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予岑心理師-黃懂心理話

黃予岑心理師-黃懂心理話 黃予岑 諮商心理師 / 講師
更多關於我:https://linktr.ee/huangknowyou
專長:自我成長/人際關係議題/伴侶親子諮商/壓力調適/創傷療癒/焦慮憂鬱/悲傷失落/原生家庭探索/生涯諮詢/企業講座及諮詢
講座/合作邀約請e-mail聯繫:85nodrink@gmail.com

第5堂 5/20 伴侶治療中的溝通技巧訓練(劉彥君 授課)​撰稿⊙黃予岑(諮商心理師)|編輯⊙林俞君​為什麼有愛還是對話無效?彥君老師指出,理解再深,伴侶間沒有溝通互動技巧,還是可能讓對話走向傷害,這是「伴侶治療中的溝通技巧訓練」的重要性。...
29/07/2025

第5堂 5/20 伴侶治療中的溝通技巧訓練(劉彥君 授課)

撰稿⊙黃予岑(諮商心理師)|編輯⊙林俞君

為什麼有愛還是對話無效?彥君老師指出,理解再深,伴侶間沒有溝通互動技巧,還是可能讓對話走向傷害,這是「伴侶治療中的溝通技巧訓練」的重要性。

#為什麼「理解」還不夠?伴侶溝通的卡關關鍵
伴侶治療師可能也碰過這種伴侶諮商情境:伴侶在諮商室都說自己「懂了對方」,有時溝通卻還是吵不停?彥君老師從最根本的問題出發,即便雙方有理解(insight),卻仍可能在慣性的說話方式中彼此受傷。理解不代表會互動,懂感受不等於會表達,一方說出來的話沒被好好理解聽見,仍會讓彼此失望。

#溝通技巧是「練肌肉」從不自然到內化
老師強調,伴侶間的溝通技巧不需要一開始就自然,像學開車一樣,起初不順手很正常。治療師需要提供清楚的練習指導語和架構,引導伴侶從不緊張的小話題開始練習,一方說、一方聽,聽者要做到積極傾聽,讓伴侶可以逐漸建立起屬於他們的「有效溝通肌肉」。

請見內文~

#小編跟課 #伴侶治療 #心理 #諮商 #溝通 #傾聽 #關係
2025/4/22-5/27 孫頌賢、劉彥君《伴侶治療指南》深度導讀六講
https://psygarden.havppen.com/course/RntT4vow6byI

第5堂 5/20 伴侶治療中的溝通技巧訓練(劉彥君 授課)

撰稿⊙黃予岑(諮商心理師)|編輯⊙林俞君

為什麼有愛還是對話無效?彥君老師指出,理解再深,伴侶間沒有溝通互動技巧,還是可能讓對話走向傷害,這是「伴侶治療中的溝通技巧訓練」的重要性。

#為什麼「理解」還不夠?伴侶溝通的卡關關鍵
伴侶治療師可能也碰過這種伴侶諮商情境:伴侶在諮商室都說自己「懂了對方」,有時溝通卻還是吵不停?彥君老師從最根本的問題出發,即便雙方有理解(insight),卻仍可能在慣性的說話方式中彼此受傷。理解不代表會互動,懂感受不等於會表達,一方說出來的話沒被好好理解聽見,仍會讓彼此失望。

#溝通技巧是「練肌肉」從不自然到內化
老師強調,伴侶間的溝通技巧不需要一開始就自然,像學開車一樣,起初不順手很正常。治療師需要提供清楚的練習指導語和架構,引導伴侶從不緊張的小話題開始練習,一方說、一方聽,聽者要做到積極傾聽,讓伴侶可以逐漸建立起屬於他們的「有效溝通肌肉」。

#說者不是發洩,聽者也不是忍耐
這一講的重點是「說話—傾聽」技巧教導的細緻拆解。老師提到說話方要練習用我訊息(I statement)表達感受、避免責怪;聆聽方則練習暫時放下立場,專注傾聽理解並反映對方的感受與需求。整個技巧的重點不在說對話技術,而是雙方都有機會說出真實的情緒與渴望,讓伴侶間想討論的話題可以用新的方式開啟討論,而不掉入過往的惡性循環,開始願意表達脆弱而回到「我們願意靠近彼此」的初心。

#治療師的角色轉換:從調停者到教練
這堂課也提醒治療師要從協助伴侶翻譯的轉譯站逐漸「放手」。初期我們是溝通的守門人,但隨著溝通技巧教學與練習推進,目標是讓伴侶能在我們退場後,仍能維持對話的品質與安全感。治療師不再只是協助「擋子彈」,而是成為支持他們「練功」的教練,陪他們在練習過程中跌倒、修正、再嘗試。

#當伴侶衝出會談室,治療師該追還是不追?
這一講不只技巧實用,Q&A環節更是精采到讓人筆記停不下來!有學員提問:「如果諮商中,其中一方情緒太強烈,奪門而出,治療師該怎麼辦?」
三位老師瞬間展開臨床經驗大分享,現場上演教戰守則!

