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軒醫師 Dr. Ooi Hean

黃軒醫師 Dr. Ooi Hean 著有《肺癌診治照護指南》、《生命在呼吸之間》、《因為愛,讓他好好走》、《還有心跳怎會死》

醫學學士、碩士、博士

聯合國🇺🇳(UNESCO-ISTIC )
工程暨科技學院 (AETDEW) 院士

全球𠎀出僑生校友
中華十大傑出校友
僑大𠎀出僑生校友
師範大學𠎀出校友
中台科大𠎀出校友
中國醫大優秀校友

|UNOSSC | UNDP | UNEP |

執行UN永續發展目標/推動UN南南合作/匯聚UN科技人才/沙巴大學醫院Al醫療總監/馬來西亞註冊醫生/微創胸腔內視鏡專家/臺灣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國際針灸專科醫師/專欄作家/古文愛好者

🧪【你每天都吞下:隱形炸彈】而你不知道?想像一下,你咬下一塊香噴噴的黃油吐司,喝口自來水,或大快朵頤一盤鮮蝦蛤蜊義大利麵。看似平凡的日常,其實可能正在「慢性輸送」一群頑固的化學分子——PFAS(全氟及多氟烷基物質)。這些「永久化學品」因為防...
25/09/2025

🧪【你每天都吞下:隱形炸彈】

而你不知道?

想像一下,你咬下一塊香噴噴的黃油吐司,喝口自來水,或大快朵頤一盤鮮蝦蛤蜊義大利麵。

看似平凡的日常,其實可能正在「慢性輸送」一群頑固的化學分子——PFAS(全氟及多氟烷基物質)。

這些「永久化學品」因為防油、防水、防沾黏而風靡全球,但它們的「穩定」正是麻煩的根源。穩到什麼程度?進了環境不會走,進了人體也不容易排。

請追蹤我的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p/DPAA8HREwZx/?igsh=MXEwMzRiam54b2h3aw==

請追蹤我的Threads:
https://www.threads.com//post/DPABQtZE_V-?xmt=AQF0i_25LrqRmjg6EKnvqdFmgSz0-WkyhcodrM44h6UCbw&slof=1

🧪 什麼是PFAS?

PFAS,全名是 全氟及多氟烷基物質(Per- and Polyfluoroalkyl Substances)。它其實不是單一化學品,而是一大類「超過 4700 種」的合成化學物質。

✨ 關鍵特性:
- 碳–氟鍵超級牢固 🔗 → 幾乎不會被分解
- 抗水、抗油、抗熱 💧🔥🍔 → 食品、紡織、工業材料最愛用
- 環境與人體難代謝 🧍‍♂️🌍 → 所以被稱為「永久化學品」(forever chemicals)

PFAS是,我們人類自己創造的「環境永生化學品」——方便了生活,卻可能換來長期的健康代價。

🌍 🌍【PFAS 為什麼無處不在?】

PFAS(全氟及多氟烷基物質)其實是「人類自己養大的隱形怪獸」。自20世紀40年代開始,它就滲透進我們的生活:

🍳 廚房裡 → 不沾鍋、烘焙紙、防油紙盒
🧥 衣櫃裡 → 防水外套、防污地毯
🔥 安全防護 → 滅火泡沫、工業製程

它能耐高溫、抗水、抗油,簡直是「化學界的超級英雄」,難怪企業愛不釋手。

😱 但問題是:這個「英雄」不會消失!
不像其他化學物質會分解或代謝,PFAS進了環境就幾乎永久存在,進了人體也不容易排掉。這就是它被稱為「永久化學物(forever chemicals)」的原因。

👉 換句話說,PFAS就像「一旦邀請進家門,就再也趕不走的客人」。

🍤 食物比水還危險?

很多人覺得「少喝點自來水」就能閃過PFAS,但醫學研究早就證實:真正的主戰場其實在餐桌!

🍤 海鮮高風險
蝦、螃蟹、蛤蜊最容易累積PFAS,因為這些生物直接從受污染的水域「打包」進化學物質。

🧈 乳製品與油脂
黃油、橄欖油雖然濃度不算高,但我們吃得多,用得廣,於是成了「隱形大戶」。

🥓 加工肉品
培根、香腸、熱狗等,也常被檢出PFAS,等於每一口都在慢慢加碼身體負擔。

👉 換句話說,PFAS不只是「喝進去」,更是「吃進去」。你以為是美食,可能其實是永久化學品自助餐

一項針對美國三州的分析指出,人們平均從食物攝入的PFAS量大約是飲水的三倍、
換句話說,你每天吃什麼,比喝什麼更關鍵!

🧩 PFAS對人體的「慢性毒性」

醫學界已逐漸揭示PFAS對健康的威脅:

- 甲狀腺疾病:干擾荷爾蒙平衡
- 肝臟損傷:改變脂質代謝、引發肝功能異常
- 腎癌、睾丸癌:流行病學研究顯示風險升高
- 免疫系統影響:降低疫苗效益、增加感染風險

最可怕的是,美國環保署(EPA)已認定,沒有「安全暴露劑量」這回事。只要進到體內,就是累積。

🏙 地區差異:誰更危險?

即使在同一國家,不同城市的暴露模式也大不相同:

- 紐約市:自來水風險低,但因居民大量食用橄欖油與乳製品,飲食成為主要來源。
- 費城:水源相對安全,但居民愛吃蝦、培根,外加休閒活動常接觸河流,風險被放大。
- 底特律:牛肉、香腸與淡水魚消費量高,但飲水數據不足,潛藏不明風險。

這些差異提醒我們:你的生活習慣,決定了PFAS的累積模式。

🛡 你該如何保護自己

PFAS(永久化學品)雖然甩不掉,但我們能降低傷害。關鍵在於生活上的小選擇:

1️⃣ 選擇安全水源 💧
如果自來水被檢出含PFAS,別心存僥倖!安裝活性碳濾水器或反滲透(RO)系統,能有效減少喝進體內的化學物質。

2️⃣ 飲食調整 🍤
海鮮愛好者要小心:蝦、蟹、蛤蜊是高風險來源。少吃這些貝類,加工肉品(培根、香腸)也要減量。用「吃少一點」來換「健康多一點」。

3️⃣ 環境覺察 🏞️
別在污染河流游泳或垂釣,因為PFAS可能透過皮膚或食物鏈「繞道」進入身體。享受大自然的同時,也要挑對乾淨的場域。

4️⃣ 支持政策 📢
要求政府監測與公開PFAS數據,讓每個家庭都能做出透明選擇。社會越早行動,未來負擔就越小。
PFAS是「看不見的永遠居民」,但我們能透過聰明喝水、精明吃飯、謹慎玩樂、積極發聲,把風險降到最低。

Conclusion

PFAS,就像「隱形炸彈」,安靜卻持續地在我們體內滴答作響。雖然要徹底遠離它們幾乎不可能,但我們並非束手無策。從選擇乾淨的水源、調整飲食習慣,到推動政策與檢測透明,每一個小小的行動,都是在替自己和家人拆除未來的健康危機。

👉 這是一場長跑,而非短衝。PFAS不會一夜消失,但我們可以決定:是任由它累積成負擔,還是主動降低風險,守護未來的自己。
PFAS就像無聲的時限炸彈,一點一滴累積在血液和器官裡。你看不見、聞不到,但它們正塑造我們的健康命運。

徹底遠離?很難。
降低風險?辦得到。

每一次聰明的選擇——少吃一份高風險食物、換一杯更乾淨的水——都是在為自己和家人拆除未來的炸彈。

📚 參考文獻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47651323011673

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7906952/

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10931119/

【😱 你還在頸部按摩嗎?】在現代快節奏的生活裡,許多人最愛的犒賞方式就是「來一場肩頸按摩」。尤其是白領、工程師,整天對著電腦,肩頸緊到像石頭,按摩師一捏,立刻「啊~好爽!」。但問題來了——這種短暫的爽感,背後可能潛藏着致命風險,你們知道嗎?...
23/09/2025

【😱 你還在頸部按摩嗎?】

在現代快節奏的生活裡,許多人最愛的犒賞方式就是「來一場肩頸按摩」。

尤其是白領、工程師,整天對著電腦,肩頸緊到像石頭,按摩師一捏,立刻「啊~好爽!」。

但問題來了——這種短暫的爽感,背後可能潛藏着致命風險,你們知道嗎?有人因為按摩脖子,直接被送進急診室!

