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天大叔

聊天大叔 Contact information, map and directions, contact form, opening hours, services, ratings, photos, videos and announcements from 聊天大叔, Taichung.

認知心理學博士,臨床心理學及社會工作雙碩士,婚姻與伴侶關係顧問。

提供專業的文字聊天、語音陪伴與關係支持,話題不限,但特別適合以下三種處境:
•經歷情感壓力、外遇創傷、溝通斷裂者
•想找人聆聽、釐清人生議題或內在思緒
•正在考慮婚姻修復或離開前的抉擇階段

服務語言:中文(國語)、廣東話
服務形式:實體面談/線上語音/文字訊息陪伴
歡迎私訊預約。

本服務非屬心理諮商或醫療行為,本人亦未具台灣心理師執照。
所有對話內容保密,涉及危機者將依法律處理。

前陣子有一位太太來找大叔聊天,她說自從丈夫轉了新工作後,壓力變大了,笑容也少了許多。偏偏女兒剛升上中學,適應新生活忙得不可開交,對父親的關心也顯得冷淡。這讓太太既擔心又心疼,於是她問我:「我能怎樣鼓勵丈夫呢?」我給了她兩個簡單的建議:一是善...
11/09/2025

前陣子有一位太太來找大叔聊天,她說自從丈夫轉了新工作後,壓力變大了,笑容也少了許多。偏偏女兒剛升上中學,適應新生活忙得不可開交,對父親的關心也顯得冷淡。這讓太太既擔心又心疼,於是她問我:「我能怎樣鼓勵丈夫呢?」

我給了她兩個簡單的建議:一是善用幽默感,二是建立家人之間的小連結。這位太太很用心。從那天開始,每次丈夫一回到家,她就拉着女兒一起在門口拍手鼓掌,笑著說:「爸爸辛苦了,熱烈歡迎回家!」吃晚餐前,他們會一起說:「能夠一起吃飯真開心。」一個月下來,丈夫的笑容慢慢回來了。就在昨天,他還特意買了一束花送給太太,真誠地說:「有你真好。」

這樣看似微小的舉動,其實正好印證了幾個心理學的重要發現,婚姻專家 John Gottman 曾提到,每一次關心與肯定,都是一筆情感存款,累積下來就能讓關係在困難時期依然保持穩固。Broaden-and-Build Theory 也指出,喜悅、感激與愛等正向情緒能擴展我們的思維,並逐漸建構起長遠的心理與人際資源。換句話說,一句幽默的話語、一個小小的迎接動作,能讓壓力重重的伴侶重新感受到愛與支持,甚至回過頭來更願意回饋家庭。從依附理論的角度來看,這些每天的互動,就是為彼此建立一個安全基地,讓人在被理解與被需要的感覺中獲得力量。

幸福的婚姻並不是靠一次旅行或一場盛大的驚喜來維繫,而是靠每天那些微小卻持續的甜。或許是一句「謝謝」、或許是一個笑容、甚至只是一個眼神,這些都能成為最穩固的橋樑。如果我們願意在日常生活裡,每天都留下一點甜,不僅能讓婚姻更穩固,也能讓家庭氛圍更加溫暖。

#工作後感
#聊天大叔

有一位太太,在婚姻裡做了多年家庭主婦,日子看似安穩,卻早已積累了許多不滿與憤怒。終於她鼓起勇氣,和先生談妥了離婚,但真正要跨出去的那一步時,她卻發現自己陷住了,因為失去了「太太」和「母親」的角色,又還沒找到新的方向,那種迷惘與力不從心,讓她...
10/09/2025

有一位太太,在婚姻裡做了多年家庭主婦,日子看似安穩,卻早已積累了許多不滿與憤怒。終於她鼓起勇氣,和先生談妥了離婚,但真正要跨出去的那一步時,她卻發現自己陷住了,因為失去了「太太」和「母親」的角色,又還沒找到新的方向,那種迷惘與力不從心,讓她懷疑自己到底能不能走下去。

其實,這樣的心境並不罕見,長期把自己放在太太或母親的角色裡,會讓人把自我價值綁死在家庭裡,當角色被抽離,就容易陷入角色身份危機(Role Identity Crisis),她當初靠著憤怒推動自己離婚,但憤怒是一種短期能量,當激情退去,新的支撐還沒建立,自然就會感到虛空。這也是一種存在焦慮(Existential Anxiety),當熟悉的世界瓦解後,人會問:「那我現在是誰?我還能往哪裡去?」

要走出來,並不是要立刻規劃好整個人生,而是允許自己從小地方開始。心理學家班杜拉提到的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其實就是一點一點累積的。或許只是報名一門課、恢復以前喜歡的興趣、試著做些小兼職或志工,這些小小的步驟都會提醒你,你還有力量,你不是只能困在原地。同時,也要把原本推動自己的憤怒,慢慢轉換成對自由和成長的渴望。我常引用Victor Frankl意義療法的信念鼓勵案主,人生的意義往往不是發生了什麼,而是人如何選擇回應,離婚並不是故事的結局,而是重新拿回筆,開始書寫新篇章的機會。

