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軒醫師 Dr. Ooi Hean

黃軒醫師 Dr. Ooi Hean 著有《肺癌診治照護指南》、《生命在呼吸之間》、《因為愛,讓他好好走》、《還有心跳怎會死》

醫學學士、碩士、博士( MD.MM.PhD.)

聯合國🇺🇳(UNESCO-ISTIC )發展中國家
工程暨科技學院 (AETDEW) 終身院士

全球𠎀出僑生校友
中華十大傑出校友
僑大𠎀出僑生校友
師範大學𠎀出校友
中台科大𠎀出校友
中國醫大優秀校友

執行UN永續發展目標/推動UN南南合作/匯聚UN科技人才/沙巴大學醫院Al醫療總監/馬來西亞註冊醫生/微創胸腔內視鏡專家/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國際針灸專科醫師/專欄作家/古文愛好者

16/11/2025

🔥【為何年輕人愈來愈多大腸癌?】

-大腸癌一直「年輕化」、你卻一直未發現

👩‍⚕️幾年前,「大腸癌」還被視為中老年疾病。但近年醫學界震驚地發現:20~40歲的年輕人,大腸癌發生率暴增!

🔹美國、澳洲、加拿大年輕族群(20–39 歲)快速上升,部分國家 20 年增幅達近 2 倍。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1097539/

https://www.annalsofoncology.org/article/S0923-7534(25)00920-2/fulltext

🔹(亞洲)臺灣/韓國年輕男性直腸癌:每年 +4~6%,20 年 ≈ +160%(翻倍)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0694865/

(increasing by 3.9% per year in Taiwan and 6.0% per year in Korea)

弗羅我的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reel/DRGG4VVEpDb/?igsh=MTE2bXp4ZXYyZng3aQ==

弗羅我的Threads:
https://www.threads.com//post/DRGHTCvE9Y-?xmt=AQF0XzunAKp1NHt-Rc82Z-5bD6_bHu3JiOWRsgPN4x7nknXhRXDt6uqDAHo4ipo0kDppIWqB&slof=1

🧬 一、年輕人為何大腸癌,愈來愈多?

#年輕人是這樣罹癌的

1️⃣ 久坐+外送飲食文化
現在是外送平台年代,年輕人每天坐著工作、吃炸雞漢堡,纖維不足、油鹽糖過多,腸道菌相大亂。
👉研究指出,高脂、低纖飲食,會削弱腸道黏膜防禦力,促進癌細胞生成。

2️⃣ 作息亂+熬夜
熬夜,會抑制腸道上皮細胞的修復。
研究證實:夜間不睡會打亂腸道細胞的DNA修復節律,讓癌細胞突變更容易累積。

3️⃣ 遺傳+基因突變
以前我們認為:年輕型一些大腸癌,也與遺傳有關(例如 Lynch syndrome 遺傳性非息肉性大腸癌)
但最新研究發現,即使沒有家族史,仍有近 60% 的年輕病人帶有 DNA 修復路徑突變

🧩最容易被忽略的五大腸道警訊

這些五個症狀,醫學界已經反覆提醒,但年輕患者最容易「以為沒什麼」?然而,它們每一個,都是腸道的紅色警戒燈。

1️⃣ 大便中有血

:你的顏色比你更誠實

年輕人最常犯的錯誤就是:「一定是痔瘡啦!」

但事實卻是──
- 痔瘡:鮮紅、沾在表面、常常痛
- 腫瘤或黏膜病變:暗紅、黑色、混在大便中,通常不痛

👉 45% 的年輕大腸癌患者首個症狀就是「便血」。

2️⃣ 你排便習慣改變

:你腸子在抗議

你原本一天一次,突然變成一天五次?
或是三天沒上?

便祕、腹瀉輪替兩個星期以上,就是警訊。

研究發現約 20–25% 的大腸癌年輕患者,在診斷前明顯出現排便變化。

你的腸道正在說:
「我不正常了,你還不去看醫生?」

#你有在乎你自己的大便習慣嗎?

3️⃣ 你體重莫名下降:

你身體能量被偷走

如果你沒有減肥,但體重在 1–3 個月內掉超過 5%,
那不是幸運,是危險‼️訊號

能量被誰偷走?
👉 往往是腸道中的發炎或腫瘤在消耗你的身體!

4️⃣ 你一直腹痛腹脹

:身體危急在說話

胃炎:整片痛
大腸問題:常卡在「左下腹」或「右下腹」

而且它有一個特徵:
吃完東西更痛、排便後好一點。

5️⃣ 貧血,找不到原因

:你腸道默默「流血」

右邊👉的半大腸癌,尤其會這樣。

你不會看到明顯的血,
但你的身體每天可能在流掉 5–10 mL

長期下來就變成:
- 臉色蒼白
- 心悸
- 想睡
- 動一下就累

📌 許多年輕患者因為「不明原因貧血」卻被忽略,延誤診斷長達 6 個月。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65394153_Clinical_Delays_and_Comparative_Outcomes_in_Younger_and_Older_Adults_with_Colorectal_Cancer_A_Systematic_Review

🕒最致命的不是症狀,而是「延誤」

- 最後常延誤的族群:女性、右側結腸癌
- 最常被誤診為:腸胃炎、痔瘡、大腸激燥症

年輕患者,最大問題不是症狀不明,而是他們真的太容易,也會被醫療系統誤會。

👉 研究揭露一個驚人事實:

太多醫生也是如此以為:
- 便血=痔瘡
- 腹痛=腸胃炎
- 腹瀉=大腸激燥症(IBS)
- 貧血=女生經期多

而真正的大腸癌,就藏在這些「看似普通」的訴求後面。

延誤越久,確診時越容易是局部晚期或轉移

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9689013/

結語:不要讓「以為只是痔瘡」耽誤你的人生

大腸癌,已經不是老年人的專利了。
20 歲、30 歲、甚至剛出社會的小資族,都可能被它盯上。

而你的腸道不會大吵大鬧,
它只會用最安靜的方式提醒你:

「請你聽我一下,我真的有事。」

如果你或身邊的人出現以上任一訊號:

👉 不要猜
👉 不要拖
👉 一次腸鏡,就能讓你的人生鬆一大口氣。

年輕人的腸道正在求救:那些被誤認為「痔瘡」的小細節,往往其實是癌症前奏!尤其是年輕人(

13/11/2025

【孩子哭 → 父母吵】

婚前,你們知道孩子的哭鬧聲:

會使你們夫妻關係緊張嗎?
會使你們的情緒感到心煩?

你有沒有發現:

【有些家長什至特別「受不了」,孩子哭鬧聲,還會因此常常吵架?]

「孩子哭 → 父母吵」這個連鎖反應,其實不只是情緒失控,
而是一場「生理共振 + 關係壓力」的連鎖爆炸。

我的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reel/DRA_q96kmGY/?igsh=M3RuaXVham84dDE3

我的Threads:
https://www.threads.com//post/DRA_7rFk570?xmt=AQF0MyScaepbRLZGngCGLAA7BKeomYgN64-XrnVmKMopw5GHGDnpguvxFn8C0PLtAFufASjs&slof=1

💥 一、孩子哭 ≠ 聲音大,而是「壓力的共振」

當嬰兒或幼兒開始哭,爸媽的身體會立刻進入「緊急模式」。

現有醫學文獻顯示,父母在聽到自己孩子哭聲時,確實會出現生理壓力反應,包括心率上升、血壓變化及皮質醇濃度變化。

多項研究證實,嬰兒哭聲會引發父母的自主神經系統和下丘腦-腦垂體-腎上腺(HPA)軸的活化,這些反應與壓力相關。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1848646/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1783177/

例如,心跳和皮質醇(Cortisol,壓力荷爾蒙)在父母聽到嬰兒哭聲時常有上升現象,這反映出哭聲對父母而言是一種生物學上的壓力信號,而非單純的「噪音」

研究發現:
只要聽到自己孩子哭的錄音,父母的心跳、血壓、皮質醇濃度都會上升。

這意味著——
👂那聲音不是「噪音」,是「壓力信號」。

問題來了:
兩個人(爸爸和媽媽)
如果同時接收到高壓信號
就像兩顆電池短路在一起⚡
這個時候,誰也沒心情談理性

🧠 二、為什麼有的爸媽特別「受不了」?

不是他們沒愛,而是他們的神經系統「線路比較敏感」:

1️⃣ 杏仁核過度警覺型
這類人一聽到哭聲就啟動「威脅模式」,大腦釋出壓力荷爾蒙 → 變得急躁、易怒。

2️⃣ 情緒共鳴太強
部分父母(尤其媽媽)對哭聲反應更強烈,因為催產素(oxytocin)讓她更容易「感同身受」。

孩子哭=她也感覺在痛。

3️⃣ 前額葉疲勞症候群
當人長期睡眠不足、壓力過大,前額葉(理智控制區)能量耗盡,
連「深呼吸三秒再說話」的功能都關機。

有時候,另一半若再說一句:「妳太緊張了啦~」
就像往炸彈上澆汽油💣。

💣 三、哭聲 → 吵架的心理鏈條

📍 Step 1:聲音引發生理壓力
→ 心跳加快、肌肉緊繃、呼吸變淺。

📍 Step 2:彼此誤解對方反應
媽媽焦慮=爸爸以為她在責怪;
爸爸冷靜=媽媽覺得他不在乎。

📍 Step 3:衝突升級
從「誰去抱小孩」變成「你根本不懂我有多累!」。

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10968165/

根據目前的醫學文獻,當伴侶共同面對嬰兒哭聲且缺乏有效溝通時,壓力生理指標會同步上升的主要是皮質醇(cortisol),此外也包括心跳(heart rate)和心跳變異性(HRV),但皮質醇同步性(cortisol linkage)是最具代表性的指標。

白話文就是:

這是一種典型的「共同壓力反應(shared stress response)」

研究顯示,當伴侶共同面臨嬰兒哭聲時,若無有效溝通,雙方的壓力波形會同步上升、但情緒不同步——
這就成了吵架的起點。

❤️ 四、怎麼不讓「哭聲」變成「婚姻地雷」?

✅ 1. 預先協議「誰先出手」
在冷靜的時候談好:「半夜第一輪你來、下一輪我接。」
減少臨場爭執。

✅ 2. 用「我感覺」句式,而不是「你都不」
例:「我現在真的有點焦慮」,
比「你怎麼都不抱他!」更容易讓對方共情。

✅ 3. 練習情緒輪流呼吸法
一人安撫孩子時,另一人先深呼吸十次、再換手。
這能讓副交感神經接管戰鬥反應。

✅ 4. 給彼此休息時間
根據現有醫學文獻,具體的親職輪班或休息安排能有效降低父母在育兒期間的衝突率包括:

-明確規劃夜間照顧輪班(如每晚輪流或分段照顧)
-安排每位父母固定的「休息時段」
-安排「不被打擾的個人時間」
協議每週至少一次由另一方全權負責育兒,讓伴侶能完全休息。

這些安排有助於減少壓力累積與不公平感,提升雙方對分工的認同,進而降低衝突率。

-未輪流處理的「家庭衝突」上升 35–45%
-當父母彼此「補位」與「輪替支援」,「伴侶衝突」下降幅度,也可達 20–40%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2371912/

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10453544/

https://psycnet.apa.org/record/2001-14760-001

💬 結語:

當孩子哭,不只是他在求安慰,
那同時也是父母情緒調節力的「期中考」。

能一起安撫孩子的夫妻
也在練習——怎麼安撫彼此。💞

10/11/2025

A. 如果我吃了「含芬普尼雞蛋」,會怎麼樣?

這真是個好問題!

