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 Mental Health Laboratory 公共心理健康研究室

Public Mental Health Laboratory 公共心理健康研究室 我們是香港中文大學心理學系研究員,致力推動本地大眾的心理健康。

🌿【誠邀參加Life-o-logy 生活心理學學術會議:從東西方生活醫學的視角探索心理健康】🌿 由香港中文大學心理學系主辦的 Life-o-logy 生活心理學學術會議:從東西方生活醫學的視角探索心理健康即將隆重舉行!🎉 此次學術會議將深入...
24/06/2025

🌿【誠邀參加Life-o-logy 生活心理學學術會議:從東西方生活醫學的視角探索心理健康】🌿
 
由香港中文大學心理學系主辦的 Life-o-logy 生活心理學學術會議:從東西方生活醫學的視角探索心理健康即將隆重舉行!🎉
 
此次學術會議將深入探討在東西方不同的醫學觀點下,心理健康與生活醫學的實踐及交集。本活動旨在連結來自東西兩方的國際研究員與參加者,探討如何應用生活醫學予提升日常心理健康及治療心理疾病。❤️‍🩹
 
來自不同背景的國際專家將探討生活醫學的六大支柱,包括飲食🍏、運動🏃‍➡️、壓力管理💣、睡眠💤、社交聯繫👥和物質使用💊,對心理健康的影響。在交流研究成果和實踐經驗的過程中,參加者將能夠與講者對話,深入了解生活醫學對提升心理健康所起的關鍵作用。
 
🌏會議主題:從東西方生活醫學的視角探索心理健康
📅日期:2025年7月8日
🕤時間:上午9:30 – 下午5:00
📍地點:香港中文大學鄭裕彤樓教學設施 LT2
💡費用全免,歡迎參加,額滿即止。
 
主要講者:
✨Prof. Adrienne O’NEIL (Deakin University, Australia)
✨Dr. Wolfgang MARX (Deakin University, Australia)
✨Prof. Simon ROSENBAUM (The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 Australia)
✨Prof. Chee NG (The University of Melbourne, Australia)
✨Prof. Christian CHAN (International Christian University, Japan)
✨Prof. Agnes CHAN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Hong Kong)
✨A/Prof. Jerry YEUNG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Hong Kong)
✨A/Prof. Fiona HO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Hong Kong)
✨Dr. Vincent W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Hong Kong)
 
🔗 如有興趣參與,請按以下連結立即報名:
https://cloud.itsc.cuhk.edu.hk/mycuform/view.php?id=3438628
 
🔍 了解更多詳情:
https://lifeology.psy.cuhk.edu.hk/work/mini-conference
 
☎️ 如有任何查詢,歡迎電郵至 pmhlab@cuhk.edu.hk 或致電 3943 6575。

Date: 8 July 2025 Time: 9:30a.m. - 5:00p.m. Venue: LT2, Executive Education Suite, Cheng Yu Tung Building, CUHK Lead speakers: Prof. Christian CHAN (International Christian University, Japan) Dr. Wolfgang MARX (Deakin University, Australia) Prof. Chee NG (The University of Melbourne, Australia) Prof...

‼️《生活學院》現已開放報名!登記網址:lifestylecollege.psy.cuhk.edu.hk‼️💊「生活心理學 Life-o-logy」是香港中文大學心理學系公共心理健康研究室展開的生活醫學網上平台,整合了關於生活醫學與心理健康...
03/06/2025

‼️《生活學院》現已開放報名!登記網址:lifestylecollege.psy.cuhk.edu.hk‼️

💊「生活心理學 Life-o-logy」是香港中文大學心理學系公共心理健康研究室展開的生活醫學網上平台,整合了關於生活醫學與心理健康的最新研究、資源、工具等。我們希望大眾能透過此平台接觸更多生活醫學相關的資訊,提供另一個改善心理健康的選擇。

