喂!喂!心理師

喂!喂!心理師 喂!喂!心理師,是一群俱有各自專長及熟悉領域的心理從業人員,期許開?

【焦慮型依附在關係中的自我照顧】 ​ ​ 在親密關係中,許多人會發現自己時常感到擔心對方不夠在乎、害怕被忽略,甚至會為了確認關係的安全而不斷追問、控制或討好對方。如果大部分時間皆有類似的經驗,可能屬於「焦慮型依附」的傾向。這種依附風格源於童...
12/06/2025

【焦慮型依附在關係中的自我照顧】
​ ​
在親密關係中,許多人會發現自己時常感到擔心對方不夠在乎、害怕被忽略,甚至會為了確認關係的安全而不斷追問、控制或討好對方。如果大部分時間皆有類似的經驗,可能屬於「焦慮型依附」的傾向。這種依附風格源於童年時期與照顧者的互動經驗,會影響我們成人後與伴侶、朋友、甚至同事的關係方式。
​ ​ ​ ​ ​
焦慮型依附者對情感的需求強烈、敏感度高。因此,可能會過度解讀某些情緒反應,例如把對方的冷淡視為拒絕,把暫時的沉默誤認為不愛。然而,這樣的敏感與焦慮,會容易陷入一種惡性循環:越想要靠近對方,越可能讓對方感到壓力,進而產生距離。
​ ​
面對這樣的內在狀態,學會自我照顧與安撫,能幫助我們建立情緒的穩定感,減少對外部關係的過度依賴,並提升與他人互動的品質。
​ ​ ​ ​ ​
一、辨識自己的焦慮反應

首先,試著留意當焦慮出現時,你的身體和心理有什麼反應?例如:


心跳加快、胃部緊繃


腦中不停重複負面想法(他是不是不愛我了?)


想傳訊息確認、想馬上打電話


感到無法一人承受情緒


這些反應是正常,是你的情緒在呼喚你「我需要安全感」。用溫柔的態度對待自己,而不是責備或壓抑這些感受。


二、建立「內在安全感」

焦慮型依附者往往把安全感寄託在他人回應上,但真正穩定的安全感,來自於內在的自我連結。你可以練習以下方式:


自我對話練習:當你想掌控對方時,先問自己:「我真正需要的是什麼?」或「我是否可以先安撫自己,再決定要不要這樣做?」


情緒日記:用書寫整理你的情緒,讓焦慮有一個出口,也能幫助你看清背後的需求。


安全回憶箱:收集讓你感到被愛與支持的事物(照片、信件、小物品),當焦慮來襲時翻閱,有助於喚回被愛的感覺。


三、身體安撫技巧

身體是情緒的容器,學習調節生理狀態,有助於情緒安定:


深呼吸練習:緩慢吸氣、吐氣,重複5回,有助啟動副交感神經,降低焦慮。


觸覺安撫:用手輕撫胸口或抱抱自己,讓身體感受到被接納。


感官紮根:數數你當下能看到的5個顏色、聽到的4個聲音、摸到的3種質地,幫助你回到當下。


四、修復自我價值感

焦慮型依附者容易過度自責、自我否定,因此建構穩定的自我價值觀也非常重要:


設立小目標,累積關於自我的欣賞經驗:不是要「變好」,而是練習累積關於自己的自信,一步一脚印,例如培養能力、興趣;學習新的知識;體驗新的事物等。


五、建立支持系統與求助意願

你不需要獨自面對所有焦慮。如果你發現自己總是陷在情緒風暴中而無法脫身,可以考慮尋求專業人員的協助,譬如心理師。心理諮商能幫助你理解依附模式的根源,學習新的互動方式,也讓你在安全的關係中重新建構自我。

此外,找到一兩位願意傾聽、理解你的朋友,建立穩定的情感支持,也會大幅減少孤單感與焦慮感。

焦慮型依附不是錯誤,而是一種對愛的渴望。當我們學會看見自己內在渴望的需求,學會安撫、照顧自己,愛就不再只是向外尋求,而是一種可以在心中長出的力量。請記得,你值得被愛,也有能力愛自己。每一次的自我照顧,都是一種愛自己的表現與方式。

【面對創傷事故的自我安定】近期的車禍事故,造成許多的生命死傷,亦透過新聞與社群媒體的傳播,在社會大眾心中留下深刻且震撼的畫面。即使沒有親身經歷,反覆接觸相關資訊也可能引發創傷反應,包括焦慮、心悸、情緒不穩、失眠等。這段期間,我們可以怎麼做來...
22/05/2025

【面對創傷事故的自我安定】

近期的車禍事故,造成許多的生命死傷,亦透過新聞與社群媒體的傳播,在社會大眾心中留下深刻且震撼的畫面。即使沒有親身經歷,反覆接觸相關資訊也可能引發創傷反應,包括焦慮、心悸、情緒不穩、失眠等。

這段期間,我們可以怎麼做來安定自己?