這幾天一直被問,整理一下我回覆的資訊一下

弗羅我的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reel/DQ5LEr0DJin/?igsh=MXE3c3pnbGM2OXli

弗羅我的Threads:
https://www.threads.com//post/DQ5LQBrE3wG?xmt=AQF0JWtrQ0B8dkk9DVaiwGSfqa5Jusz0NxXRlSDCOb4ALOvACddMlg4qQBM8hij729ZUNnan&slof=1

比方說:你吃了一顆雞蛋,恰好該蛋含有某量的芬普尼殘留。那麼可能發生的是:

a. 大多數情況下,也就是正常生活下,我們雞蛋的殘留量非常低(≤ 0.005 mg/kg)

我們人體會透過消化、代謝等機制把它排除或降解,這些不會有明顯不適或症狀

b. 如果殘留量極高、而你又連續吃很多顆(0.01 – 0.05 mg/kg),一陣子之後,你才可能會出現輕微不適:胃部不舒服、頭暈、噁心。

c. 如果是極端暴露(0.05 – 0.3 mg/kg,例如誤食農藥級芬普尼、或大量蛋製品、或孕婦時期反覆高量暴露)

可能會影響神經系統(抽搐、癲癇)、影響肝臟與腎臟、可能影響生殖或內分泌(雖然這部分在人類證據還不是很完整)

B. 科學的理性看待

吃到一顆「略超標蛋」不致立即中毒;因為人體可代謝排出。
問題在於「長期與頻率和劑量」

a. 什麼是長期?
📖 根據歐洲食品安全局(EFSA)和聯合國糧農組織/世界衛生組織農藥殘留聯合會議(JMPR)的定義,長期過量暴露於芬普尼是指

平均每日攝入量,超過可接受每日攝入量(ADI,通常為0.0002 mg/kg體重/天)並持續超過6個月。

以一枚蛋含有0.1 ppm(即100 μg/kg)芬普尼計算,若每日食用一顆蛋,體重60 kg者每日攝入約6 μg芬普尼,遠高於ADI(約0.012 mg/天)。

若每日食用三顆超標蛋,暴露量更高,屬於長期過量暴露。

https://www.efsa.europa.eu/en/efsajournal/pub/5164

b. 白話文
-每天吃同一來源超標蛋 > 3 顆、持續 6 個月 → 視為長期暴露
-每顆含 0.1 ppm 以上,每日 1 顆 × 半年 → 可能產生慢性神經或肝腎影響

台灣食藥署也表示,如果以這次雞蛋殘留值30ppb計算,那麼每天吃7至8顆,也恐慢性中毒,24小時內吃100顆雞蛋,恐急性中毒

#一般人一天不太可能吃到這麼多顆蛋

C. ⚠️ 一些特殊族群,仍需注意

潛在風險仍要注意:影響神經系統(抽搐、癲癇)、影響肝臟與腎臟、可能影響生殖或內分泌(雖然這部分在人類證據還不是很完整)

a. 👶 兒童:因體重低、代謝酵素尚未成熟,暴露相對劑量高 → 風險上升

b. 🤰 孕婦:芬普尼及代謝物可穿越胎盤或乳汁,動物研究顯示有胎仔毒性(尚未證實於人類,但應避免)

c. 🧓 肝腎病患者:代謝與排泄慢,需特別留意長期累積。

D. 我們該怎麼做來保護自己與家人?

以下是實用的行動指南:
1. 選蛋時注意來源:選擇有信譽的品牌、有追蹤檢測記錄的養雞場或蛋品。

2. 關注政府公告與食安資訊:若檢測出異常殘留,政府或媒體通常會發布通知。

3. 注意料理方式:雖然加熱不能「完全清除」農藥殘留,但可以減少微生物風險,整體健康飲食仍是保護策略。

4. 多樣化飲食,避免過量單一來源:如果每天大量只吃某個來源的蛋,風險就更高;均衡飲食會降低單一污染物累積的可能性。

5. 敏感族群特別留意:孕婦、嬰幼兒、小孩、腎肝功能差者如果擔心,可先選擇檢測較嚴格、標示清楚的產品。

6. 支持監測與呼籲透明度:關注政府、產業是否有定期監測、產地追溯制度。有助於整個食物鏈安全。

E. 簡單總結一句話

🟢 你偶爾吃幾顆沒事,BUT:🟡 你如果每天吃同一來源超標蛋 > 3 顆、持續 6 個月 → 視為長期暴露。🔴 如果每顆含 0.1 ppm 以上,每日 1 顆 × 半年 → 可能產生慢性神經或肝腎影響。

台灣食藥署也表示,如果以這次雞蛋殘留值30ppb計算,那麼每天吃7至8顆,也恐慢性中毒,24小時內吃100顆雞蛋,恐急性中毒🤮

#一般人一天不太可能吃到這麼多顆蛋。

總之:「不是每顆含有殘留的蛋都會讓你馬上生病」,但「殘留越高、暴露越頻繁、或你屬於敏感族群(例如孕婦、小孩、慢性病患者)」,風險也就越不可以輕忽。

這樣的濃度「單次吃」不太可能急性中毒;但長期反覆食用超標蛋,對兒童、孕婦等敏感族群的「長期風險、吃太多污染的雞蛋🥚和劑量太高的普芬尼,這樣的風險比重也就會升高」,因此「主管機關會要求立刻下架回收,避免慢性暴露太久、太多」

這樣大家明白了嗎?

