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08/2025
早前天氣潮濕之際,不論家常湯水,或是坊間健康飲料都會煲點祛濕湯水,其中不乏赤小豆的解暑祛濕湯。前幾年甚至流行飲用現賣的紅豆水,聲稱可以輕身減肥祛水腫,甚至可調理月經令女士氣色紅潤,令一眾女士們趨之若鶩,紛紛購買。
事實上,稱為紅豆的紅色的豆類很多,紅豆的別稱叫小豆,赤豆;赤小豆的別名叫赤豆,紅小豆,再加上古代詩詞中紅色的相思豆,究竟日常用紅色的豆怎麼分?祛濕應該用甚麼豆?
赤小豆與紅豆都是豇豆屬,植物與種子外型十分相似,但並非同種植物。歷代醫籍所載之名容易使人混淆,如《日華子本草》稱之為赤豆,《本草綱目》稱作紅豆,《本草原始》又稱其為紅小豆。
外形質地大不同
赤小豆和紅豆均屬於豆科蝶形花亞科豇豆屬,赤小豆的外形細長,呈米粒樣圓柱狀,表面紫紅或暗棕紅,種臍突起,中央凹陷,而紅豆則比較圓潤飽滿、矮胖,呈矩圓形,色澤深紅或棗紅,帶光澤,種臍平而不突起,中央也不凹陷。赤小豆質地堅硬,即使長時間在水浸泡,仍久煮不爛,但紅豆在煎煮後軟糯綿密,散發濃郁豆香。
藥食兩用的赤小豆 VS 食品的紅豆
《本草綱目》有關赤小豆的記載:「此豆以緊小而赤黯色者入藥,其稍大而鮮紅、淡紅色者,並不治病」,其中即使同樣是赤小豆仍以「緊小而赤黯色者」為佳,而紅豆並不入藥治病,可見就“利水消腫”的功效而言,赤小豆的藥力明顯較紅豆勝一籌。而紅豆雖有健脾補血養心之功效,但只能作食療之用。
赤小豆 – 不只是排水小能手
赤小豆早在秦漢時期的《神農本草經》已有記載,列為中品,能利水消腫,清熱解毒,散血排膿消癰,臨床上可治療濕熱蘊結導致的水腫、小便不利、嘔吐、瀉痢、腹脹、黃疸、關節熱痛、癰腫、腳氣,甚至可以下胞衣(胎盤)、通乳汁。
①《聖濟總錄》赤小豆湯,便以其配桑白皮、紫蘇等同用,治腳氣氣急、大小便澀、全身腫者。
②《瘍科捷徑》赤豆薏苡湯,將其與薏苡仁、防己、甘草同用,治大小腸癰。
③《本草綱目》有赤小豆治腮頰熱腫的記載,「赤小豆末,和蜜塗之,一夜即消;或加芙蓉葉末尤妙」。
④《本草綱目》、《本草備要》、《本草從新》等有載「通乳汁」。《王嶽產書》也有言「煮赤小豆,取汁飲即下」,能治乳汁不下。
祛濕也不一定人人適用
《雷公炮製藥性解》:「久服令人黑瘦結燥,亦以利小便之故耳。」
《新修本草》:「小豆性逐津液,久食令人枯燥矣。」
《本草備要》:「然滲津液,久服令人枯瘦。」
《馮氏錦囊秘錄》:「久服令人枯燥,肌瘦身重,以其專健脾胃,行津液,消水濕,降令太過也。」
《本草從新》:「最滲津液。久服令人枯瘦身重」
幾乎是每一本古籍都提及,赤小豆久服會令人黑瘦乾枯,而身有重墜之感,因為其“行津液,消水濕”的緣故。因此陰虛人士盡量避免服用,孕婦也要慎用這利水中藥,以免滑胎。隨著濕氣祛除,濕熱內蘊人士也應該減少服用。
紅豆的功效
以食療的常見材料而言,紅豆可以補血養心、健脾利濕,但利尿祛濕的效果比赤小豆弱。紅豆更偏向調養氣血,尤其在女士月經期胃口差、氣血不足而臉色蒼白,可以適量進食紅豆粥、紅豆沙補補血,但脾胃虛弱者進食紅豆太多會容易脹氣。
《相思》中的不是相思子
在詩詞中被賦予浪漫色彩的另一種紅豆就是相思樹的種子-- 相思子。相思子種子橢圓形,上部2/3鮮紅色,下部1/3為黑色。相思子性寒味苦,有劇毒,入肝經,有清熱解毒、活血止痛之用,適用於瘡癰腫毒、跌打損傷、蛇蟲咬傷,臨床多外用,研未調敷,或煎水洗。
晚唐李匡乂《資暇集》卷下《相思子》條:「豆有圓而紅,其首烏者,舉世呼為相思子,即紅豆之異名也。」
《本草綱目》言其:「半截紅色,半截黑色,彼人以嵌首飾」
海紅豆-- 相思之豆
海紅豆,又名相思豆、紅豆、孔雀豆,為豆科海紅豆屬植物,產地為中國大陸南部、緬甸、泰國、馬來西亞東南亞熱帶地方。海紅豆的藥性微苦、辛,微寒,有小毒,具有疏風清熱、燥濕止癢的功效,主治面部黑斑、痤瘡、皶鼻、頭面遊風,花斑癬等。海紅豆可內服或外用,以外用為主。外用可將海紅豆研磨成粉末,加入適量的水或油脂中調勻後,直接塗抹於患處。
海紅豆因紅而發亮,其紅色是由邊緣向中心逐步加深,邊緣至中心有一圈心形黑色分界線,至中心部分特別豔紅的又呈心形,多用於製作飾物。
#紅豆 #赤小豆 #祛濕 #消腫 #相思豆
至於文學上《相思》究竟是那種紅色的豆眾說紛紜,郭沫若曾經考證過王維筆下的紅豆,在鼎湖山找到了一種叫海紅豆的植物,認為詩中指的正是海紅豆。《“南國紅豆”考辨》一文中指《相思》中「南國」一詞在唐代並非專指「嶺南」,而是「江漢、三楚」。因此,林鴻榮認為:這「紅豆」的原植物,最有可能就是當時生長在四川、湖南、湖北的紅豆樹,詩中究竟是甚麼豆至今還沒有定論。
P.S: 紅豆有關的作品 王維《相思》、溫庭筠《南歌子詞二首》、韓偓《玉合》、牛希濟《生查子》(新月曲如眉)、晏幾道《浣溪沙》(已拆秋千不奈閑)、黃庭堅《點絳唇》、劉過《江城子》、趙崇嶓《歸朝歡》、王沂孫《三姝媚·櫻桃》、元高明《商調·黃鶯兒》、清華廣生《白雪遺音》卷二、《牧齋有學集》卷十、《紅樓夢》第二十八回、陳寅恪《紅豆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