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易澄醫師-運動醫學 復健醫學

吳易澄醫師-運動醫學 復健醫學 Contact information, map and directions, contact form, opening hours, services, ratings, photos, videos and announcements from 吳易澄醫師-運動醫學 復健醫學, Doctor, Taipei.

游泳、鐵人三項與馬拉松的業餘愛好者,也是一位專精於運動醫學、疼痛醫學與復健醫學的醫師
陪伴每個人從傷痛中恢復,用專業守護夢想
從池邊到賽道,診間到生活,相信專業治療跟運動,是最好良藥
Amateur triathlete & marathoner | Sports, Pain & Rehab MD
I believe that professional treatment and exercise are the best medicine. 門診地點
台北聯新國際診所 02-27216698 大安區仁愛路四段77號3樓
Line@掛號 https://lin.ee/kD8WWO5
桃園聯新國際醫院 03-4941234 平鎮區廣泰路77號
網路掛號 https://www.landseedhospital.com.tw/lishin/reg/news.php
高雄國家訓練中心

門診時間
台北:週一四六早上,週二三下午,週三晚上
桃園:週二早上
高雄:雙數週五中午

資歷
復健專科醫師
骨質疏鬆專科醫師
運動醫學專科醫師
疼痛專科醫師
世界疼痛醫學會超音波導引介入治療專家(CIPS)

精選動作評估 SFMA level 1
紅繩 Record Neurac 1
NKT Level 1/2/3
CAK 1/2/3

美國運動醫學會 私人教練證照 ACSM-CPT
美國國家肌力與體能訓練協會 體能訓練專家 NSCA-CSCS
美國國家運動醫學學會 動作矯正專家 NASM-CES

中華民國水上救生協會 救生教練
C級游泳教練

🟦 喚醒沉睡蜜桃臀!每天一分鐘:蚌式(Clamshell)全攻略→ 蚌式為經典的臀中肌啟動動作,特別適合久坐族、跑者、膝痛族群🟩蚌式的好處 & 訓練肌群鍛鍊肌群臀中肌(Gluteus medius)臀小肌(Gluteus minimus)臀...
21/11/2025

🟦 喚醒沉睡蜜桃臀!每天一分鐘:蚌式(Clamshell)全攻略
→ 蚌式為經典的臀中肌啟動動作,特別適合久坐族、跑者、膝痛族群

🟩蚌式的好處 & 訓練肌群

鍛鍊肌群
臀中肌(Gluteus medius)
臀小肌(Gluteus minimus)
臀大肌(部分參與)
臨床上蚌式是激活臀中肌的首選,尤其適合骨盆不穩、膝內夾、髖內旋過多的患者

🟩 功效

強化髖部肌力
穩定骨盆與髖關節
改善膝蓋疼痛
預防運動傷害
雕塑髖部外側線條

小叮嚀:骨盆穩定、不用膝蓋帶動,不要靠扭腰或大腿前側用力

🟩 正確動作教學

1. 準備

側躺、髖膝彎曲至 90°
腰部保持中立
下方手支撐頭
骨盆維持垂直、不後傾

2. 開合

核心收緊
上方膝蓋慢慢向天花板打開
腳後跟保持貼合不分開
髖骨保持穩定、不後躺

3. 停留

在頂點停 1–2 秒
感受臀側肌肉收緊
回下時慢慢控制

4. 收回

緩慢放下
不要用甩動
保持呼吸

🟨 進階挑戰 &

變化式
✔ 彈力帶蚌式:套膝蓋上方增加阻力
✔ 抬腳蚌式:將雙腳離地、增加核心不穩定挑戰

🟧 常見錯誤
❌ 骨盆後傾→ 身體往後倒,臀中肌啟動下降
❌ 轉動腰部→ 用旋轉補償,不是真正髖外展
❌ 腳跟分離→ 大腿前側參與過多,降低臀中肌訓練效果

🟩 每日建議

3 組,每組左右各 15–20 下
動作放慢、感受臀側肌肉用力為主

#運動醫學 #蚌式

🟦 打造緊實蜜大腿!每天一分鐘:側抬腿(Side Leg Raise)→ 主要針對臀中肌、臀小肌,改善骨盆穩定與下肢力線🟩 好處、訓練肌群鍛鍊肌群臀中肌(gluteus medius)臀小肌(gluteus minimus)闊筋膜張肌(TF...
21/11/2025

