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瞰人心

震瞰人心 由心理醫生的角度,分享他日常生活的點滴,對所見所聞、以至對生命的看?

悅來酒店悲劇背後:抑鬱症與精神健康緊急狀況的警號近日香港悅來酒店發生一宗震撼全城的家庭悲劇:一名年輕父親疑因情緒困擾,先後傷害家人及自己。這宗慘劇不單是一宗不幸事件,更是一次典型的精神健康緊急狀況(Psychiatric Emergency...
10/08/2025

悅來酒店悲劇背後:抑鬱症與精神健康緊急狀況的警號

近日香港悅來酒店發生一宗震撼全城的家庭悲劇:一名年輕父親疑因情緒困擾,先後傷害家人及自己。這宗慘劇不單是一宗不幸事件,更是一次典型的精神健康緊急狀況(Psychiatric Emergency)未被識別、未被即時介入的真實例子。

什麼是精神健康緊急狀況?

根據美國精神醫學會定義,精神健康緊急狀況是指在短時間內出現、對個人或他人生命構成威脅,或導致嚴重功能障礙的精神狀況。這包括明顯的自殺風險、他殺風險、情緒極度失控、幻覺妄想發作,以及急性行為失序等情況。與身體疾病中的心肌梗塞、中風相似,精神健康緊急狀況也講求 “時間就是生命”,如果未能及早介入,後果往往無法挽回。

抑鬱症:最常見但最易被忽視的隱形危機

抑鬱症是最普遍的精神疾病之一,但也是最容易被低估的一種。很多患者外表堅強、日常生活如常,但內心可能正歷經巨大的情緒煎熬。一旦進入「急性階段」,患者可能出現以下徵狀:

- 不斷重複負面想法(如「死了算了」、「沒有希望」)
- 嚴重失眠或食慾極端變化
- 對家人出現偏執想法(如覺得全家人一起走比較好)
- 患者自己不敢或無力求助
- 出現思覺失調症狀(特別見於產後、長期壓力或複雜的個案) - 預謀或計劃具體的自殺/傷害行為

若上述情況未被察覺並即時介入,便可能如同這次悅來酒店的悲劇一樣,從傷害自己的念頭急速轉化為傷害家人的念頭,將一個原本可以接受治療、康復的抑鬱個案,演變成無法挽回的悲劇。

面對高風險:社會每一環都不能缺席

1 家屬與市民:學會識別警號
- 情緒變化急劇、自我價值感崩潰、出現極端言語或行為,是危機徵兆。
- 親朋好友要懂得辨識高危自殺警號(例如突然在社交媒體留下類似遺言的信息)
- 不要迴避「你是否曾想過傷害自己或他人」這類問題,這些對話有助預防悲劇。

2 醫療專業:主動風險評估與轉介
- 在急症室、家庭醫生等前線崗位應敏銳地篩選心理健康有危機的患者並作出轉介。
- 若懷疑患者有抑鬱症、自殺或他殺風險,應即時安排精神科評估。

3 政府與社會:加強精神健康基礎建設
- 增加資源讓精神健康熱線及危機支援加快即時介入與支援
- 推動學校、工作場所的情緒健康教育,建立預防網絡

這不是悲劇的終點,而是全民覺醒的開始

每一次悲劇,都是一個社會的哀鳴,也是一個重新反思的契機。抑鬱症不是脆弱,而是病症;精神健康緊急狀況不是偶發,而是可以預防的危機。在這個高壓、節奏飛快的城市裡,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是「下一個需要幫助的人」。讓我們多一分理解,少一分偏見;多一個詢問,少一個遺憾。唯有全民關注精神健康,悲劇才有可能真正不再重演!