🔹 彥君老師分享,治療師需要根據狀況判斷,有時真的要追出去,不然錯失一次介入機會,可能讓伴侶從此消失在治療現場。

🔹 頌賢老師提醒,他會先判別離開的是「逃」者,還是「追」者?有時候是逃者是想離開出去冷靜一下,或許可以晚一點追出去;但有時候追者則是情緒爆炸、想攻擊對方,也需要注意。另一種可能是晤談中治療師反映的內容太痛苦,使一方情緒太激烈而離開,治療師更要當機立斷,主動追出去安撫,避免錯過修復窗口。

🔹 秉荃老師則提醒治療師也要對自身的情緒耐受度有所了解,提前評估伴侶的雷點與極限,並在會談中建立「三人都能按下暫停鍵」的默契。因為無論是激烈爆炸(熱吵)或冷戰(冷吵)的離開,都可能對關係再次造成深層傷害。

這個提問可說是一問三響炮,瞬間釣出三位資深老師的寶貴經驗,讓人直呼:「光這一題就值回票價!」


▍本課程已結束,歡迎購買回看錄影學習:
2025/4/22-5/27 孫頌賢、劉彥君《伴侶治療指南》深度導讀六講
https://psygarden.havppen.com/course/RntT4vow6byI
*本課程開放報名至5月27日止
*影片回放可觀看至11月30日止


▍ 好友募集中😘
👉立即加入:https://lin.ee/fXdzkjF
🐳每月10日為您推播當月課程,20日向您介紹最新書訊
🍀不定期發佈免費公益講座


▍ 經典影片分享😘
https://www.youtube.com/
歡迎按讚、訂閱、分享,並開啟小鈴鐺🛎

社群媒體改變了很多東西,包含全體人類的身心健康,我們不能用科技來代替人與人的情感連結。
05/07/2025

社群媒體改變了很多東西,
包含全體人類的身心健康,
我們不能用科技來代替人與人的情感連結。

值得看看
03/07/2025

值得看看

 #安費諾企業心理講座󠀠󠀠在快速變動與高壓的職場中,身體往往比我們更早感受到壓力。󠀠很榮幸受邀至安費諾企業舉辦心理健康講座《心理壓力,身體記得——自我照顧的紓壓練習》,感謝現場主管與同仁們熱情參與和提問,一起展開非常愉快有感的身心探索旅程。...
01/07/2025

#安費諾企業心理講座
󠀠
󠀠
在快速變動與高壓的職場中,
身體往往比我們更早感受到壓力。
󠀠
很榮幸受邀至安費諾企業舉辦心理健康講座
《心理壓力,身體記得——自我照顧的紓壓練習》,
感謝現場主管與同仁們熱情參與和提問,
一起展開非常愉快有感的身心探索旅程。
󠀠
本次講座我結合了芳香療法、正念練習與SE神經系統的壓力調節三大主軸,
讓大家認識壓力不只是心理負擔,
更會深深影響神經系統與身體運作。
󠀠
透過簡單的自我測量與觀察,
我們一起理解身體如何「記住壓力」,
並從中學會如何回應與照顧。
󠀠
活動中,
我們實際體驗了三分鐘正念與肌肉放鬆練習,
許多同仁表示在短短幾分鐘內,
身體與心情都獲得放鬆,
溫柔地為身心按下了暫停鍵。
󠀠
搭配精油滾珠瓶與噴霧配方的介紹,
大家親自聞香、製作,
感受迷迭香、薰衣草、馬鬱蘭等天然植物氣味帶來的安定與療癒。
󠀠
󠀠壓力無所不在,但學會調節、善待自己,
就能多一分力量走得更長遠。
󠀠
如果您的企業也關注員工心理健康,
歡迎邀請,
讓芳香與身心調節走入職場,
成為支持每位夥伴的日常能量!
󠀠
󠀠
󠀠
󠀠
#黃予岑心理師


#神經系統共同調節
#正念減壓
#壓力釋放
#企業講座
#紓壓放鬆

30/06/2025

自殺者遺族是需要資源和互相連結得到支持的一群人,
自殺的污名化讓連結變得困難,
羞愧感、罪惡感等複雜感受難以表達,
讓哀悼歷程也變得不容易,
如果你知道身邊有這樣的人需要這個資源,
邀請他勇敢為自己報名。

