁在 9/2022 被Facebook關閉,唯有重開新專頁繼續分享工作點滴。自問唔係好叻,但絕對有heart,仍然深信人能透過行為和說話改變其他人。在基層醫院老人科工作,以醫人唔淨止醫病為座右銘。

24/07/2025

十號風球高掛的星期日,我在醫院當值。早上走進病房,病人並沒有平時多,少了一份擠擁,多了一份悠閒。

一位婆婆坐在病房正中,護士站的正前方。通常,若果一些老友記神志有點混亂,會被安排日間坐在病房當眼處,好讓同事能容易看顧。

婆婆的大班椅枱上,有一個大紙盒,大紙盒裏面分成了很多個小格,每個小格內有一個小樽,她把小樽一個一個拿出來,掉進旁邊的膠袋裏。再仔細一看,那些不就是我們經常處方給病人的抗生素 Augmentin?

「嘩!婆婆,咁好嘅你,幫我地病房手整嘢!」我走到婆婆面前笑着跟她說。

Augmentin 可以說是在病房裏最常用的靜脈注射抗生素,注射前是呈粉狀裝在一個玻璃樽內的。平時不需要替病人打抗生素的我,也是今天才知道原來一盒 Augmentin 有那麼多樽。

「好呀,有嘢俾我做好呀!」婆婆雀躍地跟我笑着。

「唔俾啲嘢佢地做吓,夜晚唔瞓㗎。。。」在護士站的護士 E 說。

這個病房的同事一向很有心思,不但經常讓老友記坐在大班椅上,避免長期卧床,又會額外提供合適的活動讓長者消磨時間:如已有研究顯示能安定認智障礙患者情緒的公仔陪伴、和很受老友記歡迎的填色和繪畫活動。

「唔該晒你幫手呀,婆婆!」我再笑着對她說。

「嘻嘻!我幫到手呀?好呀!有嘢俾我做吓我好開心呀,又唔使坐係度咁悶。。。」婆婆一臉滿足。

人總希望自己的生活有意義和價值,老友記也沒有例外,能感到未需要是一件滿足的事。在病房內,除了打針吃藥見醫生和接受治療,的確沒有太多事可做,尤其是未必懂得「玩手機」的老友記。能安排更多活動讓病房的長者參與,肯定是件好事。在外國甚至會有義工專門負責這個工作,既能因應義工專長提供更多不同種類活動,又能避免加重病房職員已經繁重的工作。

在香港的病房裏要恆常地實行義工服務,當然有重重限制。在各種局限下,真的要多謝這個病房同事的熱心和創意,為我們住院的老友記更好的照顧。

17/07/2025

一位婆婆坐在輪椅上,由女兒推進診症室。

這是老人科門診。已接近5時正了,我只剩下這位新轉介過來的病人未見,通常新症都會被安排最後應診的。

你可能不知道,雖然我工作的是地區醫院,但我們老人科門診每星期都會有超過30個新症。老友記的醫療需求就是這樣巨大!