精神科專科
林震醫生
https://www.drlamchun.com.hk/a/ur0092

#精神健康緊急狀況
#情緒極度失控
#家庭悲劇

#精神科專科
#林震醫生
#過度活躍症
#青少年抑鬱症
#厭食症
#抑鬱症
#酗酒
#思覺失調
#恐懼症
#驚恐症

《魷魚遊戲》中的博弈人生Netflix劇集《魷魚遊戲》不僅是一場以生命為賭注的遊戲,它更像一堂生動的博弈理論課。從博弈理論角度分析,劇中每一場遊戲都是不同類型的「博弈模型」,參賽者的策略選擇與心理反應,反映出人性在極端環境中的演化,以下可從...
25/07/2025

《魷魚遊戲》中的博弈人生

Netflix劇集《魷魚遊戲》不僅是一場以生命為賭注的遊戲,它更像一堂生動的博弈理論課。從博弈理論角度分析,劇中每一場遊戲都是不同類型的「博弈模型」,參賽者的策略選擇與心理反應,反映出人性在極端環境中的演化,以下可從五個博弈策略來拆解第一季和第二季參賽者們的抉擇。
1. 囚徒困境:信任,卻可能換來背叛

第一季的彈珠遊戲此關是最經典的囚徒困境:兩人一組,只有一人生存。若雙方坦誠合作(例如平分彈珠),理論上可能雙贏(或至少尊嚴告別);但規則誘使人背叛。像商人尚佑設下陷阱欺騙巴基斯坦工人阿里,即是一場「背叛博弈」。這顯示當利害關係極高時,道德往往被理性選擇所取代。

2. 合作博弈:你強我強,共同獲利

在第一季和第二季中,玩家在遊戲內外面對不同的「分組遊戲」,有人開始組織盟友,他們明白若要走得更遠,就得合作而非單打獨鬥。這就是合作博弈:在某些博弈中,雙方若能組隊互補長短,反而能取得比單打獨鬥更高的總回報。正如企業合作開發產品,共享成果。

3. 零和博弈:你贏,我就輸

每位參賽者在生活壓迫下,其目的也是想奪取最後唯一的獎金,這也是經典的零和博弈例子,因為最後只有一人能活,獎金也只有一人得取。這種遊戲的本質是:一方的收益必定建立在另一方的損失上。類似現實中的競爭市場或賭博場,一人得利,另一人失血。

4. 重複博弈:報復或信任,來自過去的記憶

第一季成奇勳與001號老爺爺結成拍檔,在「彈珠遊戲」中要互相競賽。最初兩人表面上對抗,實則信任。001號老爺爺甚至假裝失憶,讓成奇勳贏得比賽,實際上是考驗其良知。這正是重複博弈的縮影:若遊戲只玩一次,人可能會選擇背叛;但若遊戲會重來、未來還會見面,大家更可能選擇合作,或記仇報復。《魷魚遊戲》中的參賽者,許多在遊戲外早有恩怨與往事,這些記憶持續影響他們的決策與信任。

5. 納許均衡:不變,是因為沒人敢變

第一季尾聲當玩家得知最後只剩三人,其中一人受傷時,出現了典型的納許均衡場景:每人都思考「如果我先出手,可能會被另一人背後偷襲」;但如果大家都等,就僵持不下。最後,局面穩定,但也是一種「無奈的平衡」——因為一動,就會死。納許均衡指的是:在某個局面下,每個人都做出對自己最有利的選擇,假設其他人不變。誰也不敢輕舉妄動,因為改變反而吃虧。

博弈即人生,選擇即命運,《魷魚遊戲》每場遊戲都是現實人生的縮影,主角成奇勳最終能否借用博弈戰勝這場生命競賽?相信第三季最終章會給予我們完美的答案!

精神科專科
林震醫生
https://www.drlamchun.com.hk/a/mo0074

#魷魚遊戲
#囚徒困境
#合作博弈
#零和博弈
#重複博弈
#納許均衡
#精神科專科
#林震醫生
#過度活躍症
#青少年抑鬱症
#厭食症
#抑鬱症
#酗酒
#思覺失調
#恐懼症
#驚恐症

《刑偵12》中的人格解離現象分析最近全城熱話當然是劇集《刑偵12》,當中兩位男主角 刑凱與丁洛風 的人格呈現出明顯的解離特徵,具有臨床上所稱的「人格解離障礙」(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簡稱DID)表徵。...
09/07/2025

《刑偵12》中的人格解離現象分析

最近全城熱話當然是劇集《刑偵12》,當中兩位男主角 刑凱與丁洛風 的人格呈現出明顯的解離特徵,具有臨床上所稱的「人格解離障礙」(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簡稱DID)表徵。此劇除了詭異、懸疑和燒腦,它也讓我們了解什麼是人格解離障礙!

