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精準預防醫學學會 TPPMS

台灣精準預防醫學學會 TPPMS 本會為依法設立、非以營利為目的之公益性社會團體,以結合國內外從事生物醫學研究與臨床應用的學者與相關醫療科技人員,提高精準預防醫學範疇所涉及之健康促進、疾病預防、診療、研發及推廣為宗旨。

13/09/2025

【免費公益講座 – 高雄場】

我們都很努力追求健康,卻常常困惑:「到底什麼才是真正對健康有益的呢?」
其實,健康並不是拚命去做那些「看起來正確」的事,而是學會做對「最適合您」的事。

就像每個人天生都內建了一張獨一無二的生命地圖,真正的關鍵在於讀懂這張地圖,掌握自己身體的特性,並找到屬於自己的最佳對策。

這次地點安排在高雄左營區聯上大飯店(裕誠路486號6樓)。

講座主題:「精準健康,從認識自己的身體特性開始」

講者:張家銘醫師(台灣精準預防醫學學會 理事長)

時間:2025年9月20日(六)下午13:00-17:00

地點:高雄左營區裕誠路486號 聯上大飯店6樓
本次為公益免費講座:人數為200位,額滿為止。

報名連結:
https://forms.gle/N9V75rwMQQtP26hT6

細節都可以洽詢工作人員曹小姐:0953516865

在這場分享中,我會用最生活化、最實用的方式,跟大家聊聊:
✔ 為什麼了解自己的基因,是健康的第一步
✔ 如何根據基因調整飲食、運動、睡眠與壓力管理
✔ 怎麼打造一個「專屬於您」的健康守則

這場活動完全免費,我希望每一位來的朋友,都能更理解自己的身體、做出對自己最好的選擇。
非常歡迎您,也歡迎邀請朋友或家人一起參加,從這一天開始,我們一起走在更健康、更安心的路上。

張家銘醫師 敬邀

05/09/2025

泡熱水澡也能養肌肉 - 秘訣就是 40–42°C、1 小時

有人會想問「真的很忙,沒時間運動,泡熱水澡有用嗎?」說真的,以前我也跟大部分人一樣覺得,泡澡就是放鬆、流流汗,順便舒緩一天的疲勞。但這幾年看了新的研究,我真的被顛覆了 - 原來這些看似單純的習慣,背後竟然藏著科學力量,甚至有機會幫助我們的肌肉延緩老化。

被動加熱 - 讓身體偷偷運動

所謂的被動加熱 (passive heating),簡單講就是「人在休息,但身體在流汗」。我們不需要跑步、舉重,只要靠外在的熱源加熱身體,像泡熱水澡、進桑拿、用電熱毯或紅外線燈,都算是。當體溫升高、肌肉溫度上來,心跳加快、血流變旺盛、代謝速度提升,就像在偷偷幫身體做運動一樣。

有研究證實,被動加熱能促進肌肉肥大、幫助運動後的恢復,還能預防因為不活動而造成的肌肉萎縮,這些作用和粒線體功能以及能量代謝改善都有關。

對很多長輩、復健中的病人,甚至是忙到沒時間運動的上班族,這都是好消息。雖然它不能完全取代運動,但至少可以當作一種輔助,讓我們在休息的時候,身體還是默默「進健身房」。

熱不是隨便有就好 - 差一度就差很多

不過我要提醒大家,這件事不能隨便做做就期待效果。研究發現,肌肉溫度只差 1°C,結果就可能天差地遠。37.3°C 幾乎沒什麼作用,但 38.3°C 就能啟動修復機制。這就像藥要有正確劑量,熱也一樣要剛剛好。

在不同方式裡,熱水浴比桑拿更能「打進肌肉」。因為水的導熱速度比空氣快二十多倍,所以熱比較容易深入身體。如果只是泡個 15–20 分鐘,那大概就是放鬆而已,肌肉還沒真正「醒來」。研究建議,大概要在 40–42°C 的水裡,泡上 45 分鐘到 1 小時,才有比較明顯的效果。

熱在身體裡的秘密開關

當肌肉升溫後,身體會製造出更多HSP (Heat shock protein),種蛋白質它們就像一群修理師傅,專門保護肌肉、強化粒線體,提升能量代謝,還能刺激肌肉細胞增生。

