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徵與心靈-陳宏儒諮商心理師

象徵與心靈-陳宏儒諮商心理師 Contact information, map and directions, contact form, opening hours, services, ratings, photos, videos and announcements from 象徵與心靈-陳宏儒諮商心理師, Kaohsiung.

諮商心理師。就業服務乙級技術士。高雄三民。
專長:榮格心理學、兒童/成人沙遊治療、原生家庭與依附議題、焦躁鬱等情緒困擾、生涯諮商、夢工作、同志肯定諮商、親職諮詢、ADHD、敘事治療。
翻譯:《移情心理學》合譯:《兒童心理創傷後的遊戲治療》《布偶遊戲治療》(陳信昭醫師主譯)
講座、工作坊、合作邀約:valeyet@gmail.com
諮商預約:文心診所(LINE:wenxinclinic)、心蘊心理諮商所(LINE:)、欣語心理諮商所(LINE:​ )

《當手足成為鏡子:長期諮商裡的自我側寫》▌煩惱過去成長開始很多當事人會問:我我需要談多久?我會說,你走走看,也許上山之後你會想往更深山走去。心理諮商的歷程,很像醫療的兩種節奏。剛開始的短期工作,常像「西醫治標」:先壓下疼痛、止住流血,好讓人...
17/09/2025

《當手足成為鏡子:長期諮商裡的自我側寫》

▌煩惱過去成長開始

很多當事人會問:我我需要談多久?我會說,你走走看,也許上山之後你會想往更深山走去。

心理諮商的歷程,很像醫療的兩種節奏。剛開始的短期工作,常像「西醫治標」:先壓下疼痛、止住流血,好讓人能夠正常呼吸,日子可以繼續運作下去。那是一種「先救急」的必要。

可是當時間拉長,症狀逐漸穩定下來,諮商會悄悄轉向,走進另一種氛圍。這時候更像「中醫調養」,搭配飲食、睡眠、運動,把身體的底子慢慢養回來。你會發現,諮商的焦點已經不再只是「問題快點消失」,而是「我怎麼更真實、更健康地成為我自己」。

於是,很多看似「不急」的小事,反而浮上檯面。
一個夢境,像是夜裡留給自己的密語;
一種生活嗜好,好比身體在替心靈保留的出口;
甚至和手足、朋友、伴侶的互動,也都成了無聲的線索。
這些細節的討論,加深對我們人格模式的認識,
拓展你的人生自由與視野
像是慢慢滲透的藥湯,日積月累地調整著我們內在的節奏。

▌手足:一面小鏡子

父母的影響最常被討論,但其實手足關係,往往是另一面容易被忽略的小鏡子。

每個孩子在家裡的位置不同,就像棋盤上的格子一樣,會逼出不同的走法。有的人總在爭奪父母的注意,有人習慣退到旁邊,讓出舞台;有人迫不及待想逃離這個家,有人卻被留下來承擔責任。

在這些不斷的分化與拉扯中,每個人都長出獨特的生存策略。表面上看似只是「兄弟姊妹各走各的」,但細看之下,卻是整個家族歷史的倒影。

當我們在諮商裡重新回顧和手足的經驗,有時會驚訝地發現:自己的責任感、驕傲、甚至是羞愧,原來都帶著那段成長歲月的印記。

▌從手足看見自己

談手足,並不是為了回頭指責誰,而是透過那面鏡子,重新定位自己。
你或許會開始問:

在家裡,我總是被期待成為誰?

我努力的方向,是我想要的,還是和手足競逐的結果?

我承擔的責任,哪些其實不屬於我?

