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10/2025
#中庸之道 #灰階思考
這週北部下了一整週的雨
北部的雨季要提早到了?
每天倒個兩三桶除濕水都是正常
氣溫也明顯下降很多 涼爽很多
流感的興盛季節,注意保暖
接下來幾週末,有一些密集課程
趁著雨天 開始預習加上複習
有人跟我一樣
雨天反而會去一些平常要排隊的地方?
終於不用在排隊了😆 (厭惡排隊者+1)
最近跟一些各個領域的前輩請教
重新讀了一本幾年前大神的書 *灰階思考*
雖然書裡談到很多經濟上面的主題
心理層面 的主題才更是可以套用在生活各個層面
大多數人多於 每個議題都有主觀意識與看法
先前都會 討論最後變成爭論
大概是現在年紀大了
也不會對於這些事情做過多的評論
最後就會 留下一句話 *你說的都對* 😅
也不是懶得爭論 就只是沒有實質上意義
要把能量花在有意義的人與事物上
提早學會 *灰階思考*生活比較輕鬆…
慢慢的會發現非黑即白的人 真的比較難相處😆
這種用「全好/全壞」、「成功/失敗」、
「永遠/從不」的極端方式看待世界的思維,
在心理學上被稱為「二分法思考」(Dichotomous Thinking)或「非黑即白思考」(Black-and-White Thinking)。
它是一種常見的認知扭曲(Cognitive Distortion),
雖然能幫助我們快速分類、簡化問題,
但長期下來,卻會導致焦慮、誤判、與僵化的人際關係。
相對地,「灰階思考」則承認複雜性、模糊性與不確定性,
它讓我們能更客觀、更有彈性地應對生活中的挑戰。
✅為什麼我們的大腦偏愛「非黑即白」?
心理學解析我們的頭腦天生就是個「節能專家」。非黑即白的思考模式,其實有其演化和心理學上的根源:
1️⃣認知捷徑(Mental Shortcut):
心理學家丹尼爾·康納曼(Daniel Kahneman)在《快思慢想》中提到,我們的大腦有兩種運作系統:「系統一」的快思,是直覺、快速、不費力的;「系統二」的慢想,則是理性、緩慢、需要專注力的。非黑即白思考正是「系統一」的傑作,它能讓我們在面對「朋友還是敵人?」、「安全還是危險?」這類生存問題時,迅速做出判斷,節省寶貴的認知資源。
2️⃣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的解脫:
當我們的行為和信念產生衝突時,會產生一種名為「認知失調」的緊張不適感。開始為自己的行為找理由,試圖說服自己這件事「其實沒那麼糟」。
初階合理化: 「工作這麼累,喝一杯犒賞自己還好吧?人生苦短,及時行樂嘛!」
進階合理化: 「我喝的這家是用『天然蔗糖』和『小農鮮乳』,比用果糖和奶精的健康多了!它其實算是『好』的飲料!」
這是最常見的策略。透過重新定義行為,將「不健康」的黑色行為,強行粉飾成「情有可原」甚至是「健康」的白色行為,以此來消除矛盾。
3️⃣心理防衛機制:「分裂」(Splitting):
在心理動力學中,「分裂」是一種早期的心理防衛機制。當個體無法整合一個客體(例如一個人)的好與壞時,會將其分裂成「全好」或「全壞」的兩個極端。這在處理強烈情感時尤其常見。例如,今天對你好的朋友是「全世界最好的閨密」,明天他/她不小心說錯一句話,就變成了「背叛我的爛人」。這種機制雖然能保護我們免於處理矛盾情感的痛苦,但卻嚴重破壞了關係的穩定性。
✅非黑即白的健康與養生
跳出「健康食物」與「垃圾食物」的迷思
非黑即白: 「聽說酪梨是超級食物,我應該每天吃。」、「澱粉是減肥的敵人,我一口都不能碰。」、「今天沒運動,我這週的健身計畫全毀了。」
灰階思考應用:強調「平衡」與「中庸」: 沒有任何一種食物是完美的「仙丹」,也沒有哪種食物是絕對的「毒藥」。重點在於劑量、頻率和整體飲食結構的平衡。
這與中醫「藥食同源」、「辨證施食」的理念不謀而合。
「80/20法則」: 來求診的朋友一定知道,我從來沒有把話說死,允許自己80%的時間吃得健康、規律運動,保留20%的彈性來享受美食或偶爾放鬆。一次的「破戒」不會毀掉所有的努力,重要的是長期的趨勢。
情境化思考: 對於一個脾胃虛寒的人,生冷的沙拉可能不是最佳選擇;但對於一個體質燥熱的人,它可能恰到好處。食物的好壞是相對的,而非絕對。
照片備注:盛岡市區,老車與乾淨街景所帶來的寧靜懷舊
#下背痛中醫師
#中醫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