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醫 石崇志

麻醫 石崇志 麻醉科醫師之一,簡稱麻一
醫療時事及資訊整理,麻醉知識推廣與手術安全

向全台灣麻醉科求救🆘 ,TIVA受到很大的阻礙。最近常遇到裂開斷裂,造成藥物滲漏。有沒有比較好用的3 way,不會壞的那一種。或是其他的好方法?
29/04/2025

向全台灣麻醉科求救🆘 ,TIVA受到很大的阻礙。

最近常遇到裂開斷裂,造成藥物滲漏。
有沒有比較好用的3 way,不會壞的那一種。
或是其他的好方法?

📍【機器人手術中的腦部監測新挑戰:從隱性風險到即時反應】在機器人手術(如達文西輔助前列腺根除術)中,患者常需長時間維持「頭低腳高位(Steep Trendelenburg Position)」。此體位雖有助於術野暴露,但也增加顏面與結膜水腫...
19/04/2025

📍【機器人手術中的腦部監測新挑戰:從隱性風險到即時反應】
在機器人手術(如達文西輔助前列腺根除術)中,患者常需長時間維持「頭低腳高位(Steep Trendelenburg Position)」。此體位雖有助於術野暴露,但也增加顏面與結膜水腫、氣道水腫等風險,更重要的是,長時間頭低可能造成顱內壓上升(ICP↑)與腦部灌流下降(CPP↓)。

本次演講聚焦於如何利用EEG與Density Spectral Array, DSA,即時監測並評估患者在手術中腦波的變化。隨著新型監測(如EEG Alpha power與Burst Suppression Index)出現,我們得以「看見」原先未被察覺的腦部生理異常。

🔍 關鍵指標:出現以下變化時,應警覺IICP或腦灌流不足風險:
❗️EEG Alpha power 明顯下降
❗️出現 嚴重burst suppression pattern
❗️Cerebral oximetry(腦血氧)下降(很後期的指標)

🔍其他監測指標:
🔰視神經鞘直徑(Optic Nerve Sheath Diameter, ONSD):透過眼球超音波觀察ONSD變化,ONSD > 5.7 mm 時常與ICP > 20 mmHg相關。為目前最常用且操作簡便的工具之一。
🔰超音波(Transcranial Doppler, TCD):藉由測量大腦中動脈(MCA)血流速度與搏動指數(PI)推估顱內壓變化。

📉 臨床應對策略(在麻醉科可先執行的處置):
1.請外科調低腹腔氣壓(降低腹壓對腦血流回流的阻力)
2.穩定動脈壓與心輸出量,維持CPP
3.減少CO₂堆積
4.適時考慮給予 mannitol 或類固醇降壓
5.監測腦血氧、紀錄頭圍與頸圍
若EEG進一步惡化至長時間 suppression,且合併腦氧下降,此時即為調整回到頭高腳低、暫停氣賦與手術、讓腦部「休息」的時機。

年紀到了,去做醫美後容光煥發😎,發現這裡的環境真好。心想大概是可以去醫美工作的時候了,請問這樣的顏值,會有客戶指定我來麻醉嗎?  💘如果你問我,擅長用什麼麻醉,我習慣先用眼神迷倒人。💖 *依照建議,換一張漂亮一點的*
01/04/2025

年紀到了,去做醫美後容光煥發😎,發現這裡的環境真好。心想大概是可以去醫美工作的時候了,請問這樣的顏值,會有客戶指定我來麻醉嗎?

💘如果你問我,擅長用什麼麻醉,我習慣先用眼神迷倒人。💖

*依照建議,換一張漂亮一點的*

🔸今天參加了「週邊神經阻斷術工作坊」,收穫滿滿!除了得到一組神經阻斷導管(🎁價值約 $1500)和一支「得美棒」(🎀$1000,用來固定導管的專用膠水),最寶貴的還是專家的經驗分享,無價!🔸未來十年或許會變成這樣:家人如果去開個骨科關節鏡手...
29/03/2025

🔸今天參加了「週邊神經阻斷術工作坊」,收穫滿滿!除了得到一組神經阻斷導管(🎁價值約 $1500)和一支「得美棒」(🎀$1000,用來固定導管的專用膠水),最寶貴的還是專家的經驗分享,無價!

