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聯中醫診所

瑞聯中醫診所 一位用生命研究中醫的醫師

07/07/2025

本日7/7(ㄧ)正常門診

01/07/2025

七月份好書推薦:中年之路

書名:中年之路—穿越幽暗,迎向完整的內在鍊金之旅

作者:詹姆斯.霍利斯

出版社:楓樹林出版社

~迎向第二個成年期~

許多人在中年階段,會因為長期忽略或壓抑壓力、慣性生活模式、道德責任,使之不斷累積,終至爆發。此時我們體會到分裂的痛苦,內在的自我和後天的人格之間出現巨大的鴻溝,讓人不住自問:「除了我的過往,以及我所扮演的角色之外,我到底是誰?」在社會中,我們將這樣的心理狀態稱作「中年危機」,而本書作者,詹姆斯.霍利斯則稱其為「中年之路」。

當我們發現自己一直以虛假的自我過日子,被不切實際的期待驅動,扮演一個「暫時的」成人模樣的同時,也正開啟一個重新審視自己的機會──迎向第二個成年期──此時人生的焦點,從外部的旅程轉而走向內在之旅,我們重新定位自己與外在世界的關係,探索自我真正的人格。

霍利斯教授以榮格心理學的視角,深度洞察中年之路,討論以下的議題:
①我們如何獲得特定的自我感?
②進入中年之路前有哪些預兆?
③我們如何重新界定自我感?
④榮格的個體化與對他人的承諾,這兩者的關係為何?
⑤哪些態度與行為變化能支持我們走向個體化,推動我們穿越中年之路,並從痛苦走向意義?

在霍利斯教授的帶領下,我們拋開童年創傷與「暫時性人格」的束縛,穿越幽暗森林,與內在生命重新建立聯繫。
如果我們的勇氣依舊,中年之路會在切斷我們與生命的聯繫之後,再次帶我們返回生命。

01/07/2025

侘寂哲學閱讀心得

侘寂是一種日本美學,關於尋找不完美、無常和簡約中的美,它欣賞自然的生命的循環,並接受那些不完美或不完整的事物,無論是在藝術、設計還是日常生活中,侘寂教導我們欣賞那些簡樸、經歷歲月和獨特的事物之美,這個思想強調正念、簡約和接受生命的自然流動,它強調簡單、自然與不完美的美,深刻地探討它如何滲透在日本的藝術、建築、生活態度中,甚至影響現代人如何面對不確定與無常的心境。

作者用文字的語言,讓人靜心來重新觀看自己的生活,書中提到接受無常,就是與宇宙共處的藝術,這句讓人思考,學會在轉瞬中找尋寧靜,侘寂延伸至茶道、建築、情感,都引導人來學習放慢腳步,在瑣碎或破敗的事物中,看見時間與生命,不完美是自然的一部分,在這個追求完美與效率的現代社會中,侘寂讓我們了解,美不在於創新跟表面,而是在於斑駁後所藏的故事,歲月與人情的溫度,欣賞這些缺陷的價值,並思考我們對美的定義是否刻板,欣賞物品的舊與用過的痕跡,甚至對生活中的小失誤也多了一份寬容。侘寂不只是美學,也是一種人生態度,接受或不確定,從平凡與靜默中發現不一樣的價值。

擁抱我們的不完美,才能將焦點放回原位,持續改善,為生活藝術重新帶來了一定程度的理性與均衡,這樣的心態幫助我們將錯誤從地雷轉為路標,從閱讀書籍中,鼓勵我們放下執著,擁抱簡單,從不完美中找到平靜與深層的滿足,侘寂的哲學,自然、禪意、寧靜及感性之美,讓我們更懂得欣賞生活中的平靜與慢活,也重新看見不完美之中的美與可能。

01/07/2025

侘寂哲學之閱讀分享

最近常常看到侘寂(Wabi-Sabi)這個名詞,大到國際知名的香氣品牌、居家裝潢風格,小至個人身體清潔保養、街角新開的咖啡店⋯侘寂風就這樣被帶起。「侘寂」到底是什麼呢?它是一種日本獨特的傳統美學意識。

