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齊心理師|說故事

家齊心理師|說故事 #寫了兩本書
《媽寶心理學》、《教學即興力》

#所有你想知道的,都在這個魔法小連結(往下滑可直接點)🪄
linktr.ee/chiachipsy

#邀課請找
tomoewcc@gmail.com

做自己與別人生命中的小玲
19/07/2025

做自己與別人生命中的小玲

這篇文章,跟我這禮拜天要發的電子報很有共鳴:​1.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是因為跟自己不那麼熟。​2.跟自己不那麼熟,或許是因為,總是為了別人而活。3.為了別人而活,常常是覺得別人的感受,比自己的來得重要。​4.最氣人的是:有些大人不讓你「為自...
19/07/2025

這篇文章,跟我這禮拜天要發的電子報很有共鳴:

1.
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
是因為跟自己不那麼熟。

2.
跟自己不那麼熟,
或許是因為,
總是為了別人而活。

3.
為了別人而活,
常常是覺得別人的感受,
比自己的來得重要。

4.
最氣人的是:
有些大人不讓你「為自己而活」,
卻又在你上大學、出社會時,

怪你:怎麼都沒有自己的想法。

5.
於是,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
其實是因為還不認識自己這個「我」。

(有些傷痕累累的孩子,
他們的「我」甚至是破碎的。)

6.
如果你對這個主題有興趣,
歡迎訂閱我的電子報。

這禮拜天我會談一談:
我們的「我」是如何消失?
又要如何找回?

【你以為問題解決了,其實是換個樣子再一次】​——人生卡關的關鍵,藏在你看不見的「那兩層」。​· 深層,是你的習慣(模式)· 底層,是你的個性(信念)​當你每次碰到問題,都追求最快速、無腦的解法,​你只停在「表層」。​就像是一直盯著海面上的冰...
05/07/2025

【你以為問題解決了,其實是換個樣子再一次】

——人生卡關的關鍵,
藏在你看不見的「那兩層」。

· 深層,是你的習慣(模式)
· 底層,是你的個性(信念)

當你每次碰到問題,
都追求最快速、無腦的解法,

你只停在「表層」。

就像是一直盯著海面上的冰山,
卻沒發現:

真正撞沉人生的,
是水下那個龐然巨物。

▋表層

「危機,只是序章」

我們最容易注意到的,往往是那些「表層事件」:

. 一場突如其來的分手,讓你痛不欲生。
. 工作上被公開羞辱,覺得尊嚴被踩碎。
. 親友的背叛,讓你一夜掉進深淵。

但你有沒有發現?
這種痛苦,來得猛烈,走得快。

▌表層事件的特徵:

. 多半是一時之間難以接受的衝擊
. 當下感覺天崩地裂,滿滿的危機感
. 沒過幾天,又恢復正常,彷彿什麼事都沒發生過。

所以,只要撐過去就沒事了嗎?

有些事情,的確是「頭過身就過」。
穩住就好。

但你也許會發現,有些事情......

總是一而再、再而三地重覆,
彷彿醒不來的惡夢。

因為,不是只有看得到的表層,
才叫冰山。

▋深層

「輪迴,是因為深層模式在主導」

為什麼你換了人、換了環境,
卻總是遇到同樣的難題?

. 感情換了新對象,還是遇到爛人。
. 到新公司,主管依然難搞、同事還是一樣難相處。
. 明明努力學習改變,相同的劇情仍然不斷上演。

你以為下一個會更好,卻發現自己依然在原地打轉。

深層問題,是你沒有自覺的「舊模式」。

這些模式,就像是病毒。
在成長的過程中,偷偷進入了你的潛意識。

在理智外的世界,主導你的一舉一動。

▌常見的深層模式有:

. 驅動你前進的決定(要完美、要努力、要堅強、要快點、要討好)
. 阻礙你改變的禁令(不要重要、不要歸屬、不要思考、不要感覺...)
. 決定+禁令,形成了你的人生劇本