請追蹤我的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p/DO9nkwpkvy6/?igsh=c2kwaHllaGM0OG10

請追蹤我的Threads:
https://www.threads.com//post/DO9n-2Fk7UY?xmt=AQF02-0ImzKPXVOXLayR-_bnwOzmL0QcpW6NbvVn6Lm_RA&slof=1

A.🧩動脈夾層的高風險

在臨床與研究文獻中,「頸部按摩」與「脊椎推拿手法(尤其是頸椎旋轉手法)」都被列為 動脈夾層的潛在高風險因素。

1️⃣ 頸椎手法治療(Chiropractic / Manipulation)
系統性回顧指出,頸椎旋轉手法與椎動脈夾層有關聯,部分病例在治療後數小時~數天內出現缺血性中風

https://bmcgeriatr.biomedcentral.com/articles/10.1186/s12877-022-03495-5

2️⃣ 按摩與外力作用
一項觀察性研究發現,在顱頸動脈夾層患者中,約 40% 曾有明顯外力誘因,包括按摩、頸部扭動、打噴嚏、咳嗽等

其中「頸部按摩或手法治療」是最常見的外力因素之一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7014532/

3️⃣ 年輕人更高風險
動脈夾層是年輕人腦中風的主要原因,比例佔 8–25%

👉 換句話說,對於年輕、平時沒三高病史的人來說,如果中風,很可能就是「血管夾層」惹的禍。

B. 頸部拼發症發生率

國際流行病學統計顯示,頸動脈或椎動脈夾層的年發生率約為每 10 萬人 2–3 例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17130413/

一項觀察研究顯示,約 40% 的頸動脈夾層患者在發病前有明顯誘因,例如按摩、激烈運動、打噴嚏、咳嗽等

年輕人在

【🌫️ PM2.5:悄悄偷走了,你的記憶】你可能以為空氣污染只是「肺癌」或「慢性咳嗽」的代名詞,但最新醫學研究發現,空氣裡的 PM2.5(懸浮微粒) 竟然也會加速大腦退化,讓失智症提早報到!😱🧠 為什麼空氣能影響大腦?PM2.5 的直徑比一...
22/09/2025

【🌫️ PM2.5:悄悄偷走了,你的記憶】

你可能以為空氣污染只是「肺癌」或「慢性咳嗽」的代名詞,但最新醫學研究發現,空氣裡的 PM2.5(懸浮微粒) 竟然也會加速大腦退化,讓失智症提早報到!😱

🧠 為什麼空氣能影響大腦?

PM2.5 的直徑比一根頭髮還小 30 倍,它能穿過肺泡進入血液,甚至進軍腦部。想像一下:這些微小粉塵就像「黑色快遞」,偷偷把毒素送進腦神經,長期下來造成:

- 發炎反應(腦細胞像被煙燻一樣受傷)
- 氧化壓力(腦子被慢慢「生鏽」)
- 毒蛋白堆積(如 β-澱粉樣蛋白與 tau 蛋白)

結果就是:神經元受損,大腦功能一點一滴退化。

Air pollution and dementia: a systematic review. J Alzheimers Dis. 2019;70(s1):S145–S163. doi:10.3233/JAD-180631

📊 最新研究怎麼說?

美國賓州大學的團隊分析 602 位屍檢病例,結果震撼:

- PM2.5 濃度 每增加 1 μg/m³,阿茲海默病病理風險上升近 20%!
- 病人的臨床痴呆量表(CDR-SB)會 平均增加 0.48 分,代表記憶與生活功能惡化。
- 高達 63% 的影響,是透過加重阿茲海默病神經病理來實現的。

也就是說,空污不只是「肺毒」,更是「腦毒」!

Ambient Air Pollution and the Severity of Alzheimer Disease Neuropathology. JAMA Neurol. 2025;
doi:10.1001/jamaneurol.2025.3316

🧩 基因,也救不了你?

很多人以為「我沒有 APOE ε4 基因🧬突變,應該沒事」。但研究證實,就算排除基因、教育、社經地位,PM2.5 依然能獨立增加失智風險

Particulate air pollutants, APOE alleles and their contributions to cognitive decline in older women and mice. Transl Psychiatry. 2017;7(1):e1022. doi:10.1038/tp.2016.280

👉 換句話說,呼吸的空氣,誰也躲不掉!

🌍 全球數據的警告

世界衛生組織指出,空污每年導致超過 400 萬人早死,而失智症患者的腦袋更像「易燃物」,一旦長期暴露在污染中,病程惡化更快。

研究甚至發現,在空氣較髒的城市長大,大腦灰質體積會明顯較小這就像把腦子「慢性縮水」,很驚悚吧!

🛡️ 你如何減少 PM2.5 對大腦的攻擊?

想守護腦袋的記憶力,不只是多讀書、多運動,還要從呼吸的空氣開始保護!以下 4 個方法,簡單卻超關鍵:

1️⃣ 高污染日戴口罩
N95 / KN95 不是花俏,是能有效擋下大部分 PM2.5 的「腦保護罩」。尤其在空氣品質紅爆時,千萬別拿布口罩湊合。

2️⃣ 家裡用空氣清淨機
清淨機 ≠ 擺設!要記得定期更換濾網,否則就像拿髒抹布在空氣裡揮舞。

🌬️ 清淨機 ≠ 擺設!

很多人家裡放了空氣清淨機,卻常常忘了換濾網,心想:「反正它亮著燈就代表在運作吧?」

事實上,舊濾網就像用髒抹布擦桌子——看似在「清」,卻越擦越髒!
PM2.5、花粉、細菌通通卡在裡面,久了還會變成「灰塵培養皿」。

👉 正確做法:
- 檢查濾網壽命(通常 3–6 個月要換,依使用環境調整)
- 選擇HEPA等級濾網(能有效過濾 PM2.5)
- 搭配定期打掃(別只靠清淨機,環境源頭也要控管)
這樣,清淨機才是真的在「守護呼吸」而不是「製造二次污染」

3️⃣ 挑對運動時段
清晨或深夜、靠近馬路的地方,空污最重。選擇非尖峰時段,或改去室內運動,讓運動真正在「養腦」,而不是「毒腦」。

4️⃣ 飲食抗氧化
大腦就像電腦晶片,容易過熱。「抗氧化食物」就是腦袋的散熱器。蔬果(莓果類、深綠色蔬菜)、Omega-3(鮭魚、亞麻仁籽、核桃)能幫忙減少發炎與氧化壓力。

👉 把這 4 招養成習慣,你就等於幫大腦加了一層「記憶防火牆」!

🎯 小結

👉 PM2.5 不是單純的灰塵,而是 「大腦的慢性毒藥」。
👉 它會讓阿茲海默病的病理變化加速,讓失智提早、加重。
👉 基因、教育再好,也難以完全擋下這個風險。

所以,當你嫌空氣清淨機「小題大作」時,別忘了,它可能正在守護你未來的記憶!

【塑膠微粒,早已入骨】-骨鬆/骨折炸彈?✨ Introduction你以為骨質疏鬆只是「缺鈣」或「年紀大」的專利嗎?其實我們的骨頭裡,可能早已暗藏一顆看不見的「塑膠炸彈」!追蹤我的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
20/09/2025

【塑膠微粒,早已入骨】

-骨鬆/骨折炸彈?

