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wbackpain_下背痛中醫師

Lowbackpain_下背痛中醫師 *常常閃到腰的中醫師
*蘇強昇 中醫師
*分享下背痛中醫師的日常生活,診間趣事
*專發廢文與衛教文

*醫療問題請於門診時間,就診詢問。
*訊息太多,不一定有時間回覆。 #中醫針灸 #中醫傷科 #中醫失眠 #美式整脊 #筋膜放鬆術 #運動貼紮 #下背痠痛 #肩頸痠痛 #中醫耳鳴 #中醫減重

 #中庸之道  #灰階思考這週北部下了一整週的雨北部的雨季要提早到了? 每天倒個兩三桶除濕水都是正常氣溫也明顯下降很多 涼爽很多流感的興盛季節,注意保暖接下來幾週末,有一些密集課程趁著雨天 開始預習加上複習有人跟我一樣 雨天反而會去一些平常...
26/10/2025

#中庸之道 #灰階思考

這週北部下了一整週的雨
北部的雨季要提早到了?
每天倒個兩三桶除濕水都是正常
氣溫也明顯下降很多 涼爽很多
流感的興盛季節,注意保暖

接下來幾週末,有一些密集課程
趁著雨天 開始預習加上複習

有人跟我一樣
雨天反而會去一些平常要排隊的地方?
終於不用在排隊了😆 (厭惡排隊者+1)

最近跟一些各個領域的前輩請教
重新讀了一本幾年前大神的書 *灰階思考*
雖然書裡談到很多經濟上面的主題
心理層面 的主題才更是可以套用在生活各個層面

大多數人多於 每個議題都有主觀意識與看法
先前都會 討論最後變成爭論
大概是現在年紀大了
也不會對於這些事情做過多的評論
最後就會 留下一句話 *你說的都對* 😅
也不是懶得爭論 就只是沒有實質上意義
要把能量花在有意義的人與事物上
提早學會 *灰階思考*生活比較輕鬆…

慢慢的會發現非黑即白的人 真的比較難相處😆

這種用「全好/全壞」、「成功/失敗」、
「永遠/從不」的極端方式看待世界的思維,
在心理學上被稱為「二分法思考」(Dichotomous Thinking)或「非黑即白思考」(Black-and-White Thinking)。
它是一種常見的認知扭曲(Cognitive Distortion),
雖然能幫助我們快速分類、簡化問題,
但長期下來,卻會導致焦慮、誤判、與僵化的人際關係。
相對地,「灰階思考」則承認複雜性、模糊性與不確定性,
它讓我們能更客觀、更有彈性地應對生活中的挑戰。

✅為什麼我們的大腦偏愛「非黑即白」?
心理學解析我們的頭腦天生就是個「節能專家」。非黑即白的思考模式,其實有其演化和心理學上的根源:

1️⃣認知捷徑(Mental Shortcut):
心理學家丹尼爾·康納曼(Daniel Kahneman)在《快思慢想》中提到,我們的大腦有兩種運作系統:「系統一」的快思,是直覺、快速、不費力的;「系統二」的慢想,則是理性、緩慢、需要專注力的。非黑即白思考正是「系統一」的傑作,它能讓我們在面對「朋友還是敵人?」、「安全還是危險?」這類生存問題時,迅速做出判斷,節省寶貴的認知資源。

2️⃣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的解脫:
當我們的行為和信念產生衝突時,會產生一種名為「認知失調」的緊張不適感。開始為自己的行為找理由,試圖說服自己這件事「其實沒那麼糟」。

初階合理化: 「工作這麼累,喝一杯犒賞自己還好吧?人生苦短,及時行樂嘛!」
進階合理化: 「我喝的這家是用『天然蔗糖』和『小農鮮乳』,比用果糖和奶精的健康多了!它其實算是『好』的飲料!」

這是最常見的策略。透過重新定義行為,將「不健康」的黑色行為,強行粉飾成「情有可原」甚至是「健康」的白色行為,以此來消除矛盾。

3️⃣心理防衛機制:「分裂」(Splitting):
在心理動力學中,「分裂」是一種早期的心理防衛機制。當個體無法整合一個客體(例如一個人)的好與壞時,會將其分裂成「全好」或「全壞」的兩個極端。這在處理強烈情感時尤其常見。例如,今天對你好的朋友是「全世界最好的閨密」,明天他/她不小心說錯一句話,就變成了「背叛我的爛人」。這種機制雖然能保護我們免於處理矛盾情感的痛苦,但卻嚴重破壞了關係的穩定性。