人格解離障礙(DID),又稱多重人格障礙,是一種非常罕見的精神現象,特點是個體在意識、記憶、身份或行為上出現兩種或以上相互獨立的「人格狀態」。患者常因遭受極端創傷——特別是在童年期間——而無法整合自己的情緒與記憶,轉而透過心理分裂將痛苦隔離至特定的「人格」,以達到心理防衛的作用。

刑凱的角色表面上是一位「怪胎」探員,冷靜、理性、近乎機械式地處理案件。然而隨劇情推進可見其內心藏有難以言說的黑暗與創傷,他在某些情境中會突然切換情緒與行為模式,呈現出判若兩人的反應,甚至無法記得自己所做的某些事。這樣的「人格間失憶」(Amnesia between Alters)是DID的重要臨床指標。

丁洛風表面上是一位警司,堅守法律與正義;但隨著劇情展開,他內心的黑暗逐步浮現,甚至懷疑自己涉入某些離奇案件。這種自我懷疑與身份混淆,加上夢境與現實的模糊界線,亦呈現出DID中常見的現象,如「幻覺」(主觀感覺到「另有其人」)、人格轉換時的記憶斷裂等。丁洛風可能的解離人格具備報復、暴力、反社會傾向,與其原有人格截然相反,這也是DID中「主體人格」與「次人格」常見的二元對立(如天使與惡魔、順從與反抗)結構。

DID通常源於童年時期遭遇嚴重創傷,例如長期的性虐待、家庭暴力或重大失落。當孩子無法承受極端痛苦時,便會透過「心理解離」(Dissociation) 的方式,將創傷經驗封存於潛意識中,並產生一個或多個替代人格來承受壓力與情緒。這是一種心理自我防禦機制 (Defense Mechanism),使主體人格得以在創傷環境中存活。長期下來,這些人格會逐漸獨立,導致人格分裂的現象。 治療方法主要是以心理治療為核心,例如處理創傷經驗並整合不同人格,幫助患者 「認識、接納、整合」內在的不同自我,在安全的關係中修補過去的創傷,重建完整與穩定的自我認同。

治療可分為不同的階段:首先是幫助患者建立安全感與情緒穩定,其次透過創傷治療與內在對話促進人格整合,最後建立穩定的人際關係與支持系統,讓患者逐步重建自我。

究竟刑凱與丁洛風他們還有多少個隱藏人格?是劇集將 DID 誇張了? 還是真有其事?筆者還是不予置評!

精神科專科
林震醫生
https://www.drlamchun.com.hk/a/mo0073

#刑偵12
#心理解離
#自我防禦機制
#人格狀態
#人格間失憶



#精神科專科
#林震醫生
#過度活躍症
#青少年抑鬱症
#厭食症
#抑鬱症
#酗酒
#思覺失調
#恐懼症
#驚恐症

解讀韓星李善均《上流寄生族》男星李善均在2023年10月驚爆涉毒醜聞後,需要停工候查。據韓媒報道,仁川警方在記者會上透露,李善均除了吸食大麻外,不排除還有服用其他類型毒品。同年12月27日,李善均被發現倒斃在座駕內,證實在車上燒炭自殺身亡,...
26/06/2025

解讀韓星李善均

《上流寄生族》男星李善均在2023年10月驚爆涉毒醜聞後,需要停工候查。據韓媒報道,仁川警方在記者會上透露,李善均除了吸食大麻外,不排除還有服用其他類型毒品。同年12月27日,李善均被發現倒斃在座駕內,證實在車上燒炭自殺身亡,終年48歲。李善均的妻子透露,他寫完一份遺書後即出門,內容說:「很抱歉讓大家這樣子記住我。」不少看過《上流寄生族》的讀者也詢問筆者,能否分析一下李善均的自殺噩耗?