🟦 打造緊實蜜大腿!每天一分鐘:側抬腿(Side Leg Raise)

→ 主要針對臀中肌、臀小肌,改善骨盆穩定與下肢力線

🟩 好處、訓練肌群

鍛鍊肌群
臀中肌(gluteus medius)
臀小肌(gluteus minimus)
闊筋膜張肌(TFL)

🟩功效

強化髖部肌力
穩定髖關節
改善假跨步(走路晃動)
預防膝蓋疼痛(尤其內翻/內夾族)
雕塑大腿外側線條
「重點是骨盆穩定,不要靠身體側彎帶動,避免利用腰部肌肉代償。」

側抬腿常見代償
身體往後倒
使用腰方肌代償

🟩 正確動作教學

1. 準備

側躺、身體成一直線
下方腿微彎增加穩定
上方手扶地
骨盆維持中立

2. 抬腿

核心收好
上側腿慢慢抬起 30–45°
腳尖略微朝下(避免 TFL 主導)
身體不後倒

3. 停留

在最高位置停 1–2 秒
感覺臀部外側收緊
不要彎腰或後傾
停留能增加肌肉張力時間(TUT),更有效強化

4. 緩下

慢慢放下腿
不用碰到地
保持均勻呼吸

🟨 進階挑戰、變化式

變化式

✔ 站姿側抬腿:可扶牆、增加平衡挑戰
✔ 彈力帶側抬腿:腳踝套彈力帶、增加阻力

🟧 常見錯誤

❌ 骨盆後傾→ 身體後倒、核心不穩、腰代償
❌ 抬腿過高→ 使用腰部或TFL代償,超過 45° 就容易代償
❌ 腳尖上翻→ 啟動臀大肌外側+TFL,降低臀中肌作用

🟩 每日建議

3 組、每組左右各 10–15 下
動作慢、感受度優先

#運動醫學 #側抬腿

🟩 打造強健下半身!每天一分鐘:深蹲(Squat)全攻略易執行、適用所有族群的徒手下肢訓練🟩 訓練肌群鍛鍊肌群臀大肌(Gluteus maximus)股四頭肌(Quadriceps)腿後肌(Hamstrings)核心肌群(Core musc...
21/11/2025

🟩 打造強健下半身!每天一分鐘:深蹲(Squat)全攻略

易執行、適用所有族群的徒手下肢訓練

🟩 訓練肌群

鍛鍊肌群
臀大肌(Gluteus maximus)
股四頭肌(Quadriceps)
腿後肌(Hamstrings)
核心肌群(Core muscles)
深蹲主要訓練下半身大肌群,也是功能性訓練中最核心的動作之一

🟩 功效

強化下肢肌力
改善姿勢
提升髖膝靈活度
預防跌倒
深蹲可以提升腿部力量、穩定度,也是長者平衡與防跌倒訓練的重要動作

🟩 正確動作教學

1. 準備

雙腳與肩同寬
腳尖稍微外展
挺胸收腹
眼睛平視

2. 下蹲

核心收緊
臀部往後坐
同時屈膝
保持背部打直

3. 深度

蹲到大腿與地面平行或個人可接受範圍
膝蓋對齊腳尖、不內夾、不外翻
深度可依個人柔軟度調整,是安全做法

4. 站起

腳掌發力(尤其腳跟)
核心穩定
回到起始姿勢

🟨 進階挑戰

✔ 椅上深蹲:適合初學者,用椅子抓到「後坐」感
✔ 分腿蹲(Lunge/Split Squat):加強單側肌群與平衡

🟧 常見錯誤
❌ 膝蓋內夾→ 造成膝內側壓力
❌ 弓背駝背→ 核心未收緊、增加腰椎負擔
❌ 過度前傾(前傾太多)→ 取代臀腿發力,增加腰部壓力
❌ 腳跟離地→ 踝關節活動受限、重心前移,會大量削弱臀腿發力且造成代償。

