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loved Shack Counselling Center 心靈舍輔導中心

Beloved Shack Counselling Center 心靈舍輔導中心 由專業輔導員提供個人或家庭、婚前或婚後、性格成長等輔導,讓服務使用?

28/07/2025

別再害怕一個人!智慧就在「孤獨」中,獨處對大腦有驚人益處

在效率至上的現代社會,我們被不斷催促著「充分利用時間」、「更加努力工作」,彷彿片刻的停歇都是罪過。然而,神經科學的最新發現卻顛覆了這一觀念:那些我們視為高智商的典範——從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茨到文藝復興巨匠李奧納度·達文西——他們的首要特質,竟與智商本身無關,而是深藏於「獨處」之中。

高智商的真正特質:超越IQ的洞見

傳統上,我們將智商(IQ)視為衡量智慧的黃金標準。然而,神經科學家們的研究指出,高智商人士的共同特質並非單純的認知能力,而是一種更為內在且深刻的習慣——擁抱獨處。這種觀點強調,大腦在沒有外部干擾的「閒置」狀態下,能夠進行更高效的內部運作,建立新的神經連結,從而提升學習、創造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獨處的力量:從比爾蓋茨的「思考週」到達文西的沉思

世界上許多最成功、最聰明的人都深諳獨處的價值。其中最著名的例子莫過於微軟的聯合創辦人比爾·蓋茨。他每年會兩次「隱居」到一間小屋,進行長達一週的「思考週」。在這段時間裡,他唯一作伴的只有一堆書籍,不允許任何外來訪客,包括家人和員工。這種徹底的隔離,為他提供了不受干擾的思考空間。

同樣,文藝復興時期的天才列奧納多·達文西也是一位善於沉思的藝術家。他曾花費數小時凝視《最後的晚餐》,才落下一筆,然後又走開,讓思緒自由馳騁。這種看似「停滯」的過程,實則是深度思考與靈感醞釀的必要階段。這些例子都強烈暗示,對於高智商人士而言,獨處不僅是一種習慣,更是一種策略,用以優化認知功能,催生突破性的想法。

享受孤獨的名人殿堂

除了比爾·蓋茨和達文西,歷史上不乏享受獨處時光的名人,他們的成就也印證了獨處的非凡價值:

1.阿爾伯特·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這位物理學巨匠從小就專注於靜態活動,不輕易與同儕交往。他曾自述是個「獨行俠」,並認為「獨處」的重要性與日俱增。正是這種特質,使他不易受旁人意見左右,能夠拋開舊有思維,提出劃時代的相對論。

2.瑪麗·居禮(Marie Curie):這位諾貝爾獎得主從小就培養了獨立工作的習慣,即使婚後也保持著對數學和物理的專注,她的女兒曾形容她「心中只有數學和物理」。這種沉浸式的獨處,讓她得以在科學領域取得突破。

3.亨利·戴維·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這位美國作家在瓦爾登湖畔獨居兩年,深入思考人生與自然,最終寫下了經典之作《瓦爾登湖》。他的經歷是獨處如何促進內省與創作的絕佳範例。

4.艾薩克·牛頓(Isaac Newton):這位發現萬有引力的科學家,同樣以離群索居聞名,幾乎沒有朋友。他將大部分時間投入到對數學運算公式的思索中,最終成就了物理學的偉大發現。

這些案例共同指出,獨處並非孤僻,而是一種刻意選擇的狀態,讓個體能夠擺脫外界的喧囂,專注於內在的探索與創造。

科學揭示:獨處如何重塑我們的大腦

神經科學的研究為獨處的益處提供了堅實的科學依據。當我們獨處或放空時,大腦的「預設模式網絡」(Default Mode Network, DMN)會被激活。這個網絡在我們沒有專注於特定任務時(例如發呆、洗澡、散步)最為活躍,它負責:

1.激發創造力:DMN的活躍有助於建立新的突觸連接,加強我們吸收新資訊的能力,並更有效地培養創造力。許多創意工作者(作家、藝術家、發明家)都需要高品質的獨處時間來沉澱思緒,激發靈感。

2.深化記憶:獨處時,大腦會將短期記憶轉化為長期記憶,有助於記憶的鞏固與保存。

3.提升自我意識與情緒調節:獨處提供了一個反思自身行為、評估情緒的空間。研究顯示,僅僅15分鐘的獨處就能顯著減輕焦慮、沮喪和緊張感,這被稱為「非活躍化效應」。它能中斷慢性壓力的負面影響,改善睡眠質量和免疫系統。

