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啟瑞醫師

曾啟瑞醫師 台灣試管嬰兒之父曾啟瑞醫師即時動態、忙碌診療生涯點點滴滴、飛行全世界與各國不孕症名醫的互動⋯這裡有最貼身的紀錄。

不孕症治療是一種追求完美的學問,不是零分就是一百分,沒有灰色地帶,作為不孕症醫生要堅持完美的原則,永無止盡的要求自己,因此,絕對沒有六十分的差不多醫師。 粉絲專頁記錄了曾醫師從事臨床工作的心情點滴,有不孕症相關問題歡迎發問。如曾醫師臨床工作忙碌或至國外演講,請耐心稍候。

六年前的書「闖出一條生路」,沒想到竟然感動了主播張齡予,有點意外!
29/08/2025

六年前的書「闖出一條生路」,沒想到竟然感動了主播張齡予,有點意外!

讓年輕人願意生養下一代,就是要減輕他們經濟負擔、托育煩惱以及讓他們擁有一個溫暖的小窩!
10/08/2025

讓年輕人願意生養下一代,就是要減輕他們經濟負擔、托育煩惱以及讓他們擁有一個溫暖的小窩!

提前過父親節,祝天下的爸爸,還有未來的父親們,佳節愉快~~
07/08/2025

提前過父親節,祝天下的爸爸,還有未來的父親們,佳節愉快~~

大大恭賀台北醫學科技公司(TMT)榮獲金舶獎、在總統府接受表揚、並登上副總統臉書!
06/08/2025

大大恭賀台北醫學科技公司(TMT)榮獲金舶獎、在總統府接受表揚、並登上副總統臉書!

一向是受邀被訪問的我,今天斜槓醫學節目主持人,與美國哈佛醫學院婦產科教授Mark D Hornstein線上會面,為ASPIRE 亞太生殖醫學會的網路節目預錄。我身為主持人也是個請益者,與Hornstein教授討論「生活型態與IVF(試管嬰...
05/08/2025

一向是受邀被訪問的我,今天斜槓醫學節目主持人,與美國哈佛醫學院婦產科教授Mark D Hornstein線上會面,為ASPIRE 亞太生殖醫學會的網路節目預錄。我身為主持人也是個請益者,與Hornstein教授討論「生活型態與IVF(試管嬰兒)結果」。

雖然有大量文獻探討與IVF結果相關的因素,如女性年齡、診斷和卵巢庫存量,但對於以個案本身的生活方式,卻較少受關注。

生活方式是一般人都能自我控管的範疇。臨床上,許多患者也希望配合醫師的建議,知道哪些具體行為能提高他們IVF成功機會。

這次對談中,Hornstein教授分享了包括吸煙、咖啡因、身體活動等生活型態,以及疾病如多囊性卵巢症候群對IVF結果的影響。內容深入淺出,不僅對相關專業者富有參考價值,也適合每一位考慮、或正在進行IVF療程的求孕者。

期待播出,我再分享詳細精彩的內容給大家。

#試管嬰兒

最近整理門診環境,將看診區後方桌台上的玩偶重新擺設。看著這些玩偶,想分享一些感受。許多求孕朋友在「畢業」後,會全家大小一起回來探望我,並送上用心準備的小禮物。桌上的玩偶,正是他們畢業「回娘家」時表達的感謝。每當我看到它們,總會感受到全家和樂...
03/08/2025

最近整理門診環境,將看診區後方桌台上的玩偶重新擺設。看著這些玩偶,想分享一些感受。

許多求孕朋友在「畢業」後,會全家大小一起回來探望我,並送上用心準備的小禮物。桌上的玩偶,正是他們畢業「回娘家」時表達的感謝。每當我看到它們,總會感受到全家和樂的幸福,也使我想起為了新生命一起努力的日子。

其中一個特別的禮物,是來自日本飛驒地區的猿寶寶(さるぼぼ,Sarubobo)。飛驒市位於日本岐阜縣最北端,除了遠近馳名的「飛驒牛」之外,在當地景點到處可見猿寶寶周邊紀念品。

這隻臉部沒有五官的布偶,其實是隻猴子。在飛驒方言中「bobo (ぼぼ)」是嬰兒之意,而sarubobo意思是小猴子。最初被貴族視為「產房的護身符」,之後擴展到民間,傳說農村媽媽們會為女兒或孫輩親手縫製猿寶寶,祝福女兒婚姻美滿、順利生產、子孫滿堂及無病消災。

