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市東區安全健康促進會

新竹市東區安全健康促進會 我們堅持作對的事,從2013年通過國際安全社區後,至今已超過十年,依然持續深耕社區安全暨健康營造,關心民眾日常生活💖

 新竹市東區於2009年結合新竹國泰醫院、振興、立功、科園等3個豐富經驗的社區發展協會及陽光國小為合作夥伴,結合東區區公所、衛生局、消防局等公私部門,依循世界衛生組織社區安全推廣協進中心國際安全社區七項準則,透過審視社區的傷害統計調查資料,規劃社區安全促進工作,全力執行。歷經4年的努力,於今(102)年9月進行評鑑,11月通過認證,是目前台灣地區第20個,也是桃竹苗地區第1個獲得世界衛生組織社區安全推廣協進中心網絡成員,會員編號321號。
居家安全、學校安全、交通安全、公共場域安全及蓄意性傷害防制等五大議題,獲得這份喜悅與榮耀的同時,也加重了我們為社區營造安全生活使命感。新竹市政府支持轄內各區陸續跟進,共同努力為新竹市永續經營一個安全、健康及幸福的友善城市。
我們堅持作對的事,不放棄健康安全計畫,本會附屬新竹國泰綜合醫院之下,逐漸轉型推動慢性病整合照護及深耕社區健康營造,未來導入WHO高齡友善基層照護,提供高齡服務多元化,建構「在地老化活躍老化」之理念。

24/10/2025

新竹市衛生局提醒 慎防不明抽血健檢推銷

近日有外縣市檢驗所人員,到民宅、公司、商店推銷「到宅抽血健檢」服務。衛生局提醒民眾,抽血檢驗須謹慎,陌生推銷莫輕信,健康權益要小心。
若遇可疑推銷,請保留價目表、申請單、報告單或收據等資料,向衛生局檢舉,以維護自身安全。
相關疑問可來電衛生局03-5355253洽詢。

21/10/2025

👉👉114年「居家安全與事故預防培訓課程」開放報名囉!
在最熟悉的家中,其實潛藏著許多被忽略的風險。
本課程將帶領大家認識事故成因、掌握防護重點,並運用實用資源,
一起學習如何預防居家意外,打造更安全的生活環境。

⭐ 研習對象
居家托育專業人員、居家托育中心訪視輔導員、育兒指導員、社工、家庭關懷訪視員、及其他托育相關專業人員

⭐研習場次
▸ 北部場|11/2(日)09:00-12:00
▸ 南部場|11/8(六)09:00-12:00
▸ 中部場|11/15(六)09:00-12:00
▸ 東部場|11/15(六)14:00-17:00

⭐課程詳情與報名方式請洽官網
https://www.safe.org.tw/news-detail/171/

誠摯邀請你一同成為推動居家安全的力量 ❤️
#居家安全與事故預防
#居家安全研習課程

21/10/2025

【 #竹市健康嘉年華✊大家醫起來 無菸最自在】
新竹市衛生局將在11/1(六)舉辦「大家醫起來 無菸最自在」健康嘉年華!活動結合趣味競賽、健康闖關、互動體驗及摸彩,讓市民在歡笑中學習健康知識,並有機會抽中實用好禮。

🔹 活動資訊
📅時間|114/11/01(六)09:00–13:00
📍地點|國立新竹高級工業職業學校

🔹 活動亮點:
✅ 趣味競賽(需事先報名):採隊伍報名參賽制,歡迎新竹市市民踴躍組隊參與(年齡不限,報名網址:https://reurl.cc/A3rQMQ),前三名隊伍可獲獎金與獎盃(最高3,000元)。
✅ 健康闖關:凡參與健康闖關並完成指定關卡之民眾,即可獲得摸彩機會。
✅ 互動體驗:體驗智慧健康促進科技,將運動變有趣!
✅ 摸彩活動:藍芽耳機、氣炸鍋、膠囊咖啡機、禮卷及商品卡等豐富好禮。

👨‍⚕️大家醫計畫啟動|厝邊好醫師在你身邊
本市 99 家醫療院所已啟動由社區醫療群+合作醫院組成的照護團隊,長期追蹤與健康管理,讓你看病更安心。
院所名單可查詢:https://reurl.cc/GNNErD。

🚭 衛教提醒
吸菸是心血管疾病、中風、周邊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險因子。想戒菸,撥打免付費戒菸專線 0800-63-63-63,或至全國醫事機構使用戒菸服務。

