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市東區安全健康促進會

新竹市東區安全健康促進會 我們堅持作對的事,從2013年通過國際安全社區後,至今已超過十年,依然持續深耕社區安全暨健康營造,關心民眾日常生活💖

 新竹市東區於2009年結合新竹國泰醫院、振興、立功、科園等3個豐富經驗的社區發展協會及陽光國小為合作夥伴,結合東區區公所、衛生局、消防局等公私部門,依循世界衛生組織社區安全推廣協進中心國際安全社區七項準則,透過審視社區的傷害統計調查資料,規劃社區安全促進工作,全力執行。歷經4年的努力,於今(102)年9月進行評鑑,11月通過認證,是目前台灣地區第20個,也是桃竹苗地區第1個獲得世界衛生組織社區安全推廣協進中心網絡成員,會員編號321號。
居家安全、學校安全、交通安全、公共場域安全及蓄意性傷害防制等五大議題,獲得這份喜悅與榮耀的同時,也加重了我們為社區營造安全生活使命感。新竹市政府支持轄內各區陸續跟進,共同努力為新竹市永續經營一個安全、健康及幸福的友善城市。
我們堅持作對的事,不放棄健康安全計畫,本會附屬新竹國泰綜合醫院之下,逐漸轉型推動慢性病整合照護及深耕社區健康營造,未來導入WHO高齡友善基層照護,提供高齡服務多元化,建構「在地老化活躍老化」之理念。

25/07/2025

預防高血壓
先量好血壓

24/07/2025
21/07/2025

👀「沒車就快點過啦!」
🚨這樣的想法,其實藏著極大的風險!
日前彰化溪湖一位媽媽牽著兩名孩子,竟直接從馬路中央快步穿越!
幸好駕駛緊急煞車,才沒釀成悲劇……

但我們不能把孩子的安全,交給「運氣」來守護
⚠️ 當大人貪快、便宜行事時,孩子也在學著模仿
每一次冒險穿越,都在默默教會他們:「這樣做就可以」

👣 交通安全的好選擇:
✅ 駕駛要停等
✅ 行人不衝出
✅ 馬路專心過 (而且要走在斑馬線上!)
🙏 家長的每一個選擇,都是孩子未來的模樣

💬 歡迎留言分享:
你平常是怎麼教孩子過馬路的?
遇過什麼驚險的情境嗎?
你的經驗,也許能幫助更多家庭一起提高警覺!

#守護孩子從你我做起  #駕駛要停等 #行人不衝出 #馬路專心過
#靖娟基金會 #交通安全
#兒童安全

20/07/2025
 #居家安全
16/07/2025

#居家安全

【深夜民宅大火 4人喪命火場】

今(16)日凌晨深夜熟睡時段,花蓮縣壽豐鄉一間加蓋鐵皮民宅,發生火警,一對夫妻破窗逃生,遭濃煙嗆傷,消防隊入內搜救後在1樓大門口及樓梯附近發現4名罹難者。

經事後勘查,住戶未安裝住宅用火災警報器,初步研判當時於睡眠狀態,知覺反應能力降低,或因避難路徑較多雜物,致逃生不及吸入過多濃煙罹難。

再次呼籲大家
居家安裝住警器,24小時守護家人的安全
本(7)月初南投縣就有一個深夜住宅火災因住警器及早示警,全家人逃生避難成功的案例

住警器優點多:
✅ 比你更快發現火災,讓你有時間逃生
✅ 睡夢中也能驚醒,不怕錯過黃金應變時間
✅ 小小一顆,便宜又好裝,卻能救你一命

🏡 你家該怎麼做?
✔ 家裡還沒裝的?趕快去買!
✔ 裝好了嗎?記得要維護保養!(按一下測試鈕,確保功能正常)

長者功能評估六大面向營養異常個案可以多加利用
16/07/2025

長者功能評估六大面向
營養異常個案
可以多加利用

別錯過!7月的社區營養門診開診時間報你知!
本月營養門診時間如圖所示
預約的請注意以下幾點,請市民朋友們配合:

⭐本門診服務對象為65歲以上長者及55歲以上原住民。

⭐營養諮詢採預約制,請先預約再來門診,以節省您寶貴的時間。

⭐預約後請務必到預約之衛生所營養門診接受免費營養諮詢。

⭐當事人請親自到診,家屬、照顧者或同居照顧者可陪同進入診間,勿代替當事人到診。
👉線上報名網址:https://reurl.cc/6KK6yb

高齡化社會來襲預防失智你我他搭配評估量表服務若身邊的親朋好友有任何徵兆請及早至神經內科、精神科就醫檢查   取自於愛+好醫生
09/07/2025

高齡化社會來襲
預防失智你我他
搭配評估量表服務
若身邊的親朋好友有任何徵兆
請及早至神經內科、精神科就醫檢查



取自於愛+好醫生

「失智症」是現代人最擔心的疾病之一,不過你知道嗎?其實失智症是可以預防的!而且預防的方法比你想像的還要多元。 本集邀請到精神科蔡佳芬醫師,來跟大家分享失智症的各種危險因子,以及如何從現在開始做好預防工.....

