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et Sport遇動練習

Meet Sport遇動練習 遇動課程最大特色是
~基礎瑜伽,基於科學講解清晰
~動作簡易,重視身體連結覺察
~一對一教學,從錯誤姿勢改善疼痛無力

【Meet Sport 遇動練習|遇見身體,遇見覺知】

這裡不是競技場,也不是運動場,而是一個讓你重新與身體對話的空間。
我們相信,練習的意義不在於做到多少動作,而在於是否能真正覺察自己正在怎麼做。

「非暴力瑜伽」是我們的核心精神。
每一個呼吸、每一個微小的動作調整,都是與自己相處的溫柔練習。

無論你是長期痠痛者、瑜伽初學者,或只是想好好放鬆的人,
在這裡,你都可以慢下來,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與力量。

歡迎你加入 Meet Sport,
與我們一起,練出更溫柔、更聰明的身體覺知力🌱

幾乎所有「慢性痠痛」的身體,都有一種共通的傾向——核心不穩、中軸錯位。 《用核心過生活》工作坊 — 從覺察呼吸、穩定中軸,到身體真正的改變 為什麼我想開這堂課? 因為在過去十多年教學裡,我發現一個驚人的共通點:核心不穩、中軸錯位 所以這不該...
29/08/2025

幾乎所有「慢性痠痛」的身體,都有一種共通的傾向——核心不穩、中軸錯位。
《用核心過生活》工作坊 — 從覺察呼吸、穩定中軸,到身體真正的改變

為什麼我想開這堂課?
因為在過去十多年教學裡,我發現一個驚人的共通點:核心不穩、中軸錯位

所以這不該只是「核心訓練」,而是幫你打開一扇「身體好習慣」的門。

❶ 為什麼核心跟避痛有關?
因為你現在正在「代償」也就是腰椎滑脫、脖子緊繃、膝蓋內側會痛……
當你的體感中有一個可以穩定「內部圓柱體」,身體就會在表層肌群上過度用力。

好姿勢不是用力的事,是「身體自己會穩住到該在的位置」。這就是中軸延伸,一種來自於深層穩定的覺察與訓練。
也就是功能性核心。
你會發現,只要中軸延伸,很多身體的問題就能「事先準備」而不是「事後修補」。

❷ 呼吸,就是你沒發現的核心啟動法
很多人都忽略了:橫膈膜是核心的一部分。
你每一次呼吸,事實上都在用核心。只是你不知道怎麼「讓它存在」。

在這堂課中,我會帶大家從最根本的「呼吸練習」開始:這不是氣功,也不是冥想,而是一種身體內在的「覺察式呼吸」。
我們會練習一種來自瑜伽體系的古老方法:聖光呼吸法(Surya Kriya),
讓橫膈膜、骨盆底、腹內壓這幾個隱藏角色開始一起工作。
從練習呼吸,重建你與自己軀幹的信任感。

❸ 清楚教學 × 安全保護 × 結構引導
這堂課最核心的設計,是將每個人的身體當作獨一無二的地圖來看待。

你不需要統一標準答案,而是你需要我們幫你確認你個人的「綠燈區」:
你現在適合做到哪裡?你現在的肌肉能用哪一些?

在每一個動作裡,找到力學上真正有意義的支撐點?
讓我會帶你從解剖圖與力學結構出發,

理解骨盆如何擔任穩定位置?肩胛如何下上協調?下背如何跟腹部一起合作不代償?
每一個體式,都是為了幫你把知識內化為身體的智慧。
不要只是炫瑜伽體式,是用具體運用身體結構學本身帶回身體、用覺察自己找回你自己。

🧘‍♀️ 課程設計特色
功能性核心:了解深層肌群在動作中的角色(腹橫肌、多裂肌、橫膈膜、骨盆底肌)
呼吸調節練習:從呼吸認識核心,從感受穩定呼吸來引發內在穩定
力學分析:實際講解關節、骨架與重力的相互關係
個人綠燈區設計:每個人都會學會如何判斷「自己的安全動作邊界」
結構瑜伽體式:用系統的姿勢結構,訓練覺知與穩定,不再盲目模仿