豐富的資源包括:
📒生活醫學小冊子
👨🏻‍🏫臨床實踐指引
📱養生養心手機應用程式
🐏好眠羊GoodShleep手機應用程式

立即查看:https://lifeology.psy.cuhk.edu.hk/

👋🏻 如果你希望更深入認識生活醫學,我們即將推出「生活學院」——一站式生活醫學網上學習平台,提供一系列針對心理健康的生活醫學(Lifestyle Medicine)教學課程,培訓生活醫學大使。本平台提供多元化教學內容,如解說影片、重點講解、並附上簡報以及小測驗等,讓學習體驗更加全面和互動。完成課程後,你能獲得由香港中文大學心理學系頒發的證書,成為生活醫學大使。

在課程中,我們會聚焦於幾個主題:生活醫學、運動、飲食、睡眠、壓力管理,以及其他特別議題。我們更邀請了來自各領域的專家講解,讓大眾可以深入了解如何透過改變生活習慣以改善心理健康。本課程的每一個篇章皆以臨床實證為本,讓課程內容更加可靠。課程亦有介紹大量以實證為本(evidence-based)的自助策略,配合工作紙、聲音導航和講解影片,方便服務使用者可以自行閱讀和練習,掌握如何透過改變生活方式以改善心理健康。

現已開放報名!登記網址:lifestylecollege.psy.cuhk.edu.hk

今個星期5月18至24日係生活醫學週,今日黎到第7️⃣日啦,今日就講下最後一條支柱 — 社交聯繫👯‍♀️。除左同自己連結之外,同其他人連結都好重要。社交聯繫可以令我地同其他人有互動,建立親密關係可以令我地有滿足感,參與某啲群體活動亦可以帶黎...
24/05/2025

今個星期5月18至24日係生活醫學週,今日黎到第7️⃣日啦,今日就講下最後一條支柱 — 社交聯繫👯‍♀️。

除左同自己連結之外,同其他人連結都好重要。社交聯繫可以令我地同其他人有互動,建立親密關係可以令我地有滿足感,參與某啲群體活動亦可以帶黎歸屬感。呢啲聯繫不單止對個人嘅心理健康同幸福感至關重要,對整體身心健康都起左關鍵作用。良好的社交關係可以幫助減輕壓力、增強自尊心、提高情感支持,甚至延長壽命。

呢一連七日我地就簡介左唔同生活醫學元素嘅tips,希望大家係生活醫學週以外嘅日子都係日常生活中好好照顧自己,身心都健康!

圖片來源:https://connect.lifestylemedicine.org/partnerresources/communications/lmweek

資料來源:
Holt-Lunstad, J., Smith, T. B., & Layton, J. B. (2010). Social relationships and mortality risk: A meta-analytic review. PLoS Medicine, 7(7), e1000316. 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med.1000316

Umberson, D., & Montez, J. K. (2010). Social relationships and health: A flashpoint for health policy. 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 51(1_suppl), S54–S66. https://doi.org/10.1177/0022146510383501

今個星期5月18至24日係生活醫學週,今日係第6️⃣日,今日就講下第六條支柱 — 壓力管理💆🏻‍♀️。香港人生活節奏急促,壓力尤其大。適當嘅壓力的確可以推動我地進步,但長期壓力過大嘅話就會變成病歷,所以學識有效應對壓力係好重要架!壓力可能來...
23/05/2025

今個星期5月18至24日係生活醫學週,今日係第6️⃣日,今日就講下第六條支柱 — 壓力管理💆🏻‍♀️。

香港人生活節奏急促,壓力尤其大。適當嘅壓力的確可以推動我地進步,但長期壓力過大嘅話就會變成病歷,所以學識有效應對壓力係好重要架!壓力可能來自各種來源,例如工作壓力、人際關係、財務壓力等,呢啲因素經常相互交織,增加左心理健康問題嘅風險。長期嘅壓力對身心健康產生負面影響,包括焦慮、抑鬱、睡眠問題以及身體其他方面嘅健康問題。

