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司法臨床心理學會

台灣司法臨床心理學會 介紹與臨床心理學與法律有關的知識與研究

  #反社會人格障礙症信度佳但效度極差
07/02/2025


#反社會人格障礙症信度佳但效度極差

病態人格有獨特的生理特徵嗎 ? 從美國殺人魔看如何辨識冷血罪犯

每當社會發生一起駭人聽聞的連環殺人案,人們總會不禁問:這些冷血的罪犯究竟與普通人有何不同?是環境影響了他們的行為,還是某些人從一開始就註定與眾不同?科學研究顯示,病態人格者的大腦確實與常人不同,甚至可以從生理結構、基因特徵與行為模式中找到端倪。然而,這並不代表所有具備這些特徵的人都會變成冷血殺手,後天環境的影響同樣重要。理解這一點,或許能幫助我們更早發現高風險個體,防止下一起悲劇的發生。

病態人格者的腦部異常:冷血與殘忍的生理基礎

現代神經科學已經證實,病態人格者的大腦與普通人有顯著差異,特別是在掌管情緒、恐懼與衝動控制的區域。研究顯示,杏仁核(amygdala)與前額葉皮質(prefrontal cortex)這兩個大腦區域的結構與功能異常,使得病態人格者幾乎無法產生同理心、悔意,甚至不懂得恐懼。

杏仁核的異常:無法感受恐懼與同情

杏仁核是負責處理恐懼與情緒的關鍵部位,它讓我們對危險產生本能反應。然而,病態人格者的杏仁核體積比普通人小約18%,並且功能活性明顯較低。這導致他們在面對恐怖或痛苦場景時,幾乎毫無反應。例如,普通人看到受害者的悲慘遭遇時,杏仁核會被激發,產生不忍與同情,但病態人格者的大腦卻依舊冷靜。這解釋了為何許多連環殺手可以在行兇後毫無悔意,甚至回到犯罪現場觀察警方調查,享受犯罪帶來的「成就感」。

前額葉皮質的缺陷:衝動控制與道德感的崩壞

前額葉皮質是掌管理性決策、衝動控制與道德判斷的區域。病態人格者的前額葉皮質灰質比普通人少約11%,這意味著他們更容易做出衝動且無悔意的決策。當普通人在情緒高漲時,前額葉皮質會發揮作用,讓人理性思考後果,避免做出過激行為。但在病態人格者身上,這個「剎車系統」幾乎失效,使他們能夠毫無顧忌地犯罪,甚至對暴力行為感到興奮與愉悅。

美國殺人魔的典型案例:泰德·邦迪(Ted Bundy)

要理解病態人格的極端案例,美國歷史上最惡名昭彰的連環殺手之一——泰德·邦迪(Ted Bundy)是不可忽視的例子。他在1970年代殺害了至少30名女性,並且擅長偽裝自己,甚至能夠贏得大眾的信任,直到真相曝光。

邦迪的行為符合典型病態人格者的特徵:

• 沒有悔意,甚至以殺人為樂
邦迪在法庭上表現得異常冷靜,甚至帶著微笑描述自己的罪行。他不僅沒有為受害者感到愧疚,還享受操縱媒體與公眾的關注。

• 高度社交技巧,擅長操縱人心
他擁有迷人的外表與聰明的頭腦,甚至在被捕後仍有女性支持者相信他的清白。他經常以「受傷、需要幫助」的方式接近受害者,在她們放下戒心後展開攻擊。

• 犯罪計畫縝密,缺乏衝動性
許多暴力犯罪是由於衝動行為導致的,但邦迪的案件卻相反。他的每一次犯案都是精心策劃,甚至會改變作案手法,避免被警方追蹤。

邦迪的案例讓科學家更加關注病態人格與大腦結構的關聯,他的大腦掃描顯示,杏仁核與前額葉皮質的異常與典型的病態人格模式高度一致。

基因與環境:殺人魔一定是天生的嗎?

除了大腦結構異常,科學家也發現某些基因與病態人格有關。例如,MAOA基因(俗稱「戰士基因」)的低活性版本,可能讓個體更容易表現出攻擊性與衝動行為。然而,這並不代表擁有這些基因的人一定會成為罪犯,後天環境的影響同樣關鍵。

如果一個孩子生來具有病態人格的潛在基因,但他的成長環境充滿愛與關懷,他仍然可能發展出正常的情緒調節能力。反之,即便一個孩子的基因沒有明顯的風險,如果他在童年時期經歷了極端的虐待、忽視或暴力,這些經驗可能會塑造他的心理結構,使他更可能發展出病態人格特徵。

例如,一些研究顯示,童年時期受到嚴重忽視或經歷極端暴力的人,杏仁核的發展可能受到抑制,導致成年後情感反應異常。同樣,童年時期的社會支持與教育也能影響前額葉皮質的發展,幫助個體學會控制衝動與進行道德判斷。

我們能預測未來的殺人魔嗎?

如果病態人格的特徵可以從大腦與基因中找到,那麼我們是否能提前預測潛在的高風險個體,避免未來的犯罪?這個問題至今仍充滿爭議。雖然腦部掃描與基因分析能提供一些線索,但它們無法決定一個人的命運。真正的關鍵在於,社會如何為高風險個體提供適當的引導與支持。

目前,許多研究正在探討早期心理篩檢與教育干預的可能性。如果能在兒童時期發現情緒控制異常的個體,並透過適當的教育與心理治療來改善他們的行為模式,或許可以降低他們未來成為病態人格者的機率。同時,司法系統也應該更謹慎地處理曾經有嚴重犯罪史的個體,避免他們再次危害社會。

環境與科學能否終結冷血罪行?