如果也有其他女士和這位太太一樣,覺得自己好像沒有角色、沒有方向,請不要急著責怪自己,這不是軟弱,而是人生在轉彎。需要的不是更多責任,而是更多探索,找到自己的支持網絡,不管是朋友、社群,還是專業的幫助,讓自己在重新站起來的過程中,不再孤單。一個女人的價值,絕不只是某人的太太或某人的媽媽,每個人都值得擁有屬於自己的故事,勇敢向前走,或許一開始只是小小一步,但那一步,會帶自己走向更大的自由。

#工作後感
#聊天大叔

她已經四十出頭,歷經兩段婚姻失敗,也育有一個孩子。旁人原以為,她應該在一次次受傷後學會謹慎,然而事實卻恰恰相反。最近她在網路上認識了一名男子,對方衝動、缺乏照顧他人的能力,兩人甚至還停留在初步認識的階段,她卻不顧親友勸阻,急切地想投入愛河。...
09/09/2025

她已經四十出頭,歷經兩段婚姻失敗,也育有一個孩子。旁人原以為,她應該在一次次受傷後學會謹慎,然而事實卻恰恰相反。最近她在網路上認識了一名男子,對方衝動、缺乏照顧他人的能力,兩人甚至還停留在初步認識的階段,她卻不顧親友勸阻,急切地想投入愛河。這樣的情境讓人不免疑惑:為什麼有些人明明經歷過傷痛,仍然在愛情面前毫無抵抗力?

在心理學的脈絡裡,這樣的現象往往與依附模式、愛情成癮,以及自我價值感低落有關。成長經驗如果缺乏安全感,會使人形成焦慮型依附,他們對愛情有極強烈的渴望,害怕孤單,更害怕被拋棄。即使一次次失敗,內心仍舊期待下一段愛情能帶來安慰,這種渴望往往凌駕於理智之上。另一方面,愛情成癮的機制也可能在其中發揮作用。心理學觀察發現,有些人會對戀愛的激情上癮,就像有人對賭博或購物上癮一樣。熱戀所帶來的多巴胺與腦內啡,像是一劑麻醉劑,讓人暫時忘卻孤單與痛苦。一旦嘗過這份甜蜜,便會急著追尋下一次的刺激,即使明知對方不合適,仍難以抽身。

更深層的原因,往往與自我價值感有關。當一個人歷經多次感情失敗,心底可能逐漸形成「我不值得被愛」的隱性信念。這種信念反而會驅使她更加渴望從愛情中尋求肯定,於是容易陷入不健康的關係,甚至不自覺地重演舊有的模式。長久下來,愛情成為她自我認同與情緒調節的唯一依靠,也難怪旁人眼中理應保持距離的對象,在她看來卻成了非投入不可的機會。

如果你也想知道自己是否存在類似的傾向,可以先試著問自己幾個問題:當你陷入戀愛時,是否會很快投入,甚至無視旁人的提醒?是否明知對方不合適,卻難以停止來往?在一段感情結束後,你是否急於尋找下一段,以避免孤單?你是否經常把愛情放在工作、家庭或自我成長之前,把伴侶理想化為唯一能帶來幸福的人?如果你對這些問題大多數都回答「是」,那麼你可能正經歷某種程度的愛情成癮,值得留心並加以反思。

那麼,如何才能逐漸增強自己對愛情的抵抗力,不再一頭栽進去?首先,需要練習從愛情之外找到自我價值,例如在工作上的肯定、在興趣中的滿足、在友誼裡的支持。其次,為自己設定一段觀察期,至少給彼此三到六個月的時間,去看清對方是否真的適合,而不是在激情中急於做出承諾。更重要的是,試著分辨自己在愛情裡尋找的究竟是伴侶,還是只是藉由對方來逃避孤單。如果這些問題難以釐清,尋求心理專業的協助,可能會讓人更快找到答案。

戀愛本是一件美好的事,但若愛情一次次成為讓人跌倒的陷阱,就意味著我們需要停下來看看自己內心的缺口。與其急著找到下一段,不如先學會好好愛自己,因為唯有在自我價值穩固的基礎上,愛情才有可能真正帶來幸福,而不是不斷地重演傷痛。

#工作後感
#聊天大叔

我明明給ChatGPT同一張照片,為什麼會生成了兩個完全不像我的我?我沒那麼老也沒這麼年青好嗎?😑好吧,不發廢文,還是來說一下心理學理論,人對自己的外貌、年齡感、氣質會有一個內在的自我圖像,這通常是經過長年累月建構的。例如我心中知道自己...
08/09/2025

我明明給ChatGPT同一張照片,為什麼會生成了兩個完全不像我的我?我沒那麼老也沒這麼年青好嗎?😑

好吧,不發廢文,還是來說一下心理學理論,人對自己的外貌、年齡感、氣質會有一個內在的自我圖像,這通常是經過長年累月建構的。例如我心中知道自己沒有那麼老、也不是那麼稚嫩。當生成圖像和這個自我圖像有落差時,大腦會自動產生一種不一致感(incongruence),讓我感到抗拒。這和Carl Rogers的自我理論有關,當外在呈現和自我概念不符,就會引起不舒服甚至排斥。而抗拒其實也是一種防衛,當作品顯示的太老或太年輕,就觸動了對年齡、形象、社會評價的敏感。心理上會啟動否認(denial)或投射(projection):「這不是我」「AI亂畫」,以減輕被誤解或醜化的威脅感。