壓力會導致身體出現一連串生理變化, 例如:心跳和呼吸加速、肌肉繃緊等。長期處於壓力下會令身體控制壓力系統失調,影響內分泌與神經系統嘅運作。緊張不安嘅狀態亦會對心臟、免疫系統產生影響,並增加受情緒困擾嘅風險。因此,學習放鬆心情(例如:靜觀)對於減輕生活壓力、提高專注力、改善健忘等認知症狀會有所幫助。

聽日就係最後一日啦,講完點處理自己壓力,聽日就會講埋社交聯繫,記住留意啦!😉

圖片來源:https://connect.lifestylemedicine.org/partnerresources/communications/lmweek

資料來源:
Salleh, M. R. (2008). Life event, stress and illness. The Malaysian journal of medical sciences: MJMS, 15(4), 9.

Zeidan, F., Johnson, S. K., Diamond, B. J., David, Z., & Goolkasian, P. (2010). Mindfulness meditation improves cognition: Evidence of brief mental training. Consciousness and Cognition, 199(2), 597–605.

今個星期5月18至24日係生活醫學週,今日係第5️⃣日,今日就講下第五條支柱 — 避免攝取高風險物質🚬💊🍷。有啲人會使用有害物質如煙酒等,令我地可以短暫放鬆。的確,間中使用物質會令人感到愉悅。然而,當攝取呢啲物質成為左習慣,可能會引致上癮、...
22/05/2025

今個星期5月18至24日係生活醫學週,今日係第5️⃣日,今日就講下第五條支柱 — 避免攝取高風險物質🚬💊🍷。

有啲人會使用有害物質如煙酒等,令我地可以短暫放鬆。的確,間中使用物質會令人感到愉悅。然而,當攝取呢啲物質成為左習慣,可能會引致上癮、焦慮、抑鬱等問題,危害身心健康。研究顯示,受壓力同抑鬱情緒困擾的人士有更大風險濫用物質,以物質麻醉自己、逃避煩惱😵‍💫。

既然使用物質唔係有益嘅減壓方法,我地聽日會講下點樣有效管理壓力,記住繼續留意啦!😉

圖片來源:https://connect.lifestylemedicine.org/partnerresources/communications/lmweek

資料來源:
Turner, S., Mota, N., Bolton, J., & Sareen, J. (2018). Self-medication with alcohol or drugs for mood and anxiety disorders: A narrative review of the epidemiological literature. Depression and anxiety, 35(9), 851–860. https://doi.org/10.1002/da.22771

今個星期5月18至24日係生活醫學週,今日係第4️⃣日,今日就講下第四條支柱 — 睡眠💤。相信我地唔少人同曾經試過因為生活上一啲壓力同轉變而短期失眠。但如果失眠嘅狀況維持三個月以上,就屬於長期失眠,長期失眠會增加患上慢性疾病如心臟病🫀、中風...
21/05/2025

今個星期5月18至24日係生活醫學週,今日係第4️⃣日,今日就講下第四條支柱 — 睡眠💤。

相信我地唔少人同曾經試過因為生活上一啲壓力同轉變而短期失眠。但如果失眠嘅狀況維持三個月以上,就屬於長期失眠,長期失眠會增加患上慢性疾病如心臟病🫀、中風和肥胖🤰🏻嘅風險。

睡眠和心理健康有密切的關係,兩者互相影響,好多有情緒困擾嘅人同時都有睡眠問題。缺乏睡眠或睡眠質素欠佳會令情緒、精神同處理日常事務的能力受影響〽️,壓力增加有機會帶來抑鬱、焦慮。身體疲倦亦會令你缺乏動力,降低社交意欲,長久落去變得唔想交際,而社會孤立🕳️ 亦會導致心理健康問題。再者,精神疲憊會降低你嘅認知能力、免疫力、專注力同記憶力🧠,令你難以處理焦慮, 帶黎負面思緒,影響心理健康。