病態人格者的大腦與普通人確實不同,他們天生更難感受到恐懼與悔意,讓他們在暴力行為後毫無內疚感。然而,這並不意味著他們的命運是注定的。後天的環境與教育,仍然可以影響他們的行為發展。這是一場基因與環境的較量,而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透過更深入的研究與社會干預,為高風險個體提供適當的支持,確保這些異常不再成為下一場悲劇的起點。

各位夥伴晚安:謝謝大家一直以來對本學會的愛護今天我們順利選出第三屆的理監事了理事長:黃健副理事長:楊政璋、朱惠英理事:鄭志強、蘇文碩、傅雅懌、李昆樺、黃冠豪、劉乃誌候補理事:王思賢、許秋田、翁銘鴻常務監事:朱春林監事:張銘倫、黃宇達候補監事...
24/03/2024

各位夥伴晚安:
謝謝大家一直以來對本學會的愛護
今天我們順利選出第三屆的理監事了

理事長:黃健
副理事長:楊政璋、朱惠英
理事:鄭志強、蘇文碩、傅雅懌、李昆樺、黃冠豪、劉乃誌
候補理事:王思賢、許秋田、翁銘鴻

常務監事:朱春林
監事:張銘倫、黃宇達
候補監事:方志源

請大家繼續給予我們支持和指導
未來還有許多工作尚待完成
期待前進的路上一起同行

最後一天,敬請把握!!
16/03/2024

最後一天,敬請把握!!

歡迎對設計有興趣的夥伴們踴躍報名,也請大家告訴大家,謝謝。

14/03/2024

犯罪者的罪行,很少是由精神疾患直接引起的。

3/24(星期日)就快到了,請會員們務必出席年會並參與理監事改選投票,無法出席的夥伴們,可以填寫委託書,委請其他會員代為表達您的寶貴意見,尚未繳納今年年費的會員們也請記得盡快繳費喔,我們3/24見了!!
10/03/2024

3/24(星期日)就快到了,請會員們務必出席年會並參與理監事改選投票,無法出席的夥伴們,可以填寫委託書,委請其他會員代為表達您的寶貴意見,尚未繳納今年年費的會員們也請記得盡快繳費喔,我們3/24見了!!

2024 台灣司法臨床心理學會年會暨學術活動,當天將舉行理監事改選,請會員踴躍出席,歡迎非會員報名參加專題講座。-【活動簡介】  量刑鑑定又稱作量刑前調查或評估,主要目的是在法院對被告做出量刑決定之前,就刑法第57條之規範,委託包含臨床心理...
28/02/2024

2024 台灣司法臨床心理學會年會暨學術活動,當天將舉行理監事改選,請會員踴躍出席,歡迎非會員報名參加專題講座。
-
【活動簡介】

量刑鑑定又稱作量刑前調查或評估,主要目的是在法院對被告做出量刑決定之前,就刑法第57條之規範,委託包含臨床心理師在內的專家為被告進行相關鑑定。儘管就調查事項而言,量刑鑑定與涉及刑法第19條之鑑定工作有所關聯,但兩者仍各有不同之處。

此次上午場的專題演講,學會邀請了台北馬偕醫院精神科林誼杰臨床心理師分享個人參與量刑鑑定的經驗,並就其在過程中的思考所得,與我們一同交換意見;在下午場的活動部分,學會很榮幸邀請到對國民法官法有深入研究及見解,目前服務於司法院刑事廳的廖晉賦法官,為我們講解自國民法官法實施後,對負責量刑鑑定者可能產生哪些影響,並提供法律與實務上的見解,以做為臨床心理師往後從事相關工作時的參考。

【活動資訊】
主辦單位:台灣司法臨床心理學會
日期:113年3月24日星期日
時間:9:00~16:30
地點:TOP SPACE商務中心 B教室
(台中市中區民族路23號3樓,近火車站)
對象:臨床心理師、臨床心理相關系所師生、司法業務相關專業人員
人數:70人(依報名順序,額滿為止)
費用:會員免費
非會員單場1000 兩場1500
非會員學生單場500 兩場750
   (學生請將身份證明傳至學會課程信箱)

備註:
1.報名截止日為3/16(六)或額滿為止,秘書處將於3/17(日)寄發課程通知,若未接受到通知或有任何問題,請主動聯絡秘書處。
2.本活動臨床心理師繼續教育積分申請中    

【上半場】9:00~12:00
主題:量刑前調查/鑑定?一位臨床心理師的經驗分享
講師:林誼杰 臨床心理師
現職:馬偕醫院精神科臨床心理師

【下半場】13:30~16:30
主題:國民法官法下的量刑和鑑定(以現場直播方式進行)
講師:廖晉賦 法官
現職:司法院刑事廳法官

【匯款資訊】
郵局代號:700
帳號:00417210056417
戶名:台灣司法臨床心理學會蘇文碩

【聯絡資訊】
台灣司法臨床心理學會秘書處
秘書長:陳韋穎
公務手機:0965620801
學會課程信箱:twafcp@gmail.com

Address

台中市太平區旱溪東路二段116號
Taichung
41175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台灣司法臨床心理學會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Practice

Send a message to 台灣司法臨床心理學會:

Share

Categ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