📍 適合對象
想改善姿勢與身體長期痠痛的人
曾經練習太極、瑜伽、皮拉提斯、健身但「覺得哪裡不對」的人
希望深入了解身體與呼吸的人
對身體結構、認知科學有興趣的自我學習者

👉 早鳥名額有限,請儘早預約。
報名請加入官Line
官Line連結在留言版
🌀 歡迎你來,一起把核心練成日常的身體信任感。

28/08/2025

非暴力瑜珈|躺姿覺察功能性核心

「核心不是用力,是自然的收。」
 — 收核心是覺察,不是鎖死

👀 請先平躺,觀察自己:
屁股會不會翹?腰是不是懸空?
肚內壓收不住?肩膀聳起?脖子縮短?
下巴甚至要用力,才勉強收下?

如果這些現象全都有,代表你的身體長期缺乏功能性核心。
💡練習方式:依照三個順序調整——
1️⃣ 臀部調整腰椎 → 讓腰不再塌陷
2️⃣ 肩胛骨調整肩頸 → 減少聳肩壓力
3️⃣ 後腦勺調整下巴 → 延伸頸椎線條

完成三步驟後,會自然感受到:
✅ 腹部往腰椎內收
✅ 側面看起來小腹比胸廓更收斂
✅ 這才是準備好的姿勢
接著,慢慢彎膝上提腳掌,即可進入功能性核心的練習與覺察。
過程中不能用腰硬撐。若還難做到,可以先墊高小腿位置,再慢慢體會。

近期活動:
9/6初學者免費體驗「淺嚐功能性核心概念」
9/7公開線上講座 「教學影片重點、『疼痛的真相』讀書心得」
9月課表已開放報名
一對一預約

#功能性核心 #非暴力瑜珈 #覺察 #腰太空怎麼調整 #自然收核心 #三步驟核心準備動作 #避免腰代償

核心的意義核心的意義?是種持續演變的肌肉觀點?還是只是一套肌肉?核心到底是從骨盆底到橫隔膜?還是後腦勺到髖關節,在骨盆與肩胛骨各段肌群的整體軀幹呢?而年過六七十,核心練習的目標是什麼?找尋核心的意義時,過程中是一種覺察自己行走坐臥的當下。好...
27/08/2025

核心的意義

核心的意義?是種持續演變的肌肉觀點?還是只是一套肌肉?
核心到底是從骨盆底到橫隔膜?
還是後腦勺到髖關節,在骨盆與肩胛骨各段肌群的整體軀幹呢?
而年過六七十,核心練習的目標是什麼?

找尋核心的意義時,過程中是一種覺察自己行走坐臥的當下。

好複雜喔,我只練個身體,這種事窮究對我有用嗎?
那我丟個方向讓你練身體時,比較心定一點。最終不管你做什麼事,都會想知道自己被改變的是什麼。
而且你多認識一點核心概念,很特別的!你就會突然自己認份、細心的自我療癒一些內外的傷痛。
講到這邊,我只想告訴你,不要被太多你不一定這個階段需要的運動目標混淆,你只要找出你自己為什麼要運動,你才會分辨自己練身體的主軸在那裡了。

回到追求核心的意義上,核心定義歸納起來,先分兩種:
➊ 功能性核心:緩痛、姿勢好
強調維持姿勢、穩定脊柱、讓身體產生協調動作的肌肉,包括橫膈膜、腹橫肌、多裂肌與骨盆底肌。這些肌肉大致在骨盆到胸廓區域,一呼吸就可以動到的。

➋ 結構性核心:運動有效、肌肉量不流失
從解剖學的角度,涵蓋了腹肌群、背肌、骨盆底、橫膈膜、髖關節與肩胛帶的穩定肌群。這是從頭到腳的整體肌肉系統。

這兩種觀點,由於運動科學持續演進,我也無法只肯定某種觀點,只能持續學習,並在自我練習與教學中去深化自己知識圈。

教學練習上,我會建議先從廣義性核心,開始尤其是髖關節,再從功能性核心接續。之後因應當天學員狀態,雙項並進,或單項持續。
如果學員疼痛的紅燈區多,我會盡量以功能性為主。
另,學員專注不夠容易雜念,我就轉為輕度的廣義性核心練習。
正所謂教學相長,大致上就是從學員學習意圖去增加學習效能,這種互動成長對老師也是一種職業上的核心訓練。