猿寶寶有多種吉祥的寓意,包括:「消災解厄」。我的猿寶寶護身符比一般紀念品大上數十倍,畢業的求診者將這重量級的祝福,遠渡重洋帶回到我面前。每當看著牠,心頭總是一陣暖意。

另外,桌台上還有畢業求孕者用心編織 的T寶,讓我感受到她一針一線的祝福。那隻掛有名牌的白袍熊,因為是疫情期間送的,特別戴著口罩。一旁的大開運招福招財貓,有五隻小招財貓坐在牠身上,六貓合體,象徵著好運與繁榮。

我由衷感謝每一位求孕的朋友是您們增加了我持續行醫的熱情與動力。
希望大家都能在生活中找到這些小而雋永的幸福與感動! #不孕 #試管嬰兒

致敬為新生命默默奉獻的幕後推手。今天是全球首位試管嬰兒路易絲·布朗(Louise Brown)的 47 歲生日,為了紀念這一天,7/25 被訂為  #世界胚胎學家日   ,同天也是  #世界試管嬰兒日   每年 TFC 都會特別慶祝這個日子...
25/07/2025

致敬為新生命默默奉獻的幕後推手。
今天是全球首位試管嬰兒路易絲·布朗(Louise Brown)的 47 歲生日,為了紀念這一天,7/25 被訂為 #世界胚胎學家日 ,同天也是 #世界試管嬰兒日

每年 TFC 都會特別慶祝這個日子, 對總是在實驗室中默默付出的胚胎師們,致上最深的敬意。也分享這特別節日的意義。

-

1978 年 7 月 25 日,首位透過體外受精-試管嬰兒技術(IVF)受孕的嬰兒 Louise Brown,在英國順利出生,為生殖醫學開啟了新紀元,也徹底改寫人類對於生育可能性的想像,這名嬰兒不僅激勵了全球的不孕夫婦,更開創了醫學科學的全新領域——臨床胚胎學。

#與全球首位試管嬰兒親自見面

對於 Louise Brown, #曾啟瑞醫師 的印象深刻。2017年,他赴美國德州的聖安多尼奧參與美國生殖醫學會(ASRM)年會,有幸與 Louise 見面合影,她更贈送曾醫師一本她著作的書《Louise Brown: My Life As the World's First Test-Tube Baby》。

見面 7 年後,Netflix 電影《Joy》於 2024 年上映,正是講述 1978 年 Louise 誕生之前,三位科學家、胚胎學家歷經十年共同奮鬥,實現了這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試管嬰兒的故事。

#最早親眼目睹全球首位試管嬰兒的人

在此,不能不提及珍.瑪麗安.珀蒂(Jean Marian Purdy,1945/4/25-1985/3/16),來自英國的護理師、歷史上最早的胚胎學家之一。

47 年前,Jean Purdy 與羅伯特·愛德華茲(Robert Edwards)和派翠克·史戴托(Patrick Steptoe)合作促成了體外受精、胚胎培養,以及成功移植胚胎到子宮的程序,開發了試管嬰兒技術(IVF)。在全球第一位試管嬰兒 Louise Brown 誕生之前,最早親眼目睹胚胎細胞分裂的,正是 Purdy。她對於試管嬰兒技術的貢獻與地位,不容忽視。

隨著全球不孕比例攀升、生殖科技日新月異,胚胎學家的角色也越來越關鍵。他們不僅是技術執行者,更是每一個生命旅程的起點守護者。

2025 世界胚胎學家日 (亦稱國際胚胎師節) 主題:「生命科學的藝術:倫理、創新與希望」
提醒我們:在科技突破與醫療倫理之間,胚胎學家不僅承擔技術責任,更扮演平衡人性、希望與道德的關鍵角色。

胚胎師們正是生殖醫學的幕後英雄,他們不直接與病人接觸,總是在實驗室默默奮鬥,但他們的專業、精準與敏銳,是試管療程成功的核心。
胚胎師節快樂~~

-
圖1:全球首位試管嬰兒路易絲·布朗(Louise Brown)與曾啟瑞醫師合影,以及她贈送給曾醫師的著作
圖2:TFC 胚胎師及實驗室夥伴們

今早與美國生殖醫學會(ASRM)理事長Elizabeth Ginsburg,為ASPIRE 亞太生殖醫學會的網路節目ED talk預錄。我作為主持人,與Elizabeth Ginsburg教授共同討論「乳癌女性病患的生育保存」主題。Eliz...
22/07/2025