佛洛伊德和後續的人格理論也提及,我們心中有一個理想我(ideal self),它代表我們希望自己是什麼樣子。當生成圖像呈現的形象偏離這個「理想我」,就容易引發反感。換句話說,有抗拒感是理想我被侵犯的反應,也所以,抗拒心態只是因為我有穩定的自我概念,我還是那個文質彬彬只有七十公斤的聊天大叔。

#實際是八十四公斤
#聊天大叔

休息了好幾天,聲音開始回來了,儘管身體未完全回到理想的狀態,還是決定明天開始復工,畢竟每天都有預約,不能要大家一直延後一直等。偏偏今天到了晚上就覺得特別疲倦,甚至什麼也不想做。當然我自己心裏明白,這並不只是體力問題,跟心理也是息息...
08/09/2025

休息了好幾天,聲音開始回來了,儘管身體未完全回到理想的狀態,還是決定明天開始復工,畢竟每天都有預約,不能要大家一直延後一直等。偏偏今天到了晚上就覺得特別疲倦,甚至什麼也不想做。當然我自己心裏明白,這並不只是體力問題,跟心理也是息息相關。

休息時,生活節奏掌握在自己手裡;復工代表要回到規範與責任中。控制感下降時,大腦會釋放壓力荷爾蒙,讓人感覺倦怠,好像在提醒自己要省點電,準備迎戰。心理學裡有個概念叫恢復–需求不平衡(Recovery–Demand Imbalance ),當休息還沒完全補回之前,外在需求又壓上來,就容易覺得疲勞。這並不代表自己不行,而是身體在提醒需要循序漸進地適應。內心可能同時存在兩股拉扯:想回到正常生活,卻又依戀自由與休息。這種認知失調,會轉化成身體的疲倦,好像在說:「我還沒準備好啊!」簡單來說,就是矛盾。

再說,人在面對即將來臨的挑戰時,會自動心理預演,例如想像明天的待辦、人際互動、可能的壓力。雖然還沒開始上班,但心裡早就跑了一場馬拉松,自然會感覺特別累。所以在這個復工之前的晚上,我用AI做了張自拍照,讓自己笑一笑,幫自己打打氣。

#聊天大叔

在實務工作中,有時會遇到一些婚內出軌的女士,她們的丈夫其實沒有什麼問題,很疼她們、願意分擔家務,也有儀式感,當然總會有一些生活習慣和興趣上的差異,沒法做到100分,但這些女士就是往往會在意那些不完美之處。這種女士個性通常都是比較壓抑的,不太...
07/09/2025

在實務工作中,有時會遇到一些婚內出軌的女士,她們的丈夫其實沒有什麼問題,很疼她們、願意分擔家務,也有儀式感,當然總會有一些生活習慣和興趣上的差異,沒法做到100分,但這些女士就是往往會在意那些不完美之處。

這種女士個性通常都是比較壓抑的,不太願意溝通,於是心裏會產生很多小劇場,然後就被工作上遇到的上司或同事乘虛而入,發展婚外情,甚至是發展多段有性無愛的關係。其中一位即使被遺棄了,只要外遇對象一勾手,又會乖乖聽話的回到對方床上,有時連自己都覺得犯賤,卻又解釋不來。

在這些女性身上,我們經常看到一個現象:表面滿足、內在空虛。她們的丈夫看似沒有問題,甚至在他人眼中是典範的伴侶;但在她們內心深處,卻存在著一張無人坐的情感空椅子,這張椅子代表的是被深刻理解、被主動關注、被無條件接納的渴望。這不是丈夫做得不夠,而是這份空缺根本早於婚姻之前就已存在,多數源自原生家庭經驗。

有些女性自幼被教育要壓抑感受、避免衝突,久而久之形成一種乖巧型壓抑人格,她們懂得取悅、懂得適應、懂得犧牲,但卻不懂得怎麼表達需要、設定界線與為自己發聲。當婚姻中出現難以言說的情感失衡時,她們選擇忍耐而不是溝通,轉向內心幻想來補償未被滿足的部分。而這些幻想,一旦遇上了外界的投射對象,如關注自己的上司、理解自己的同事,便迅速點燃壓抑已久的情感需求,轉化為外遇行為。這不是單純的慾望驅動,而是情感喚醒效應(Emotional Reawakening Effect),讓她們產生一種終於被看見的錯覺。

這種女性的反覆沉淪,甚至明知對方不愛自己、被玩弄也甘願回頭,很可能涉及以下幾個心理機制:

一、創傷連結(Trauma Bonding)
外遇對象往往提供間歇性強化:忽冷忽熱、時遠時近。這種不確定性的獎賞,讓人產生上癮行為模式。即使對方不珍惜她,只要給予一點溫度,她就會像孩子般回到熟悉的位置。

二、自我價值缺失與自我厭惡
她們內心深處有個信念:「我不值得被真心愛」、「我是有缺陷的」。因此當關係破裂時,反而不怪對方,而是強化了對自己的否定:「我果然不配」、「是我做錯才會被拋棄」。

三、依附創傷(Attachment Trauma)
她們可能在早期關係中就形成了焦慮依附或混亂依附模式——在渴望親密的同時,又對穩定親密感到恐懼,於是傾向選擇那些不會真正靠近的人。