🔸未來十年或許會變成這樣:家人如果去開個骨科關節鏡手術,一大清早到醫院報到,手術約十點完成,短暫在恢復室休息到中午,就可以準備回家休養了🦽。術後會帶著一些止痛藥物💊,甚至一台小型的止痛機器,隔天回診追蹤檢查傷口即可。

🔸隨著醫院床位越來越緊張,許多國家早已推動這種「當日手術」(Ambulatory Surgery)模式,例如達文西手術後病人會住在醫院附近的飯店,而肩關節鏡、膝關節鏡更可能直接當天出院。

🔸手術後疼痛控制是關鍵,因此「連續性神經阻斷術」會變得越來越重要。目前台灣多數還是以單次注射神經阻斷💉為主,但這只能維持短暫的止痛效果,常常半夜就會痛醒。未來透過置放導管來做連續性神經阻斷,可能會成為常態。好消息是,台灣現在設備其實已經很齊全,PCEA機器就可以直接拿來使用,成本雖高,但其實與IVPCA類似,同樣能做成自控式止痛系統。不過考量到管制藥物帶出醫院的困難,帶著Marcaine與神經阻斷導管或許是更適合的選擇。

🔸工作坊中Stanford大學的Professor Horn 特別鼓勵大家不要害怕神經阻斷失敗,「Failed block」代表我們有認真追蹤病人效果,且確實進行了神經阻斷,這些經驗會讓技術更加進步。此外,導管置放技術並不困難,但要做好固定避免移位,以及有人定期追蹤、調整藥物劑量,這才是挑戰。

🔸你對神經阻斷術的印象如何?與IVPCA比較起來,你更喜歡哪一種呢?歡迎大家一起討論😊!

提醒近日有群組假借免費學術活動提供學分名義詐取個資。最近看到臉書一直廣告麻醉課程。 首先是完全空白的粉專下的廣告,然後又要先加入賴群組報名....名號都是: 產科麻醉氣道管理課程,線上直播提供學分。請大家提醒大家 該課程的主辦單位是台灣呼吸...
20/03/2025

提醒近日有群組假借免費學術活動提供學分名義詐取個資。

最近看到臉書一直廣告麻醉課程。 首先是完全空白的粉專下的廣告,然後又要先加入賴群組報名....名號都是: 產科麻醉氣道管理課程,線上直播提供學分。

請大家提醒大家 該課程的主辦單位是台灣呼吸道處理醫學會,確實有這堂課程,但不需要加入群組或繳交個資就能參加課程 (申請學分可能要一些資料)。而這些粉專擅自利用課程的名義開了賴群組。雖然目前該群可能還沒開始動作,但還是提醒大家小心。

希望不要有人被騙。拜託拜託!!!

開箱BIS Advance (BIS成為了最熟悉的陌生人),螢幕顯示進入了高畫質解析時代,外觀大改款改成一台較厚的平板電腦與底座結合,但內容物依舊是熟悉的BIS。 #病例回溯功能強化BIS Advance 的首項優勢在於新增了可於機器上直接...
08/03/2025

開箱BIS Advance (BIS成為了最熟悉的陌生人),螢幕顯示進入了高畫質解析時代,外觀大改款改成一台較厚的平板電腦與底座結合,但內容物依舊是熟悉的BIS。

#病例回溯功能強化

BIS Advance 的首項優勢在於新增了可於機器上直接回溯病例的功能,使醫護人員能夠完整查看當時螢幕所顯示的圖表與數據。不僅能夠呈現數據,亦可透過圖像化方式顯示,解決了過去機器無法回看的限制。此外,機器最多可儲存 50 例病例,當超過上限時系統將自動刪除最舊的病例資料,需留意此限制。