✅非黑即白的健康與養生

跳出「健康食物」與「垃圾食物」的迷思

非黑即白: 「聽說酪梨是超級食物,我應該每天吃。」、「澱粉是減肥的敵人,我一口都不能碰。」、「今天沒運動,我這週的健身計畫全毀了。」

灰階思考應用:強調「平衡」與「中庸」: 沒有任何一種食物是完美的「仙丹」,也沒有哪種食物是絕對的「毒藥」。重點在於劑量、頻率和整體飲食結構的平衡。

這與中醫「藥食同源」、「辨證施食」的理念不謀而合。

「80/20法則」: 來求診的朋友一定知道,我從來沒有把話說死,允許自己80%的時間吃得健康、規律運動,保留20%的彈性來享受美食或偶爾放鬆。一次的「破戒」不會毀掉所有的努力,重要的是長期的趨勢。

情境化思考: 對於一個脾胃虛寒的人,生冷的沙拉可能不是最佳選擇;但對於一個體質燥熱的人,它可能恰到好處。食物的好壞是相對的,而非絕對。

照片備注:盛岡市區,老車與乾淨街景所帶來的寧靜懷舊

#下背痛中醫師

#中醫養生

 #從從容容游刃有餘 最近似乎被這個迷因洗腦?越忙的時候,經驗跟日常SOP就會更重要身邊是不是也有那種,地球都快炸了,他還在優雅喝咖啡的人?🤔辦公室裡,大家為臨時任務忙得像陀螺,只有他老神在在,甚至問大家要不要訂下午茶;兵荒馬亂的早晨,找不...
18/10/2025

#從從容容游刃有餘

最近似乎被這個迷因洗腦?

越忙的時候,經驗跟日常SOP就會更重要

身邊是不是也有那種,地球都快炸了,他還在優雅喝咖啡的人?🤔

辦公室裡,大家為臨時任務忙得像陀螺,只有他老神在在,甚至問大家要不要訂下午茶;兵荒馬亂的早晨,找不到鑰匙,他卻早已好整以暇,享受著晨光。

不過是「昨天的自己」,幫了「今天的自己」一個忙而已。

這就像電視上的主廚 👨‍🍳,鏡頭前姿態瀟灑,醬汁一淋、香料一撒,完美上菜。但我們看不到的是,開錄前,他和團隊早已把所有食材「各就各位」(mise en place),洋蔥切丁、蘿蔔切絲,全都乖乖在小碗裡待命。

主廚的從容,不是因為他刀功神速,而是因為他根本「不用在當下匆忙備料」。

這就是「事前準備」的魔力,我喜歡叫它——「未來懶人包」!✨

聽起來很厲害,但說穿了就是幫未來的自己鋪路,讓自己可以名正言順地「偷懶」:

出門懶人包 🔑: 睡前把鑰匙、錢包、耳機全丟進門口的同一個盤子。隔天就算腦袋還沒開機,手也能自動抓起,完美避開「我的鑰匙呢!」的每日一吼。

會議懶人包 💼: 開會前,把重點、資料整理成一份檔案發出去。這樣大家就能直接討論,而不是從「呃…我們今天為什麼要開會?」開始。

養生懶人包 🌱: 這點就跟中醫說的「治未病」有點像啦!與其等到身體抗議(上火、口乾舌燥)才來抱佛腳,不如建立一個「每小時固定喝杯溫水」的習慣。這就是把養生智慧,變成一個簡單的自動化流程。

從容的真相一點也不神秘。它是一種「預付」的概念。現在多付出一點點準備,就像在「時間銀行」裡存錢,如同先前文章說過的用時間複利來養生,未來就能好整以暇地提取「從容」這個豐厚利息。🧘‍♂️

照片地點:發荷峠展望台

#從容的藝術 #事前準備 #未來懶人包 #生活智慧 #時間管理 #下背痛中醫師 #治未病

 #倦怠感 #  前幾天在國外非常巧遇一位在長庚執業十多年的大學姊已經選了一個非常郊區的地點,整個旅程大部分時間都在山裡,還能遇到同業又是學姊真是令人驚訝,也一起走了一些旅程,聊了很多此次旅行目的,請教很多行業的觀點(明明要去放空...)緣...
11/10/2025

#倦怠感 #

前幾天在國外非常巧遇一位在長庚執業十多年的大學姊
已經選了一個非常郊區的地點,整個旅程大部分時間都在山裡,
還能遇到同業又是學姊真是令人驚訝,也一起走了一些旅程,
聊了很多此次旅行目的,請教很多行業的觀點(明明要去放空...)
緣分真的很讓人不得不接受,緣來就相聚,緣去就分離?
勇敢斷捨離也是需要訓練的...

