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2023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810255420667168&id=100050481519816&mibextid=Nif5oz
受害者模式的18個徵兆:如何破除受害者模式,成為人生掌控者?強烈推薦!
印第安有一個關於兩隻狼的智慧故事,長老會告訴成長中的孩子們:我經常感覺,好像有兩隻狼在我的內心打架,一隻既小氣又貪心,另一隻則是好禮而慷慨......
“哪一只會贏呢?” 孩子們問。
長老笑著說:你餵養的那隻。
01
受害者心態是什麼
受害者心態:是一種認為“自己是受害者”的想法,認為自己在生活裡處處遭受著不公平對待,而自己對此根本無力控制。
在這個狀態之下,你會認為自己很可憐,好像整個世界都在反對你,每個人都對你不夠好,覺得自己時時陷在困境與被傷害的感覺裡。
你無法也不能採取行動,只能悲傷與自憐。
我們在這裡提到的受害者心態,不是家庭暴力、職場性騷擾、或是巨大災難的真正受害者的心理狀態,而是一種不健康的自我防禦機制,這種將一切不快樂不幸福歸咎於外人的方式,使自己短暫的獲得了同情、安慰甚至照顧。
實際上,這種心態卻是內在自我的匱乏與人生掌控能力的喪失。
“因為不是我的責任,我是不公平待遇的受害者,因此我無法做出任何讓自己更好的改變。”
02
有受害者模式的人擁有悲劇與自毀的個性
抱怨是一種無意識的自我防禦機制。
這是一種將一切不快樂不幸福歸咎於外人的模式,起初的交往也許可以使自己短暫地獲得了同情、安慰甚至照顧,長期會使人厭煩甚至拋棄。
我們都遇到過這樣的人:
• 常常抱怨老闆不能慧眼識英才,導致他在工作里無法發揮全部才能以獲得晉陞;
• 抱怨伴侶不夠體貼入微,忽略他在生活裡細微的情緒體驗;
• 抱怨兒女不夠聽話,時時頂撞自己;
• 抱怨周遭的朋友不耐心聆聽自己的傾訴;
• 甚至,抱怨馬路上一輛隨便超過他的車,或是一個看起來不那麼友好的陌生人.......
有受害者模式的人,擁有悲劇與自毀的個性。 他們的生命常態似乎就是抱怨不公和委屈不愛。掛在嘴邊的是“因為別人、世界、過去,所以我......”。
深層心理上「受害者心態」是對“施虐者”的忠誠,在“受害者”心裡,有一種期待,通過自己的爭取努力,使“施虐者”被自己感動,征服,最終成為“關愛”自己的人,得到了心靈的最終救贖,“我是值得愛的。 ”
他們總是樂於把自己放在一個“受害者”的角度,有時候甚至會故意讓事情發展得更糟,而不主動去控制。
這一切都是因為有一種不成熟的身心狀態在潛意識中束縛著他,使他們不用承擔責任,並且一有機會就可以在人際關係中指責別人:
“一切都是你的錯!”
“因為不是我的責任,我是不公平待遇的受害者,因此我無法做出任何讓自己更好的改變。”
在這個角度之下,他會認為自己很可憐,好像整個世界都在和他作對,每個人都對他不夠好,覺得自己時時陷在不被理解困境與受傷的感受中。
一旦出問題,我們第一反應往往就是找到一個藉口,然後指責他人,這樣可以減少自己的內疚感和不快。
而這模式也許會追朔到很早很早以前,早到也許當我們沒有自我意識的時候就開始。
首先,中國的文化也很大程度地説明了受害者傾向,我們的民族文化傾向於同情弱者,這也意味著對受害者特別的有好處。
常見的場景有:
• 街心花園裡奔跑著的孩子,在他摔倒的第一時間裡,他是驚訝或好奇的。這時候孩子的養育者會將立即將孩子抱起,言語安慰還會給予一些補償。於是,孩子知道了,受傷是可以獲得額外關愛的機會。
• 在幼稚園裡,一旦我們受到了傷害或者生病,老師也會對我們額外的關照。
就這樣,在與養育者的互動中,孩子發現自己每每出於弱者身份,就會得到體諒和照顧,於是,這個扮可憐來贏得好處的模式就被強化並伴隨我們長大。
03
我們的身邊80%的人都有受害者心態
在我們的身邊,80%的人都有“受害者”心態,認為一切都是“外面”、都是“別人”的錯。
受害者模式,也叫弱者模式,核心特點是:在任何時候任何地點任何事情和任何人面前,總是自覺不自覺地把自己當成一個受害者和弱者,把自己和其他人,和整個世界放在對立面。抱怨,埋怨,負能量纏身。
職場中升職加薪沒有TA,TA說自己被排擠,被輕視。 其實,多少次機會從身邊溜走,TA並沒有珍惜。
同事在加班加點的趕工,跑業績,TA在玩遊戲,看股票,成績平平,卻不著急“反正我入職時間長,老闆不會把我怎麼樣。 “戀愛中”男朋友對我不好,總是不在乎我的感受,我生氣了也不哄我,我喜歡的東西也不給我買。 ”
事實上,男朋友很愛她,事無巨細地照顧她,但是她總是無理取鬧,感情一點點的在摩擦中磨沒了。
“女朋友不尊重我,不讓我和女同事,女同學有聯繫,談戀愛就要斷絕朋友關係嗎?”