如果你自己要練習,我會建議先從功能性核心開始,因為這些呼吸用的深層肌群是在你還沒開始動作前,就已經悄悄地幫你穩住軀幹。所以練核心的第一步,不是做仰臥起坐,而是學會聽見你的腹部輕柔地內縮、呼吸時胸腹的節奏變化,這是最直接也最穩當的開始。

接著再從廣義性核心,而且是從髖關節慢慢建構到肩帶以上,為什麼是髖關節?
因為我們的生活動作,都是一直發力的,不管是一直動還是靜止不動,都是需要「傳導力」的動作鏈。
即便你坐著看電視到肉癱,或深蹲上上下下,或是抬手拿東西、轉身看後面,每一個動作都在要求你的核心不只是能穩,還要每種肌肉出力要能被「整合」。
整個發力過程大概都是優先在髖關節穩定、臀肌協調發力、肩胛能隨呼吸滑動,這些都是生活裡的核心表現。慢慢往外建構,你才會發現,身體是彼此支援的群體系統。

走筆至此,我要幫你收斂整個文章概念了。收斂後,你才會抓出一條脈絡,幫助你自己進入你個體的通透視野。

記住,核心不是在練一個部位,而是你在重新組裝一種「內在力量感」的使用方式。
從察覺橫膈膜與骨盆底的微妙反應,到懂得每一次啟動都不需強撐,只需回到軀幹的深處。

這篇文章的主軸其實很簡單:核心不是你「做」了什麼動作,而是你「怎麼存在」在每一個姿態中。
找到這個「存在感」,你就找回了身體的安全感,也找回了療癒自己的能力。

我不認爲你一定要很會核心,也不認同核心是一個一直用力的反應。
你可以一開始的小心翼翼、用力過頭,到後來自然而然地有支撐、有延展。
就像王貞治練習一萬次揮棒,他最後結論是「很放鬆但一氣呵成的自在」。

最後的最後我想提醒你,年過六七十,核心練習的目標是什麼?
練核心不是硬撐腹肌,而是讓你在所有動作中,都能信任自己內在的穩定,穩而不僵、收而不閉,力量就在那裡,不必多用一分力。

願我們練習帶來美好⚾️

「用核心過生活」,你可能會以為是收著核心肌群過生活。但對我來說,它其實來自最近發生的事件,裡面有一則留言,一場教學反思,一段父子合作,以及一次重新梳理自我專業的過程。事情是這樣開始的:我在臉書專頁上發了一篇貼文,標題是《所謂核心,真的只靠腹...
27/08/2025

「用核心過生活」,你可能會以為是收著核心肌群過生活。
但對我來說,它其實來自最近發生的事件,裡面有一則留言,一場教學反思,一段父子合作,以及一次重新梳理自我專業的過程。

事情是這樣開始的:我在臉書專頁上發了一篇貼文,標題是《所謂核心,真的只靠腹肌嗎?》。
那篇文章是我日常發文,意外獲得極高的觸及與近千讚的回響。這不只是小小里程碑,還包含另個讓我更有收穫的,是位溫和留言者的提問。

他指出我的說法中,把臀肌與內收肌歸入核心肌群的分類,可能過於寬泛。他提供了解剖學上更嚴謹的定義——核心應包含腹橫肌、多裂肌、骨盆底肌等深層穩定肌群,其他如臀肌應屬於輔助肌。這則留言沒有任何批判語氣,卻讓我心有所感。

首先我心裡浮現的是:「我錯了?」但轉念一想,這不正是一個機會,去重新梳理我對「核心」的理解嗎?
於是我找出了美國運動醫學會的相關期刊,在2017年一篇〈Core Training: Separating Fact from Fiction(連結放在留言版)〉的文章中,讀到一段話像是點醒我——核心是肩與髖之間的橋梁,不是單一肌群,而是一個整合傳遞與協調力量的整體系統。