✨ Introduction

你以為骨質疏鬆只是「缺鈣」或「年紀大」的專利嗎?其實我們的骨頭裡,可能早已暗藏一顆看不見的「塑膠炸彈」!

追蹤我的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p/DO13X9dktOi/?igsh=MTVoZDZvM2t2emhvZg==

追蹤我的Threads:
https://www.threads.com//post/DO13umukwhq?xmt=AQF0li7q5JA0ae18mzgVAQhBWIRO9mOkUSsBZ1_7m5RCKw&slof=1

最新研究指出,塑膠微粒(microplastics),不只漂浮在海洋、空氣和食物中,還能一路鑽進人體的血液、腦組織,甚至 骨骼深處。它們悄無聲息地改變骨細胞命運,讓骨頭逐漸鬆散脆弱,為未來骨折率大爆發埋下伏筆。

當「環境污染」變成「人體內建」,骨質疏鬆的防線,可能比我們想像中更脆弱。

這些肉眼看不到的塑膠微粒(microplastics),正像忍者一樣悄悄潛入,或許正默默加速骨頭的老化與脆化。未來骨折率飆升?

🔬 塑膠微粒(microplastics)鑽進骨頭了

近年的研究已在血液、腦組織、胎盤、母乳,甚至骨骼中找到塑膠微粒(microplastics)蹤跡

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10151227/

這些顆粒來自我們每天接觸的窗簾、衣服、包裝材料,吸進去、吃下去,最後一路「打卡」到骨頭深處。

一篇發表在《Osteoporosis International》的系統回顧(62篇文獻分析)指出:

- 塑膠微粒(microplastics)能改變骨髓幹細胞功能
- 促進破骨細胞(專門破壞骨頭的細胞)增生
- 加速細胞老化與炎症反應
結果?骨頭被「蠶食鯨吞」,結構鬆散,骨折風險直線上升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40553183/

🧩 科學家怎麼發現塑膠微粒(microplastics)已經入骨頭的?

🧪 體外實驗(in vitro)

塑膠微粒(microplastics)讓骨相關細胞(前成骨細胞、骨細胞、前破骨細胞)活力下降、ROS升高、啟動凋亡,並擾亂分化,促進破骨生成 → 骨吸收傾向上升。
幹細胞層面亦見骨髓間質幹細胞分化能力受損、發炎訊號上升。

🐭 動物實驗(in vivo)

小鼠長期暴露於聚苯乙烯塑膠微粒(microplastics)後,股骨小梁數量銳減、骨微結構被破壞、骨量下降,呈現類骨鬆表現;其機制與成骨/破骨平衡失衡有關。

🧬 推測中的機制(生物途徑)

人體研究已在血液與骨髓中發現塑膠微粒(microplastics),顯示其可經血行散佈、抵達骨髓微環境;進入後可能透過氧化壓力、發炎、細胞早衰,擾亂骨代謝與重建循環(成骨↓、破骨↑)。

這些就像在一座大樓裡偷偷塞進沙子
一開始看不出問題,但時間一久,結構就會塌。

📈 公衛大警訊

,國際骨質疏鬆基金會(IOF)預估:到 2050年,骨質疏鬆相關骨折將增加 32%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11444092/

而這些病例的背後,除了老齡化、飲食與運動不足,塑膠微粒(microplastics)這個「隱形環境因子」可能正悄悄推了一把。

🛡️ 我們能做什麼?

1️⃣ 減塑生活 = 骨頭的隱形防護罩
🚫 少用一次性塑膠袋、餐具、吸管
🔥 避免微波或加熱塑膠容器 → 別讓毒素隨餐入口

2️⃣ 環境防護 = 幫自己過濾敵人
🌬️ 開空氣清淨機(記得換濾網,不然等於「吹髒空氣」)
💧 選擇過濾良好的飲水來源,避免喝進塑料微粒

3️⃣ 骨頭保養 = 打造「防摔金鐘罩」
🏋️‍♀️ 規律負重運動(走路、慢跑、重量訓練)
🥛 飲食補給:鈣、維生素D、Omega-3
💊 有需要時,配合醫師指示用藥物穩固骨質

4️⃣ 研究關注 = 別讓問題變成黑箱
🧪 科學家正用細胞、動物實驗到臨床追蹤,追查塑膠微粒(microplastics)如何「鑽進骨髓、加速骨鬆」
📈 這代表未來我們或許能把「減塑」納入骨折防治策略

🏁 Conclusion

骨頭健康,早已不是單純的「鈣片 + 維生素D」公式能解釋。

當科學家在骨髓與骨組織中捕捉到塑膠微粒(microplastics)的身影,我們就必須正視:環境裡的隱形敵人,可能正一點一滴塑造我們的骨鬆與骨折未來。

🌍 減塑生活、環境防護、規律運動
這三道防線,不只守護地球,也守護你的骨骼

記住,每少用一支塑膠吸管,都可能是在替自己省下一道骨裂。

骨頭健康 ≠ 只有牛奶和鈣片
骨頭健康早就不只是「喝牛奶補鈣」這麼簡單。

未來醫學的關鍵問號是:塑膠微粒(microplastics)
會不會成為骨質疏鬆的隱形元兇?

答案還在揭曉,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環境污染,不只影響海龜與鯨魚,也可能正在「塑」造我們骨折的未來

【🧬 AI 預測你 :20 年後得什麼疾病】-信不信由你,未來健康都是Al 📝 Introduction在醫學史上,人類總是想知道「未來會不會生病」。過去,我們依靠健檢、血液檢查或家族史來推測健康風險,但這些方法往往只能看到「眼前」或針對單...
20/09/2025

【🧬 AI 預測你 :20 年後得什麼疾病】

-信不信由你,未來健康都是Al

📝 Introduction

在醫學史上,人類總是想知道「未來會不會生病」。
過去,我們依靠健檢、血液檢查或家族史來推測健康風險,但這些方法往往只能看到「眼前」或針對單一疾病。如今,人工智慧(AI)的進步,讓我們第一次有機會 把疾病當成一種「語言」來解讀。

追蹤我的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p/DOzl-b1gS6-/?igsh=MXJ0enpqd241OGs2OA==

追蹤我的Threads:
https://www.threads.com//post/DOzmUtOCDLT?xmt=AQF0ibIlXkSIz0JP-_bjg3oSK4zWYQCD1lMy3Dk25E7dVQ&slof=1

我最近閱讀一篇:
最新發表在 Nature 的研究,提出了名為 Delphi-2M 的醫療大模型。它能讀取一個人的過往健康紀錄(疾病史、生活習慣、年齡、性別等),並預測未來 20 年內超過 1000 種疾病的發生可能。這不只是單純的數學計算,而是一次關於「未來健康命運」的全景式模擬

你能想像嗎?
有一天,醫生不是先幫你抽血、照 X 光,而是打開電腦,看著一個 AI 給出的「未來 20 年健康預告片」!
聽起來像電影《少數派報告》的情節,卻已經被科學家搬到現實。

🔑 Al,它是怎麼「算命」?

傳統上,醫學只能用少數指標(像血壓、膽固醇、HbA1c)來推估疾病風險。
但 Delphi-2M 更聰明,它把每個人的健康史當成「一句話」來讀:

- 你的疾病紀錄(ICD-10 編碼)
- 年齡、性別
- BMI、抽菸、喝酒習慣

這些通通轉換成 「健康單字」(token),丟進類似 GPT 的大模型裡。結果?模型就能「讀懂」疾病如何隨時間演變。

換句話說,疾病的自然史 = 一篇 AI 能讀懂的語言。

📊 Al的預測力,有多強?