這些提問沒有標準答案。它們的價值,不在於找到一個結論,而在於讓我們慢慢看清楚:原來自己一直在背負、逃避,或是守護著什麼。

▌你的完整,因為你的環視而完整

當症狀退去,生活才真正展開。長期諮商不只是讓痛苦消失,而是讓這些細瑣卻深刻的小事,一點一滴的增加我們的自我理解。它們像日常裡的飲食與運動,不會立刻帶來劇烈的改變,但卻是生命長久的滋養。

那些你以為「不重要」的生活面向,在諮商或心理分析當中其實就是引導我們走向更完整、更自由的暗星。

03/09/2025

尤瓦爾·哈拉瑞談為何需要心理治療
他的論點在榮格的論述來說可以用陰影概念來理解
面對我們不願意承認的陰暗面是我們的責任


Quote
我們或許比任何人都更了解自己,但總有一些事——無論是作為個人、群體,還是作為一個國家——我們有時選擇拒絕承認。有時候,我們需要外部的視角,來照亮那些我們不願意承認的部分。

09/06/2025

如果要用流行的言情小說書名體講紅書
大概是
《精神科醫師中年危機畫幻覺意外開宗立派》

推薦|從《分析心理學二論》開啟榮格之門──魏宏晉老師 8 週導讀課程你或許已聽過  #集體無意識、 #原型、 #個體化──但這些經典概念最初究竟長成什麼模樣?答案都藏在榮格的《分析心理學二論》裡。這本書既是理論雛形,也是榮格脫離精神分析自立...
09/05/2025

推薦|從《分析心理學二論》開啟榮格之門──魏宏晉老師 8 週導讀課程

你或許已聽過 #集體無意識、 #原型、 #個體化──但這些經典概念最初究竟長成什麼模樣?答案都藏在榮格的《分析心理學二論》裡。這本書既是理論雛形,也是榮格脫離精神分析自立門派的關鍵分水嶺,也是榮格分析師推薦的重要入門讀物。

近期心靈工坊請了本書的譯者-魏宏晉老師開了《分析心理學二論》的導讀課,不論你對榮格的理解到甚麼程度,這本書與這門課都有值得參考之處。

如果你是入門者,這本書與課程可以算是榮格分析心理學的概論課程,你可以藉由課程的安排,從分析心理學與精神分析的分離開始,逐步認識分析心理學的重要概念。

如果你是熟悉榮格心理學概念的人,或已經是實務工作者,這本開山立派之作能讓你更體會分析心理學的最初的風味,此外裡面也有許多臨床案例可以增加你的實務經驗。我個人最喜歡裡面〈合成或建構方法〉〈無意識治療法概述〉〈區分意識自我和無意識人物的技術〉這幾個有實務面說明的章節。

魏宏晉老師這八週(06/05–07/31)的課程是這樣的
• 前世今生說分明:精神分析的興起
• 愛恨交織:性驅力與權力意圖
• 既見佳人,云胡不喜:心理類型
• 化作春泥更護花:集體無意識與治療
• 落紅本是無情物:原型理論
• 在你之中找到我:阿妮瑪/阿尼姆斯
• 橫眉冷對千夫指:人格面具
• 無意識的運作方式:個體化歷程
(每週四晚間,循《二論》章節次序循序漸進)

不過在理解這本書我覺得有些脈絡可以掌握一下的話,可能會更了解它的定位。首先這本書從 1917 首版到 1943 第五版定稿,榮格有反覆增刪、擴充。這本書大概定調了三分之二的分析心理學,但定稿之後仍有許多擴充。
1.1943 版仍以「ego–unconscious」對立書寫;1950 之後大量使用自性–自我–人格面具–陰影 四元結構。
2.自性概念成熟化:《伊雍》(1951) 以基督原型闡述自我-自性軸線、曼陀羅象徵 (為個體化歷程提供終極統整點)
3.原型目錄化:《原型與集體無意識》(1954) 系統整理母親、英雄、老智者等原型族群。(把 1943 版的散點論述擴充成完整分類)
4.錬金術象徵學:《心理學與煉金術》(1944) →《神秘合體》(1955-56) (為「原型運作」提供宏大象徵母語,深化治療與文化解析)
5.同時性:《Synchronicity, An Acausal Connecting Principle》(1952)(引入「無因共時」補足心理-物理連結,擴大方法論疆界)
6.超越功能 完整論述:CW 8〈超越功能〉(1957)(將早期「建構方法」精煉成對峙-調和機制,影響臨床實作)
7.劣勢功能與整合:在心理類型論文中有詳述劣勢功能、陰影互補等。
《分析心理學二論》就像是一棵原初的樹幹,榮格心理學後續所有的枝葉,都從這裡萌芽與滋養。
在魏宏晉老師帶領下,我相信你也會和我一樣,重新感受這本書鮮活而樸實的魅力,也更理解榮格心理學後續那些深刻而繁複的發展,究竟從何而來,又是如何層層開展的。

👨‍🏫 講師介紹:
#魏宏晉 老師(北大哲學博士/榮格學派資深譯者)
長年鑽研榮格原典與分析心理學架構,譯作《共時性》《英雄之旅》等深受好評,擅長將複雜理論轉化為清晰易懂的知識地圖!