聽日我地會講下同避免攝取高風險物質相關嘅tips💊,stay tuned!😉

圖片來源:https://connect.lifestylemedicine.org/partnerresources/communications/lmweek

今個星期5月18至24日係生活醫學週,今日係第3️⃣日,琴日講完飲食🍎,今日就講下第二條支柱 — 運動⚽️🚴🏊🏻‍♀️。運動可分為三個強度:🟢低強度運動是指一些簡單且對心肺功能要求較低的活動,例如散步或伸展運動🟡中強度運動是指會讓人感到呼吸...
20/05/2025

今個星期5月18至24日係生活醫學週,今日係第3️⃣日,琴日講完飲食🍎,今日就講下第二條支柱 — 運動⚽️🚴🏊🏻‍♀️。

運動可分為三個強度:
🟢低強度運動是指一些簡單且對心肺功能要求較低的活動,例如散步或伸展運動
🟡中強度運動是指會讓人感到呼吸和心跳稍為加快輕微流汗,但仍然可以交談自如的運動,例如行樓梯、急步走、遠足
🔴高強度運動是指在運動期間會感到呼吸急促、心跳快、大量流汗,運動途中不能交談自如而且感覺辛苦的運動,例如跑步、騎單車、球類運動等

運動除了按強度劃分,亦可以按鍛鍊的部份來劃分,包括肌肉耐力運動🏃‍♀️、柔軟度運動🧘‍♀️、平衡力運動和鍛鍊肌肉力量運動🏋️‍♀️

運動與心理健康的關係🫀❤️
運動可以促進大腦分泌的釋放跟多巴胺神經傳遞物質產生作用,令我們感受到獎勵感並增加動力。而且運動時我們較能專注在當刻感受,覺察當下身體變化。持續的慢性炎症會影響調節情緒的神經傳遞物質,引發心理健康問題,而運動有助減少發炎因子。

聽日我地會講下同睡眠💤相關嘅tips,記住唔好錯過啦!😉

圖片來源:https://connect.lifestylemedicine.org/partnerresources/communications/lmweek

資源來源:
Merlo, G., & Fagundes, C. P. (2024). Lifestyle psychiatry: Through the lens of Behavioral Medicine. CRC Press.

今個星期5月18至24日係生活醫學週,今日係第2️⃣日,琴日簡介完咩係生活醫學,今日就講下第一條支柱- 飲食🍎。食物除左提供營養同能量比我地身體之外,唔同嘅營養素對我地嘅心理健康黎講都好重要架。例如,奧米加3脂肪酸有助調節情緒,深海魚🐟、堅...
19/05/2025

今個星期5月18至24日係生活醫學週,今日係第2️⃣日,琴日簡介完咩係生活醫學,今日就講下第一條支柱- 飲食🍎。

食物除左提供營養同能量比我地身體之外,唔同嘅營養素對我地嘅心理健康黎講都好重要架。例如,奧米加3脂肪酸有助調節情緒,深海魚🐟、堅果類🥜,仲有豆類🫘同橄欖油🫒都係奧米加3脂肪酸嘅主要食物來源;腸道成日被稱為第二個大腦🧠,含益生元(prebiotics)嘅高纖飲食能夠促進益生菌生長同埋腸道健康,增強免疫系統,有助改善精神同大腦健康,而低脂原味乳酪/芝士🧀、味噌等都含有益生菌。

大家可以參考圖片入面嘅tips,訂立飲食目標,實行真正嘅"Good Food, Good Mood" !

聽日我地會講下同運動🥊相關嘅tips,記住唔好錯過啦!😉

圖片來源:https://connect.lifestylemedicine.org/partnerresources/communications/lmweek

資源來源:
Guu, T. W., Mischoulon, D., Sarris, J., Hibbeln, J., McNamara, R. K., Hamazaki, K., ... & Su, K. P. (2019).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nutritional psychiatry research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omega-3 fatty acids in the treatment of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Psychotherapy and Psychosomatics, 88(5), 263-273.

