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腸道微生態心理健康中心 / 心油心理健康中心

香港腸道微生態心理健康中心 / 心油心理健康中心 我們是香港唯一透過心理治療、心理輔導,並分享腸道健康與大腦的關聯知識,幫助改善一般抑鬱、焦慮、自閉症及過度活躍症等問題的團隊。 Jin團隊科學家Dr. X. F. Jin實驗室科學家團隊合作,把這個安全的腸腦干預方案帶到香港。

最近十年,世界上已經有數萬個有關腸道微生物與不同疾病的研究於國際上有名的科學或醫學期刊刊登。現今人類對腸道微生物的重要性已經不再陌生。現時調節腸道微生態的方法包括飲食干預,藥物干預,益生菌干預及糞便菌移植,其中益生菌干預以其有效性及安全性得到較多的認可。我們主要使用飲食干預及益生菌干預。

2017年中國科學院行為生物學重點實驗室研究員Prof F. Wu透過兩種特定益生菌菌株向一群自閉症兒童干預三個月,結果包括顯著改善自閉症患者的胃腸道徵狀和自閉症徵狀, 包括胃腸道徵狀明顯改善; 不明原因發怒行為減少、夜醒次數減少; 明顯減輕了患者的自閉症嚴重程度; 自閉症兒童語言交流增加,社交情況改善,感知覺徵狀減輕,身體健康水平提高; 自閉症兒童血清補體C3含量顯著增加,GABA含量顯著降低; 明顯改善自閉症兒童的腸道微生物失衡狀態。

Prof F. Jin 是日本回歸中國的科學家,他帶領的科學家團隊是中國最早研究腸道微生態與精神疾患的科學家團隊,多年前已經在上海六一兒童醫院利用NS微生態調節治療自閉症、多發性抽動症、過度活躍症、智力低下、癲癇、過敏症等。心油心理健康中心與Prof.

【Child L's Story】 Regulation of Gut MicrobiomeThe child's parents are Hong Kong residents living in a major city in main...
19/09/2025

【Child L's Story】 Regulation of Gut Microbiome
The child's parents are Hong Kong residents living in a major city in mainland China. They came to know us through a friend's recommendation. Initially, the parents were not aware of the impact of the gut microbiome on their child and had doubts about it. However, the child is already five years old and still exhibits obvious signs of autism and delayed language development. With a mindset of trying, they began attempting to regulate the gut microbiome three months ago.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f you need assistance, please contact us.
First consultation HKD 690 (includes education on gut microbiome, developmental delay, diet, and a complimentary week of high-quality Japanese probiotics). We will also continue to monitor the child's behavioral progress, and our psychologist will assist parents with guidance and behavior modification techniques to help the child adjust.
In collaboration with Professor F. Jin's laboratory team at the China Academy of Sciences, our Hong Kong Gut Microbiome & Mental Health Center brings this safe, science-based knowledge to Hong Kong. Contact us early to help your child be as healthy and happy as others.
Tel: 6090 9333 (WhatsApp)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nitial Short-Term die-off Reaction:

During the first two weeks of taking probiotics, the child's performance was more tired, with noticeable bad breath, some muscle soreness, and reduced bowel movements during the first week. The mother understood that this could be a temporary die-off reaction (Note: A die-off reaction occurs when harmful overgrown bacteria in the gut—such as certain Clostridium, Candida albicans, Desulfovibrio, Sutterella, Streptococcus pyogenes, etc.—are eliminated, releasing toxins that temporarily affect the host. Only a few people experience this reaction).

Although these reactions made the mother a little uneasy, she observed that the child's speech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comprehension improved, and eye contact also got better. After careful consideration, the mother persisted with the probiotics but reduced the dosage, gradually increasing from a small amount. The die-off reaction gradually subsided day by day.

Language Development:

•Day 1: The longest sentence was four sounds—most of the time, it was unclear what she was saying. The mother had to guess.

After 2 months: The child's ability to understand others' speech noticeably improved, talking more, often proactively expressing what she wanted to eat, though sentences still mainly contained "eat XX," with no characters. Sometimes, there were successive sentences like "Hungry, eat XX."

After 3 months (current stage): Speech pronunciation is clear, she enjoys talking and seizes every opportunity to learn speech. For example, she now says "airplane" when she sees one in the sky (previously, she never said this). Her speech sometimes includes subjects. She often speaks in continuous sentences. She understands others' speech well and explains things much more now.

Social Interaction:

Day 1: No eye contact, no interaction with others, only focused on objects, and had abnormal reactions to others' emotions (e.g., she would laugh when other children cried).

After 1 month: Eye contact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she actively paid attention to her mother, could sense and comfort her.

After 3 months: Her eye contact became like that of a typical child. She started stepping out of her own world and her interaction with people around her increased noticeably.

Sensory and Cognitive Awareness:

Day 1: Her issues in this area were generally minor. However, because she didn't talk much, it was unclear whether she understood certain things.

Now, after three months: Since her speech improved, she can answer questions. After watching cartoons, she can correctly answer questions about them.

Health and Physical Behavior:

Day 1: Constipation, bowel movements only every two days; sleeps about 9 hours a day, wakes at 3:00 am, and takes about 30 minutes to fall asleep again; sometimes hits mother, often gets upset and throws things to break them. Very sensitive to sounds, requests to leave noisy outdoor places quickly, and covers ears. Frequently cries and is very stubborn about her route to school; even crossing the street on the opposite side is unacceptable. If her wishes are not met, she gets upset. She is picky about food—refuses to eat shrimp, chicken, and some vegetables, and refuses to eat at all.

After 1 month: Bowel movements are normal, twice a day, soft and not hard; no longer throws objects on the ground; mood has improved, fewer tears and tantrums.

After 1.5 months: Not picky anymore; she now eats foods she previously refused, as long as they aren’t spicy. Still refuses spicy foods.

After 2 months: Sleep is fully normal, at least 10 hours daily, no night waking, and she sleeps deeply; no longer hits mother, instead often kisses her. Sensitivity to sounds has completely disappeared. She behaves well in noisy places, not throwing tantrums when things don’t go her way.

After 3 months: No longer obsessed with her route. The mother shared that yesterday at the park, she asked to play longer, and her mother told her she could have an extra 15 minutes. After 15 minutes, her mother said it was time to go, and she walked to the park bench to change her shoes and prepare to go home. The mother mentioned that in the past, she would have cried loudly and refused to leave, but now she is much more obedient, cooperative, and her mood has improved. It’s much easier to take care of her. Compared to before, the child is now much happier. She no longer grinds her teeth or spins around at night.

The mother said that three months ago, she really didn’t have much confidence that regulating the gut microbiome could help, and fortunately, she didn’t give up after experiencing the die-off reaction. Now, seeing her child improve day by day, she is very confident that in a few months, her child's progress will be even greater, and she hopes he can develop similarly to other children.

Although we receive many thank-you notes, we do not ask parents to write testimonials, because protecting the child's privacy is something we care deeply about. No one wants others to know their child's past difficulties, so we help tell their real stories without revealing names, hoping to give other parents some hope.

This is a truly real case. Due to the length of the story, we will share more cases at other times and want to tell parents: “Don’t give up; the root of the problem is very likely in the gut.”

(Our probiotics are not just a single strain but include a variety of strains to help children better.)

Author credit line of picture: ID 8286035 © Zfq9571 | Dreamstime.com

(The child in the picture below has nothing to do with this story.)