✨ 課程資訊
🗓 日期:2025/06/05-07/31(每週四)
🕰 時間:晚上7:00-21:00,共八堂課,總計16小時
📍 上課方式:"實體教室" + 線上Zoom
✨課程享有課後3個月內無限回看
(想。上。看。留。言)

在研究榮格的書的時候看到有一本書封面放了台灣的布袋戲人偶我想說,天呀!怎麼會有一天台灣的布袋戲會登上榮格界舞台後來看到版權頁寫著「封面圖為一個日本文樂(Bunraku)場景,取自 Pixabay 授權照片」看來是某人誤會了什麼...無言註:...
06/05/2025

在研究榮格的書的時候
看到有一本書封面放了台灣的布袋戲人偶
我想說,天呀!
怎麼會有一天台灣的布袋戲會登上榮格界舞台

後來看到版權頁寫著
「封面圖為一個日本文樂(Bunraku)場景,
取自 Pixabay 授權照片」

看來是某人誤會了什麼...

無言

註:文樂是一種木偶劇。在大阪創立並以此為據點的人偶劇流派。

最近,我一方面大量使用ChatGPT來學習與研究,但對於自己這麼重用它也是有不少擔憂…在我近期研究一些榮格分析師的著作的時,意外地發現了一本書,它不僅回答了我的疑惑,更幫我們預見了使用 AI 時可能會遇到的真正危險。這本書的名字叫做《Jun...
02/05/2025

最近,我一方面大量使用ChatGPT來學習與研究,但對於自己這麼重用它也是有不少擔憂…
在我近期研究一些榮格分析師的著作的時,意外地發現了一本書,它不僅回答了我的疑惑,更幫我們預見了使用 AI 時可能會遇到的真正危險。這本書的名字叫做《Jung vs. Borg: Finding the Deeply Human in a Posthuman Age》,作者 Glen Slater 是美國 Pacifica Graduate Institute 的核心教授,長期從事榮格心理學、神話學以及科技對人類心靈影響的研究。

▌關於本書
這本書標題中的「Borg」取自科幻作品《星艦迷航記》中的博格族群,象徵著一個集體意識和同質化的機器文明。在書中,「Borg」被用來比喻我們所處的數位時代,尤其是人工智慧和演算法對人類社會與個體意識的同化作用。當我們過於依賴 AI 或數位技術,逐漸會被同化成沒有個體特質的「機器化人類」,失去獨特性與多樣性。
「Deeply Human」意指深度的人性,是書中強調的另一核心概念。它提醒我們,在快速發展的科技世界裡,真正的人性不僅僅是理性和邏輯,更包含情感、直覺、象徵思維與創造力,這些都是無法被完全數據化和機械化的部分。
至於「Posthuman」,則是後人類主義的概念,指人類超越現有身體、意識和生活方式限制,追求與科技深度融合的未來。在書中,Slater 警告我們,當人類過度追求這種科技融合,可能付出的代價是失去我們最寶貴的深度人性。

▌從榮格觀點看待AI帶來的隱憂
我透過ChatGPT深度研究功能來瞭解這本書的內容,因為書中的內容有更多是更遙遠的未來的事情,我挑出書中談到像ChatGPT這類AI帶來的幾點隱憂:

一、演算法強化集體慣性,弱化個體聲音。
當我們逐漸習慣 AI 提供的標準答案時,榮格所提到的「集體潛意識」便會被無形中放大。我們內心原本獨特的想法、感受和直覺會逐步被演算法複製的普遍觀點所取代,這不僅使個人獨特性被稀釋,也阻礙了個體化的成長,讓我們難以發展出真正屬於自己的視野與聲音。