研究團隊用 40 萬名英國生物庫參與者 訓練,再用 193 萬名丹麥人資料 驗證。結果超狂:

- 整體準確度不錯:平均分數 0.76
- 最會抓死亡風險:準確度超高,0.97
- 就算預測 10 年後:還能維持 0.7 的準確度
- 最大亮點:一次能預測 1000 多種疾病,不只單一病

而且它不只告訴你「會不會生病」,還能模擬整個 健康軌跡,像是在放映你的個人醫療紀錄片。

🧩 和傳統工具 PK

- 心血管病、失智症:預測力 ≈ 傳統風險評分
- 糖尿病:還比不上 HbA1c
- 死亡風險:AI 完勝傳統臨床模型
- 同時預測多病:比只靠生物標誌物的機器學習模型更強

🚀 為什麼這個研究很重要?

如果這技術成熟,未來的醫療可能會大翻轉:

1️⃣ 個人化預防醫學:AI 提前告訴你「骨折風險高」,你就會更早補鈣、運動。
2️⃣ 臨床決策輔助:醫生開藥時,不再只看現在,而是參考「20 年後健康風險」。
3️⃣ 公共衛生規劃:政府能用模型預測哪一代人最容易失智或心臟病,提早配置資源。

更酷的是,👉 AI 不只會算結果,還能「回頭找原因」!
靠一種叫 SHAP 的方法,它能解釋:為什麼模型會這樣預測?

就像「健康偵探」,會指出到底是 抽菸、肥胖,還是其他因素,把你一步步推向疾病風險。

例如:
AI 預測你 10 年後可能得「糖尿病」
那 為什麼?
- 抽菸:+20% 風險
- 肥胖:+40% 風險
- 家族史:+10% 風險
- 運動習慣:-15% 風險
(其預測 10 年後得病,維持 0.7 的準確度以上)

這樣一來,醫生不只看到「結果」,還能看到「原因清單」。

🚀 AI 預測疾病,未來也應用

1️⃣個人健康守門員

- 想像你的手機或智慧手錶,能結合 AI 提醒你:
「再不運動,你 10 年後骨折風險 ↑ 20%!」
- 個人化健康建議,比傳統健檢更長遠、更精準。

2️⃣臨床決策助手

- 醫師看診時,AI 能同時跑出「病人 20 年健康曲線」。
- 例如:
- 這個藥雖能控制血壓,但長期糖尿病風險會增加。
- 換另一種藥,未來中風機率更低。
- 幫醫師做「風險對比」,提高決策科學性。

3️⃣公共衛生與政策規劃

- 政府可用 AI 模型預測:
- 哪一年會有失智症潮?
- 哪一代人心臟病負擔最重?
- 提早建設醫療資源(病床、護理人員、藥物庫存)。

4️⃣保險與醫療經濟

- 保險公司可根據「AI 疾病風險曲線」設計更合理的保費。
- 醫療機構可提早規劃「哪些疾病最需要投入資源」。

5️⃣研究與新藥開發

- AI 能幫科學家找到「疾病隱形風險因子」。
- 藥廠也能模擬:如果開發一種新藥,對整體疾病曲線會有什麼影響。

⚡大家知道了:

未來 AI 不只是在「看病」,更像是:
- 你專屬的健康預告片導演 🎬
- 醫師的決策 GPS 🧭
- 國家的公共衛生水晶球 🔮

🎬 Conclusion

AI 預測疾病,並不是要取代醫生,而是提供一個 前所未有的視角。
它能讓個人更早改變生活習慣,讓醫師做出更科學的治療選擇,讓政府提早準備醫療資源,甚至讓保險與藥物開發更貼近真實需求。

雖然 Delphi-2M 仍在實驗室階段,但它展現出一種新可能:
- 對病人,是專屬的健康預告片導演;
- 對醫師,是臨床決策的導航儀;
- 對社會,是公共衛生的水晶球。

或許不久的將來,醫生在看診前,不再只問「你現在哪裡不舒服?」

而是會打開AI 微笑著說:
👉「讓我們來看看,你 20 年後,健康的劇情片段吧!」

📖 參考文獻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5-09529-3
Shmatko A, Jung AW, Gaurav K, et al. Learning the natural history of human disease with generative transformers. Nature. 2025. doi:10.1038/s41586-025-09529-3 【PubMed: 40291288】

【男生,為何想去做GG擴大手術?】昨天反覆被詢問,趁今早喝咖啡,整理一下媒體所問的問題:追蹤我的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p/DOw2bQqEvAN/?igsh=bnFleTJrNmdjb2Ey...
19/09/2025

【男生,為何想去做GG擴大手術?】

昨天反覆被詢問,
趁今早喝咖啡,整理一下媒體所問的問題:

追蹤我的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p/DOw2bQqEvAN/?igsh=bnFleTJrNmdjb2Ey

追蹤我的Threads:
https://www.threads.com//post/DOw2pbfkkIW?xmt=AQF0b-lvAfqmrBv9U6ftBubBGPa8U5gwQZY_BWB23WFQ-A&slof=1

📝 Introduction

為什麼有些男生會想做 GG 擴大手術?這背後其實不單是醫學問題,更是心理與社會文化交織的結果。

研究顯示,大部分前來諮詢的男性,其實並不屬於「真正需要手術」的醫學族群(盛行率僅 0.015–0.6%),反而多數是因為 身體意象焦慮,覺得自己「不夠大」。

這種焦慮來自多重因素:成人媒體的誇張影響、同儕比較帶來的壓力,以及把陰莖大小視為男子氣概象徵的自尊連結。雖然有些人最終會動刀,但更多人只是諮詢後作罷,因為醫師會解釋:手術效果有限、風險卻不低。

換句話說,心理層面往往比醫療層面更大,這也讓 GG 擴大術成為一個充滿爭議的話題。

A.需做GG擴大術的人多嗎?

a. 多數是美容需求
檢視從 2010-2019 年的研究,涵蓋許多健康人訴「陰莖太小」來要求增大手術與非手術介入,其中美容目的佔很大比率。

BJU International 的那篇回顧,就指出「healthy men complaining of small pen*s」(美容需求)佔一大部分研究樣本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1805015/

男性會實際接受這類手術,大部分只是因焦慮而諮詢,但最後,也可能未必動刀的。

👉 絕大多數案例其實是「心理層面」>「醫療層面」。

b. 真正符合醫療需求是少數
其實真正需要手術的情況並不多(0.015 %-0.6%),例如:

(generally ranges from 0.015% to 0.6% of male )

-隱匿性陰莖(buried pen*s)
-外傷或手術後畸形
-先天發育不足

這些情況會影響排尿或性生活,才是真正的醫學適應症。

B. 做完手術後,滿意嗎?

1.不同的研究,不同的滿意
一篇研究發現病人與伴侶滿意度報告範圍為 30–65%

在某手術(脂肪轉移及/或陰莖整形術)中,有 約 67.8% 的病人在術後 2 年對「長度」感到滿意。

(67.8% of subjects were satisfied with their length at 2 years)

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5000799/?

大部分研究分析發現,術後滿意度 約 35–65%,但也並非普遍「變大就開心」。

但是許多人術後仍然存在「尺寸焦慮」,甚至出現併發症而後悔

2.不同的術式,不同的滿意
-術後仍有「尺寸焦慮/不滿」

a. 懸韌帶切斷(延長術)
回顧文獻顯示滿意度約 30–65%,等於仍有 35–70% 的患者對外觀或長度不滿,且可能合併勃起角度改變與「看起來沒那麼長」的落差感,容易持續焦慮。

b. 玻尿酸等填充劑(增粗)
短期多數人對外觀滿意,但心理層面的改善不穩定(有些人外觀滿意、但對身體意象與自信的提升有限或短暫)。質性與混合方法研究指出心理福祉效果「好壞參半」,易殘留大小焦慮。

c. 矽膠套筒植入(如 Penuma)
單中心與多機構報告外觀滿意度約 82%、願意再做約 75%;反向看,18–25% 不滿或不願再做(可視為潛在後悔/期待落差)。

d. 整理重點
「不滿/焦慮」不只跟尺寸有關,還與手術前:
「小陰莖焦慮(SPA)」
「身體意象困擾/疑病(BDD)」
有關

因此「術前心理篩檢」很關鍵!

