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珮琦臨床心理師

蔡珮琦臨床心理師 *專長:成人與兒童青少年心理諮商與治療
親子諮商、伴侶婚姻

分享來自High媽。心理師的好文
19/07/2024

分享來自High媽。心理師的好文

【孩子二三事:不要再把重點放在學會抵抗,因為,孩子事實上就是無法抵抗的!】
#不要把不該孩子承擔的責任放在他身上 #幼兒園事件有感
每次在尋找談身體界線相關的繪本的時候,我最不喜歡的,是有些繪本只把重點放在孩子該如何「分辨和應對」可能的加害者。
事實上,這種方向的論述,經常只是重複了「 加害者都是長相可怕的陌生人」、「 你不會分辨誰是壞人還有不知道怎麼保護自己是你的錯」,這兩項最大的性侵害迷思!
有兩個事實,你需要放在心上:
* #性侵害的加害者, #有很大的比例是熟人、和藹可親讓孩子感到信任的人,而不是長相可怕的陌生人!!!
* #十歲以前的孩子, #要分辨有犯意的潛在加害者(尤其加害者是友善或是熟悉的),還要能想到保護自己的策略, #是非常困難的!!!
為什麼很難?
因為他們太小了,他們 #分辨不出大人在說謊。
因為他們太小了,他們的腦袋 #想不到很成熟的策略。
因為他們太小了,他們太容易 #在行動上被壓制,難以抵抗。
更因為, #分辨的條件和標準很複雜。
家長:「除了爸爸媽媽以外,別的大人都不可以脫你褲子喔!」
小孩:『那阿公阿嬤可以嗎?』
家長:「可以啦,因為阿公阿嬤不是別的大人,阿公阿嬤以外的大人就不行」
小孩:『什麼是別的大人?』
家長:「就是......不是家人的大人啊!」
小孩:『那老師可以嗎?』
家長:「嗯.......除了阿公阿嬤以外,老師也可以啦,老師有時候要幫你清乾淨或是受傷要擦藥啊。反正就是,如果大人脫你褲子不是因為要照顧你,然後你又覺得不喜歡、很奇怪,就是亂摸。」
小孩:『媽媽那老師上次有亂摸我!』
家長:「!?怎樣亂摸你!?」
小孩:『上次有護士阿姨來學校,我沒有弄髒褲子,但是老師叫我把褲子脫下來摸我。我不想要脫褲子,我覺得很奇怪,他們還是摸。(學校前天有健康檢查進行觸診)』
家長:「…….嗯...那個不算是亂摸啦,那個是他要幫你檢查你尿尿的地方有沒有健康阿。」
小孩:『喔~~~,那上次偉偉哥哥也有幫我檢查(偉偉哥哥是他十一歲的表哥)』
家長:「什麼意思!!!???」
小孩:『上次我去偉偉哥哥家洗澡,他說他想要知道我有沒有小雞雞,就摸我尿尿的地方,還有叫我摸他的小雞雞,他說這個是檢查而已,叫我不用跟爸爸媽媽說。』
家長:「!!!!!!!這是什麼時候的事情???媽媽剛剛不是說過了嗎?除了爸爸媽媽以外的人都不可以摸你尿尿的地方,阿你之前怎麼都沒有跟媽媽說??」
你有懂這些分辨對小小孩來講,有多整人嗎?
在一種情境中適用的說法,無法在另一種情境中適用,這其中包含了不同的對象、關係、互動的經驗、前後脈絡、時間、場合種種複雜的因素,需要放進來一起思考,孩子才有辦法「分辨和決定」適切的反應,而且不管我們如何努力設想到所有的可能性,我們其實都無法窮盡「所有可能的劇本」,不是嗎?
而且我認為,最根本的難,是在於,當你要他學會「分辨」和「應對」的時候,這個方向的所有邏輯,根本都是 #和孩子的世界觀相違背的,讓他認知失調、整合不起來的。
什麼意思?
前幾年奧斯卡得獎的一部片子,叫「漫漫回家路」,描述了一個印度的孩子,走失之後逃脫險境,順利生存下來,被澳洲的一對夫妻領養,長大後再回頭尋親的故事,不知道你是否看過?
電影中那個才五歲的孩子,有兩個主要的逃脫經驗。
一次是在街頭流浪的時候,跟其他那些露宿街頭的孩子,在人口販子衝進他們睡覺的地下道要強行抓走孩子的時候,一起尖叫著逃竄。
另一次,他被一個看起來很照顧他又溫暖的女人帶走,餵飽、睡飽、洗好澡、換上新衣服,有一個穿著體面的男人來看他,看似友善地打量他,然後走到遠處跟這個女人竊竊私語,商量這個孩子可能值多少錢,他雖聽不見他們說些什麼,但他卻警覺地在那兩個大人商量事情的時候,再次逃竄。
你可以理解,第一次逃脫的情境,就算是孩子只有五歲,他也可以清楚地嗅到危險、分辨惡意,他會自然地出於恐懼,自我保護。但故事中的主人翁,怎麼會精明到可以分辨,這個照顧他的女人和那個穿著體面的男人,有惡意呢?
那是因為,他所生存的環境,本來就是艱辛而充滿危險的, #當你浸泡在一個到處都可能會受傷害的世界裡, #只有自己可以保護自己,需要時時觀察危險在哪裡才能活下來的時候, #你才有可能自然地長出一種直覺,能夠嗅到隱藏在友善的表象底下,不對勁的行為、表情和身體動作。
但,你的孩子不是,因為他從小在你給他的愛和保護裡長大,他相信世界大多數事物是美善的,他相信大多數的大人是可以信任的,他相信自己是好寶寶,是會被喜歡、善待跟保護的,這是他的世界的樣子。所以你怎麼能期待他可以擁有那種直覺、能夠分辨、懂得警覺?
你都不一定可以了不是嗎?
多少大人也是會被詐騙?多少大人也是會被信任的熟人性侵?這不只是因為認知能力成熟了沒有,而是因為,社會的運作本來就是建基在一種信任和良善的假設上,這應該是常態才是,這應該是我們想要建造的社會,也是我們希望孩子體驗到、希望他未來會努力創造的世界,不是嗎?
有信任和良善。