▋底層

「人生劇本,不是你寫的。
是你相信的那個你,寫的。」

沒有人天生愛卡關,
但有些人,總是會遇到類似的挑戰。

比如說:
你知道追求120%的完美,會逼死自己。

道理你都懂,但你仍然無法停下。
沒辦法告訴自己,「夠好就好」。

因為「不要重要」的禁令告訴你:
你要是膽敢停下來,
就會被別人發現,你是個爛人。

於是,你只能繼續拼命地表現完美。

▌諮商,從發現舊模式開始

處理「深層」與「底層」問題,
是心理師的老本行:

. 從你小時候的經驗,整理出人生劇本,
像是:原生家庭、就學經驗、或生離死別。

. 從你與朋友、同事、愛人相處的樣子,
協助你看到這些「老症頭」,如何重演?

. 在諮商中,透過你與心理師的現場互動,
和你一起發現這些舊模式,有什麼新可能?

底層信念,就像是一副有色眼鏡。
鏡片是綠的,全世界看起來就都是綠的。

心理諮商,則是陪你換下鏡片,
重新看見這個世界。

▋用三層冰山,看懂人生難題

💔 失戀

. 表層:吃不下又睡不好,想要立刻忘掉對方,走出失戀
. 深層:總是遇到「渣男渣女」,以為自己眼光有問題
. 底層:原來是一直用「付出」代表「愛」,才會吸引不對的人

🏢 職場

. 表層:同事無理取鬧,主管無作為,讓你想離職
. 深層:換了好幾家公司,都遇到一樣的爛部門
. 底層:面對權威時腦袋一片空白,因此不敢爭取與表現

▋別讓人生一再重來

. 表層痛苦,是水面的冰塊。
. 深層模式,是水下的冰山。
. 底層議題,是冰山的根。

只看表面,問題會不斷重來。
你準備好潛下去,看看真正的根源嗎?

———

這三層冰山,分別該如何處理?
在諮商現場,我發展了「三樓理論」的解法。

這是我濃縮超過十年的心理諮商經驗,
所編寫的心理成長指南。

我把它整理成了一份圖卡,裡面有:
失戀、焦慮、憂鬱、以及生氣的三樓理論。

以及選擇「適合自己的心理諮商」的三個要點。

如果你對這些主題有興趣,
歡迎加入我的電子報,我會把這份圖卡免費寄給你。

也會定期分享心理學的小觀察。

電子報連結請點:https://chiachipsy.kit.com/

【當另一半,把 AI 當裁判】——我們的感情,竟輸給一個機器人?​這個小三,不是人。而是 ChatGPT 。​▋ 當AI變小三​「ChatGPT說,你情緒不成熟。」「…你可以先聽我講完,再問它嗎?」​他一句又一句,用 AI 的對話佐證自己有...
28/06/2025

【當另一半,把 AI 當裁判】
——我們的感情,竟輸給一個機器人?

這個小三,不是人。
而是 ChatGPT 。

▋ 當AI變小三

「ChatGPT說,你情緒不成熟。」
「…你可以先聽我講完,再問它嗎?」

他一句又一句,
用 AI 的對話佐證自己有理,

她邊握緊拳頭,
邊做最後的掙扎:

讓他抬頭看看她。

但對他來說,
小雀(ChatGPT的暱稱)更懂自己,
更客觀,不會大吼,不會情緒化。

她心碎了,於是:

「那我也問問小雀,
這段關係還值得維持嗎?」

她的手機屏幕亮起:

「請你重新評估這段關係的健康程度。」

這不是科幻小說。
是你我身處的「數位三角關係」。

▋ AI是工具?還是科技小三?