今早與美國生殖醫學會(ASRM)理事長Elizabeth Ginsburg,為ASPIRE 亞太生殖醫學會的網路節目ED talk預錄。我作為主持人,與Elizabeth Ginsburg教授共同討論「乳癌女性病患的生育保存」主題。

Elizabeth博士目前是哈佛大學醫學院婦產科及生殖內分泌的教授,亦為美國波士頓布萊根婦女醫院(Brigham & Women’s Hospital)生殖內分泌與不孕症專科醫師訓練計畫主任,今年上任美國生殖醫學會理事長。其臨床與研究聚焦於癌症患者的不孕症、試管嬰兒及生育保存。

在我們約20分鐘的訪談中,直搗問題核心,希望能夠幫助更多癌症患者生育保存。本集節目預計8-9月將播出,敬請期待。 #乳癌 #生育保存 #醫療性凍卵

    #下一個成功的就是妳▌20年後再相遇,曾以為不再可能,如今擁有兩個奇蹟 「原本以為自己沒有機會再生寶寶了。」來自香港的 Joyce 懷裡抱著白白胖胖的寶寶萬充,眼神滿是感恩與溫柔。原來,40 歲的她曾經歷離婚、與前夫的女兒不幸車禍過...
19/07/2025

#下一個成功的就是妳
▌20年後再相遇,曾以為不再可能,如今擁有兩個奇蹟
「原本以為自己沒有機會再生寶寶了。」來自香港的 Joyce 懷裡抱著白白胖胖的寶寶萬充,眼神滿是感恩與溫柔。原來,40 歲的她曾經歷離婚、與前夫的女兒不幸車禍過世,與現任丈夫 Peter 再婚後,又嘗試懷孕一年多未果。種種辛苦,現在都換來幸福的果實。

20 年前,Joyce 與 Peter 兩人曾經相愛,後來各自走上不同的旅程,分別組成家庭。後來兩人重逢,並於 2023 年結婚,當時 Peter 已有兩位十多歲的孩子,而 Joyce 也曾經是母親,愛女不幸在 6 歲時車禍過世,這場巨變發生在 2012 年,自此斷了她當母親的夢。

▌辭掉工作,全心全意來台做試管嬰兒

「畢竟我們都很喜歡小孩,我們在一起之後,一直都想有個屬於我們的孩子。」於是,兩夫妻一起努力了一年多。

Joyce 雖然已滿 40 歲,但月經規律、身體狀況也不錯,原以為自然懷孕應該不成問題,但從起初嘗試吃排卵藥、打排卵針,後來做了三次人工受孕(IUI),都沒有成功,甚至找不到明確原因。AMH 值以及其他檢查都正常、輸卵管沒有堵塞、先生的精子品質也正常,但一年多努力的結果就是不盡人意。

後來,Joyce 在朋友與前同事的鼓勵下,開始認真考慮試管嬰兒(IVF)。做了不少功課後,兩夫妻對台北的醫療有較大的信心,並在網路討論區看到一位媽媽對 TFC 滿意的分享,接著發現曾啟瑞醫師是台灣試管嬰兒之父,加上來台之前透過客服細心的溝通和關懷,讓 Joyce 更加篤定要在 TFC 接受治療。原任職眼科診所護理師的她,也特意辭掉工作,全心全意來台做 IVF。

從初診起,她就感受到 TFC 團隊的專業與溫柔。Joyce 回憶:「這在一所高端的商業大樓,乘上電梯到診所,一進門就聞到淡淡的清香味,環境寬敞舒適又光亮、超級乾淨整齊,還有很好的風景和舒適的廁所。當然,護理師們溫柔有禮的接待和詳細介紹,是最美好的事情!」

▌四個月療程、七個月時大量出血,一關關突破

在 TFC 四個月的 IVF 療程裡,Joyce 大讚曾醫師給的療程安排十分精準,不會感到很有壓力和負擔。「之前聽群組的準媽媽說做 IVF 很辛苦,每天要自己打針,還要吃一大堆藥,光是聽到已經頭暈了。但其實曾醫師整個療程吃藥和打針次數不算很多,也搭配保健品調理,所以不會感到太辛苦。」