#動手術前先最好有完整心理專業的評估

C. 為什麼,還是會有人想去做 GG 擴大手術?

1️⃣ 身體意象焦慮(Body image concern)
不少男性會覺得「自己的尺寸不夠」,即使實際上屬於正常範圍。這種「感覺太小」在醫學上叫做 陰莖尺寸焦慮(penile dysmorphic disorder)。

👉 就像有人覺得自己太胖太矮,其實數據上都正常,卻仍然陷入焦慮。

2️⃣ 社會文化影響
📺 成人影片、網路謠言、男性間的比較,常常誇大了「大才是好」的迷思。

研究顯示,男性普遍高估了女性對尺寸的在意程度,但實際上,伴侶更重視的是 親密感、技巧與溝通

3️⃣ 自尊與性自信
對某些男性來說,GG 的大小被視為男子氣概的象徵。當他們覺得「不夠大」,就可能影響性自信,進而影響性生活表現。於是,有些人會想藉手術「補強自信」。

D. GG手術常見併發症

陰莖增大手術(俗稱 GG 手術)近年受到部分男性關注,但醫學研究提醒:術後併發症並不罕見,且滿意度有限。

最常見的問題是水腫與血腫,約佔 10–20%,通常屬暫時性,但外觀會受影響。

其次是不對稱或形態不均(8–15%),多見於脂肪移植或填充劑注射,造成外觀凹凸不平

勃起角度改變或下垂(5–15%)則常見於懸韌帶切斷術,會影響性行為體驗

另有結節或硬塊(4–10%),來自脂肪或填充物纖維化。
感染(3–7%)多發生於植入物手術,嚴重者甚至需移除植入物

感覺異常或麻木(2–5%)則與神經損傷有關,可能暫時或永久。

最被忽略的其實是心理層面的不滿意與持續尺寸焦慮,

在研究中「高達 35–70%,遠超過生理併發症」。這代表即使術後客觀上變大,患者仍可能主觀覺得「不夠好」,甚至後悔動刀。

因此,手術前應充分瞭解風險與效果,必要時結合心理諮商,才是降低併發症與後悔率的關鍵

E. 如何協助想要GG擴大的男生

1️⃣醫學層面:確認是否真的需要

a. 先用標準量測(陰莖伸展長度 < 2.5 SD 才算 micropen*s)。其實大部分「覺得小」的人都在正常範圍

b. 若屬於罕見的醫學適應症(如 micropen*s、先天性內分泌異常),可以轉介內分泌科、泌尿科,討論激素治療或重建手術

c. 對於美容性質的手術,要充分告知:效果有限+風險不低(不對稱、勃起角度改變、感染等)。

2️⃣心理層面:處理「尺寸焦慮」

a.研究顯示,35–70% 術後仍會持續焦慮或不滿意(比生理併發症更常見)

b. 建議先進行 心理評估,排除「身體意象困擾(BDD)」或過度性焦慮

c. 心理師或性治療師可透過認知行為治療(CBT)幫助患者調整對「尺寸」的過度放大思維

3️⃣伴侶與生活層面

a. 研究證實,女性伴侶對陰莖大小的在意程度,遠低於親密感、溝通與技巧

b. 鼓勵伴侶間的開放對話,減少單方面的焦慮

c. 若真的希望改善性生活體驗,可以從 運動(如骨盆底肌訓練)、生活型態、性技巧 著手,而不一定非得動刀。

✅ Conclusion

總結來說,GG 擴大術不是醫療常態,而是少數情況下的選項。真正有適應症的患者極少數,多數人只是受到焦慮與文化影響。

術後滿意度並非「變大就開心」,研究數據顯示約 35–65%,而心理不滿與持續焦慮甚至高達 70%。

此外,併發症如水腫、不對稱、勃起角度改變、感染等,都可能帶來新的困擾。

協助這些男性的重點,不在於「馬上幫他變大」,而是正確評估醫學需求、處理心理焦慮、加強伴侶溝通,必要時才考慮手術。真正的關鍵在於:自信與親密感,遠比尺寸更能決定幸福感。

F.💡 整理一下

👉 協助的核心不是「幫他變大」,而是「幫他確認醫學適應症、正確認知風險、處理心理焦慮」。

👉 手術應該是最後的選項,而不是第一步。
(不是每位男生,得馬上動手術,需經專業心理評估後,才能考慮是否動刀?)

🧠《身體哪個部位胖,最傷腦筋?》 #脂肪長在哪裡最危險📝 Introduction肥胖,早已不是單純外觀的煩惱,而是全球公共衛生的隱憂我們常用 BMI 來判斷胖不胖,但 BMI 只是一個「總分」,卻沒告訴你「脂肪長在哪裡最危險‼️」偏偏,科...
18/09/2025

🧠《身體哪個部位胖,最傷腦筋?》

#脂肪長在哪裡最危險

📝 Introduction

肥胖,早已不是單純外觀的煩惱,而是全球公共衛生的隱憂

我們常用 BMI 來判斷胖不胖,但 BMI 只是一個「總分」,卻沒告訴你「脂肪長在哪裡最危險‼️」

偏偏,科學家們越來越發現:

不同部位的脂肪堆積
對健康的影響天差地遠,甚至會直擊大腦!

追蹤我的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p/DOuPxMfktoR/?igsh=ZmV1NWZ0ZXg5dGxl

追蹤我的Threads :
https://www.threads.com//post/DOuQJrykxGC?xmt=AQF0rFaZML6m9K7MnomH59Jf_9cPs8-GploABPzO4-NO-g&slof=1

最新發表於 Nature Mental Health 的研究(Zhang et al., 2025),分析了英國生物庫近 2 萬名參與者的脂肪分布與腦影像數據,揭開驚人的答案:

👉 「內臟脂肪」是腦部的頭號殺手
👉 「腿部脂肪」也暗藏風險
👉 「手臂」、「臀部」與「腹部」脂肪則會攪亂,大腦的默認模式網絡(Default Mode Network, DMN)

補充一下:

DMN 連接失調 → 容易出現:
- 記憶力下降 🧩
- 注意力渙散 🤯
- 思考效率降低 ⏳
在阿茲海默症、憂鬱症、肥胖相關的腦老化裡,DMN 幾乎都被發現「失去連結🔗協調」

換句話說,脂肪並非「均一無害」,而是會在不同部位,透過不同機制,慢慢動搖我們的 記憶力、專注力與思考能力。

A. 🔎 你身體哪裡的脂肪,脂肪最傷腦筋?

1️⃣ 內臟脂肪(腹腔深處的油)
若軀幹脂肪率 >35–40%,幾乎一定伴隨代謝風險。
研究顯示這類人群在腦影像上,會出現默認模式網絡活動異常,影響 自我回憶、場景記憶與專注力

研究人員發現:
a. 前額葉萎縮
這些和前額葉皮質萎縮、楔前葉體積縮小高度相關

b. 大腦白質被破壞
,對白質完整性破壞最嚴重(軸突密度下降,腦內訊息傳輸變慢)。

c. 認知能力下降
讓大腦「加速衰老」,認知表現下降:推理、記憶、執行功能全受影響。

2️⃣ 腿部脂肪
a. 大腿圍(Thigh circumference)
-一般以 45–55 公分 為常見區間(男性稍大、女性稍小)。過粗或過細都和代謝問題有關。
-研究顯示,大腿圍 < 50 公分 的中老年人,反而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因為肌肉量不足),但> 60 公分且主要由脂肪構, 則和代謝風險、腦功能下降有關。

b.腿部脂肪百分比(Leg fat percentage)
通常 >40% 被視為「腿部脂肪過多」,這時候就會出現不利的大腦連結變化。

c. 下半身肥胖型態(Gynoid obesity)
-臨床上稱為「梨形肥胖」,脂肪堆積在大腿與臀部。
-以往認為對心臟和血糖比較友善,但新研究顯示:對腦的邊緣系統並非完全無害。

