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6/08/2025
陳老師給每個家庭的真心建議❤️
🌳【家人教養不同調:孩子需要的是一致的方向,不是來回拉扯】
在開業的這幾年,我非常著重家庭會談。
然而,卻經常在臨床裡遇到這樣的場景:
爸爸說:「他就是太被寵,才會受不了挫折!」
媽媽反駁:「你就是對他太嚴格,動不動就打罵,都不能用溝通的嗎?」
阿公阿嬤則在旁邊補一句:「我們以前就是打大的,哪有那麼多規矩?」
👀看似只是「觀點不同」,但對孩子來說,卻可能變成一場情緒拉鋸戰。
💥研究顯示:家庭教養不一致,是影響幼兒情緒調節與行為適應的高風險因子之一。
父母教養一致性越高,孩子的情緒調節、社會行為與執行功能發展越穩定。
反之,當孩子在一個「今天可以、明天不行」、「這邊鼓勵、那邊責罵」的環境中長大,他們的大腦會變得更難預測外在規則,長期下來容易出現:
🌪 情緒爆發或退縮
🚫 對規則無感
⚠️ 注意力難以持續,執行功能薄弱
🎯那該怎麼辦?
——不是「誰對誰錯」,而是「怎麼一起對孩子好」
孩子的成長,不需要家人「完全相同的教養風格」,但需要一個穩定、可預測的教養環境。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層面逐步調整:
🔹1. 優先建立「底線共識」:先談重點,不談枝節
先別急著「全都一致」,先把彼此最在意的點找出來討論清楚。
🔹2. 拒絕「當場打臉」:教養衝突請在孩子不在場時解決
如果家人之間有分歧,千萬不要在孩子面前互相糾正或唱反調。
因為對孩子來說,大人的「爭執」,等同於「規則是浮動的」,
久而久之會產生:不信任、拒絕配合、操作性行為(哪邊好操縱靠哪邊)。
🧠研究也顯示,父母「公開對立」比「做法不同但私下協調」對孩子情緒影響更大
🔹3. 用「隊伍」的心態分工,而不是互相拉扯
在職能治療的介入裡,我最常看到的成功案例,是家庭中的照顧者找到彼此的角色定位與優勢:
➡️ 一人是原則制定者
➡️ 一人是情緒支援者
➡️ 一人是陪伴執行者
不是每個人都要「什麼都會」,而是像一個團隊一樣,各司其職,為同一個方向努力。孩子在這樣的隊伍裡,會感受到「一致的支持感」。
🔹4. 建立「家庭教養會議」習慣,一個月一次也好
📅不需要長,每次30分鐘也可以。重點是定期同步進度、分享育兒心得與觀察,避免各自為政。可以討論:
➡️ 最近孩子行為的變化
➡️ 有沒有遇到讓人困擾的情境
➡️ 是否需要微調做法或溝通語氣
🔹5. 有衝突也沒關係,但請記得,孩子在觀察我們怎麼處理衝突
我們給孩子的榜樣,不只是「怎麼教他」,還包括:
➡️ 我們怎麼面對不同意見
➡️ 我們怎麼修復彼此的關係?
➡️ 每一次「冷靜處理」、「願意退讓」、「願意溝通」,孩子都看在眼裡,學在心裡。
🗣最後的叮嚀
我常對家長說:
👨👩👧👦 家庭教養的重點,不在於方法是否完全一致,而在於我們傳遞給孩子的訊號,是否穩定可預期。
孩子需要的,不是滿分的規則,而是一個可以信任的環境。
🌱孩子的穩定,不會自然而然發生,它從大人的協調開始。
不是爭個高下、誰說了算,而是我們能不能成為一個合作的隊伍,一起為孩子撐起安全的心理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