當下我有種頓悟,即是某種定義,不能只建構在教科書上的分類,而應該是一種能被更新、能與現場對話的認知網絡。

知識並不只是拿來確認,而是幫助我們不斷調整理解的方向。

也就在同一篇發文,是剛好邀請我正在就讀設計科的兒子,幫我製作這篇貼文的圖像。
他平時在學校的成績並不突出,但這次我們一起合作,我給他概念,他試著排版設計,結果貼文意外爆紅。
他看著那則留言時問我:「爸,那你怎麼回應?」我說:「就是回覆我知道,藉由他然後讓教學更有內容。」

那就是這篇文章標題的由來——「用核心過生活,意外的發生」。
這個「發生」,不是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而是那些看似日常卻深具轉化力的小碰撞。一個留言、一段對話、一則反思、一次合作……這些才是我們真正練習「核心」的所在。

核心不只是強壯身體的肌群,其實,核心也是一種身體能有效回應生活的能力。
它也可以是教學中,是承認自己可以再學的核心思維。
甚至也是在親子相處間,相互看到自己不需要完美;甚至也是在瑣碎的日常中,練習出心態穩定與動作調和的力量。

用核心過生活,不是撐出一個完美體態,而是練出一種遇到意外時,願意鬆動、調整、再出發的心。

身為一位長期陪伴學員面對身體不適的老師我常聽到這樣的疑問:「老師,我哪裡痛,是不是壞掉了?」這也是我們最常被灌輸的信念:痛就等於受傷。但當我讀到蒙提.萊曼醫師的著作《疼痛大解密》(The Painful Truth),才更深刻理解,原來疼痛...
26/08/2025

身為一位長期陪伴學員面對身體不適的老師
我常聽到這樣的疑問:「老師,我哪裡痛,是不是壞掉了?」

這也是我們最常被灌輸的信念:痛就等於受傷。

但當我讀到蒙提.萊曼醫師的著作《疼痛大解密》(The Painful Truth),才更深刻理解,原來疼痛並非單純的「組織損傷訊號」,而是大腦在評估威脅時啟動的保護機制。

書中一個經典案例:一位工人踩到長釘,痛到大叫,送到醫院卻發現釘子根本沒刺進腳裡。這提醒我們,疼痛不只來自物理損傷,它同時受到心理、情境與過往經驗的影響。這也是為什麼許多慢性疼痛患者,即使檢查正常,仍舊承受劇烈痛感。醫學界稱這是一種「警報器壞掉」的狀態,大腦過度敏感,把「可能的危險」放大成現實的痛。

這本書不僅挑戰我們的固有觀念,也給了我在課程上更多啟發──疼痛可以被「解除學習」,我們能透過身體練習、正念專注與人際支持,幫助大腦重新獲得安全感。真正的療癒並非完全消滅疼痛,而是學會與它共處、重建身體與心智的合作。

也因此,我設計了兩場免費體驗活動,邀請你一起從書中的觀點走向實踐:

✅ 9/6(六)14:00–15:00|實體課程:核心養護
在教室小班中,我將帶領大家用簡單卻深刻的動作,體驗身體各部位的發力結構調整,釋放肩頸、下背與關節的不適。這不是強迫挑戰,而是回到身體原本的安全感。試著讓你的疼痛變成正向轉化的經驗。

✅ 9/7(日)14:00–15:00|線上互動講座
我們將一起解析老師近期分享的短影音教學邏輯,並分享《疼痛大解密》一書中的核心觀點。疼痛不必只被解讀為威脅,它也可以是一種訊號──提醒我們調整、停歇、甚至重塑與身體的對話。當敘事被改寫,疼痛不再只是限制,而能成為自由的入口。」