更厲害的是,它會打開 AMPK 和 Akt-mTOR 這些關鍵訊號路徑,讓肌肉走向「合成」,而不是「分解」。這對防止肌肉流失、加速受傷後的恢復都有幫助。不過,熱也不能太過頭,超過 42°C 反而會讓蛋白質分解,就像煮魚,火候太小煮不熟,火太大就燒焦了,一定要拿捏得剛剛好。

給您的生活建議

根據這些研究,我想給大家一些很實際的生活建議:
如果您平常就愛泡澡,可以試著把水溫調到 40–42°C,時間拉長到 45–60 分鐘,每週 2–3 次。這樣才是真的「養肌泡澡」,而不是泡個舒服而已。

如果您喜歡去桑拿或三溫暖,那就不要只坐個 10 分鐘就走。體溫要維持在 38.5–39°C 一段時間,才會對神經和肌肉有幫助。

運動員或有規律運動習慣的人,可以在運動後加上熱療,幫助恢復。但要注意,20 分鐘通常不太夠,最好拉長一點,並控制在合適的溫度。

對於行動不便或不方便運動的長輩,被動加熱是一個不錯的替代方案。即使只是局部熱敷,也比完全不做還好。但有慢性病或心臟病史的朋友,我會建議一定要先和醫師討論,避免過度升溫造成身體負擔。

從放鬆到養生 - 泡澡的新眼光

我們大部分人平常泡澡、流汗,只覺得是享受。但現在科學告訴我們,這其實也是一種「隱形運動」。它雖然不能完全取代跑步或重訓,但卻能幫助我們多一個日常的保養方式。對長輩來說,可能是避免肌少症的祕密武器;對上班族來說,則是在忙碌生活裡偷到的一點健康紅利。

參考資料:
European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 2025. Turning up the heat on skeletal muscle adaptations and neuromuscular function: key considerations for passive heating prescription and best practices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00421-025-05917-9

22/08/2025

為什麼要強調抗氧化、抗發炎 - 關鍵之一就是粒線體

應該有人會想問:「為什麼要強調抗氧化、抗發炎?」答案其實很簡單,因為這兩件事的背後,都有一個共同的主角 - 粒線體。身為基因醫師,我每天在診間看到許多慢性病患者,愈來愈能體會到,粒線體的健康狀態,幾乎決定了您老化的速度,也決定您會不會生病。

粒線體 - 健康的發電廠,也可能是隱形炸彈

粒線體就像細胞裡的小發電廠,把食物轉換成能量,供應我們走路、思考、甚至呼吸。但發電的過程難免會冒火花,這些火花就是活性氧族(ROS)。正常情況下,身體的抗氧化系統會幫忙滅火,可是一旦火花太多、清不掉,就會造成氧化壓力,把DNA、蛋白質甚至細胞膜都燒壞,讓細胞受損、死亡。

研究更發現,當粒線體「工廠」老化、維修不良,ROS會越堆越多,還會釋放出損傷訊號,讓免疫系統長期處在「誤報警」狀態,結果就是慢性發炎。這就是為什麼抗氧化和抗發炎會被反覆強調 - 它們其實是在幫您保護粒線體。

粒線體與發炎 - 小工廠亂按警報器

當粒線體受損,它會把粒線體DNA、RNA、ATP、ROS丟到細胞外,這些分子會被身體當成危險訊號,免疫系統就會拉警鈴。短時間的發炎對抗病菌沒問題,但如果長期這樣,警鈴一直響,免疫系統就會搞不清楚敵我,導致慢性發炎。這種慢性發炎就是糖尿病、關節炎、心血管疾病甚至癌症的幕後黑手。
所以說,發炎不是單純免疫系統過度反應,而是粒線體本身壞掉之後,在亂放訊號。

為什麼會變老 - 因為發炎

科學家提出「炎症性老化(inflammaging)」這個概念,意思是慢性發炎會像一團火,長期在體內燒,讓身體功能提早下滑。隨著年紀增長,粒線體DNA突變累積,能量產生效率下降,老舊的粒線體清不掉,ROS越積越多,結果就是慢性發炎加劇,老化提速。

換句話說,我們不單是因為年紀變大才發炎,而是因為發炎,才變得老得快。這也正是為什麼抗氧化、抗發炎不只是保養口號,而是最根本的「抗老策略」。

我的生活建議

如果要保護粒線體,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從生活做起。
在飲食上,盡量多吃有抗氧化能力的天然食物。蔬果、莓果、堅果和茶類裡的多酚、花青素、兒茶素、維生素C及E,都是幫忙清理ROS的天然武器。簡單記一個原則:餐桌上顏色愈多,粒線體就愈開心。