首先,李善均選擇自殺了結生命,很大機會是患有抑鬱症,因為自殺念頭是抑鬱症的其中一個症狀。他的抑鬱程度應該非常嚴重,所以留下遺書和選擇燒炭的自殺方式。假如家人發現患者有這些跡象,應立即送他入院治療,因為抑鬱症是能夠根治的,只要醫治好,自殺風險就能大大降低。

另一方面,李善均有濫用藥物的紀錄。要知道藥物濫用和抑鬱症緊扣在一起,這兩者關係是雙向的,意味着濫用藥物的人更容易患抑鬱症,反之亦然。

本身有抑鬱症的患者可能會選擇藥物濫用,來提升情緒或逃避內疚或絕望的感覺,當藥物濫用維持了一段時間,生理或心理上可能出現上癮現象,當嘗試停止濫用時,身體就會有戒斷症狀,引發更嚴重的抑鬱狀況,此惡性循環最終同時加劇了這兩者。

因此,當抑鬱症遇上藥物濫用,雖然治療方法會比較複雜,但只要患者願意踏出第一步,接受兩者裏其中一種疾病的醫治,另一種的症狀也會有所改善。

精神科專科
林震醫生
https://www.drlamchun.com.hk/a/st0045

#上流寄生族
#李善均
#濫用藥物
#精神科專科
#林震醫生
#過度活躍症
#青少年抑鬱症
#厭食症
#抑鬱症
#酗酒
#思覺失調
#恐懼症
#驚恐症

震瞰人心 - 精神病與暴力傾向的迷思近期社會出現接二連三的暴力事件,這些報道不但讓人感到恐懼,而且還有機會助長社會的偏見和歧視。精神病與暴力之關係一直是極具爭議的話題,部分人認為精神病患者更容易出現暴力行為,其實這是一個謬誤。事實上,大多數...
12/06/2025

震瞰人心 - 精神病與暴力傾向的迷思

近期社會出現接二連三的暴力事件,這些報道不但讓人感到恐懼,而且還有機會助長社會的偏見和歧視。精神病與暴力之關係一直是極具爭議的話題,部分人認為精神病患者更容易出現暴力行為,其實這是一個謬誤。

事實上,大多數精神病患者並不會對他人造成暴力威脅,他們並非加害者,相反,他們更容易成為暴力中的受害者。 要知道暴力行為通常由多種因素引發,例如經濟壓力、家庭問題、不同的價值觀或心理創傷等,而不是單純由精神病這唯一因素引起,因此,將精神病與暴力僵硬地綑綁一起是不公正和不合理的。換言之,有暴力行為的人不一定有精神病,同樣地有精神病的患者也不一定會有暴力行為。

將精神病與暴力聯繫在一起這個誤解,或許源於過去一些劇集或電影橋段,然後深深地烙印在市民心中,所以應去除這些謬誤。部分電影橋段會將嚴重精神病,例如思覺失調或妄想症患者,渲染成非常有攻擊性的人物,導致社會中嚴重精神病患者被標籤化,帶來歧視、污名、社會孤立和負面影響。

在現實生活中,只要患者接受治療和定期覆診,他們的暴力傾向不會異於常人。然而,如果患者出現復發、急性思覺失調症狀、藥物濫用、缺乏病識感、沒依時服藥或治療,在這些情況之下,他們的暴力風險才會提高,而另一個值得參考的因素,就是患者過往有沒有暴力紀錄。

當社會出現暴力事件,我們要客觀地分析,因為暴力事件本身可以與精神病完全沒關係。大眾亦應該更加關心身邊的精神病患者或康復者,給予適當支持,協助他們處理或紓緩壓力,從而建立一個更和諧的社會。