🟩 每日建議

3 組、每組 10–15 下
量力而為、循序漸進

#運動醫學 #深蹲

🟩打造美腿翹臀!每天一分鐘:分腿蹲→ 目標:提升下肢力量、雕塑臀腿線條、改善平衡🟩分腿蹲的好處 & 訓練肌群鍛鍊肌群股四頭肌(Quadriceps)臀大肌、臀中肌(Glutes)腿後肌群(Hamstrings)核心肌群(Core muscl...
21/11/2025

🟩打造美腿翹臀!每天一分鐘:分腿蹲

→ 目標:提升下肢力量、雕塑臀腿線條、改善平衡

🟩分腿蹲的好處 & 訓練肌群

鍛鍊肌群
股四頭肌(Quadriceps)
臀大肌、臀中肌(Glutes)
腿後肌群(Hamstrings)
核心肌群(Core muscles)
分腿蹲是一個多關節(multi-joint)動作,能完整啟動下半身主要肌群,也需要核心穩定

強化下肢肌力
雕塑腿部線條
提升平衡與穩定
改善髖膝靈活度

臨床上分腿蹲常用於:

運動員訓練
下肢力量與控制訓練
髖膝術後復健(循序漸進使用)
維持核心收緊、身體挺直、不過度往前傾,避免膝蓋對齊腳尖方向外離軌。

🟧最常代償

身體前傾太多
膝蓋亂跑(尤其內夾)
重心不穩

🟩正確動作教學(站姿 lunge)

圖片示範四個步驟:

1. 準備

雙腳與髖同寬站立
挺胸收腹
臀部自然下垂

2. 前跨

單腳向前跨出
身體保持直立
重心放在前腳
分腿蹲的核心:「移動的是身體,而不是只彎膝」

3. 下蹲

前膝彎曲到約 90°
後膝向地面靠近
膝蓋不超過腳尖太多
後腳跟保持離地

4. 還原

前腳發力
身體回到站姿
換腳重複

🟧 進階挑戰 & 常見錯誤

進階變化式
✔ 後跨分腿蹲(Reverse Lunge)
膝蓋壓力較小、更適合新手

✔ 行走分腿蹲(Walking Lunge)
增加肌耐力、加入心肺負荷
中高階訓練者常用變化式

常見錯誤
❌ 膝蓋內夾(Knees Caving In)→ 增加膝內側壓力
❌ 上身過度前傾→ 核心無力,腰椎代償
❌ 步伐過小或過大→ 過小:膝蓋壓力大, 過大:髖屈肌過緊、平衡差

🟩每日建議

3 組、每組左右各 10–15 下
循序漸進、量力而為

#運動醫學 #分腿蹲

🟦 改善圓肩駝背!每天一分鐘:肩胛收縮動作→ 強調肩頸族、姿勢不良者可每天練習→ 動作為低強度、適合所有族群的肩胛控制練習🟧 訓練肌群菱形肌(Rhomboids)中斜方肌(Middle trapezius)肩胛收縮(scapular ret...
21/11/2025

🟦 改善圓肩駝背!每天一分鐘:肩胛收縮動作

→ 強調肩頸族、姿勢不良者可每天練習
→ 動作為低強度、適合所有族群的肩胛控制練習

🟧 訓練肌群

菱形肌(Rhomboids)
中斜方肌(Middle trapezius)
肩胛收縮(scapular retraction)主要動作就是由這些肌肉協調,
部分下斜方肌也會部分參與