AI,當然是好用的工具。

洛杉磯有對情侶,就試過把各自的想法輸入GPT,讓它幫忙釐清爭執背後的真正關鍵。

但如果你開始把它當成「關係裁判」,用它抱怨另一半,對方生氣了就甩鍋給AI:

「這是小雀說的,不是我。」

那麼,它就不再是工具,而是你用以逃避關係的小三。

久而久之,對方就被你排除在外。

▋ 三角關係的三個角色

▌ 她的心聲:

「為什麼我明明就在你面前,你卻寧可問AI也不問我?」

她不是不講理,而是感覺自己被取代——每一次溝通,都像在跟一個「第三者」爭寵。

▌ 他的困境:

「我只是想要一個不會情緒化的對象。」

他不是不愛她,而是搞不懂怎麼處理那些情緒。

他選擇逃避,選擇輸入提示詞,讓AI說出他說不出口的話。

▌ AI表示:

它其實從來沒有情緒、沒有意見,只是用大量資料,預測下一個字該寫什麼的機器。

這機器,會根據你輸入的問題,反映出你「想看到的答案」。

當你問:「她是不是情緒勒索我?」
它就會幫你合理化你原本的立場。

▋ 我們為什麼這麼依賴AI?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過渡性客體」。
意思是:孩子在學會獨立前,需要一個能安撫自己的存在。

像是那隻陪你入睡的熊娃娃,那條就算臭臭,也不肯讓爸媽拿去洗的小被被。

AI,就是我們長大後的「熊娃娃」。

我們用它來舒緩焦慮、確認想法、逃避衝突、安慰內在小孩。

它不會否定你、不會離開你、不會罵你。

於是,我們越來越少練習真實溝通——
因為在真實世界裡,沒有人能像AI那麼完美。

▋ 轉機:讓AI回歸「工具」的位置

▌ 如果你是被忽略的那一方:

與其生氣他一直問AI,不如讓他知道你的「感覺」:

「當你選擇跟AI溝通,而不是我……我其實有點難過。」

設定規則:
「我們可不可以約定,吵架先聊10分鐘,再一起問AI?」

讓AI成為共同資源,而不是他對妳的「科技盾牌」。

▌ 如果你是依賴AI的那一方:

問問自己:我是想解決問題,還是想逃避她的情緒?

學習延遲:先聽對方說,再決定要不要使用AI。

如果真的不會回應,也可以說:「我想諮詢AI幫我整理一下,再好好回應你。」

記住,AI不是用來「證明誰錯」,而是幫你們「更好地溝通」。

▋ 最後的提醒

AI可以陪伴你,但不能取代你。

愛,是一種選擇。

選擇真誠、選擇回應、
選擇看著對方的眼睛說話。

當你願意放下手機,抬起頭。
你會發現:

對方一直在等的,
不是AI的回覆,

而是你的投入。


你曾經遇過這樣的數位三角嗎?

歡迎留言告訴我:你會如何跟你的伴侶約定「AI使用原則」?

這也是我正在寫作的新書《伴侶關係賽局》,裡面其中一個主題。

目前已經有超過1,000位朋友,透過我的電子報,給我意見、陪我一起完成這本書。

如果你也想加入,
請見留言區。

【為什麼有些人,永遠讀不懂自己的情緒?】——答案藏在嬰兒期。​當媽媽正確「鏡映」孩子的情緒,孩子才能學會:「原來,這就是我。」​▋ 鏡映的三個關鍵​1. 媽媽要正確辨認嬰兒的情緒​嬰兒生氣就是生氣,不要說他在緊張。​2. 媽媽要「半開玩笑地...
24/06/2025

【為什麼有些人,永遠讀不懂自己的情緒?】
——答案藏在嬰兒期。

當媽媽正確「鏡映」孩子的情緒,
孩子才能學會:「原來,這就是我。」

▋ 鏡映的三個關鍵

1. 媽媽要正確辨認嬰兒的情緒

嬰兒生氣就是生氣,不要說他在緊張。

2. 媽媽要「半開玩笑地」演出嬰兒的情緒,讓他知道:

媽媽雖然臉兇兇,
其實,是在跟我玩。

她不是真的對我生氣。
媽媽,是在「模仿」我的生氣。

3. 當嬰兒知道,媽媽是在模仿我的生氣。
——安全感就出現了。

當安全感足夠了,
嬰兒就可以透過思考,把自己與世界連結在一起。

像是:
原來,我在媽媽眼中是這個樣子。
原來,我這個樣子叫「生氣」。
原來,我是肚子餓就會生氣的人。

這過程,被稱為「心智化」,

心智化解釋了:
「嬰兒要如何從媽媽臉上,看到他自己?」

▋ 當鏡子破了

不是每個孩子都這麼幸運。

▌ 第一種失落:情緒被「貼錯標籤」

有些大人,因為無法接受孩子的某種情緒,
於是會把孩子的感受「誤導」成自己能接受的版本。

像是:孩子明明很難過,媽媽卻說他是在生氣。

於是,雖然大人有「半開玩笑」地表達「欸你好生氣喔~」

由於孩子的情緒,時常被大人「錯誤分類」,
久而久之,就失去了跟自己內心連結的能力。

這樣的孩子長大以後,常常會有「空心病」的徵兆:

• 一問三不知
• 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 不快樂但又什麼都不想做
• 內心有許多扭曲的憤怒

▌ 第二種失落:情緒變成了「洪水猛獸」

反過來說,
有些大人可以「正確感受」到孩子的情緒,

但沒有足夠的內心空間裝下它們......

於是,
孩子哭了,大人也跟著哭。

雖然,媽媽正確感受到了孩子的難過,
但她原封不動把自己感受到的情緒,
還給孩子。

於是,孩子學會了:
我的難過,會讓媽媽難過。

那我最好把這些難過收起來,
不要讓「它們」出來害人。

這類孩子長大以後,
因為缺乏「情緒調節」的能力,
常在「壓抑—抓狂」的兩端來回暴衝,像是:

• 只有 0 或 100 分,沒有中間
• 極度討好他人,又暗中計較(與受傷)
• 害怕被拋棄,便搶先「斷崖式分手」
• 用極端行為證明,

▋ 修復之路

心理諮商在做什麼?
重新當你的鏡子。
像是:

• 將情緒「正確分類」
• 慢慢「調節」情緒
• 練習「看見自己」與「被人看見」

一次,
又一次。

直到你學會:

原來,我可以生氣而不傷人。
原來,我可以難過而不崩塌。
原來,我的情緒是可以被理解的。

▋ 回家的路:重新獲得心智化能力

即使童年有缺憾,
依然可以有意識地練習「覺察自己」。

當你重新學會與情緒連結,
內心的空洞感也會慢慢被填滿。

今晚就試試看:
睡前花 30 秒問自己,

今天的情緒高點是什麼?
今天的情緒低點,又是什麼?

寫下來。
不用分析,只要看見。

一個月後,你會發現自己已走上覺察之路。

——

你看到的這張照片,
是我參與的 迴印劇團 Inprint Playback Theater
進行的「一人一故事」劇場演出。

這是一場「你的故事,我們來演」的表演。
也是鏡映的一種。

台下的觀眾說出自己的故事,
台上的演員用身體和聲音,將它演出來。
(並加上樂師、畫師的即興協作)

這個過程,和嬰兒從媽媽臉上看到自己,
竟然如此相似。

【小三,不是只有你以為的那種...】​三角關係,之所以令人頭大,​是因為:人多的地方就有江湖。不知江湖險惡的人,總是第一個溺死。​▋何謂三角關係​簡單來說,當兩個人無法合作的時候,​為了:.一爭高下.緩和衝突.找人訴苦​我們有可能會把「小三...
31/05/2025

【小三,不是只有你以為的那種...】

三角關係,之所以令人頭大,
​是因為:人多的地方就有江湖。

不知江湖險惡的人,
總是第一個溺死。

▋何謂三角關係

簡單來說,當兩個人無法合作的時候,

為了:
.一爭高下
.緩和衝突
.找人訴苦

我們有可能會把「小三」拉進兩人世界,
讓小三發揮以下作用:

.一爭高下→拉小三為我站台:
「你看「他」也支持我,二比一我贏了」

.緩和衝突→小三負責出包:
「一起罵『他』沒用,我倆就沒事了」

.找人訴苦→找小三當小情人:
「有了這麼好的『他』,我還要沒用的你幹什麼!?」

舉例來說:

▋為我站台

公司開會的時候,
兩人意見不一,
誰也不讓誰。

由於雙方職位、資源都差不多,
誰也贏不了誰。

這時候誰有機會勝出呢?
答案是:可以拉攏盟友的那一位。

這就是為什麼:
有些人吵不過對方,就轉頭要主管「評評理」,
或是「裝可憐」向主管哭訴。

主管就是那個「小三」。
有這麼大牌的「小三」為我站台,還能不贏嗎?

不過,小三不只可以當裁判,有時候也可以當「出氣包」。
特別是在家裡。

▋負責出包

家族治療有一句耐人尋味的話:
「所有的症狀,都有功能。」

意思是:
孩子的憂鬱、焦慮、拒學不一定只是生病。
也有可能是孩子拯救爸媽婚姻的努力。
(當然,是無意識的。)

原理在於:
即使父母的婚姻,再怎麼不順利......
當孩子出事的時候,
大多數父母,會選擇暫時「團結」起來,為了孩子而努力。

你看,這一刻孩子的症狀是不是很有功能?
他像是拿了膠水,把父母裂開的婚姻重新黏好。

別誤會。
我這麼說,並不是要輕看孩子的痛,而是要指出:這些痛,也許正在替家庭完成某種無聲的任務。

在家族治療的理論中,
這類孩子被稱為「代罪羔羊」。

代罪羔羊有兩種:

.不斷惹事生非的「大麻煩」
.總是沒力照顧自己的「小病人」

我們說到了,小孩會用自己的方式,拯救父母的婚姻。

那你知道……
還有哪一種家裡的「小三」,
也在努力保護這個家嗎?

答案是,爸媽的小情人。

▋當小情人

當孩子忠誠於父母其中一方,聽大人訴苦,同情大人的難受。

甚至,會幫媽媽去罵爸爸。或是反過來挺爸爸、不理媽媽時.......

孩子被迫越界了。

他們成了心理學說的「情緒配偶」。
替代父母失落的另一半,滿足,其內心的空虛與寂寞。

這不只發生在家庭。職場也有。

所謂的「辦公室政治」,
很多時候是兩個部門的主管搞不定彼此,
於是分別拉攏底下的人,

當自己人。

▋最後

人多的地方就有江湖,
有江湖的地方,
就會有人結黨成派。

兩個人誰也不誰?
那就拉進第三個人,
讓他來評評理、幫我說話,
或是成為我倆的共同敵人。

我正在寫作的新書《伴侶對話的關係賽局》,
有一系列討論「三角關係」的文章。

像是:
.婆媳關係(與他兒子)
.夫妻之間的教養戰爭
.以及,為什麼三角關係不完全是壞的?
——有時候,這甚至是協助你離開一段有毒關係的好方法。

歡迎加入我的電子報,
回信告訴我,你對這本書的想法
一起參與我的寫書之旅。

【媽寶不是病,痛起來卻要人命】​——究竟兩個大男生聊媽寶,會聊出什麼天翻地覆的東西😂​這次能上《高手私房話》,談談我的書《媽寶心理學》,我真的很開心。因為:​· 其實,我最想寫的,是《男人心理學》· 我想讓男人知道,懂自己一點也不丟臉· 因...
19/05/2025

【媽寶不是病,痛起來卻要人命】

——究竟兩個大男生聊媽寶,
會聊出什麼天翻地覆的東西😂

這次能上《高手私房話》,談談我的書《媽寶心理學》,我真的很開心。因為:

· 其實,我最想寫的,是《男人心理學》
· 我想讓男人知道,懂自己一點也不丟臉
· 因為男人也有說不出口的委屈與難受

——只是我們常用幹話、搞笑來掩護情感

看起來很中二,
其實是在玩捉迷藏。
越躲越遠。

這次能和 Jerry 老師,一起從兩個男人的視角,聊聊「媽寶」這個主題,

我相信,是讓男人們開始理解自己、免於羞愧的第一步。

感謝許景泰-Jerry粉絲團的邀請🙏
歡迎在留言區點擊收聽這集Podcast!