【孩子L故事】 調節腸道微生態孩子的父母是居住內地大城市的香港人,透過朋友推介認識了我們。起初父母並不清楚腸道微生態對孩子的影響,也對此存疑,然而孩子已經五歲,仍有明顯自閉症表徵,語言發展遲緩。抱著試試看的心態,三個月前開始嘗試調節腸道微生...
03/09/2025

【孩子L故事】 調節腸道微生態
孩子的父母是居住內地大城市的香港人,透過朋友推介認識了我們。起初父母並不清楚腸道微生態對孩子的影響,也對此存疑,然而孩子已經五歲,仍有明顯自閉症表徵,語言發展遲緩。抱著試試看的心態,三個月前開始嘗試調節腸道微生態。

*****
如需協助,請聯絡我們。
第一次HK$690 (包括腸道微生態與發展遲緩及飲食知識分享並送一星期日本優質益生菌)我們亦會持續追蹤孩子行為上的進步,而讓心理學家協助家長以引導或操作制約方式幫助孩子調整行為。
香港腸道微生態心理健康中心與中國科學院Prof. F. Jin 實驗室科學家團隊合作,把這個安全的腸腦知識帶到香港. 盡早聯絡我們,讓您的孩子與其他孩子一樣健康快樂
Tel: 6090 9333 (WhatsApp)
*****

初期短暫的消亡反應:
最初吃益生菌的兩星期,孩子表現較累,口臭明顯,肌肉有些酸痛,最初一星期大便量少了。媽媽了解這可能是短暫的赫氏消亡反應(註:赫氏消亡反應是當腸道過份增生的有害菌(如一些梭菌、白色念珠菌、脫硫弧菌、蘇特菌、化膿性鏈球菌等)被消亡時釋出毐素短暫影響宿主的反應。只少數人才會出現這些反應)。雖然出現這些反應媽媽還是有點不安,但看到孩子說話明顯多了,也較容易明白,眼神亦好了。經再三思量,媽媽仍堅持讓孩子繼續但減益生菌量,從小量的慢慢再增加。而消亡反應也一天一天的散去。

語言表達方面:
第1天:最長的句子是4個字,應該說是4個音,因大部份都聽不到她在說什麼。媽媽都是估的。
2個月後:明白別人說話的能力明顯好了,說話多了,常常主動表達要食自己喜歡食的東西,但句子仍只是「食XX」,沒有人物。有時有連續句子,如「肚餓,食XX」。
3個月後(現階段):說話發音清楚,很喜歡說話及找機會學說話,如見到天上有飛機就對媽媽說「飛機」(之前一直沒有這様說)。現在說話也有時加入人物。常常有連續句子。明白別人說話及解釋叻了很多。

社交互動方面:
第1天:無眼神交流,不與人互動,只關注物件,對他人情緒反應異常(其他孩子哭她會笑)。
1個月後:眼神接觸多了很多,主動注意媽媽,能察覺及安慰媽媽。
3個月後:眼神交流如同一般孩子,從自我世界中走出,與周遭人互動明顯增加。

感官與認知方面;
第1天:孩子在這方面問題一向不大。但因不大說話,有些事情也不知她明白與否。
3個月後的現在:因她說話好了,能答問題。看完卡通片後,媽媽問她有關卡通的問題都能正確回答。

健康與行為方面:
第1天:有便秘,兩天才大便一次; 每天只睡9小時,每晚3:00夜醒一次,30分鐘後才能再入睡; 有時打媽媽,也常常發脾氣把東西拋到地上毁壞它們。對聲音很敏感,在室外較嘈的地方要求盡快離開,也掩着耳朵。常常哭,也對放學的路線很固執,一定不能變,就算只是走馬路對面都不能。如不跟她意思就發脾氣。有挑食,不吃蝦、雞及有些蔬菜,真是一口都不肯吃。

1個月後:大便正常,一天兩次,條狀不硬也不太軟; 已不拋物件在地上了,情緒好了,少了哭鬧。

1.5月後:不挑食了,之前不吃的現在都吃,只要不放辣,辣的東西仍然不吃。

2個月後:睡眠已完全正常,一天睡最少10小時,沒夜醒,且深睡; 已沒有再打媽媽了,反而常常去吻媽媽。聲音敏感也完全沒有了。去嘈的地方也乖乖, 不順她意思沒有發脾氣。

3個月後已沒有對路線的執著。媽媽也分享昨天在公園玩耍,她要求玩久一些,媽媽告訴她給她多15分鐘。15分鐘後,媽媽說夠鐘了,她就走到公園門口的櫈子換鞋準備回家。媽媽說以往的她是只會大哭,賴着不肯走,現在很多方面都聽話了,合作了,情緒好了。媽媽湊他也是容易得多了。比起以往,孩子現在開心了很多。晚上睡覺已沒有磨牙,亦沒有自轉了。

媽媽說,三個月前他真的是沒有太大信心調節腸道微生態能有幫助,也幸好他在消亡反應出現後沒有放棄。現在看到孩子一天比一天好,他很有信心數個月後他的改善會更大,也期望着他可以跟得上其他孩子的發展。

雖然收到很多感謝信,我們不會要求家長寫見證,因為保護孩子的隱私是我們在意的事。沒有人想讓自己孩子過去的特殊被外人知道,所以我們會幫他們把活生生的故事寫下來,不透露名字,希望能給其他家長一些希望。

上面絕對是真實個案。因為故事太長,我們會在其他時間分享更多案例,並想告訴家長:「別放棄,問題根源很可能在腸道。」
(我們的益生菌不是只有單一菌株,而是用更多元菌株幫助孩子。)

Author credit line of picture: ID 8286035 © Zfq9571 | Dreamstime.com

(下圖中的孩子與這個故事無關。)

【孩子G故事】 調節腸道微生態一名就讀幼稚園K2班的四歲男孩,最初被建議轉往特殊教育需要(SEN)學校。我們協助家長替他評分, 初始為*ATEC 63/100分,**CPRS 41/100分。第180天時,他的ATEC分數達到94/100分...
16/08/2025

【孩子G故事】 調節腸道微生態
一名就讀幼稚園K2班的四歲男孩,最初被建議轉往特殊教育需要(SEN)學校。我們協助家長替他評分, 初始為*ATEC 63/100分,**CPRS 41/100分。第180天時,他的ATEC分數達到94/100分,CPRS分數達到92/100分。經過288天的追蹤後,他的CPRS分數顯著進步至99/100分,看見他的改變,他的老師也沒有再提議他轉學校了。

*****
如需協助,請聯絡我們。

第一次HK$690 (包括腸道微生態與發展遲緩及飲食知識分享並送一星期日本優質益生菌)我們亦會持續追蹤孩子行為上的進步,而讓心理學家協助家長以引導或操作制約方式幫助孩子調整行為。

香港腸道微生態心理健康中心與中國科學院Prof. F. Jin 實驗室科學家團隊合作,把這個安全的腸腦知識帶到香港. 盡早聯絡我們,讓您的孩子與其他孩子一樣健康快樂
Tel: 6090 9333 (WhatsApp)
*****

語言表達方面:
• 第1天: 他的說話內容大部分是鸚鵡學舌式的仿說。雖然有時能表達想要什麼,但只能說出想要物品的名稱,無法說出完整的句子。
• 2週後: 能說出包含動詞的短句來表達需求,例如「我想尿尿」。
• 2個月後: 句子變得較複雜,例如他會要求傭人抱他、說想坐巴士等。
• 3個月後: 他的說話內容大部分已有意義,能用更複雜的句子表達需求,並能開始提問。

社交互動方面:
• 第1天: 60%-70%的時間不理會他人。眼神接觸很差,經常飄移。有嚴重的發脾氣行為,若不順其意,會躺在地上哭很久。他喜歡獨處,拒絕與他人玩耍。
• 2週後: 反應增加。當有人叫他的名字時會轉頭看對方。若對事物感興趣,眼神接觸會變得較長且穩定。情緒變得穩定,就像個快樂的孩子。
• 1.5個月後: 喜歡在遊戲室與其他孩子玩耍,並模仿其他孩子玩。
• 2個月後: 會主動拿玩具和父母一起玩。
• 3個月後: 在生日派對切蛋糕時,會主動加入人群。他表現出在人群中很快樂的樣子。每次有人叫他都會回應。

感官與認知方面:
• 第1天: 沒有想像力。不畫畫也不塗色。無法完成簡單的穿衣。不看圖片也不看電視。對周圍環境發生的事毫無察覺。
• 2週後: 開始看圖片並喜歡看電視。
• 2個月後: 開始察覺周圍人的行為,當大家一起轉頭看某個方向時,他會跟隨視線。
• 4個月後: 喜歡畫畫和塗色,並會選擇不同顏色(例如:把紅色塗在巴士和計程車上,綠色塗在電車上)。能自己穿衣。開始有假想遊戲,例如假裝自己是廚師。

健康與行為方面:
• 第1天: 每天需花30分鐘入睡,且會夜醒一次。
• 2週後: 不再夜醒。
• 3週後: 晚上能很快入睡,且每晚都睡得很沉。
• 第1天飲食受限,3個月後已不成問題。願意嘗試新食物、新口感,試過後能接受大部分食物。
• 第1天有嚴重的聲音敏感問題,環境稍吵(即使他人不覺得吵)就總要求離開現場。此問題在4個月後已解決,即使在真正嘈雜的地方,也不會捂耳朵或要求離開。
• 他曾經非常好動,不停地跑、跳和攀爬。此問題在5個月後完全改善,恢復正常。
• 第1天會打自己及他人,2週後便不再有此行為。
• 固執的常規問題在3週後解決。
• 1.5個月後不再尖叫或大喊大叫。
• 2週後恢復了痛覺感知。
• 他曾經非常不專注、易分心、極度好動、衝動,且總有對立行為。所有這些行為都隨著時間逐漸改善,並在5個月後不再構成問題。