與學姊聊到很多工作都很容易遇到倦怠感,不分工作,
就會想要來一個放空休息的無腦時間...
很多朋友也很常問要不要短暫休息個一個月甚至一年...
不得不說很多朋友跟我討論職涯後,不論是換工作或是退休 目前都過的更健康😄

在現代快節奏的社會中,許多人在職涯的某個階段都會面臨「職業倦怠」(Burnout)的困境。當壓力累積到臨界點,有些人會選擇按下暫停鍵,給自己一個「Gap Year」(間隔年),重新尋找人生的方向。這兩者看似對立,卻又深刻地交織在一起,並有越來越多的學術研究證實其對個人職涯與人生的深遠影響。

📌職業倦怠:經科學驗證的身心耗竭狀態
職業倦怠不僅僅是主觀的疲憊感。世界衛生組織(WHO)在《國際疾病分類》第十一版(ICD-11)中,已正式將其定義為一種與工作相關的「職業現象」(Occupational Phenomenon),並非醫療狀況。其定義包含三大核心特徵:

1️⃣能量耗竭與疲憊感 (Feelings of energy depletion or exhaustion)。

2️⃣與工作產生心理距離、出現負面或犬儒主義情緒 (Increased mental distance from one’s job, or feelings of negativism or cynicism)。

3️⃣專業效能感降低 (Reduced professional efficacy)。

📌職業倦怠的成因:來自學術模型的解釋
職業倦怠研究的先驅、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心理學家 Christina Maslach 與 Michael Leiter 提出了「工作生活六大領域失衡模型」。他們的研究指出,職業倦怠源於以下六個領域的長期失衡:

1️⃣工作負荷過重 (Workload)
2️⃣缺乏控制感 (Control)
3️⃣回報不足 (Reward):包含經濟、社會認同與內在成就感。
4️⃣社群感崩潰 (Community):職場人際關係惡化或缺乏支持。
5️⃣缺乏公平性 (Fairness)
6️⃣價值觀衝突 (Values)

當個人在這些領域中長期感受到無法解決的衝突時,倦怠的風險便會顯著提高。

📌職業倦怠的影響:有據可查的健康風險
大量醫學研究證實了職業倦怠對健康的危害。

1️⃣心血管疾病風險:一份發表於 《歐洲心臟病學期刊》(European Heart Journal) 的統合分析(meta-analysis)研究發現,經歷嚴重職業倦怠的人,其罹患心房顫動(atrial fibrillation)等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顯著高於一般人。
2️⃣精神健康問題:研究一致表明,職業倦怠與憂鬱症、焦慮症和失眠有高度相關性。長期的壓力會擾亂身體的壓力荷爾蒙(如皮質醇)分泌,進而影響情緒調節與睡眠品質。
3️⃣認知功能下降:芬蘭職業健康研究所(Finnish Institute of Occupational Health)的研究指出,長期的職業倦怠可能損害專注力、記憶力等執行功能,直接影響工作表現。

💪💪💪Gap Year:按下暫停鍵,尋找新風景
當職業倦怠的烏雲籠罩時,「Gap Year」成為了許多人尋求突破的出口。它指的是在轉換工作、升學或人生不同階段之間,刻意留出一段時間,從事不同於以往的活動。

Gap Year 的多元形式
旅行探索、學習新技能、投入志工服務打工換宿、單純的休息什麼都不做,給自己充足的時間放空都是很好形式

✅如何讓 Gap Year 成為人生的轉捩點?
要讓 Gap Year 發揮最大效益,而非單純的逃避,關鍵在於有意識的規劃與反思。

1️⃣設定明確目標:在出發前,思考你希望透過這段時間達成什麼?是想學會一項新技能?還是想釐清未來的職涯方向?
2️⃣保持學習心態:無論做什麼,都抱持開放與學習的心態,將每一次的體驗都視為成長的養分。
3️⃣記錄與反思:定期寫日誌、拍照或用任何你喜歡的方式記錄下來,並花時間反思這些經歷帶給你的啟發。

✅《黃帝內經》早已揭示,「勞則氣耗」。長期的過度工作(勞力)與精神消耗(勞心),會對人體的根本物質——氣、血、精——造成巨大損耗

✅ Gap Year 的療癒力
靜以養神,找回心之主宰:

Gap Year 提供了寶貴的「留白」,讓人遠離耗傷心神的環境。單純的休息、放空、冥想,都是在「養心安神」。讓躁動的「心火」得以平息,虧虛的「心血」得以補充,失眠、焦慮自然得以緩解。

動以疏肝,調暢全身氣機:
去旅行、接觸大自然、嘗試新的活動,是絕佳的「疏肝解鬱」法。「肝喜條達而惡抑鬱」,開闊的風景、新鮮的體驗能讓鬱結的肝氣得以舒展,情緒自然變得開朗。這也是為何許多人在旅行後感到煥然一新。

食以健脾,培補後天之本:
有時間好好吃飯,規律飲食、細嚼慢嚥,讓脾胃得到休息與滋養,氣血生化有源,身體的能量才能從根本上得到補充。

術以固腎,涵養生命之根:
在 Gap Year 期間,可以學習如冥想靜坐。這些練習講求「形與神俱」,能「交通心腎」,心藏神,心血不足則神不守舍,引火歸元,填補虧損的腎精,從而達到固本培元、延年益壽的效果。

每次旅行結束都會讓人生的體悟又更不一樣,應該是年紀大了,最近旅行都會以戶外郊區人越少越好的地方優先,視力進步很了很多😆。
這次旅行有點可惜,山區天氣有些陰天,在幾乎沒有人的湖邊架好腳架與相機,結果雲層遲遲不退,等了半小時還是離去,沒有光害的地方真的越來越難找了,但整趟旅程還是拍了2000多張照片,有空再慢慢分享。

附圖:銚子大瀑布 (原圖無修直出) 值得一去的步道

#休診公告親愛的朋友們,您好!因應中秋節假期,休診及代診安排,大家別白跑一趟喔~🌕 10/06(一)中秋節 全日休診📍 真如堂10/07(二)午診、晚診 → 李醫師代診📍 惠鼎中醫10/08(三)早診、午診 → 謝醫師代診📌溫馨提醒中秋節,...
04/10/2025

#休診公告

親愛的朋友們,您好!