4.培養同理心與規劃未來:獨處能提升對非語言情緒暗示的敏感度,使人更能同理他人情緒。同時,它也活化了與未來規劃相關的腦區,有助於綜合過往經驗,設定目標。

在一個日益互聯、資訊爆炸的時代,獨處似乎成為一種奢侈品。然而,神經科學與無數成功人士的實踐證明,刻意為自己創造獨處的空間,讓思緒自由飄蕩,不僅不是浪費時間,反而是激發潛能、提升智慧、維護身心健康的關鍵。

28/07/2025

🌟 #未來與創造證書課程 🌟
✨ 最新科目:「 #未來家庭」現正招生! ✨
📅 開課日期:2025年9月25日
🕖 上課時間:每週四晚 7:30 - 9:30 PM(HKT)
📍 授課形式:網上Zoom,廣東話授課(方便本地及海外朋友修讀)
🎥 未能上課的同學:可重看錄影!

課堂日期:
2025年9月25日
10月2、9、16、23、30日

課程亮點:
✨ 未來的趨勢與變遷將對家庭帶來哪些衝擊?
✨ 信仰的力量又如何重塑未來的家庭?

教授介紹:
#陳霍玉蓮女士
• 婚姻及家庭治療師
• 高級臨床督導主任、作家
• 曾任香港大學婚姻及家庭治療榮譽助理教授
• 曾任理工大學家庭治療臨床教授
#林旭昇先生
• ACPCA臨床督導及輔導員
• 心靈舍輔導中心總監
• 香港理工大學社工碩士
• 新加坡聖經學院神道學碩士

🚀 不要錯過這個寶貴的機會!立即報名參加! 🚀

學費:
單科報讀:每科 HK$1200
整個課程:8科共 HK$8000

📞 查詢電話:(852) 9586-4040
📧 電郵:college@lumina.edu.hk

👉 課程網址:未來與創造證書課程
https://www.lumina.edu.hk/create-future
👉 網上報名:立即報名
https://forms.gle/nLWQZzR4te54r2BM7

🌈 願上帝的恩光指引大家的未來! 🌈
#恩光書院 #基督教世界觀 #信仰與學問結合

20/06/2025

大部分都市人都曾遇過「瞓得差」的煩惱,無論是整晚輾轉反側、淺睡易醒、半晚扎醒等,都是睡眠質素差的徵狀。即使已睡夠8小時,第二朝都仍然身心疲倦,甚至會經常「半夜扎醒」,好難再次入睡,每晚眼光光等天光!原.....

11/06/2025

- 拆解情緒失控原因- 90秒平復噴火龍的真實故事- 建立安全感的秘訣- 掌握和平的方法,處理自己和孩子的情緒---------------------------------------------和平關係學院網頁:https://peace-academia.com/parenting-therapy...

02/06/2025

仲有5日,李姑娘會同大家分享如何處理情緒失控的有效方法。怏啲報名啦!

講座內容
💦真實分享:90秒平復失控男孩
💦從心理治療角度理解情緒失控的成因
💦平復失控情緒的3個實用方法
🍀新書內容:建立安全感及回應不同情緒的六大必修課
日期:2025年6月6日 (星期五)
時間:晚上9:00-10:30
(香港時間)
語言:粵語
形式:以Zoom 形式進行
🙋🏻‍♀報名連結
https://shorturl.at/jVgjU
WhatsApp查詢
‪‪+852 9541 5638‬‬
了解更多
🌱🍀和平育兒法™🍀🌱證書課程
https://peace-academia.com/parenting-therapy-course/

#情緒失控 #安全感 #教養 #育兒 #親子關係 #焦慮 #情緒管理 #行為問題 #感動治療 #內在小孩 #心理治療 #輔導

12/05/2025

✨和平關係學院學習平台 ✨
🌸《與自己和平共處》課程🌸

🍀第五課:聆聽憤怒的聲音
- 舒緩被不合理對待的鬱結
- 理解憤怒情緒的保護作用
- 調節及轉化憤怒情緒為自我保護的勇氣及行動
- 聆聽及理解憤怒的內在小孩

🙋🏻‍♀查詢及報名🙋WhatsApp:
‪+852 9541 5638‬

✨《和平關係學院學習平台》✨
應用感動治療及正向心理學於
|育兒教養|情緒管理|個人成長|人際關係|專業提升|
https://peace-academia.com/learning-platform/