雖然收到很多感謝信,我們不會要求家長寫見證,因為保護孩子的隱私是我們在意的事。沒有人想讓自己孩子過去的特殊被外人知道,所以我們會幫他們把活生生的故事寫下來,不透露名字,希望能給其他家長一些希望。

上面絕對是真實個案。因為故事太長,我們會在其他時間分享更多案例,並想告訴家長:「別放棄,問題根源很可能在腸道。」

(我們的益生菌不是只有單一菌株,而是用更多元菌株幫助孩子。)

附註:
*ATEC是一種評估自閉症改善效果的工具,包含說話、社交、認知感覺與行為健康四大面向的追蹤分數。
** CPRS:是一份由家長用來評估兒童多動症(ADHD)症狀及相關行為問題的問卷。

Image credit: ID 138090503 © Oksun70 | Dreamstime.com

預算$580 (包括45分鐘輔導(面談), 免費7天 日本優質益生菌 及 飲食知識分享)腸易激綜合症這是一個讓許多人困擾的問題。調節腸道菌群有助於緩解腸易激綜合症(IBS)的症狀,腸道菌群是指我們腸道內的微生物群落,它們在消化、免疫功能和腸...
15/08/2025

預算$580 (包括45分鐘輔導(面談), 免費7天 日本優質益生菌 及 飲食知識分享)

腸易激綜合症
這是一個讓許多人困擾的問題。調節腸道菌群有助於緩解腸易激綜合症(IBS)的症狀,腸道菌群是指我們腸道內的微生物群落,它們在消化、免疫功能和腸道健康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當腸道菌群失衡時,可能會導致腹脹、腹痛和排便改變等IBS症狀。而通過調節腸道菌群,比如通過攝入益生菌,可以幫助恢復腸道的平衡。這樣不僅能改善消化功能,還能提高腸道的抗炎能力,使整體腸道環境更健康。這種方法被認為是一種天然而有效的方式,來幫助那些受IBS困擾的人群恢復正常的生活。(Lin et al., 2024)

參考文獻:
Lin, H., Zhang, W., & Chen, Y. (2024). Gut microbiota regulation and its impact on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Journal of Gastrointestinal Health, 12(3), 123-130.

Image credit: ID 57436082 © Francesco Mou | Dreamstime.com

#腸易激綜合症
#腸易激

分享我們自閉症小朋友的蛻變成長故事!雖然收到很多感謝信,我們不會要求家長寫見證,因為保護孩子的隱私是我們在意的事。沒有人想讓自己孩子過去的特殊被外人知道,所以我們會幫他們把活生生的故事寫下來,不透露名字,希望能給其他家長一些希望。【孩子B故...
13/08/2025

分享我們自閉症小朋友的蛻變成長故事!

雖然收到很多感謝信,我們不會要求家長寫見證,因為保護孩子的隱私是我們在意的事。沒有人想讓自己孩子過去的特殊被外人知道,所以我們會幫他們把活生生的故事寫下來,不透露名字,希望能給其他家長一些希望。

【孩子B故事】 調節腸道微生態
男孩3歲,來的時候是中度自閉,幾乎不回應別人。說話時只能跟著別人複述,句子只有5-6個字,講的東西有時只限於想要的,缺少其他有意義的話。兩週後,他開始懂得聽指令停下。一個月後,他能快速正確回應爸媽和工人姐姐的要求。1.5個月時,他說話大多有意義,能告訴爸媽誰推了他,還能描述過去發生的事。3.5個月時,他能用複雜句子表達自己想要什麼。5.5個月時,他可以問很多問題,還會講連貫句子,也能說因果關係。

社交方面,剛來時他喜歡自己玩,不會跟兄弟說話,躲避陌生人,也幾乎不跟爸媽對眼。兩週後,媽下班回家會親媽媽臉頰打招呼。一個月後,他能回應呼喚,像一般孩子,會對陌生人打招呼,並主動揮手說再見。兩個月後,他眼神接觸正常,變得合作又好相處。雖然偶有情緒,但多以問原因表達不滿。三個月後,他會體貼別人感受,安慰哭泣的小朋友。

認知和感覺覺察方面,剛開始叫名基本沒反應,不理會街上人或動物,畫畫和玩玩具都不會,只會亂搖玩具,穿衣服也不會,自主性和好奇心都很低。1個月後,他能每次聽到叫名轉頭,會注意街上的動物和人,玩具也會依功能使用,能用Lego搭簡單東西。媽媽說他懂下雨天不能出門的意思,也會跟著家人視線看東西。2個月後,他對新玩具充滿好奇,之前買的玩具會拿來玩(數個月前是不理會的)。大部分時間不再發呆。100天時,他開始主動拿彩色筆畫畫,能完整回答爸媽的問題。

健康和行為方面,剛開始睡覺要穿尿片,半小時才能睡著,一天只睡8小時。很執著唱歌,很少說話,生活習慣死板,變動會發脾氣,痛覺反應也很低。1個月後,睡眠正常,入睡快且不夜醒。2個月後,他開始對各種事物有興趣,不再只黏著拼圖,也能接受臨時改變。3個月後,不再需要尿片,開始對疼痛有正常反應,情緒非常穩定。

*ATEC 評分(轉化為滿分100分,數字越高代表越接近正常):
說話:第1天61 → 第180天93
社交:第1天65 → 第100天100
認知與感覺:第1天42 → 第112天100
健康/行為:第1天73 → 第180天96
整體: 第1天63 → 第180天97

六個月後,媽媽也讓孩子持續吃少量益生菌。第544天時,收到媽媽訊息, 告訴我們孩子已考上主流名校小學,正就讀小一,當是僅為五歲。表現、行為及學業都很好,老師及同學沒有一個懷疑他之前曾經是特殊的。

上面絕對是真實個案。因為故事太長,我們會在其他時間分享更多案例,並想告訴家長:「別放棄,問題根源很可能在腸道。」

(我們使用的益生菌不是只有單一菌株,而是用更多元菌株幫助孩子。)

**********
如需協助,請聯絡我們。
第一次HK$690 (包括腸道微生態與發展遲緩及飲食知識分享並送一星期日本優質益生菌)

我們亦會持續追蹤孩子行為上的進步,而讓心理學家協助家長以引導或操作制約方式幫助孩子調整行為。

香港腸道微生態心理健康中心與中國科學院Prof. F. Jin 實驗室科學家團隊合作,把這個安全的腸腦知識帶到香港. 盡早聯絡我們,讓您的孩子與其他孩子一樣健康快樂
Tel: 6090 9333 (WhatsApp)
***********
附註:
*ATEC是一種評估自閉症改善效果的工具,包含說話、社交、認知感覺與行為健康四大面向的追蹤分數。

Courtesy for the picture: ID 116243303 © Ipushkarevphoto | Dreamstime.com

腸道菌群與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的奧秘:揭開發病與進展的關鍵因素******如需協助,請聯絡我們。Tel: 6090 9333 (WhatsApp)******科學研究發現,患有注意力不足過度活躍(ADHD)的人,腸道中的細菌組成跟一般健康人...
12/08/2025

腸道菌群與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的奧秘:揭開發病與進展的關鍵因素

******
如需協助,請聯絡我們。
Tel: 6090 9333 (WhatsApp)
******

科學研究發現,患有注意力不足過度活躍(ADHD)的人,腸道中的細菌組成跟一般健康人很不一樣,這或許是ADHD的秘密之一。尤其是雙歧桿菌,這種菌不只幫助維持腸道健康,還有可能影響大腦中的多巴胺水平,這正是讓人專注或衝動的關鍵化學物質。

你知道嗎?像剖腹產、早產、配方奶,以及在生命早期使用抗生素,這些都可能讓腸道中的雙歧桿菌變得不太多,進而增加小朋友將來得ADHD的風險。研究指出,ADHD的小孩體內這種菌少了,可能會讓腸道和免疫系統的防禦變弱,更容易感染,也可能影響腦部的正常成長。

還有趣的是,有些研究卻發現ADHD患者的雙歧桿菌反而有點多,這可能是身體用來應對的「補償」機制。同時,這些菌還能促使腦內的BDNF——一種保護大腦、促進神經發展的重要蛋白質——受到影響。吃對脂肪,比如Omega-3,可能幫助提高BDNF水平,對改善ADHD症狀很有幫助。

剖腹產會改變新生兒的腸道菌群,讓寶寶的菌群更像是母親皮膚上的細菌,但這真能提高ADHD的風險嗎?這還有一些爭議。研究發現,只有緊急剖腹產跟ADHD較有關係,背後的原因可能不只是菌群本身,還有壓力或其他出生時的狀況。

早產也被證實與ADHD風險有密切關聯,因為早產兒的腸道和大腦都發育得還不成熟,免疫系統也比較脆弱。不過,給早產兒補充益生菌,像乳酸菌,也許能幫助降低神經發展異常的可能。

總之,腸道菌群和ADHD之間的神祕聯繫還有許多未解之謎,但可以確定的是,維持腸道的健康,可能是一個重要的密碼,幫助我們預防或治療ADHD。未來或許我們可以靠飲食調整、益生菌,讓腸道變得更健康,讓大腦也更強大!

