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居。靜心園

  • Home
  • 自在居。靜心園

自在居。靜心園 致力把修靜推廣給大眾,所提供的體驗是「太極。隨意。自在」。基於太極的原理,直入無為,深化體會,漸漸地心做到鬆靜定,身做到柔鬆韌,深化專注和覺知,從修靜漸入修心性,放下執著,返回本我,享受自在安祥心生喜悅

靜心園致力推廣「太極。隨意。自在」功,讓更多人接觸靜修,發揮潛能。2022年開始,我們會於荔枝窩舉辦修靜基礎體會營,並會定期進行共修,和提供導師培訓課程給予有興趣潛修的參加者。

我們修煉的「太極。隨意。自在」功,有別於其他的修靜法,是直入無為。有為法用有形有式,容易掌握入手,但最終要放棄有為至無為,才能與大自然合拍。「太極。隨意。自在」功不在乎外形也沒有式子,只依法而行,學習深化體會,專注,覺知,心要做到鬆靜定,身要做到柔鬆韌。我們沒有宗教,也沒有派別,至純至簡。唯獨是修煉要過枯燥無聊寂寞的關卡,容易被習性影嚮,容易放棄。

如欲得到更多資訊,請瀏覽: https://www.jxyhk.info/

感恩「滙豐永續鄉郊計劃」2022年啟發我們的活動。這計劃為轄下「社區共創項目」的一部分。「滙豐永續鄉郊計劃」由香港大學公民社會與治理研究中心永續坊策劃,並由滙豐支持。

前言:在2024年,我終於明白到我的病痛的根源,也證實了修練的功效。這一年不易過,接收到嚴重病症的警訊,體驗幾次病痛的考驗,在獨居環境裡調整生活模式,如常生活;在老化病痛中尋找喜愛的娛樂,計劃將來的轉變,盡量安排一切。若然我沒有修練「太極·...
27/01/2025

前言:

在2024年,我終於明白到我的病痛的根源,也證實了修練的功效。這一年不易過,接收到嚴重病症的警訊,體驗幾次病痛的考驗,在獨居環境裡調整生活模式,如常生活;在老化病痛中尋找喜愛的娛樂,計劃將來的轉變,盡量安排一切。若然我沒有修練「太極·隨意·自在」的功法,我確實沒有能力做到。

我好滿意這一年的適應,感到能夠和老化病痛共存。年頭我開始學打乒乓球班和縫紉,11月和三位哥哥兄和倆位姊姊團聚,從接不到乒乓球,我竟然可以少少享受到和親人打乒乓球的樂趣。我還醒悟到我為何學縫紉,原來我想為每位兄姐度身做衫。

在年尾,我寫一篇文章,總結這年的經驗。希望大家看了,會感受到我怎樣作最壞的打算,同時抱着最好的希望 (prepare for the worst, hope for the best)。 大家互勉,無懼地,平靜的,面對任何困難,在萬變中,甚至混亂中,回復平衡,盡量做到順其自然,在我們有限裡做到最好!

阮詠春
於2025初春
####################################XX

預約美好的告別 (2024年/12月寫的文章)

直面生死

自2015年起,我開始出現頭暈的徵狀、感到天旋地轉、腳步浮浮、手腳容易麻痺、甚至抽筋。即使只是做些簡單的事情或運動,我也會感到累得要命。我一直很困惑這些變化是從何而來的。我的生活方式健康而簡樸,我還練習修身養性的功法,並且一直在進步。所有的西醫檢查都顯示我身體正常,這讓我感到非常困惑。但是,經過脊醫的治療,我的症狀得到了緩解,這讓我相信問題可能出在脊骨上。我意識到,我之前可能沒有好好照顧自己,做了太多超出自己能力範圍的事情,從而傷害了身體。隨著年齡的增長,這些問題開始逐漸浮現出來。我本來以為可以恢復如初,但是當我拎了幾次重物後,我的胸骨突然劇烈疼痛,好像彈回以前的錯位,我不得不再次求助於脊醫。從那時起,我開始調較對自己力有所及的範圍,累了就休息,感到疲勞時就多睡一會兒,學習如何適當地運動,摸索怎樣逐漸適應這些變化。

脊骨的老化是沒有藥物可以根治的。脊醫和物理治療只能輔助,但最終還是要靠我自己來強化身體,適當地生活,保持良好的狀態。當需要時,藥物可以用來緩解症狀,如疼痛和暈眩等。在最糟糕的情況下,西醫可能會建議手術調整脊骨,但這風險很大,結果可能是完全康復,也可能是臥床不起,甚至死亡。我知道問題的嚴重性,但我一直拖延著不去面對它,聽天由命。直到今年5月我做了脊椎MRI檢查,8月見了骨醫,指出我最危險的問題是C6椎間盤突出,已經壓迫到骨髓的極點,診斷為「頸椎狹窄症」。這讓我如夢初醒,意識到必須正視這個問題。我開始平靜地傾聽身體的訊號,尋找更適當的應對方法。