這兩場活動,都是免費參加。邀請你透過官方Line預約,帶著好奇心與一點點疑惑來,或許你會發現,理解疼痛的那一刻,正是療癒開始的第一步。

26/08/2025

非暴力瑜珈|功能性核心的真實概念

「核心不是腹肌,而是一個會呼吸的圓柱體。」
 — 呼吸,就是最好的啟動鍵

你知道嗎?功能性核心不是單純的腹肌,
而是一組能維持姿勢、穩定脊柱、協調全身的深層肌群:
橫膈膜
腹橫肌
多裂肌
骨盆底肌

這些肌肉分布在骨盆到胸廓之間,一呼吸就能感受到它們在運作。
📍在非暴力瑜珈裡,我會用「活性的圓柱體」來形容:
胸部、背部、腹部、腰部、鼠蹊與屁股 ——
它們一起構成一個支撐的圓柱。

💡如果你做動作時,這個圓柱體晃來晃去,
那腰椎就是你亂用力的來源,也代表你缺乏功能性核心。
長期下來,甚至可能導致腰椎滑脫。

圓柱體的側面還有一條上伸的中軸線,
幫助你在所有動作中保持延展與穩定。

近期活動:
9/6初學者免費體驗「淺嚐功能性核心概念」
9/7公開線上講座 「教學影片重點、『疼痛的真相』讀書心得」
9月課表已開放報名
一對一預約

#功能性核心 #非暴力瑜珈 #圓柱體覺察 #橫膈膜 #腹橫肌 #多裂肌 #骨盆底肌 #腰椎滑脫

遇動每月報名,總在每月倒數第二週開放啦😄先說一件事,我取消了一場原本預約好的切除疣的小手術也不是逃避,是種種因素得重新安排,當我回覆改期簡訊發給醫院時,我突然有種微妙的覺察?就是當學員臨時沒來上課、課程中斷,或好一陣子都沒回到練習,會不會也...
22/08/2025

遇動每月報名,總在每月倒數第二週開放啦😄
先說一件事,我取消了一場原本預約好的切除疣的小手術
也不是逃避,是種種因素得重新安排,當我回覆改期簡訊發給醫院時,我突然有種微妙的覺察?

就是當學員臨時沒來上課、課程中斷,或好一陣子都沒回到練習,會不會也正是在經歷這種拉扯?例如:
不是不照顧自己、也沒有懶、更不是不重視身體,只是事有先後,必先應對。
然後某程度身體還沒壞到非做不可。

老師是理解非暴力瑜伽練習過程,身體的變化有時不明顯,不像工作上有業績壓力逼著,效果就有。
當練習效果慢,而生活或工作種種因素不得不優先,加上我們總會對自己說:身體還好,應該沒關係。所以就延遲或改變了來上課的規律性。

我跟大家一樣,都活在這些選擇裡。
所以我開始提醒自己,不要去跟學員強調:「你應該為自己身體著想」

我想跟他們說:我懂!
我懂那種知道應該要回來,卻又回不來的感覺。

不用補償、不用愧疚,想來練習,就問問看,我們各自的身體,都一直都在等著我們。

再說每個人老化的速度是不一樣的。
老化,最常出現的是「痛」不請自來的頻繁。
提早學會核心就是讓老化,有套全新面對軟組織疼痛的生活方式。
而核心的功能,不是讓痛消失,而是在痛來時,你有一套系統能穩住自己。

老化的頻繁痛,不只是無力而已,最擔憂的是怕。怕了,就什麼都不敢動。
這種畏懼,常常發生在中年後期,還覺得自己不老的「輕熟老人家」。
在沒有緩痛觀念的「綠燈區」,人很容易在某次強度高時間長的疼痛後,整個人生就進入「全紅燈」的高敏感焦慮模式。

上遇動的課,除了練習不斷把骨架整回正位,也是持續緩解避痛,終至讓身體記住這些動作。
如果太晚開始,我真的見過觀察到七十歲以上的學員,又痛、又沒力、然後也記不住動作,明明有想卻反應不過來。

面對老化是一種學習,面對抉擇也是。
而人生!每種學習,都是不同錯誤累積。
錯誤不是指責矛盾,是淬鍊中的良性壓力。

錯到夠多,才會變成能隨手拿來用的能力。
不管是身體練習,還是選擇上不上課,都是淬鍊自己身心上的轉運。
如果你聽過我碎唸的😅,我也真心尊重你的需求。

因為我相信:
只要你還願意思考、願意選擇、願意對身體有所感,
你就還在自己生命的節奏上,慢慢練著、走著。
你不必永遠做對,也不需要一開始就知道自己要什麼,
但你要記得——有一個地方,一直為你預留了一個空墊,一口呼吸,一段安靜的時間。

🫶 你只要走在路道上的,都有一定的速度。
走得慢,不代表沒前進。走錯路,也不代表白走。

📌 良性提醒一下:
每月報名時機到了!
沉澱一下,看看這個月是否該為身體安排一堂課程。
不是要逼迫,是邀請你確認:這個月,你還願意為自己練一練嗎?