假如患者出現病徵或初期復發跡象,應立即提前覆診作出評估。 傳媒方面,除了不要渲染暴力,同時也應協助提升市民的精神健康。以上這些預防措施能減少患者出現暴力傾向的風險!

https://www.drlamchun.com.hk/a/ur0079

#精神病
#暴力
#思覺失調
#妄想症
#精神科專科
#林震醫生
#過度活躍症
#青少年抑鬱症
#厭食症
#抑鬱症
#酗酒
#思覺失調
#恐懼症
#驚恐症

震瞰人心 - 蓋茨人生課堂微軟共同創辦人比爾蓋茨(Bill Gates)近日在美國北亞利桑那大學畢業禮致詞,為畢業生們獻上「我希望曾在畢業典禮上聽見的五大建議」。第一,人生不是一場獨幕劇;第二,再聰明的人都可能感到困惑;第三,讓自己去做解決...
24/05/2025

震瞰人心 - 蓋茨人生課堂

微軟共同創辦人比爾蓋茨(Bill Gates)近日在美國北亞利桑那大學畢業禮致詞,為畢業生們獻上「我希望曾在畢業典禮上聽見的五大建議」。

第一,人生不是一場獨幕劇;第二,再聰明的人都可能感到困惑;第三,讓自己去做解決重要問題的工作;第四,不要低估友誼的力量;第五,休息並不是懶惰的行為。

首先蓋茨指出人生不是一場獨幕劇,他認為每個人也可以隨時作出改變,選擇另一種生活,很多時候我們都是忙碌地活着,或許過了匆匆30年光景,才停下審視自己人生,這一刻才詢問究竟真的活了30年?還是只活了一年然後重複30次?這真值得每一個人反思。

第二個建議就是再聰明的人都可能感到困惑,當一個聰明人愈增長知識,就會發現未知的知識其實會愈多。一個聰明人可以有獨當一面的專長,但只要他跳出舒適區,就會發現自己在其他領域不足之處,因而感到困惑。 其解決方法除了像蓋茨那樣不停閱讀書籍增長知識,另一方面,就是向身邊的專家虛心學習。

第三個建議是讓自己去做解決重要問題的工作,現今社會其中一個問題就是自私心態,很多時做事動機都是讓自己變得更好,不過,如果每一個人也像蓋茨那樣,無私奉獻和利他地工作,用自己的優勢和知識去幫助弱勢社群,這樣世界就會變得更美好。

第四個建議是不要低估友誼的力量,我們的人生都與其他人不停互動着,因此人際關係力量不容忽視,建立人脈網絡除了可以成為致勝關鍵,還可倍增力量和發揮團隊精神。

最後一個建議,休息並不是懶惰行為,當一個人無間斷地工作,就像一條拉緊的橡筋,最終逃不過折斷的下場,因此每個人也應該收放自如。平日透支了的工作時間可能也要在假日作出相應補償休息,適當休息能讓身心靈健康發展,才能讓自己走得更遠!

精神科專科林震醫生
https://www.drlamchun.com.hk/a/st0043

#比爾蓋茨

#精神科專科
#林震醫生
#過度活躍症
#青少年抑鬱症
#厭食症
#抑鬱症
#酗酒
#思覺失調
#恐懼症
#驚恐症

返老還童她一直察覺不到潛意識的影響,使她變成一位「無助小孩」精神科專科林震醫生https://www.drlamchun.com.hk/a/su0003 #沒女 #潛意識 #退行 #防禦機制 #無助小孩     #精神科專科 #林震醫生 #...
10/05/2025

返老還童

她一直察覺不到潛意識的影響,使她變成一位「無助小孩」

精神科專科林震醫生
https://www.drlamchun.com.hk/a/su0003

#沒女
#潛意識
#退行
#防禦機制
#無助小孩



#精神科專科
#林震醫生
#過度活躍症
#青少年抑鬱症
#厭食症
#抑鬱症
#酗酒
#思覺失調
#恐懼症
#驚恐症

等一個人......咖啡對於一個曽經失戀的人,或許他們還在等待一個只存活在過去的戀人香港精神科醫學院精神科專科林震醫生https://www.drlamchun.com.hk/a/mo0002 #電影 #等一個人咖啡 #心理分析 #轉移 #...
16/04/2025