二、心智依賴 AI,如同肌肉久不運動。
如果長期將問題與決策交由 ChatGPT 代勞,我們內心原有的批判性思考、獨立判斷與想像力就如同久未鍛鍊的肌肉般逐漸萎縮。這使我們逐步失去榮格所強調的自我探索與自我實現的能力,讓我們的內在世界變得單薄而空虛。

三、將 AI 視為救世主,是文明崇拜的集體投射。
「AI 將解決所有問題」這樣的信念,其實是一種對科技過度崇拜的文明神話。我們內心深處對英雄或救世主原型的渴望,無意識地被投射到 AI 身上,這種投射會導致我們忽略自身內在真正需要的轉化與成長,背離了榮格強調的內在自我整合。

四、AI 長期代筆,無意識創造力逐漸枯竭。
真正的創造力源自我們無意識深處的象徵、意象與情感聯想。當我們習慣了依賴 AI 幫我們進行創作和寫作,這種深層次的無意識連結便會逐漸斷裂,內心的靈感泉源逐步乾涸,喪失榮格所重視的充滿活力與生命力的創造性表達。

五、AI 權威感掩蓋真實自我聲音。
ChatGPT 所提供的答案通常帶有明確性與權威性,容易讓我們產生一種依賴感,逐漸視其為內在導師般的存在。然而,這種過度依賴反而可能遮蔽我們內心真正的聲音與需求,使真實的自我越來越模糊,背離了榮格所提倡的自我覺察與個體化的精神追求。

▌我們能做些什麼呢?
面對這些潛在的風險,我們能做些什麼呢?
首先,保留並刻意創造一些屬於自己的空間與時間,重新找回與自己內在聲音的連結。這可能是固定時間的日記書寫、散步沉思,或是偶爾刻意遠離數位設備,讓內在的聲音重新浮現。
其次,培養批判性思維與自主判斷的習慣,當 AI 給予答案時,試著多問自己幾個問題:「這真的是我要的答案嗎?」「這個答案有什麼可能的盲點?」
最後,主動維持與世界真實接觸的頻率,回到身體、回到大自然,透過真實的互動與體驗,滋養你的內在創造力與想像力。

我也還在學習怎麼樣跟AI維持一個正向使用的關係,這對我是個很困難的課題,有時候我覺得它就像魔戒一樣,戴上去就不想拿下來來,但為了要為了內在無形可貴的部分,勢必得要有所割捨。

歡迎你也分享你怎麼維持跟AI的關係。

《榮格與現象學》深度導讀來了心靈工坊有給粉絲專頁的夥伴優惠300元折扣碼:RACKC5S10o 《榮格與現象學》深度導讀https://psygarden.havppen.com/r/SVRagmJkpjqZ 四堂課帶你:・解開榮格思想的神...
29/04/2025

《榮格與現象學》深度導讀來了
心靈工坊有給粉絲專頁的夥伴優惠300元
折扣碼:RACKC5S10o
《榮格與現象學》深度導讀
https://psygarden.havppen.com/r/SVRagmJkpjqZ
四堂課帶你:
・解開榮格思想的神祕面紗
・掌握現象學分析方法
・學習專業治療案例解析
四週課程主題:
5/08 第1堂 探究人類存在經驗的必要失敗:為何榮格會在詩性與科學之間擺盪?
5/15 第2堂 觀看方式:榮格的與現象學的
5/22 第3堂 問世間,「心靈」為何物?
5/29 第4堂 現象學分析心理學:以案例說明
重量級講師:
李維倫教授
・美國杜肯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
・政治大學哲學系特聘教授
・台灣存在催眠治療學會創會理事長
・《存在催眠治療》作者
上課資訊:
・時間:2025/5/08-5/29(每週四)
・晚上7:00-9:00,四堂共8小時
・實體教室:台北市信義路4段45號11樓(心靈工坊成長學苑)
・線上平台:Zoom即時同步
・課程可回看至2025/8/31
其他說明:
・可申請諮商心理師、臨床心理師繼續教育積分
・主辦單位:心靈工坊
・協辦單位:台灣存在催眠治療學會、臺灣榮格心理學會
立即報名:
https://psygarden.havppen.com/r/SVRagmJkpjqZ
#榮格 #心理學 #現象學 #心理治療 #繼續教育積分