因應中秋節假期,休診及代診安排,大家別白跑一趟喔~

🌕 10/06(一)中秋節 全日休診

📍 真如堂
10/07(二)午診、晚診 → 李醫師代診

📍 惠鼎中醫
10/08(三)早診、午診 → 謝醫師代診

📌溫馨提醒

中秋節,月餅是必吃的,但別忘了 健康第一!

少量多次:享受月餅的同時,別一次吃太多,少量多次!

均衡飲食:別忘了吃蔬菜、水果,保持均衡的營養!

適量運動:賞月後,記得活動一下,保持身體活力!

祝福大家 中秋節快樂、健康幸福!

#下背痛中醫師

#白天睡覺跟晚上睡覺有一樣的休息效用?九月底了,大家有注意到2025剩下三個月了嗎?忙著忙著就過了半年多趁著接下來很多連假? 趕快拿起年初的計劃清單,要趕緊衝刺一下門診常有很多大夜班的朋友求診根據經驗 上大夜班的朋友 其實都可以從臉色判斷出...
28/09/2025

#白天睡覺跟晚上睡覺有一樣的休息效用?

九月底了,大家有注意到2025剩下三個月了嗎?

忙著忙著就過了半年多

趁著接下來很多連假? 趕快拿起年初的計劃清單,要趕緊衝刺一下

門診常有很多大夜班的朋友求診

根據經驗 上大夜班的朋友 其實都可以從臉色判斷出來是做大夜班的工作

看起來似乎比同齡人顯得蒼老、眼圈黑沉、面色蒼白、看起來緊張焦慮

幾乎每個來診間的朋友都會被問到有沒有睡好

平均三個人就會有一個有睡眠的問題,

很常會有人問到一天要睡幾個小時? 什麼時候睡覺都一樣?

只要有睡到相同時間都可以?

常常在診間提醒每個朋友 飲食、運動、再來就是睡眠,

這就是維持人體減緩衰老的三大要素 缺一不可,

老實說 睡眠可能是最難達成的部分,

畢竟對很多人來說 不是想睡就可以睡 有時間睡也睡不著?

晚睡或是夜班更可能造成身體的慢性傷害

✅睡眠對體重調節的核心生理機制
睡眠透過多種途徑影響體重,其中最關鍵的是荷爾蒙的調節:

飢餓素(Ghrelin)與瘦素(Leptin):睡眠不足會導致促進食慾的「飢餓素」分泌增加,同時抑制發出飽足信號的「瘦素」分泌。這種失衡會顯著增加飢餓感與總熱量攝取 。

皮質醇(Cortisol):睡眠剝奪和生理時鐘紊亂會使壓力荷爾蒙「皮質醇」水平升高。高皮質醇會促進食慾,並傾向於將多餘熱量以腹部脂肪的形式儲存 。
胰島素敏感性(Insulin Sensitivity):僅僅數晚的睡眠不足就會顯著降低身體細胞對胰島素的敏感性,增加了脂肪儲存的風險 。

✅ 夜間睡眠:體重管理的黃金標準
夜間睡眠之所以對減重至關重要,是因為它與人體內建的生理時鐘(Circadian Rhythm)完美同步。

順應生理節律,優化新陳代謝:
夜間睡眠順應了自然節律,讓身體能夠在最佳時間進行修復和能量調節,有助於維持穩定的血糖水平和高效的脂肪燃燒。

提升減脂效率與保存肌肉:
在熱量限制下,充足的夜間睡眠能讓減掉的體重中脂肪佔比更高,而睡眠不足則會流失更多寶貴的肌肉組織,同時飢餓感也更強烈 。這證明了高品質的夜間睡眠能優化身體組成,達到「減脂不減肌」的理想效果。

✅白天睡眠:一把充滿挑戰的雙面刃
白天睡眠,無論是輪班工作者的主要睡眠,還是日間的短暫小睡,都面臨著與生理時鐘不同步的挑戰。

輪班工作與代謝紊亂:
輪班工作者因生理時鐘錯位,即使睡眠總時長達標,身體也無法有效調節荷爾蒙,長期下來會顯著增加肥胖和代謝症候群的風險 。

午睡(Napping)的角色:
短時間(20-30分鐘)的午睡可作為夜間睡眠不足的有效補償。然而,流行病學研究指出,頻繁且長時間(>60分鐘)的午睡與更高的肥胖和代謝疾病風險相關,這可能是潛在健康問題的警訊 。