🟧 好處

改善駝背、圓肩
穩定肩胛骨
減少肩頸疼痛
提升上半身挺拔度

肩胛穩定不足 → 圓肩、肩頸痠痛非常常見
重點是『夾背』而非手臂後拉,肩膀下沉避免聳肩

🟩 正確動作教學

1. 準備姿勢

背部打直、肩膀放鬆
眼睛水平看前方

2. 收縮(動作核心)
想像肩胛骨往中間夾緊
向後向下收緊

3. 停留

保持 3–5 秒
感受背部肌肉用力
不要聳肩
等長收縮(isometric hold)是改善肩胛控制的有效方式

4. 放鬆重複

慢慢放回
保持呼吸
重複進行

🟨 進階挑戰與常見錯誤

彈力帶橫胸拉開
雙手拉開彈力帶,增加阻力

俯臥 Y–T–W 上舉
手臂擺成 Y / T / W
強化肩胛穩定多角度

🟧 常見錯誤

❌ 聳肩夾背→ 變成「上斜方肌過度使用」
❌ 過度拱腰→ 用腰代償核心
❌ 手臂主導、背部無感→ 動作變質、效果變差

🟩 每日建議

3 組,每組 10–15 下
每次停 3–5 秒
隨時都能做(最適合久坐族)

#運動醫學 #肩胛收縮 #圓肩 #駝背

🟩  打造馬甲線!每天一分鐘:交互碰膝捲腹→ 目標族群:一般民眾、核心訓練新手→ 目的:以簡單動作訓練腹部核心群🟩  訓練肌群腹直肌(Rectus abdominis)腹外斜肌(External oblique)深層核心肌群(深層腹橫肌等)...
21/11/2025

🟩 打造馬甲線!每天一分鐘:交互碰膝捲腹

→ 目標族群:一般民眾、核心訓練新手
→ 目的:以簡單動作訓練腹部核心群

🟩 訓練肌群

腹直肌(Rectus abdominis)
腹外斜肌(External oblique)
深層核心肌群(深層腹橫肌等)

🟩 功效

強化核心穩定
提升協調性
塑造側腹線條

🟩 正確動作教學

1. 準備

平躺、下背貼地
雙手輕放耳後(不拉脖子)
雙腿抬起 90°

2. 核心啟動

肩胛離地
核心保持用力
眼睛看向天花板
「肩胛離地」是避免做成錯誤的“拉脖子型仰臥起坐”

3. 轉體碰膝

吐氣 → 向右旋轉身體
左手肘靠近右膝
同時另一腿伸直
不要勉強碰到膝
✔ 不一定要碰到膝避免代償

4. 交替進行

吸氣回中間
再吐氣換邊
動作慢、感受核心發力
✔ 強調不要利用甩動

🟩 進階挑戰、變化式

初學者版:腳跟點地,降低強
站姿版:隨時可做,減少頸部壓力

🟧常見錯誤

❌ 拉扯頸部→ 頸椎壓力大,易痠痛
❌ 下背懸空→ 核心未啟動、腰部代償
❌ 動作太快→ 用慣性,不用腹肌

🟩 建議訓練量

每天 3 組
每組左右各 12~15 下
速度不重要,品質比數量重要
✔ 安全、適合一般民眾的訓練量
✔ 屬於中低強度核心訓練的標準建議

#運動醫學 #捲腹

🟩靈活脊椎!每天 5 分鐘:貓牛伸展(Cat–Cow)→ 對象:久坐族、姿勢緊繃者、背痛族→ 目的:推廣脊椎活動度訓練貓牛伸展屬於「脊椎活動度(spinal mobility)」訓練,過程中會溫和啟動深層核心與背部穩定肌群。🟩功效舒緩背部緊...
21/11/2025

🟩靈活脊椎!每天 5 分鐘:貓牛伸展(Cat–Cow)

→ 對象:久坐族、姿勢緊繃者、背痛族
→ 目的:推廣脊椎活動度訓練

貓牛伸展屬於「脊椎活動度(spinal mobility)」訓練,過程中會溫和啟動深層核心與背部穩定肌群。

🟩功效

舒緩背部緊繃
增加脊椎靈活度
改善姿勢不良
促進血液循環
放鬆身心

貓牛式是瑜伽、復健與物治最常用的脊椎活動度練習,研究顯示有助改善柔軟度與背痛。

小叮嚀
動作過程中,專注於脊椎一節一節的活動,不要急躁
Cat–Cow 重點在於分節(segmental)活動,而非大幅度甩動

🟩 中間:正確動作教學

1. 準備姿勢

四足跪姿
手腕在肩膀正下方
膝蓋在髖部正下方
背部打平、視線向下

2. 牛式(Cow Pose)