🌱《和平育兒法™》證書課程🌱
https://peace-academia.com/parenting-therapy-course/

#安全感 #教養 #育兒 #親子關係 #焦慮 #情緒管理 #行為問題 #感動治療 #內在小孩 #心理治療 #輔導

07/05/2025

第17屆不打不鬧不動氣的
和平育兒法™證書課程
🌻實體課🌻

參加者可獲頒出席證書及獲贈由導師親自編寫的書本:
《不打不罵不動氣的和平育兒法》(預計2025年7月出版)
🎉🎉🎉

✨課程特色✨
將心理治療理念化為簡易步驟、著重生活應用、即場技巧示範、應用練習、疑難解答及實踐討論、引導學員親身經歷相關技巧,再用在孩子身上

🍀日期:2025年7月1,5,12日(三天,共18小時)
🍀時間:10am -5pm
🍀地點:九龍新蒲崗三祝街10號迷你坊2樓15室
(港鐵鑽石山站A2出口)
🍀名額:15人(先到先得)

🙋🏻‍♀查詢及報名🙋WhatsApp:
‪+852 9541 5638‬

🌐詳情請瀏覽和平關係學院網頁:
https://peace-academia.com/parenting-therapy-course/

18/04/2025
17/04/2025

在國小幼兒園服務及演講超過二十年的我,很清楚這些年台灣孩子們的變化,更明白教學現場的改變與困境,前幾天看見雄中校長分享脆上面一位高中老師的發文,哇!終於有人說出來了~~~請大家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稍微理解教學現場的辛酸!

原文在此:https://reurl.cc/OYvkdy
========
我是一位 46 歲的高中老師,我累壞了,而我終於承認了一個大家不願說出口的事實——學生的行為比以往更失控。

不是因為老師太弱,也不是學校失敗,而是整個社會變了,但沒有人替我們做好準備。

下面是 7 個殘酷的現實:

‼1. 家長的陪伴,比以往更少
雙薪家庭,或獨自撐起一切的單親家長,
工時越來越長,生活壓力越來越大,
孩子只能靠著螢幕「自我成長」,而筋疲力竭的父母則在勉強撐住生活。
老師呢?我們被期待補上這些缺口。

‼2. COVID 不是中斷,而是重新設定
疫情期間,孩子們聽到的是:

上學沒那麼重要。
在家穿睡衣就能工作。
社交是可有可無的。

現在,這些想法被帶進了課堂,我們正在承受後果。

‼3. 速食文化讓孩子失去耐心
現在的孩子習慣了「一鍵解決」的世界:
一點就買、一滑就看、一按就完成。
當學習需要努力時,他們就放棄、發脾氣,甚至怪老師。

‼4. 教養他們的不是大人,而是科技
TikTok 教會他們只專注短短幾秒鐘。
YouTube 塑造他們的觀點。
Dcard 影響他們的價值觀。
過去,父母和老師是孩子最重要的引導者,
現在?我們只是背景噪音。

‼5. 他們難以接受規則,因為沒有人對他們說「不」
社群媒體給他們想看的內容,
但現實生活中,沒有「靜音」「封鎖」或「跳過」不喜歡的對話。
當面對挫折時,他們不知道如何應對。

‼6. 什麼都是「理由」,沒有人負責任
交不出作業? 焦慮。
坐不住? ADHD。
對人沒禮貌? 創傷。
心理健康確實重要,但過度使用這些標籤,讓責任感消失殆盡。

‼7. 老師成了「全能打雜」
我們不只是老師,還要當:
✅ 諮商師 ✅ 心理學家 ✅ 父母角色 ✅ 情緒支援系統
但現實是,學校更重視考試成績,而不是孩子真正學到了什麼。

那麼,現在該怎麼辦?
這是所有家長和教育工作者都該思考的問題。
========
身為家長的我們,
請別忘了:
教養小孩是我們的責任
管教小孩是我們的義務
別怕孩子生氣
別只想著當好人
如果我們願意先改變
親子關係一定會有變化!

第一屆真情臨在情緒教育工作坊畢業生
30/03/2025

第一屆真情臨在情緒教育工作坊畢業生

22/03/2025
11/03/2025

Address

Hong Kong

Opening Hours

Monday 09:00 - 20:00
Tuesday 09:00 - 20:00
Wednesday 09:00 - 20:00
Thursday 09:00 - 20:00
Friday 09:00 - 20:00
Saturday 09:00 - 20:00

Telephone

+85265804251

Website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Beloved Shack Counselling Center 心靈舍輔導中心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Practice

Send a message to Beloved Shack Counselling Center 心靈舍輔導中心: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