👉 行動呼籲
標記一位你想一起變健康的朋友,11/1(六)共度美好週末~
健康闖關、互動體驗、摸彩活動皆歡迎市民朋友自由參加!
透過健康宣導活動認識戒菸、慢性病照護、心理健康,並將健康行為融入日常生活 #就從今天開始 💪

完整市政新聞:https://reurl.cc/qYy2ZE

#新竹市健康嘉年華 #全齡參與 #大家醫計畫 #無菸環境 #戒菸服務 #心理健康 #健康新竹

隨著年紀增加,補鈣就越來越重要簡單習慣就能維持住健康骨力🦴🥛🌟 骨骼健康3關鍵: ✅ 每天早晚一杯乳品(各240ml)補鈣質、蛋白質,骨頭更強健 ✅ 牛奶、優格、起司都可以不喝奶的長輩,也能用高鈣豆製品來補充 ✅ 均衡飲食、多曬太陽、規律運...
20/10/2025

隨著年紀增加,補鈣就越來越重要
簡單習慣就能維持住健康骨力🦴🥛

🌟 骨骼健康3關鍵:
✅ 每天早晚一杯乳品(各240ml)
補鈣質、蛋白質,骨頭更強健

✅ 牛奶、優格、起司都可以
不喝奶的長輩,也能用高鈣豆製品來補充

✅ 均衡飲食、多曬太陽、規律運動
戒菸、酒,才能真正防骨鬆

📌 小提醒
市售乳品和優格
建議挑選「低脂、無糖」的更健康喔!
讓骨骼結實有力,行動更自在🏃‍♂️

📚參考資料:國健署〈我的餐盤手冊〉

19/10/2025

薑能讓脂聯素上升、腰圍變細,代謝悄悄啟動了

在門診裡,我有時被問:「張醫師,喝薑茶真的有幫助嗎?」
這問題我以前也只能笑著說:「溫溫的、舒服就好啦~」但現在,我可以很肯定地說:「對身體代謝真的有幫助,而且有研究數據支持!」

2025 年發表在《Complementary Therapies in Medicine》的一篇系統性回顧,整理了 36 篇臨床試驗、1832 位成人的資料,用科學的方法幫我們解答這個日常的問題,薑,除了溫暖,更是身體代謝的「啟動鍵」。

關鍵數據給我們的答案:
• 脂聯素(Adiponectin)平均上升 0.84 μg/mL
• 腰圍平均減少 0.65 公分
• 體脂百分比平均下降 1.49%
這不是單靠意志力「逼瘦」,而是身體自己在調節,真的開始動起來了。

脂聯素是什麼?讓脂肪「聽話」的關鍵荷爾蒙

大家可能不太熟悉「脂聯素」這個名字,但這是我在門診越來越常提到的關鍵角色。它是由脂肪細胞自己分泌的荷爾蒙,功能卻不是囤脂,而是像一個「代謝指揮官」。

當脂聯素夠高,身體的反應會是:
脂肪開始當燃料用
胰島素變得更靈敏
血糖不容易亂飆
發炎反應也比較不會亂來

但如果脂聯素偏低,脂肪會囤積、代謝慢下來,還容易變成胰島素阻抗、脂肪肝、甚至代謝症候群。

所以最重要的,是這個研究裡脂聯素真的有顯著上升,這代表身體的核心代謝狀態正在變好,不只是體重秤上的數字。

臨床上看到的改變:從「有感」到「有據」

大家可能會想:「腰圍少 0.65 公分、體脂降 1.49%,這有差嗎?」
我告訴大家,這不是只是小數點的問題。這樣的變化,很可能代表 「內臟脂肪」正在動搖,而不是摸得到的皮下脂肪。

內臟脂肪才是最惡名昭彰的那種,它不是你抓得到的肚皮肉,而是躲在肚子裡、包住肝臟、壓迫胰臟的那一層,看不到、但對健康威脅最大。它會讓血糖控制失衡,也會讓心血管的壓力越來越大。

但當我們看到數據開始變動 - 腰圍縮了、體脂降了,我知道,這代表身體開始在「動員」,把這些藏很深的壓力釋放出來。而這時,脂聯素如果也跟著升高,身體的調節能力就會大幅改善。