吸氣
腹部下沉、背部微凹
抬頭挺胸、視線向上
注意動作不應過度下壓以免壓迫腰椎,圖中呈現安全幅度

3. 貓式(Cat Pose)

吐氣
腹部內收
背部弓起(弓背)
頭自然下垂
此動作可放鬆後背、提升脊椎靈活度

4. 交替進行

配合呼吸緩慢流暢
重複 5–10 次
臨床常建議 緩慢配合呼吸,效果最佳

🟨 進階挑戰 & 常見錯誤

進階挑戰(變化式)
✔ 加入核心
在牛式時,將膝蓋微微抬離地面
✔ 加入四肢
四足跪姿中,對側手腳伸直

🟧 常見錯誤

❌ 手肘鎖死→ 增加手腕壓力
❌ 聳肩→ 肩頸代償
❌ 憋氣→ 無法獲得放鬆效果

🟩每日建議

隨時可做(起床後或工作空檔最佳)
重複 5–10 次

#運動醫學 #伸展 #貓牛伸展

🟦 拯救低頭族!每天五分鐘頸部伸展⭐ 好處舒緩肌肉緊繃改善姿勢減少肩頸疼痛促進血液循環⭐ 基本動作 1. 頸部旋轉坐姿端正、下巴微收頭向右或向左轉每側停留 10–15 秒2. 側面側彎(側屈 Stretch)手放頭側,輕拉耳朵靠近肩膀每側停...
21/11/2025

🟦 拯救低頭族!每天五分鐘頸部伸展

⭐ 好處

舒緩肌肉緊繃
改善姿勢
減少肩頸疼痛
促進血液循環

⭐ 基本動作

1. 頸部旋轉

坐姿端正、下巴微收
頭向右或向左轉
每側停留 10–15 秒

2. 側面側彎(側屈 Stretch)

手放頭側,輕拉耳朵靠近肩膀
每側停留 30 秒
勿聳肩

3. 頸部前屈(後頸伸展)

雙手輕扶後腦杓
輕輕把頭往前
停留 10–15 秒
強調輕壓,避免拉太用力造成頸椎壓力

4. 收下巴運動(Chin Tuck)

保持頭水平
把下巴往後收
每次停留 3–5 秒,重複幾下
姿勢矯正的核心動作,有助改善烏龜頸

⭐ 提醒

動作慢、保持呼吸
感到「痠」可,但不可「痛」

#運動醫學 #頸部伸展

Gemini新功能真的讓人驚艷橋式挑戰成功棒式挑戰成功死蟲式還是失敗 出現小缺陷眼睛好的可以找看看
21/11/2025

Gemini新功能真的讓人驚艷

橋式挑戰成功
棒式挑戰成功

死蟲式還是失敗 出現小缺陷
眼睛好的可以找看看

享受gemini 帶來的新體驗!
21/11/2025

享受gemini 帶來的新體驗!

面對面教練 vs 線上指導 vs 自主訓練:10 週阻力訓練誰最有效?📌為什麼比較三種訓練方式?阻力訓練能提升肌力、肌肥大與健康目前常見三種訓練方式:-面對面教練(面對面教練組):立即回饋、技術指導最完整-線上 App(線上指導組):提供影...
20/11/2025

面對面教練 vs 線上指導 vs 自主訓練:10 週阻力訓練誰最有效?

📌為什麼比較三種訓練方式?

