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9/2025
運動傷害《腳踝篇》
只要輕輕一踩,腳踝就可能扭到受傷,相信很多人都曾經深受此害
不論是運動員還是一般民眾,腳踝扭傷是所有年齡層最常見的症狀之一
根據統計
踝關節受傷的比例在特定幾項運動中都非常高
👉籃球運動中高達79%
👉棒壘球中達74%
👉其他球拍類運動如網球、羽球等也是高風險運動
而反覆的踝關節扭傷容易產生許多後遺症
平均扭傷達5次以上後
高達38%的踝關節出現不穩定的狀態
並且持續局部疼痛、僵硬、無力感等問題
踝關節由脛骨、腓骨與距骨構成
具備上下彎曲及部分旋轉能力
並透過多條韌帶維持穩定
如果我們依照損傷部位
可簡單分類為三種類型
1️⃣外側踝關節扭傷
2️⃣內側踝關節扭傷
3️⃣高位踝關節扭傷
#外側踝關節扭傷(Lateral Ankle Sprain, LAS):
我們常常會想:「外側踝關節扭傷?這應該不是什麼嚴重到需要處理的傷病吧。」
外踝關節扭傷其實是最常見的踝部損傷
約佔所有踝扭傷的八成以上
當首次遇到外側踝關節扭傷的患者在初次受傷後的一年內
再次受傷的風險會增加一倍
典型發生機轉為足部蹠屈合併內翻
造成外側距腓前韌帶單獨或合併跟腓韌帶、距腓後韌帶損傷
前距腓韌帶是在足部內翻時最先受力、也最容易受傷的韌帶
外側踝關節扭傷嚴重程度分為三級
從韌帶拉傷(第1級)、部分斷裂(第2級),到完全斷裂(第3級)
患處除了疼痛、持續腫脹外,往往伴隨關節不穩定與無力感
#內側踝關節扭傷(Medial Ankle Sprain)
內側踝關節扭傷比外側踝關節扭傷少見
因為內踝是由厚實的三角韌帶複合體所維持
而這條三角韌帶特別強韌
會降低了受傷的可能性
但如果遇到扭傷、絆倒或直接撞擊
三角韌帶仍然也可能會撕裂
這種損傷通常發生於與其他運動員接觸碰撞時發生
如果伴隨外側扭傷、高位踝關節損傷或骨折
復原期就會較長
若僅涉及淺層結構,則預後較佳
#高位踝關節扭傷(High Ankle Sprain)
是指連接踝關節上方脛骨和腓骨的韌帶過度伸展或撕裂所造成
不同於一般普通的腳踝扭傷,這類型傷害主要影響到踝關節更上方處
也就是在脛骨和腓骨之間
多是由於腿上負重(撞擊或是被旁人壓到)
脛骨和腓骨承受過大的力量
使兩者被迫撐開
此處的韌帶是一個避震器
可以防止脛骨和腓骨分開太遠
但當運動員快速奔跑跳躍
或是奔跑過程快速改變方向時
這些韌帶會承受很高的力量
常見於高衝擊運動如橄欖球、足球、籃球等
高位踝關節扭傷的預後較差,需較長的恢復期
部分案例可能須接受手術治療
對於踝關節扭傷的復健
早期仍然以RICE(休息、冰敷、壓迫、抬高)為原則
但不一定需要避免所有活動
一個簡單的原則是如果散步或特定運動顯著加劇了患處的疼痛或腫脹
那麼即可能運動量過大
需要減少運動量
1️⃣早期階段
👉注重神經認知與動態平衡訓練
除了傳統的RICE(休息、冰敷、壓迫、抬高)
建議在初期加入神經認知訓練
如單腿站立配合視覺或認知挑戰
以改善動態穩定能力
並配合下肢動態平衡訓練(如Y Balance Test)與踝與足部肌肉強化以有效提升關節控制力
2️⃣中期階段
👉逐步引導至運動特異情境
當患者對低強度活動已無明顯疼痛或不穩現象
再開始階段性加入場地/速度訓練
透過方向改變、跳躍與著地控制等內容
3️⃣後期階段
👉長期預防
特別強調單腳跳躍著地、變向與加速減速訓練
若經過此階段而無特殊疼痛感
表示神經肌肉控制力已恢復
後續應再強化小腿肌群的訓練
並配合體重控制以降低再扭傷風險
🍀傳統醫學對腳踝扭傷的治療多是採用針灸
對於踝關節扭傷後的急性與恢復期皆很有幫助
👉針刺特定穴位,如丘墟、解溪、崑崙與太衝穴
可以有效減緩發炎反應、釋放內啡肽以鎮痛、促進局部血液循環並放鬆緊繃肌群
👉有助於支持韌帶修復與避免肌肉萎縮,如刺激足三里與陽陵泉穴位以維持神經肌肉活性,縮短恢復期
🍀運動醫學中門診也可以選擇使用浮針治療並配合運動修復訓練
浮針是基於對現代解剖學和肌筋膜疼痛症
結合傳統中醫針灸學所發展出來的一種新型治療方式
屬於復健科的乾針治療的一種手法
近年在世界各地廣泛使用
藉由鬆動皮下疏鬆結締組織,解除緊繃的筋膜
讓受傷缺血缺氧分的筋膜和肌肉獲得紓解
對於足踝扭傷的急性疼痛有很好臨床療效👍
#足踝 #扭傷 #浮針 #針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