一、限制資訊接觸,保護心靈界線
持續觀看事故影片或思考相關畫面,會讓腦部處於警覺狀態,可能導致焦慮等反應加劇。先限制相關事故資訊的接觸,讓思緒專注於生活層面需要完成的事項。

二、允許情緒自然出現,並合宜的給予回應
感到震驚、難過、焦慮都是自然的反應。可以透過寫日記、畫畫、說話等方式表達情緒,讓情緒有個梳理的出口,也可以藉由自我安撫,對自己說:「我現在很難過,這是可以的。」

三、建立簡單的自我安撫練習
例如:
呼吸放鬆法:每日花3~5分鐘,專注地慢慢吸氣、吐氣,幫助神經系統安定。

身體掃描:從頭到腳感受身體各部位的緊繃與放鬆,減少無意識的身體壓力。另外,提醒自己「我現在是安全的」。

四、維持生活節奏,回歸日常
即使情緒受到影響,也請維持作息規律、正常吃飯與睡眠。穩定的生活結構能帶來安全感,是能為自己做且重要的事。

五、尋求支持連結,不要獨自承擔
與信任的家人、朋友談談自己的感受。不需提供解釋或建議,只是單純傾聽,也能帶來很大療癒力。若情緒持續困擾,可尋求相關醫療的協助。

六、面對兒童,給予穩定與包容
對於親歷事故或受新聞影響的孩子,觀察是否出現退化行為,如依附、哭鬧、睡不好等。陪伴、擁抱與安撫比道理更有效。

傷害已經發生,接下來,我們能選擇的是如何照顧自己與他人。
記得,每個人的復原節奏不同,溫柔地對待自己,就是療癒的開始。

【孩子的内在安全感:身爲照顧者的日常實踐】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孩子的成長歷程中,「安全感」是心理健康與人格發展的根基。安全感不僅影響孩子的情緒穩定、自我價值與人際關係,...
13/05/2025

【孩子的内在安全感:身爲照顧者的日常實踐】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孩子的成長歷程中,「安全感」是心理健康與人格發展的根基。安全感不僅影響孩子的情緒穩定、自我價值與人際關係,更關係到他日後面對挫折與挑戰的能力。根據心理學家約翰・鮑比(John Bowlby)的依附理論,孩子在早期是否能與主要照顧者建立「穩定的依附關係」,將決定他如何看待自己與世界。因此,照顧者與父母如何協助與培養安全感,對孩子來說至關重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穩定的情感回應:孩子的安全地圖
孩子會透過照顧者的回應建立對世界的信任。當他害怕、難過、生氣時,如果照顧者能穩定且有同理地回應,他會學到:「我的情緒是被看見、被理解的。」這不只強化親子連結,也建立他對外界的基本安全信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舉例來說,當孩子哭鬧時,照顧者若能蹲下來溫柔地說:「你現在覺得很難過,想要我陪你嗎?」,這遠比冷漠忽視或強硬斥責更能幫助孩子安定下來。穩定的情感回應,會讓孩子內心形成一種穩固的「安全基地」,無論外界多麼動盪,他都知道自己有個可以回來的地方。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二、一致與可預期的規範:界線帶來秩序
許多父母誤以為給孩子「自由發揮」就是給予愛與尊重,但過度的放任反而會讓孩子焦慮。原因在於,孩子尚未發展出足夠的自我控制能力,他需要透過大人明確的規範來建立對行為與後果的認知。界線不代表壓迫,而是讓孩子知道:「你是被照顧的,你的世界是有秩序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例如,規定固定的睡覺時間、限制觀看螢幕的時長,並在違反時給予溫和而堅定的提醒。這樣的「一致性」讓孩子知道,規則是明確的,而照顧者是可依賴及引導的,能讓他們對世界有清晰的認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三、創造依附的日常儀式:溫柔力量的積累
孩子的安全感很大程度來自「熟悉感」。日常生活中的固定儀式,例如睡前講故事、放學後一起吃點心、每週固定的家庭活動,都是孩子內心安穩的重要來源。這些看似平凡的小事,其實是一種情感的堆疊與穩定連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四、允許情緒表達與錯誤:安全感需要被接納的經驗
建立安全感的教育不代表讓孩子從不經歷挫折,而是在他經歷失敗、犯錯、甚至情緒崩潰時,照顧者仍然以接納與支持的態度陪伴。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當孩子考試考差、被同學排擠,照顧者不應急著提供解決方法,也許可以先理解:「你一定覺得很難過,願不願意跟我聊聊?」讓孩子感受到「我即使不好,也仍然值得被愛」。這是內在安全感的核心。同時,也應教導孩子辨識與表達情緒,例如透過情緒牌卡、繪畫或說故事等表達方式,幫助他把內心感受說出來,而不是用行為發洩。這不僅增進情緒調節力,也讓他在人際關係中更有信心。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五、照顧者的自我覺察與穩定:是安全感的起點
最後,最容易被忽略卻最關鍵的一點是:孩子是否能感到安全,很大程度取決於照顧者本身是否穩定。
一個情緒起伏很大、容易焦慮或過度控制的照顧者,會讓孩子不知所措。相反,當照顧者能夠覺察自己的情緒狀態,願意放慢腳步、耐心聆聽,就能為孩子提供穩定的榜樣。
「孩子不是看你怎麼教,而是看你怎麼活。」,
教育安全感的第一步,是照顧好自己的身心,讓自己成為一座安定的燈塔,照亮孩子的內在世界。
​ ​ ​ ​ ​
安全感不是一夕之間建立的,而是在每天的相處中,一點一滴地累積。它需要情感連結、清楚界線、日常互動、情緒接納,以及照顧者本身的穩定。當孩子擁有足夠的安全感,他將更有勇氣去探索、去愛人、去面對這個世界。而這份穩固,將會是照顧者給孩子一生最珍貴的禮物。