新竹市文化義工協會有空的朋友們歡迎前往聆聽👂什麼是成癮呢?上癮就像其他疾病一樣是可預防的、可治療的114年7月10日(四)19:00-21:00在新竹市政府大禮堂特別邀請臺北榮民總醫院新竹分院精神科主任林明燈醫師帶領大家認識毒品、藥物、酒精...
09/07/2025

新竹市文化義工協會
有空的朋友們歡迎前往聆聽👂

什麼是成癮呢?
上癮就像其他疾病一樣
是可預防的、可治療的
114年7月10日(四)19:00-21:00
在新竹市政府大禮堂
特別邀請臺北榮民總醫院新竹分院精神科主任林明燈醫師
帶領大家認識毒品、藥物、酒精的成癮行為
並提供有效治療的關鍵原則、康復支持策略
完全康復是個挑戰
但並非不可能!
歡迎大家踴躍聆聽!

免費入場,歡迎大家踴躍參加!
歡迎大家協助轉傳分享給朋友 !
1.本課程核發志願服務教育訓練時數
2.本課程核發公務人員終身學習時數

08/07/2025

「醫師的社經地位,也可能成為傷害他人的利器。」

———
在臉書宣布參加台灣婦產科醫學會會員代表選舉至今,收到很多好朋友加油打氣的訊息,其中除了和我一樣在醫療體系中努力的戰友,也有患者、家屬、以及我在人生中不同階段認識的人們。

這些支持讓我更深刻體認到,醫療不只是醫師的事,更是整個社會的事。我們每個人在人生的不同階段,都可能成為病人,都可能需要醫療照護。醫療品質的好壞,醫療環境的健康與否,關係到每一個人。

#醫療人員應該是社會進步的推動者

在台灣,醫師長期被視為成績好、聰明、收入高、有地位的職業,受到社會的尊重,也經常成為意見領袖。同理,我們對於自身的社會責任,也應該有所認知:醫療人員從「照顧他人、守護生命」的天職出發,最後經常都成為社會進步的起點。

但反過來,醫師的社經地位,也可能成為傷害他人的利器。

新聞中前涉嫌下藥性侵,然後潛逃出境的「前台大婦產科名醫鄭文芳」,是我所尊敬的老師與前輩。可以說有鄭教授的指導,才造就了今天的我。

這張照片是2017年11月,我在科內會議報告「年輕女性保留生育的卵巢上皮細胞癌手術治療」,鄭教授作爲報告指導醫師的側拍。

自己的恩師犯下這樣的罪行,對我造成了很大的打擊和影響,這段時間我一直在想,老師出了什麼問題?環境出了什麼問題?有沒有什麼是我能做的?

身為學生我沒有辦法為老師贖罪,但我可以從自身開始,很緩慢也沒關係,一點點做出改變。重新建立因為醫療體系內的不當行為而失去的信任,就是我對培養我的老師與台大最好的回報。

#不只醫院 #權力關係無所不在

其實不只是醫師,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同時扮演著不同的角色。職場上的上司與下屬、醫病關係、師生關係、家庭中的長幼關係⋯在不同的情境下,我們都可能處於相對有利或不利的位置。

在醫療體系中,主治醫師對住院醫師、資深醫師對年輕醫師、知名醫師對一般醫師、醫師對護理師、醫師對病人⋯每一個互動都存在著不同的動態關係。重要的是,我們要意識到這些關係的存在,並且善用我們的影響力,而不是濫用。

#我們需要建立真正的守護機制

台大婦產科接連爆出的性侵/性騷擾案件最令人痛心的是,相關機構早就接到投訴,但直到輿論壓力太大才有所行動。這說明我們現有的內部監督機制需要改進。

我們需要的不只是事後的危機處理,還有事前的預防機制。我們需要建立真正有效的申訴管道,讓任何人都能安全地舉報不當行為。我們需要建立透明的調查程序,讓每一個案件都能得到公正的處理。

