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7/2024
分享來自High媽。心理師的好文
【孩子二三事:不要再把重點放在學會抵抗,因為,孩子事實上就是無法抵抗的!】
#不要把不該孩子承擔的責任放在他身上 #幼兒園事件有感
每次在尋找談身體界線相關的繪本的時候,我最不喜歡的,是有些繪本只把重點放在孩子該如何「分辨和應對」可能的加害者。
事實上,這種方向的論述,經常只是重複了「 加害者都是長相可怕的陌生人」、「 你不會分辨誰是壞人還有不知道怎麼保護自己是你的錯」,這兩項最大的性侵害迷思!
有兩個事實,你需要放在心上:
* #性侵害的加害者, #有很大的比例是熟人、和藹可親讓孩子感到信任的人,而不是長相可怕的陌生人!!!
* #十歲以前的孩子, #要分辨有犯意的潛在加害者(尤其加害者是友善或是熟悉的),還要能想到保護自己的策略, #是非常困難的!!!
為什麼很難?
因為他們太小了,他們 #分辨不出大人在說謊。
因為他們太小了,他們的腦袋 #想不到很成熟的策略。
因為他們太小了,他們太容易 #在行動上被壓制,難以抵抗。
更因為, #分辨的條件和標準很複雜。
家長:「除了爸爸媽媽以外,別的大人都不可以脫你褲子喔!」
小孩:『那阿公阿嬤可以嗎?』
家長:「可以啦,因為阿公阿嬤不是別的大人,阿公阿嬤以外的大人就不行」
小孩:『什麼是別的大人?』
家長:「就是......不是家人的大人啊!」
小孩:『那老師可以嗎?』
家長:「嗯.......除了阿公阿嬤以外,老師也可以啦,老師有時候要幫你清乾淨或是受傷要擦藥啊。反正就是,如果大人脫你褲子不是因為要照顧你,然後你又覺得不喜歡、很奇怪,就是亂摸。」
小孩:『媽媽那老師上次有亂摸我!』
家長:「!?怎樣亂摸你!?」
小孩:『上次有護士阿姨來學校,我沒有弄髒褲子,但是老師叫我把褲子脫下來摸我。我不想要脫褲子,我覺得很奇怪,他們還是摸。(學校前天有健康檢查進行觸診)』
家長:「…….嗯...那個不算是亂摸啦,那個是他要幫你檢查你尿尿的地方有沒有健康阿。」
小孩:『喔~~~,那上次偉偉哥哥也有幫我檢查(偉偉哥哥是他十一歲的表哥)』
家長:「什麼意思!!!???」
小孩:『上次我去偉偉哥哥家洗澡,他說他想要知道我有沒有小雞雞,就摸我尿尿的地方,還有叫我摸他的小雞雞,他說這個是檢查而已,叫我不用跟爸爸媽媽說。』
家長:「!!!!!!!這是什麼時候的事情???媽媽剛剛不是說過了嗎?除了爸爸媽媽以外的人都不可以摸你尿尿的地方,阿你之前怎麼都沒有跟媽媽說??」
你有懂這些分辨對小小孩來講,有多整人嗎?
在一種情境中適用的說法,無法在另一種情境中適用,這其中包含了不同的對象、關係、互動的經驗、前後脈絡、時間、場合種種複雜的因素,需要放進來一起思考,孩子才有辦法「分辨和決定」適切的反應,而且不管我們如何努力設想到所有的可能性,我們其實都無法窮盡「所有可能的劇本」,不是嗎?
而且我認為,最根本的難,是在於,當你要他學會「分辨」和「應對」的時候,這個方向的所有邏輯,根本都是 #和孩子的世界觀相違背的,讓他認知失調、整合不起來的。
什麼意思?
前幾年奧斯卡得獎的一部片子,叫「漫漫回家路」,描述了一個印度的孩子,走失之後逃脫險境,順利生存下來,被澳洲的一對夫妻領養,長大後再回頭尋親的故事,不知道你是否看過?