在本書中,作者把侘寂和現代風格的精神各自列出,不是一種比較的觀點,而是用更加宏觀的角度來看待。有些人可能會覺得侘寂和極簡主義在某些精神也是有些雷同,教人放下世俗文化裡對成功定義的看法,不焦慮也不迎合他人對自己的眼光和看法,成功,並非只是年收入的多寡或外在行頭(房子、車子、衣著⋯)的奢華,用超越執著的智慧,理解萬物皆流、無常變化的本質,從而減少因執著而生的痛苦。痛苦可能對生命的旅程是有益的,但受苦是一點用處也沒有。痛苦可以讓我們知道哪邊不對勁出了問題,讓我們知道如何修正,才能改變現況,但受苦是一種不得不的選擇,是把改變看為是被動且不舒適的。

盡人事聽天命,並非是一種消極心態,而是實踐一種更加豁達的生活哲學,將改變視為一種多樣性,不沉溺於過去也不擔憂未來,活在當下,擁抱生活的好壞全部,包括喜悅與挑戰。弘一大師曾說:緣起我在人群中看見你;緣落我看見你在人群中。緣起緣滅,緣聚緣散,理解得到與失去,禍與福都是生命旅程的一部分。

「萬物若不是正從無中蘊生,就是正走向無。」

侘寂的精神,和我們知曉「心經」、「金剛經」有異曲同工的處。皆是「無常」與「空性」的體現。

萬物皆無常,無常才是日常

金剛經裡提到「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外在只是表象,但不代表真實。當自己看破表象,才能看見真實。打破二元對立的思維,侘寂美學亦然如此,必非只有美醜、完美與不完美,唯有超越,才能在凋落的樹葉中看見自然的美;在老舊、斑駁的泥牆,看見時間所創造的美。所有的事物都不完美,假裝完美並不會讓我們真的變得完美,每個人都有好和壞的一方面,會犯錯也會跌倒,在生活的各種小細節裡,有黑暗面也有光明面。所有的事物都未完成,開始與結束究竟哪個才是真正的完成呢?在這黑白之間,有很大的光譜空間。我們必須學著全然的接受當下,去欣賞宇宙的秩序,花開花落、生與死,接受無可避免的情況,重視事物的內涵,忽視物質的階級地位,用超越常規的價值判斷,重新定義成功與價值,敞開心扉去連結,看到更深層次的存在,以更加直接、純粹的覺知的審美感來體驗世界。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侘寂」是種無法言喻美學,是藝術、哲學、宗教等共同交織而成,藏於生活的各個更深的角落,只待自己靜靜去發掘。是對宇宙的臣服與敬畏,是一種經由冷靜、謙虛和真誠等特質的智慧所達到謙遜與謙卑的優雅狀態,真正的相信並成為自己,不讓單一的定義或體驗,侷限我們對幸福感的認知。

03/06/2025

六月份好書推薦:侘寂哲學

書名:侘寂哲學
作者:李歐納.科仁
出版社:大家出版

從美學精神,到思考體系──概念擴張與實踐的潛力

即便侘寂精神得以發揚光大的原因,和特殊的美學表現密不可分,但許多人對侘寂的理解常停留在平面呆板的外觀想像,造就許多物事空有侘寂之名,卻與核心精神無關,甚至背道而馳。

於是,在《再探侘寂》當中,科仁潛入侘寂的源頭,從詩歌、茶道、禪宗等起點探看概念成形的背景與演變,再梳理其發展與衰微。當我們認識侘寂的形成過程,便能體會侘寂的完整型態可以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思考模式、一種對既存主流意見的反動態度,要求我們對於生命、對於藝術創作、對於消費社會,以主動關注遭忽視的細節、摒棄框架再詮釋的態度面對,終能達致不矯飾而優雅的侘寂智慧。

從歷史上的價值翻身,到數位時代的警鐘──反向哲學的動能

回溯侘寂的發展史,我們能看見挑戰主流意識的動能。而這份動能即使搬移到現在,也能讓我們迴避危機。在如今資訊氾濫的數位世界,侘寂是種反向哲學,讓我們後退一步,重新思考0與1的編碼、簡化與像素模擬的虛擬世界,是否奪走了我們的生命經驗與生活細節,讓人陷入感官知覺貧乏而不自知。藉著侘寂那強調以自己的眼光與真實互動,進而鑑賞細節、主動詮釋、破壞框架的動態顛覆思維,我們或許終能避免陷入麻木無感的困境。