事實上,女朋友很在乎他,只是看到他和女同事、女同學曖昧不清,讓他拎清楚,他覺得被干涉了自由。家庭生活中抱怨孩子不懂事,不省心;抱怨婆媳關係不好,婆婆不如自己媽;跟老公爭吵,覺得跟他在一起不幸福...
其實她有幸福的家庭,體貼的老公,刀子嘴豆腐心的婆婆,聰明活潑的孩子,但是只要遇到生活中的一點小問題,首先想到的不是解決,而且抱怨,抱怨為什麼要發生這樣的事,抱怨生活為何如此難過。
TA不是走不出悲慘生活,只是悲慘是TA的選擇。
04
受害者心態暗含著對人生的全盤放棄
受害意味著無需負責。
一個帶有受害者心態的人會相信他的人生已經不能被自己的努力改變,他會責怪任何一個人或者“一群人”,只有他自己完全免於責難。
一個人一旦相信自己是受害者,可能一輩子都陷入這種情緒的泥淖中:不負責、不行動,也因此錯失任何讓自己更好的改變。
這種看起來能夠使人獲得更多情感關注的心態,實際上隱含著對人生的全盤放棄。
沒有人天生就擁有受害者模式,事實上,我們的受害者模式是後天生活經歷所造就的。這意味著在早期生活當中,你無意識複製了周圍親人的隱性心理控制模式,或在過去曾有過一段受傷很深的依戀型關係。
05
為什麼有人深陷受害者模式,無法自拔?
從還沒有習得語言的時候開始,每個孩子就知道如何通過自己受到的傷害來獲取養育者的關注和補償。
長大以後,我們甚至會替自己創造這種被傷害到想哭的感覺來尋求他人對我們額外的情感付出、獲得他人的注意力和關心、獲取被愛的感受、逃避面對潛藏的真實感受、獲得始終“我是對的”的感受.....
受害者模式像一個保護殼,將自己的問題錯誤隔絕在外,推卸給他人。任何糟糕的事情,都是別人的問題,我沒有錯!
在這種「我沒有錯」想法的暗示下,認為其他人都是罪人,“都來找我道歉吧!“”都應該讓著我。” 而「加害者」也被可憐的面具所欺騙,選擇心軟和原諒。
我們渴望獲得他人的注意力和關心,讓自己不必為人生的失敗承擔風險,不必背負心靈成長的重責。這些暫時看起來,彷彿真的是好事。但是,時間一久,你會發現,你的生活也許會越來越糟。
06
受害者模式的危害
受害者模式會讓一段關係中的另一方感覺很累,想逃離。
• 為什麼分手?你當初說過一輩子對我好!
• 你有男朋友了,就對我不好了,不陪我逛街看電影了。
• 是你把我變成今天這個樣子的,你現在想離開,不可能!