所以當我們要把這種分辨危險的直覺塞進他的腦子裡的時候,你必然也就需要把世界的危險塞進他的腦子裡,那他 #要怎麼把原本良善世界的假設、 #跟危險世界的假設, #整合在一起,然後長出判斷的標準?這在他還不滿十歲的時候,不難嗎?
那是要怎麼辦?我還是會擔心孩子的安危啊!
難不成什麼都不說嗎?
世界畢竟也是有險惡和醜陋的一面啊!我總不能讓他一直在世界美善的象牙塔裡面吧?
我們應該不要再把「抵抗加害者」的責任,看成性教育的重點,而是要讓孩子明白跟體驗到, #任何人觸碰他身體的任何部位, #都要經過他的同意,孩子不喜歡的,都可以表達。從抵抗,走向孩子擁有主權表達同意。
孩子沒有抵抗的責任,因為他們就是弱勢的。
是成年人有保護孩子和尊重孩子的責任。
如果今天你問他:「你好可愛喔,親親你可以嗎?」,他笑嘻嘻不以為意地說可以,也不代表下一次你要摸他的臉說他可愛,他就一定要同意,如果下一次他想睡覺不想要被摸而表達不喜歡、不要,那就是不要。
不是說某一個他很喜歡的大人,對他做任何事情就是可以的,也不是同一個安全而不具傷害性的動作,每個人都可以對他做。
重點不是對象也不是動作, #重點, #是他的感覺。
#孩子唯一需要做的事情, #是去感受他的感覺, #然後願意告訴大人,就這樣。
#其他警覺的責任應該是大人的。
像是平常你就可以多留意孩子與其他成人和大孩子的相處,在身體界線上有一些你可以機會教育跟孩子聊聊天的事情,平常就可以置入觀念。
像是不管對方跟你或跟孩子有多熟,不要對於孩子與其他成人或大孩子在私密的空間單獨相處,失去警戒心,當你有必要將孩子交由別人看顧的時候,要去留意孩子與其他成人或是大孩子的互動、他們獨處後孩子的反應,有時候也可以創造驚喜提早來接孩子。
平常要去觀察孩子,孩子有不尋常的心情起伏,或是身體不尋常的傷痕,你都可以對孩子有更多的關注,多和他們聊聊天。
孩子願不願意開放地告訴我們他心裡的感受,關鍵在於你的反應。也就是, #你不能辜負他的誠實, #讓他覺得告訴你是沒有用的、甚至感覺更不好的。你可能會想,我怎麼可能會辜負他?
但事實上,我們常常不知不覺就辜負孩子了。
「偉偉哥哥是喜歡你、故意逗你玩,才會翻你裙子,沒事啦,不要那麼愛計較。」
「舅公平常都對你很好內,每次來都嘛會帶零食給你,啊舅公捏一下耳朵有什麼關係。」
「ㄟ你很彆扭耶,跟阿寶妹妹牽牽手又沒有怎樣,你當哥哥不能照顧妹妹一下嗎?」
「啊呦~,好小氣喔,讓人家抱一下也不可以,以後人家不跟你玩了。」
其實,我們不是故意的,你會發現,在我們長大的過程中,我們經常也是在社交情境裡,會把別人的感受擺在前面,想要避免讓別人難堪、避免別人因為被拒絕而感到受傷,我們也是經常為了接受別人的「好意」而壓抑自己真實的「感受」,因此,我們覺得自己在這種情境裡,只是在教孩子「人情世故」。
於是你從這些句子裡聽到的,都是要孩子去體會別人的好意、配合別人的要求、照顧別人的感受。
孩子的世界裡沒有人情事故,他們只會經驗到一種矛盾,我的爸爸/媽媽明明告訴我,任何人要碰我的任何部位,都要經過我的同意,但是在我說了不要以後,他們的反應是讓我覺得:
*只要是好意,就算別人對待我的方式我不喜歡,我也應該要接受,不然我就是不好的不乖的。
*對我很好的人,我就要配合他。
*拒絕是一件很不對的事情。
*我拒絕了,就會失去別人的愛和友誼。
你覺得經常經驗到這些的孩子,在面對到來自熟人的、信任和對他好的大人或大孩子的不適當碰觸的時候,還會相信自己的感覺嗎?還會拒絕對方嗎?還會告訴你嗎?
在社交情境裡,當你再度聽到孩子跟你說,他不喜歡某某如何對待他的時候,請你記得,我們承接對方的善意和同理對方以後,千萬 #別忘了要幫孩子堅定地拒絕,同時 #引導孩子表達他喜歡跟可以接受的是什麼。
比方說:
「偉偉哥哥是喜歡你、故意逗你玩,才會翻你裙子,但你不喜歡偉偉哥哥用這種方法,對嗎?我們一起來跟哥哥說,你比較希望他怎麼跟你玩。」
「舅公對你很好,每次來都帶零食給你,你很喜歡哄,可是今天不想要舅公捏耳朵,是嗎?那我們今天不捏耳朵,我們跟舅公一起拼上次舅公帶給你的拼圖,好嗎?你上次說想要跟舅公玩拼圖。」
「妹妹太矮了,走這個樓梯爬不上去,所以要跟你牽手,可是你今天不想跟妹妹牽手,對嗎?那你會願意站在妹妹後面,稍微保護她一下嗎?如果她爬不上去的話你再撐著她一下,這樣子呢?」
我們可以尊重孩子的意願和感受,但是仍然幫助他用他可以也想要的方式,回應別人的善意和需要,而不是只有「接受」和「不接受」兩種選項。
這是大人的責任。
文末再強調一次,不是只有在你覺得不對勁跟嗅到危險的時候,你才要來教孩子分辨和抵抗。
而是在尋常的生活裡,日日,你都需要跟孩子在與其他成人和孩子互動的過程中,一起練習做到兩件事:
1. 誠實表達自己的感受給大人知道。
2.在聽到別人表達不要以後,就「不要」再繼續做對方不喜歡的事情了。
#表達自己, #尊重別人, #就是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唯一需要練習做的事情。
其他警戒、觀察、尊重、保護、介入的責任,是你的。
受侵害的孩子,沒有任何的責任,因為從頭到尾能守護他們的,一直都只有身為成人的我們,而不是在知識上、身體上都處於弱勢的孩子。