3️⃣ 手臂/軀幹脂肪

a.手臂圍(Upper arm circumference, UAC)
正常成人:一般 22–32 cm。
35 cm(主要由脂肪堆積):提示上肢肥胖,與代謝症候群、注意力與記憶力下降相關。

b.臀圍(Hip circumference)
男性常見區間:85–100 cm
女性常見區間:90–105 cm

腰臀比(WHR):
男性 >0.90、女性 >0.85 = 中心型肥胖
這些與「默認模式網絡(DMN)失調」相關,可能增加」記憶與注意力障礙」風險。

c. 腹圍(Waist circumference, WC)
👉 這是最被國際指南重視的指標!
亞洲人標準(WHO/IDF):

男性 ≥90 cm
女性 ≥80 cm

超過這個範圍 → 內臟脂肪過多 → 與腦萎縮、DMN 連結下降、白質完整性受損高度相關。

d. 軀幹脂肪(Trunk fat)
若軀幹脂肪率 >35–40%,幾乎一定伴隨代謝風險。
研究顯示這類人群在腦影像上,會出現默認模式網絡活動異常,影響 自我回憶、場景記憶與專注力。

B. 🧩 為什麼身體局部脂肪堆積,會傷腦?

研究人員表示:

a.慢性發炎:脂肪組織會分泌細胞激素,像「慢性火苗」燒到腦子。

b.血管代謝壓力:內臟脂肪擠壓循環系統,減少大腦供血

c.荷爾蒙影響:脂肪分布與胰島素、皮質醇互相作用,加速腦細胞壓力

C. 📝 Conclusion

這項研究提醒我們:

🚫 胖不只是腰帶扣不上的問題,而是腦袋悄悄在「加速老化」

✅ 內臟脂肪最該優先控制,因為它與大腦萎縮、白質受損、認知下降高度相關

⚠️ 腿部脂肪雖被認為「對代謝比較安全」,但其實可能影響情緒與專注的神經連結

🔄 手臂、臀部與腹部脂肪也會牽動默認模式網絡,讓我們更容易記憶力差、注意力渙散

因此,減脂的重點不只是「瘦下來」,更是「瘦對地方」。

未來的健康管理,應該從「體重數字」升級到「你的脂肪地圖」

因為胖在哪裡,可能決定了你的腦袋會年輕多久! 🧠✨

D. 國際期刊: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4220-025-00501-8

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5410624/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16503272501626X

🦠 【益生菌 × 陰道健康】-是守護?-是雞肋?很多女性朋友好奇,私下問及:「吃益生菌真的能保護陰道嗎?」答案並不是簡單的「Yes」或「No」。陰道是一個擁有自我防禦能力的環境,乳酸桿菌就是它的天然守護者,能維持酸性屏障,抑制壞菌滋生。然而...
16/09/2025

🦠 【益生菌 × 陰道健康】

-是守護?

-是雞肋?

很多女性朋友好奇,私下問及:「吃益生菌真的能保護陰道嗎?」

答案並不是簡單的「Yes」或「No」。陰道是一個擁有自我防禦能力的環境,乳酸桿菌就是它的天然守護者,能維持酸性屏障,抑制壞菌滋生。

然而,當菌群失衡時,細菌性陰道炎(BV)或念珠菌感染(VVC)就可能找上門。這時候,益生菌被寄予厚望——但它的作用究竟有多大?是值得投資的健康守門員,還是名過其實的保健噱頭?

請追蹤我的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p/DOrjcP6krPh/?igsh=Z2k4Nmk3bm81YzF3

請追蹤我的Threads:
https://www.threads.com//post/DOrj3M2E0jk?xmt=AQF0XhGQdFi7Wu8Hq0l9g-G4MLO4FqjsNWDvXw59numrJQ&slof=1

A. 陰道的守護者:乳酸桿菌

陰道內天生住著乳酸桿菌,它們會分泌乳酸,讓陰道保持在 pH 3.5–4.5 的酸性環境,這樣壞菌(像加德納菌 Gardnerella vaginalis 或念珠菌)就不容易大量滋生。

當乳酸桿菌減少 → 平衡被打破 → 就可能出現 細菌性陰道炎(BV) 或 陰道念珠菌感染(VVC)。

B. 益生菌的幫助

a. 👉 口服益生菌
研究分析了多項隨機臨床試驗(RCT),探討口服乳酸桿菌對細菌性陰道炎(BV)的影響:

-口服乳酸桿菌(包含 Lactobacillus rhamnosus 與 L. reuteri 等菌株)能顯著降低 Nugent score,代表能改善陰道菌群失衡
-相較安慰劑,益生菌組的陰道菌群恢復到健康狀態的比例更高。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1012733

b. 👉 陰道直接給益生菌
研究發現,把含乳酸桿菌的益生菌凝膠或膠囊直接放入陰道,對 細菌性陰道炎(BV) 與 陰道念珠菌感染(VVC) 的效果。
發現:

-對細菌、有效 → 使用陰道益生菌有望改善治療效果並降低復發率。
-對真菌、無效→ 效果有限,證據不足。

研究也發現:另一個大問題是
這些人的益生菌停用後,益生菌菌株往往 無法長期定殖在陰道,因此保護作用會隨時間減弱。

c. 👉 抗生素 + 益生菌黃金組合
分析多項隨機對照試驗(RCT),比較 單用抗生素 vs 抗生素 + 益生菌。
發現「抗生素 + 益生菌」組別:

✅ 治癒率更高
✅ 復發率顯著降低
✅ 副作用並未增加

結論:益生菌能 有效改善抗生素治療細菌性陰道炎(BV)的效果,是一種安全的輔助治療方式。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5698149/

C. 爭議與需要注意的部分

a. 菌株差異很大
不同乳桿菌種類(如 L. crispatus, L. rhamnosus, L. iners 等)在陰道適應性與保護力不同。
某些菌株可能效果很好,某些則效果不明。比如 L. iners 有研究指出,在某些條件下它主導的菌群,比 L. crispatus 主導的菌群更容易與 BV 或細菌感染有關。

#保護力不同

b. 定殖持久性差
許多研究發現,即使在給予益生菌期間能檢測到菌株,但是停藥後不久該菌株在陰道裡就消失/下降,未能長期穩定存在。

這意味著「用益生菌改變陰道菌群」不見得能維持很久。

#維持效果不久

c. 不同給予方式與劑量問題
口服的益生菌 vs 陰道直接給予益生菌
一次性給 vs 維持性給予?
菌數(CFU)多少有效等?
目前都在不同研究,間差異很大

#研究差異很大

d. 安全性與人群差異
在孕婦、免疫力差者、或有其他陰道條件者(如頻繁沖洗、有性病史等)中,安全性與效果可能不完全一樣,需要更專門研究。

D. 🌟 整理一下

1.益生菌對陰道正確使用

益生菌可輔助改善陰道菌群失衡,但須挑對菌株與劑量:

a. 挑對菌株:L. crispatus、L. rhamnosus GR-1、L. reuteri RC-14 最有科學證據支持

b.用對劑量:至少 10⁸–10¹⁰ CFU/天,連續使用數週才有效。(多數研究建議 連續使用 4–12 週 才能看到顯著效果)

c.口服:通常每天一次(例如 L. rhamnosus GR-1 + L. reuteri RC-14,各 ≥10⁹ CFU)

d. 陰道給藥:多以凝膠或膠囊,每天或隔日一次,為期 5–10 天,常用於急性感染或抗生素治療後

e. 提醒妳:
⚠️ 不同品牌的益生菌,菌株名稱(例如 GR-1、RC-14)必須明確標示,否則效果無法保證。
⚠️ 劑量太低(

🧠 【你還在一直喝無糖飲料嗎?】-代糖的代價 #無糖不是沒有糖 #零糖也非沒有糖Introduction在這個「戒糖風潮」席捲全球的年代,超市飲料架上到處可見「零卡零糖」的標籤。人們以為,用代糖取代蔗糖,就能既享受甜味,又避免肥胖、糖尿病和...
16/09/2025