面對這個問題的女士要幫自己走出來,真正需要的修復不是挽回婚姻,也不是斷開外遇,而是重建與自己的連結。以下是一些具體建議:

1. 開始覺察而非自責
請停止用「犯賤」、「沒用」、「不配」這些話傷害自己。這些行為並非代表妳不道德,而是反映了一種情感飢渴與內在錯亂的求救訊號。練習情緒書寫,把「我為何會這樣做」轉化為「我真正需要什麼」。

2. 重建內在對話,停止小劇場
試著每天花五分鐘對自己說話,具體書寫內心的小劇場,再反問:「這是真的嗎?這是唯一的解釋嗎?我還可以怎麼看待這件事?」

3. 找回聲音,開始小小表達
與丈夫的對話不必一開始就觸及深處,可以從日常生活中開始練習表達:「我今天有點累,可以幫我泡杯茶嗎?」這種練習是幫自己重建自我價值的橋梁。

4. 找一位可靠的第三者支持
不論是心理師、諮商師,或是真誠關心你的朋友,建立一個不批判你、能承接你脆弱的空間,會是自我修復的起點。

5. 建立「自我回家路徑」
每當妳想要主動聯絡外遇對象前,先停下來,問自己三個問題:
—我此刻感到空虛或孤單的部分,能不能用別的方法照顧?
—他真的理解我,還是只是給我短暫的逃避?
—如果我是我最愛的女兒,我會允許她這樣對待自己嗎?

這些婚內出軌的女性,不是壞女人。她們只是太早學會壓抑,太晚才開始渴望。她們不是不忠於婚姻,而是太久沒忠於自己。唯有勇敢回頭擁抱自己,才能斷開對他人虛幻的依戀,把我想要愛變成我值得被愛,真正走出那個看似熱烈、實則掏空的深淵。

#工作後感
#聊天大叔

工作太繁忙,平時看電影,我要像追劇那樣分幾次看。但因為正在休養,今天早上一氣呵成的在Netflix上看了《婚姻故事》(Marriage Story),電影情節很簡單,講述一對分別想要住在LA和New York的夫婦,因為多年來的溝通不良、潛...
07/09/2025

工作太繁忙,平時看電影,我要像追劇那樣分幾次看。但因為正在休養,今天早上一氣呵成的在Netflix上看了《婚姻故事》(Marriage Story),電影情節很簡單,講述一對分別想要住在LA和New York的夫婦,因為多年來的溝通不良、潛藏着對對方的不滿,最後選擇了離婚,一開始時希望以和為貴和平分開的,但當兩個人的關係扯上了其他人,如:律師、第三者等,就變得越來越複雜⋯⋯

對於故事情節,大叔一點不意外也不陌生,因為我每天的工作就是陪伴不同的人去面對婚姻問題,甚至離婚程序。婚姻是可能是磨人的,但離婚也不容易,特別當進入法律程序之後,一切就變得更難以收拾,為了贏訴訟監護權撫養費,雙方律師會把最難看的東西都拿出來,在庭上攻擊對方,經歷過這樣的洗禮,一般夫妻是很難在離婚後當回互相尊重的朋友,甚至一起陪孩子的,最後受影響的還是小朋友。

電影沒有耍狗血式的煽情,卻結結實實地描述了一段婚姻如何從平穩走向結束,其中一場夫妻二人歇斯底里的爭執戲,丈夫失控地痛罵妻子說:「我每天起來都希望你交通意外而死。」最後卻失聲跪地痛哭,然後妻子前去安慰⋯⋯實在拍得非常好,充分表達了夫妻那種愛恨交織的相依關係。編導也沒有因為這樣而把故事扭向二人復合及和好的方向,訴訟還是繼續下去,二人亦都成功離婚了。

導演一開場用調解員要求二人讀出愛對方什麼的信來作為引子,提醒主角很多夫妻在開展離婚的時候,都是因為忘記了當初的愛和快樂,可惜女主角當時不願意讀出,到差不多最後一幕時,丈夫才從兒子的房間偶然地讀到信的內容,結果他和前妻都哭了,但婚已經離了,這種首尾呼應,大概是編導想要問觀眾一個問題:「如一開始雙方有去讀那封信的話,情況會不會就不同了?」不過我認為導演最後還是安排了一個留白的結局,因為夫妻二人的態度都改變了,而且還關心對方,說不定還是有以後的。

大叔認為這套電影很適合想要離婚或正準備訴訟的朋友去看,看完之後,或者能令你多一份思考,如何選擇最適合的處理方法。

#大叔看戲
#聊天大叔

那一夜之後農曆七月,是傳說中鬼門大開的時節,街頭巷尾開始瀰漫起那股說不清的氣息。宮廟開始排香案、戲台搭起紙人紙馬,連平時不信鬼神的人,也會不自覺地收斂笑語,生怕招惹了好兄弟。去年,就有一位習慣晚上才開工的香港計程車司機來找大叔視訊聊天,分享...
07/09/2025