✅中醫觀點:順應天時的「子午覺」智慧

中醫理論強調「天人合一」,認為人體的生命活動應與自然界的規律保持一致。睡眠是人體休養生息、補充能量的關鍵過程,其時間選擇尤其重要。

陰陽平衡的基礎:
自然界有晝夜之分,人體亦有陰陽之別。「陽主動,陰主靜」。白天陽氣盛,人應活動;夜晚陰氣盛,人應靜臥。夜間睡眠是「養陰」的最佳方式,若「陰」得不到充分滋養,便會導致「陰虛陽亢」,出現煩躁、口乾、盜汗等症狀,氣血失衡,代謝功能自然受到影響。

子午流注與經絡循行:
中醫的「子午流注」學說描繪了人體十二經脈中的氣血在一天24小時內,依照固定次序流動注滿的規律。在特定的時辰,氣血會流注到特定的經絡臟腑,使其功能最為活躍。其中,與睡眠和代謝最相關的時辰是:

亥時 (21:00 - 23:00) - 三焦經:三焦為「元氣與水液的通道」。
此時應準備入睡,讓身心平靜下來,有助於百脈得以休養生息。

子時 (23:00 - 01:00) - 膽經:此時是「一陽生」之時,即陰氣最盛而陽氣初生。深層睡眠有助於膽腑進行新陳代謝與決斷功能。《黃帝內經》提到「凡十一臟取決於膽」,膽氣不足,不僅影響決斷力,更會影響脂肪等精微物質的代謝,與肥胖相關的重要環節。

丑時 (01:00 - 03:00) - 肝經:肝藏血,主疏泄。此時人體需在熟睡中,肝才能有效地進行解毒和新陳代謝,並將血液送回肝臟儲存。若此時不睡,肝無法完成排毒,體內廢物堆積,自然不利於減重。

逆時睡眠的後果:
白天睡眠(尤其是取代夜間睡眠)是「逆時而行」。白天陽氣在外,身體處於興奮狀態,此時強行入睡,睡眠品質差,無法深層養陰。長期下來,不僅耗損陽氣,還容易在體內形成「濕氣」與「痰濁」,導致身體沉重、精神不振、水腫,這些都是間接導致肥胖的重要病理產物。