參考資料
1. Quantitative Exposure Assessment and Risk Characterization for Fipronil Residues in Laying Hen Eggs. Canton L, Signorini M, Canton C, et al. Journal of Food Science. 2022;87(6):2775-2788. doi:10.1111/1750-3841.16161.

2. Thyroid-Disrupting Effects of Exposure to Fipronil and Its Metabolites From Drinking Water Based on Human Thyroid Follicular Epithelial Nthy-Ori 3-1 Cell Lines. Zhuang J, Jiang Z, Chen D, et al.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23;57(15):6072-6084. doi:10.1021/acs.est.2c08627.

3. Toxic Effects of Fipronil and Its Metabolites on PC12 Cell Metabolism. Song X, Wang X, Liao G, et al. 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 2021;224:112677. doi:10.1016/j.ecoenv.2021.112677.

4. Distribution of Fipronil in Humans, and Adverse Health Outcomes of in Utero Fipronil Sulfone Exposure in Newborns. Kim YA, Yoon YS, Kim HS, et a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giene and Environmental Health. 2019;222(3):524-532. doi:10.1016/j.ijheh.2019.01.009.

5. Insecticide Fipronil and Its Transformation Products in Human Blood and Urine: Assessment of Human Exposure in General Population of China. Shi L, Wan Y, Liu J, et al. The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21;786:147342. doi:10.1016/j.scitotenv.2021.147342.

6. Identification of Fipronil Metabolites by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 for Application in a Human Exposure Study. McMahen RL, Strynar MJ, Dagnino S, et al. 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 2015;78:16-23. doi:10.1016/j.envint.2015.01.016.

10/11/2025

🩸【子宮切除手術,與甲狀腺癌有關?】

在婦科手術的世界裡,「子宮切除術」(Hysterectomy)常被視為解決子宮肌瘤、月經異常或慢性疼痛的終極方案

但一項來自南韓健保資料庫(NHIS)的大規模研究,卻揭開了一個令人意外的連鎖效應:

🔺子宮切除的女性,未來罹患甲狀腺癌的風險,竟然高出35%!

Women who underwent hysterectomy showed a significantly higher risk of developing thyroid cancer (hazard ratio [HR] 1.351)

📖這個研究怎麼說?

韓國研究團隊分析了 2002–2020 年間,共 13,498 位 40–59 歲女性

結果顯示:

- 接受子宮切除術的女性,在平均 11.4 年的追蹤後,甲狀腺癌發生率上升 35%

- 不僅如此,她們也更容易出現「甲狀腺結節」與「甲狀腺肥大」(goiter)。而這與是否同時切除卵巢(adnexal surgery)無關

換句話說,這不只是「荷爾蒙變少」的問題而已

The heightened risk of thyroid cancer was most notable in women aged 40–59, and persisted regardless of whether adnexal surgery was performed.

弗羅我的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reel/DQ2wasukgcG/?igsh=MTE4cGp2cWxnMThsMg==

弗羅我的Threads:
https://www.threads.com//post/DQ2wrJoEru3?xmt=AQF0KGzpAeifQA7VXS0nRPcad-AfwSXn2APS6lqsxP7FgXU0SrG5wNH3ACoDXLmqWQxp71PC&slof=1

🌏跨國資料指出:這不是偶然的研究

而這並非孤例。

全球多項研究都出現相似的警訊👇:

美國 Women’s Health Initiative:↑46%
📍法國 E3N 隊列:↑2.05 倍
📍澳洲資料連結研究:↑38%
📍台灣全國性研究:↑40%
📍2024整合分析:手術合併卵巢切除者↑1.63倍
📎 更細緻分析指出:若手術原因是經期異常,風險甚至可高達 1.67 倍

🧠那麼,為什麼切子宮會影響甲狀腺?

這是目前最令人困惑的部分。
韓國研究發現,這些女性並沒有較高比例的甲狀腺功能低下或亢進——

👉 代表「荷爾蒙波動」不是唯一的解釋。

學者懷疑:

1. 共通的內分泌調控機制:子宮與甲狀腺都受雌激素、碘代謝、TSH 等調節。
2. 慢性子宮出血或肌瘤體質,可能代表一種潛在的內分泌異常。
3. 碘攝取與代謝失衡:甲狀腺依賴碘,而女性荷爾蒙變化可能影響其吸收與利用。

總之,這像是一場體內的「內分泌交響樂」:

🎻 子宮與甲狀腺或許在演奏同一首曲
只是樂章還沒被完全解譯。

💬【如果妳做過子宮切除,又該怎麼辦?】

—別慌,但要更懂得「聽身體的聲音」

👩‍⚕️ 首先,這項研究不是在說「手術錯了」,
而是提醒:子宮與甲狀腺的健康,原來有微妙連動。
妳不是「多了一個病因」,而是「多了一個觀察點」。

🧠 Step 1:術後三年內,是觀察黃金期

研究顯示,多數甲狀腺問題會在手術後的3–10年內浮現。
✔️ 建議每年進行一次「頸部超音波」+「甲狀腺功能檢查(TSH、FT4)」。
✔️ 若有家族史、碘攝取不足或體重變化明顯者,可提早半年追蹤。