那一夜之後

農曆七月,是傳說中鬼門大開的時節,街頭巷尾開始瀰漫起那股說不清的氣息。宮廟開始排香案、戲台搭起紙人紙馬,連平時不信鬼神的人,也會不自覺地收斂笑語,生怕招惹了好兄弟。去年,就有一位習慣晚上才開工的香港計程車司機來找大叔視訊聊天,分享他不能解釋的經歷,希望處理遺留下來的恐懼。

阿信的故事,從一副破眼鏡開始:「大叔你相信我,我從來不是迷信的人,但那晚……真的太詭異。」是位四十多歲的計程車夜班司機,性格實在、話不多。當晚開工前他眼鏡不慎摔破,打算第二天才去配,所以便隨手拿起老父遺下來的老花眼鏡湊合著開車,不知是否這個原因,當晚便怪事連連。

第一趟,去的是郊區的某家醫院;第二趟,是殯儀館外的一對老夫妻;第三趟,是一間沒有招牌的長照中心,乘客上車不發一語,下車時還留下一股說不出的異味。但最讓他魂不守舍的,是最後一單。「我看到一家三口急急忙忙上車,先生背著太太,她肚子很大,小女孩在旁邊牽著她裙子。」他說,「我看他們那麼趕,就好心安慰說,別擔心,很快到醫院了。還笑著問,肚子裡是男是女。」
那位男乘客皺眉冷冷回道:「男的。」
「哇,那真好,一子一女,剛好一個『好』字。」
誰知,那男人忽然變了臉色:「什麼東西?我們才懷第一胎!」
這句話讓阿信渾身發毛,他猛地踩了煞車,差點撞上前方的護欄。回頭一看,那女孩還是坐在太太身旁,低頭不語。送到醫院後,他確認那對夫妻安然進了產房,但車門一關,那小女孩卻不見了。當晚,他失眠到天亮。

從那天起,女孩的身影一再出現在他夢中。每次都坐在副駕駛座,雙手抱膝,頭低低的,黑髮遮臉。他開始失眠、緊張、害怕夜晚,甚至開車時聽見空無一人的座位傳來咳嗽聲。「我去找了師父,燒符、拜拜、貼符紙……該做的都做了,還是夢到她。」他苦笑說,「說出去人家以為我瘋了,看了醫生他指我有幻覺、壓力大,叫我吃藥,但我不是那種會胡思亂想的人啊。」

終於在妻子介紹下,他找上了大叔,聽完他的故事,我沒有急著肯定或否定他的經歷。對我來說,有沒有靈體存在從來都不是處理這種個案的焦點,重點是這段經歷對他產生了什麼影響?從臨床角度來看,阿信的情況很接近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根據 DSM-5 的定義,PTSD 並不限於經歷重大事故,也包括「目睹讓人感到極端恐懼或無助的事件」。阿信那晚雖未見血光,但那種強烈的違和感與不可解的驚嚇,完全符合創傷經驗的特質。

此外,他在事後出現了典型的創傷反應,包括:重複夢境(Re-experiencing),夢見女孩的影像;過度警覺(Hyperarousal):夜班開車時容易緊張、敏感;逃避傾向(Avoidance),開始想換工作、避免開夜車;還有認知扭曲(Negative cognitions),懷疑自己是否被纏上了。這些症狀如不處理,可能會發展成長期的焦慮、失眠,甚至憂鬱狀態。於是,我開始陪他逐步拆解恐懼背後的心理結構。

第一步,是事件重整,透過敘事治療(Narrative Therapy)的技巧,我引導他完整說出那晚的所有細節,包括氣味、聲音、感覺,甚至是那女孩的表情。我們用外化技巧把那個女孩作為一個象徵來看待,她是不是也代表了他某種內心的焦慮?某段未被處理的記憶?某個他曾經忽略的傷口?接著,我們進入意義重建,我問他:「你覺得那女孩來找你,是要害你,還是讓你記住些什麼?」他想了很久,說:「……我不曉得,但我真的很怕……萬一她是被我害死的?」我們探索了他內心深處的責任幻想,這其實是一種創傷後常見的認知偏誤,將非自身可控的事件,錯誤地歸咎於自己(self-blame)。

於是接下來,我引導他進行身心調節練習,他學習用呼吸、冥想、寫日記等方式處理驚嚇與緊張的情緒。我還請他在車內放一小塊檀香木或他喜歡的香味,幫助他建立安全感儀式,最後,我們做了一個儀式性的行動他寫了一封信給那位女孩,信的內容大概是:「你不是怪物,也不是不祥之物。如果你真的存在,我想你只是迷路了,就像我那晚迷失在恐懼裡一樣……」幾週後,阿信的夢不再出現了。他開始重新開夜車,雖然還會想起那天的事,但已經不再驚慌。他說:「可能真的是我自己嚇自己,但說真的大叔,有你這樣陪我釐清,真的有差。」

很多年前,我還在美國工作,一切以科學作依據的年紀,有一次我做了一個夢,一位在去世之前曾讓我陪伴的華人囚友回來跟我道謝,對我說我的角色,其實也像是幫人渡河的擺渡人,提醒我以後不一定要證明那河裡有鬼還是有魚,只要知道有些人是真的被那條河困住了就好。這個夢,在我的實務工作上成為了很重要的啟發。阿信囗中的女孩到底是幻覺還是靈體,我不知道,但我知道一件事,阿信最後走出了陰霾,這樣就夠了。

