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06/2025
《PAPA 爸爸》
我相信大家对于2025年6月12日凌晨发生的双重命案都感到震惊。有些人开始制作影片,有些人则开始推测动机。
如果你听得懂广东话,我诚心推荐你观看《PAPA 爸爸》这部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它传递了许多关于心理健康的重要讯息。
这是一位父亲的故事。他原本是屠夫,后来为了照顾小家庭(妻子、女儿与儿子)而转行经营一间小咖啡厅(人生转变)。但他的世界在某个深夜被摧毁——他的儿子在半夜挥刀砍杀,夺走了母亲与妹妹的生命。事后,儿子阿明恢复意识后自行报警并自首。
年仅15岁的阿明在审判期间被诊断患有思觉失调症(精神分裂症),最终被判终身监禁于精神病院。整部电影清楚描绘了他早期的精神状况,只是我们常常忽略这些警讯。他经常失眠、听到脑中有声音要他“减少人口”,也遭受校园霸凌,所有痛苦他都默默承受,甚至自残,用拳头击打自己的腹部与头部。
这是一个极其困难的处境。父亲必须接受儿子生病的事实,同时也面对失去挚爱的双重打击。他自责没有多关注儿子的异样,甚至请求是否可以让妻女合葬,因为女儿和母亲感情非常亲密。
阿明与父亲都没有获得好好哀悼的空间。父亲承受巨大压力,直到有一天他看到一位女士在教导自闭症孩子用数数方式来安定情绪,这才让他学会把自己带回当下。他们很长一段时间都避免提及当晚的事。
学心理学的同学都知道,哀伤包含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沮丧与接受。对他们来说,历经长久的压抑,终于能哭出来与面对失落。他们也参加了家庭治疗,试图理解整个事件。阿明也在治疗中首次向父亲表达,24小时经营的咖啡厅夺走了他们原本的幸福。
在传统亚洲家庭中,我们不太表达爱,反而习惯压抑不满,把心事隐藏起来,即使面对最亲近的人。我们期望孩子自动懂得遵守家庭规则,但很多时候这些规则从未被说出口。简单的事,却被搞得复杂。
阿明的父亲必须经历所有的哀伤,才能接受儿子这个“既是儿子也是加害者”的角色。他们都在寻求一个未曾得到的结束方式。父亲学会用写信的方式表达情绪,而阿明则在快满18岁时写信给他,除了请求原谅,也叮嘱他好好照顾自己,作为他的18岁生日愿望。
在那次生日探访中,阿明准备告诉父亲当晚发生了什么。令人动容的是,父亲说了一句话:「不用说,除非那会对你有所帮助,否则今天先不要提起。」你能体会这句话中“对不起”的力量吗?它让父亲终于获得一些释怀。
在精神病院两年后,阿明决定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病情逐渐稳定。法官也根据他的状况,几年后决定释放他。是的,父子俩从此都要背负着罪恶感一起生活。
回到我们马六甲的案件,我无法确认当时发生了什么。但我相信,杀人并不是一件容易做出的行为,背后一定有精神健康的警讯或触发点。
总的来说,精神健康问题不应成为犯罪的借口,但察觉生活中的小细节,却能成为预防悲剧的力量。药物可能会帮助病人,但在这过程中,「连结」、「支持」、「爱」、「改变的意愿」、「与自己和他人的和解」,还有最重要的——「重新找回生命的意义」——才能真正帮助一个人长远地掌控自己的人生。
我们常常想知道「为什么会发生这件事」。但知道原因并不一定能带来释怀。有时候,比起探究过去,想一想「我现在可以做什么」会更有帮助。
心理健康没有唯一的正确答案。没有单一的病因,也没有单一的治疗方式。因此,从生物、社会与文化三个层面着手,才能更全面地协助个体。
今天,我有成功让你想去看一部电影吗?欢迎和我分享!
In Realm of Consciousness, Grace & Mercy,
Jackie Yong 杨吉
Senior Counselling Psychologist
KB08800 | PA08404
*translated by K'Cheong La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