分享海蒂心理師的見解❤️非常溫暖、多面向的觀點🥰
26/04/2024

分享海蒂心理師的見解❤️
非常溫暖、多面向的觀點🥰

《揭開訕笑的真相,霸凌背後的恐懼》

在我們的社會裡,有些人總是喜歡用訕笑別人來回應困境,目的未必是要刻意傷害,但想遮掩自己的不安,隱藏自己感到羞辱,倒是真的。

一個常年將自己的形象建立在自己「很愛小孩所以一直生」、「小孩自學時很厲害,進度都超前」、「小孩回歸到校園適應很好,宛如學霸」的公眾人物,一旦被發現破綻,自然害怕!更何況,他可能曾經因為這樣的形象,獲得了高度的商機和關注。自然恐懼於別人發現自己與形象不符。

阿德勒曾說:「謊言毫無意義,除非真實令人感到危險。」而快要被戳破的謊言有時候只能用更用力的「嘲笑」「否認」來遮掩。

訕笑的背後往往是一種潛在的恐懼,因為覺得自己的脆弱或不足要被識破了,而為了掩蓋這種不安,他們選擇通過嘲諷和甚至羞辱他人來轉移注意力(不論是不是有意識)。這樣的行為背後往往都是是一種自我保護機制,一種避免自己被揭露脆弱面的方式。

可憐之人必有可惡之處。
同樣的可惡之人,必有值得同情的地方。

他們的行為確實對於受害者來說是極其傷害的,但同時也值得我們同情那些背後藏著恐懼的人。

同情、同理,不絕對是同意!