#設計輕巧提升行動性

BIS Advance 體積更小,外型如同一台較厚的平板,可脫離底座獨立運作,並具備電池續航力,不再像以往的方形主機需佔據較大空間。在實測中,該裝置可 不插電連續監測病人達 3 小時,對於手術室空間有限的環境而言,提供了極大便利。不過,其電池充電仍需依賴底座,這點為小幅度的限制。( #更正 平板側面有充電孔)

#維持既有腦波監測演算法

BIS Advance 繼承了醫護人員熟悉的 BIS 腦波監測技術,所採用的演算法與過去版本相同,確保監測數據的穩定與一致性。然而,這也意味著該技術在 近 10 至 20 年間未有重大更新,未能結合 AI 技術或其他預測分析機制,對於未來發展而言稍顯可惜。



新版主機具備更強的資料存取功能,可透過 USB 儲存裝置 直接匯出數據。其中,Snapshot 快照功能是一大特色,每個案例可擷取最多 30 次快照,除了可立即截圖螢幕外,可回推10分鐘內的所有原始腦波、DSA圖表及BIS數據,以PDF檔案格式儲存。當手術過程中發生特殊狀況時,醫護人員只需按下快照功能,即可 完整保存過去 10 分鐘的數據,以便日後回顧與分析。此外,機器會持續儲存每個病例的原始數據,使用者可隨時於機器上重新檢視,確保資料的完整性與可追溯性。



相較於前一代機型,BIS Advance 在 使用者介面(UI)調整功能 上亦有所強化,尤其在 DSA 圖顯示時間範圍 方面,現在可 自訂 1、6、12、24 小時,彌補過去 BIS 監測無法回溯數小時前 DSA 資料的限制。此外,UI介面可動性大幅提升,如 可即時調整 raw EEG(原始腦波)的顯示振幅(μV/mm)與波形速度(mm/sec),進一步提升腦波判讀的靈活度與準確性。

: 主機會儲存經過運算之後的檔案以及snapshot的檔案,但原始EEG卻是在這顆訊號處理器 BISx上。換句話說,平板像是螢幕接收運算後的資料並且顯示出來,而這顆BISx才是運算腦波的主體。所以BIS Advance沿用了過去的訊號處理器BISx,它還是最熟悉的BIS。

為什麼「我會變成一位冷漠的醫師」?在醫院工作時,我時常察覺自己的態度變得冷漠,尤其是在面對繁重的工作壓力時。下班後,我也曾感到疑惑,為何自己會逐漸失去對病患的耐心與同理心?直到某天,我看到壽司坦丁發佈的一支影片——〈基層公務員有「病」:公家...
23/02/2025

為什麼「我會變成一位冷漠的醫師」?

在醫院工作時,我時常察覺自己的態度變得冷漠,尤其是在面對繁重的工作壓力時。下班後,我也曾感到疑惑,為何自己會逐漸失去對病患的耐心與同理心?直到某天,我看到壽司坦丁發佈的一支影片——〈基層公務員有「病」:公家機關如何侵蝕道德能力?〉,才意識到這種轉變與""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有關。
影片中引用了 Bernardo Zacka 的著作 《When the State Meets the Street: Public Service and Moral Agency》,讓我理解到這種內心矛盾的根源:

我想成為一名能夠好好照顧病人的醫師,然而現實卻是,我手上同時有太多病人需要處理,根本無法一一兼顧。我只能選擇性地關注病情較嚴重的個案,卻不得不忽略那些相對穩定的病人。這種""「想做好事卻做不到」的無力感"",讓我陷入了嚴重的認知失調——我希望自己是個好醫師,但現實卻讓我無法做到。

病態化的道德傾向(Pathological Moral Dispositions)
當這種認知失調無法被解決時,大腦會選擇透過扭曲或窄化認知來應對,進而發展出 Zacka 所描述的""「病態的道德傾向」""。

其中最典型的一種是 冷漠化(Indifference):
•「我能做的就這麼多,快速處理完病人我已完成工作。」
•「病人還活著沒事就已經很好了,其他的不重要。」
•「病人醒來後不舒服?那不是我的問題。」
這種心態讓我刻意降低與病患的情感交流,僅完成最低標準的醫療程序,以避免自己陷入更深層的道德困境。當我不再讓自己過度投入,也就不會再感受到無力與愧疚。

