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10/2025
在AI的浪潮下,各個產業不斷的推升改變產業結構,影響層面或多或少的浮現。 當大家都追逐著AI的腳步,面臨快速老化的人口結構,長照環境能被AI重組結構改變什麼呢?
今天,想和大家討論長照環境如何跟著AI科技前進,是否能改善現有的困境,又或者衍生出其他新問題。
首先我們從四個層面 來看 —— 包含具體技術、照護模式、人力分配方式,以及未來可落實的創新照顧方式。
台灣已有廠商與長照機構合作部署「AI 照護攝影機」
輔助人力、提升效率、減少錯誤、主動預警、個人化照護。整體目標是:讓照顧更聰明、更早預防。
智慧照護與預警系統
AI 透過影像辨識、感測器與可穿戴裝置,持續監測長者狀態:
• 跌倒偵測/行為分析:AI 視覺系統能即時辨識跌倒、長時間不動、離床異常。
• 生命徵象預測:AI 分析血壓、心率、睡眠品質,提前預警失智惡化、心衰、感染等風險。
• 情緒與語音辨識:AI 能辨識長者語氣與表情變化,偵測焦慮、憂鬱、孤單傾向。
另一個思考層面,AI 必須依靠大量個資、健康與行為資料學習,這有可能引發:
• 隱私外洩風險 ,長期蒐集長者的行為與生理資料。
• 若資安防護不足,可能導致個資外洩、被濫用或監控化生活。
• 長者或家屬不一定了解資料用途,出現「不自覺被觀察」的不安感。
• AI 判斷的「倫理模糊地帶」
• AI 系統可能誤判情況(例如誤判「睡著」為「昏迷」),導致不必要的警報或干預。
• 當 AI 做出建議(例如是否通報、是否叫救護車),責任歸屬模糊——究竟是機構、工程師還是照服員負責?
• 若長者拒絕 AI 監測,如何在「尊重自主」與「安全防護」間平衡?
人際互動與情感危機
AI 的導入容易讓照護流程更有效率,但也有「溫度消失」的風險:
• 照服員過度依賴 AI,與長者的互動時間減少。
• 長者感受到「被機器照顧」、情感支持不足,可能產生孤獨感或被忽視感。
• 長期依賴虛擬陪伴(語音機器人等)可能讓真實人際關係更疏離。
下一則我們將繼續討論。
大瀚醫療關心您💕
Send a message to learn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