這就像是身體按下了一個「自己修復」的開關,不只是瘦了,而是代謝變得更聰明、更有彈性,那些原本悄悄堆積的風險,也開始慢慢反轉。

健康,不是靠逼自己瘦下來,而是讓身體願意配合你

我知道很多人努力很久,體重還是不動,心裡很氣餒。但我想說的是,身體不是逼出來的,它需要被照顧、被調節,才會慢慢願意「自己瘦回來」。

脂聯素就像是一個重新召回代謝軍隊的號角,只要它上來,身體就會開始慢慢配合你了。

所以,薑這個看起來平凡的食材,只要用對時機、用對方法,它就能悄悄點燃身體的智慧,讓脂肪不再卡住、讓代謝流暢起來、讓你不再靠拚命,而是靠身體自己想要變好。

參考資料
Impact of ginger supplementation on obesity indices and adipokine profiles in adults: A GRADE-based systematic review and dose-response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Complementary Therapies in Medicine. 2025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965229925001360

17/10/2025

#危機時刻,與你同在☀️

💬當身邊的親友出現疑似精神症狀,如自言自語、幻覺、混亂行為,甚至可能傷害自己或他人時,該怎麼辦?
👀面對這些突發狀況,你可能會感到驚慌失措。但請記得,你不是孤單一人🤜🤛

你可以撥打:
🔸新竹市衛生局精神衛生業務諮詢專線:03-5355279
(週一至週五 8:00-12:00 / 13:00-17:00)
🔸新竹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諮詢專線:03-5355276

💟讓我們一起,用正確的知識與行動,守護身邊每一個需要幫助的生命。

14/10/2025

情緒麻木 - 當情緒被關掉,世界也跟著變灰了

有時在診間和憂鬱症患者聊時,有些人會靜靜地說:「我現在好像不再那麼悲傷了,可是也沒什麼感覺了。」

這樣的「沒感覺」,不是裝的,更不是逃避,而是一種真實存在的大腦保護機制。這種狀態有一個名字,叫做「情緒麻木」(emotional blunting) - 就像大腦的情緒開關被暫時關掉,讓人對快樂與痛苦都失去了反應。

2025年發表在《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的研究就提醒我們這個現象,憂鬱症的康復過程,不應只看「負向情緒」是否減少,更該關注「正向情緒」是否回來。研究團隊回顧了近五十年來針對憂鬱症患者的長期追蹤研究,結果發現,大多數的研究都忽略了「快樂、滿足、平靜」這些正向情緒的變化,只記錄悲傷和焦慮的起伏。

這就像治病只量體溫,不量心跳。
病人或許退燒了,但心臟可能還沒真正動起來。

快樂的回來,其實是一場全身的復原

研究中提到,大約有八成的憂鬱症研究使用了「生態瞬時評估」(Ecological Momentary Assessment),也就是用手機或電子日記記錄每天多次的情緒變化。這些資料顯示,當一個人的正向情緒下降,不只是心情變低落,連身體的節奏都會被拉走。

呼吸變淺、睡不好、免疫力下降、腦內多巴胺(Dopamine)與血清素(Serotonin)分泌減少,這些都在告訴我們:快樂不只是心理現象,而是全身的生理反應。

而當正向情緒慢慢回來的時候,身體也會開始變化。睡得比較沉、走路變輕鬆、聲音變溫柔、表情有了光。那是身體重新與大腦對話的時刻,代表內在的生命力正在恢復。

所以我常對病人說:「有一天,當您突然覺得風有味道、食物變好吃、想去走走,那就是身體在告訴您,復原開始了。」

從「沒感覺」到「有感覺」,需要練習,也需要等待

許多人誤以為,只要憂鬱症的藥物控制得好,快樂就會自己回來。但研究指出,抗憂鬱藥物雖能降低痛苦,卻也可能讓情緒變得平淡。這並非副作用,而是一種神經保護的暫時機制。
身體在修復,但情緒的線路還沒重新接上。

那該怎麼辦?
我的建議是:不要急著「恢復快樂」,而是先「恢復感覺」。

每天給自己三次「情緒點名」:早上起床、中午、晚上睡前,問自己一句:「我現在感覺到什麼?」
不管答案是空白、緊繃、疲倦、還是平靜,都沒關係。這樣的練習,能讓大腦的情緒迴路重新啟動,逐漸建立感受力。