在運動上,規律的有氧與肌力訓練能讓粒線體「越練越強」。每次運動不只是消耗卡路里,更是在清除老舊的粒線體,換上新的,就像給細胞換電池。

在作息上,睡眠就是粒線體的維修時間。熬夜等於逼工廠24小時不停工,結果就是提早壞光光。規律睡眠,就是給粒線體最好的修復機會。

在心情上,學會減壓。壓力荷爾蒙皮質醇(cortisol)會加重發炎和氧化壓力,間接傷害粒線體。別小看深呼吸、冥想、聽音樂或和朋友聊天,這些小小的放鬆,背後都有堅實的科學根據。

抗氧化抗發炎,就是保護粒線體

回到最初的問題:為什麼大家一直強調抗氧化、抗發炎?因為這不只是保養的口號,而是最核心的健康策略。當我們在做這些事,其實就是在守護粒線體這個「健康開關」。粒線體顧得好,老化就慢下來,慢性病也會少一點,生活品質自然往上提升。

健康不是單靠醫師,而是靠您每天的選擇。抗氧化、抗發炎,不只是流行語,而是您活得更久、更好的關鍵。

參考資料
Mitochondria in oxidative stress, inflammation and aging: from mechanisms to therapeutic advances. 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 2025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392-025-02253-4

喝酒臉紅,不只是尷尬,更可能是失智風險!很多人覺得「喝酒臉紅」只是酒量差、面子上的小事。但最新研究顯示,這其實可能是 阿茲海默症風險升高的警訊。亞洲族群常見的 ALDH2 基因缺陷,會讓我們難以代謝酒精中的乙醛。結果就是──一喝酒就滿臉通紅...
21/08/2025

喝酒臉紅,不只是尷尬,更可能是失智風險!

很多人覺得「喝酒臉紅」只是酒量差、面子上的小事。
但最新研究顯示,這其實可能是 阿茲海默症風險升高的警訊。

亞洲族群常見的 ALDH2 基因缺陷,會讓我們難以代謝酒精中的乙醛。結果就是──一喝酒就滿臉通紅。但這不僅是臉紅或頭暈,乙醛在體內的長期累積,會造成 氧化壓力與發炎反應,損害腦細胞,加速認知退化。

換句話說,每一次臉紅,都可能是大腦在提醒你:「我正在承受傷害。」

想要保護腦力、降低失智風險,TPPMS 建議:

-減少或避免飲酒:尤其是會臉紅的人,沒有「安全酒量」。

-均衡飲食:多吃抗氧化食物(莓果、深綠蔬菜、堅果、魚類)。

-規律運動與好睡眠:幫助腦部血流與毒素清理。

-定期檢查:有家族病史者更該關注認知與心血管健康。

喝酒臉紅,不只是尷尬,更可能是「大腦健康的隱藏密碼」。
守護記憶,從少喝一杯開始。

延伸閱讀:
《喝酒臉紅,與阿茲海默症的關鍵連結》
https://www.pppmed.org/archives/9469

#代謝 #阿茲海默症 #健康生活 #精準預防 #失智症 #健康管理

🎉【活動花絮】《全基因體探險 — 一場打開生命地圖的旅程》感謝所有蒞臨現場的貴賓與朋友們!在今天的講座中,我們一同探索了基因與健康的奧秘,從專家的深入解說到現場的熱烈互動,每一刻都展現出大家對 精準健康 的重視與期待。更特別的是,今天我們正...
18/08/2025

🎉【活動花絮】《全基因體探險 — 一場打開生命地圖的旅程》

感謝所有蒞臨現場的貴賓與朋友們!
在今天的講座中,我們一同探索了基因與健康的奧秘,從專家的深入解說到現場的熱烈互動,每一刻都展現出大家對 精準健康 的重視與期待。

更特別的是,今天我們正式宣布 ——
👉 「 #學會之友健康公益專案」正式啟動! #名額有限 #額滿為止

透過這項專案,學會希望讓 基因檢測與精準健康 不再只是遙遠而專業的名詞,而是以更容易參與、更貼近生活的方式,走進每一個人身邊。
這將是個人化健康管理的新起點,也是我們推動全民健康、落實精準預防的重要里程碑。

💙 再次感謝每一位與會者的熱情參與,邀請大家持續關注並加入我們的行列,一起攜手推動精準大健康!