我們難過的是,因為有人本身對「資源班」一詞的認識不足,認為「資源班=有問題的孩子」,那就更容易認為這是他不要的標籤,讓他用力訕笑與鄙視的態度來逃開這個標籤。

也覺得可惜的是,我們的社會依然有人把「資源班」視為負面標籤,唯恐避之不及,那是我們大家做得不夠好,倡議的還不夠完整。

但我們可以通過理解這些人內心的不安,來降低自己對他們的憤恨或攻擊。也能藉由這樣的狀態來理解自己與人性。

提醒自己,當人能夠接納自己的不完美和脆弱時,就不再需要透過傷害或訕笑他人來掩蓋這些不安。

而還沒法做到人,或許也是時間還沒到,他們還無法包容接納自己的自卑吧!

#聊聊阿德勒
#阿德勒心理學

(送上國外資源班教室豐富有吸睛的圖片,連我都好想去啊)

分享自琪琪心理師製作的圖文這寫得太好了🥹
06/01/2024

分享自琪琪心理師製作的圖文
這寫得太好了🥹

#共勉之 #真實 #彈性 #我們不是機械人
#翻譯及出處在圖上

琪琪心理師分享的兒童青少年情緒練習技巧非常實用喲,與各位父母一起努力💪🏻
14/12/2023

琪琪心理師分享的兒童青少年情緒練習技巧
非常實用喲,與各位父母一起努力💪🏻

[ (STOP NOW AND PLAN) ]

想再次跟大家分享SNAP,這套針對6-11歲的兒青 #情緒教育教材。這是我在匹茲堡讀諮商碩班實習時所學,它是加拿大兒童發展機構,透過多年實證研究發展出來的一套課程。

簡單來說,SNAP 代表 STOP (紅燈)NOW AND (黃燈)PLAN(綠燈),透過 #紅綠燈 的形象,來讓孩子們學習覺察情緒、控制情緒、調整想法,目標是幫助孩子做一個更好、不受情緒控制的決定。


1教孩子從身體感覺來 #覺察 自己的情緒(如:握拳、頭發熱等)
2教孩子練習各種幫助 #冷靜 的方法(如:數到十、深呼吸等)

AND:
1教孩子區辨"hard thoughts" #直覺的反應想法
(如:他是故意要惹我生氣才撞我!)
2教孩子轉化、使用"cool thoughts" 有幫助、貼近現實的 #因應想法
(如:他可能是不小心的!我可以控制自己的!)


選擇一個計畫是能達成以下三個目標:
1讓問題變小,而非變大
2不會傷害任何人或東西
3讓人感覺舒服,而不是更糟糕或更生氣
(如:我可以先好好跟他說「你撞到我讓我很不舒服」)

這一套教材是設計在團體中教授,可能是進入班級,或是邀請特別需要的孩子與家長一起來學習。一共有12-16堂課,透過一步步教導上述的內容與不斷地練習,來幫助孩子學習控制情緒、做好的決定。

值得一提的是:
每次上課的最後,都會有一個時間是 #角色扮演。從老師的示範一個情境開始,到後來學生完全依劇本自己演出;劇本都會是一個衝突情境,其中一個人利用SNAP的方法來解決困境。在每次演完後,老師會問扮演者或其他學生:怎麼看出他生氣?他怎麼冷靜?有什麼hard thoughts and cool thoughts?最後選擇什麼計畫?等來再次複習所學。
最特別的是,會把學生的演出 #錄影,演完當場播放給全部的人看!
一來是引發學生參與的興趣,二來是藉機讓學生不斷地複習SNAP。

透過課堂中的練習、複習、角色扮演,讓學生重複使用SNAP,以期當他們真的需要時,他們因為熟悉而真的能用出來!

這套教材雖然設計給團體使用,但使用它的概念來單獨教自己的孩子也能有一定的效果喔!雖然可能會覺得有點好笑,但推薦大家一定不要忘了錄影角色扮演的部分,讓孩子有機會「看到」自己好好管理情緒、好好說話的樣子,可能意外地有幫助呢!
分享給大家!😁

#情緒 #情緒調節 #兒童 #青少年
#家長自己也可以使用看看喔 #身教 #共勉之

Address

Kangshantzu

Website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蔡珮琦臨床心理師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