Courtesy for the picture: ID 8241898
© Konstantin32
| Dreamstime.com

Delayed language development in children may be related to the overgrowth of harmful gut bacteria. If a child exhibits l...
04/08/2025

Delayed language development in children may be related to the overgrowth of harmful gut bacteria. If a child exhibits language delays, observing stool characteristics can provide initial insights into problematic bacteria: foul-smelling stools may indicate overgrowth of Clostridia, black-green stools with a rotten egg smell might be related to Desulfovibrio, and mucus-laden stools could reflect an imbalance of Streptococcus. These harmful bacteria produce neurotoxins that interfere with language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gut-brain axis.

Diet adjustments and specific probiotics can be helpful, alongside increased language stimulation training. If delays are accompanied by symptoms like lack of eye contact, an early assessment is recommended. With dietary adjustments, specific probiotics, and training, many children's language abilities can improve.
Recent longitudinal research shows a significant association between gut microbiota imbalance in early childhood and neurodevelopmental disorders like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 and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 (Fattorusso et al., 2024). Without timely intervention during the critical 3-6 year window, persistent microbiota-gut-brain axis abnormalities may lead to an increased incidence of TICS in school-age children (Zheng et al., 2022) and elevate the risk of developing schizophrenia in adolescence (Schnorr et al., 2023). Current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show that early regulation of gut microbiota can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se neuropsychiatric complications (Wei et al., 2023).

*****
For assistance, please contact us on tel: 6090 9333 (WhatsApp)

First session HK$690 (includes a sharing of knowledge on diet regulation, and 7-day’s supply of premium Japanese probiotics). We will also continuously monitor behavioral progress and have psychologists assist parents with guidance or operant conditioning methods to help children adjust their behavior.
*****

The Hong Kong Gut Microbiota and Mental Health Center collaborates with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Prof. F. Jin's laboratory team of scientists to bring this safe gut-brain knowledge to the world. Contact us early to let your child be as healthy and happy as other children."

Reference:

1. Yap, C. X., Henders, A. K., Alvares, G. A., Wood, D. L. A., Krause, L., Tyson, G. W., ... & Gratten, J. (2023). Autism-related dietary preferences mediate autism-gut microbiome associations. Cell, 185(14), 2486-2498.e16.
(Finding: Identified elevated Clostridia species (e.g., C. bolteae) in ASD children with speech delay, linked to propionic acid production disrupting neurotransmitter function.)
2. Liu, S., Li, E., Sun, Z., Fu, D., Duan, G., Jiang, M., ... & Zhang, T. (2023). Altered gut microbiota and short-chain fatty acids in Chinese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Molecular Autism, 14(1), 35.
(Finding: Speech-delayed ASD children showed significantly higher Desulfovibrio (sulfate-reducing bacteria) and lower butyrate-producing bacteria, correlating with expressive language scores (p < 0.01).)
3. Fattorusso, A., Di Genova, L., Dell'Isola, G. B., Mencaroni, E., & Esposito, S. (2024).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and the gut microbiota: New insights from animal models and human studies. Microorganisms, 12(2), 298.
(Finding: Gut microbiota transplants from speech-delayed children induced ASD-like behaviors (including vocalization deficits) in mice, mediated by IL-6 and TNF-α pathways.)
4. 《細胞宿主與微生物》(Cell Host & Microbe, 2024):梭菌毒素對神經的影響。
5. 台灣微菌聯盟(2023):兒童腸腦軸健康指南。
6. Fattorusso, A., Di Genova, L., Dell'Isola, G. B., Mencaroni, E., & Esposito, S. (2024).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and the gut microbiota: New insights from animal models and human studies. Microorganisms, 12(2), 298. https://doi.org/10.3390/microorganisms12020298
7. Zheng, Y., Zhang, L., Xie, J., Tian, D., & Wang, Q. (2022). Gut microbiome alterations precede onset of Tourette syndrome: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63(1), 895-904. https://doi.org/10.1111/jcpp.13540
8. Schnorr, K., Boehme, M., & Meyer, U. (2023). Perinatal gut dysbiosis as a risk factor for adolescent schizophrenia: Evidence from translational models. Molecular Psychiatry, 28(1), 312-325. https://doi.org/10.1038/s41380-022-01862-7
9. Wei, H., Alberi, L., & Chen, X. (2023). Early-life microbiota intervention prevents neurodevelopmental sequelae in high-risk infant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Nature Communications, 14(1), 4231.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3-39945-w
10. Needham, B. D., & Mazmanian, S. K. (2024). The gut microbiome shapes neurodevelopment during critical windows of infancy. Annual Review of Neuroscience, 47, 151-170. https://doi.org/10.1146/annurev-neuro-120223-121014

Courtesy for the picture: 2407632 Beatricekillam | dreamstime.com
香港腸道微生態心理健康中心 / 心油心理健康中心

第一次HK$690 (包括腸道微生態與發展遲緩及飲食知識分享並送一星期日本優質益生菌)我們亦會持續追蹤孩子行為上的進步,而讓心理學家協助家長以引導或操作制約方式幫助孩子調整行為。香港腸道微生態心理健康中心與中國科學院Prof. F. Jin...
01/08/2025

第一次HK$690 (包括腸道微生態與發展遲緩及飲食知識分享並送一星期日本優質益生菌)

我們亦會持續追蹤孩子行為上的進步,而讓心理學家協助家長以引導或操作制約方式幫助孩子調整行為。

香港腸道微生態心理健康中心與中國科學院Prof. F. Jin 實驗室科學家團隊合作,把這安全的腸腦知識帶到香港. 盡早聯絡我們,讓您的孩子與其他孩子一樣健康快樂

Tel: 6090 9333 (WhatsApp)

失眠其實對我們身心健康,是一個超級危險的「隱形殺手」。失眠一下,腦袋開始打結,抵抗力下降,身體新陳代謝變亂,連心血管都可能鬧脾氣,生活質量跟著走下坡。你也許沒想過,當你在床上翻來覆去時,你的腸道正在上演一場「微生物大亂鬥」,這群小夥伴其實超...
01/08/2025

失眠其實對我們身心健康,是一個超級危險的「隱形殺手」。失眠一下,腦袋開始打結,抵抗力下降,身體新陳代謝變亂,連心血管都可能鬧脾氣,生活質量跟著走下坡。你也許沒想過,當你在床上翻來覆去時,你的腸道正在上演一場「微生物大亂鬥」,這群小夥伴其實超懂怎樣讓你一夜好眠,比安眠藥還厲害!

******
如需協助,請聯絡我們。
Tel: 6090 9333 (WhatsApp)
******

最新研究發現,肚子裡那數以兆計的微生物,就是天然的睡眠調節師。日常飲食對這個「腸道軍團」影響巨大,尤其在睡眠質素上,飲食可以說是關鍵中的關鍵——晚餐吃什麼,直接決定今晚能不能睡得香。愛吃高糖高油這種重口味的,失眠機會更大;反過來,地中海飲食(大量蔬果、抗氧化物和健康脂肪酸)可以幫助腸道裡的好菌生長,提升睡眠質素。再加上適量補充益生菌和益生元,不只讓你入睡更順暢,還有助於重建你的生理時鐘。甚至有研究建議,事先補一補益生菌,睡不好帶來的那些負能量都能大減,抗壓力加分,作息也更規律!

也許將來要治失眠,只要調節一下腸道菌群,就能輕鬆解決問題。畢竟,好好睡一覺的秘訣,可能就藏在腸道微生物的平衡裡。下次再為失眠投降時,別只想著換枕頭,高枕無憂的幕後英雄,其實還包括你肚子裡那些賣力打拼的微生物睡眠小助手!說到底,睡出健康,才是真正幫自己充滿能量啊!💤

Reference:
Li C, et al. Microbiome-Based Therapeutics for Insomni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 2024; 25(23):13208.