ChatGPT 認為的各取向女性心理師的工作穿搭與姿態神情個別姿態與表情 1. 完形取向(Gestalt) • 特徵:身體微微前傾,眼神直接,有一種想要接觸當下經驗的能量。 • 意涵:強調身體覺察與此時此刻的聯結。 2. 認知行為治療(CB...
27/04/2025

ChatGPT 認為的
各取向女性心理師的工作穿搭與姿態神情

個別姿態與表情
1. 完形取向(Gestalt)
• 特徵:身體微微前傾,眼神直接,有一種想要接觸當下經驗的能量。
• 意涵:強調身體覺察與此時此刻的聯結。
2. 認知行為治療(CBT)
• 特徵:正襟危坐,表情專注,一手放在膝上,一手自然交握。
• 意涵:組織、有條理地觀察與分析個案的思考脈絡。
3. 女性主義取向(Feminist Therapy)
• 特徵:微笑開放,姿態放鬆,雙手自然交疊。
• 意涵:強調平權與關係的對話氛圍,邀請而非支配。
4. 敘事治療(Narrative Therapy)
• 特徵:柔和微笑,姿勢端正,雙手自然放置膝上。
• 意涵:作為故事共同建構的見證者與協作者。
5. 現實治療(Reality Therapy)
• 特徵:身體前傾,一手做出輕微的「提出問題」手勢。
• 意涵:實事求是,帶著具體行動指向的引導力量。
6. 個人中心(Person-Centered Therapy)
• 特徵:雙手平靜交握,神情溫和,肩膀微微收斂。
• 意涵:專注於提供無條件正向關懷的存在。
7. 結構取向家族治療(Structural Family Therapy)
• 特徵:較收斂的坐姿,雙手交握,眼神沈穩觀察。
• 意涵:關注系統、角色、與邊界,準備進行結構性的梳理與調整。

■ 化主動為被動,ChatGPT的生命幸福術 ■最近我花蠻多時間在使用ChatGPT的忽然間我頓悟到哇!比起被動滑臉書,我完成不少事情耶。後來我看到 黃宏瑞 寫的【倡議:把給社群平台的時間分給AI吧!】我更加肯定自己的想法他談到幾個使用Ch...
26/04/2025

■ 化主動為被動,ChatGPT的生命幸福術 ■

最近我花蠻多時間在使用ChatGPT的
忽然間我頓悟到
哇!比起被動滑臉書,我完成不少事情耶。
後來我看到 黃宏瑞 寫的
【倡議:把給社群平台的時間分給AI吧!】
我更加肯定自己的想法
他談到幾個使用ChatGPT的優勢
(相對於使用臉書)
1.資訊瀏覽變「主動式探索」
2.深度知識輸入提升
3.提升寫作與表達能力
4.更豐富的創造力火花
5.培養多元技能與知識領域
6.建立「自我對話」空間
7.減少社群焦慮與比較心
8.更健康的數位自律

作為心理師
同時也是 中華正向心理學發展協會:正面情緒/全心投入/正向人際/意義/成就的理事
我想用一個專業但簡單的框架來聊聊這件事。
那就是正向心理學提出的「幸福感五元素」: 。

我們怎麼與科技互動。
滑手機,寫日記。
刷社群,看書。
跟AI對話,或者只是無意識刷新下一則短影片。
這些看似微小的選擇,長期累積下來
其實會帶來幸福感的差異。

▌幸福感的五大元素:PERMA是什麼?
•P ( ) 正向情緒
•E ( ) 投入
•R ( ) 關係
•M ( ) 意義
•A ( ) 成就
這五個元素組成了我們心理上的「幸福基底」。
但在當代數位環境中,不同科技平台,
對這五個元素的滋養方式其實大大不同。
今天,我想用這五個指標來比較一下:
社群媒體(如臉書、IG)vs.ChatGPT這樣的生成式AI
它們各自怎麼影響我們的幸福感?