Joyce 一共取卵兩次,經歷了第一次全部胚胎未通過 PGS 染色體篩檢的失落後,一個半月後,第二次取卵總算有一顆胚胎通過檢查。那一刻,她想起曾醫師初診時說過:「這個年紀,大約五顆卵會有一顆是健康的。」真是一模一樣的機率。

此外,Joyce 也感恩曾醫師的貼心,他知道香港台北兩地奔波的辛苦,透過視訊診療說明報告,幫他們省了一次的機票及酒店費用。

然而,過程並不全然順利。Joyce 懷孕七個月時,因胎盤前置大量出血緊急送醫,甚至住院三天。「把我嚇個半死,還哭了半天。」出院之後,醫師建議她一直臥床到生產。她熬過來了,在懷孕 38 週時剖腹,生下了體重只有 2.38 公斤的瘦小男嬰—萬充

▌瘦小嬰兒變成胖嘟嘟健康寶寶

如今,出生時瘦小的萬充已經九個月大了,體重超過 9 公斤,是個健康、活力十足的寶寶!

「我真的很感恩上天,感謝曾醫師、感謝 TFC 所有部門的醫護和工作人員,還有一直百分之百支持我的老公。他怕打針,但每次我抽血、打針時,他總會站在我身後默默陪伴。他不敢正面看,卻不曾缺席。」

最驚喜的是,在萬充出生後不久,Joyce 竟然又懷孕了,而且是自然懷孕。「我根本沒想過這個可能,真的非常非常感恩!」

針對 40 歲以上自然懷孕的情況,曾啟瑞醫師指出,高齡孕婦面臨較高的染色體異常風險,平均每5顆胚胎中,僅有1顆染色體正常。若透過試管療程,胚胎著床前可先挑選染色體正常的胚胎;而對於高齡自然懷孕者,則建議進行非侵入性胎兒染色體檢測(NIPT),評估胎兒是否有染色體相關疾病。也祝福Joyce順利迎接健康的二寶到來。

最後,Joyce 表示:「曾經我以為自己沒有機會再生寶寶了,但現在的醫師醫術精湛,而且科技先進,高齡求子不再是夢!我相信我可以,你們也一定可以!一起加油喔!」
#試管嬰兒之父 曾啟瑞醫師

================================
TFC 院所
🔔TFC 臺北婦產科
地址:臺北市信義區松仁路100號14樓
電話:(02)2725-2333
🔔TFC 新板婦產科
地址:新北市板橋區文化路二段293號5樓 (江子翠站2號出口30秒)
電話:(02)2251-7333
📍「TFC小幫手」APP掛號預約(初診也適用)
📍 IOS下載: https://pse.is/3pj328
📍Android下載: https://pse.is/3ppxzz
📍 試管嬰兒補助: https://pse.is/3btrrj
📍LINE: https://pse.is/3nv7x5
#台北生子聖地 #試管嬰兒

 #一場如何接住上帝重複發出界外球的討論不孕症患者面對試管失敗,身心都可能受到不少折磨,對於不孕症醫師是相當不忍見的。然而在臨床實務中,試管嬰兒治療( )失敗並不少見*。要接住上帝發出的界外球,甚至「重複」發出界外球,去成就一個完整生命,只...
17/07/2025

#一場如何接住上帝重複發出界外球的討論
不孕症患者面對試管失敗,身心都可能受到不少折磨,對於不孕症醫師是相當不忍見的。然而在臨床實務中,試管嬰兒治療( )失敗並不少見*。

要接住上帝發出的界外球,甚至「重複」發出界外球,去成就一個完整生命,只有0與100分兩種選擇。面對失敗,無論不孕症夫妻與身為醫者的我們都是相當痛苦的。

然而,失敗是人生最好的禮物,失敗本身就是醫療進步與個案管理優化的契機。

今天的 Web series,正是探討「當IVF失敗,下一步呢?」主題。這是所有不孕症醫師都會面臨的問題,此次討論著重在分析IVF失敗的原因,如何針對每一位個案,檢視過去療程經驗,並結合最新的醫學證據和技術,降低下一次的失敗率,或尋找最合適的下一步策略。

主持人為來自泰國的Dr Somjate Manipalviratn,我受邀與會,與澳洲、馬來西亞的專家學者共同討論。很開心能在ASPIRE線上透過學術與實務交流,共同提升亞洲區的生育力。