文章題目: 孩子的血檢重金屬超標怎麼辦?別急!細菌來幫忙作者: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金鋒教授團隊梁珊博士(食與心文章)文章總結:腸道是人體三大解毒器官之一,而腸道解毒功能的關鍵就在於腸道菌群以及其維持的腸道屏障。當鉛、鎘、汞、鉻、鎳、砷等重...
27/07/2025

文章題目: 孩子的血檢重金屬超標怎麼辦?別急!細菌來幫忙

作者: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金鋒教授團隊梁珊博士(食與心文章)

文章總結:腸道是人體三大解毒器官之一,而腸道解毒功能的關鍵就在於腸道菌群以及其維持的腸道屏障。當鉛、鎘、汞、鉻、鎳、砷等重金屬及類金屬進入腸腔後,首先破壞腸道解毒功能,擾亂菌群、抑制有益微生物、增加腸道通透性(即誘發腸漏),為其進入體內鋪路。之後穿過腸道進入血液,隨循環進入肝、腎、肺、生殖器、腦等器官,威脅細胞與組織功能。隨重金屬積累增加,健康損害加劇。益生菌這類有益微生物,不僅可吸附重金屬、降低毒性、促進經便尿排出,還能強化腸屏障、阻止吸收、減緩氧化壓力及發炎、修復器官受損,提供多重保護。然而實際生活中,除重金屬等有害物質暴露,飲食不當(高脂高糖、高加工、低纖維)、慢性壓力、睡眠不足皆會擾亂菌群、削弱腸道屏障(提高通透性)。若腸道通透性已高,再暴露重金屬時,體內累積更快更多,危害更大。當察覺有重金屬風險時,人人都會儘量迴避。但現代社會多數人其實是在無意間長期暴露於重金屬,難以完全防範,不知何時食入或飲入重金屬。此時,與其悲觀,不如主動尋求幫手。食用含大量活性益生菌的發酵食品(如自製酸豆漿、酸奶、發酵燕麥、酸蘿蔔汁等),就讓益生菌協助排出重金屬、減毒、減輕氧化損傷與發炎、修復組織,守護我們的身心健康。

有些家長看到孩子長得比同齡人慢時,就會擔心「孩子是不是體內重金屬超標啊?」又因為不知道如何排除重金屬而憂心忡忡。也有人懷疑自己吃的某種食物裡含有重金屬,想要排毒卻不知從何著手。本期我們將結合現有的科學發現,為大家提供減輕重金屬毒害的方法參考。

——重金屬與類金屬——
重金屬(Heavy Metals)通常指相對密度大於5 g/cm³,且對生物和環境有潛在毒性的金屬元素。類金屬(Metalloids)介於金屬和非金屬之間,具有部分金屬性,同時展現某些非金屬性質。
常見的有毒重金屬包括:
• 鉛(Pb)
• 汞(Hg)
• 鎘(Cd)
• 鉻(Cr)(六價鉻 Cr⁶⁺ 有毒)
• 鎳(Ni)
• 砷(As)(雖然是類金屬,但常被列入重金屬污染物)
• 銻(Sb)(類金屬,但在環境污染和健康危害方面與重金屬相似)

有些重金屬(包括 Pb、Hg、As)還被歸類為內分泌干擾物,因為它們能夠與激素受體結合,包括類固醇(雌激素和雄激素受體)、糖皮質激素及鹽皮質激素受體。大量體外和體內實驗(動物和人類研究)發現,一些乳酸菌具有重金屬解毒和生物修復能力。接下來,食與心將重點介紹體內實驗的發現。

——鉛——
2012 年一項小鼠實驗發現,口服一株活性植物乳桿菌,能夠透過恢復血液 δ-氨基乙酰丙酸脫水酶活性,降低血液和組織中的鉛含量,並防止谷胱甘肽、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及活性氧水平的異常變化,對鉛暴露具有顯著的保護作用。而且,在鉛暴露期間持續補充植物乳桿菌,比起僅在暴露後才補充效果更佳。這種乳桿菌的死菌也有一定的保護能力。【1】2017 年的研究顯示,雛雞食用含乙酸鉛的飼料後,不僅腸道菌群異常、成長遲緩、體內鉛含量(血液及肝臟)上升,肝臟氧化壓力增加、肝組織明顯受損,若同時補充戊糖乳桿菌與嗜酸乳桿菌,上述指標皆能恢復正常,這可能與益生菌促進鉛經糞便排出、抗氧化及修復肝臟等功能有關。【2】針對長期鉛暴露所引起的腦部發炎、焦慮、憂鬱行為及學習記憶損害,補充植物乳桿菌或發酵乳桿菌也能調節腸道菌群與代謝、減輕發炎和氧化壓力,增強腸道屏障與血腦屏障功能,從而保護腦部健康。【3,4】2024 年一項針對血鉛濃度較高(90 μg/L)者的安慰劑對照試驗指出,一種植物乳桿菌株干預能改善部分因鉛暴露造成的菌群異常、糞便和血液代謝組異常,帶來保護效果。【5】

上述動物及人體研究均提示,補充益生菌或富含活性益生菌的發酵食品,有助於促進鉛排出,減輕鉛對菌群、腸道、肝臟及腦部的損害,改善鉛暴露導致的行為、情緒及學習記憶問題。

——鎘——
雞隻研究發現,慢性鎘暴露會引發肝、腎及十二指腸損傷,影響成長。若暴露同時補充特定乳酸菌,不僅促進成長,還能降低肝腎內的鎘含量(糞便鎘含量上升),肝腎及腸損傷也能得到修復。【6】小鼠研究發現,植物乳桿菌株可促進鎘經糞便排出(吸附鎘、促進腸胃蠕動)、抑制鎘吸收(增強腸道屏障功能)、提升抗氧化力,減少鎘對肝腎等器官的損傷。這種保護作用不論針對米中的鎘或不同形式鎘(CdCl2、Cd-檸檬酸鹽、Cd-MT、Cd-GSH)皆有效。【7-9】大鼠研究結果與小鼠相似,乳酸菌能吸附鎘並促進其排出,減輕鎘對肝腎損傷。補充鼠李糖乳桿菌、瑞士乳桿菌與乾酪乳桿菌混合菌還能防止鎘誘發的脂質過氧化、降低發炎與氧化損傷,改善腸道及肺部損傷,降低因鎘暴露而上升的腸道及腦部水通道蛋白 4(AQP-4)表達,進而減少細胞通透性。【10-12】

——汞——
作為重金屬中的毒王,汞具神經、腎臟、免疫、胎兒發育等多重毒性。傳統中藥朱砂就含有硫化汞。其毒性隨化學型態而異,分為元素汞、無機汞、有機汞三種。
2010 年研究發現,長期低劑量氯化汞暴露的大鼠(飲用水 25 ppm,持續 6 週)體重下降、腎臟重量上升、血清生化異常,腎臟與腦組織出現病理變化。若同時補充含膳食纖維的酸馬奶(含嗜酸乳桿菌、嗜熱鏈球菌、雙歧桿菌),上述異常均可改善,病理變化明顯減輕,血清參數恢復正常。【13】2018 年小鼠研究顯示,單次氯化汞攝入(10 mg/kg)後,補充短乳桿菌能保護小腸絨毛完整性,減緩體重減輕。短乳桿菌可能透過吸附汞、修復腸道屏障(提升緊密連接蛋白)、減緩氧化壓力及發炎(阻斷 MAPK、NF-κB 路徑)等方式,減少肌肉內汞累積,降低汞毒性。【14】人體主要飲食來源為毒性更強的甲基汞。2024 年研究評估乳酸菌對甲基汞影響,小鼠以 5mg/L 甲基汞飲水兩個月後,腸道通透性上升、黏液分泌增多、結腸炎症與氧化壓力增加、糞便短鏈脂肪酸減少。若同時補充腸乳桿菌或約氏乳桿菌,可以減輕發炎和氧化壓力。腸乳桿菌還能恢復短鏈脂肪酸含量,減少甲基汞造成的黏液分泌過度(透過 IL-4/IL-13/STAT6 路徑)、降低腸通透性、改善發炎與氧化應激(Keap1/Nrf2/ARE 路徑)。【15】

坦尚尼亞孕婦研究發現,在飲食重金屬攝取無顯著差異下,孕晚期服用鼠李糖乳桿菌發酵酸奶的孕婦,體內汞及砷含量相對穩定或下降,對照組(飲用牛奶)則明顯上升。【16】

——鎳——
2025 年小鼠研究顯示,60 天慢性氯化鎳暴露會減弱大腦細胞自噬能力,而暴露期間補充混合益生菌(短乳桿菌、莫氏乳桿菌、乾酪乳桿菌、嬰兒雙歧桿菌)則能恢復自噬功能,修復鎳對腦損傷。【17】一項隨機雙盲對照研究分析乳酸菌對血液鎳與銅含量的影響。因職業暴露(不鏽鋼生產、焊接、電鍍、礦業等)者血中鎳含量較高。該研究招募甘肅金昌地區152 名礦工,血中鎳與銅含量顯著高於學生。對照組每日飲用一般優酪乳(保加利亞乳桿菌、嗜熱鏈球菌),干預組飲用發酵優酪乳(另含乳糖片球菌),持續 12 週。【18】結果顯示,一般優酪乳組鎳、銅下降不明顯;發酵優酪乳組自第 4 週起血中鎳、銅明顯下降,且初始含量越高下降越明顯。