☘️這次課程包括——
教室實體課:核心養護、筋膜擴展、基礎流暢,適合想在現場被細心調整的人。
線上課:方便不在台北、或想在家練習的人,零通勤、全程互動,課後詢問。
9/13「用核心過生活」工作坊:整天的深度體驗,從理論到生活應用,一次掌握核心的穩定與運用。原價$4000,8/25前早鳥價$3000,
免費體驗課:9/6實體課程,9/7線上講座,讓你先感受,什麼叫「調癒與放鬆」的身體練習。

臉書朋友,請直接加入官方 LINE連結報名
官賴朋友,你們知道的,直接賴我你想說的

願我們練習帶來美好🫶

21/08/2025

非暴力瑜珈|用洗碗盆讀懂骨盆歪斜
砂球體重比喻 × 長短腿的覺察練習

「骨盆不只是前後傾,左右的細微偏移更影響全身。」
 — 不對稱,才是長短腿的源頭

🥣 在非暴力瑜珈課裡,我會用洗碗盆當作骨盆的模型,
先帶你看懂前後傾的變化,再進一步調整左右歪斜。
🔴 用一顆 3公斤砂球當作體重的象徵——
如果砂球偏向左邊,左腳就會自動伸直用力

這會產生兩個明顯反應:
 ① 左腳動作變得笨、憨直、不靈活
 ② 容易出現兩腳長短腿的現象

反之亦然,如果砂球偏右,右腳就會有同樣情況。
💡調整的關鍵是:
先覺察自己體重長期偏左還是偏右,
才能用動作練習回到中軸的平衡。
▍練習提示
✅ 先以前後傾為基礎,建立骨盆靈活度
✅ 左右歪的覺察要用「慢」來感受
✅ 調整時注意腳跟與骨盆的對線

#骨盆歪斜 #非暴力瑜珈 #長短腿 #骨盆前後傾 #骨盆保養

所謂核心,真的只靠腹肌嗎?就算你把力量全部收緊肚皮了,但單腳站著,膝蓋照晃、腰還是亂用力!為什麼?因為單腳站著時,核心就不是腹肌的單人秀,而是一個單腿同側協作的樂團:骨盆像盆子,用臀肌撐臀外側,大腿內收肌穩內線,讓深層核心守住中立。再實際點...
20/08/2025

所謂核心,真的只靠腹肌嗎?
就算你把力量全部收緊肚皮了,但單腳站著,膝蓋照晃、腰還是亂用力!為什麼?

因為單腳站著時,核心就不是腹肌的單人秀,而是一個單腿同側協作的樂團:骨盆像盆子,用臀肌撐臀外側,大腿內收肌穩內線,讓深層核心守住中立。

再實際點的例子,想像你站在捷運上:
列車啟動,你若正面迎向車頭方向,一個前後搖晃,身體就摔了;可你側身站著,腳底會自然插根,兩邊臀外側就有力外撐、內側大腿也能向內穩住。
整個身體像衝浪,被一條看不見的慣性力穩住了,這才是真正站穩。