#台灣精準預防醫學學會
#元萃數據
#全基因體探險 #精準大健康

08/08/2025

【免費公益講座】

這幾年,我走進了許多家庭、診間、企業,發現一個共通的問題 - 我們都很努力想要健康,但卻不太清楚「什麼才適合我自己的體質」。

健康不是拚命做對的事,而是做對「適合您」的事。這就像我們每個人,其實都內建了一張獨一無二的生命地圖,而基因,就是那張地圖的開端。

這次地點安排在台北臺大國際會議中心(徐州路2號)。

講座主題:「精準健康,從認識自己的身體特性開始」

講者:張家銘醫師(台灣精準預防醫學學會 理事長)

時間:2025年8月17日(日)上午08:40-11:50

地點:臺大國際會議中心四樓
人數限制:限額200位,額滿為止。
報名連結:
https://docs.google.com/forms/d/e/1FAIpQLScM3eMNGGAuFi-PRA9-27EX2z1nXxiuaRKnRia41nh52ax8eg/viewform

細節都可以洽詢工作人員曹小姐:0953516865

在這場分享中,我會用最生活化、最實用的方式,跟大家聊聊:
✔ 為什麼了解自己的體質,是健康的第一步 ; 基因是體質的核心
✔ 如何根據基因調整飲食、運動、睡眠與壓力管理
✔ 怎麼打造一個「專屬於您」的健康守則

這場活動完全免費,我希望每一位來的朋友,都能更理解自己的身體、做出對自己最好的選擇。
非常歡迎您,也歡迎邀請朋友或家人一起參加,從這一天開始,我們一起走在更健康、更安心的路上。

張家銘醫師 敬邀

24/06/2025
13/06/2025

每天都在喝的優格,原來悄悄在幫我們燃脂、顧腸、降發炎?益生菌、短鏈脂肪酸與次級膽汁酸:發酵乳背後的代謝健康密碼

在門診時,常有病人問我:「我每天都有在喝優格耶,這樣算有保養嗎?」
我的回答是:「有,而且如果您知道它在體內發生的事,可能會更願意天天喝下去。」

優格這些發酵乳製品,真的不只是幫助排便順一點、肚子少脹氣而已。它們其實正在默默改寫我們身體的代謝劇本,從調整腸道菌開始,一路影響到脂肪燃燒、血糖穩定,甚至影響發炎程度與體質走向。

所以,與其說我們每天在喝發酵乳,不如說:我們每天都在給身體一個「調整代謝的機會」。

腸道菌正在等這杯:讓代謝動起來的秘密武器

發酵乳的關鍵,不只在於乳品本身,而是它裡頭那些活著的「好菌」,像是乳酸桿菌(Lactobacillus)和雙歧桿菌(Bifidobacterium)。這些益生菌進到腸道後,會開始幫我們「調製出」一組很厲害的小分子:短鏈脂肪酸(short-chain fatty acids, SCFAs)。

這些短鏈脂肪酸,包括乙酸(acetate)、丙酸(propionate)和丁酸(butyrate),不像維他命那樣一吃馬上見效,但卻是幫助我們長期穩定體重與代謝的「慢火鍋」。

它們能:
• 提升脂肪氧化,減少脂肪囤積
• 刺激飽足激素(GLP-1、PYY)分泌,幫您比較不會過量進食
• 降低慢性發炎,強化腸道黏膜與免疫力
• 改善胰島素敏感性,讓血糖更穩定不暴衝

這也是為什麼,每天喝一杯對的優格,不只是腸胃通了,更像是在「重開機」整個代謝系統。

還有一個隱藏角色:次級膽汁酸

除了短鏈脂肪酸,還有另一組在體內默默發功的代謝角色:次級膽汁酸(secondary bile acids, SBAs)。這些物質是原本由肝臟分泌的膽汁,在腸道裡經過好菌的「再加工」後產生的新版本。

這些升級後的次級膽汁酸,會開啟兩個關鍵的代謝受體:FXR 和 TGR5。它們的作用,就像體內的「主電源開關」:
• 控制脂肪是否囤積,或被燃燒掉
• 調節血糖與血脂平衡
• 降低慢性發炎,改善整體代謝狀態