🩸 Step 2:營養與荷爾蒙平衡

子宮與甲狀腺都需要穩定的內分泌節奏。
以下是三個 Nerdy 養身守則:
🥛 補碘但不過量:選擇海藻、魚類、碘鹽,每週2–3次即可。
🥑 維持肝臟代謝力:甲狀腺激素需在肝臟轉化,避免暴飲暴食與酒精。
😌 調節壓力荷爾蒙:慢性壓力會干擾TSH訊號,建議規律運動、瑜伽、冥想。

🌙 Step 3:聽見微小變化的警訊

⚠️ 若出現以下症狀,請立即就醫:

- 體重莫名增加或減少
- 容易怕冷或心悸手抖
- 頸部出現腫塊或吞嚥異物感
- 聲音沙啞、掉髮或月經提早停經
記住:這些不是老化,而是荷爾蒙在求救。

💬 Step 4:術前就要做「全身考慮」

對還沒手術的女性來說,這些研究提供了寶貴提醒:
✅ 在決定子宮切除前,與醫師討論「是否保留卵巢」及「術後內分泌追蹤計畫」。
✅ 若僅為肌瘤或月經異常,可先評估藥物或微創治療替代方案。

🌸 結語:

這不只是醫學數據,而是一堂「身體的跨器官對話」。
🧬 子宮與甲狀腺,就像兩位在不同房間裡的姐妹——
一方受傷,另一方也可能靜靜響起共鳴。

💖 所以,不必害怕,只要更懂得照顧自己——
妳的健康,從「懂自己」開始。

⚠️臨床啟示

對醫師與女性病人而言,這個發現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

- 子宮切除雖能解決婦科問題,但應謹慎評估長期內分泌影響。
- 手術後的女性應定期追蹤頸部甲狀腺超音波與甲狀腺功能檢查。
- 若有甲狀腺結節或腫大的徵兆,應早期介入。

因為——
骨盆的決定,可能在十年後,於頸部「響起迴音」。

📚參考文獻

1. Yuk JS, Yoon SH. Effect of hysterectomy on risk of thyroid cancer and benign thyroid disorders in South Korean women. Sci Rep. 2025.
2. Fu S, Lu Y, Liu Y. The Risk of Thyroid Cancer After Hysterectomy and Oophorectomy: A Meta-Analysis. Front Oncol. 2024;14:1446303.
3. Luo J, et al. Hysterectomy, Oophorectomy, and Risk of Thyroid Cancer. J Clin Endocrinol Metab. 2016;101(10):3812–3819.
4. Guenego A, et al. Relation Between Hysterectomy, Oophorectomy and 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ncer: The E3N Cohort. Clin Endocrinol. 2019;90(2):360–368.
5. Tai TS, et al. Thyroid Cancer Risk in Women After Hysterectomy. Maturitas. 2024;185:107980.
6. Wilson LF, et al. Hysterectomy and Risk of Breast, Colorectal, Thyroid, and Kidney Cancer. Cancer Epidemiol Biomarkers Prev. 2021;30(5):904–911.
7. Rahman ST, et al. Risk of Thyroid Cancer Following Hysterectomy. Cancer Epidemiol. 2021;72:101931.

【你端粒短了、壽命也短了】-青春倒數計時的祕密A. 👀 你有沒有想過:-同樣是熬夜,有人第二天氣色紅潤,有人卻像老了三歲?-同樣30歲有人像「防腐劑少女」,有人已被小朋友喊「阿姨」?別怪基因——這問題可能藏在你體內一段微小卻致命的DNA結尾...
09/11/2025

【你端粒短了、壽命也短了】

-青春倒數計時的祕密

A. 👀 你有沒有想過:

-同樣是熬夜,有人第二天氣色紅潤,有人卻像老了三歲?

-同樣30歲有人像「防腐劑少女」,有人已被小朋友喊「阿姨」?

別怪基因——這問題可能藏在你體內一段微小卻致命的DNA結尾,它叫——端粒(Telomere)。

弗羅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p/DQ0K9WOkp_g/?igsh=aG9idmJlZ2FldGwx

弗羅Threads:
https://www.threads.com//post/DQ0LMwbE9t3?xmt=AQF0Kk7lbjl0uVsSbzHkchO6_dtdHgWhyvz80Fd5Ho_ue-Kc9yvbtfbsDIWsIVcunZ6mccpf&slof=1

B. 🧠 你的「染色體鞋帶帽」正在慢慢磨損

想像你的染色體像鞋帶,而端粒就是那頭的小塑膠帽。
鞋帶帽要是磨掉,鞋帶會怎樣?散開、打結、報銷。

端粒也是這樣的「生物保護套」
每次細胞分裂,它就被磨掉一點點

磨光那天,細胞就「退休」了:
你的皮膚鬆、免疫力降、精神不濟、記憶力差……通通報到

📚 這可不是玄學。
2009年,伊莉莎白·布萊克本(Elizabeth Blackburn)
與她的團隊因此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

她說得很直白:「端粒,是生命的計時器。」

從那一刻起,人類第一次明白:「變老」不是命,而是可以被「調速」的生物現象。

C. 你這些壞習慣,正在偷剪你的「生命膠帶」

端粒不是基因的命令,而更像生活的鏡子

「壓力、飲食、睡眠、情緒」
都是它的雕刻刀

✅ 壓力過大
研究顯示,愛焦慮、老內耗的人,端粒比樂觀者短 11%。
焦慮不只是心理問題,它真的會讓細胞「老化加速」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15574496/