Send a message to learn more

成癮行為是現代社會中,壓力升高,人際連結降低,備感孤單焦慮的現象之一。
30/06/2025

成癮行為是現代社會中,壓力升高,人際連結降低,備感孤單焦慮的現象之一。

酒癮的風險大約有50%是遺傳的因素,酒癮的藥物治療近年來也更受到重視。

《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JM)的回顧文獻「酒精使用障礙症的辨識與治療」相關的重點,也整理如下將收錄新版的《會談地圖》

#酒對身體各系統有哪些危害?
• 消化系統:食道粘膜裂傷(Mallory-Weiss syndrome)、出血性胃炎、十二指腸潰瘍、腹瀉、胰臟炎、「肝病(酒精性肝炎、肝硬化)→ 戒酒可以提高酒精性肝硬化、肝癌、酒精性胰臟炎住院患者的存活率
累積飲用 100 公斤的酒精即可造成肝硬化,約天天喝半罐高粱酒半年
• 癌症:頭頸部癌、消化道癌、肝癌、乳癌
• 心腦血管系統:高血壓(酒是高血壓未被察覺,但可逆的前幾名原因之一)、腦中風、心律不整、心臟擴大或心室衰竭
• 肌肉骨骼:酒精性肌病變、骨質減少(osteopenia,骨質疏鬆前期)是經常被忽視的問題,尤其常見於女性,並與骨折、股骨頸處無血管性壞死有關
• 血液:巨血球貧血
• 神經系統:認知退化、小腦退化、周邊神經病變
• 性功能:男性功能障礙
• 胎兒酒精症候群(fetal alcohol syndrome):在美國是造成智能障礙的首要原因,會影響胎兒發育,有獨特臉部特徵(小眼睛、薄上唇、短而上翹的鼻子),且有關節、四肢和手指畸形、生長緩慢、視力困難、聽力問題、心臟缺陷和腎臟和骨骼問題。

#酒癮者會有哪些營養不良?為什麼酒精被稱為「空熱量」(empty calories)?
常見的營養不良包括微量營養素缺乏(特別是維生素 B1 和鋅)、電解質失衡、蛋白質攝取不足。儘管攝取酒精會導致體重增加,但酒精被稱為『空熱量』(empty calories),因為它幾乎不提供其他營養素。

#酒癮者常見認知功能障礙可能與哪些原因有關?
通常是多重原因,包括頭部創傷、魏尼克-高沙可夫症候群、硬膜下血腫(subdural hematomas)
在酒精戒斷、任何鎮靜作用過後,應在治療計劃中考量認知受損的程度

#如何為酒癮患者補充維生素 B1 (thiamine)?
要在葡萄糖注射前給予維生素 B1。因為在維生素 B1 缺乏狀態,給予病患葡萄糖可能造成血液循環中的維生素 B1 不足,導致神經損傷,加重魏尼克氏腦病。之後,持續口服維生素 B1 到病人可以維持停用酒精。
預防酒精性腦病變:住院可每天高劑量靜脈給藥 200mg,懷疑有魏尼克腦病變則繼續給藥。在門診則口服 100mg,持續3~5天。
治療:每天分三次,靜脈給藥 500mg,約 2~3 天,可以繼續使用口服維生素 B1 直到維持戒酒為止。

#酒癮者進行實驗室檢驗可能出現哪些異常?
長期使用酒精者抽血檢查的異常:肝臟酵素(AST, ALT, γ-GT),平均紅血球體積(Mean Corpuscular Volume)
• Gamma-Glutamyl Transpeptidase(γ-GT)升高:在這些測試中,敏感度與特異性相對較好,半衰期約2-3週。可以監測是否有持續飲酒;戒酒後γ-GT會下降。
• γ-GT的侷限:只有大約一半的男性酒癮者γ-GT會升高,女性和年輕人則更少。非酒精性肝病、肥胖過重、糖尿病、心臟衰竭、甲狀腺功能亢進和某些藥物,也可能導致γ-GT上升
• 巨紅血球症(Megalocytosis):(MCV > 100fL)表示營養不良(90%↑),如葉酸維生素B12缺乏、肝功能受損、酒精對骨髓造血的直接毒性所致。

#酒癮者經常也有哪些精神健康問題?
最常見的共病——菸癮
女性比男性更常見共病精神疾病——憂鬱、焦慮、反社會人格、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自殺風險增加,特別是在被診斷為酒精使用障礙症後的最初5年內