▌社群媒體 vs ChatGPT :PERMA面向深度比較
P|正向情緒
•社群媒體優點:快速、輕鬆的正向刺激(梗圖、搞笑影片)。
•社群媒體缺點:容易伴隨比較焦慮、接收他人負面情緒。
•ChatGPT優點:在對話、創作、思考中產生安定的正向感受。
•ChatGPT缺點:情感厚度較低,較難產生強烈的情感高峰。
E|投入
•社群媒體優點:社群創作(如經營專頁)時,可能有投入感。
•社群媒體缺點:被動滑動時,很難進入真正的心流。
•ChatGPT優點:主動對話、思考、創作時,容易專注沉浸,時間感消失。
•ChatGPT缺點:如果沒有明確目標,也可能流於閒聊或漫無邊際探索。
R|關係
•社群媒體優點:真實互動可以加深人際連結。
•社群媒體缺點:無回應、僵化互動,反而加深孤獨感。
•ChatGPT優點:能陪伴內在對話,練習自我敘事與覺察。
•ChatGPT缺點:無法取代真實情感連結,容易形成虛假陪伴感。
M|意義
•社群媒體優點:若有主題性經營(如議題倡議)可帶來意義感。
•社群媒體缺點:大量碎片化資訊,消耗深度思考與價值感。
•ChatGPT優點:能協助整理思緒、深化知識、建構自我敘事。
•ChatGPT缺點:若只停留在表層互動,則難以形成真正的意義整合。
A|成就
•社群媒體優點:創作發表或社群經營時,可能帶來成就感。
•社群媒體缺點:長期被動瀏覽後,常有空虛、徒勞感。
•ChatGPT優點:能協助完成文章、計畫、整理知識、產出作品。
•ChatGPT缺點:若完全依賴AI完成,可能弱化自己的思考力。

▌社媒與AI並非對立,而是可以交織使用
對我自己來說,ChatGPT並不是要取代社群媒體,而是讓我重新設計了我與科技的關係。
•我會用ChatGPT整理與規劃我的粉專文章。
•當我看到臉書上的一篇好文或一張觸動的圖片,我會先在這裡和AI聊聊,釐清自己的感受,再回去發表更深的留言。
•有時研究一個概念,會讓ChatGPT幫我摘要重點,再分享到社團或個人動態。
•當我對某些資訊存疑時,也會請它快速檢核,避免以訛傳訛。
•把臉書的長文貼給他,請他為我摘要適合我閱讀的重點或金句。
它成為了我的知識放大器、情緒整理者,也是一個提醒我「慢下來」的存在。
不是取代,而是深化。
不是隔絕,而是交織。

▌主動探索:幸福感的隱藏引擎
滑社群時,我們多半是被動地接受外界刺激。
但與ChatGPT對話時,我必須主動提問、主動探索、主動建構。
這種主動性,本身就是投入(Engagement)、成就(Accomplishment)、意義(Meaning)最核心的燃料。
甚至在某些時刻,當我深度投入提問、思考、閱讀、交談、創作——
即使有時稍微發散,我仍然能感覺到:
我在滋養自己,而不是消耗自己。
那是一種細緻而安靜的幸福感,不是短暫的情緒高潮,而是存在感慢慢紮根的踏實。

▌如果你想開始,這裡有幾種探索方向可以嘗試
1|📓 #情緒照顧與日記陪伴
•用語音輸入的方式記錄每日所思所感,請他給予回應。
•跟他抱怨,抒發你當天不愉快的心情
•請他扮演輔導人員/跟他討論你的長期困擾、煩惱
2|📚 #主題共讀與知識整理
•跟他報告你的狀況,請他推薦一本書給你,並且請他蒐集網路上該書的資訊。
•用深度研究功能,請他告訴你一個你高度關注的知識。
•貼一篇對你有用的臉書長文給他,跟他討論這可以跟你擦出甚麼火花。
3|🎯 #目標釐清與自我設計
•與ChatGPT討論你對當前生活滿意與不滿意的面向
•請它引導你釐清價值觀、設計可行的小計畫,並協助追蹤你的進展。
•告訴他一些狀況,請他給你回饋,例如目標管理、時間管理。
4|✍️ #創作與故事展開
•把腦海中的靈感、碎片丟給它,請它幫你整理、分類、形成創作起點。
•練習寫詩、短文、微小說,請它提供主題、開場語句、甚至人物設定。
•讓它成為你的畫家,畫一些你原本畫不出來的東西。
5|🧠 #個人化知識觸發器(知識盲盒玩法)
•問它:「你覺得有沒有適合我現在狀態的心理學概念?」
•請它講一個「我可能會有感」的故事。
•試著累積這些回應,久了你會得到一份專屬於你的「知識拼圖」。

這樣用ChatGPT,不是為了短期的目標或任務達成,
而是為了自己的不斷成長!