長期心理壓力與焦慮 → 提高皮質醇與氧化壓力 → 抑制端粒酶 → 端粒縮短約 8–15%

✅ 睡眠不足
每天少於6小時睡眠的人,端粒縮短速度是正常人的兩倍。
而且週末補覺沒用,端粒只認「規律作息」這一套。

研究人員發現健康男性中,每晚睡少於5小時者,其端粒長度比7小時者短6–9%。這顯示「長期睡眠不足」與端粒磨損直接相關。

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5662004/

兒童睡眠少於8小時者,其端粒長度顯著短於睡滿9小時者,這顯示「睡眠規律」比總時數更重要——即使週末補眠,也無法逆轉端粒磨損。

https://journals.plos.org/plosone/article?id=10.1371%2Fjournal.pone.0047292

✅ 含糖飲料
每天一罐含糖飲料,端粒「年齡」平均老4歲

美國分析5,309名成年人:每天飲用含糖飲料的人,其白血球端粒,比不喝者短。其端粒差異相當於「生理年齡多4.6歲」

🧬 結論:每天一罐汽水=端粒老約4歲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5322305/

糖,不僅讓你長胖,還會氧化你的DNA,連青春都喝沒了。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5322305/

✅ 負能量人際關係
長期陷在吵架、冷暴力、職場內耗中,端粒更容易縮短:

研究女性經歷過 親密伴侶暴力(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 IPV)與從未經歷者之間,觀察白血球端粒長度 (LTL) 的差異。發現長期處於伴侶暴力情境的女性,其端粒顯著較短。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1385798/

研究兒童時期目睹家庭暴力或家庭破裂(family violence & disruption)與其口腔黏膜細胞 (buccal) 端粒長度 (bTL) 之關係。發現暴力/破裂經歷與端粒顯著較短相關。

這強化了「家庭內人際衝突/破裂」的早期影響:可能累積至端粒生物標記的證據。

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4067635

「有毒關係」
比病毒更會及更早「吃掉了你的年少青春」

D. 你怎麼知道,端粒「變短」了

⚠️ a.身體層面:端粒「變短」的警訊

雖然你不能直接看到端粒,但身體會給你信號。

當端粒嚴重不足時,細胞更新力下降,會出現一種「提前老化」的體感:

1. 傷口癒合變慢:皮膚細胞更新力下降。
2. 免疫力明顯降低:容易感冒、感染,恢復慢。
3. 慢性疲勞、專注力下降:因為神經與線粒體功能下降。
4. 肌肉量下降、脂肪堆積:特別是腹部。
5. 皮膚乾燥、鬆弛、彈性差:真皮層纖維母細胞老化。
6. 記憶力與睡眠品質變差:與端粒相關的神經退化現象。

📖 有研究指出,端粒短的人,罹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阿茲海默症、骨質疏鬆的機率都顯著升高

-4萬人數據發現端粒短者罹患冠心病的風險上升 1.54倍

-分析11項研究,端粒短者罹患第二型糖尿病風險增加 45%

https://journals.plos.org/plosone/article?id=10.1371%2Fjournal.pone.0145721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5406241/

🧘 b.生活層面:這些狀態表示「細胞在求救」

當你的生活長期處於以下狀態,幾乎可以確定端粒正在以加倍速度被磨損:

- 長期睡眠不足(

08/11/2025

🧠【逆齡實驗:心態,真的使人年輕20歲!】

#如何逆轉老年人的心智

真實發生在哈佛

早在70年代,哈佛研究人員帶著八位七十多歲的長者,走進了一間奇特的「時光屋」:

裡面播放著50年代的老歌、牆上也掛著,舊時報紙、電視裡播的都是黑白節目,連沙發的布料都復刻當年的款式。

研究人員說:「各位,從現在起,你們回到了二十年前。」

結果不可思議的事發生了:

短短五天後,這群老先生不僅姿勢挺直、手變靈活、記憶力提升,連聽力與視力都有所改善。外人甚至認為他們的臉都變得更年輕了。

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6615788

弗羅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reel/DQxl1wHEvFF/?igsh=MTkwam1lbmJnODh1cg==

弗羅Threads:
https://www.threads.com//post/DQxmDmtkvpQ?xmt=AQF0vHLHswLGNnNb4RkJD2Y3hLWYR7vKr3dZKgc1tEiuXMPw7ccD-jKwcPRTZXr_nVLYJTA&slof=1

🔍這不是魔法,是「心態生理學」

研究人員想證明:
👉 「如果我們讓心倒退20年,身體會跟著變年輕嗎?」

結果顯示:會!

因為當人真的相信自己「還年輕」,腦中的神經系統會重新啟動年輕時的生理機制。

研究指出,信念能改變身體表現,包括肌肉張力、姿勢控制與免疫反應

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5881692/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9252566/

換句話說,「我老了」這句話,真的會讓你老。
你的語言,其實是給大腦的「老化指令」。

💬別讓嘴巴變成你最老的器官

🧩後續研究發現:

當人常掛在嘴邊說「我好累」「我老了」「我記性差」,這些負面詞彙會啟動大腦杏仁核的「壓力迴路」,導致皮質醇升高,進而加速細胞老化。

https://journals.plos.org/plosone/article?id=10.1371%2Fjournal.pone.0220857

所以,研究人員建議——
「改掉自己的老化語言,給大腦新的年輕腳本!」

✅ 把「我不行」改成「我再試一次」
✅ 把「我老了」改成「我有經驗」
✅ 把「太晚了」改成「現在開始剛剛好」

語言,是我們每天在對身體下的暗示

當你改變用詞,大腦的神經連結也會跟著重新塑形(神經可塑性 Neuroplasticity)。

🌱逆齡心法

🧘‍♀️ 1. 改變語言習慣
別讓「老」成為口頭禪。試著在負面句尾加上「不過」這個轉折詞,例如:「今天雖然累,不過我還是完成那件事!」
研究顯示,這能刺激大腦獎勵系統釋放多巴胺,增強動力與自我肯定。