更重要的是,我們需要建立一個文化:零容忍任何形式的不當行為,不論當事人的地位多高、名聲多響亮。

#能做的有限 #但改變必須從我們開始

我相信,真正的好醫師,必須先是一個好人。病人把生命交給我們,同事把專業交給我們,社會把資源交給我們。我們有責任,不要辜負這份信任。

在這裡我想向所有支持我的親朋好友們道謝,謝謝你們!送出報名表的當下我內心多少還是有些不安,但每次看到你們的留言和訊息,都會讓我更加堅定。

一介醫師,就算當選了學會的會員代表,能做的或許也還很有限,但這是目前的我所能觸及的方向,我會勇敢自信大步向前。

06/07/2025
06/07/2025

台灣人也上國際肺癌研究版面,關鍵突變來自早已禁用的「馬兜鈴酸」痕跡…仍有未知風險

病人有時這麼問:「張醫師,我這輩子一根菸都沒抽過,怎麼還會得肺癌?」
這句話背後,是一種難以置信的無助感,也是一個科學上曾經解不開的謎。

直到2025年 7 月,一項發表在《Nature》的全球性研究,終於為這個長年的疑惑打開一道科學的窗。原來,肺癌不只是抽菸造成的,它更可能是長年累積的環境暴露、體內代謝毒素與基因交互作用的結果。

這讓我們重新認識肺癌 - 它不是單純的菸癮疾病,而是一面鏡子,映照出我們生活中每一個曾經以為無關緊要的選擇。

更讓我震驚的是,這份研究在分析全球 28 個地區、871 位非吸菸肺癌患者的基因後,竟然特別點名了台灣,還發現台灣病人身上出現了一種極為罕見的基因突變。
這不是巧合,而是警訊。而基因,早已悄悄記錄下這一切。

台灣病人的肺癌,藏著一種全世界幾乎只有這裡出現的基因突變

這項研究橫跨 28 個地區、871 位「從未吸菸」的肺癌病人,進行全基因體定序(Whole Genome Sequencing)。結果發現,一種極其罕見的「突變簽名」 SBS22a,幾乎只出現在台灣的樣本中,佔了這類突變的近九成。

SBS22a 是一種已知與「馬兜鈴酸(Aristolochic Acid)」相關的致癌突變。這個名字,或許您陌生,但它過去曾廣泛存在於某些傳統中藥中,包括關木通、廣防己、青木香等成分。由於明確的腎毒性與致癌風險,台灣早在 2003 年就已全面禁用馬兜鈴酸相關藥材。

然而,這次研究卻首次在肺癌中發現馬兜鈴酸相關的突變訊號。這不禁讓人擔憂,難道這些毒素的影響,並沒有隨著禁用而完全終止?

不恐慌,但要正視:我們的身體,記得那些已經消失的毒素

這種突變的「地理集中性」,幾乎只在台灣樣本中出現,讓國際研究團隊推測:可能存在尚未完全釐清的暴露來源、歷史習慣,甚至是管制外的使用方式。

我們並不是說,現在還在接觸馬兜鈴酸,但我們知道,有些偏方、保養品、來路不明的草藥,可能在無意間留下長期足跡。

我們的基因不會說謊,它只是默默記錄著我們曾經接觸過的每一份風險。哪怕那是十年前、二十年前的事,影響可能一直潛伏在細胞裡。

這也提醒我們,衛生單位雖然早已禁用馬兜鈴酸,但是否仍有非法使用、民間流傳、黑市產品或跨境電商流入?我們必須持續監測,不能鬆懈。

空氣污染,更是另一個看不見的肺癌加速器

除了馬兜鈴酸突變,研究也揭露了另一個「隱形殺手」:空氣污染(PM2.5)。
研究發現,當居住地 PM2.5 年均濃度超過 20 微克/立方公尺時,肺癌病人的突變量激增,還會導致端粒縮短、TP53 突變等變化,這些,都是肺癌的分子特徵。

更讓人意外的是:PM2.5 對基因的破壞,甚至比二手菸還更明顯。這意味著,在都市生活、每天通勤的人們,即使沒抽過菸,也可能在不知不覺中暴露於更高的基因風險中。

我們可以做什麼?從一杯藥湯到每一次呼吸,都是選擇

面對這些新發現,我們要問的,不只是「為什麼我會得癌症?」,更是「我能怎麼預防?」
我們可以:
• 對偏方保持警覺,避免使用來路不明或無清楚標示的成分
• 留意保健品的成分來源與衛福部登錄狀況
• 減少暴露空污,特別是在空氣品質不佳時外出時佩戴口罩
• 若有肺癌家族史,可考慮早期進行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肺部檢查

我常說,「基因不等於命運」。但這一次,我們也必須承認,基因其實是一面鏡子,映照出我們過去的每一個選擇與環境暴露。

肺癌不只是肺的病,更是我們整個環境的病徵

這項研究提醒我們:癌症不只是從外面打進來的敵人,它可能是在我們的生活裡,一點一滴累積出來的結果。
而我們能做的,不只是追究過去,更是從現在開始改變。

參考資料:
The mutagenic forces shaping the genomes of lung cancer in never smokers. Nature, 2025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5-09219-0

03/07/2025

Address

新竹市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新竹市東區安全健康促進會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