Liu, R. T., Walsh, R. F., & Sheehan, A. E. (2019). Prebiotics and probiotics for depression and anxiety: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s. Neuroscience & Biobehavioral Reviews, 102, 13-23.

又到左生活醫學週啦🎊呢個星期5月18至24日係生活醫學週,咁重要嘅日子,我地當然都要應下節啦😆生活醫學係實證為本(evidence based)嘅治療方式,透過改變生活習慣預防及治療同不良生活習慣有關嘅疾病。近年愈黎愈多本地同國際嘅研究顯示...
18/05/2025

又到左生活醫學週啦🎊呢個星期5月18至24日係生活醫學週,咁重要嘅日子,我地當然都要應下節啦😆

生活醫學係實證為本(evidence based)嘅治療方式,透過改變生活習慣預防及治療同不良生活習慣有關嘅疾病。近年愈黎愈多本地同國際嘅研究顯示生活醫學有助減輕抑鬱、焦慮、失眠等症狀,不同嘅國際臨床指引亦都已經將生活醫學納入常規處理情緒困擾嘅治療方式。所以生活醫學同身心健康都息息相關架🌟!

生活醫學入面有六大支柱,包括飲食🥑、運動🏋🏻‍♂️、睡眠🛌、壓力管理😩、避免攝取高風險的物質💊同埋社交聯繫👯。呢六種元素可以幫我地實踐健康生活方式,當中內容係由不同方面嘅專家,包括臨床心理學家♥️、營養學家🍎、運動導師🥊等制定。

今日就簡單介紹左咩係生活醫學,之後一連六日我地每日都會分享下同每一條支柱相關嘅指引同埋建議,希望可以令大家更了解點樣着手改善生活方式,記住唔好錯過啦!😉

圖片來源:https://connect.lifestylemedicine.org/partnerresources/communications/lmweek

💊「生活心理學 Life-o-logy」是香港中文大學心理學系公共心理健康研究室展開的生活醫學網上平台,整合了關於生活醫學與心理健康的最新研究、資源、工具等。我們希望大眾能透過此平台接觸更多生活醫學相關的資訊,提供另一個改善心理健康的選擇。...
30/04/2025

💊「生活心理學 Life-o-logy」是香港中文大學心理學系公共心理健康研究室展開的生活醫學網上平台,整合了關於生活醫學與心理健康的最新研究、資源、工具等。我們希望大眾能透過此平台接觸更多生活醫學相關的資訊,提供另一個改善心理健康的選擇。

豐富的資源包括:
📒生活醫學小冊子
👨🏻‍🏫臨床實踐指引
📱養生養心手機應用程式
🐏好眠羊GoodShleep手機應用程式

立即查看:https://lifeology.psy.cuhk.edu.hk/

👋🏻 如果你希望更深入認識生活醫學,我們即將推出「生活學院」——一站式生活醫學網上學習平台,提供一系列針對心理健康的生活醫學(Lifestyle Medicine)教學課程,培訓生活醫學大使。本平台提供多元化教學內容,如解說影片、重點講解、並附上簡報以及小測驗等,讓學習體驗更加全面和互動。完成課程後,你能獲得由香港中文大學心理學系頒發的證書,成為生活醫學大使。

在課程中,我們會聚焦於幾個主題:生活醫學、運動、飲食、睡眠、壓力管理,以及其他特別議題。我們更邀請了來自各領域的專家講解,讓大眾可以深入了解如何透過改變生活習慣以改善心理健康。本課程的每一個篇章皆以臨床實證為本,讓課程內容更加可靠。課程亦有介紹大量以實證為本(evidence-based)的自助策略,配合工作紙、聲音導航和講解影片,方便服務使用者可以自行閱讀和練習,掌握如何透過改變生活方式以改善心理健康。

即將推出!按此留下你的電郵地址預約:https://forms.gle/8aY2Ln8N1C9tkE7K6

【參加者招募】飲食模式與心理健康研究:探討地中海飲食與心理健康的關係🤔飲食健康啲,情緒都會健康啲?地中海飲食模式是一種對健康有不少益處的飲食模式,基於地中海地區傳統飲食習慣,強調攝取豐富的蔬果🥗、橄欖油🫒、魚類🐟 等健康食材,有助減少身體發...
13/03/2025

【參加者招募】飲食模式與心理健康研究:探討地中海飲食與心理健康的關係

🤔飲食健康啲,情緒都會健康啲?