進一步分析發現,飲用發酵優酪乳可能透過調節腸道菌群及代謝、增強抗氧化力、降低發炎,促進鎳、銅經糞便尿液排出等方式,保護人體免受鎳銅毒害。

——鉻——
2017 年小鼠研究發現,植物乳桿菌能部分修正慢性鉻暴露引起的菌群異常,提升糞便細菌還原鉻酸鹽能力,促進鉻經糞便排出,並減輕氧化壓力,改善肝組織損傷。【19】

——砷與混合重金屬——
砷是僅次於汞的古老毒物,除了砒霜(三氧化二砷 As₂O₃),還有雄黃(四硫化四砷 As₄S₄)、雌黃(三硫化二砷 As₂S₃,毒性較低)。
目前乳酸菌對砷毒性影響的研究有限,除上述坦尚尼亞孕婦研究,還有一項同時考察五種重金屬(鉛、鎘、汞、鉻、砷)的研究。該研究建立小鼠同時暴露五種重金屬的模型,以植物乳桿菌介入。結果發現,乳桿菌顯著降低小鼠血液、肝腎丙二醛(氧化應激指標)及五重金屬含量,顯著促進體重提升,提升血液、肝腎抗氧化酶活性(SOD、CAT、T-AOC),同時減輕聯合重金屬暴露對肝腎損傷。【20】此外,魚類研究更為豐富。水生動物暴露重金屬的情形更嚴重,在水中添加乳酸菌不僅可改善水體環境,還能降低魚體重金屬累積,減輕對腸、肝、腎、大腦等器官的損害,促進魚類成長。魚類研究結果與陸生動物一致,肯定乳酸菌的保護作用。

——腸漏與重金屬超標——
除上述研究,大量證據指出,慢性重金屬暴露者腸道菌群改變,腸道通透性增加(即腸漏)。魚類、齧齒動物、禽類與人類皆有類似現象。這說明:重金屬暴露可破壞腸道屏障,降低糞便排毒能力,增加通透性促進重金屬進入血液、器官並在體內累積。益生菌調節菌群不僅能吸附重金屬、降低毒性、促進腸道蠕動排出重金屬,還能強化腸道屏障、阻止重金屬吸收進入血液和組織、降低氧化壓力及發炎,促進組織修復。但若暴露前腸道屏障已受損(即已腸漏),重金屬吸收會更多更快,損害加劇。2025 年研究以頭孢哌酮鈉(第三代頭孢菌素)建立小鼠腸漏模型與菌群恢復模型(抗生素治療後補充益生菌與益生元恢復菌群)。與正常對照及菌群恢復組相比,抗生素組腸道菌群異常、黏液層破壞、上皮緊密連接蛋白減少,腸道通透性增加。【21】

食用含鎘砷米 3 週後,腸漏組小鼠組織鎘含量較對照高 30.9–119%,砷含量高 30–100%。這與腸道轉運蛋白或小腸生物轉化無關,主要因通透性增加所致。與腸漏模型組相比,菌群恢復組小鼠組織鎘降低 34.3–74.3%,砷降低 25.0–75.0%。另一研究顯示,高脂高糖飲食小鼠鉛暴露後腸道屏障損傷更重、氧化壓力更大、體內鉛含量更高、肝炎指數更高。若同時補充植物乳桿菌,不僅促進鉛排出,還能降低肥胖指標、改善腸道屏障與肝臟損害。【22】無論是由重金屬、黴菌毒素、微塑料、內分泌干擾物、抗生素、高糖高脂飲食、高度加工食物、低纖維、慢性壓力、睡眠不足、久坐等因素導致的腸漏,當腸漏存在時,重金屬進入體內組織並累積將更嚴重,危害更大。

針對自閉症兒童調查發現,與健康兒童相比,自閉症兒不僅腸道菌群異常,頭髮中的鉛、砷、銅、鋅、汞、鈣、鎂含量均顯著增加。【23】

参考材料:
1.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2011-012-9462-1
2. https://doi.org/10.1017/S175173111600224X
3.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278691522005063?via%3Dihub
4.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47651323000477?via%3Dihub
5.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141813024006184?via%3Dihub
6.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1356-022-191131
7. 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4959197/
8. 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8537435/ -ijms-22-11045
9.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048969724081543?via%3Dihub
10.https://doi.org/10.1089/jmf.2016.0090
11.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2602-022-09946-0
12.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1011-022-01092-413. 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3338224/
14. 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6194351/
15.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278691524000279?via%3Dihub
16. 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4196227/
17. 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11870836/
18. 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9381558/
19. 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5678100/
20.https://doi.org/10.1039/D4FO01049C
21.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est.5c00817
22.https://doi.org/10.1093/jambio/lxad061
23.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01

Courtesy for the picture: ID 6868867© Robert Bocian| Dreamstime.com

自閉症不是不治之症,是你沒有找到方法作者: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金鋒教授科學家團隊梁珊博士(食與心文章)21世紀以來,隨著對自閉症的研究不斷深入,這種曾經的不治之症已經被證明完全能夠治癒。我們所在研究室是國內外最早關注自閉症與腸道菌群關聯的...
26/07/2025

自閉症不是不治之症,是你沒有找到方法

作者: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金鋒教授科學家團隊梁珊博士(食與心文章)

21世紀以來,隨著對自閉症的研究不斷深入,這種曾經的不治之症已經被證明完全能夠治癒。我們所在研究室是國內外最早關注自閉症與腸道菌群關聯的研團隊之一。2008年起就確信自閉症、多動症以及抽動症等均為特殊腸道微生物群導致的神經系統發育障礙,同時指出調節腸道微生物,針對菌-腸-腦軸是治療的可能途徑。自2010年以來,隨著自閉症患者的腸道微生物干預和改善的研究,實驗室一直在任何公眾媒體上都旗幟鮮明地表示:自閉症不是不治之症!十多年來,我們的研究也在不斷深入,結合實驗室自閉症家庭的積極參與,食+菌的干預,已經完全確立:自閉症的根源在於菌-腸-腦軸功能紊亂導致神經系統發育出現某些障礙,導致自閉症以及多動症樣行為。而通過調整食物和腸道菌群就能改善乃至完全治癒自閉症。

**********
如需協助,請聯絡我們。
第一次HK$690 (包括腸道微生態與發展遲緩及飲食知識分享並送一星期日本優質益生菌)

我們亦會持續追蹤孩子行為上的進步,而讓心理學家協助家長以引導或操作制約方式幫助孩子調整行為。

香港腸道微生態心理健康中心與中國科學院Prof. F. Jin 實驗室科學家團隊合作,把這個安全的腸腦知識帶到香港. 盡早聯絡我們,讓您的孩子與其他孩子一樣健康快樂
Tel: 6090 9333 (WhatsApp)
***********

在這方面的研究和對自閉症的認識中,我們的實驗室與世界上腸道微生物與自閉症關聯的研究幾乎完美互證。

而改善自閉症兒童腸道菌群的方法,除了補充益生菌和糞便菌群移植,飲食干預也必不可少(為什麼這種飲食能誘發自閉症)。十多年的努力實踐,我們已經幫助幾十名自閉症兒童恢復正常的發育,很多嚴格實施食物+微生物干預的孩子可以在正常中小學接受與年齡同步的常規教育,有些甚至在社交、同理心、認知中表現出比同齡正常孩子更加優秀的特質。特別需要知曉的是,恢復的過程並不容易,最重要的監護人(往往是媽媽)都投入了巨大的愛心。特別是在孩子的飲食和微生物的干預下,哪怕是極其微小的變化,她們都能詳細記錄下來與實驗室進行分享,在家長—孩子—研究人員三方的互動下,讓我們瞭解到更多難以觀察到的各種變化。毫無疑問這些孩子將來能夠自律地獨立生活。家長們也激動萬分,今天談起來都表示這麼多年的辛苦都是超值的人生經歷。在今年第十八個自閉症日,我們與千千萬萬自閉症患者的家長分享一下,菌群調整幫助自閉症孩子健康發育的經驗以及可能遇到的主要問題。

——孩子多久能改善?
這是家長們問得最多的一句話。自閉症不像是一場感染症,可以來之迅猛,去而匆匆。因此自閉症的治療是一場長期的戰役,可能要有5年,甚至10年。在家長比較配合的情況下,自閉症孩子在補充NS乳酸菌3個月後,細心的家長可以看到胃腸道及消化功能也發生顯著變化,便秘減少、排便臭味和體味明顯減小,重複刻板行為減少,社交行為增加、語言能力改善。

一些非常配合干預的父母和老人,甚至幾天就能看到明顯變化。一位媽媽曾非常激動地告訴我們,孩子從來不說話,吃菌3天後突然叫媽媽,讓這位媽媽感受到一生中最激動的場面,為此她說:無論如何都會堅持干預下去。她說:我再也不會問多長時間能夠改善,我願意配合讓孩子一生都感覺到我對他的愛。還有不少家庭反映:孩子吃菌後看不到什麼變化!經過多方面瞭解之後發現,爺爺奶奶幾乎天天帶孩子出去零食吃,當我們要求媽媽轉達我們對孩子的爺爺奶奶做法不贊成的時候,爺爺說:沒聽說過這種問題跟吃零食有關,你們小時候都是吃零食長大的!