另外,我也鼓勵病人做「感官復健」。
吃飯時慢慢嚐味道、聽音樂時閉眼、散步時注意風的方向。當我們喚醒味覺、聽覺、觸覺,大腦報酬系統的多巴胺神經元就會被激活,這就是正向情緒的生理基礎。
別小看這些小事,它們比藥物更能幫助情緒復原。

讓快樂回家的五感路線

在這篇研究裡,我最欣賞的一點是,它提醒我們:快樂的恢復是一個過程,不是一個瞬間。
我們可以透過生活習慣,協助這個過程加速。

每天曬十五分鐘的陽光,會讓腦內的血清素穩定。
規律的運動,會促進多巴胺釋放。
簡單的社交互動,例如問候朋友、跟店員聊幾句,都能刺激催產素,帶來安全感。
而這些微小的生理變化,會慢慢累積成一種「想再活一次」的力量。

快樂不是來自外在,而是神經系統被重新點亮的結果。當我們願意用身體去感受生活、用心去觀察情緒,大腦就會慢慢學會回應,讓喜悅有機會再次進來。

情緒的康復,才是人生真正的康復

我常說,憂鬱症的康復有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走出黑暗」,第二階段是「看見光」。
前者是醫療的責任,後者是生活的功課。

正向情緒的恢復,不只是心理上的「變好」,而是一個深層的神經修復歷程。當我們能重新體會美食的香氣、音樂的節奏、陽光的溫度,代表大腦的報酬系統與情緒網路又重新接上了。
而這樣的「能感覺」本身,就是健康的象徵。

如果您正經歷憂鬱、焦慮,或是單純覺得人生變得「無味」,請不要責怪自己。
這不是懶散、不是想太多,而是您的神經系統還在復原。請給它時間,也給自己機會。

有一天,當您突然覺得一杯咖啡特別香、一首老歌聽起來特別動人,那一刻,就是情緒麻木融化的開始。那不是小事,那是生命回來的聲音。

參考資料:
Tracking positive emotions in the course of adult depression: A systematic scoping review of longitudinal studies.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2025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65032725018294

✅撥打免付費戒菸專線📞0800-63-63-63( LINE@: )✅全國超過2,700家戒菸服務合約醫事機構☎️查詢電話:02-2351-0120🌐網址:https://ttc.hpa.gov.tw/Web/Agency.aspx
14/10/2025

✅撥打免付費戒菸專線📞0800-63-63-63
( LINE@: )
✅全國超過2,700家戒菸服務合約醫事機構
☎️查詢電話:02-2351-0120
🌐網址:https://ttc.hpa.gov.tw/Web/Agency.aspx

健康是最重要的!
吸菸不僅會對自己的身體造成傷害,還會影響身邊的人,增加二手煙的危害😨

研究顯示,吸菸會導致多種健康問題,如 #肺癌、 #呼吸道疾病 和 #心血管疾病❣️

對菸說NO,選擇運動、健康飲食和開心交朋友!
讓我們一起保護自己和他人的健康,成為健康生活的推動者!

拒菸是健康的關鍵,無論何時都要 #勇於拒菸,都是對自己和家人的責任🌱

🇹🇼國慶寶寶🍼生日快樂🎂
10/10/2025

🇹🇼國慶寶寶🍼
生日快樂🎂

08/10/2025

🌟 食品不是藥,拒當廣告冤大頭!
市面上常見許多誇大療效的食品廣告,號稱可以「延緩老化」、「治療疾病」甚至「改善失眠、減肥瘦身」。但大家要注意!食品不能宣稱療效,這樣的廣告其實已經違法!
🚫 常見誤導手法
1. 誇大不實:像是「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活化DNA」等浮誇說法。
2. 涉及醫療功效:宣稱能治療失眠、降血壓、護肝護腎等。
3. 濫用字號:假冒或誤導使用 TFDA 核准字號,讓人誤以為有效。
👀 學會三招自保
• 停:看到誇張療效的廣告,先「停」下來!
• 看:仔細「看」清楚商品標示與相關說明。
• 聽:聽取專業醫師、營養師建議,不要隨便「聽」信陌生推銷。
💡 提醒您
食品主要是補充營養,不能取代藥品的治療效果。購買前,保持理性與警覺,才能守護荷包與健康。
👉 新竹市衛生局關心您 ❤️

㊗️中秋節快樂🥮 #長者功能評估 #六大面向評估-長者營養
06/10/2025

㊗️中秋節快樂🥮
#長者功能評估
#六大面向評估-長者營養

預防勝於治療有任何身體狀況請及早主動檢查🧐
04/10/2025

預防勝於治療
有任何身體狀況
請及早主動檢查🧐

癌症不是突如其來的意外 - 當病毒與細菌悄悄關掉免疫煞車燈,大家準備好怎麼反擊了嗎?