看看轉介信,這位94歲的婆婆住在老人院,職員覺得她神志混亂,有認知障礙的症狀,故此到普通科門診求診,被處方鎮靜藥物,然後被轉介過來。

「你好婆婆,我係醫生呀,你幾好嗎?」

「幾好,無乜點。。。」婆婆輕描淡寫地說着。

跟婆婆打過招呼,我便轉身問女兒。女兒跟我說,她是一位退休護士。

「佢搬咗去老人院幾耐?有無乜嘢原因嘅?」長者要入住老人院,必定事出有因,我通常會問清楚。

「個時工人要番印尼,得佢一個人住攪唔掂,所以要搬去老人院。。。」女兒跟我說。

海外家傭,的確解決了很多老友記的照顧問題,令他們能在家安老。

「我唔係住老人院㗎,我一個人住㗎。。。」婆婆聽到我們在討論她,即時作出辯駁。

「傾吓你啲嘢啫,無事。」我嘗試安撫她。

「咁你覺得佢幾時開始記性唔好?」我再問女兒。

「自從爸爸年幾前走咗,佢記性就越嚟越差啦。」本來兩老相依為命互相照應,突然喪偶生活上當然有所轉變,或許令本來已有的認知問題更加嚴重。

「佢講嘢啲嘢就會唔記得㗎啦,又成日以為自己仲係屋企,咪鬧啲職員做乜困佢係度,仲試過郁手郁腳添。。。」女兒再說。

「咁佢自己行唔行到,基本治理做唔做到?」

「佢行唔到㗎,沖涼要人幫,大小便都要着片。但係佢又成日想行落床喎,佢地咪唯有綁住佢隻手囉,呀媽咪試過咁又打人。。。」

轉介信提到婆婆有 BPSD,亦即認知障礙症的行為和精神症狀,或許部分是因為這個原因。

「婆婆,落地行吓囉。」問過症,檢查過心肺,我請婆婆起來走路看看。

評估長者走路時的狀態,與及跌倒的風險,是老人科醫生其中一項重要的工作。

我站起來走到婆婆輪椅旁邊,叫她扶着扶手用力站起來,我順勢捉着她背後褲頭以防她跌倒,然後叫她向前行。

「我個架呢?我平時用開架先行到㗎。。。」婆婆把手伸出來,作勢想捉住助行架。她的安全意識似乎不錯。

「唔緊要,借隻手你扶住喎,呀女又幫幫手呀。」我站在婆婆左邊,伸出左手讓她扶着,再示意女兒在右邊伸手協助。

一步再一步,婆婆捉着我們的手,步履也算穩定。她一邊走着,還一邊笑着跟我們說 Thank you,婆婆似乎心情不錯!相信若果有個助行架在面前,她應該會走得更加好。

「好好呀,行得幾好呀。」我對婆婆說。

婆婆笑了,女兒也笑了。

「婆婆都係鍾意人氹吓。」我對女兒說。

「其實都可以俾佢係老人院做吓運動,睇吓可唔可以俾番佢自由行嘅。」婆婆安頓後,我再對女兒說。

「咁都明老人院會擔心佢會跌倒,坦白每個人都有機會跌倒㗎,婆婆當然係高風險啦,不過都係攞個平衡啫,咁個個都唔鍾意人綁嘅,仲要佢認知唔好都唔知做乜耍綁佢,一掙扎當佢亂要食鎮靜藥又唔抵啦。你可以試吓同老人院傾吓?同埋轉介社署嘅外展治療師做運動?」我告訴女兒我的想法和建議。

安老院舍外展專職治療服務是社署的一項計劃,讓老友記在老人院能接受復康訓練。

「係呀,其實我都唔想佢食鎮靜藥㗎,不過。。。」女兒以前是護士,應該對鎮靜藥的副作用有所認識,但始終老人院有它的既有工作模式和程序,要改變是有點難度。

「明白同老人院傾唔容易呀,試吓啦。。。」

在照顧上,有時候我們追求絕對的安全,就如普遍認為綁上約束衣不走路就不會跌倒,是對長者的一種保護。但其實對他們而言這是否最好的做法呢?接近百歲,還能扶着走路,是否能讓她繼續享受一點自由呢?

忽發奇想,現在大家都在談論預設醫療指示,「不受約束」是否能成為其中一項指示呢?的確值得深思和討論。

24/06/2025

「醫生,我好喘呀!」面前的叔叔坐在病床上,鼻孔插着為他供應氧氣的鼻導管,呼吸似乎要點用力。

這是老人科復康病房,66歲的叔叔患有廣乏性擴散肺癌,之前接受電療和化療並沒有很大的效果。今次他因為氣喘入院,痰很多,肺部X光有頗多陰影,由於徵狀不輕需要繼續住院治療,當他情況稍為穩定時便被轉到復康病房。

這是我第一次看他。

「你點呀,用咗氧氣會唔會好啲?」叔叔正用着4度氧氣,含氧量大概維持在 93-94%左右。

「唔夠氣呀!好似啲氣吸唔到入個肺咁,你幫我較大啲個氧氣呀,好辛苦呀。。。」叔叔多講幾句,就顯得更喘氣。

叔叔的X光片顯示他肺部積存着很多痰液和發炎細胞,根本無法讓氧氣有效進入肺氣泡,他的徵狀不難理解。

「咁啲嗎啡藥水食咗好唔好啲?」我再問。

根據記錄,紓緩治療科同事在急症病房時已為叔叔處方嗎啡,甚至提及過使用紓緩鎮靜藥的選項。嗎啡除了有大家認知的止痛功能,對減低氣喘也有一定作用,在某些嚴重末期病患上,能有效減低症狀。