所以站得穩不是用力縮小腹,而是把力量分給對的肌群。
當學員偶問:「單腳站不穩,是不是核心不夠?」我就會用好奇的口吻點醒:「是腹部核心不夠,還是臀部核心協調不好?」

~~~
另外
明明肌肉沒力,但是痛卻像電流?是肌肉的累?還是神經被擠壓?
當臀肌失能,骨盆歪、脊柱的椎體被迫滑脫,神經就會被擠壓。
最常見的,是坐骨神經痛——深臀部緊繃(常見梨狀肌通道)讓屁股外側到大腿後側出現放射感。

一痛!臀中肌更無力,走路臀部就像門鉸鏈鬆了,骨盆單邊會隱晦的下沉,腹股溝到大腿內側悶痛、酸脹、無力,這不是「那邊痠、按那邊」就好了!

而是要從兩邊臀外側有力外撐、內側大腿向內穩住。讓身體遇到衝浪一樣,被一條看不見的慣性力穩住了,這才是真正緩解疼痛長期做法。

這套廣義的核心練習,活用在生活裡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單腳平衡☺️。

得閒一空,不妨單腳三十秒,用同側臀肌與大腿內側內收肌連結,讓骨盆兩端不偏、腰線不歪。

你該懂,一條腿的穩定,不是某一塊肌肉厲害就好了,而是同側彼此照應的默契。
你終究會發現,穩定不是用力,是清楚的體感秩序。

願我們的練習帶來美好☘️

備註:若是膝蓋不是,腳掌可放在小腿或稍稍觸碰地面,維持大腿內收肌與髖關節外展肌群在「綠燈區」動作即可。

李大哥!看到你訊息中真誠而細膩的分享,彷彿是讀信?這讓我想到過去,沒有網路的時代下。古哲們寫在字面上的墨跡,是帶著探索的心去看自己與他人的共通軌跡。而我們在官賴的訊息上,也是復盤著自我成長的境遇,轉化出新來人生目標。在我們來來回回的對應,沒...
20/08/2025

李大哥!看到你訊息中真誠而細膩的分享,彷彿是讀信?
這讓我想到過去,沒有網路的時代下。
古哲們寫在字面上的墨跡,是帶著探索的心去看自己與他人的共通軌跡。
而我們在官賴的訊息上,也是復盤著自我成長的境遇,轉化出新來人生目標。

在我們來來回回的對應,沒有非要解決什麼,而看看自己看到什麼,並共同探討不同層面的生命歷程。
請容許我把相當豐富的對話內容,分享當中精華給其他練習的夥伴。

~~~
謝謝你把觀察到的自己原生家庭、婚姻互動、甚至在工作選擇上的模式。
你能意識到「相似的背景,會讓人走出相似的反應模式」。

這和身體多年累積的姿勢習慣很像——一開始由環境或需求塑造,久了就成了下意識的反應。除非刻意覺察、嘗試不同的用力方式,否則很容易一直重複。

而你在人際互動中的真實心情:不管是母親的影響,或妻子的包容與不安全感,你能在不同關係中刻意保持距離,甚至有時壓抑自己的親密表達。
這些模式看似來自情感,其實和身體反應很像——有保護性、慣性,也有潛在的空間可以鬆動。

這份敏感與誠實其實很難得,尤其在這年紀!尤其你是個查甫人。

「相似的背景,會讓人走出相似的反應模式」,我很認同,因為我發現我在教學上看到人們的身體也是!

長年累積的姿勢習慣,一開始可能是環境或需求塑造的,但久了就成了我們下意識的反應。除非刻意覺察、嘗試不同的用力方式,否則很容易一直重複相同的動作與路徑。

我覺得這是種不解決事情的豁達,帶來一種看事情的客觀。我也稱它叫「無為而治」!

意指從我們面對自己身體,是個練習的場域,正好成為你的「人生覺察場」。

透過動作與呼吸,我們可以去體驗:當我換一個方式觀察髖關節、換一個滑動型態的支撐點,身體的反應會不會不一樣?說不定「落胯」就不是個目的,而是一種覺察。

同樣地,當我換一個姿態面對人生,在各種人際關係,其情緒與互動模式,會不會也能鬆一點、開一點。如果沒有完成某種目的,也是一種覺察了。

我覺得我們有種覺醒,那就是
沒有把自己當作是「特別的人」,而是把「特別的自己」僅僅當作是種視野,類似「客觀旁觀的觀自在」觀自己在人生的去向。
這就是我說的「透過視角的轉換,看到可以自由的方向感」