但冷漠化並非唯一的適應方式,Zacka 也提到其他常見的道德傾向:
•關懷型(Care-Oriented Bureaucrat):對個別病患投入過多情感,即便超時工作、犧牲個人健康,也要確保病人得到最好的照顧。
•執法型(Enforcer Bureaucrat):對病患抱持憤世嫉俗的態度,認為病人濫用醫療資源,進而對他們產生敵意。

這三種模式其實在醫療環境中十分常見。例如:
•在社群媒體上公審輕症患者掛急診。
•與不滿意的病人發生對立衝突,甚至互相謾罵。
•對醫療環境完全絕望,冷漠地說「醫療崩壞已經沒救了,反正時間到我就下班,已經準備離職」。

醫護人員與基層官僚的共同困境
Zacka 的書雖然主要探討基層公務員的官僚化問題,但其理論同樣適用於醫護人員,尤其是急診室工作者。事實上,兩者的工作環境極為相似:
•醫療政策(如健保制度、急診分級制度)由政府制定,但執行的壓力落在第一線的醫護人員身上。
•面對高需求病患、行政績效壓力,以及資源不足的困境,醫護人員不僅是規則的執行者,更需做出道德抉擇(如該優先救治誰?是否應超額收治病人?)。
•當醫療系統超載,壓力最終會轉嫁到醫護人員,導致身心耗竭(burnout)與離職潮。

Zacka指出高強度認知失調的環境有兩個特徵: 供不應求的有限資源 (有限的床位、醫護人力),矛盾不相容的工作目標 (照顧好每一位病人)。如果在這樣的醫療環境中,把視病猶親照顧好每一位病人當成目標,勢必會出現嚴重的自我理念與行為衝突,嚴重的認知失調。

這種體制與個人責任的衝突,進一步加劇了醫護人員的道德困境。例如:
•應該優先滿足病患需求,還是保護自身的工作條件與權益? (是要照顧好病人,還是選擇不過勞?)
•當制度無法有效分配資源時,該由誰來承擔責任?(樓上病房、ICU、手術室都爆滿,病患滯留急診,是我的錯嗎?)
•收或不收? 超額接收病患可能影響醫療品質,也可能危害醫護人員自身健康,但拒收病人又可能導致其他問題。

我只是眾多醫護人員的縮影,道德、責任、衝突與罪惡感很容易壓垮一些辛勤工作的醫護人員。台灣醫療體系的崩壞,不只是人力短缺或資源分配問題,更是一種體制如何壓垮醫護人員道德選擇的問題。Zacka 的理論幫助我們理解,當醫護人員不得不在現實與理想之間妥協時,冷漠、過度同情或憤世嫉俗,都是一種無奈的心理調適。

至於有什麼解決方法嗎? 可惜Zacka比較偏向處理組織與政府公務員的議題,蠻難應用在醫療人員上的。但可以確信的是,若政府繼續無視急診擁塞,認為醫療人力與資源沒有不足,會持續加強基層醫護信念與道德的矛盾衝突,造成基層醫療人員的認知失調。

2025剛過年,麻醉相關藥物傳來好消息,美國FDA許可了新型口服止痛藥物。雖然一天藥價要快一千台幣。Suzetrigine(商品名:Journavx)是一種口服的非鴉片類鎮痛藥,專門用於治療成人中度至重度的急性疼痛。它透過選擇性抑制外周神經...
02/02/2025

2025剛過年,麻醉相關藥物傳來好消息,美國FDA許可了新型口服止痛藥物。雖然一天藥價要快一千台幣。

Suzetrigine(商品名:Journavx)是一種口服的非鴉片類鎮痛藥,專門用於治療成人中度至重度的急性疼痛。它透過選擇性抑制外周神經系統中的Nav1.8鈉離子通道,阻斷疼痛信號的傳遞,從而達到鎮痛效果。 