🌈 2. 找到讓你想早起的理由
在 1,238 名無失智的老人中,人生使命感愈高者於約 2.7 年平均追蹤期內死亡風險顯著降低。這些有「生活目標」的老人,死亡風險可降低高達40%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19414613/

種花、學畫、帶孫子、做志工——只要讓你覺得被需要,腦內就會分泌「催產素」(Oxytocin),這是最天然的抗老荷爾蒙。

💻 3. 拥抱科技,讓腦不退休
在 55–76 歲、無神經學病史的受試者中,研究人員發現「老年或中年成人」使用智慧工具,進行網路搜索,,活化了包括前額葉與頂葉在內的決策/推理記憶網絡

所以長輩學用智慧手機、上網查資料或用 Google Earth 探索世界,皆能啟動前額葉與頂葉的決策與記憶網絡

#但是要小心老人家不要被詐騙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19155745/

這些老人不只是「玩」網路,而是在替大腦健身!

🦶 4. 單腳平衡測試,檢查腦齡
試著單腳站立30秒(旁邊要有支撐物),這反映小腦與前庭系統的協調性。
MRI研究顯示,單腳站立平衡能力與小腦與前額葉灰質體積呈正相關,平衡不良者的大腦萎縮更明顯,這些與早期認知衰退有關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028393206000844

💡心態年輕,大腦就不會老

健康不只是沒有病,而是先相信自己還能更好

所以下次當你照鏡子時,別只看皺紋,試著對自己說:
👉「我不是變老,我是在發酵。」

因為你腦裡的「年輕開關」,
其實從來沒有關上過。✨

還有遇過掛號看完門診,問自己病情解釋完畢告訴他不是癌症就沒有開藥,給病人病人就理直氣壯完全不付錢的🙃😉🥲⋯⋯頭不回的走了🙃🙂🥲⋯⋯家屬也說:「不是癌症,又不用拿藥,不用付錢的!」🥲🥲🥲😌😌😌🙃🙃🙃
07/11/2025

還有遇過
掛號
看完門診,問自己病情
解釋完畢
告訴他不是癌症
就沒有開藥,給病人

病人
就理直氣壯
完全不付錢的🙃😉🥲⋯⋯
頭不回的走了🙃🙂🥲⋯⋯

家屬也說:「不是癌症,又不用拿藥,不用付錢的!」
🥲🥲🥲😌😌😌🙃🙃🙃

07/11/2025

🩲【你什麼時候該換新內褲?】

——真心建議:快把那條舊內褲扔了!

#你是不是一件內褲穿到破?

弗羅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reel/DQu8cluks3z/?igsh=eXJqc2dzZDA5M2gy

弗羅Threads:
https://www.threads.com//post/DQu8sBRE0aX?xmt=AQF04SnVK2Ye9ZhBSqkQZKMXVXYpl4JHwQvUOdIUKZrBqppiplJtFQgloVtosisSTkuLNJNJ&slof=1

💥你的內褲,其實比你想像中更「臟」

你以為每天洗乾淨就沒事?
美國分析了家庭洗衣過程中的微生物殘留。

https://journals.asm.org/doi/epdf/10.1128/am.30.2.229-237.1975

結果發現——

- 即便在使用洗衣粉、正常洗滌程序下,每件貼身衣物仍可殘留平均約 0.1 公克的糞便微粒;
- 在這些殘留物中,常檢測出 大腸桿菌(E. coli)、腸球菌(Enterococcus spp.) 與 金黃色葡萄球菌(S. aureus);
- 洗衣機內桶壁也可成為「細菌再污染」的溫床,導致乾淨衣物二次感染。

也就是說:
即便清洗後的內褲上,平均仍殘留約0.1公克糞便顆粒——相當於幾百萬個大腸桿菌!

而這些微生物,若環境潮濕溫暖,就能在內褲纖維間「開派對」,
導致私密處反覆搔癢、感染、甚至誘發泌尿道炎症。

⏰【更換時限】醫學建議不是迷信!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186/s12941-020-0347-4

https://minds.jcqhc.or.jp/common/summary/pdf/c00571.pdf

根據日本婦產科醫學會與日本感染症學會的聯合指南:

女性貼身衣物(特別是內褲與內衣)建議 3~6 個月更換一次,因為長期使用的內衣纖維吸附皮脂與分泌物後,即使清洗也難以徹底除菌,容易導致念珠菌陰道炎與細菌性陰道炎(BV)復發。
🩲 內褲使用壽命為 3~6 個月

超過這時間,纖維彈性下降、細菌易附著,即使高溫清洗也難以完全滅菌。

英國倫敦衛生與熱帶醫學院(LSHTM)團隊🔹研究指出:

- 內衣與內褲是家庭中細菌密度最高的織物之一;
- 舊衣物(使用超過 1 年者)之細菌密度可達新衣的 8~10 倍;
- 因洗衣時水溫不足、纖維老化、殘留皮脂與分泌物,使細菌在纖維孔隙中「定居」。

團隊的後續分析(PHE 衛生報告, 2013)甚至發現:
👕 一件使用超過一年的棉質內褲,平均每平方公分仍殘留約 10²–10³ CFU/cm² 的細菌。
👉 換句話說,它可能已經是「貼身培養皿」而非「貼身衣物」🤣

研究者因此建議:

對貼身衣物(underwear, undergarments),若長期穿著或變形,即使經常清洗,仍難以確保衛生安全,建議定期汰換以防止腸道菌與皮膚菌交叉感染。

https://ifh-homehygiene.org/wp-content/uploads/2019/03/IFHinfectiontransmissionreviewFINAL.pdf

🧠【男女差異】——別再「舊情難忘」了!