感謝你信任地把這些分享給我

~~
上述是學員老李與我以訊息代筆信的部分內容
願我們的練習帶來美好☘️

19/08/2025

非暴力瑜珈|體重受重覺察練習
單腳穩定 × 廣義核心 × 彈力帶訓練協調

「單腳練習不只平衡,也是校正骨盆。」
 — 單邊支撐,單邊啟動

💡你知道嗎?
只要一條腿穩定,同側的廣義核心肌群——包括臀肌與內收肌——就會自動加入支撐行列。
在這堂非暴力瑜珈課,我們用兩種方法幫助你感受體重受重的力量:
1️⃣ 紅色彈力帶 × 單腳平衡
 將彈力帶固定在腳踝內側,單腳發勁穩住,讓臀肌與內收肌同時啟動。
2️⃣ 洗碗盆 × 加重訓砂球
 當砂球滑向一邊時,你會自然啟動單邊的穩定肌群,就像日常中「體重轉移」的覺察練習。

這不只是腿部的平衡,而是整個「廣義核心系統」在參與動作——
穩住腿,等於穩住你全身的結構。

▍練習提示
✅ 單腳平衡時,想像體重被穩在髖關節
✅ 骨盆保持水平,維持兩側腰線平均,避免晃動代償
✅ 感受內收肌和臀肌的協同支撐

#核心練習 #單腳平衡穩定 #非暴力瑜珈 #臀肌內收肌 #彈力帶訓練 #骨盆穩定平衡

你可能聽過「核心肌群」這個詞,卻不一定真的知道它是什麼。狹義的核心,就像藏在身體深處的安全鎖,由橫膈膜、腹橫肌、腹內斜肌、多裂肌、骨盆底肌組成。它們不是用來「做大動作」,而是悄悄地協同收縮,讓你的脊柱穩住、姿勢立起來、呼吸不被壓縮。這是一個...
15/08/2025

你可能聽過「核心肌群」這個詞,
卻不一定真的知道它是什麼。

狹義的核心,就像藏在身體深處的安全鎖,
由橫膈膜、腹橫肌、腹內斜肌、多裂肌、骨盆底肌組成。

它們不是用來「做大動作」,而是悄悄地協同收縮,
讓你的脊柱穩住、姿勢立起來、呼吸不被壓縮。
這是一個上下由橫膈膜與骨盆底支撐、
四周由腹橫肌與多裂肌包覆的「圓柱體」結構。

廣義的核心,範圍就大得多了。
它包含腹直肌、腹外斜肌、豎脊肌、腰方肌,
甚至髖臀肌群、髖屈肌、肩帶周圍的肌肉都算在內。
凡是介於肩膀與髖關節之間,
能穩住身體或傳遞力量的,都是廣義核心的一員。

它們是大動作的主力,
負責屈、伸、側彎、旋轉,
讓你能自在地生活與運動。

而我想說的是——
不論狹義或廣義,核心都不是「運動員的事」。

它是你走路、彎腰、提東西、抱孩子、上下樓梯的生活基礎。
如果核心失去穩定與耐力,
疼痛、疲勞、姿勢崩塌,就會一點一點累積。
💡 「用核心過生活」工作坊
時間:9/13(六)10:00~17:00(含12:00–13:00午休)
對象:想改善體態、減緩痠痛、提升運動表現的你
費用:4000 ;早鳥價: $3000(即日起至8/25)
地點:台北市復興北路92號10樓之2
(南京復興站3號出口,步行約3分鐘

我會帶你從核心的理論到身體的實踐,
用一天的時間,讓你學會如何把核心用在每一個日常動作裡。

📍 如果你想要更專注、更針對自己的需求,
也可以選擇「一對一練核心」, 由我為你量身設計動作,
陪你找到專屬於你的穩定與力量。

核心不是讓你變強,而是讓你能「穩住自己」。
當你站得穩了,
生活的很多不安,也會慢慢安靜下來。

Address

Zhongshan District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Meet Sport遇動練習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Practice

Send a message to Meet Sport遇動練習: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

Category

遇動的價值與存在的意義

透過這段創業的過程,Yu老師我自己發現,身體教育的重點是『聚焦』。

身體能力聚焦教學的程序


  • 找到需要聚焦的肌群

  • 製造學員可以聚焦的動作和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