一趟探索古今的侘寂之旅,最出人意表的收穫,正是讓我們理解侘寂不是某些事物天生就有的某種內在特質,更不是物品的製造者一廂情願定義的特性,而是觀看者在理解侘寂的內涵之後,心懷侘寂,對事物提出的詮釋與發掘出的價值。
亦即──若對外在物體的本質、內在情感的狀態與精神態度,均有所覺察,便能在眼前一片逐漸腐朽分解的枯葉上看出侘寂。

03/06/2025

事物的奇怪順序:神經科學大師剖析生命源起、感覺與文化對人類心智發展的影響閱讀心得

這本書顛覆我們對生命與心智發展理解的書,作者安東尼奧·達馬西奧從神經科學、演化生物學、心理學與文化的角度,帶領讀者重新審視一個根本性的問題,人類的感覺、情緒與意識,是如何從生命最初的形式逐漸演化而來的?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達馬西奧強調感覺理性,也就是說,我們的情緒與感覺系統不是進化中的附加功能,而是最早出現、也是最根本的機制。感覺驅動著生物去維持生命的秩序,推動自我調節,而這股驅動力早在細胞層級就已存在,也顛覆了原本認為理性是高等智慧的象徵,而情緒只是干擾因素的想法,情緒只是人類理性思考的障礙,像是容易分心、容易衝動,但這本書卻告訴我們完全相反情緒其實比理性還早出現,而且對我們能活下來、甚至變得更聰明。

透過書籍陳述,作者說像我們的感覺、情緒,這些東西其實在很早以前、連人類還沒出現的時候,細胞就已經有類似的機制了,簡單來說,就是生物會想要活著及保持穩定,而這種內建的想維持秩序的本能,是生命演化的根本,書中另一個觀點是文化的產生與傳承,也是生物内部驅力延伸的結果:語言、音樂、藝術與倫理,不只是社會產物,更是神經系統與生命調節機制之間的互動結果,這些看起來很抽象的東西,其實也是我們身體裡面那種想讓生活更穩定的感覺,延伸出來的,換句話說,人會寫歌、講故事,不只是因為我們有創造力,而是因為我們需要這些東西來讓內心感覺比較平衡。人類會創造文化,是因為我們擁有追求更好狀態的本能,而文化就是我們為了提升生存品質所形成的外在策略:作者讓大家看到人類心智的形成不是單靠大腦的理性思考,而是源自更深層的生命之感。我們的行為、選擇與價值觀,都與那股維持秩序與避免混亂的本能息息相關。

事物的奇怪順序,不只是一場關於神經科學的知識饗宴,也是一種哲學思辨。理性與感性從來不是對立,而是同一生命系統下的兩種表現,情緒是我們身體在提醒我們一些重要的訊號,如果沒有它們,我們可能根本沒辦法做出正確的選擇,不管遇到任何問題,如果從更高層次去思考,而不是盯著問題本身,會更容易解決問題,人都是在不斷產生問題和解決問題中度過的,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不斷突破自我,不看輕別人,也不高估自己,踏踏實實地前進著,無論是人類還是動物,生命本身就等同於情感,我們可以說,生命就是情感,情感就是生命。

03/06/2025

事物的奇怪順序之閱讀分享

AI人工智慧時代的來臨,有些人可能會覺得有些難適應甚至有些焦慮,生活變得便利的當下,原先需要人力的工作,漸漸被取代,例如機器點餐機、自助結帳機、自動炒菜機,就連我現在正在撰寫的閱讀心得,只要下載幾個app程式,輸入關鍵字,很快就可以產出一篇文章來,不滿意,還可以再加入幾個關鍵字,重新生產出一篇新的文章出來,而過程只需短短的幾分鐘,比起我絞盡腦汁的修飾詞彙,想著如何才能表達出我的看法,真的是火箭般的速度。
『情緒、感受、思想』可以用很簡單的兩個字的詞彙來表達:高興、悲傷、難過、生氣….但也很難用三言兩語就能完完整整詮釋出自己的情緒和感受。app程式可以寫出閱讀心得,但無法寫出屬於我的閱讀心得。AI可以協助,但無法取代,這就是『自我』也是生命的奧妙。