「好得幾個字。。。跟住又喘過。。。」叔叔又喘起來。

「咁我地再加大啲嗎啡好唔好?同埋,之前有醫生同你講過吊鎮靜藥水,你點睇呀?」我放低聲量說。

紓緩鎮靜 palliative sedation 是透過給予鎮靜藥物,使有嚴重症狀的末期患者意識下降,以減輕其無法忍受的疼痛和呼吸困難。這種治療需在有經驗的紓緩治療科醫生監察下進行,而由於用藥後神志可能不清,呼吸心跳亦可能減慢,故此一定要跟病人和其家屬詳細解釋清楚。

「坦白呀,我咁嘅情況。。。遲早都一定會走㗎啦。。。最緊要唔好咁辛苦。。。就得㗎啦。。。」叔叔表現得非常冷靜,似乎對自己的狀況非常了解。

「問埋我老婆先啦。。。」叔叔續說。

「好呀,我地同佢都傾吓個情況呀,宜家我地同你加啲嗎啡先。」我先加大嗎啡劑量希望改善叔叔症狀。

我再找紓緩治療科 Dr P,希望她給予叔叔治療上的建議。她也迅速回應了我,並騰出床位讓叔叔到紓緩治療病房繼續處理症狀。

希望叔叔在紓緩治療病房,氣喘能夠得到改善!

人生很多時候就本不是能盡如人事,身患危疾自己當然不能控制,但也希望人生晚期能沒有痛苦,避過痛楚氣喘等的煎熬。作為醫護人員會盡力幫助病人和其家人度過這個艱難的時刻。

很多人以為,既然身患不治之症,生命已在倒數,已沒有什麼好急了。但處理痛症、氣喘等難熬的症狀,絕對是越快越好。多謝紓緩治療同事的努力,能為叔叔帶來最佳的治療效果。

02/06/2025

「呀姐,俾杯水我呀。。。呀姐。。。」窗邊床位的婆婆,躺在床上不停在叫喊着。

這是老人科復康病房,我和另一位同事正專注的在巡房,對遠處婆婆的訴求也未及理睬。

「呀姐,我要飲水呀。。。」婆婆仍然不停大叫着。

在病房內,總不會很安靜,不少病友都呻訴環境太嘈吵而不能入睡。

完成手頭上的牌板,我們走到婆婆床邊看她。剛好中午飯已送來,我用長匙羹把小碗裏的芝麻糊送到婆婆口中,她立刻張開口一口一口吃着。

「咦?又肯食喎!」我跟旁邊的同事說。

面前的婆婆已經97歲了,這兩個月她進進出出已經有四次,每次都是因不肯吃東西導致精神疲憊,入院給予生理鹽水後又能恢復狀態。她與女兒和印尼姐姐同住,生活上全靠工人協助。雖然食量反覆,女兒心意是不想媽媽辛苦,所以拒絕替她插胃喉餵食。

坦白,以婆婆今天的狀態,當然不想替她插胃喉。

「醫生,佢點呀?」一位中年女仕走到床邊,應該是婆婆的女兒吧。

「今日幾精神喎,又肯食嘢。」我對女兒說。

「係呀,呢兩日幾好。。。佢次次都係咁㗎,入院住幾日就好啲,番屋企一陣又好似瞓着咁,咪又要送番佢入嚟。。。」女兒把情況告訴我。

根據記錄,婆婆最近入院4次,在醫院的時間可能比在家中還要多。

「你會唔會唔想同佢插胃喉呀?」

「唔想呀,唔想佢辛苦呀!不過醫生,我地宜家真係好難照顧到佢,有無啲療養院調佢過去?佢吊住水就會好啲嘅。」

「我地就無長住個啲療養院嘅,而且佢宜家幾好咁,又精神又食到,你又有工人,會唔會考慮吓都番屋企照顧?如果唔係就要考慮私家老人院,有啲我地可以安排上去吊水嘅。。。」我嘗試提供不同選項。

很多照顧者都問我們有沒有提供療養院讓長者長住百年歸老,可惜政府醫院的確沒有這樣的安排。

「前幾次我地都試過啦,一番去又唔掂要番嚟,我地攪唔掂㗎。」女兒告訴她的難處。

怎麼辦好呢?97歲了,當然是回家安老最完美,但情況反覆又令家人不能放心。。。

這種兩難,相信不少照顧者都經歷過,應該是現實的寫照。如何在兩者中作出抉擇,的確沒有絕對的對與錯。唯有平衡利弊,在自己能力內作出最適合的選擇。而醫護人員亦希望給予專業的意見,協助制定最佳的照顧計劃。