*註1 : 不孕症不等於必須做試管,須依女性年齡、胚胎品質及個人生育問題等狀況採取不同醫療介入,其中試管嬰兒為不孕症的終極臨床治療。

*註2 :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111年人工生殖施行結果統計,台灣使用配偶精卵進行IVF療程的夫妻當中,妻子年齡30歲之治療週期懷孕率32.6%,並隨著年齡下降,43歲後降至10%以下。
#試管嬰兒
#不孕症
#試管重複失敗

7月11日鮮為人知的國際節日——  #世界人口日(World Population Day)。節日源自1987年的7月11日,世界第50億個人誕生於前南斯拉夫,為紀念這項世界的里程碑,聯合國將這天訂為世界人口日。後來世界人口走向了60億、7...
11/07/2025

7月11日鮮為人知的國際節日—— #世界人口日(World Population Day)。節日源自1987年的7月11日,世界第50億個人誕生於前南斯拉夫,為紀念這項世界的里程碑,聯合國將這天訂為世界人口日。
後來世界人口走向了60億、70億,目前超過81億,並持續增加中。聯合國預計人口在2080年代將達高峰,約104億。

反觀台灣,少子化和高齡化的雙重衝擊下,自2020年至今持續面臨全年人口負成長,台灣的新生兒數量屢創新低,是人口負成長的主因之一。「生不如死」(即出生人數低於死亡人數)的人口自然成長數字,已連續四年多,甚至在今年四、五月,新生兒每月出生人數連兩個月低於9千人(去年同期還有破萬人)。才一年光景,已有大幅落差。

作為孕育許多新生兒的第一站,對於這樣的趨勢相當有感。然而,影響生育的因素複雜,促進生育動機、降低生育阻礙,讓有求子動機的人們轉化爲實質行動。此一過程,是社會整體需要一起努力的課題。

這些年,中央及各地方政府陸續祭出人工生殖、生育補助,為的是降低「經濟」因素的絆腳石,創造更好的育兒環境。而身爲不孕症醫師的我們,能為人口努力的是與「時間」拔河,降低隨著年齡與其他健康問題帶來的阻礙,幫助想付諸行動,生育下一代的人們達成夢想。

然而,在經濟與時間限制之外,還有一群極欲求子,但礙於法律規範而難以實現的人們,每當遇到這些人,我總是深感無奈。
今年(2025)世界人口日的主題是:「讓年輕世代在公平、有希望的世界中,自主打造理想的家庭。Empowering young people to create the families they want in a fair and hopeful world.」 期盼我們的社會,無論在經濟、法規,甚至文化層面,都能讓想建立家庭的人盡其所能去追求,讓年輕人們能在公平的社會結構下,為連年負成長的人口盡一份影響力。

# WorldPopulationDay #少子化 #人工生殖

亞太生殖醫學會(ASPIRE)舉辦的AI論壇來到第二屆,此次主題是「胚胎評估的未來:AI驅動的洞察與發展」。我受邀與會,和來自丹麥、泰國、韓國、新加坡、印度等國的學者專家在線上一同交流,並由丹麥的資料科學專家Jørgen Berntsen主...
10/07/2025

亞太生殖醫學會(ASPIRE)舉辦的AI論壇來到第二屆,此次主題是「胚胎評估的未來:AI驅動的洞察與發展」。我受邀與會,和來自丹麥、泰國、韓國、新加坡、印度等國的學者專家在線上一同交流,並由丹麥的資料科學專家Jørgen Berntsen主講。

參與論壇的收穫豐富,雖然依據臨床經驗,AI無法取代醫師的判斷,但我們對於Al提升成功率與病人照護品質的輔助,寄予期待。

ASPIRE今年的網路研討會主題豐富,涵蓋了生育力保存、全胚胎冷凍策略、從實驗室到臨床的生殖遺傳學、亞太地區的生育照護等重要議題,為亞太生殖醫學的發展注入深遠思考。

#人工智慧 #生殖醫學

Address

松仁路100號, Sinyi District
Taipei
110

Opening Hours

Monday 09:00 - 17:00
Tuesday 09:00 - 17:00
Wednesday 09:00 - 17:00
Thursday 09:00 - 17:00
Friday 09:00 - 17:00
Saturday 09:00 - 14:00

Telephone

+886227252333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曾啟瑞醫師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Practice

Send a message to 曾啟瑞醫師: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