作者也提出腸胃道與情緒感受有著密切的關聯。『有幾項證據顯示,腸胃道與腸道神經系統對感受與心情有著重要影響”。舉例來說,幸福等級的「整證」體驗與腸道神經采統的功能有重大相關。例如生活中常見的問題,緊張時會覺得噁心想吐,那是因為腸道神經系統是迷走神經的主要分支,也就是從腹腔內廣到腦部的主要訊號通道。更發現消化系統疾病容易與病態情緒有相關,奇特的是,95%的人體血清素是由腸道神經系統所產生,血清素是一種神經傳導物質,由於在情感失調與導正上具有關鍵作用而著名。
這讓我不禁去思考,除了我們用常見的正念練習、感恩練習等去改變情緒感受的迴路外,是不是照顧好腸道的健康,就能分泌足夠的血清素,進而改善現代人常見的精神疾患和情緒上的問題呢?

「脾胃為後天之本」,又為氣血生化之源。脾居腹中,經脈連胃,故互為表裡。脾為五臟之一,胃為六腑之一,二者之間的關係非常密切。脾胃健康在中醫養生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中醫史上著名的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東垣,提出「內傷脾胃,百病由生」,養生應以脾胃為先。飲食是養生之道最重要的一環,也是最簡單的養生秘訣,可惜卻被現代人所忽略。脾胃是人體氣機升降運行的樞紐,脾胃協調,就能夠促進、調節人體新陳代謝,人出生後必須依賴飲食的營養,以維持生命的活動,脾胃機能好,對於維持和促進人體健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所謂禍從口出病從口入,找出適合自己的飲食法則 ,不僅吃的健康,也吃的開心。

生命起源的從單細胞生物開始,一步步演化出複雜的感覺和意識。我們的感知就像一張無形的網,解釋人類的感覺系統受到基因、環境和文化的共同編織交互作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對同一件事物的理解和反應可能截然不同,這背後是因為『文化]就像隱形的編劇,默默為我們的大腦撰寫「腳本」。量子力學裡有個很著名的概念叫「觀察者效應」,意思是粒子的行為會因為被觀察而改變。這常被解讀成「意識能影響現實」。所以有些人會說:你的意圖、信念、情緒會影響你身體的狀態,這讓我想起自己生活中的一些經驗,比如在不同國家旅行時,發現當地人對時間、空間,甚至人際關係的看法,總是帶給我一種新鮮的衝擊。這些差異並不只是表面上的習慣,而是深深根植於我們心智的運作方式。這讓我開始思考:感覺系統受到是基因、環境和文化的共同調校,那我們每天的感知、情緒,甚至決定,究竟有多少是「天生」,又有多少是被我們身處的文化和環境悄悄塑造的?生活中即便最親近、基因最相近、同樣的成長環境長大的手足,個性、思想、際遇也會完全不同。原來,我們每個人都是這場漫長進化旅程的延續,每一次心跳、每一個念頭,都是億萬年演化的奇蹟,也讓我對「生命」有了更深的敬畏。

閱讀《事物的奇怪順序》就像打開了一扇窗,進入一種更加迷幻且奇妙的世界。我是誰?我的人生意義和使命是什麼?我又能為這世界帶來什麼樣的貢獻?這些人生的問題,在閱讀這本書後,讓我從過去常以靈性、宗教、心理學,哲學等為基礎的思想模式轉換為以神經科學的角度,重新審視生命的奧秘和人類心智的運作去思考。這本書不僅拓展了我對人體和心智的理解,還讓我在日常生活中多了幾分與身邊的人相處連結的體悟。作者以淺顯卻深刻的筆觸,帶領我從生命的起源探索到社會文化如何塑造我們的感知。讀來既像一場知識的盛宴,又像一次心靈的旅程,有那麼點難懂,卻又放不下書來。

五、六月門診異動通知:5/21(三)至6/3(二)休診若有不便之處,敬請諒解。
05/05/2025

五、六月門診異動通知:

5/21(三)至6/3(二)休診

若有不便之處,敬請諒解。

05/05/2025

代謝:破解加工食品、營養和現代醫藥的偽裝和謊言閱讀心得

美食食物的選擇非常多樣,只要走進便利商店,微波食品、零食、含糖飲料隨手可得,但都是以超加工食品原主,就算是選擇原型食物,都有加工食品的調味,而加工食品隨時出現在我們的飲食生活當中,加工程度影響食物與健康,越複雜的加工,也流失更多的營養成分,超加工食物被精緻化,因此含有較少纖維、維生素與礦物質,導致飲食不均衡,在現代的健康觀念下,我們在追求養生健康,遠離疾病同時,當下我們吃的食物是真正的食物嗎?服用的藥物都是對身體有益或安全的嗎?

透過書籍我們了解到加工食品的製造過程中使用大量的添加物和工業技術,能夠改變食物的味道、口感和保存期限,就像使用人工添加香料和調味劑可以使食物具有吸引力的味道,但也掩蓋了食物本身的原本味道,許多加工食品在製造過程中經過高溫處理、提煉,大量的糖分、鹽和飽和脂肪,這些成分都對健康產生負面影響,也是會造成脂肪跟慢性發炎、高血壓、高血糖、心臟疾病及第二型糖尿病,影響腦部加速失智症的問題,像人工甘味劑與味精等添加物,會干擾大腦的多巴胺、正腎上腺素、血清素等腦部化學物質的製造與釋放,這可能會對心理與情緒的健康產生不良影響。

超加工食品會誘發身體產生發炎反應,因此,超加工食品中的化學添加物影響我們腸道健康,腸道菌失衡及免疫系統受損,進而誘發發炎性腸道疾病,腸道是我們身體的第二大腦,會影響我們的情緒及自制力,進而影響情緒和身體健康,因為壓力大而瘋狂吃甜食,卻導致多巴胺分泌大起大落,很多時候我們吃東西不是肚子餓,而是吃已經成為了一種的紓緩壓力的方式,壓力大時,吃炸雞、可樂、泡麵、各種零食等速食,很滿足但也讓人上癮,而成癮是個常被提到的術語,它的定義會隨著不同情況而有所不同。

經由書籍讓大家知道吃未經加工或極少加工食物原型食物的飲食,是以天然的蔬菜、水果、堅果、豆類、全穀類、魚、肉類為主,而不要去吃認不出原本模樣的食物,吃新鮮的蔬菜,而不是醃製品,吃完整的魚、肉與海鮮,最多經過清洗和分切,而不是吃經過絞碎、添加加工調味塑形後的各種再製品,選擇吃原型食物,保留食物原始樣貌,以最少的加工方式來攝取,可以說是重新找回健康的第一步,而在我們的腸道內有壞菌也有好菌,好菌喜歡未加工的原型食物,培養好的腸道益生菌,提供我們能力天然的原型食物提供了完整營養素和飽足感,也讓內分泌得以重新恢復平衡,選擇健康飲食,包括選擇天然、新鮮的食材,以及提供健康食譜和烹飪建議,透過飲食,增加身體代謝良好,遠離疾病才是根本。

04/05/2025

《代謝》的閱讀分享part1

「減肥」,是人生永遠的課題,不管在哪個年齡層,談起減肥永遠能夠引起大家的話題,每個人幾乎都有曾經或現在進行式的戰鬥史或武功秘笈,也都知道減重成功能否再於飲食習慣的重要性。不管現在流行的是哪一種飲食方法,怎麼吃?如何吃的更健康?如何提高身體的新陳代謝讓身體機能提升,讓外貌回春擁有好的氣色和體態⋯而肥胖,不僅是個人形象的問題,更是讓慢性病找上門的敲門磚。這一連串效應都是環環相扣。

魯斯提教授研究了上千則營養、健康和疾病、醫學、環境和社會領域的研究數據和結果,發現當前飲食與相關疾病背後的錯誤觀念和迷思。以下2點是我最爲感觸良多,也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和大家分享宣導。

1.治療慢性疾病的醫學方法僅僅是治療症狀,而非疾病本身,而「食物」卻可以治療慢性疾病。例如糖尿病患者應該特別著重於飲食,低碳水化合物,低GI食物,飲食上要大量蔬菜,而非大量水果。如何不讓血糖上升太快,比飯後吃降血糖藥來控制