#聊天大叔

康復了之後應該沒有時間寫這些,趁現在還沒能說話,跟大家分享一下之前到東京旅遊的點滴。這是位於台場 DiverCity內的哆啦A夢未來百貨公司,當然,售賣的貨品並不是來自未來的,不過當中設有一個叫做未來郵局的郵件服務區域,客人可以在這裡選購專...
06/09/2025

康復了之後應該沒有時間寫這些,趁現在還沒能說話,跟大家分享一下之前到東京旅遊的點滴。這是位於台場 DiverCity內的哆啦A夢未來百貨公司,當然,售賣的貨品並不是來自未來的,不過當中設有一個叫做未來郵局的郵件服務區域,客人可以在這裡選購專屬的哆啦A夢主題明信片,寫下想說的話,然後透過這裡幫你寄送這封信去未來某個指定的日期,寄給自己或朋友,是相當有趣又有紀念性的體驗,大家如果剛好到那邊旅遊,有興趣的話也可以一試。不過老實說,如果真能夠穿越時空的話,我情願能夠寫信給以前的自己,你們呢?


#大叔遊記
#聊天大叔

一輩子溫柔有一種溫柔,是一輩子的,不受時間、距離、身邊人和事甚至世界變遷所影響,隨時隨在,只要想起,就可以掌握,就可以回到最初那份純粹。他跟她相識在大學時代,一個生於在台灣長於香港的窮家男生和一個生於富裕家庭的日本女生,不若而同到洛杉磯留學...
06/09/2025

一輩子溫柔

有一種溫柔,是一輩子的,不受時間、距離、身邊人和事甚至世界變遷所影響,隨時隨在,只要想起,就可以掌握,就可以回到最初那份純粹。

他跟她相識在大學時代,一個生於在台灣長於香港的窮家男生和一個生於富裕家庭的日本女生,不若而同到洛杉磯留學。那年代,全世界男人對日本女生都有一種奇怪的幻想,所以在迎新營中,她被騷擾戲弄,他卻站出來用更誇張的方式吸引了大家的注意,成功拯救了她,自此,便展開了彼此的初戀。

四年的大學生活如幻似詩,他們寫下了無數永遠不會忘記的青春記憶,包括到醫院偷看別人的初生嬰兒、到陌生人的告別式思考人生哲理、參與精靈見面會探索另一個世界、偷跑進已荒廢的教堂模擬婚禮等等⋯⋯那時侯,他們都深信有一天,會有真正屬於二人的婚禮。

畢業之後,因為捨不得分開,他以報讀學士後文憑為名取得居留日本的資格,隨著她回到東京。在課堂上,他竟然認識了一個在歌舞伎町混飯吃的小混混,彼此又出奇地投緣,他也為了兼職賺錢,而跟對方一起工作,沒料到就像滾雪球的慢慢失控,後來更闖下彌天大禍,傷害了很多很多人,當然也包括她。分手的時候,她說:「我從來都沒有恨你,我只恨回來日本之後,那些出現在我們身邊的人。」

分開後,他們約定互不干擾,他隻身回到紐約繼續升學,渡過了一段自我放逐的日子,她則忍痛在日本開展新生活,各自在心理專業的路上發展,後來,二人都成為了臨床心理學家。每一年,他們只會聯絡兩次,就是在彼此的生日送上簡單的祝福,也沒有太多的對話,沒有分享近況,就像是一種默契,一直維持。

再一次見面,彼此已經三十出頭,他再次踏足東京,為的是出席她的婚禮。當她向他提出邀請時,他想也沒有想就答應了,因為他知道她希望自己人生最快樂的一刻,能有他見證。那一天的她非常漂亮,笑容充滿幸福,他也演好配角的角色,衷心送上恭喜,她一如以往溫柔地說:「你不用再為我的幸福負責了,你可以好好去愛了,你也要幸福喔!」

他實在無法明白,她怎麼知道分手之後,他真的再沒法好好愛上一個人,但這句話,這場婚禮,就像解開了他內心的枷鎖。幾年後,他也戀愛和結婚了,她卻沒應邀出席他的婚禮,很多年後他才知道,因為那時侯她正在進行離婚的訴訟。他是有遺憾的,為什麼自己不能再等一下?於是,緣份又再輕輕擦過。後來,他也跟太太生下了女兒,專心一致當好丈夫和好爸爸,與她只繼續保持一年兩次的祝福和聯繫。

時間過得很快,轉眼間,他們都四十八歲了。這次他帶著女兒和母親到東京旅遊,本來也沒有想過打擾她,沒想到她因為透過社交網站得悉他在東京,而主動相約。對上一次見面,已經是八年前共同朋友的告別式上,那天晚上彼此雖然有到居酒屋聊天,卻沒心情談情說愛。能夠像這夜一樣輕鬆地單獨碰面,二十幾年來是第一次。

台場的夜景依然優美,但彩虹橋下早已經沒有木村拓哉和松隆子,一如他和她也一樣,已經不是那對天真爛漫的小情侶了。他們漫步在海濱公園,談年青時候的回憶,談這些年各自的經歷,就像跳著命運圓舞一樣,他們都經歷不同的離合,最後又回到對方的面前。