▌結語:為你的幸福,開啟一場新的對話
在這個資訊爆炸、演算法追逐注意力的時代,
幸福感不是偶然出現的,而是需要被設計、被守護的。
ChatGPT,只是我們手上的一把新工具。
真正重要的,是你願不願意,
為自己的投入感、意義感、成就感,打開一條新的路徑。
讓我們一起,從被動滑動,走向主動探索。
從碎片消耗,走向深耕建構。
「科技可以耗損我們,也可以滋養我們。
差別只在於:我們以什麼樣的姿態,選擇與它對話。」
上面有什麼玩法吸引到你嗎?
歡迎留言分享,或是推薦給你的朋友
🌿現在,你就可以開啟一場新的對話。

跟風玩了GPT對各學派心理師的想像刻板印象趣味而已 不要認真—以下是依據穿搭風格、氣質形象、體態特徵等,結合各取向的心理動力與象徵特質所做的辨識與詮釋(由左至右):⸻1|容格分析(Jungian Analyst) • *特徵:*棕色燈芯絨外...
26/04/2025

跟風玩了GPT對各學派心理師的想像刻板印象
趣味而已 不要認真


以下是依據穿搭風格、氣質形象、體態特徵等,結合各取向的心理動力與象徵特質所做的辨識與詮釋(由左至右):



1|容格分析(Jungian Analyst)
• *特徵:*棕色燈芯絨外套、藍襯衫、鬍鬚略長、神情溫和。
• *詮釋:*自然派、略帶智者氣息,介於田野工作者與內在探險者之間,展現對象徵世界的尊重與與自然接軌的質感。



2|古典弗洛伊德(Classical Freudian)
• *特徵:銀髮、西方臉孔、深藍針織衫、挺立姿勢。
• *詮釋:*符合Freudian對「理性主導」、「去個體化」、「教師般姿態」的期待,偏向去情緒化的冷峻,嚴謹沉著。



3|阿德勒(Adlerian)
• *特徵:卡其色套頭衫、神情沉穩、站姿穩定。
• *詮釋:*整體給人一種可靠、溫暖而無權威感的氣質,體現阿德勒對社會連結與生活任務的重視,穿著務實簡潔。



4|溫尼考特取向(Winnicottian)
• *特徵:橄欖綠襯衫、象牙白內搭、臉部表情細緻,略顯纖細。
• *詮釋:*具「不介入式的在場感」與柔軟邊界,姿態溫潤,像一位能靜靜陪你在遊戲中的治療師。



5|Kohut 自體心理學(Self Psychology)
• *特徵:深藍針織外套、圓潤臉型、笑容柔和。
• *詮釋:*展現出穩定、回應性強、能接住自戀傷的氣場,風格中性但不缺同理,自我感穩定,偏向照顧者氣質。



6|拉岡(Lacanian)
• *特徵:身穿西裝、領帶配襯衫、神情銳利、略帶異文化臉孔。
• *詮釋:*極符拉岡形象的「鏡面式呈現」與符號穿戴感,保有冷感距離、語言精準、象徵結構掛帥的氣質。



7|克萊恩取向(Kleinian)
• *特徵:灰色套頭毛衣、骨感、神情安靜但目光深沈。
• *詮釋:*低調、偏內在掙扎感,象徵能沉入分裂與投射認同的內在世界,擅長承受原始情緒與破壞性想像。

實用如何安慰他人
25/04/2025

實用
如何安慰他人

▌一樣AI兩樣情-不同政體的AI世界我非常緊密地關切AI對這個世界的衝擊這一個月以來寫了不少文章談AI技術進展會怎麼影響職業世界、人際關係、諮商關係、心理健康現在台灣正站在一個十字路口,甚麼樣的選擇會導向甚麼樣的結果我想大家有各自的判斷我只...
25/04/2025