電影中那個才五歲的孩子,有兩個主要的逃脫經驗。
一次是在街頭流浪的時候,跟其他那些露宿街頭的孩子,在人口販子衝進他們睡覺的地下道要強行抓走孩子的時候,一起尖叫著逃竄。
另一次,他被一個看起來很照顧他又溫暖的女人帶走,餵飽、睡飽、洗好澡、換上新衣服,有一個穿著體面的男人來看他,看似友善地打量他,然後走到遠處跟這個女人竊竊私語,商量這個孩子可能值多少錢,他雖聽不見他們說些什麼,但他卻警覺地在那兩個大人商量事情的時候,再次逃竄。
你可以理解,第一次逃脫的情境,就算是孩子只有五歲,他也可以清楚地嗅到危險、分辨惡意,他會自然地出於恐懼,自我保護。但故事中的主人翁,怎麼會精明到可以分辨,這個照顧他的女人和那個穿著體面的男人,有惡意呢?
那是因為,他所生存的環境,本來就是艱辛而充滿危險的, #當你浸泡在一個到處都可能會受傷害的世界裡, #只有自己可以保護自己,需要時時觀察危險在哪裡才能活下來的時候, #你才有可能自然地長出一種直覺,能夠嗅到隱藏在友善的表象底下,不對勁的行為、表情和身體動作。
但,你的孩子不是,因為他從小在你給他的愛和保護裡長大,他相信世界大多數事物是美善的,他相信大多數的大人是可以信任的,他相信自己是好寶寶,是會被喜歡、善待跟保護的,這是他的世界的樣子。所以你怎麼能期待他可以擁有那種直覺、能夠分辨、懂得警覺?
你都不一定可以了不是嗎?
多少大人也是會被詐騙?多少大人也是會被信任的熟人性侵?這不只是因為認知能力成熟了沒有,而是因為,社會的運作本來就是建基在一種信任和良善的假設上,這應該是常態才是,這應該是我們想要建造的社會,也是我們希望孩子體驗到、希望他未來會努力創造的世界,不是嗎?
有信任和良善。
所以當我們要把這種分辨危險的直覺塞進他的腦子裡的時候,你必然也就需要把世界的危險塞進他的腦子裡,那他 #要怎麼把原本良善世界的假設、 #跟危險世界的假設, #整合在一起,然後長出判斷的標準?這在他還不滿十歲的時候,不難嗎?
那是要怎麼辦?我還是會擔心孩子的安危啊!
難不成什麼都不說嗎?
世界畢竟也是有險惡和醜陋的一面啊!我總不能讓他一直在世界美善的象牙塔裡面吧?
我們應該不要再把「抵抗加害者」的責任,看成性教育的重點,而是要讓孩子明白跟體驗到, #任何人觸碰他身體的任何部位, #都要經過他的同意,孩子不喜歡的,都可以表達。從抵抗,走向孩子擁有主權表達同意。
孩子沒有抵抗的責任,因為他們就是弱勢的。
是成年人有保護孩子和尊重孩子的責任。
如果今天你問他:「你好可愛喔,親親你可以嗎?」,他笑嘻嘻不以為意地說可以,也不代表下一次你要摸他的臉說他可愛,他就一定要同意,如果下一次他想睡覺不想要被摸而表達不喜歡、不要,那就是不要。
不是說某一個他很喜歡的大人,對他做任何事情就是可以的,也不是同一個安全而不具傷害性的動作,每個人都可以對他做。
重點不是對象也不是動作, #重點, #是他的感覺。
#孩子唯一需要做的事情, #是去感受他的感覺, #然後願意告訴大人,就這樣。
#其他警覺的責任應該是大人的。
像是平常你就可以多留意孩子與其他成人和大孩子的相處,在身體界線上有一些你可以機會教育跟孩子聊聊天的事情,平常就可以置入觀念。
像是不管對方跟你或跟孩子有多熟,不要對於孩子與其他成人或大孩子在私密的空間單獨相處,失去警戒心,當你有必要將孩子交由別人看顧的時候,要去留意孩子與其他成人或是大孩子的互動、他們獨處後孩子的反應,有時候也可以創造驚喜提早來接孩子。
平常要去觀察孩子,孩子有不尋常的心情起伏,或是身體不尋常的傷痕,你都可以對孩子有更多的關注,多和他們聊聊天。
孩子願不願意開放地告訴我們他心裡的感受,關鍵在於你的反應。也就是, #你不能辜負他的誠實, #讓他覺得告訴你是沒有用的、甚至感覺更不好的。你可能會想,我怎麼可能會辜負他?