📖論文原文:Identification and Treatment of Alcohol Use Disorder. N Engl J Med 2025;392:258-266

值得參考!
29/06/2025

值得參考!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中的適應不良信念(maladaptive belief):

PTSD的個案常會發展出一系列適應不良的信念(maladaptive beliefs),這些信念是在創傷事件中或之後形成的,原本可能具有保護性,但長期下來會扭曲個體對自己、他人和世界的看法,並且會維持甚至加重 PTSD 的核心症狀。

常見的適應不良信念類型

1. 對自我的信念
• 「我很脆弱,無法應付危險。」
• 「我永遠無法從創傷中復原。」
• 「是我不好,才讓那件事發生。」

2. 對他人與世界的信念
• 「這個世界是危險的,到處都是威脅。」
• 「人是不能被信任的,大家終究會傷害你。」

3. 對創傷意義的信念
• 「一切都是我的錯。」
• 「如果我當時做得不一樣,事情就不會發生。」

4. 關於控制與無助的信念
• 「我無法控制任何事。」
• 「不管我做什麼,壞事都會發生。」

5. 生存者罪惡感與道德受創
• 「我活下來是不對的,別人更值得活下來。」
• 「我在創傷中做了違背良心的事。」

我們診所(第三作者)和日本🇯🇵香港🇭🇰的研究發現,PTSD患者適應不良的信念越強,和未來自S的風險相關性更高,刊登在國際期刊Journal of psychiatric research 。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竹北身心科推薦
#新竹精神科
#竹北精神科推薦

看起來是本實用的書籍,面對失智長輩的照顧實在是不容易且需要學習的事情。照顧者和被照顧者都需要支持~
24/06/2025

看起來是本實用的書籍,面對失智長輩的照顧實在是不容易且需要學習的事情。

照顧者和被照顧者都需要支持~

台灣的失智人口成長率是全球1.5倍,隨著失智長者愈來愈普遍,很多中壯年人都開始面對家中照顧失智者的難題與困境。
 
在努力照顧的同時,你也儘可能用最親切的態度面對他,但他有時還是會一再抱怨。
 
他也許會說「你對我好殘酷」、「我要回家」、「你偷了我的東西」或「我不喜歡你」之類的話,讓人感到非常挫折。
 
當你盡了全力而他卻說出這樣的話時,你也許會覺得受傷或憤怒,這是人之常情。
 
然而,如果你把這樣的批評當真,你和失智家人可能會陷入痛苦但毫無意義的爭執,然後引發他的災難性反應,甚至吼叫、大哭或對你丟東西,使你身心俱疲、寢食難安。
 

假如患者說話刻薄,退一步思考發生了什麼事──即使他看起來正常,但他的大腦實際上已經受損了。
 
需要被照顧、失落感、失去自己擁有的東西和獨立性,對他來說是很殘酷的經驗,「你對我好殘酷」真正的意思也許是「生活對我好殘酷」。
 
由於他無法準確地認清他的現實和周遭事物,因此可能會誤把你的幫忙當成你偷他東西。
 
他們也許很難接受、理解或記得自己腦損傷愈來愈嚴重的事實、他的經濟狀況、他以前和你的關係,以及其他一切你知道的事。
 
舉例來說,他只知道自己的東西不見了,而你剛好在那裡,所以他覺得一定是你偷了他的東西。
 

一位太太替她丈夫常講的話找出下列解釋──當然,我們不知道失智症患者的感覺或意思,但這位太太找到一種溫情的方式來解讀那些話,並接受了她先生那些惱人言辭。
 
他說:「我想回家。」
 
或許他的意思是:「我想回到過去有品質的生活狀態,那時候每件事似乎都有意義,我也是個有用的人,我的手能做事,也不會因為一些小事而害怕。」
 
他說:「我沒錢。」
 
或許他的意思是:「以前我會帶著皮夾,裡面有一些錢,但現在它不在我的褲子口袋裡。我很生氣,因為我找不到我的皮夾。我在店裡看到想買的東西,我還想再去逛一下。」
 
他說:「大家都跑到哪裡去了?」
 
或許他的意思是:「我看到身邊有人,但是我不認識他們。這些陌生的面孔不是我的家人。我媽媽呢?她為什麼離開我?」


在處理這類言辭時,最好不要和患者起衝突或爭辯,因為那可能引起他們的災難性反應,不要說「我沒偷你的東西」、「你在家呀」,或是「我已經給過你錢了」。
 
儘量不要和愛抱怨的患者爭論,跟他們說「你媽媽三十年前就過世了」只會讓他更混亂和不安。
 
有些家屬發現,忽略患者的抱怨或轉移他們的注意力是很不錯的方法,也有些家屬以同理的態度去回應患者抱怨背後要表達的感覺:「是,親愛的,我知道你感到失落」、「人生有時候真的很殘酷」、「我知道你想回家」。
《1天36小時!最實用的全方位失智照護聖經(高齡、退化、長照適用)》
博客來:https://reurl.cc/bldq8v
誠 品:https://reurl.cc/p582M8
金石堂:https://reurl.cc/o5m6Zj
MOMO:https://reurl.cc/DoY7Ad
電子書:https://moo.im/a/38gstY