🧠 【你還在一直喝無糖飲料嗎?】

-代糖的代價

#無糖不是沒有糖
#零糖也非沒有糖

Introduction

在這個「戒糖風潮」席捲全球的年代,超市飲料架上到處可見「零卡零糖」的標籤。人們以為,用代糖取代蔗糖,就能既享受甜味,又避免肥胖、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於是,阿斯巴甜、赤藓糖醇、木糖醇、糖精等「代糖明星」迅速竄紅,成為許多人日常生活中的「隱形夥伴」。

但,真相可能不如我們想像的美好。最新發表於《Neurology(神經病學)》的一項 8 年追蹤研究【Gonçalves et al., 2025】卻告訴我們:代糖或許正在「偷走」你的腦力!

請追蹤我的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p/DOpMkURAQLu/

請追蹤我的Threads:
https://www.threads.com//post/DOpNHGbEmb2?xmt=AQF0oqGTKryYuKUt_HGGeGPrzBzMxOLbNjTQ9iIFA8g4Uw

研究發現:甜味劑 × 認知下降

研究團隊納入 12772 名巴西成年人(平均年齡 51.9 歲,54.8% 女性),對比不同代糖攝入量與認知表現的變化。結果讓人倒吸一口氣:

- 記憶力下降速度:📉 高攝入組比低攝入組快 32%
- 語言流暢性下降速度:🗣 高攝入組快 173%
- 整體認知能力下降速度:🧩 高攝入組快 62%

換算下來,等於額外 1.6 年的認知衰老!
更令人震驚的是,這個影響主要出現在 [60 歲以下] 人群。

在具體甜味劑中,阿斯巴甜、糖精、木糖醇、山梨醇、安賽蜜與赤藓糖醇均與認知下降有關,其中 [木糖醇與赤藓糖醇] 影響最明顯。

為什麼代糖會影響大腦?

雖然目前機制仍在研究中,但科學家提出了幾個可能的解釋:

1️⃣ 腸腦軸干擾:代糖改變腸道菌群,進而影響神經傳導物質與腦功能。
2️⃣ 代謝與胰島素反應:某些代糖可能干擾胰島素訊號,影響大腦能量供應。
3️⃣ 炎症與血管影響:代糖或提高氧化壓力,造成腦血管微損傷,加速衰退。

生活中的提醒

- 👩‍💼 中年族群要警惕:看似「無糖」的飲食習慣,可能是隱形認知殺手。
- 🩺 糖尿病患者:代糖不是安全護身符,反而在某些情況下與記憶力下降有關。
- 🥤 高頻率使用者:每天喝「零卡飲料」的人,認知衰退風險更明顯。

Conclusion

代糖或許不像我們以為的那麼無害。這項長達 8 年的研究提醒我們:減糖不等於狂用代糖。真正護腦、護心、護身體的方式,仍然是 均衡飲食、多吃天然食材、保持運動與良好生活習慣。

下一次你拿起一罐「零卡可樂」或「無糖奶茶」時,不妨多想一想:這杯「甜蜜的假象」,是否真的值得?

📚 國際期刊

https://www.neurology.org/doi/10.1212/WNL.0000000000214023

https://www.ahajournals.org/doi/10.1161/strokeaha.116.016027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002/oby.22139

😱【骨頭,怕你錯過吃飯時間!】-不吃早餐、太晚吃晚餐、太危險了‼️ #轉給三餐不正常的人知道日本一項超過 92.7 萬人 的超大型研究(追蹤 2.6 年)震撼發現:👉 跳過早餐 → 骨折風險 ↑18%👉 晚餐吃太晚 → 骨折風險 ↑8%(包...
14/09/2025

😱【骨頭,怕你錯過吃飯時間!】

-不吃早餐、太晚吃晚餐、太危險了‼️

#轉給三餐不正常的人知道

日本一項超過 92.7 萬人 的超大型研究(追蹤 2.6 年)震撼發現:

👉 跳過早餐 → 骨折風險 ↑18%
👉 晚餐吃太晚 → 骨折風險 ↑8%
(包含脊椎與髖部等重大骨折)

請追蹤我的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p/DOmW9Mnkl1b/?igsh=MXFzcnc0ZDk5bnZ0dA==

請追蹤我的Threads :
https://www.threads.com//post/DOmXQ1DkyFl?xmt=AQF08gUK-2xDveqI4uNANg2BIOr_N4_matNzoGFGMJx-1w&slof=1

📌 發表於 Journal of the Endocrine Society(2025, Nakajima H. et al.)
---

A. 為什麼「錯的吃飯時間」會害骨頭?

研究人員發現:
🔹 不吃早餐:
- 鈣、維生素 D 攝取不足
- 長期導致骨質疏鬆、骨修復變差

🔹 晚餐太晚:
- 干擾睡眠、升高壓力荷爾蒙(皮質醇)
- 增加氧化壓力 → 骨頭分解加快

結果是:骨頭就像「沒時間休息的工地」,長期耗損卻無法好好修補。
---

B. 哪些人是「高危險族群」?

😴 睡不好 → 骨修復打折扣
🚬 抽菸多 → 尼古丁加速骨質流失
🍔 BMI 偏高 → 體重壓力 + 代謝風險
💤 運動不足 → 骨密度下降

👉 如果你中兩項以上,就要更注意「三餐規律」+「骨頭保養」啦!🦴

C. 小結

🦴 骨質疏鬆不是只有「老年人」的問題!

這份研究顯示:吃飯的時間點 跟 骨頭健康 一樣息息相關。

長遠來看,養成「規律三餐、避免太晚吃」的習慣,比你想的還要關鍵。

💡 也許下一次提醒朋友「別太晚吃宵夜」或「不吃早餐」時,可以補一句:

「不是怕胖,是怕骨頭斷了!」

---
D. 📖 參考文獻:
https://academic.oup.com/jes/article/9/9/bvaf127/8241072
Nakajima H, et al. Dietary Habits and Osteoporotic Fracture Risk: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Using Large-Scale Claims Data. Journal of the Endocrine Society.

【你的主管👨‍💼/老闆,有NPD?】-你也有NPD? ?(見留言處) ?(見留言處)請追蹤我的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p/DOj5FAUEuOZ/?igsh=dWZjZG9sb3NwMGJn請...
13/09/2025

【你的主管👨‍💼/老闆,有NPD?】

-你也有NPD?

?(見留言處)
?(見留言處)

請追蹤我的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p/DOj5FAUEuOZ/?igsh=dWZjZG9sb3NwMGJn

請追蹤我的 Threads:

https://www.threads.com//post/DOj5efEEwXg?xmt=AQF0g9oCNYQNL-Ab2p-24n3P0zqE16vCbqOpdhFGEy89bA&slof=1

在職場上,你是否曾遇過這樣的主管:永遠想被誇讚、不能接受批評、總是把功勞據為己有?