主要特點:
• 非鴉片類鎮痛藥: Suzetrigine不屬於鴉片類藥物,因此避免了與鴉片類藥物相關的成癮風險。 
• 作用機制: 它透過選擇性抑制Nav1.8鈉離子通道,這些通道主要存在於外周感覺神經元中,負責傳遞疼痛信號。 
• 常見副作用: 包括瘙癢、肌肉痙攣、肌酸磷酸激酶水平升高和皮疹。 
• 禁忌症: 禁止與強效CYP3A抑制劑同時使用,並應避免在服藥期間攝取含有葡萄柚的食物或飲品。 

Suzetrigine由Vertex Pharmaceuticals開發,並於2025年1月獲得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的批准,成為首個在這一新類別中獲批的鎮痛藥物。 

1. 急性疼痛的三期臨床試驗

在2024年1月,Vertex宣布Suzetrigine在兩項針對急性疼痛的三期臨床試驗中取得了積極成果。這些試驗分別針對腹部整形術和拇囊炎切除術後的患者。結果顯示,與安慰劑相比,Suzetrigine在術後48小時內顯著降低了患者的疼痛強度,且耐受性良好。 

2. 腰骶神經根病(LSR)疼痛的二期臨床試驗
Painful Lumbosacral Radiculopathy LSR。

2024年12月,Vertex公布了一項針對腰骶神經根病(LSR)疼痛的二期臨床試驗結果。該研究達到了主要終點,Suzetrigine組在第12週時,數字疼痛評分量表(NPRS)平均降低了2.02分。然而,安慰劑組也出現了類似的降低(平均1.98分),這引發了對藥物相對於安慰劑有效性的討論。儘管如此,Suzetrigine在該試驗中顯示出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2025/01/11DSA研討會參加心得 1.Awareness  在BIS或Sedline數字上會有端倪。(如果是全麻插管,沒被EMG干擾,數字通常是很準的,一定要相信數字)EEG可能會因為腦波訊號強度偏弱,眼睛看不出波型起伏以為是sup...
12/01/2025

2025/01/11DSA研討會參加心得

1.Awareness 在BIS或Sedline數字上會有端倪。(如果是全麻插管,沒被EMG干擾,數字通常是很準的,一定要相信數字)

EEG可能會因為腦波訊號強度偏弱,眼睛看不出波型起伏以為是suppression,但或許EEG放大來看是還有起伏的。能量是分布那些頻率區段,比起EEG amplitude來的重要。

DSA上,看出來的變化。集中在delta & alpha wave的能量變少+可以隱約往看出來高頻 (Beta wave)的能量變多。 對數字來說就是SEF變高。Delta強度變弱(沒那麼紅)是個警訊。切記當人閉目正念冥想時本來就是會有alpha wave。不要以此當作判斷。

以圖1舉例來說: 08:26-08:30這樣的DSA 對於全身麻醉深度是不夠的。

2. 達文西攝護腺手術。如圖2

DSA變化要額外注意。可能會因為額頭皮膚水腫改變電阻、導致EEG訊號強度變弱。 但也要額外注意,是否有可能發生IICP。氣腹壓力、頭低角度、呼吸道壓力都可能惡化頭部腦部血液回流。時間一久會讓這個刀變得很兇險。只要時間不要太久,通常這些EEG變化都是暫時的,腦部大多都沒事。這種頭低腳高 時間又久的手術記得多看看病人的臉、脖子跟頭是不是很腫脹。

3. 有長期在吃特殊神內藥物,例如抗癲癇、失智症的人,其實麻醉前的DSA會很像已經麻醉的DSA,此時要更小心判斷。

4. Lidociane IV bolus 與 Precedex IV bolus 或許有神奇的效果。有觀察到對於EEG有所變化。Precedex有助於維持呼吸道肌肉張力?

5.即使都給一樣的藥物,中重度鎮靜會隨時會根據手術刺激隨之改變麻醉深度 可顯現在DSA上。 因此中重度鎮靜一大重點是如何讓病人不痛、不會不舒服,否則可能突然就躁動起來。