《 #一分鐘冥想筆記》讀後感:每天一分鐘,讓壓力瞬間釋放的筆記術󠀠皇冠文化集團 󠀠󠀠󠀠󠀠 #不閉眼靜坐也能開始的冥想方式「老師,我真的沒辦法靜坐,每次一靜下來就胡思亂想或開始打瞌睡。」——這樣的回饋,在我帶領正念課程時常常出現。󠀠如果你也曾...
23/06/2025

《 #一分鐘冥想筆記》讀後感:每天一分鐘,讓壓力瞬間釋放的筆記術
󠀠
皇冠文化集團
󠀠󠀠
󠀠󠀠
#不閉眼靜坐也能開始的冥想方式
「老師,我真的沒辦法靜坐,每次一靜下來就胡思亂想或開始打瞌睡。」——這樣的回饋,在我帶領正念課程時常常出現。
󠀠
如果你也曾因靜坐挫敗而放棄冥想,這本書或許能帶來溫柔的方式:透過「書寫」來進行冥想。
󠀠
作者吉田昌生是日本正念冥想協會理事,自2009年起致力推廣冥想、瑜伽與正念,出版多本作品,並以簡單易行的方式幫助現代人將靜心實踐帶入日常。

󠀠󠀠
#用筆記突破冥想的四大障礙
冥想的好處眾所皆知,但要真正開始、持續卻不容易。作者列出四個常見困境:
1. 抽不出時間
2. 缺乏安靜空間
3. 看不到立即效果
4. 難以持之以恆
󠀠
而一分鐘書寫冥想正是為了解決這些瓶頸而設計。這個方法的四大好處是:
🟣 時間短:一分鐘,大多數人都能擠得出來
🔵 工具簡單:只要一支筆與一本筆記本
🟢 留下痕跡:紀錄讓變化變得具體可見
🔴 壓力更小:不必每天寫,想到再做也行
󠀠
󠀠
#沒靈感怎麼開始?
很多人卡在第一步:「我根本不知道要寫什麼。」作者貼心地提供了一系列引導問題,例如:
✅用一句話形容現在的自己
✅你現在最想要的是什麼?
✅在什麼情境下,你最像自己?
󠀠󠀠
這些問題像是在與內在對話,有點像是自我療癒的小諮商。書寫不求長、不求深,只求開始。許多模糊的不安,一旦透過書寫被具體化,也就比較容易放下。
󠀠󠀠
󠀠󠀠
#放下改變世界,學會陪伴自己
書中最打動我的一句話是:
「停止想要改變外在『問題』的念頭,接受內在的不愉快,幸福自然會回來。」
󠀠
是啊,當我們能容許想法、情緒與身體經驗流動,人生雖然仍會有痛,但苦會少一點。正念書寫不只是寫日記,而是讓我們在繁忙中練習「不做什麼」,單純地陪伴自己。
󠀠
󠀠
#你可以放心地什麼都不做嗎?
現代人習慣活在 doing mind,而無法只是跟我們的being mind待在一起,總覺得不做就是懶惰、沒生產力。心理學中將可以什麼都不做的能力,能忍受模糊不清、不愉快的能力稱為「消極能力(Negative Capability)」。
󠀠
哲學家帕斯卡說:「人類所有的不幸,都源於無法獨自安靜地待在房間裡。」
󠀠󠀠
在SE身體經驗創傷工作的學習中,讓我理解跟身體、情緒、想法的感覺待在一起,有時候是擴展對於身心涵納的重要方式的之一,不做、休息有時候為我們的身心帶來空間,適當地暫停可以啟動我們的副交感。
󠀠
一分鐘也許不長,但卻能慢慢讓我們從筆記中找到內在的安定與空間,只是跟自己待在一起,這是在匆忙現代社會中的溫柔陪伴。
󠀠
󠀠
󠀠
❤更多關於我 ❤
https://linktr.ee/huangknowyou󠀠
󠀠
󠀠
💁依下列步驟公開分享本文抽新書活動🙌 
1️⃣步驟一:在FB追蹤《黃予岑心理師》和 IG追蹤《黃予岑心理師》抽書前會在追蹤者查詢確認,未追蹤者不列入抽書行列。
2️⃣步驟二:在FB公開分享本心得文 和 IG上限動分享本心得文
3️⃣步驟三:在留言區留下「如果要進行書寫冥想,你會探索自我的問題是什麼?」並且Tag你的兩位好友。
注意⚠️未「同時」完成以上三步驟,恕無法抽書。
󠀠
將於IG和FB上各抽一本《一分鐘冥想筆記》新書贈送,活動於2025/7/13晚上23:59截止,於2025/7/15於IG及FB上各抽出幸運兒,公布於本心得留言中,並私訊通知留下姓名/電話/寄件地址,就會寄送新書到你家哦!(寄送限台灣地區)👍
󠀠󠀠󠀠
📣注意事項⚠️ 得獎者若於名單公布三天內未回覆收件資料,視作放棄贈書,請留意臉書Tag留言及訊息,以免錯失機會哦!
󠀠