23/05/2025

「醫生呀,佢坐唔坐得飛機㗎?」站在我面前的女兒突然問我。

「點解咁問嘅?」我抬頭望着女兒答道。

這是下午的老人科門診,剛剛跟面前這位86歲的婆婆問症和檢查,我正對着電腦,把剛才的資料記錄下來。

「我都知應該無問題嘅,不過屋企人都想我問吓。」女兒笑着說。

婆婆雖然已經86歲,有三高和膝蓋退化性關節炎,但扶着柺杖仍能走路,身體亦沒有什麼其它病患,可說是頗健康的。

「我又睇唔到搭飛機有乜問題喎,係坐飛機耐可能會攰啲啦。」我直接說。

我心想,如果去英國美加探親要坐長途機,筋骨是會有點疲累。

「咁唔會好遠啫,我地諗住同佢去日本玩。」女兒說。

「嘩!去日本玩咁開心呀!」我轉身對婆婆說。

「哈哈哈!」婆婆突然哈哈大笑起來,狀甚興奮:「去浸溫泉!」

「嘩!浸溫泉你會唔會熱得滯頂唔住㗎。」我提出。

溫泉熱水令四肢血管擴張,可造成低血壓導致暈弦,流汗流失太多水份亦可造成缺水,故此不是每位長者都適宜。

「佢講吓啫,應該佢唔會浸嘅。」女兒說。

雖然可能不會浸溫泉,但可以與家人一起去日本,也是一件十分開心和令人期待的事呢。難怪婆婆表現得如此興奮!

老友記若有機會,也不妨到外面走走,享受一個與家人在一起的愉快假期。

17/04/2025

「婆婆,你一個人番去係唔係攪得掂㗎?」我走到床邊問婆婆。

「都無辦法㗎,咁多年都係咁㗎啦。。。」婆婆皺着眉扁着嘴說。

這是復康病房,面前的婆婆已經91 歲了,多年來一直獨居,能扶着助行架走路,日常基本生活可勉強自理,另外有家居服務隊支援膳食和家居清潔。今次她因為流感入院,狀態比不上之前,加上獨居,故此轉來復康病房作鍛練和觀察,以計劃出院後的生活安排。

91 歲了,生活上需要協助絕對合理,加上入院會影響老友記的整體狀態,我們作為醫護人員有所擔心亦正常不過。而治療師的評估,亦確實覺得她獨居是有點勉強。

「你會唔會考慮吓院舍呀?」根據紀錄,婆婆跟醫務社工說堅拒入住老人院。我嘗試再問。

獨居又没有照顧者,老人院彷彿成為唯一可行的出路。

「唔去呀,我自己有間屋,番去咪得囉。。。」婆婆回應。

「你一個人番去我地驚你攪唔掂嘛,有事又無人幫手,去同其他老友記一齊住有個照應嘛。。。」我嘗試避開老人院這個名稱。

「無嘢嘅,唔怕。。。」婆婆依然拒絕。。。

「咁呀。。。」

「去老人院。。。咁我屋企啲嘢掂呀。。。我仲有好多嘢要執番,唔可以唔要㗎。。。」婆婆突然吞吞吐吐說着。

原來婆婆是擔心入住老人院,就無法回家收拾自己的家當,故此拒絕我們的建議,寧願回家繼續獨自生活。

婆婆思路其實頗清晰。

「哦! 咁我地搵人同你番屋企執屋咪得囉。」我腦裏即時在想:找社福機構,義工,找老人院職員幫忙,應該總有辦法吧?