這些行為或許只是「自戀特質」,但若長期、廣泛、且嚴重影響人際與工作功能,則可能涉及 自戀型人格障礙(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 NPD)。

NPD 是臨床精神醫學中的人格障礙之一,核心特徵是持續的自我膨脹、渴望讚美、缺乏同理心。

在職場環境中,當主管長期處於權力與讚美的迴音室裡,更容易強化這些特質,甚至演變成傾向性或病態化的人格模式。

所以當主管久了,你會不會,也容易變成自戀型人格障礙(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 NPD)?

🧠 什麼是 NPD?

一種 人格障礙,被列在 DSM-5(美國精神醫學會《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中。

主要特徵:持續且廣泛的自我膨脹、需要他人仰慕、缺乏同理心。

患者往往在人際關係、工作和情感生活中出現重大困擾。

📚 科學依據與研究觀察

1. 權力與自戀的關聯

社會心理學研究顯示,長期處在權力地位的人,更容易展現自戀特質。

因為權力會帶來「地位提升」「他人仰慕」「缺乏挑戰者」,這些環境因素容易增強「自我膨脹」與「優越感」。

Keltner 等人的「權力悖論」(power paradox) 研究指出:權力起初是基於同理心和合作,但一旦擁有,卻往往導致自我中心與同理心下降。

2. 領導職位與人格改變

長期當主管,周圍人通常更順從、讚美或不敢挑戰。這種「迴音室效應」(echo chamber)會讓主管逐漸相信「自己特別正確、特別重要」

有研究指出,高層主管與政治領袖的自戀傾向明顯高於一般人群,但大多數人仍屬於「次臨床自戀」(subclinical narcissism),並未達到人格障礙程度。

3. NPD 與職場領導的雙向影響

部分研究發現,有自戀傾向的人更容易爬上主管位置(因為自信、敢表現、富有魅力)。
但反過來,當上主管之後,權力本身也會放大既有的自戀特質。
這是一種「雙向放大」現象:自戀 → 當上主管 → 權力加強自戀 → 更難同理他人。

⚖️ 科學結論

「不是所有主管都會變成 NPD」

因為是否成為人格障礙,還涉及先天人格、童年經驗、心理韌性等因素

#不要長期當主管

但長期主管職位確實可能增加「自戀特質」,例如更難接受批評、過度關注形象、缺乏耐心

臨床 NPD 與一般自戀特質不同:NPD 屬於精神醫學診斷,必須符合嚴格的 DSM-5 標準。

⚖️ 如何區分「自戀特質」 vs 「NPD 傾向」

1.自戀特質
短期內或特定情境下表現強勢,但仍有調整空間

2.NPD 傾向
特徵持續多年、影響廣泛、造成團隊功能與人際嚴重損害。

別忘了,你自己本身也有NPD?

當 NPD 遇上 NPD:就是「鏡子遇上鏡子」⚡

他們往往互相吸引(因為覺得對方很「特別」),但很快會陷入 競爭、嫉妒、權力衝突。

關係模式常是「短暫激情 → 長期拉扯 → 最終破裂」。

這樣,你明白了嗎?

🛠️ 實務建議

身為下屬怎麼辦?

1.保持專業距離:盡量少涉及主管的「自我榮耀」議題

2.善用讚美:在適度範圍給予正向回饋,避免直接挑戰其權威

3.記錄保護自己:遇到推卸責任或不當對待,留下紀錄,以防後續爭議

4.尋求組織支持:嚴重影響工作時,可向人資或更高層反映

✍️ Conclusion

總結來說,「當主管久了」並不代表一定會成為 NPD,但研究指出,權力的確會放大自戀傾向,讓人更難接受批評、更關注形象,並且缺乏耐心與同理心。

要區分「自戀特質」與「臨床 NPD」,關鍵在於:是否 長期存在、是否 影響到團隊與人際功能,以及是否 無法調整

對下屬而言,最務實的做法是保持專業距離、適度給予正向回饋、保護自己並尋求組織支持

別忘了,自戀特質並不一定是壞事,它有時能驅動成功;但一旦失衡,便可能演變成讓人痛苦的人格障礙。

#真正的診斷仍需由專業精神醫師或心理師評估。

😱【夜夜夜夜驚醒 = 身體緊緊的警訊】 #轉給夜間常常𪄴醒的人參考你是不是常常半夜突然驚醒,心跳加快、滿身大汗,卻又說不出原因?很多人以為只是「壓力大」或「作夢」,但其實,夜間驚醒可能是身體正在向你「暗暗求救」!請follow我的Insta...
12/09/2025

😱【夜夜夜夜驚醒 = 身體緊緊的警訊】

#轉給夜間常常𪄴醒的人參考

你是不是常常半夜突然驚醒,心跳加快、滿身大汗,卻又說不出原因?

很多人以為只是「壓力大」或「作夢」,但其實,夜間驚醒可能是身體正在向你「暗暗求救」!

請follow我的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p/DOhWLhdkowx/?igsh=MWE5b2c2cDE1dzNl

請follow我的 Threads:
https://www.threads.com//post/DOhW0jLk0De?xmt=AQF055fF4sOgOzewhC8Lt6kxyR2NV3vIIXZdwGo8IGFAbQ&slof=1

🌙 為什麼會夜間驚醒?

夜間驚醒,醫學上常與「交感神經過度活化」有關

正常睡眠應該經歷淺眠 → 熟睡 → 快速動眼期(做夢)

如果中途常被「喚醒」,代表身體或大腦在夜裡受到了干擾。

⚠️ 可能潛藏的疾病警訊

1️⃣ 睡眠呼吸中止症(OSA)
特徵:打呼、睡夢中呼吸暫停、早上頭痛。
原因:上呼吸道阻塞,導致缺氧,大腦強迫把你「叫醒」。
📖 研究指出,OSA 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風險,也跟著顯著上升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9-023-00846-6

2️⃣ 心臟問題
心律不整、心衰竭或心絞痛,都可能在夜間讓人驚醒。
部分人會有胸悶、心悸、甚至伴隨呼吸困難。
📖 Rev Cardiovasc Med 報導,夜間心臟症狀,常是冠心病的早期信號

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12326418/

3️⃣ 胃食道逆流(GERD)
半夜突然被「火燒心」驚醒?可能是胃酸跑上食道。
平躺時更容易發作,導致反覆驚醒。
📖 Journal of 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的資料指出,GERD 患者常有夜間覺醒與睡眠品質下降

https://journals.lww.com/jcge/abstract/2020/09000/nocturnal_gastroesophageal_reflux_disease__gerd_.3.aspx

4️⃣ 焦慮與憂鬱症
情緒疾病不只影響白天,夜間也會干擾大腦放鬆機制。
典型表現:淺眠、多夢、半夜易醒後難再入睡。
📖 J Affect Disord 研究指出,失眠和夜醒是憂鬱症的核心症狀之一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9105962/

5️⃣ 低血糖(糖尿病患者要特別注意)
半夜出冷汗、心悸、餓醒,可能是血糖掉得太低。
特別常見於打胰島素或口服降糖藥的患者。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1530891X20403118

🛌 自我檢測小提醒

1.你是否一週有 ≥3次夜間驚醒?

2.是否伴隨 胸悶、呼吸困難、強烈胃酸逆流?

3.白天是否出現 嗜睡、專注力下降、情緒不穩?

👉 如果答案多數「是」,就該考慮去醫院做進一步檢查。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16459140/

✅ 小結

夜間驚醒不是「小事」,可能是睡眠呼吸中止、心臟、消化道或情緒疾病的「早期預警」

與其靠安眠藥硬撐,不如先找出背後的「病根」

#不是一直在吃安眠藥

記住:
「身體在夜裡的吶喊,往往比白天更真實」

Address

馬來西亞
George Town
11600

Telephone

+60109863558

Website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黃軒醫師 Dr. Ooi Hean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Practice

Send a message to 黃軒醫師 Dr. Ooi Hean: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