簡單來說,這些代謝受體決定我們的身體要走「燃脂修復模式」,還是「儲存與發炎模式」。而發酵乳,正是在幫助我們開啟前者。

發酵乳不只是幫助排便,它也在默默幫您「變瘦」

發酵乳對體重控制的幫助,其實早就有科學證實。研究顯示,天天攝取發酵乳的人,脂肪堆積風險較低,血糖與膽固醇控制也更穩定。裡面的益生菌除了產出短鏈脂肪酸,還能促進次級膽汁酸的生成,進一步啟動燃脂、穩糖、抗發炎的連鎖反應。
換句話說,這杯看起來平凡的優格,其實每天都在幫身體「慢慢變瘦」。

一杯對的發酵乳,勝過三天亂吃的懊悔

但要提醒的是,不是每一杯優酪乳都能達到這樣的效果。市面上許多果味優格或加糖優酪乳,糖分高、菌量少,反而可能讓身體更容易發胖。

建議選擇無糖、原味、標示含活菌的發酵乳,像是原味優格或克非爾(kefir),這才是真正讓身體「聽得懂」的選擇。加點堅果、奇異果、香蕉或一點點蜂蜜,不但更好吃,還能給腸道菌更多產出SCFAs和SBAs所需的「原料」。

原來這一杯,我們一直小看它了

從今天開始,請別再小看您每天那杯習慣性的優格。它不是早餐的配角,而可能是幫您穩定體重、改善腸道、降低發炎、甚至讓心情更輕盈的關鍵推手。

我們無法改變所有壓力、工作、環境,但可以從早上那一杯優格開始,餵對腸道菌,給身體正確的信號。這杯不起眼的發酵乳,其實每天都在幫您找回更健康的自己。

參考文獻:
The Impact of Fermented Milk Products on Gut Microbiota‐Derived Metabolites in Obesity: A Narrative Review. Journal of Food Science,2025

06/06/2025

癌後的黃金三年 - 為什麼「結構化運動」,可能是最好的抗癌藥?

很多癌後病患會問:「化療做完了,是不是就結束了?接下來我該怎麼辦?」
我要說的是:「這段路,才剛開始而已。」

我們以為結束化療,人生就可以重新來過,但其實,這三年,是決定命運的黃金期。而我們現在知道,有一件事情,您可以自己做、自己掌控,而且真的有效:運動。

不只是動一動,而是動出一條活路

這不是我說的,是2025年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的研究證實的。這篇研究找了近900位完成化療的結腸癌病人,一半的人每週進行結構化運動三次,每次五十分鐘,持續三年;另一半則只是拿到一些健康資訊,沒強制運動。

追蹤了將近八年後,結果震撼我們整個醫療界:
有運動習慣的人,五年內「沒復發」的比例高達80.3%,比沒運動的人高出6.4%。八年存活率更高達90.3%,整整多了7%!

這不是「感覺好一點」、「比較有精神」這種模糊的改善,是實打實延長生命的數據。
運動,真的有可能把原本會復發、甚至可能離開的人,拉回來。

關鍵字是「結構化運動」: 不是隨便動動,是為生命量身打造的處方

很多人聽到「運動」,直覺想到的可能是自己隨便在家跳個有氧、偶爾走走路,或週末去爬個山。但這次研究中的運動,並不是這種隨性的活動,而是這研究裡面提到的「結構化運動」(Structured Exercise)。

它像是一張專屬的運動處方:每週三次、每次約五十分鐘、以中等強度為主(例如快走、騎腳踏車、輕度有氧課程),持續三年。這不是在「活動筋骨」,而是像開藥一樣,每天一劑的抗癌行動。

為什麼要這麼講究?因為癌後的身體很敏感,需要的不是強度,而是穩定性;不是拚搏,而是節奏。只有這樣長期、有規律、有節奏的運動,才能真正觸發身體裡「抗癌」、「修復」、「平衡」的開關。

運動不再只是健康的附加選項,而是像化療、手術一樣的正式治療延伸。
從今天開始,動起來的每一步,都是走向健康的證據。

化療後的身體,不是等待恢復,而是等待「重啟」

很多人以為化療後就該休息、靜養,什麼都不要做,怕累、怕受傷、怕「又出事」。但研究告訴我們,身體其實需要的是重新被喚醒。

運動可以調整體內的免疫系統、降低慢性發炎、活化抗癌機制,還可能影響到細胞層級的癌症訊號。這些都是目前醫學研究正努力探索的方向,但結果已經很明確:
不動,才是真正的風險;動起來,反而更有希望。