「你要搵人同我上去喎,我有好多嘢要執㗎,啲衫褲呀棉被呀咁都好新淨要留番㗎。。。」婆婆細聲說。

「咁係唔係有人幫你執屋,你就去老人院住?咁我地安排㗎啦。。。」我隨即說。

「好囉,去囉。。。」婆婆勉強地說。

要老友記做決定作改變,並不容易!本來維持基本日常生活已經很勉強,還要她思前想後去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長住,更甚是要傷腦筋綢繆如何處理家裏的物品,簡直是難為了她。很多老友記就是如此害怕轉變害怕麻煩,一動不如一靜,當然免得過就維持現狀最好。

我跟醫務社工商量,最後找到一間老人院,職員承諾會帶婆婆去收拾雜物。她也願意接受我的建議,入住該老人院。

出院當天,我經過婆婆病床,她把我叫停:

「醫生,你記得上去我屋企嘅時候,幫我攞番個收音機呀,個收音機值成60幾蚊,好貴㗎,係香港電台俾我㗎。。。」婆婆吩咐我說。

婆婆以為是我上門替她收拾物品。

「婆婆,老人院應承咗會搵人陪你上去執屋,你到時要攞番啲乜就同佢地講就得㗎啦。。。」我回應。

「哦。。。哦。。。」

不同人都有自己最珍而重之的東西。對婆婆而言,這個陪伴她已久的收音機,肯定有着重要的價值,當然想留在自己身邊。

每個人都有需要幫忙的時候,年老時可能需求多一些。我忽發其想,當行常社福機構服務未必滿足到個別要求時,我們在社區裏其實不乏充滿愛心,願意協助長者的朋友。若果能聚集這些朋友,義務為有需要的長者提供貼心,但其實又簡單而有意義的服務,你說會是多好呢!

05/04/2025

早上我在復康病房巡房。走到5號床,面前的婆婆閉上眼睛躺在床上。

看看牌板,婆婆原來已經95歲了!她因為發燒入院,需要注射抗生素。在急症病房治療期間婆婆精神狀態不太好,不大理睬別人,食量又欠佳,故此被轉到復康病房繼續觀察。

長者儲備下降,當遇到少許毛病,身體不能適應過來,整體狀態會變差,可能跟平時判若兩人。

「婆婆,嚟睇你喎,你叫乜嘢名呀。。。」我拍拍她肩膀嘗試叫醒她。

「哦。。。哦。。。我叫。。。我叫。。。」婆婆緩緩瞪開眼睛,吚吚哦哦細聲說出她的名字。

「你有無唔舒服呀?」我再問。

「我周身都唔舒服呀!」婆婆扁着嘴答道。

「咁即係邊度呀?有乜嘢唔舒服?」

「由頭到腳都唔舒服!」婆婆申訴。

「哦!睇吓?」我慢慢走到床尾,翻開被舖檢查一下婆婆雙腳。。。

「係痛定係點?」我再問。

「你都唔係幾妥當喎。。。」婆婆突然說。

「吓?」

「你行到柺吓拐吓嘅。。。」婆婆流露着長輩的一份關心。

「你咁醒嘅婆婆!」話說我之前扭傷膝蓋,右邊膝頭有點腫脹,走路少不免要遷就着它。

老友記的細心,有時會令你想像不到。

在這扭傷膝頭走路要一拐一拐的日子裏,頓時感到一份暖意。

18/03/2025

每星期一次的記憶科門診,總會有幾位新被轉介過來的長者應診。隨着大眾更關注認知障礙症,更多照顧者察覺到老友記的記性問題,並盡早求醫,這當然是一件好事!

一位婆婆推門而入,緊隨着她大概是她的兒子吧。

「早晨呀!入嚟坐呀。」

翻看轉介信,婆婆今年已經90歲了。她沒有什麼大病,只有高血壓需要在普通科門診定期覆診。

「佢係你邊個呀?」婆婆安頓好後我指着兒子問她。

「我個仔囉。」婆婆立刻回答。

「醫生,佢啲記性好唔得呀。。。」兒子忍不住立即告訴我婆婆的狀況。。。

原來婆婆在丈夫過身後一直獨居,兒子這一年發現她經常打電話重覆問同樣的問題,有時又不知她去了那裏,吃藥也經常忘記,本來可以自己煮食,現在卻會忘記關火把水煲乾。認路有點困難的婆婆,生活範圍只限於自己居住的屋邨,勉強去超市買點東西或到公園逛逛。兒子發現問題並不簡單,便在婆婆覆診時告訴醫生。