👩 女性:陰道環境略偏酸(pH 3.8–4.5),若長期潮濕或摩擦,容易引發念珠菌感染。
👨 男性:溫度太高會影響睪丸溫控,長期穿緊身或不透氣內褲,甚至可能影響精子活力。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0916426/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10070346/

所以那句「穿舊的才舒服」,
其實只是細菌習慣了你,不是你習慣了它😆。

🌬️【內褲🩲材質挑選】

✅ 莫代爾(Modal)或純棉混紡:透氣又能吸濕。
🚫 尼龍與聚酯纖維:雖耐穿但不透氣,細菌容易繁殖。
🌞 陽光曝曬或60℃以上水洗:能有效殺菌。

💡內褲🩲是門健康學

每天換、3–6個月汰舊、清洗徹底、選對材質——
這不只是生活習慣,而是最貼身的健康防線。

🧺 記得內褲正確做法:
✅ 每天換
✅ 3–6 個月汰舊( #內褲不是壞了才換)
✅ 棉質或莫代爾材質
✅ 60°C熱水洗+陽光曝曬

05/11/2025

【🎵 愛音樂的人,不會失智】

那天,七十歲的林伯伯告訴我,他最近每天都會戴著耳機聽老歌。
「醫生,我覺得腦袋好像比較靈光了耶,」他笑著說,眼睛裡閃著像少年般的光。
我當時只是笑笑,我看到最新的研究——來自澳洲蒙納士大學的一份報告、他說的是真的!

我只是忘了告訴他:我也常常喜歡聽老歌😝😛

研究說,常聽音樂的老人,罹患失智症的風險,能降低高達39%。

弗羅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reel/DQsX8kaEi1N/?igsh=MWs3dmdvNGVtN2pt

弗羅Threads:
https://www.threads.com//post/DQsYNcME0ib?xmt=AQF0vG713an5ZelC-rN8eJ_ATJcyhTX4OifLg33fqQ5p6K9b9bTzVGn8N9xZx_GXWK293QKA&slof=1

🧠 原來,音樂不只是療癒靈魂,也在「鍛鍊大腦」。

音符並非只是空氣中的震動。
它能啟動腦中多個區域——記憶、語言、情緒、運動協調……
就像一場腦內交響樂,每個神經元都在隨節奏跳動。

研究團隊追蹤了超過一萬名70歲以上的老年人,
發現那些

a. 經常聽音樂或演奏樂器的人,罹患失智的機率明顯較低。
比起偶爾聽音樂的人,長期聆聽者
-失智風險少了39%
-認知風險也少17 %

Always listening to music, compared with never/rarely/sometimes, was associated with a 39% decreased risk of dementia (95% CI = 0.45,0.82, p = 0.001), and a 17% decreased risk of CIND (95% CI = 0.74, 0.92, p = 0.00

b.演奏樂器的人,失智風險也下降了35%

c.同時聽又親手演奏的人,效果更明顯
-失智風險減少33%
-認知障礙下降22%。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gps.70163?utm_source=researchgate

甚至,他們老人的情景記憶力(記得生活細節的能力)與整體認知分數都更高。
這意味著,音樂可能正幫助我們「修補」記憶的線條。

🎹 為什麼會如此?
因為演奏音樂不只是聽,更是一種「全腦活動」。
你得用眼睛看譜、手指動作、耳朵分辨、心靈感受。
那是一種活化大腦最自然的方式。

🌍 當世界老去,我們需要一點旋律的年輕

世衛組織估計,全球約有5700萬人罹患失智症。
這個數字,每年都在上升。
醫學界至今仍找不到根治的方法,
但這項研究提醒我們:
或許,預防的起點不是藥物,而是一首歌。

有趣的是,這份研究也發現,
音樂的防護力在受過高等教育者中更顯著。
也許因為他們的大腦早已習慣學習與思考,
當音樂進入時,神經連線更容易被激活。

但即使如此,對任何人來說,
音樂仍是一種讓大腦「保持彈性」的日常訓練。

🎶 大腦老化不是命運,而是一種節奏選擇
研究人員表示:
「沒有任何藥物能治癒失智症,因此我們更該尋找延緩它的生活方式。」

而音樂,就是最美的方式之一。
它讓我們不再只是「活著」,
而是「有節奏地活著」。

雖然研究結果,尚未完全一致,未來仍然需要更多研究證實。
但音樂能提升社交互動與情緒滿足,
這些,已是守護腦健康最柔軟卻關鍵的力量。

🎧 那麼,你該怎麼開始?

不用懂樂理,不必會彈琴。
每天挑一首喜歡的歌,
閉上眼,聽旋律在腦海裡漫遊。
若你願意,再試著跟著哼兩句、打個節拍。

你可以分享我:你今天聽了哪些老歌?搞不好,我也愛聽的!

當你在音樂裡放鬆時,你的大腦正在悄悄變年輕。

Address

馬來西亞
George Town
11600

Telephone

+60109863558

Website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黃軒醫師 Dr. Ooi Hean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Practice

Send a message to 黃軒醫師 Dr. Ooi Hean: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