等一個人......咖啡

對於一個曽經失戀的人,或許他們還在等待一個只存活在過去的戀人

香港精神科醫學院
精神科專科林震醫生
https://www.drlamchun.com.hk/a/mo0002

#電影
#等一個人咖啡
#心理分析
#轉移
#防禦機制
#精神科專科
#林震醫生
#過度活躍症
#青少年抑鬱症
#厭食症
#抑鬱症
#酗酒
#思覺失調
#恐懼症
#驚恐症

愈食愈傷心患上「非典型」抑鬱症,體重不減反升,越食只會越傷心!香港精神科醫學院精神科專科林震醫生https://www.drlamchun.com.hk/a/su0002 #沒女 #潛意識 #退行 #非典型抑鬱症 #心理分析 #口腔期   ...
25/02/2025

愈食愈傷心

患上「非典型」抑鬱症,體重不減反升,越食只會越傷心!

香港精神科醫學院
精神科專科林震醫生
https://www.drlamchun.com.hk/a/su0002

#沒女
#潛意識
#退行
#非典型抑鬱症
#心理分析
#口腔期





#精神科專科
#林震醫生
#過度活躍症
#青少年抑鬱症
#厭食症
#抑鬱症
#酗酒
#思覺失調
#恐懼症
#驚恐症

震瞰人心 - 活著就是精彩雖然生命有限,但每個人也可在這短暫的人生中,活得精彩!香港精神科醫學院精神科專科林震醫生https://www.drlamchun.com.hk/a/mo0001 #電影 #生命中的美好缺憾 #喬布斯  #精神科專...
04/02/2025

震瞰人心 - 活著就是精彩

雖然生命有限,但每個人也可在這短暫的人生中,活得精彩!

香港精神科醫學院
精神科專科林震醫生
https://www.drlamchun.com.hk/a/mo0001

#電影
#生命中的美好缺憾
#喬布斯

#精神科專科
#林震醫生
#過度活躍症
#青少年抑鬱症
#厭食症
#抑鬱症
#酗酒
#思覺失調
#恐懼症
#驚恐症

震瞰人心 - 莫欺少年窮窮困會迫出一個人向上的動力香港精神科醫學院精神科專科林震醫生https://www.drlamchun.com.hk/a/su0001 #沒女 #潛意識 #過份補償 #防禦機制 #自卑情結     #精神科專科 #林...
21/01/2025

震瞰人心 - 莫欺少年窮

窮困會迫出一個人向上的動力

香港精神科醫學院
精神科專科林震醫生
https://www.drlamchun.com.hk/a/su0001

#沒女
#潛意識
#過份補償
#防禦機制
#自卑情結




#精神科專科
#林震醫生
#過度活躍症
#青少年抑鬱症
#厭食症
#抑鬱症
#酗酒
#思覺失調
#恐懼症
#驚恐症

心靈治療劇場家庭給予多一點愛,社會就會少一點悲哀!香港精神科醫學院精神科專科林震醫生https://www.drlamchun.com.hk/a/de0001 #沒女 #心靈治療劇場 #心理治療 #角色扮演 #抑鬱症  #精神科專科 #林震...
12/01/2025

心靈治療劇場

家庭給予多一點愛,社會就會少一點悲哀!

香港精神科醫學院
精神科專科林震醫生
https://www.drlamchun.com.hk/a/de0001

#沒女
#心靈治療劇場
#心理治療
#角色扮演
#抑鬱症

#精神科專科
#林震醫生
#過度活躍症
#青少年抑鬱症
#厭食症
#抑鬱症
#酗酒
#思覺失調
#恐懼症
#驚恐症

Address

Hong Kong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震瞰人心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

Categ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