「咁婆婆搬去你度住有無可能?」90歲了,記性開始減退,照顧自己能力又大不如前,無論是否真的患上認知障礙症,解決實務上的生活問題是最重要的。

「唔得呀。。。我個度地方好細,唔夠住。」兒子說得尷尷尬尬。

土地問題,的確令不少家庭在客觀條件上有所局限,就算有心有時也會無力。

「咁一係申請日間中心呀,好似番學咁,日頭係中心度又有人幫手睇住,又有餐飯食,咁安心好多。」我經常說長者日間中心是照顧者的好幫手。

「佢唔肯去㗎。去一陣樓下啲老人中心佢都唔肯啦,何況留成日。」兒子說。

平時習慣自由的長者,很多都抗拒長者日間中心。

「咁呀。。。咦?食佢宜家點解決?」我突然想起兒子說她現在不能自己煮飯。

「我去街度攞派飯囉。」婆婆搶着回應。

現時社區裏有不少志願機構提供免費派飯服務,滿足有需要人士的兩餐溫飽。

「咁派飯都唔係一定有㗎,咁假期個啲呢?」我又想起另一個問題。

「無佢就唔食㗎啦,食啲麵包餅乾咁。。。」兒子說。

「咁一係申請埋送飯啦,起碼兩餐都有人安排。」送飯乃長者社區照顧服務當中重要的一環。

「送飯佢嫌貴呀。。。」兒子尷尬的說。

「哦。。。咁佢有無攞綜援幫補吓?」我像條件反射般的問。一般認知,綜援是政府最直接的經濟援助。

「佢退休公務員,有長糧食,不過好少錢嘅。。。」有退休長俸,恐怕不合資格領取綜援。

「哦!佢以前做乜嘢㗎?」

「佢做食環掃街嘅。。。」

食環清潔的確不會有太多人口,退休後的每月長俸也許不會太多。省吃儉用,是一般老友記的傳統思想。

「咁不如申請長者生活津貼啦,都有啲補助吓。」

「我地有問過,不過應該唔合資格呀。。。」兒子再說。

這樣不行,那樣又不行。在老人科門診內,長者問題從來都不是能輕易解決的,單單是兩餐也可以傷透了頭筋。

「咁如果傷殘津貼婆婆想唔想申請呀?」傷殘津貼不需入息和資產審查,但需由醫生証明申請人有身體狀況導致不能工作或照顧自己。婆婆90歲有記性問題自理兩餐也有困難,是乎合社署傷殘津貼的資格的。

「咁都好呀。。。」兒子說。

我請他們去找醫務社工,安排申請的事宜。當然,社會保障項目五花八門,醫務社工會再詳細再作講解。

離開門診,我翻查社署網頁,長者生活津貼資產上限大概40萬,一餐送飯約$16-27不等。

在香港生活,就是充滿壓力!縱然社會並不是沒有保障制度,自己經濟狀況亦不是太差,但大家總習慣要積穀防饑,尤其是老一輩,習慣儲個錢為未來打算。或許在舊時的社會裏,每個人都是要靠自己,對用錢就是要謹慎。

如何能打破這個觀念,或許真的要靠一套有效而又大家信用的社會保障制度,才能令我們的老友記能安享晚年。

25/02/2025

星期六早上我在急症內科病房,替放假的同事巡房。

病人有點多,中午過後,我才走到5號床。同事已經先跟我說,面前這位57歲的女仕昨天下午才入院,但今天早上已強烈要求出院!

我翻看着電腦,女仕今次因為胃痛入院,抽血檢查顯示肝酵素和肌肉酵素都偏高,當值同事已安排了檢查以找尋原因,並給予女仕生理鹽水以防止腎臟受損。

肝酵素和肌肉酵素升高,不會沒有原因,後果亦可大可小,絕不能掉以輕心。

「早晨呀,你宜家有無唔舒服?同你檢查吓?」我走到床邊一邊說,一邊準備替女仕檢查。

「係個胃呢度唔舒服囉。。。醫生,其實我係唔係好嚴重呀,唔係嘅我要走㗎啦,我要番去睇住我呀媽呀。。。」女仕顯得有點着急。

「我就建議你留低,你個肌肉酵素高吊住水好啲呀,同埋都要照吓個肝乜事喎。。。媽媽個度有無人可以幫到手?」我建議。

「我一早叫咗社康姑娘唔好 close 個file 㗎啦,佢係都唔肯,我呀媽有個屎袋要日日換㗎,佢邊識換啫,社康姑娘又夾硬話我得唔肯嚟,我唔番去同佢換攪唔掂㗎。。。」女仕突然激動起來。