地中海飲食模式是一種對健康有不少益處的飲食模式,基於地中海地區傳統飲食習慣,強調攝取豐富的蔬果🥗、橄欖油🫒、魚類🐟 等健康食材,有助減少身體發炎反應、提升免疫力,並因為對心血管健康的益處而處廣為人知。在心理健康方面,近年來越來越多海外研究指出,遵循地中海飲食模式原來與較低程度的抑鬱症和焦慮症症狀有關😌但究竟地中海飲食模式與香港人的心理健康又有沒有關係呢?

為了解答這個問題,香港中文大學公共心理健康研究室現正進行一項問卷調查,旨在探討香港人地中海飲食遵從性與心理健康的關係。

📢現誠邀符合以下條件的你參加此項研究👇🏼
✅現居香港的華人
✅年齡介乎18-64歲
✅能閱讀中文及理解廣東話

問卷非常簡短,約10至15分鐘即可完成!完成整份問卷後,可獲港幣$30答謝金😊

💡立即參與,支持心理健康研究!
網上問卷:https://cuhk.qualtrics.com/jfe/form/SV_0Bv8i6JmciSgRkG

如果有任何問題或者想了解更多,歡迎與研究員聯絡☺️
☎️ 電話:3943 6575
📱Whatsapp: 9405 4715
✉️電郵:1155126815@link.cuhk.edu.hk / pmhlab@cuhk.edu.hk

#地中海飲食 #健康飲食 #心理健康 #情緒 #抑鬱 #焦慮 #睡眠 #生活醫學 #健康 #生活 #中文大學 #心理學

[作息模式與抑鬱情緒研究]🛌 香港中文大學公共心理健康研究室現正進行一項有關作息型態及抑鬱情緒的研究。合資格的參加者將會於連續4星期佩戴手錶式腕動計,每日填寫睡眠日就及完成評估問卷。按時完成整個為期約4星期的研究後可獲現金港幣$600作為答...
12/02/2025

[作息模式與抑鬱情緒研究]

🛌 香港中文大學公共心理健康研究室現正進行一項有關作息型態及抑鬱情緒的研究。合資格的參加者將會於連續4星期佩戴手錶式腕動計,每日填寫睡眠日就及完成評估問卷。按時完成整個為期約4星期的研究後可獲現金港幣$600作為答謝金。💸

現誠邀符合以下條件的您參加研究👇🏼
▪️18-65歲的香港居民
▪️現時沒有確診精神健康問題
▪️有穩定正常的作息模式,即不需要輪班通宵工作或受其他事務而影響作息
▪️能閱讀中文及理解廣東話
▪️使用iOS/Android系統的智能電話

✍🏼如有興趣參與,請填妥網上初步評估問卷(約需5分鐘完成):

https://esurvey.psy.cuhk.edu.hk/jfe/form/SV_9nJSoNw0TKAiLcy

研究人員將會以電話/WhatsApp聯絡合資格的參加者參加研究,並解釋研究計劃詳情。

如果有任何問題或想了解更多,歡迎與研究人員聯絡!
電話:3943 6575
WhatsApp:9405 4715
電郵:pmhlab@cuhk.edu.hk / evanpcy99@link.cuhk.edu.hk

Address

Hong Kong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Public Mental Health Laboratory 公共心理健康研究室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Practice

Send a message to Public Mental Health Laboratory 公共心理健康研究室: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