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9/2025
【「杯子變小,動力變大」——孩子餐桌上的小心理學】
今天早上,米弟一下樓就皺起眉頭,因為今天的牛奶被倒進了「大杯子」。
最近因為生長痛,需要多補鈣,米弟也知道要多喝,但看著那麼高的杯子,感覺好像永遠喝不完。
眼看情緒要爆發,媽媽靈機一動:「那我們換個杯子吧!」
同樣的牛奶,倒進一個小一點的杯子。五歲的米弟一看到杯子變小了,馬上信心滿滿、收起眼淚,咕嚕咕嚕幾口就喝光,還回頭跟媽媽說:「你看,就是要這麼小杯我才喝得完!」
媽媽心裡OS:『容量是一樣的啊,只是換了杯子,感覺就完全不一樣了』
▲普通心理學小知識
1. 皮亞傑的液量守恆+專注化: 學齡前的孩子常只看「高度」忽略「寬度」,高杯看起來就覺得多,小杯看起來就覺得少。
2. 垂直–水平錯覺: 不只孩子,大人也會誤判高瘦杯的容量,以為更多。
3. 單位偏誤(Unit Bias): 「一杯」就是要喝完的量,拆成兩小杯比一大杯更容易完成。
4. 進度效應(Endowed Progress Effect): 拆成小步驟或看到進度時,更有動力完成。
🍽 餐食上的小應用
• 牛奶/果汁:用小杯取代大杯,或分兩杯端出。
• 飯菜:把一大碗換成兩小碗,先吃一碗就好。
• 水果:切成小份擺盤,看起來容易完成。
• 零食:用小碗分裝,而不是直接給大包。
👩⚕️ 孩子不一定是「吃不下/喝不完」,而是被「外觀的難度」影響了動力。只要換個方式呈現,餐桌上的抗拒就能變成完成的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