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10/2025
如果原本局部組織疼痛變成中樞敏感化,那要治療的就不只是局部組織而是腦袋瓜了。
🔍 腰痛,其實是「大腦在痛」?腦波揭開慢性疼痛的祕密| #博士生讀論文 #陽明交大腦科學研究所 #疼痛先醫腦
王偉全醫師現在是陽交腦科所博士生,每週都有課程,老師都會分享許多有趣的研究,今天要分享的是一篇 2025 年發表於 Pain Reports 的重磅論文:
〈從靜息狀態腦波提取的電流源密度與功能連結,作為慢性下背痛的生物標記〉
Ueno, Keita, et al. "Current source density and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extracted from resting-state electroencephalography as biomarkers for chronic low back pain." Pain Reports 10.1 (2025): e1233.
這篇來自日本團隊發表的研究,試圖用腦波(EEG)來回答一個臨床醫師最常遇到的謎題——
為什麼有 85% 的慢性腰痛病人,做 MRI 都看不出原因?
🧠 研究怎麼做?
研究團隊分析了 34 位慢性下背痛患者與 34 位健康對照者的腦波。
他們讓受試者閉眼安靜 5 分鐘,記錄下靜息狀態腦波(Resting-State EEG),
再透過高階影像重建演算法 eLORETA(精準低解析電磁斷層),
去追蹤「哪一個腦區在痛」與「哪些腦區之間的連線變了」。
同時,也蒐集了每位病人的疼痛強度、疼痛性質、焦慮與憂鬱程度等問卷分數,
希望找出「腦波變化」與「疼痛體驗」的真實關聯。
⚡ 研究結果
1️⃣ β3(21.5–30 Hz)頻段連線減弱:大腦網路失衡
慢性腰痛患者在 左顳葉中回–後扣帶皮質(PCC)、
以及 腹內側前額葉(vmPFC)–左下頂葉 的連線明顯下降。
這些區域屬於「預設模式網路(Default Mode Network, DMN)」——
平常在放空、做白日夢、回想自我經驗時會活躍的系統。
研究者推測:當這個「休息網路」失去同步時,疼痛的記憶就無法關機。
2️⃣ 前額葉的 θ 波與 δ 波:痛感的即時指標
θ波(6–8 Hz)越強 → McGill 疼痛問卷總分越高,代表痛的「整體主觀體驗」增加。
δ波(1–4 Hz)越強 → 當下自評的疼痛強度越高。
這兩個都集中在左前額葉,也就是負責情緒、注意力與認知控制的區域。
換句話說:當人專注在痛、或無法分心時,這些慢波會被放大。
3️⃣ β1 頻段(12–18 Hz)連線增加:右前額葉與聽覺皮質對話
越痛的人,右前額葉(rDLPFC)與右聽覺皮質之間的連線反而越強。
研究者推測,這可能是大腦的「代償」現象——
在痛覺高漲時,大腦試著用感官或認知輸入來緩衝痛的強度,
有點像是你在痛的時候會想聽音樂轉移注意力,也或許暗示聲音治療會有幫助?
🧩 討論與臨床意涵(Discussion & Conclusion)
這篇研究的精彩之處,是它第一次在慢性下背痛患者中,
同時觀察「腦區活動」與「腦區連線」的變化,並且與疼痛強度相互對照。
以下是幾個值得注意的重點:
💭 1. 大腦的「預設模式網路(DMN)」真的被打亂了
平常 DMN 在休息、反思、自我感知時會活躍;
但在慢性疼痛中,它的內部連線(如 vmPFC–PCC)被削弱。
這意味著大腦在「休息」時仍不斷處理痛覺訊息,
有時嚴重到專注時,也無法關閉痛覺訊息。
💭 2. 前額葉是疼痛的大總機
研究指出,前額葉(Prefrontal Cortex)不只是思考區,
更是情緒、注意力與痛覺調控的樞紐。
θ 波與 δ 波的上升,可能代表大腦進入「持續警戒模式」,
痛覺訊號被過度強化,久而久之變成「痛覺記憶」的痕跡。
💭 3. EEG 是未來疼痛客觀化的新工具
MRI 雖然能看結構,但無法反映「當下的痛」,要排這個檢查常常要等很久。
EEG 則能即時觀察大腦節律變化,
這意味著未來醫師可能透過腦波,量化疼痛、追蹤治療成效,甚至預測復發。
💭 4. 為何重要?
這篇研究不只是學術上的突破,也象徵一種臨床轉向:
「疼痛不是出在腰,而是出在大腦如何詮釋腰的訊號。」
未來 #腦電波 有潛力作為監測下背痛是否已經造成「中樞敏感化」了!此時應改用針對腦部的治療才有幫助,如冥想、音樂、呼吸、自律神經調節。
也幫助所謂「心因性腰痛」,或許所謂的「心因性」是腦部的連結性發生變化。
如果 腦電波 可作為監測工具,也可以用來追蹤治療效果,多好呀?!
🌿 王醫師的觀察
這篇研究也啟發了我目前博士班的研究方向——
將 EEG 腦波與 HRV(心率變異)一起用於追蹤慢性疼痛患者的狀態,
同時觀察我的治療(如增生療法、迷走神經導引注射、芳香療法)
是否能讓這些大腦連線重新平衡。
疼痛,其實就是「感知被卡住」的樣子。
疼痛先醫腦。要療癒疼痛,也許得從重新訓練大腦開始。
🖼️ 圖片說明:藍線顯示 β3 頻段的兩條功能連線顯著下降:一條連接左顳葉中回與後扣帶皮質,另一條連接腹內側前額葉與左下頂葉。
📘 想了解如何啟動 ,一步步清除體內黴菌毒素,詳見 #萬萬黴想到。
👉 點擊這裡,帶回 王偉全醫師 最新著作|《萬萬黴想到:黴菌毒素竟是過敏、慢性疲勞和疼痛的真兇!》
博客來: https://bookstw.link/82te6j
誠品: https://readingtimes5.pse.is/837gt4
金石堂: https://readingtimes5.pse.is/82tef3
MOMO: https://readingtimes5.pse.is/837gvf
📖王偉全醫師2024【最新增訂版】:腰痛、膝蓋痛≠要開刀?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79038
📖《疼痛先醫腦》王偉全醫師著(有聲書):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E070005789
🏥 #運動醫學 #物理治療 #復健科 #疼痛科 #疼痛治療 #台北復健科
🩹 #增生療法 #再生注射 #神經療法 #超全能診所 #功能醫學
👨⚕️ #王偉全醫師 (復健專科醫師|疼痛專科醫師|輔助醫學專科醫師|芳香醫學專科醫師|陽明交大腦科所博士生) #黴菌 #黴菌毒素
🚀 #啟動自癒超能力
📞諮詢電話|02-23222575(歡迎致電預約)
💬LINE@|Ultra Clinic (官方LINE I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