【太善良,就活該被欺負?】——因為,人沒有簡單活著的福份。​心理學家武志紅認為,所謂的「好人」:​. 會為了逃避壓力,而屈從. 透過忍耐,贏得優越感. 閹割自己的力量,以換取和平​這是「好人」求生的策略。卻也讓他滿懷怨恨。​善良的你讀到這,...
18/05/2025

【太善良,就活該被欺負?】

——因為,人沒有簡單活著的福份。

心理學家武志紅認為,所謂的「好人」:

. 會為了逃避壓力,而屈從
. 透過忍耐,贏得優越感
. 閹割自己的力量,以換取和平

這是「好人」求生的策略。
卻也讓他滿懷怨恨。

善良的你讀到這,或許會問:

「難道我要像那些壞人一樣,到處傷害別人嗎?」

其實,你需要的不是變壞。
而是難搞。


▋欺負人,也有成本考量

所謂的難搞,
是讓對方知道:

惹上你,要付出不小的代價。

人性是這樣的:

. 人善被人欺,是因為他好欺負
. 馬善被人騎,是再怎麼踩,他都不會反抗

找人麻煩,也是需要成本的。

一開始,你不知道他會告老師、拿刀刺你,
還是默不作聲。

當他發現搞你,比弄別人容易。
他會一而再、再而三地光臨。

你當然知道這些道理:
要說NO、有界限、尊重自己。

但,為什麼還是做不到呢?

這是因為,我們心中那個害怕衝突的「好人」。

會在關鍵時刻,
阻止我們展現力量。

舉個例子:


▋Don't be nice, be TOUGH.

十年前,從來沒有打過架的我,
去了一堂街頭防身的課程。

兩人對練時,
我的夥伴,
是一位快190cm的肌肉壯漢。

我們要練習的是,
扣住對方脖子上的一條肌肉,
把他摔在地上!

我怕死了。
不是怕他摔我,
而是怕我把他的脖子扭斷。

我害怕展現了力量,
會傷害對方。
甚至讓自己吃上官司。

事實上,
我根本不可能傷害他。

我唯一傷到的,
是為了忍住攻擊性,
而不出手的自己。

後來,壯漢在午休時主動找上了我。
他用英文對我說:

「你太『好人』了。我不是要你兇狠,但要強硬。」
(“You're too nice. You don’t need to be aggressive, just be tough.”)

我很感謝他。
也花了十年思考這個問題:

——好人,為何無法展現力量呢?

武志紅認為有兩個原因:

.擔心弱小
.擔心黑化


▋好人的犧牲

擔心弱小的人,
害怕一旦表達自己,就會被報復。
甚至生命、財產都會遭到破壞。

因此他壓抑自己,
換取安全。

擔心黑化的人,
焦慮一旦說出不滿,就會傷害人。

由於,許多壓抑攻擊性的好人,
內心是很瞧不起「壞人」的。

如果他們因為傷了人,
而變成壞人。

那麼,就會成為自己最討厭的人。

然而,無論擔心弱小或黑化。
「好人」都犧牲了他們生命中,
一件極為重要的事物:

生命力。

攻擊性,
就是生命力。

精神分析學家唐諾.溫尼科特(Donald Winnicott)說過:

「世界上最具攻擊性、因此也最危險的詞語,就是那句:

『我就是(I am)』。

然而,必須承認,唯有真正能夠說出這句話的人,才算是真正成熟的社會一員。」

真正的強大,是擁有力量,
卻選擇不濫用它。

願我們都能,真實又強壯地活著。

【當身體記得,而我們還沒意識到時...】這禮拜很忙,因為我正在參加「身體經驗療法(Somatic Experiencing, SE)」的三年訓練課程。這個階段為期六天,一年會上滿十二天。對我來說,學習 SE 就像學一個全新的語言——我開始練...
11/05/2025

【當身體記得,而我們還沒意識到時...】

這禮拜很忙,因為我正在參加「身體經驗療法(Somatic Experiencing, SE)」的三年訓練課程。

這個階段為期六天,一年會上滿十二天。

對我來說,學習 SE 就像學一個全新的語言——
我開始練習用「身體的感覺」來理解一個人的內在狀態。

那些隱約的酸麻感、不自主的微動,都是通往內心的線索。

尤其是那些「因驚嚇而凍結」的創傷記憶,
往往不是透過語言,而是透過身體被悄悄記住的。



▋我為什麼會去學 SE?

老實說,是一場因緣際會。

一年多前我出了場車禍。
雖然傷口好了,但身體總是
隱約不安、焦躁、易怒…
特別是在和親近的人相處時。

我以為只是工作太累。
直到後來,有位 SE 執行師說:

「有時候,那些突如其來的怒氣,是因為——
那件讓你驚嚇的事,其實還沒過去。」

我半信半疑,於是預約了一次 SE 個案。



▌第一次做 SE,我的感受是:

「我知道重點是身體,但我還是一直想講細節啊!」
車禍發生在哪、救護車怎麼來、保險怎麼處理……

但執行師不斷把我帶回身體,只問一句話:

「當你說這些的時候,身體有什麼感覺?」

我才發現,左半邊整個緊到不行。
更神奇的是,當我一發現這件事,身體竟然自動鬆了。

我打了好多個哈欠,也流了眼淚,
那不是悲傷的淚水,而是「釋放」的淚水。

整整 50 分鐘,我只做了一個動作:

我讓自己轉過身,看向那台高速駛來的小貨車,
然後對它說出一句話:

「你離我太近了。」

沒有劇烈哭泣,也沒有情緒爆炸。
就只是,一個當年沒能完成的身體反應,終於回來了。



▌為什麼這麼神奇?

因為 SE 並不是魔法。
只是讓身體做一件事:

回到「事情發生的那一刻」,
讓記憶與當下彼此連結,然後慢慢釋放。



▋SE 番外篇:學員的我

我們班有 48 人,每天都有三人小組練習,
最奢侈的是——每一組都有一位經驗豐富的助教陪練!

我還記得第一天,助教對我們說:

「你是來這裡練習,不是來表現得完美的。」

這句話讓我勇敢地請教、討論、甚至求救,
從助教的眼睛裡,我看見了自己看不到的東西:

像是微小的解離、體內未放的能量,
還有那些,只有身體才知道的釋放。



SE 是這幾年我參加過最「不計成本」的一門課。
我也正在學習,怎麼讓身體成為一種智慧。

如果你對我的學習之旅感到好奇,
可以留言或私訊跟我說。
——也歡迎加入我的電子報,我會不定期分享

我會持續記錄這段旅程。

【分享一件很糗的事】——我的信,差點死在垃圾桶裡《杯塔讀者》電子報,已經發了快 60 封。過去的開信率大約是 60~70%,我一直很開心,因為這表示每週日 08:00 之後,都有超過一半的訂閱朋友讀過。不過──① 上上個禮拜的信,掉到了 5...
03/05/2025

【分享一件很糗的事】
——我的信,差點死在垃圾桶裡

《杯塔讀者》電子報,已經發了快 60 封。過去的開信率大約是 60~70%,我一直很開心,因為這表示每週日 08:00 之後,都有超過一半的訂閱朋友讀過。

不過──
① 上上個禮拜的信,掉到了 50%
② 本來我不以為意,想說可能是談太多即興劇的事,大家看不習慣
③ 沒想到上禮拜開信率只有 17%

也就是說──你有打開那封信,就是天選之人!