「但我不是運動型的啊」,其實沒關係,重點不是多厲害,而是開始做

不是每個人都能去健身房舉重或跑馬拉松,我們知道。有些人關節不好、有些人會喘、有些人真的害怕跌倒。

但在這份研究裡,運動指的不是高強度搏命,而是規律的、有計畫的中等強度活動,像快走、有節奏地踏步、有教練引導的體適能活動。就像慢慢地為身體「開機」,讓它記得自己本來有多強大。
我們不需要一次就做到一百分,但需要從今天開始,走出第一步。

身體的痠痛,是它在跟您說:「我正在變強」

是的,研究中也提到,運動組的肌肉骨骼痠痛比較多(18.5%對11.5%),但大部分只是短暫不適,沒有人因為這樣中止計畫。

就像肌肉痠痛是練出來的身體記憶,這些不舒服,是身體在學習新的節奏。
不舒服,不等於危險。
反而代表:我們的身體,還有力氣可以重新打造自己。

給曾經走過癌症、還在努力生活的癌友一個承諾 :

我們不想只是「活下來」,我們想要「活得更久、更好、更自在」。
運動,不只是醫師交代的任務,它是一種新的生活方式,一種對自己的承諾。

這三年,是您自己可以掌握的三年。不是再靠藥、靠儀器,而是靠每一天的堅持。
這不是在運動,是在把命救回來。

如果今天看到這篇文章的您,曾經也走過手術、化療、人生低谷,那麼恭喜,您已經撐過最難的那一關。
而接下來,該輪到「行動」接棒,把人生重新拿回來。

Structured Exercise after Adjuvant Chemotherapy for Colon Cancer.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25.

你不是吃太多,是睡太少──熬夜讓你瘦不下來的真相有沒有一種感覺,明明已經開始吃得很清淡,連飲料都戒了,也逼自己多運動,但體重就是不動如山,小腹還越來越明顯,衣服越來越緊?很多人第一個反應是「是不是我吃太多、動得不夠?」但事實上,我們在臨床上...
04/06/2025

你不是吃太多,是睡太少──熬夜讓你瘦不下來的真相

有沒有一種感覺,明明已經開始吃得很清淡,連飲料都戒了,也逼自己多運動,
但體重就是不動如山,小腹還越來越明顯,衣服越來越緊?

很多人第一個反應是「是不是我吃太多、動得不夠?」
但事實上,我們在臨床上常常看到這樣的情況:真正影響你代謝與減脂能力的,是你的「睡眠」。

根據多項研究,長期晚睡、睡不好,會讓身體無法順利燃燒脂肪,甚至會主動儲存脂肪,變得更容易餓、代謝更慢。

三個重要的原因如下:

1. 晚睡會讓一種叫「瘦體素」的荷爾蒙分泌減少,這個荷爾蒙原本負責幫助你控制食慾、燃燒脂肪
同時,會讓「升糖素」增加,讓你越晚越容易餓
參考:Spiegel et al., Sleep, 2004

2. 睡不夠會讓身體進入節能狀態,也就是你吃一樣、動一樣,但代謝變慢、消耗變少
參考:Buxton et al.,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2012

3. 熬夜會影響血糖調節,讓胰島素變得遲鈍,脂肪反而更容易堆積起來
參考:Donga et al., 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 2010

如果你總覺得自己減肥特別難,可能不是你做得不夠,而是你一直在「晚睡燃脂關閉模式」中循環。

TPPMS 建議:

-試著把入睡時間提早到晚上十一點以前

-睡前放下手機,讓大腦有準備休息的空間

-避開晚上的甜食和宵夜,穩定血糖才有助於脂肪代謝

-建立簡單的睡前儀式,例如熱水泡腳、閱讀或安靜地放鬆一下

減重不是只靠少吃多動,更要靠順應身體的節奏與修復力。
現在開始,試著讓自己早點睡,也許你會發現,體重也慢慢願意動了。

延伸閱讀:
《睡不好,怎麼吃都瘦不下來?從科學解密睡眠與脂肪代謝的關係》
https://www.pppmed.org/archives/9437

#睡眠與代謝 #晚睡會胖 #體重卡關 #精準預防

Address

Taipei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台灣精準預防醫學學會 TPPMS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Practice

Send a message to 台灣精準預防醫學學會 TPPMS: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