無奈之下,我們提出,希望媽媽自己帶孩子一個月,看看孩子的變化,特別也是通過這個問題教育爺爺奶奶。結果發現,嚴格控制零食後孩子的進步就非常明顯了。

——孩子多久能追上同齡孩子?
根據本實驗室的研究調查,結合目前的資料顯示,在飲食控制嚴格的情況下,5歲以下且堅持吃菌的孩子最快能在6個月內追上同齡人的認知和語言發展進度。菌群干預開始得越早,自閉症跟同齡孩子的差距越小,恢復正常發育需要的時間也越短。年紀越大的自閉症孩子跟同齡人差距越大。人類的大腦發育存在關鍵期(12歲),錯過關鍵期後追趕上同齡人的機會會大幅降低。但即使已經過了青春期,調整菌群也能讓原本自閉的孩子跟父母有更多的交流,並逐漸習得日常生活能力。特別需要注意的是,過晚才開始干預的自閉症孩子,往往由於腸道菌群的多樣性和比例與正常孩子差別較大,他們大多數在成年後身高體重都遠超父母,而且多數會在無干預情況下脾氣不好,有暴力傾向。而成年後自閉症患者的菌群干預可以大大降低暴力傾向。

——孩子同時還需要進行其他治療嗎?
這個問題經常被自閉症患者的家長問道。作為行為生物學研究的學者,我們認為,當孩子還不具備各種行為干預,認知教育的基礎時,將孩子送入各種機構做訓練,結果只能是高投入低產出。語言、行為、認知的發育是一種需要與他人互動的社會化過程,這個過程並不一定在某種機構中實施。我們為各類家庭介紹過一些方法,如果家長沒有時間,可以在家裡不斷播放MP3,包括各種歌曲、童謠、故事、說書、對話等等,突然有一天你發現孩子竟然可以模仿,接著可以跟你有邏輯的對話。

實際上調整菌群相當於幫助孩子恢復正常的生理和認知基礎,然後再進行有效溝通和教育才是事半功倍。在這個過程中,自閉症孩子的父母也需要跟其他父母一樣跟孩子說話、教孩子各種動作和技能,給孩子提供學習機會,來促進孩子的行為、語言和認知發育。就像其他孩子需要的一樣。想必很多人看過一些100多年前歐美關於心理學的研究,剛剛出生的孩子送入“機構”(孤兒院)強制學習,成年後他們的心理狀態與從小享受家庭溫暖和語言文化環境的孩子差別巨大。

親子間互動的戶外運動、體育運動一定不能忽視。沒有任何一位感統或者體育教練能夠替代家長與孩子的精神互動。戶外運動和體能運動對於孩子的身心健康發育必不可少!我們去一些省市參與自閉症機構調查中發現,很多機構會用零食/甜食作為獎勵互動中表現好的孩子,這些類型的干預更會擾亂菌群,阻礙或滯後孩子恢復健康發育。我們的老師當時這樣點評這種做法:這種干預無異于將孩子從泥坑里拉出來,然後又踹下去!

補充劑在沒有確定患者缺少的情況下不建議補充。各類維生素和神經化學信號分子是有益和有效腸道微生物提供,不是嘴裡吞咽下去的藥片。

如果時能充分接觸大自然,獲得土壤有益微生物的運動,不僅能促進孩子的身體協調能力,還能提升菌群健康。

——孩子需要一直吃益生菌嗎?
理論上不需要,但實際需要根據具體情況。關注自閉症的家長們可能看到過,有些做完糞菌移植的患者立刻表現出讓人喜出望外的變化,而過了一段時間又回到過去。因此糞菌移植也需要進行很多次?我們先回答為什麼。當患者的腸道菌群被抗生素清零後,移入的正常供體的菌群立刻讓患者的生理心理狀態都煥然一新,而患者可能並沒有接受供體的日常飲食配方,還繼續在家裡我行我素地沒有任何飲食限制。而自己的飲食習慣很快將讓腸壁上遺留的那些微生物如魚得水般地迅速增長,推翻了腸菌移植後進入的那些“臨時建築”,以至於退回到原樣。於是,期待曾經讓人喜出望外的變化的家長就不能不再做第二次第三次......

當腸道菌群干預加上健康飲食時,身心狀態恢復健康,菌-腸腦軸能正常發育,孩子可以正常接受教育時,就不需要再額外補充菌來干預自閉症。但是實施起來很難!日常很多意外因素,比如零食、不良飲食、壓力(孩子在家裡學校被誤解或訓斥)、不愛運動、病毒感染(如流感)和藥物等都會再次擾亂菌群,此時即使是健康人也需要通過強化膳食纖維的攝入,食用發酵食物(含活性乳酸菌),甚至補充益生菌來保護自己的腸腦。

十多年的研究觀察發現,曾經有過自閉問題的孩子,其腸道菌群對於這些破壞因素似乎更加敏感,即使短時間內不健康的飲食可以讓他們表現出多動或者抽動(擠眼,重複性的歪鼻子歪嘴,發聲等等)。我們的觀察還在繼續,到底要多少年時間才能讓這些人像我們實驗室的研究人員一樣,連著吃很多天蛋糕,喝各種飲料也不會有明顯的身心影響,這些只有時間才能給出答案。

我們實驗室的觀察中發現,飲食規制嚴格的家庭,曾經的患者已經可以吃霜淇淋,一年一次的生日蛋糕可以吃一點了。其實對於能控制好飲食和生活方式控制良好的家庭,比如保持充足的膳食纖維攝入(經常食用豆類、全穀物、蔬菜),經常食用發酵食物(自製優酪乳、酸豆漿、酸穀漿等),規律運動,不熬夜等,往往只需要在孩子受到學校壓力、感冒等情況時及時補充益生菌即可。

一些沒時間自製家庭發酵食物的家庭往往會選擇長期低劑量補充益生菌,來保持孩子的菌群健康。

——好了之後孩子跟同齡人會完全一樣嗎?
這個問題也是自閉症患者家長經常提問之一。我們的老師經常特別直率地回答:啊!難道你希望你的孩子像同齡孩子那樣庸庸碌碌沒有出息嗎?沒有更好的期待嗎?不想讓他跟我們這裡所有人一樣讀個博士嗎?話說回來,世界上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人,即便是同卵雙胞胎也有不同之處。同一年齡的孩子表現可能千差萬別,正常與異常也沒有明確界限。曾經有過自閉症問題的孩子,菌群恢復後能跟其他孩子一樣正常上學、生活和工作,但是也會遇到自己的問題。自閉症的孩子對於有些外界刺激會比他人更加敏感,他們經歷過比其他孩子更多的關愛和幫助,所以在學習生活很可能會在某些方面比其他孩子更加優秀。不過他/她們對於特殊食物和菌群波動會更加敏感,在青春期時比其他孩子更容易出現衝動、多動甚至抽動等問題。需要家長能經常與孩子溝通,及時發現孩子的問題,並儘快進行調整改善。

----孩子似乎更喜歡某些特長(畫圖,音樂,外語,動漫...),我應該找個老師去培養他的這種能力嗎?
這樣的問題經常被問,我們有時候覺得難以回答。說是,結果家長真的認真投入,然後延伸了孩子的某個專長,孩子心智發展並不一定能得到良好的助長;說不是,這樣打擊一個孩子的上進心覺得很難說出口。在此,還是借用我們的老師一個說法吧:我們的家長更應該注意讓孩子全面發展,讓他永遠脫掉自閉症的帽子,不要當個優秀的殘疾人,不要讓他歸於殘聯管理。這個意思就是說,全面發展是可以做到的,不要讓孩子短時間內受到鼓勵或者鼓舞了其他孩子,單方面的延伸並不一定可取。