6. 很多問題可能目前還不能得到解答,僅侷限在有觀察腦波變化到的階段。

蘇清泉立委覺得醫美診所缺少麻醉科醫師,為了麻醉風險,希望讓心臟外科、移植外科、重症等醫師接受麻醉訓練,讓他們可以執行麻醉,降低重症病人麻醉風險。然而,我對這個提案的後果感到擔憂,畢竟我們已有前車之鑑。蘇清泉(安泰醫院榮譽院長)當年肯定是覺得...
03/01/2025

蘇清泉立委覺得醫美診所缺少麻醉科醫師,為了麻醉風險,希望讓心臟外科、移植外科、重症等醫師接受麻醉訓練,讓他們可以執行麻醉,降低重症病人麻醉風險。然而,我對這個提案的後果感到擔憂,畢竟我們已有前車之鑑。

蘇清泉(安泰醫院榮譽院長)當年肯定是覺得屏東醫療資源不足,為了服務東港的鄉親所以才不顧容積率(最近好敏感的詞) 要安泰醫院多蓋點大樓,即使是違建也要拼命為里民服務(賺錢),只是不巧天乾物燥就失火了。

以上都是荒謬的推論,會導致慘絕人寰的悲劇。醫美診所缺少麻醉科醫師與重症病人麻醉風險的關聯在哪呢? 其實不缺麻醉科醫師,缺的是要便宜+又能隨叫隨到+不麻醉前評估+不在乎診所麻醉急救設備的麻醉醫師啊。不重視專業的結果,就是拿人命當作代價。醫美診所也是、醫院違建也是。

事實上:
1. 麻醉人力沒有缺乏,我的編號是1300多號,每年新增60位,2025目前至少有1650張麻醉專科醫師牌,麻一才出道短短幾年竟然就後面就多了25%,真是長江後浪推前浪。麻醉科這幾年可都是接近滿招且取得專科率很高。

2. 工作環境與薪資福利讓人力分配不均。這個在所有行業都屢見不鮮。如果醫美診所環境好薪資佳對病人又安全,那拜託推薦我也想去工作。

3. 心臟外科、移植外科、重症並不是真正的專科。因此這提案很難定義。與其如此不如全面開放各專科交叉訓練,讓一直喊缺人的科讓其他專科醫師訓練取得資格。(舉例來說最近上新聞喊缺人的是胸腔重症、感染科、小兒科等等)。我想開心臟大手術的心外跟重症可能都更缺人吧。

PS1. 皮膚科每年訓練這麼少人,我認真上進訓練一下拿個皮膚科專科一定能造福更多偏鄉民眾。
PS2. 立委提議的一定期間的專業訓練,我建議是要全職兩年學習+實習一年+在監督下操作麻醉一年,且這幾年不得兼其他專科職務。

告別2024之旅3/2 Applications of EEG Monitoring in Thoracic Surgery 3/3-7 新加坡18th World Congress of Anaesthesiologists (WCA20...
01/01/2025

告別2024之旅

3/2 Applications of EEG Monitoring in Thoracic Surgery
3/3-7 新加坡18th World Congress of Anaesthesiologists (WCA2024)
4/9 台大晨會 EEG DSA and emergence
4/13 麻醉醫學會春季會演講 EEG DSA and emergence
4/28 童綜合醫院 麻醉專科護理師考試準備
5/26 麻醉專科醫師OSCE考官
6/18 台大晨會TCI的陷阱
6/27 昕辰演講 EEG DSA and emergence
7/16 Medtronic內部教學 BIS Matlab操作實做
7/23 輔大麻醉部演講 TCI各種模式的陷阱
8/10 台中中山醫 麻醉專科護理師考試準備
8/10 台大麻醉 麻醉專科護理師考試準備
9/10 台大晨會 麻醉甦醒與拔管
10/19 台中麻醉月會 中山醫TCI各種模式的陷阱
11/16 麻醉醫學會年會- Debate麻醉後常規使用Sugammadex-反方

2025 重新累積自己的一年,希望未來所講的內容是自己的學術研究成果。並且以團隊之力打造出自己想要的世界。

Address

Kaohsiung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麻醫 石崇志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Share

Categ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