最近我讀到一篇 2025 年刊登在《Molecular Cancer》的研究,裡面的發現讓我深感警覺:全球高達 15–20% 的癌症,其實背後真正的元凶不是單純的基因突變,而是那些長期潛伏在體內、悄悄改變免疫環境的慢性感染。

這些看似早就痊癒的病毒、細菌或寄生蟲,像是愛潑斯坦-巴爾病毒(Epstein-Barr Virus, EBV)、幽門螺旋桿菌、人類乳突病毒、B 型與 C 型肝炎病毒,甚至是血吸蟲、肝吸蟲這類寄生蟲,並沒有離開我們的身體,而是偷偷改變我們體內的免疫環境,悄悄關掉那個本來會攻擊癌細胞的免疫煞車燈。

身體不是沒給我們提示 - 是我們不習慣去傾聽

在診間,我常遇到這樣的情況。有些人覺得只是胃不舒服、反覆胃痛,就自行買成藥吃,卻沒注意背後可能有幽門螺旋桿菌這個不速之客。也有很多人對肝炎不以為意,直到健檢報告出現紅字,才知道肝功能早就慢慢變化。有些婦女朋友明明每年都有做抹片檢查,卻從沒想過那是一種提早攔阻癌症的武器。

其實,這些微小的變化,就是病原體正在偷偷改變我們免疫系統的證據。它們讓 免疫T 細胞疲憊無力、讓自然殺手細胞失去戰力,甚至把我們的免疫「隊長」樹突細胞給迷惑,讓整個免疫軍隊看不見敵人。更可怕的是,它們還會扶植調節型 T 細胞,在一旁勸退其他免疫戰士「不要打,不要鬧」,讓癌細胞變成貴賓,不受干擾地壯大起來。

我的建議:免疫系統的「醒覺」,從生活開始做起

那麼,我們該怎麼反擊?
第一步,就是重新看待我們日常那些「小毛病」。如果您常覺得胃不舒服、容易疲勞、牙齦反覆腫脹、婦科檢查常有異常、肝功能常飄紅,請不要忽略。這些狀況,可能就是免疫系統長期受病原體干擾的跡象。

第二步,請您主動安排檢查。如果您有肝炎家族史、胃部不適、曾有性傳染病史,請記得定期做肝臟超音波、幽門螺旋桿菌呼氣測試、子宮頸抹片等。這些並不是浪費時間的例行公事,而是幫您早一步發現免疫失衡的警訊。

第三步,疫苗是目前最有效的預防工具。像 B 型肝炎疫苗與人類乳突病毒疫苗,早已被世界衛生組織認證能有效降低癌症發生率。如果您的孩子還沒打,請盡早安排;如果您自己沒打過,也值得詢問醫師是否可以補打。

最後,飲食與腸道健康不能忽略。腸道菌與免疫系統關係密切,請盡量選擇原型食物、多吃發酵食品(例如優格、味噌、納豆),補充益生菌與膳食纖維。反之,少吃精緻糖、加工肉、反覆油炸的食品,才能避免讓「壞菌」壯大、發炎加劇。

我們該問的,不只是「怎麼治療」,而是「怎麼不讓它發生」

很多人來問我:「醫師,我現在沒症狀,有需要這麼緊張嗎?」我的回答總是:癌症不是等您有症狀那天才開始的,它是長期妥協免疫力後的結果。當這篇研究告訴我們:病原體早就住進我們身體,甚至改裝了免疫軍隊,那我們要做的,絕對不只是等它發病,而是提早阻止它。

所以,我想提醒大家:「癌症從來不是意外,而是長年被忽略的免疫破口。」
我最想推動的,不只是治療,而是預防。讓我們從今天起,不只是關心有沒有腫瘤,而是問問自己:我的免疫環境,還健康嗎?
這是一場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參與的健康革命。

參考資料:
The immune microenvironment of pathogen-associated cancers and current clinical therapeutics. Molecular Cancer. 2025
https://molecular-cancer.biomedcentral.com/articles/10.1186/s12943-025-02448-x

Address

東區
新竹市
300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新竹市東區安全健康促進會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