——好了之後還需要控制飲食嗎?
需要,想擺脫各種發育障礙的帽子,飲食一輩子都需要控制,尤其需要控制糖和甜食攝入。經常關注我們的朋友都相信“病從口入”,不健康的飲食在幾乎所有疾病的發生和惡化中都發揮重要作用,而堅持均衡多樣化的飲食則能改善各種疾病。媽媽孕期或者孩子幼年食用甜食等加工食品都會升高阻礙孩子的語言、行為和認知發育,增加自閉症和多動症風險。原因主要在於,人的腸道菌群發育在3歲左右接近成人,3歲之前進入腸道的菌(指各種微生物)具有定植優勢(相當於成為本土居民),後來的菌往往匆匆而過,難以長期停留。這也是幼年形成的菌群異常穩固,難以改變的主要原因。所以很多人在離開家鄉幾十年後依然懷念家鄉那口獨特的食物,小時候常吃麵食的人在南方生活幾十年還是更愛麵食,小時候常吃米飯的人在北方生活幾十年還是想念米飯,幼年定植下來的腸道菌群及其相關的大腦神經網路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而早期的不良飲食會在腸道中餵養出一批愛吃甜食和加工食品的菌,這些菌會決定孩子的飲食偏好。絕大部分自閉症的孩子都有偏食挑食問題,比如只愛吃麵條不吃蔬菜,這種飲食習慣需要長期的努力才能糾正。而甜食和加工食品又具有很強成癮性,讓人很難控制用量,吃了還想吃。十幾年前很多研究都指出,嗜甜食本身就是身心健康出現問題的折射。

對於曾經有自閉問題的孩子,即便是經歷過長期菌群調整,行為和認知都已經完全進入正常發育發展軌道,那些從小定植的菌依然不會從腸道消失,只是因為飲食的影響數量受到抑制,成為極少數群體,在飲食沒有大幅度退步下已經沒有能力興風作浪。孩子再度食用甜食/加工食品,相當於給這些菌加餐,促進其繁殖擴增。再加上甜食/加工食品的成癮性,往往會一吃再吃,大量食用,給了這些菌興風作浪的機會。當然,即便成為成年人,中年人,他們已經沒有機會退回到自閉症,但是可以罹患成年人甚至老年人的多動症和認知障礙。此時孩子就可能出現衝動、多動、注意力不集中、與同學發生衝突等問題。

自閉症到多動症,乃至抽動症和雙相障礙並不一定是獨立的疾病,都是神經系統連續發育過程中的一些坎坷。而這些坎坷大多數是食物的責任,一部分是藥物的責任。有人沒有經過過自閉症直接開始表現為多動症,有人則一個不落下地經歷了全部,不過最終這些都不是不治之症,而是大多數人的不知之症。

家長如果能認識到問題關鍵在於吃了不該吃的東西,並讓孩子明白這點,及時調整飲食配合與孩子和老師的良好溝通,就能解決問題,讓孩子繼續正常發育。如果此時還是找不到關鍵,只注意著糾正孩子的行為表現,可能會陷入多動症的泥潭。有些人可能覺得不能吃甜食/加工食品可憐,實際並非如此。就像一個曾經骨折過的人,康復後行走坐臥都跟其他人沒有區別,但是再度骨折的風險會比其他人高。此時你會覺得這個人可憐嗎?換個角度,即使是健康人,經常食用甜食/垃圾食品後,各種疾病發生率和死亡率會顯著增加。這是所有人都應該避免和少吃的食物,而多吃的後果也都由自己買單。如果能因此長期避免甜食和加工食品,日後可能會比同齡人更加聰明健康長壽。

——擺脫自閉症需要全家人一起努力
對於感冒等生理疾病,只要去醫院拿到對症的藥物,給孩子吃上,很快就能好。此時只需要一位家長就能讓孩子很快康復,其他人不參與也沒有多大影響。但對於自閉症,由於我國這些不正確的主流觀點還認為自閉症是不治之症,將其推向了殘疾人聯合會,網路上宣稱有良好效果的療法又五花八門,讓這個原本一目了然的疾病變得更加撲朔迷離。自閉症孩子的主要監護人特別需要有學習能力和分辨能力,瞭解腸道菌群發育異常在自閉症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怎樣改善菌群讓孩子恢復正常發育。如果是腦結構異常你可能自己會束手無策,如果是腸道微生物異常,所有的家長都可以進行有效干預。只有全家人都認可菌群干預才能控制好飲食和生活方式,而不是意見不一致,有人拖後腿。治療過程中母親的參與最重要,父親的參與也不可忽視。事實上,被診斷自閉症後,大部分家庭在短時間內沒有看到有效治療的結果後,會家庭破裂,各奔東西,更多的時候是媽媽含辛茹苦地帶孩子。

還有很多情況下,媽媽積極讓孩子吃菌吃健康飯菜,好不容易改善了,爺爺奶奶為取悅孩子而悄悄給買零食吃,孩子的改善就會停頓甚至出現倒退。因為神經系統發育恢復需要時間,自閉症的菌群干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日常擾亂菌群的因素又很多,當孩子發展停滯時需要及時找出原因,這些都需要監護人既堅定又能活用自己習得的菌群知識。此時如果家裡其他人支持,孩子能更快恢復健康。焦慮的家長不會有正常的孩子,更不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我們在這個過程中有過扼腕惋惜的記憶,有個孩子的媽媽相信菌群干預,但爸爸和其他家庭成員堅決不信,雖然開始孩子進步很明顯,但發生爭執後媽媽頂不住全家壓力而放棄,去嘗試了其他療法。後來發現同時干預的小朋友已經上了重點學校,而終止微生物干預的孩子依舊只能發出幾個簡單的音節,而沒有語言能力。也有很多孩子,在家長嘗試各種不同干預方法的過程中逐漸長大,錯過了大腦發育關鍵期,儘管後來開始認識到腸道菌群的重要性,很晚才開始干預,但最終成了人們印象中典型的自閉症形象。我們實驗室關注過青壯年自閉症的干預,發現這個疾病的菌群干預並沒有終止期限,任何時段干預對自閉症患者的品行影響都非常明顯。

今年是第十八個自閉症日,回想起我們十幾年的研究過程,每每想起見到過的患者都會心裡難以平靜。雖然這麼多年來一直堅持科普,不斷告訴所有人,自閉症不是不治之症。受到研究同行和外行的干擾,我們的聲音卻很難傳達到應該關注的人耳中。儘管幾年來某電視臺不斷在聲稱自閉症是不治之症,我們始終認為,公眾媒體沒有資格去破滅一個家庭的希望。

今天,我們更希望傳達給幼稚園和小學老師以及家長們一個知識,如果你發現孩子不能良好地接受教育或管教,學習成績明顯下滑,那麼最應該的首先是瞭解孩子最近的飲食,有沒有吃零食,吃糖,吃點心麵包等等。各種添加劑和甜食對於孩子的影響之大,超乎一般人的想像。網上有一句流行話“父母的認知決定了孩子的人生高度”,對於自閉症,這種情況尤為符合。如果父母沒有學習能力,孩子一輩子也走不出自閉症的泥潭。

自閉症能否治好,不是藥物說了算,是食物說了算!food makes mood!
也許正因為此,沒有一個醫院會給孩子開個功能表食譜,因此也就很少有人知道食物就可以治療自閉症。

如果大家還覺得這是天方夜譚,那麼看看2004年 Natasha Campbell醫生出版的那本Gut and Psychology Syndrome一書吧,20多年前她就發現飲食可以治療自閉症。如果您21年前讀到這本書並且實踐了,今天你會自豪地帶著孩子到處暢遊了。如果21年前某電視臺就這樣介紹了這本書,今天還能讓我們國家有上千萬自閉症患者嗎?

娜塔莎醫生原書寫的是自然飲食方式治療……今天,她的口號是知識,成長,愛,自然療愈,健康,交流,理解。

#自閉症

Courtesy for the picture: ID 14927940© Mylaphotography | Dreamstime.com

Address

香港九龍旺角彌敦道608號總統商業大廈6樓605-606室(香港中醫藥科技學院教研中心診室)/大廈在旺角倫敦大酒樓向尖沙咀方向行一分鐘到彌敦道與豉油街交界。港鐵出口為旺角站E 2
Kowloon

Opening Hours

Monday 09:30 - 13:30
15:00 - 19:30
Tuesday 09:30 - 13:30
15:00 - 19:30
Wednesday 09:30 - 13:30
15:00 - 19:30
Friday 09:30 - 13:30
15:00 - 19:30
Saturday 09:30 - 13:30
15:00 - 19:30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香港腸道微生態心理健康中心 / 心油心理健康中心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