#一分鐘冥想筆記
#皇冠文化集團
#書寫冥想
#黃予岑心理師
#沐昂心理諮商所
#捷思身心醫學診所
#杏語心靈診所





#創傷療癒
#身心工作

 #動物生存法則 #當身體說不時,用動物智慧做自己—高敏感族的界線修復練習 󠀠󠀠󠀠── 𖥑  #高敏魔 請進  文│ #黃予岑󠀠皇冠雜誌  ◖𝗖𝗥𝗢𝗪𝗡 │ 𝐍𝐨.𝟖𝟓𝟔 │ 𝟔月號專題◗󠀠人類稱萬物之靈,我們擁有極高的智慧可以思考、分析、...
19/06/2025

#動物生存法則
#當身體說不時,用動物智慧做自己—高敏感族的界線修復練習 󠀠
󠀠
󠀠── 𖥑 #高敏魔 請進 文│ #黃予岑
󠀠
皇冠雜誌 ◖𝗖𝗥𝗢𝗪𝗡 │ 𝐍𝐨.𝟖𝟓𝟔 │ 𝟔月號專題◗

󠀠人類稱萬物之靈,我們擁有極高的智慧可以思考、分析、感受和判斷,有著千變萬化的個性狀態。然而,這份複雜在面對世界時,也成為我們經常感到壓力、內耗與困惑的源頭。特別是對於高敏感族群來說,生活彷彿是一場持續不斷的感官風暴,太多的聲音、情緒、訊息同時湧來,有時候真的讓人很難以喘息。
󠀠
高敏族的你是不是也曾有過類似的經驗?
󠀠
• 明明已經累了,卻還是硬著頭皮答應朋友的請求。
• 明明心裡不舒服,卻笑著說「沒關係」。
• 明明只是路過吵雜的咖啡廳,卻感覺自己像在戰場上過了一晚
󠀠
「高敏感」是理解感受他人,在世界中生存的禮物,但若缺乏「界線」,就容易過度耗損,迷失自我。而有趣的是,大自然中的許多動物,早已展現出「清楚界線」與「做自己」的智慧,或許高敏感的你可以從牠們身上學到不少。
󠀠
󠀠
 貓:敏感又獨立的界線大師
貓咪,無疑是高敏感動物的代表。牠們對聲音、氣味、觸碰都相當敏感,卻又能自在地活在自己的節奏中。牠想獨處時,不會勉強自己留在群體;當牠不喜歡被摸,就會直接閃開,甚至發出哈氣的警告聲。
󠀠
貓不討好,也不委屈。牠們用行為清楚表達:「這是我的界線,請尊重我。」
反觀人類高敏感者,因為天生感知細膩,常常「太在意他人怎麼想」,久而久之,習慣壓抑自己的需求,總是先顧別人,最後忽略了自己,長時間累積,很容易導致情緒耗竭,甚至身心症狀。

文摘自皇冠雜誌 No.856 / 6月專題,
詳文請見雜誌內容。
󠀠
󠀠
❤ 更多關於我 ❤
https://linktr.ee/huangknowyou󠀠
󠀠
󠀠
󠀠
#皇冠雜誌六月號
#動物生存法則
#身體智慧




#創傷療癒
#依附創傷
#杏語心靈診所
#沐昂心理諮商所
#捷思身心醫學診所
#黃予岑心理師

《 #找回失去的快樂》讀後感:一本認知療癒的自救寶典󠀠60秒看新世界 󠀠📖  #透過閱讀自我療癒有效嗎?「老師,我如果只透過閱讀,沒有諮商,這樣也會好一點嗎?」這本《找回失去的快樂》透過研究和實例給了我們希望的答案:是的,閱讀可以是部分有效...
09/06/2025