▌一樣AI兩樣情-不同政體的AI世界

我非常緊密地關切AI對這個世界的衝擊
這一個月以來寫了不少文章談
AI技術進展會怎麼影響職業世界、人際關係、諮商關係、心理健康
現在台灣正站在一個十字路口,
甚麼樣的選擇會導向甚麼樣的結果我想大家有各自的判斷
我只想談政治制度的差異配合AI發展
會帶來怎樣不同的生活環境

▌不同的政治制度在AI發展上會有何差別?
❖ 在民主體制中,AI是一種「共思夥伴」
民主國家的AI技術發展,往往走向「幫助人類思考」與「擴展公共討論」的方向。
一開始,AI可能只是提升效率的工具:自動化工作流程、整理資料、輔助教學。
但隨著技術成熟,它被放進了教育、醫療、創作、甚至心理諮商的場域中,變成一個可以一起探問、模擬、共同理解世界的知識系統。

這樣的AI,尊重人的主體性與複雜性,它不是要你快速做決定,而是陪你慢慢釐清、感受、甚至迷惘。它鼓勵提問、允許模糊、包容非線性的敘事。這不只是工具的演進,更是一種倫理觀的體現。

❖ 而在專制體制中,AI變成了「治理與監控的延伸」
在威權國家,AI的角色則完全不同。它被快速導入行政管理與社會監控:從人臉辨識、情緒分析到社會信用系統,每個人對在App上說了什麼、做了什麼,幾乎都可能被記錄、評分、甚至預測。

這樣的AI,重點不在於幫助人理解自己,而是「及早發現風險」──你說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停頓,都可能被判定為潛在不穩定。它不是邀請你探索自己,而是要求你自我審查與沉默。

▌AI心理對話:當療癒變成審查
我常想像,未來的AI心理輔助服務,會長什麼樣子?

🟢 在開放社會中,AI能提供的是一個讓人逐漸聽見自己的空間
你可以慢慢說話、說錯話、甚至說出你也還不明白的情緒。
AI不急著幫你分類或建議,而是允許那些「還未成熟的語言」有機會被表達、被接住。
這是一種「非指令式」的陪伴,也是心理工作的重要精神。

🔴 而在監控社會中,AI則傾向「即時標記、即時糾正」
你的一句抱怨,可能被辨識為情緒失控。
你的一段沉默,可能被判定為不合作。
你的一句反思,若語氣不夠穩定,就可能成為風險訊號。

在那樣的系統裡,語言不再是理解與療癒的工具,而是風險辨識的材料。
人們開始自我壓抑、選擇沉默。不是因為他們沒話可說,而是因為他們知道,說出來的代價可能過高。

▌精神分析為何無法在壓抑體制中生根?
精神分析與心理治療,有一個基本的假設:人可以自由聯想,可以講出不合邏輯、不合時宜的語言,而不被立刻評判。
這是一種空間的倫理,而不是技術的功能。

但當一個社會的語言系統,逐漸被訓練成「只說可以被AI辨識、被模型接受的話」,
那麼,「潛意識的語言」將無法再出現。
而一個無法容納潛意識的社會,也就不再有真正的心理空間。

我們不是失去語言能力,而是失去了「說出未被訓練過語言」的自由。
當沒有胡言亂語的權利,也就沒有真誠的主體誕生。

▌作為心理師,我想守住的未來長這樣:
一個人們仍然有質疑與猶豫的自由
一個學習現場鼓勵學生思考「AI為什麼這樣回答?」而不是只聽話照做
一個人說錯話,會被理解,而不是立刻被標籤、封鎖、矯正

▌我們正站在科技治理風格的分歧點
我們的選擇並不只是是政黨的選擇
而是:我們想不想活在一個還能安心說話的世界?
還能提問、不確定、思考、改變的世界?
還是只能越來越「正確」,卻越來越沉默的社會?

有些人可能還沒有看見這條界線,
但只要我們還能說話,就還有機會邀請他們一起看見。
如果這篇文章也喚醒你想守護的價值
歡迎你分享出去

Address

Kaohsiung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象徵與心靈-陳宏儒諮商心理師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Practice

Send a message to 象徵與心靈-陳宏儒諮商心理師: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