而這還不是最糟的。

‎ ‎ ~~~~~~~ ‎ ‎

那一天,就連我本人,也沒收到我自己寄的電子報。
因為我的信箱,直接把它丟到「垃圾郵件」。

換句話說──
我的信箱認為我自己是詐騙集團,真是魔幻的一刻。

我嚇壞了,上網查了很多資料,接下來做了三個改變:

▋本週的三個變化

① 寄信的 Email 改為:iam@chiachipsy.com
② 請把這封信設為聯絡人,避免未來進垃圾桶
③ 如果你懷疑之前漏看信件:
• 去垃圾郵件夾找一下(掩面)
• 或直接看過去的電子報,連結我放留言區(以前我都不知道有這個功能,抱歉!)

‎ ‎ ~~~~~~~ ‎ ‎

▋但我也會做一件比較不舒服的事:

——手動移除一些很久沒開信的朋友
• 很抱歉,我不喜歡解除好友關係
• 但如果開信率太低,就連我自己的信箱也會覺得我是垃圾信寄送者......
• 那就更難寄到你們手裡了 🙏

▋邁向第100封的路上

如果還有,我們繼續往第100封電子報前進吧。
希望那時候,我還收得到我自己寫的信 😂

完成!我的免費線上演講「如何(不)複製父母婚姻? 」(感謝花蓮縣家庭教育中心邀請)
26/04/2025

完成!我的免費線上演講「如何(不)複製父母婚姻? 」(感謝花蓮縣家庭教育中心邀請)

【可能最後一次,免費聽我講「媽寶」】‎  ‎  —— 線上300人報名了,但這次可能真的封箱了‎  ‎  從 2023 年底出版《媽寶心理學》到現在,我講了快 50 場媽寶講座,從北到南、從線上到線上。‎  ‎  每一場簡報我都保存在同一個...
18/04/2025

【可能最後一次,免費聽我講「媽寶」】‎

—— 線上300人報名了,但這次可能真的封箱了‎

從 2023 年底出版《媽寶心理學》到現在,我講了快 50 場媽寶講座,從北到南、從線上到線上。‎

每一場簡報我都保存在同一個檔案裡,快1000 多頁的 PPT 讓我看見——‎

• 哪些問題最常出現?‎
• 哪些故事最打動人?‎
• 哪些梗,每次一講大家都笑?‎

一路累積下來,我知道:‎

「媽寶」這兩個字,正在從一個人人喊打的髒字,變成了讓人正視華人家庭母子相依、母女糾纏現象的關鍵字。‎

講了一年半,差不多該讓這份簡報休息了。這可能是——最後一次講《媽寶心理學》的公開講座。‎

▍時間:4/19(六)19:00–20:30‎
▍主題:《媽寶心理學》線上免費講座‎
▍主辦:花蓮縣家庭教育中心(我在花蓮念了四年大學,怎麼可能不答應?)‎
▍參加方式:當天直接點進 Google Meet‎ ,就可以了
▍目前已報名:超過 300 人(但還能擠進來)‎

⸻‎

另外還有一場重磅的主題:‎

【如何(不)複製父母的婚姻?】‎

—— 把原生家庭帶進親密關係的你,需要知道的事‎

▍時間:4/26(六)19:00–20:30‎
▍主題:《如何(不)複製父母婚姻》線上免費講座‎
▍內容:我這幾年心理諮商工作「親密關係議題」的核心精華,濃縮在這場‎
▍報名方式:一樣在留言區,歡迎事先報名,當天點進來聽也行‎

接下來,我有新的寫作計劃。‎
可能,就不會再講這個主題了。‎

如果你還沒有聽過我講媽寶,‎
把握這次吧!‎

Address

Taipei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家齊心理師|說故事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Practice

Send a message to 家齊心理師|說故事: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