《 #找回失去的快樂》讀後感:一本認知療癒的自救寶典
󠀠
60秒看新世界
󠀠
📖 #透過閱讀自我療癒有效嗎?
「老師,我如果只透過閱讀,沒有諮商,這樣也會好一點嗎?」這本《找回失去的快樂》透過研究和實例給了我們希望的答案:是的,閱讀可以是部分有效的自助方式,然而有些人除了閱讀外,仍需要有專業的協助,但對於那些願意跨出第一步、主動尋找方法幫助自己的人來說。誠如那句話:「天助自助者」,在康復的路上,這份「想讓自己變好」的意圖,會是寶貴的燃料。
󠀠
本書作者大衛・伯恩斯(David D. Burns)是史丹佛醫學院的兼任教授,《找回失去的快樂》累積銷售超過五百萬冊,是認知療法領域的經典自助書籍,幫助了無數與憂鬱搏鬥的人們。
󠀠
󠀠
🧠 #你的想法, #決定你的感覺
「困擾人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們對事情的看法。」── 希臘哲學家Epictetus
󠀠
認知療法的核心觀念就是這句話的延伸:想法決定情緒,而不是事情本身。當我們經常陷入「我不夠好」、「一切都是我的錯」等自我否定思維時,憂鬱也隨之而來。
󠀠
書中透過一系列量表、自我檢測與改變練習,引導我們檢視思維盲點,重新校正「扭曲」的認知方式。這樣的過程,讓我們可以開始看清那些反覆讓自己受挫的信念,並嘗試走出新的路。
󠀠󠀠
󠀠
🏃‍♀️ #行動在先,動力才會跟上
許多來談的案主會問:「我知道問題出在過去的經驗或家庭,但知道之後呢?」
這本書的回答是:「先行動,才會產生動力。」
󠀠
認知療法強調:即使我們還沒準備好完全相信某種新觀點,也可以先做點不一樣的事。例如試著記錄自己的負向想法、分析它的合理性、或進行「行為實驗」,觀察不同的想法是否帶來不同感受。
󠀠
這讓我想到SE身體經驗創傷療法所說的:透過新的身體經驗,創造新的可能。不同的方法,但目標一致——讓我們從「自動駕駛的困境」中跳脫,嘗試新的選擇。
󠀠󠀠
󠀠󠀠
🛠 #實用工具箱:你可以開始練習的技巧
本書涵蓋的不只是憂鬱症的基本觀念,更提供許多實務上的幫助,特別針對常見的困擾如:
• 過度自責與罪惡感
• 情感依附與愛情成癮
• 完美主義與高標準
• 自傷與自殺念頭的挑戰
󠀠
這些問題在臨床上很常見,也常讓人感到無助。書中不只是理論,而是提供具體的應對策略,與DBT(辯證行為療法)中的技巧有許多共通之處:像是安排生活結構、檢視想法的真實性、挑戰非理性信念、理性回應內心批評等,這些都是可以自己練習的改變起點。
󠀠
󠀠
💊 #藥物、談話與自我照顧:缺一不可
很多人會問:「老師,我還要繼續吃藥嗎?什麼時候我可以停藥?」
書中也提到,藥物是幫助你度過急性期的拐杖,同時透過諮商談話可以結合自我理解與生活習慣的調整。作者在書中也提及,身心是一體的,不該切割或二分。我們需要更多認識自己的憂鬱狀態,也要了解藥物的作用與使用時機。越了解自己,就越能找到最適合的康復策略。
󠀠
󠀠
✅ #療癒是一場自我對話的旅程
《找回失去的快樂》不是快速解憂的萬靈丹,而是陪伴且有力量的自助手冊,陪你一步步走出負面思維的迷宮,重拾內在的選擇權。如果你正陷入低潮,或正與情緒拉扯,或許這本書可以成為你療癒旅程中的一部分。
󠀠
不是取代專業,而是讓你先從自己開始,為康復鋪路。
󠀠󠀠

󠀠
󠀠
❤ 更多關於我 ❤
https://linktr.ee/huangknowyou󠀠

💁依下列步驟公開分享本文抽新書活動🙌 
1️⃣步驟一:在FB追蹤《黃予岑心理師》和 IG追蹤《黃予岑心理師》抽書前會在追蹤者查詢確認,未追蹤者不列入抽書行列。
2️⃣步驟二:在FB公開分享本心得文 和 IG上限動分享本心得文
3️⃣步驟三:在留言區留下「如果身邊有受憂鬱症所苦的親友,你會怎麼協助他們?」並且Tag你的兩位好友。
注意⚠️未「同時」完成以上三步驟,恕無法抽書。

將於IG和FB上各抽一本《找回失去的快樂》新書贈送,活動於2025/7/13晚上23:59截止,於2025/7/15於IG及FB上各抽出幸運兒,公布於本心得留言中,並私訊通知留下姓名/電話/寄件地址,就會寄送新書到你家哦!(寄送限台灣地區)👍
󠀠󠀠
📣注意事項⚠️ 得獎者若於名單公布三天內未回覆收件資料,視作放棄贈書,請留意臉書Tag留言及訊息,以免錯失機會哦!