✅現代醫學從微觀的荷爾蒙、胰島素和新陳代謝率角度,證明了夜間睡眠與生理時鐘同步的重要性,不同的賀爾蒙會在不同的時間進行分泌作用。
中醫則從宏觀的陰陽平衡、氣血運行和天人合一的角度,闡述了順應自然節律(特別是「子時」和「丑時」)的睡眠對臟腑功能及代謝的關鍵作用。

~~~早點睡覺,別再滑手機,再碎念一次~~😆

 #達克效應(Dunning-Kruger effect)九月新起點,終於想起帳號密碼?時光飛逝,又過了一個多月沒發文。八月過得格外充實,忙著上課、考試、各種聚會 ...當初假日沒排診主因就是的多數的課程都是在假日...最近與幾位同樣北漂的...
03/09/2025

#達克效應(Dunning-Kruger effect)

九月新起點,終於想起帳號密碼?

時光飛逝,又過了一個多月沒發文。八月過得格外充實,

忙著上課、考試、各種聚會 ...

當初假日沒排診主因就是的多數的課程都是在假日...

最近與幾位同樣北漂的醫師朋友聚會,閒聊他們準備回南部的計畫...

交流近期學到新的傷科和針灸手法技術... 看來又多一個新課程要去上?

也因緣際會認識幾位物理治療師與新陳代謝科醫師、營養師,

大多數課程跨了領域 才能了解到目前產業環境 與最新的治療方式跟研究

在於減重養生方式、動作復健有更多有效率的方式,

偶然相會 非醫療產業的老闆,除了幫他們把脈調理身體
談論近期貿易關稅造成的問題...也一起聊近期人工智慧對於未來的看法
(大老的邏輯與思考方式與年紀完全不匹配,不斷地學習與更新,所以才能當大老闆?)

這幾年對於AI人工智能感到非常有興趣,也用了ChatGPT兩年以上,

人工智慧逐漸在改變日常生活,雖然很多時候會有一些答案拼湊的狀況

隔行如隔山, 很常感受到日常的知識庫真的很渺小

永遠學不完的感覺總是讓人興奮...

很多患者要準備到異地居住都會問我有沒有認識的中醫師可以推薦

依據經驗,只要那位醫師有一直在持續進修通常都是不錯的醫師

(周遭認識的很多厲害的醫師從來不會承認自己的厲害,默默跟在旁邊持續學習)

來聊一下,大家聽過達克效應(Dunning-Kruger Effect)?

🧐 什麼是「達克效應」?
簡單來說,達克效應是一種「認知偏差」。

它指的是:能力不足的人,會因為無法認知到自己的不足,而產生一種虛幻的優越感,高估自己的能力。

這個理論由心理學家鄧寧(Dunning)和克魯格(Kruger)提出。他們發現,在某個領域的「新手」,因為缺乏判斷自己與他人能力的知識,所以常常「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導致自信心爆棚,站上了所謂的「愚昧山峰」(Peak of Mount Stupid)。

📈 達克效應的四個階段
這個效應的學習曲線非常有趣,大致可以分成四個階段:

愚昧山峰 🏔️
知道一點皮毛就自信心爆表,以為自己掌握了全世界。
(「原來就這麼簡單嘛!」)

絕望之谷 😭
隨著接觸越多,才驚覺自己懂得太少,自信心瞬間崩盤。
(「天啊,我根本什麼都不會…」)

開悟之坡 🌱
承認自己的無知後,開始虛心學習,慢慢重建知識與自信。
(「我正在慢慢搞懂了。」)

持續學習的高原 🧘
成為真正的專家,對自己的能力有清晰的認知,態度反而變得謙虛。
(「學海無涯,還有很多要學的。」

哲學家羅素曾說過:「這個世界的問題在於,愚蠢的人總是過度自信,而聰明的人卻充滿疑惑。」

所以,下次當你發現自己對某件事過於自信時,不妨停下來想一想:「我真的懂得足夠多嗎?」

#心理學 #達克效應 #下背痛中醫師

#用時間複利來養生?時間過得真的很快,距離上次發文又快一個月,整個月其實都排滿了事,可能也是喜歡沒事找事做,時間過了總要留點東西在身上...常常都會找一個下午待在一間人少的咖啡廳,把藏在閱讀器裡閒置的數十本書(沒錯 我有囤書的習慣),一口氣...
26/07/2025

#用時間複利來養生?

時間過得真的很快,距離上次發文又快一個月,整個月其實都排滿了事,可能也是喜歡沒事找事做,時間過了總要留點東西在身上...

常常都會找一個下午待在一間人少的咖啡廳,把藏在閱讀器裡閒置的數十本書(沒錯 我有囤書的習慣),一口氣看了數本再做個筆記,之後就天黑...

有些朋友問我都在哪些咖啡廳,這當然是無法告知的地點,主因是人不多 可以容易有位置,然後對於要排隊做一件事情,除非是必要的狀況,一定盡量避免排隊做任何事(排隊厭惡症?) 最近偶而看診讓大家等待有點久,實在抱歉,看診有必經SOP,對於排隊厭惡者當然更不喜歡讓人排隊...

回到今天閒聊重點~

《原子習慣》:「成功是每天小小習慣的累積,失敗也是。每天做的事情會決定你成為什麼樣的人。」這句話完美地詮釋了時間的複利效應,所以才會常在診時提醒每天吃正確食物、準時睡覺、運動...

最近診間也有數位30出頭的年輕人卻開始有三高的狀況,與其開藥來處理,日常習慣才是處理重點

🔹 正向複利:
今天多喝一杯溫水、提早30分鐘睡覺、用步行取代短程交通。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原子習慣」,短期內感受不到變化。但拉長到一年、五年、十年,就是在為身體「養正氣」。「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累積的健康資本,將成為抵禦疾病最有力的屏障。

🔸 負向複利:
反之,熬夜追劇、貪一杯冰飲、用重口味外食解決一餐。這些小小的放縱,也在悄悄累積。「百病生於氣,萬病源於濕。」不良習慣會耗損你的氣血,累積體內的濕氣與寒氣,時間久了,疲憊、失眠、小毛病不斷,就是身體發出的警訊。

✅如果你還有看到這邊,送你一句愛因斯坦的名言:

“全天下最愚蠢的事就是,每天不斷地重複做相同的事,卻期待有一天會出現不同的結果。”
Insanity: doing the same thing over and over again and expecting different results.

也就是要改變目前身體的狀況,不論是想要減重、減緩三高、體態改變... 要記得每天改變一點目前的生活習慣才有可能達成任務...

#中醫養生
#下背痛中醫師

📢【停診公告】因颱風影響 🌪️還是公告一下,真如堂在大園所以今天因颱風休診喔,我今天下午門診:停診晚上門診:停診📌 補充說明:已預約今日門診的患者,請於颱風過後聯繫診所,協助重新安排看診時間 #停診公告 #下背痛中醫師
07/07/2025

📢【停診公告】因颱風影響 🌪️

還是公告一下,真如堂在大園所以今天因颱風休診喔,

我今天
下午門診:停診
晚上門診:停診

📌 補充說明:
已預約今日門診的患者,請於颱風過後聯繫診所,協助重新安排看診時間

#停診公告 #下背痛中醫師

#大腦讓你瘦不下來?天氣熱,大家開始穿無袖、短袖出門尋求健康體態的朋友常常會問:「為什麼減重對我來說總是這麼難?明明知道該怎麼吃,也嘗試過各種方法,卻還是瘦不下來。」面對這樣普遍的困惑,我通常會引用《住在大腦的肥胖駭客》書中的一段話來開啟對...
23/06/2025

#大腦讓你瘦不下來?

天氣熱,大家開始穿無袖、短袖出門

尋求健康體態的朋友常常會問:「為什麼減重對我來說總是這麼難?明明知道該怎麼吃,也嘗試過各種方法,卻還是瘦不下來。」面對這樣普遍的困惑,我通常會引用《住在大腦的肥胖駭客》書中的一段話來開啟對話:

「我們在沒什麼意識和主導權的情況下,改變了生理機能和行為舉止的表現,並對生活帶來了極大的衝擊。這些無意識的迴路說明了我們過量飲食的原因,即便我們最想擁有的明明是一副健康、精實的體魄。」

以下整理書中的內容與日常聽到門診朋友遇到的狀況與如何突破的方法

幾乎會遇到的狀況都在文章裡

近期也會陸續更新文章在衛教網站

長篇文章主要都會在網站更新,避免臉書太多長文 難以閱讀

https://drlowbackpain.mystrikingly.com/blog/82fa131b209

#下背痛中醫師
#中醫養生

《住在大腦的肥胖駭客》 這本書,幾乎寫出減重人長期面臨到的問題與狀況, 以下幫大家整理書中的內容與日常聽到門診朋友遇到的狀況。 減重停滯期是一個普遍的現象,幾乎每一個需要大量減重的人都會遇到這個狀況, 深.....

☀️ 夏天睡不好?原來是它在搗亂! 🌙最近太多朋友反應,早上4、5點就醒來,睡眠時間大幅減少。晚上特別難入睡?明明很累,卻翻來覆去睡不著,或者半夜醒來後就再也睡不著,白天昏昏沉沉,簡直太痛苦了!其實,這可不是你一個人的困擾,很多人在夏天都會...
22/06/2025

☀️ 夏天睡不好?原來是它在搗亂! 🌙

最近太多朋友反應,早上4、5點就醒來,睡眠時間大幅減少。

晚上特別難入睡?明明很累,卻翻來覆去睡不著,或者半夜醒來後就再也睡不著,白天昏昏沉沉,簡直太痛苦了!其實,這可不是你一個人的困擾,很多人在夏天都會經歷這種「夏季失眠」。

❶ 陽光綁架了你的褪黑激素

夏季超長待機的日照,就像個過度熱情的鬧鐘。科學研究發現,清晨5點就灑進臥室的陽光,會提前切斷大腦分泌的「睡眠鑰匙」褪黑激素。更驚人的是,即便緊閉眼皮,視網膜仍能感知光線變化,讓你的生理時鐘誤以為該「晨型人」模式上線。這解釋了為何夏天容易早醒,卻難以再度入睡。

❷ 高溫下的身體叛變

人體入睡時需要降溫1°C才能啟動睡眠程序,但盛夏夜間的30°C室溫,讓這個生理機制徹底失靈。神經科學家發現,當核心體溫無法順利下降時,掌管清醒的「下視丘」區域會持續活躍,就像有個小警報器在腦中滴滴作響。這也是為什麼開空調睡眠時,深睡期會比自然狀態下延長25%的關鍵原因。

❸ 中醫看見的「心火亢盛」

《黃帝內經》將夏季稱為「蕃秀之時」,此時陽氣如盛夏驕陽般外浮,但過度旺盛的「心火」卻成了失眠的推手。中醫認為「心主神明」,當心火亢盛時,會出現心神不寧、輾轉難眠的狀態,伴隨舌尖發紅、口乾舌燥等特徵。