以上對話都是來源於現實。
我有一個男性朋友,和女朋友在一起兩年,他們分手了。他們是未婚同居,男方很拚命地賺錢,每個月幾乎沒有什麼休息日,而女方不找工作,不賺錢,每天在家裡玩遊戲,網購。男方賺的錢用來養女生,給她買衣服買口紅,維持兩個人的日常開銷。
看到這,很多讀者會想,這不是正常的嗎?也許吧。 但是分手的原因是基於以上的生活狀態下:
男方下班回家要買菜做飯,刷碗洗衣服。男方對女方沒什麼要求,只希望她能幫著把衣服扔到全自動洗衣機裡清洗,其他家務都不用做,男方回來晾衣服就行了。女方不同意,男方積攢了很久的不滿爆發了,爭吵時,女方說:“不要把你工作中的情緒帶到家裡來! ”
當男方向我們這些發小傾訴時,我們也替他感到委屈,然後呢?男方說:“我很累,我們分手吧。 “女方驚呆了,她沒想到一直對她寵愛有加的男朋友會提出分手,她苦苦哀求,男方態度很堅決,她哭著說:”你憑什麼跟我分手? “”我對你不好嗎?為什麼要跟我分手? “她鬧,耍,作,各種手段都用過以後,還是沒能挽留這段感情。
許多善良的人會盡力説明一個他們愛著的受害者。但這近乎於一種病態的依賴感,讓對方感到壓迫、束縛、沒有自由。
這種幫助與關心,往往不會持續很久,受害者心態會導致你所需要的關懷是一個無底洞,會消磨掉心底的愛,人們最終會感到厭倦,慢慢地離開。
還有一種「受害者」心態是與照顧者的合謀產生。
這樣的“受害者”在早期成長過程中,會有一個特別控制、本質上沒有安全感的照顧者,父母並不在意孩子心理生理發展需求,孩子只是其成為“好爸爸、好媽媽”的實現者,是證明自己重要性的延伸品。
於是孩子的一舉一動都在其控制指導下完成,“無微不至”把孩子照顧成身心無能的依賴者、討好者,父母變成了不可或缺的父母。
這樣以「愛之名」的施虐,與以「聽話之名」的受虐模式,也是最後轉化成“受害者”心態的一種主要類型。
成年之後,不再有照顧者的出手相助,自身又沒有對自己尋求特別保護的自憐情緒有所覺察、管理,就會演變成:世事難料,唯我受傷的“受害者”心態,來防禦自己不能適應事實的無能感。
而那些“加害”的照顧者,說起30歲依然不能自立、談不到女朋友的兒子還會說:我孩子很單純的,都是現在社會太複雜,姑娘太勢力。
07
如何從受害者轉變成自我掌控者?
生命的本質是需要適應的,沒有必須的體諒,甚至沒有必須的道歉。對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每一件事負起責任,就算錯在他人也要對自己負責。
負責真正的意思是,並不是要我們逆來順受,而是修整好你自己,向前進,繼續生活。 除了我們自己,沒人該對我們心裡被傷害的感覺負責。
說明自己的方法:
(1) 找到自己的最受害、最無力的情景,你最容易抱怨什麼人?在什麼時候?
(2) 很多受害者喜歡一次次的重複受害經歷,留意到這個傾向,並停止它。
(3) 好奇一下自己從什麼時候開始覺得這件事情完全不受您控制的?
(4) 在生活中間嘗試留意一下:有沒有和你一樣境況的人,卻有不同的反饋模式?
(5) 積極尋找下一步你可以做的事情,而不是關注那些你不能做的事情。
(6) 找到一個安全的方式來宣洩自己的情緒,鍛煉、做點喜歡的事都是好的方式。
用這些方法嘗試著自愛,而不是自憐。因為,在你等著某個人來照顧你的時候,人生已經往前滾動了。
所以,即使你曾經是受害者,而今後,你需要成長,不要讓自己永遠受制於等著別人改變來關照自己的“受害者心態”。
08
超越對錯,你值得擁有無條件的愛
只要在行為層面設定對與錯的概念,就會出現兩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是自己做到了就會去評判別人;
第2種情況,自己做不到,就會自責內疚,來排斥自己。
所以我們真正要修的是心法。 我們所有人共同的課題就是「我們值得擁有無條件的愛。」
受害者的模式就是把錯交給別人,認為錯不在自己的身上。演這場受害者的戲就是為了推脫自己沒錯,這就障礙了自己去體驗愛,就是讓別人知道我沒有錯,這樣我才值得被愛,但是往往這種方式無效。
當你認為自己即使犯錯,即使自己不夠那麼優秀也是值得被愛的,你就不會那麼害怕犯錯了。也就不容易再繼續扮演受害者了。
我們越是把自己扮演成受害者,越會吸引很多人陪你來演加害者的這個角色。
其實每個人身上都有受害者情節,有的人是通過原生家庭來演受害者,有的是通過情感來扮演受害者,有的是通過和自己的關係來演自己的這個受害者。只要我們的潛意識擁有好壞對錯的概念,就會不斷地扮演受害者的角色。
然而,現在你我都已經是成年人了,我們應當重新拿起自我成長的責任感,將快樂的權利收回自己心中;跳脫受害者情節,打破關係的僵局,不再隔離自己的智慧。
你是否具有受害者情結呢?以下18個徵兆的描述説明大家加深自我覺察,請對照以下的條款查看吧。