【指責不會讓孩子變好,教育才會】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大人常常懷著一種「為你好」的心態,甚至頻繁地透過指責來糾正孩子的行為,希望讓他們變得更好。然而,我們真的了解指責帶來的是什麼嗎?又是否意識到...
18/04/2025

【指責不會讓孩子變好,教育才會】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大人常常懷著一種「為你好」的心態,甚至頻繁地透過指責來糾正孩子的行為,希望讓他們變得更好。然而,我們真的了解指責帶來的是什麼嗎?又是否意識到,教育才是真正幫助孩子成長的關鍵?

一、指責,只會讓孩子更害怕失敗
當孩子犯錯時,我們或許會不自覺地說出:「你怎麼這麼不小心!」、「你怎麼總是這樣!」這類語句看似平常,實際上卻在不斷地否定孩子的價值。長期處在指責氛圍中的孩子,會逐漸失去自信,害怕表達、害怕嘗試,因為他們發現,錯誤會帶來的是責備,而不是理解。

二、指責,無法培養責任感,只會造成情緒對立
很多父母誤以為指責能讓孩子承擔後果,但事實上,指責只會引發孩子的防衛反應。他們更可能把焦點放在「我被罵了」而不是「我做錯了什麼」,甚至產生對立心理。真正的責任感,來自於內在動機的培養,而非外在壓力的施加。

三、教育,是引導孩子理解行為背後的意義
教育,不是把規則強加給孩子,而是讓他們明白「為什麼要這樣做」。當孩子知道某些行為背後的原因,理解自己的選擇會產生什麼後果,他們才有機會發展出真正的判斷力與自我約束力。這需要時間、耐心,也需要父母願意蹲下來,用孩子能懂的方式溝通。

四、教育,是培養連結與信任的過程
教育不是一次性的糾正,而是持續的陪伴與引導。在這個過程中,父母的態度尤為關鍵。如果孩子知道「我可以犯錯,但爸爸媽媽會幫我一起想辦法」,那麼他們面對挑戰時,就不會選擇逃避或隱瞞,而是勇敢尋求幫助。這份信任,是教育中最珍貴的禮物。

五、取代指責的四個具體方法:
1.描述行為,而非評價人格:與其說「你很懶惰」,不如說「我注意到這次作業你沒有完成,怎麼了?」

2.表達感受,而非發脾氣:例如:「當你答應要整理玩具卻沒做,我覺得有點失望,因為我們有約定。」

3.引導思考,而非下判斷:問孩子:「你覺得下次可以怎麼做會更好?」

4.給予選擇與責任感:讓孩子參與解決問題,例如:「你想先做功課還是先吃點心?做完之後我們再一起玩。」

每個孩子都是在試著學習如何成為更好的人,他們需要的不是責備與羞辱,而是理解與支持。當我們放下指責,選擇用愛與耐心陪伴他們,我們不僅是在教育孩子,更是在表現一個有責任感、有自我意識、理解愛與被愛的大人。記住,教育的本質從來不是控制,而是啟發。

Address

Taoyüan
334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喂!喂!心理師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Practice

Send a message to 喂!喂!心理師: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