#找回失去的快樂
#認知療法
#憂鬱症自助寶典
#柿子文化
#了了分明




#創傷療癒
#依附創傷
#杏語心靈診所
#沐昂心理諮商所
#捷思身心醫學診所

「總是放不下的那件事?」來試試EMDR的療癒力量󠀠你是否曾經歷某些讓你反覆想起、難以釋懷的經驗?或是明明事情已過去很久,身體卻還會不自覺地緊繃、警覺、無法放鬆?這些反應有時不是因為你太敏感,而是身體與大腦正在提醒:這段記憶還沒有被「整理好」...
08/06/2025

「總是放不下的那件事?」
來試試EMDR的療癒力量
󠀠
你是否曾經歷某些讓你反覆想起、難以釋懷的經驗?
或是明明事情已過去很久,
身體卻還會不自覺地緊繃、警覺、無法放鬆?
這些反應有時不是因為你太敏感,
而是身體與大腦正在提醒:
這段記憶還沒有被「整理好」。
󠀠󠀠
我在進行EMDR眼動減敏與歷程更新治療的臨床訓練,
現正徵求二位自願個案,
參與完整6次的標準EMDR治療歷程。
󠀠
EMDR是一種經過研究證實、有效協助創傷記憶整合的心理治療方式,
適用於曾遭遇壓力事件、情緒困擾、重複出現的焦慮或自我懷疑等情況。
󠀠󠀠󠀠󠀠
🔍 徵求對象條件:
🔴年滿18歲,具自主意願,可前來台北市地區碰面。
🟠曾經歷具影響性的事件(可為童年、關係、職場、意外等)。
🟡願意配合完成6次EMDR會談,全程皆使用EMDR的方式處理困擾(每次50分鐘)
🟢費用:前6次,僅收體驗價每次2000元,6次後若需要繼續則依照原價收費。
🔵能配合必要的心理測驗量表與回饋
🟣目前無自殺風險或嚴重精神疾患
󠀠󠀠
🌿 你會得到的:
✅一對一的安全支持環境
🍀完整的EMDR標準治療歷程
🙌有機會理解並整合過往經驗,提升自我調節能力
🌼完整保密與專業陪伴(治療過程將遵守倫理守則,並接受督導)
󠀠
👩‍⚕️ 黃予岑 諮商心理師
一位專注於身心整合的諮商心理師。
過去14年來,我在大學、醫院、診所、社福機構與企業提供心理協助,
陪伴案主面對情緒困擾、創傷壓力、關係難題、憂鬱焦慮與生命的低潮時刻。
󠀠
我深信,每一段痛苦背後,都藏著療癒的力量與重生的可能。
EMDR 是我學習的一項工具,
也希望透過6次EMDR會談的邀請,
與你一起探索:記憶如何被釋放、身體如何鬆動、你如何重新感受到自己。
󠀠󠀠
你值得被理解、也值得溫柔前行。
󠀠
🧠 專業背景:
執照字號| 諮心字第004071號

專業訓練|
EMDR 眼動減敏與歷程更新治療
SE 身體經驗創傷療癒 執行師(SEP)
TRE 壓力釋放運動認證 Provider
IFS 內在家族系統培訓
EFT 情緒取向伴侶/個體治療培訓
DBT 辯證行為治療培訓
PPN 出生與出生前心理學培訓
系統取向家族治療培訓
完形取向專業訓練(個別諮商)培訓
童年依附創傷療癒培訓
長照與勞工健康服務專業訓練(Level 1–3)
󠀠
🔗 個人網站: https://gotwellbeing.com
󠀠
󠀠
✅ 想報名嗎?
請填寫表單,我會親自聯絡你看我們適不適合唷!
https://forms.gle/R8xfBGjiTBEMzjRR7
󠀠
󠀠
󠀠

Address

Taipei

Website

https://linktr.ee/huangknowyou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黃予岑心理師-黃懂心理話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Practice

Send a message to 黃予岑心理師-黃懂心理話: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