分開之前,她問他:「你現在活得快樂嗎?」
他笑說:「很快樂啊!」
她轉過身來,用雙手捧著他的臉,疼惜地說:「你還是那個喜歡守護著全世界的男生,還是那樣自律和只會照顧別人。你要記得喔,不管你是誰,你在哪裏,你做了什麼沒有做什麼,也有我一直守護著你的。」
他終於失守了,眼淚不斷的湧出來,這種雙手捧臉的安慰方式,是小時候母親最常用的,他只告訴過她一次,她至今仍然記得。於是,他哭著說出真心話:「我很想你,我也很想念從前的自己,想念那時候的我們⋯⋯」
「那時候的我們還在喔,你試著閉上眼睛,就會看到他們在平行時空裏幸福快樂的生活著。」
然後,他們也閉上眼睛,相擁而泣,久違了超過二十年,他和她終於能重新感覺對方的溫度。

道別前,他們經過戀人鎖景點,情侶會在這裡掛上象徵愛情的鎖頭,再把鑰匙丟掉,寓意愛情永恆。他和她停下來看了一眼,交換了一個會心微笑,然後繼續往前走,因為他們都知道,不需要永遠鎖在一起的愛才是恆久而真實的愛,有一種溫柔,是一輩子都不會被取代的,更能穿越人生。

#生涯にわたる私への献身に感謝します
#聊天大叔

一位年輕的太太發現先生又再出軌了,這已經不是第一次,出軌對象是同一人,幾年來,丈夫只要在婚姻關係中有壓力就會跑去找那個女人,而每次女人都會發信息向太太示威,說他們有多快樂和纏綿。最近,丈夫甚至一聲不響地拋下她和年幼的兒子搬走了,跟外遇同居去...
06/09/2025

一位年輕的太太發現先生又再出軌了,這已經不是第一次,出軌對象是同一人,幾年來,丈夫只要在婚姻關係中有壓力就會跑去找那個女人,而每次女人都會發信息向太太示威,說他們有多快樂和纏綿。最近,丈夫甚至一聲不響地拋下她和年幼的兒子搬走了,跟外遇同居去,即使如此,太太還是不願意離婚,請我跟先生好好談,希望能找出背後的原因,引導他浪子回頭。我也跟丈夫談過兩次,發現他個性自我中心、幼稚、缺乏同理心和責任感,要救回來,實在是談何容易。迫於無奈地,太太找婆婆提出控訴請求幫助,但婆婆竟然反勸她說:「如果你不想離婚,就不要在意他在外邊跟誰一起了,這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太太聽了之後,竟然猶豫了,心想難道這就是應該的選擇?

如果只是用愛情盲目來解釋這位太太的心態,是未免太過簡單。事實上,這樣的困境往往牽涉到更深的心理機制:創傷連結(Trauma Bonding)與認知陷阱(Cognitive Traps)。

創傷連結:間歇性增強的牽引
在親密關係的背叛裡,最容易被忽略的一點是間歇性增強(intermittent reinforcement),丈夫對太太時冷時熱,絕大部分時間是冷漠、逃避甚至殘酷的,但偶爾,他會出現短暫的好,通電話裡多了幾句關心,一次回家時態度溫柔一些,甚至在太太最絕望時說:「我其實還是愛你的。」對外人來說,這些舉動微不足道,甚至只是場面話;可對長期匱乏愛與安全感的太太來說,卻像是在沙漠裡獲得一口水,瞬間滋養了全部的期待。這正是創傷連結的核心,在高度不確定與痛苦中,偶爾出現的短暫溫情,會讓人上癮般難以抽身。因為大腦記住的不是長期的痛苦,而是那幾次甜美的止痛,於是她會更加努力、更加卑微地等待下一次回應。這就是為什麼,即使明知外遇重演,太太仍舊選擇留下,因為她被偶爾的好強化了,深信下次也許還能換回幸福。

認知陷阱:心裡的三個枷鎖
除了創傷連結,太太的思考還被幾個典型的認知偏誤困住。這些偏誤就像一層層鎖鏈,把她困在原地。

1. 沉沒成本(Sunk Cost Fallacy)
婚姻已經走過多年,她付出了青春、情感、甚至還有孩子。這些投資在她心裡形成一種「不能白費」的壓力。於是,她不斷告訴自己:「再忍一忍,或許就能守住家庭。」沉沒成本讓她難以接受現實:其實繼續投入,換來的只可能是更深的傷害。

2. 希望偏誤(Optimism Bias)
每次丈夫暫時回頭,或在爭吵後低聲說幾句軟話,她都會心懷期待:「這次也許真的不一樣。」這種希望偏誤讓她把偶爾的片段,誤認為是整體走向的改變。殊不知,這樣的「希望」更像是海市蜃樓,不僅不能引領她走出困境,反而讓她一次又一次陷入等待。

3. 責任混淆(Misattribution of Responsibility)
當丈夫出軌,她反而會責怪自己:「是不是我不夠體貼?是不是我沒有滿足他的需要?」這就是責任混淆,把對方的選擇錯誤轉嫁到自己身上。長久下來,她的自尊被侵蝕殆盡,甚至開始相信自己應該承受這一切。