但事實上,我們常常不知不覺就辜負孩子了。
「偉偉哥哥是喜歡你、故意逗你玩,才會翻你裙子,沒事啦,不要那麼愛計較。」
「舅公平常都對你很好內,每次來都嘛會帶零食給你,啊舅公捏一下耳朵有什麼關係。」
「ㄟ你很彆扭耶,跟阿寶妹妹牽牽手又沒有怎樣,你當哥哥不能照顧妹妹一下嗎?」
「啊呦~,好小氣喔,讓人家抱一下也不可以,以後人家不跟你玩了。」
其實,我們不是故意的,你會發現,在我們長大的過程中,我們經常也是在社交情境裡,會把別人的感受擺在前面,想要避免讓別人難堪、避免別人因為被拒絕而感到受傷,我們也是經常為了接受別人的「好意」而壓抑自己真實的「感受」,因此,我們覺得自己在這種情境裡,只是在教孩子「人情世故」。
於是你從這些句子裡聽到的,都是要孩子去體會別人的好意、配合別人的要求、照顧別人的感受。
孩子的世界裡沒有人情事故,他們只會經驗到一種矛盾,我的爸爸/媽媽明明告訴我,任何人要碰我的任何部位,都要經過我的同意,但是在我說了不要以後,他們的反應是讓我覺得:
*只要是好意,就算別人對待我的方式我不喜歡,我也應該要接受,不然我就是不好的不乖的。
*對我很好的人,我就要配合他。
*拒絕是一件很不對的事情。
*我拒絕了,就會失去別人的愛和友誼。
你覺得經常經驗到這些的孩子,在面對到來自熟人的、信任和對他好的大人或大孩子的不適當碰觸的時候,還會相信自己的感覺嗎?還會拒絕對方嗎?還會告訴你嗎?
在社交情境裡,當你再度聽到孩子跟你說,他不喜歡某某如何對待他的時候,請你記得,我們承接對方的善意和同理對方以後,千萬 #別忘了要幫孩子堅定地拒絕,同時 #引導孩子表達他喜歡跟可以接受的是什麼。
比方說:
「偉偉哥哥是喜歡你、故意逗你玩,才會翻你裙子,但你不喜歡偉偉哥哥用這種方法,對嗎?我們一起來跟哥哥說,你比較希望他怎麼跟你玩。」
「舅公對你很好,每次來都帶零食給你,你很喜歡哄,可是今天不想要舅公捏耳朵,是嗎?那我們今天不捏耳朵,我們跟舅公一起拼上次舅公帶給你的拼圖,好嗎?你上次說想要跟舅公玩拼圖。」
「妹妹太矮了,走這個樓梯爬不上去,所以要跟你牽手,可是你今天不想跟妹妹牽手,對嗎?那你會願意站在妹妹後面,稍微保護她一下嗎?如果她爬不上去的話你再撐著她一下,這樣子呢?」
我們可以尊重孩子的意願和感受,但是仍然幫助他用他可以也想要的方式,回應別人的善意和需要,而不是只有「接受」和「不接受」兩種選項。
這是大人的責任。
文末再強調一次,不是只有在你覺得不對勁跟嗅到危險的時候,你才要來教孩子分辨和抵抗。
而是在尋常的生活裡,日日,你都需要跟孩子在與其他成人和孩子互動的過程中,一起練習做到兩件事:
1. 誠實表達自己的感受給大人知道。
2.在聽到別人表達不要以後,就「不要」再繼續做對方不喜歡的事情了。
#表達自己, #尊重別人, #就是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唯一需要練習做的事情。
其他警戒、觀察、尊重、保護、介入的責任,是你的。
受侵害的孩子,沒有任何的責任,因為從頭到尾能守護他們的,一直都只有身為成人的我們,而不是在知識上、身體上都處於弱勢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