1. 你容易抱怨周圍的人事物,並常常因此感到難受和痛苦。
2. 你覺得生活總是在對抗你,為此內心常常保持鬥爭狀態。
3. 對於未來,你容易感覺希望渺茫,不知所措。
4. 你感覺自己面臨的問題就是巨大的災難,對此常常很悲觀。
5. 你感覺總有人故意要傷害你。
6. 你覺得自己是唯一那個遭受不公平對待的人。
7. 你腦中經常重演過去的傷痛記憶。
8. 哪怕事情沒什麼問題,你也總會雞蛋裡挑骨頭,抱怨指責否定。
9. 你常常容易自我否定,並否定他人。
10. 當別人給你建設性的意見時,你感覺自己被攻擊了。
11. 你感覺周圍的人都“比你好”。
12. 如果不能在競爭中出彩,你很容易貶低自己。
13. 你覺得生命中發生的問題都是別人的錯,不是你的錯。
14. 你感覺世界對你來說很可怕,而你卻又沒有辦法改變。
15. 你會吸引跟你一樣的愛抱怨,指責,感覺生活傷害了自己的人。
16. 你拒絕自我反省,不怎麼願意追求進步和改善自己的生活。
17. 你容易感覺自己很無力,哪怕是面對生活中一些最小的事情也很容易受挫。
18. 你常常跟別人分享自己的不幸和悲傷,想要博得別人的同情。 如果沒有得到,你會很沮喪。
如果以上描述當中,你符合8條,那麼你擁有比較輕微的受害者模式;符合越多受害者模式越明顯。
同樣,接下來為你分享3個思維小技巧,希望能説明你停止成為受害者,並在生活中重獲快樂的主動權。
1使用“我”代替“你”
例如,如果你想說「你讓我感覺很憤怒」,請改為「當聽到那些話,我感覺很憤怒」這個簡單的轉換技巧本質是潛意識讓你學會拿回自我情緒的主導權。
2將自己看成幸運之星
受害者與生活鬥爭,有無助情結;有幸運心態的人會願意擁抱生活,拿回自我的主導權。
事實上,你所遭遇的一切都是為了讓你發現自己內心的力量與光芒,那些看似負面的事情背後都隱藏著禮物,你是如此幸運,一定能夠從挑戰中發現機會,從絕望中重啟希望!
3練習感恩
感恩是最簡單卻有力量的思維方式,可以迅速翻轉你的“人生悲劇”,就在此刻,請找出自己生命中值得感恩的10件事情,並深深的對此表達謝意。
如果每一天,你都可以寫下讓自己感恩的小事情,並累計成為一個感恩記事本,你將很快可以看到生命發生積極的改變。
所以,要脫離受苦,就必須學習從受害者模式走向創造者模式,也就是釋放掉自己內在所有的恐懼,釋放掉自己內在所有的匱乏,釋放掉內在曾經感受過的所有傷害。
因為一個創造者不會寄託於他人改變,而是自己直面“世界上沒有人欠我什麼”,自己的人生也不是原生家庭造就的,自己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釋放就是讓我們面對這些傷害,學習如何覺知、清理,瞭解自己內在的受苦模式,療癒心裡的傷害,修復身體的病痛。
練習對自己誠實,唯有誠實不遮掩,你才能心胸坦蕩、自在真實地做自己,也有助於你的釋放。
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沒有人可以為另一個人的生命負責,也沒有人可以代替另一個人而活。
每個人都需要明白:不管你之前受了多少的苦、受到了多麼不公平的待遇,都沒有人會替你的生命與痛苦負責。
唯一能為我們生命負責的,只有我們自己。
痛苦還是快樂,從現在開始,都是自己的選擇。
沒有任何人因為任何一件事情而欠你一個道歉,倘若有人向你道歉,那的確很好,但也改變不了任何事情。道歉無法讓行為逆轉或是彌補傷害,它們只是聽起來比較悅耳罷了。
假使有人無限度地包容你、愛你,用心使你快樂,這當然是可以的。如果沒有,也沒什麼可怨恨。
對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每一件事負起責任,就算錯在他人也要對自己負責。
停留在原地等待著或者期待著別人為自己負責,或者把自己的問題全部推卸出去——都不會讓我們真正的幸福起來,反而,會越來越不幸。
想要變強,擺脫受害者模式,就要對自己負責,不把自己生活中遇到的困難歸咎於他人身上,沒有人應該為你負責。
成為自己人生的掌控者、建設者,而不是被動地接受外界的力量去推動你人生的小船。這條船怎麼開,沿著什麼路線,去往哪裡,只有你自己知道。
⚛️ 推薦影片在留言區。
⚛️ 推薦好書:
📕 認知覺醒:發掘天命內驅力的能量之旅
📕 https://reurl.cc/YVG190
📙 量子力學與混沌理論的人生十二堂課
📙 https://bit.ly/3f2Jtr1
⚛️ 推薦影音成長課程:
📕 生命解碼講座:當量子力學遇見哲學與神學
📕 https://reurl.cc/zYyYG7
本文源自網路,歡迎分享,若知原作者,請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