阻力訓練能提升肌力、肌肥大與健康

目前常見三種訓練方式:
-面對面教練(面對面教練組):立即回饋、技術指導最完整
-線上 App(線上指導組):提供影片、課表追蹤,但回饋為延遲
-自主訓練組 自主訓練(自主訓練組):完全自律、無監督

📌 研究設計

79 位具一年以上訓練經驗者參與,10 週訓練、每週 3 次全身重量訓練。三組做「相同課表」,差在監督方式不同。

評估項目:肌力、體組成、心理健康、訓練遵從率與滿意度。

📌 訓練遵從率:面對面教練組 明顯最好

-面對面教練組出席最穩定 88.2%
-線上 App組表現中等 81.2%
-自主訓練組 組最容易中途放棄 52.2%

結論:有人盯、有互動,就是比較能堅持訓練

📌 體組成:只有 面對面教練組 有明顯「增肌效果」

✔ 面對面教練組:
體重、去脂肪量、肌肉量皆有明顯上升
顯示技術回饋與訓練強度較容易被「推到位」

✔ 線上指導組:
體組成幾乎無明顯改善
脂肪量甚至略上升(可能與飲食無控制有關)

✔ 自主訓練組:
肌肉量有些微提升,但不如 面對面教練組
整體變化有限,可能因自我訓練強度較難掌控

未控制飲食時,重量訓練不見得能減脂;增肌效果仍仰賴訓練技術與強度的精準掌握

📌 肌力表現:深蹲差異最大

✔ 深蹲(技術複雜)
面對面教練組 提升幅度最亮眼
線上指導組 與自主訓練組 也進步,但不如面對面教練組
深蹲需要技術與動作修正,教練的即時回饋非常關鍵

✔ 臥推(技術需求較低)
三組都進步、差異不大
熟悉度高的動作,自主訓練也能有效進步

📌 心理健康:面對面教練組 與 自主訓練組 都有改善

✔ 面對面教練組:因為教練帶來支持、互動、激勵,心理健康提升最多
✔ 自主訓練組:因為自主性高,反而能讓部分人感到更有掌控感
✔ 線上指導組:變化不明顯,可能因少了社交支持,也少了完全自主的自由感

📌 滿意度:面對面教練組領先、線上指導組次之

-面對面教練組滿意度96.7%最高,來自於即時交流與技術修正
-線上指導組的滿意度92.0%也有一定水準,但回饋非即時而略低
-自主訓練組無監督,因此無法評量

📌 小結:哪種最有效?

⭐ 最佳效果:面對面教練
增肌、力量、心理健康、規律度都勝出

⭐ 折衷方案:App 訓練(線上指導組)
若預算有限或無法到現場,可達到中等成效
若能搭配定期面對面指導會更理想

⭐ 適合高度自律者:自主訓練組
沒人盯,容易半途放棄
能進步,但幅度有限

📌 建議

這篇研究未包括費用、教練能力等評估,僅以成效跟滿意度、遵從率等分析

複雜動作(深蹲、硬舉)建議至少部分時間接受教練指導,線上 App 適合遠距、忙碌、預算有限但想保持訓練規律者,自我訓練者要建立清楚目標並定期檢查動作,以避免傷害,若目標是增肌與力量,面對面教練仍是效率最高的方式

參考文獻 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search 39(11):p 1129-1137, November 2025.

這兩年的進化除了臨床經驗持續累積也跟著 AI 一起成長2023 蒙古東亞青|隊醫 1.0將電子化問卷、Notion 病例整理結合 Gamma 製作簡報讓紀錄與團隊溝通有了框架與資料數據2025 巴林亞青|隊醫 2.0利用 3–4 天的空檔,...
20/11/2025

這兩年的進化

除了臨床經驗持續累積

也跟著 AI 一起成長

2023 蒙古東亞青|隊醫 1.0

將電子化問卷、Notion 病例整理結合 Gamma 製作簡報

讓紀錄與團隊溝通有了框架與資料數據

2025 巴林亞青|隊醫 2.0

利用 3–4 天的空檔,透過 Claude Code 部署了兩個能用的工具

健康儀表板:整合資料、狀態追蹤、病情變化

醫療物資庫存系統:管理耗材、安全庫存、盤點剩餘量

以隊醫的角度來說,這些工具的價值超過投入的時間

但世界前進得更快,醫療、運動、AI工作流還有無限進步空間

期待未來3.0版本的自己,成為更堅強的後盾

Address

Taipei
106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吳易澄醫師-運動醫學 復健醫學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Practice

Send a message to 吳易澄醫師-運動醫學 復健醫學: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

Categ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