2. 食品業精製加工的問題,不僅破壞原來的營養,富含糖分的超加工食品,還具有成癮性(試試連續喝三天珍珠奶茶,第四天是否自然而然想來一杯珍珠奶茶?)不僅加重破壞了現代人的身心,也容易引發如學童ADSD、各式成癮問題和憂鬱症等身心疾病。例如大家都愛的炸雞、薯條(雞肉、馬鈴薯不是原形食物嗎?)但這類食物的重點不在於食物成分,而是其他添加物和高溫油炸的加工過程。
果汁是健康食品?果汁相對於其他飲料是更為天然沒錯,但一杯柳丁原汁可能需要用到10顆以上的柳丁,試著想想,ㄧ般人不太會一次吃10顆柳丁吧?而且果汁去除纖維質,只剩下湯汁,一杯果汁中所含的糖分又會對血糖造成什麼影響呢?

從本書中,可以明確的說明飲食習慣是一切的根本源頭,於中醫理論中,脾胃為後天的根本,為氣血生化之源,唯有透過攝取真正的食物,方可戰勝高糖、超加工食品、肥胖和疾病對健康的戕害。作者提出兩個簡單的規則:保護肝臟、滋養腸道。而眞食物(低糖、高纖)能做到以上兩點,而加工食品(高糖、低纖)兩項都辦不到。加工食品是造成當前健康問題最大的根源。

所謂「藥食同源」,食物即藥物,吃對食物能治病,相對吃錯食物就像是慢性中毒一樣。怎麼吃?如何吃?從來就沒有一種飲食方式適合每個人,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如同中醫理論,辨證論治,同藥治異病、亦能異藥治同病。例如夏日炎炎來碗生菜沙拉清涼爽口,但身體體質較爲寒性體質的人,不宜多食生食, 建議宜少量生食搭配熟食一同食用。但燥熱體質或者當天吃炸物,搭配生菜一起吃是最好吃。

不管是哪種飲食法,最重要的是你吃了什麼?找出合適自己的飲食方法,一步步改變,身體自然會回應你,看看自己是不是精神飽滿、氣色容光煥發、體態更加輕盈。改變飲食,從選擇吃食物而非食品開始。

04/05/2025

五月份好書推薦:事物的奇怪順序

書名:事物的奇怪順序(修訂版):神經科學大師剖析生命源起、感受與文化對人類心智發展的影響

作者:安東尼歐.達馬吉歐

出版社:商周出版

國際期刊譽為被引用最多的神經科學家安東尼歐.達馬吉歐在這部作品中,反思生命起源、感受、思想和文化,跨越化學、生物學、心理學、人類學和社會學,提綱挈領地說明了一則關於我們是誰,以及我們的行為的新理論。

達馬吉歐長久以來關注人類的情緒與感受問題,本書以其研究團隊的「恆定狀態」研究成果,為生物學與社會科學建立起連結。研究結論是:感受是恆定狀態的動力,是生命調節背後的強大原則。嚴格來說,人類的傳奇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高度發展的大腦皮質,但這個傳奇的本質在許久之前早已萌芽。

本書的重要觀點如下:
1. 人為何與如何表達情緒、感受,以及運用感受建構自我
2. 感受如何成為人類最佳意圖的助力或阻力;以及
3. 腦部與身體之間為何與如何互動,才能支撐前述功能。

這部著作提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觀點,將震撼讀者對生命、心智與文化背後機制的概念。

五、六月門診異動通知:5/21(三)至6/3(二)休診。若有不便之處,敬請諒解。
21/04/2025

五、六月門診異動通知:

5/21(三)至6/3(二)休診。

若有不便之處,敬請諒解。

Address

台中市西屯區福科路847號
Kaohsiung
847

Opening Hours

Monday 15:00 - 20:00
Tuesday 15:00 - 20:00
Wednesday 15:00 - 20:00
Thursday 15:00 - 21:00
Friday 15:00 - 21:00

Telephone

04-24625959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瑞聯中醫診所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Practice

Send a message to 瑞聯中醫診所: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