更關鍵的是,夏季的濕熱會耗傷「津液陰血」。強調「陽入於陰則寐」,當陰液不足無法涵養心神,就像乾涸的河床無法承載舟船,自然難以安眠。此時若再貪食冰品冷飲,更會損傷脾胃陽氣,形成「上熱下寒」的惡性循環——上半身煩躁難眠,下半身卻手腳冰冷。

❹ 冷飲暗藏的脾胃陷阱

那杯透心涼的冰奶茶,可能是失眠的共犯。中醫理論中,脾主運化水濕,當冰品過度澆熄脾胃陽氣,會形成「濕熱內蘊」的體質。「夏月飲冷,夜臥不安」,描述的就是冷飲導致「胃不和則臥不安」的連鎖反應。

✅安眠提案

夏天該怎麼睡個好覺呢?以下提供幾個小撇步:

營造舒適的睡眠環境:保持臥室涼爽通風,可以使用空調、風扇或涼蓆,讓身體更容易放鬆。睡前可以用溫水泡腳,促進血液循環,幫助入睡。

調整生活作息:儘量保持規律的作息時間,即使是假日也不要熬夜,讓身體建立穩定的睡眠節律。睡前避免劇烈運動、刺激性食物和飲料,例如咖啡、濃茶等。

飲食調理:建議夏天可以多吃一些清熱安神的食物,例如蓮子、百合、綠豆、冬瓜等。也可以適量飲用一些具有安神作用的茶飲,例如酸棗仁茶、菊花茶等。

放鬆身心:睡前可以聽一些輕音樂、冥想或做一些舒緩的伸展運動,幫助放鬆身心,更容易入睡。

#夏日失眠 #中醫養生 #睡眠品質 #下背痛中醫師

#失智症:腦細胞的無聲罷工這幾天,播了一點時間看了一部台劇 原以為應該是個小品,後半段是個沈重的故事。以黑色幽默揭開失智家庭的日常——父親忘了回家的路,卻記得女兒小學被霸凌的細節;女兒在照顧與婚姻間崩潰,卻仍努力守住那一絲親情的連結。這些看...
08/06/2025

#失智症:腦細胞的無聲罷工

這幾天,播了一點時間看了一部台劇 原以為應該是個小品,後半段是個沈重的故事。

以黑色幽默揭開失智家庭的日常——父親忘了回家的路,卻記得女兒小學被霸凌的細節;女兒在照顧與婚姻間崩潰,卻仍努力守住那一絲親情的連結。這些看似戲劇化的情節,卻真實反映了失智症患者與家庭的掙扎。
謝盈萱飾演的女兒聲嘶力竭地對著父親喊話,而秦漢飾演的失智父親卻一臉茫然。
當記憶像沙漏般流逝,該如何用醫學與愛接住這些墜落的時光?

#失智症:記憶的橡皮擦

失智症並非單一疾病,而是一群症狀的組合,主要特徵是認知功能衰退,影響日常生活。就像劇中,秦漢從一開始只是忘記回家的路,到後來連女兒都認不得,這就是典型的失智症進程。

📌現代醫學怎麼看?

✅阿茲海默症:最常見的失智症類型,大腦出現類澱粉斑塊和神經纖維糾結,就像電線走火,導致神經細胞死亡。
✅血管性失智:腦血管阻塞或出血,造成腦部損傷,就像城市停電,部分區域失去功能。
✅其他:路易氏體失智症、額顳葉失智症等。

📌中醫觀點?氣血失調的記憶斷片

✅腎虛髓減:中醫認為「腎主骨生髓,腦為髓海」,腎精不足時,腦部就像「沒裝水的茶壺」

✅痰瘀阻竅:長期壓力、飲食不節導致痰濕與血瘀阻塞腦絡,形成「記憶的塞車路段」。

✅臨床分期:
▸ 早期:忘東忘西(腎虛)
▸ 中期:暴躁妄想(痰火擾心)
▸ 晚期:呆滬失語(氣血俱衰)

🌟 預防勝於治療!這樣做最有效

✅飲食調養
-少油少鹽,多吃深海魚
-堅果、藍莓等抗氧化食物
-避免精緻澱粉

✅生活習慣
-規律運動(每週3次,每次30分鐘)
-充足睡眠(避免熬夜)
-持續學習新事物

✅社交互動
-參與社區活動
-維持朋友聚會
-家庭聚餐談心

❗❗❗警訊要注意!出現以下狀況要就醫:

-反覆問同樣問題
-近期記憶明顯變差
-情緒性格突然改變
-迷路或認不得回家路

#下背痛中醫師 #忘了我記得

🌿**端午節快樂!**🌿這幾天陸續收到各位朋友的親手包的肉粽,不管南部粽還是北部粽,各有所好,不過啊,最近門診時聽到一位朋友說:「醫生,我冰箱裡還有去年的粽子沒吃完,今年還能繼續吃嗎?」真的大笑一聲...”吃點新鮮的粽子吧“💡 健康小叮嚀1...
30/05/2025

🌿**端午節快樂!**🌿

這幾天陸續收到各位朋友的親手包的肉粽,

不管南部粽還是北部粽,各有所好,

不過啊,最近門診時聽到一位朋友說:

「醫生,我冰箱裡還有去年的粽子沒吃完,今年還能繼續吃嗎?」

真的大笑一聲...”吃點新鮮的粽子吧“

💡 健康小叮嚀

1️⃣ 腸胃弱患者:糯米難消化,一天最多吃1顆,搭配熱茶助消化

2️⃣ 三高族群:改選五穀雜糧粽,鹹蛋黃和肥肉要節制

3️⃣ 冷藏迷思:就算冷凍,超過3個月的粽子口感會變的乾硬喔!

外觀:解凍後,檢查粽子是否有異常顏色或異味。如果有霉味或酸味,建議不要食用。
口感:冷凍時間過長可能會導致糯米變乾、變硬,甚至失去原本的香氣和口感。

#端午節 #粽子 #門診日常

Address

Dayuan District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Lowbackpain_下背痛中醫師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Practice

Send a message to Lowbackpain_下背痛中醫師: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