再加上婆婆對太太說:「如果你不想離婚,就不要在意他在外邊跟誰一起了。」這句話表面上像是一種勸和,但其實是一種正常化背叛的訊息。當家庭系統裡的長輩把越界行為合理化,太太會更難維持自己的判斷,因為她的孤立感被放大:連婆婆都這樣說,那是不是自己太天真?這正是家庭治療(Family Therapy)大師Murray Bowen 的所提出的三角化理論(Triangulation),丈夫把壓力丟給第三者,婆婆再把壓力丟回太太,於是整個系統穩住了,唯一付出代價的就是太太。若她接受這樣的邏輯,婚姻或許還存在,但她就會從此失去自尊與安全感。

由於太太仍舊不願離婚,所以我建議她不如設立一個清晰可驗證的框架,避免再次掉入情緒化的等待裡,我常會向當事人提出一個九十天觀察協議,讓她看清丈夫是否真的願意回到婚姻。

1.立即斷聯並透明化
與外遇對象完全無接觸,包括刪除聯繫方式、共同確認通訊紀錄、甚至需要第三方專業見證。若丈夫連最基本的切斷都做不到,就沒有談的必要。

2.責任復位
婚姻不只是愛情,而是責任。九十天內,丈夫必須展現穩定的共同育兒、經濟分擔與家務參與。不是說說而已,而是具體落實。

3.修復性補償
包括參加伴侶治療、個別心理治療、性病篩檢與健康檢查。這些都是對太太最基本的保障與尊重。

4.外部支持
太太也必須同時建立自己的支持系統,包括朋友、專業協助,甚至經濟獨立。婚姻的修復,不能再單靠相信他會改,而要靠自己建立後路。

5.明確後果。
在協議開始之前,就要白紙黑字寫清楚:如果他破戒,後果是什麼?例如啟動法律諮詢、重新調整監護安排。這不是威脅,而是對自己底線的保護。

九十天結束時,觀察的不是他說了多少甜言蜜語,而是他在行為上的可驗證證據,如果這些條件無法滿足,太太就要勇敢承認:不是她不努力,而是對方選擇不回來。

其在人生的分岔口上,沒有一個選擇是可以肯定完全沒有遺憾的,留下來可能後悔,離開也可能後悔。但所謂比較不會後悔的選擇,往往是那個忠於自己價值與界線的選擇。這位太太需要明白,她不是在跟第三者競爭,而是在決定要不要繼續允許自己被反覆羞辱。她要學會把焦點從他會不會回頭轉向自己想要怎樣的人生。孩子需要的是一個有力量的母親,而不是一個被困在無盡等待中的女人。

最後我想送她和所有在相關困境朋友的一句話,真正的勇敢,不是堅持不放手,而是當愛已經不再尊重你時,你還能選擇善待自己。 當你不再糾結於丈夫或外遇對象的行為,而是為自己設下界線,答案就會慢慢浮現。

#工作後感
#聊天大叔

謝謝大家對大叔和小翹的關心,我們都仍在接受治療和努力康復之中,她咳嗽頻繁、體溫仍不穩(但沒有高燒),我則是支氣管發炎導致聲音沙啞,可能要等四、五天才能恢復正常說話。這對一個用聊天維生的人來說,實在是無奈之極的事,但沒辦法,生病了就只能休息,...
05/09/2025

謝謝大家對大叔和小翹的關心,我們都仍在接受治療和努力康復之中,她咳嗽頻繁、體溫仍不穩(但沒有高燒),我則是支氣管發炎導致聲音沙啞,可能要等四、五天才能恢復正常說話。這對一個用聊天維生的人來說,實在是無奈之極的事,但沒辦法,生病了就只能休息,也再次為受影響的朋友說句抱歉。

沒法講話,未來幾天就多寫文章好了。我今天在想,有什麼心理學理論是鼓勵人在病榻中可以樂觀應對、看見希望的。心理學中有個創傷後成長(Post-Traumatic Growth)的概念,強調人在面對逆境或病痛時,不只是被動承受,還可能因此發現生活的新意義。也許康復的過程很慢、很煩人,但正是這樣的低谷,提醒我們平日的聲音、呼吸、甚至一口順暢的笑聲,原來都是值得珍惜的禮物。另一個理論是希望理論(Hope Theory),由心理學家 Snyder 提出。他認為希望並非單純的盼望好事發生,而是一種路徑思維與動機思維的結合,換句話說,即使現在身體不適,我們仍能思考要怎麼走向康復?我又有什麼資源或方法能幫助自己?這種積極尋找路徑的心態,就是希望的實踐。

我想,病中或許就是一個慢下來的契機,當我們被迫停下腳步,不再拼命追趕工作和日程,就更能感受到家人的陪伴、朋友的問候,以及自己仍然能夠去呼吸、去感受的力量。心理學家 Frankl 曾在‘’Man’s Search for Meaning‘’一書中這樣說:「人生的意義,不在於發生了什麼,而在於我們選擇如何回應。」所以,即使身體還在不舒服,我也希望用文字的方式,和大家一起練習回應病痛,用一份溫柔的堅持去迎接康復的到來。

#寧願自己生病也不想女兒受苦
#聊天大叔

Address

Taichung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聊天大叔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Practice

Send a message to 聊天大叔: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