「咁有無其他人可以幫住手先,你媽媽係屋企攪唔攪得掂?」女仕 57歲,媽媽或許也有80 多歲了,還有個造口,問問能否自我照顧絕對合理。

「得我一個照顧㗎。。。醫生,一係你俾我請假番屋企兩個鐘,換咗個屎袋先番嚟。。。」女仕似乎最擔心就是造口的問題。

「我地緊係覺得你需要觀察同治療先留你係度,你離開病房我地又唔放心喎。。。」明明身體有狀況在醫院接受治療,卻讓她離開病房,道理上講不過。

「佢得番一個人係屋企,咁食飯個啲點?安唔安全㗎?」我繼續問。

「佢有送飯嘅,平時都係一個人係屋企。」

送飯服務,是社福機構其中一項家居支援服務,為有需要長者提供兩餐。

「咁有家居服務隊即係有人跟開㗎啦,搵佢地幫手睇埋得唔得呀?」

「我以前都叫過佢地幫手啦,佢地都唔肯。。。」家居支援隊以每項服務作單位計算,要增加服務或許要再安排輪候。

「醫生,我簽紙走啦。。。」女仕焦急起來,唯有要求自行出院。

這樣不行,那樣又不行。我心裏盤算着,也想不到能即時解決問題的辦法。。。

本來可以找醫務社工想想對策,但星期六中午過後,他們也已下班去了。。。

「你番去唔舒服要番嚟睇醫生呀。」我唯有叮囑她。

照顧者就是不容易,無時無刻負上一個重擔。若果長者只有一位照顧者,壓力就更加大。一般社區支援不是没有,但若然照顧者突發遇到迫切的難題,怎樣才能快捷和有效地得到幫助呢?這就需要社福機構付上更大的資源和心力,去真正令我們的長者能好好地在家安老。

23/01/2025

「仲有無嘢想問我?」我一面在電腦面前,迅速打上剛才的診症記錄,一面對面前的婆婆說。

這是老人科門診。剛剛跟這位婆婆問症和檢查過,現在準備處方藥物。

「醫生,我啲皮膚好痕呀,你開啲類固醇俾我呀!」婆婆提出她的訴求。

「類固醇呀?要睇吓乜嘢事先喎。。。你邊度最痕?」我顯得猶疑。

類固醇,能有效降低發炎和免疫系統對身體組織的傷害,外用藥膏廣泛地用於過敏、濕疹、接觸性皮炎、牛皮癬等皮膚問題,但也有其副作用,如使皮膚變薄,增加感染風險,長期使用高劑量類固醇藥膏更有機會造成影響全身的副作用。

固此我們處方類固醇,是非常謹慎的!

「嗱,俾你睇吓啦。。。」婆婆徐徐拉起褲管, 讓我檢查她的兩邊小腿。

我腑身望望,皮膚的確有點乾,明顯因痕癢有抓過,故此表皮有點紅起來,但沒有濕疹或皮炎的症狀。

老友記皮膚油脂已經較少,秋冬季節天氣比較乾燥,皮膚就更加缺乏水分,令痕癢加劇。

「婆婆,你啲皮膚好乾喎,要搽番啲潤膚膏呀,尤其係沖完凉就一定要搽,保留番啲水份喎。」我檢查完婆婆皮膚後,跟她提出意見。

「有呀,我見痕有用火酒去搽啲皮膚㗎。。。」婆婆迅速回應。

「吓?緊係唔好啦,用酒精咪越用越乾囉!」我忍不住大聲說。

酒精在皮膚上會帶走水分,令皮膚更加乾涸,根本不會止痕。而且酒精會破壞角質層,長期過度使用可以令這個屏障受到傷害,造成皮膚敏感。

疫情期間,大家都勤洗手,勤用酒精搓手液洗毒,可能婆婆以為酒精能殺菌又可以清潔皮膚,會減輕痕癢。

我處方了含尿素的潤膚膏、止痕藥膏、和俗稱「豬油膏」的乳化軟膏給婆婆,希望能改善她的症狀。

痕癢難忍,要對症下藥,就要先找到原因,再使用正確的方法。老友記有問題的話,記得跟醫護人員查詢。

14/01/2025

上午我在老人科復康病房巡房。走到5號床,打開牌板,一張 memo 紙夾在兩頁紙中間,上面寫着幾隻字:

「Low mood, cried during training.」

在病房裏,大家工作都很繁忙,未必能經常碰面,若有訊息要向醫生轉達,留下便條在牌板內是常見的做法。

翻查紀錄,面前的叔叔已經82歲了,一直與太太同住。他有膝蓋退化的問題,今次因為在家中站立不穩而跌倒,幸好沒有造成骨拆,在急症病房穩定過來後便轉到復康病房作鍛練。

跌倒在長者中非常普遍,後果可以非常嚴重,故此跌倒後找尋原因,然後加以跟進以預防是非常重要的。

「叔叔,你有無唔舒服呀?隻腳仲有無痛?做乜個次會跌倒嘅?」我一連串問了好幾個問題。

「痛呀,行唔到路,一行就痛㗎啦。。。個日係屋企起身行兩步就無力跌咗係度。。。」叔叔慢慢告訴我。

「我地同你努力止痛呀,希望好啲啦。。。你。。。係唔係唔開心呀?」我放下聲線問。同事留言說叔叔心情低落,又在訓練時哭過,當然要關心一下。

「我掛住老婆呀。。。」叔叔一提起老婆,便放聲大哭起來。

「你好耐無見佢呀?」待了一會兒,我問叔叔。

「兩日無見。。。」叔叔慢慢從哭泣聲中喘息過來。

本來一直與太太雙依為命,在家安老,現在留醫於陌生的病房中,身體不適又加上行動不便,縱然只與太太沒見兩天,也彷如隔世。

「我地叫太太嚟睇你呀?或者俾個電話你打俾佢?無事嘅,止到痛行得好啲就番屋企囉。。。」我嘗試安撫叔叔。

聽同事說,叔叔的太太行動能力也是一般,或許是這兩天沒有到來探望叔叔的原因。

人大了,能力可能大不如前,照顧人的同時,可能亦要被照顧。在人口老化的香港,這種情況已經成為了常態。擴大社區支援,肯定是刻不容緩。

10/01/2025

「跟住個個婆婆100歲㗎啦,佢上年4月先入老人院嘅,之前同個仔住,本來扶住柺仗行嘅,因為跌倒行得無咁好先入去老人院。。。」Dr W 正跟我們匯報一位院友的情況。

這是老人科外展隊的辦公室,每兩個星期的周五午後,外展隊的醫生、護士、物理和職業治療師,都會聚在一起開會,討論在我們到訪院舍長者的情形。

這類會議我們稱為 Multidisciplinary Case Conference 。

我心裏想:99歲才入住老人院,之前都是在家安老,真幸福!

「婆婆係老人院有次屙唔到尿,係廁所坐咗好耐,一起身就跌倒,fracture hip 入院做咗手術,骨科開晒 bisphophanate,calcium 個啲俾佢出院。。。」Dr W 繼續說。

Fracture hip 就是髖骨骨折,bisphosphonate 是骨質疏鬆症藥物,而calcium 指的是鈣片。小便困難,跌倒,骨質疏鬆都是長者常見的健康問題。

「婆婆出咗院初頭行得唔好嘅,夜晚又會大嗌,要着安全衣;refer 咗 MOSTE,係老人院做咗一輪運動,宜家扶住個助行㗎可以係大廳行到吓呀。」護士 M 接着匯報。

MOSTE 即安老院舍外展專業服務隊,專為院舍老友記提供復康鍛練,維持院友的狀態,是我們醫院外展隊的重要合作夥伴。

「咁好好喎,好彩做到個手術幫到佢!宜家婆婆 100 歲都係老人院行到,真係算係咁。」我雀躍的說。說實話,以百歲高齡還能保持活動能力,已經是非常醒目!

可能大家會以為,99高齡是不適合做手術的,風險太高亦對長者沒有好處。但在髖骨骨折這個問題上,手術的確可以改善長者生活,除了止痛這重要一環外,穩定髖骨亦有利盡早開始復康鍛練,好使長者能恢復活動能力。故此現時醫學上都建議在可行的情況下,盡早替髖骨骨折的老友記進行手術。而作為老人科醫生,亦會在醫院裏為長者作術前評估,務求他們能在最穩定的身體狀態下做手術,減低手術風險。

我們經常說,年齡並不是決定是否進行手術的主要因素,反而是平衡利害和風險,考慮怎樣做才能為長者帶來最大好處。

老友記能安享晚年,作為老人科醫生就最開心了。

Address

Hong Kong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走在醫院前線。醫生有班老友記。生老情書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Share

Categ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