記得在參與善終服務時,我頂著專家的身份,有幸獲得病人的信任,引導他們如何在混亂的情緒中找到平靜,陪伴他們一步步面對生死,安寧地離去。實際上,我對死亡又有多少經驗呢?我所知道的,不過是從服務病人過程中汲取他們的經驗,以及從書本獲取的知識。我見到那些對生死感到恐懼、逃避的人,在臨終時往往會焦慮和恐慌。我也見過堅強聰明的人,雖然無畏地面對一生的挑戰,但在臨終時卻失去了方向和迷茫。我還見過醫療界的前輩和神職人員,儘管他們一生都在幫助別人面對生死,但自己也無法避免痛苦和恐懼,有些人還會自責,認為自己不應該如此無力,這些念頭又增添壓力和痛苦。我明白,知道容易做到難,在感到混亂和恐慌中尤其困難做到。所以我們更需要盡早預備,盡早鍛鍊鬆靜定,面對自己的恐懼,反思和看破生老病死,嘗試輕鬆愉快地活在當下。這是一個漫長的沒有完的修練過程,越早做越好,但也沒有保證到時我們會不混亂,只是多些預備早點平靜,多些瞭解,更能夠多些包容,多些接受,多些謙卑。

我不時反思,笑問:「我會怎樣死去?我可以保持平靜,能夠如實面對嗎?」2015年的頭暈提醒我:「輪到我了,是考驗自己的時候了」。當時我也感到害怕,好在還能保持清醒,提醒自己要平靜下來。平靜了,便評估自己的狀況。我習慣獨居,也享受自己照顧自己的生活,我可能要獨自面對最後的旅程和死亡,我需要怎樣準備呢?

修養心性

我反思我這一生的意義,我學到了什麼?我想留下什麼?我想抱著什麼感覺上路?我現在抱著什麼感覺?還有哪些未了的事?我還需要做什麼?哪些要放下,哪些要再試?最終,我希望能放下一切,平靜地、自在安祥地輕鬆上路。這樣,我便不枉此生了。我就可以說:「我沒有浪費我的修煉,並且對得起我幫助過的人。」以下便是我的反思和準備。

(1) 生活考驗,依法而行
我感恩這二十多年的身心修煉沒有白費。自2000年,我修煉了「太極·隨意·自在」的功法,潛心修煉「松靜定,柔松韌,專注,覺知」。隨著修煉的深入,神奇地,執著的我竟然能夠原諒自己和原諒別人,放下執著和強求;我的鬱結逐漸放下,我開始體會到自然法則,明白到順其自然的奧妙。我學習隨遇而安,放下自我,放開比較,怎樣適當地生活,活在當下。我感受到並沒有所謂的「最適當」,只有不斷的「更適當」,不斷的學習。我感到越做到順其自然,生活越暢順,自己也越來越自在安詳,輕鬆愉快。

(2) 突變考驗,平靜面對
到了人生的晚期,面對突如其來的死亡警告,平靜面對尤其重要。當時,我確實感到震驚。這種震驚其實是人類的自然求生反應,它喚起我們的警覺,激發我們的戰鬥精神。幸運的是,通過修煉,我能夠迅速覺醒,平靜下來,沒有產生恐懼或其他負面情緒。因為如果我陷入更負面的情緒,必會導致更多的混亂和失控,從而使情況更惡化,更失去平衡。恢復平靜後,我才能做適當的應對。

(3) 病痛考驗,鏟平心理痛楚
隨著身體逐漸退化,在2024年裡,我經歷了不少病痛,包括感冒、誤食引起的嘔吐腹瀉、顯風濕的酸痛,以及尿酸問題、「生蛇」、頭暈、腳軟、五十肩和骨骼無法承重等。令我感到安慰的是,我沒有感受到劇烈的疼痛。年輕時,我每個月都會經歷痛經,痛到嘔吐,需要請假休息;腹瀉必引至會抽筋,需打針平復。而今年,我除了痛風只服用過兩粒止痛藥。四個星期前,我的面部靠近眼眉的地方「生蛇」,面部相關神經分佈區域出現了疼痛,但疼痛程度只達到了十分之五。(按十多年前腰部「生蛇」時,我的疼痛程度達到了九成。)我反思,痛楚實際上是由「心理的痛+身體的痛」組成的。在修煉過程中,我可能已經排解了許多心理鬱結,感到輕鬆愉快,因此心理的痛減到了最低,病了痛楚便容易承受了。

(4) 壓力考驗,減壓康復迅速
近年來,我逐漸適應了疾病的存在。每當出現病徵,我都會先平靜心情,休息並評估情況,然後進行處理。可能因為平靜了,身心舒暢,血液迴圈良好,康復的時間總是比預期要快。此外,由於我獨居,我更加小心,想辦法應對困難,始終將安全放在首位。修煉讓我更清楚自己的能耐,對於我無法完成的事情我便放下,專注於我能做的事情,並在需要時請別人幫忙。我更不會因為害羞或怕麻煩而硬撐,我願意嘗試不同的輔助工具,例如我明白自己容易疲勞,不能強迫脊椎過度用力,所以出門時使用助行車,這樣行走更平衡穩定;累了可以依靠它,也可以坐下來休息,還可以放置重物,同時它能限制我走得過快。

回顧一生

回顧我的一生,認識我的人都認為我古怪而不切實際。我可能真如他們所說的古怪,自小就對某些事情特別上心。例如,當我在小學的時候,讀到羅伯特·弗羅斯特的《少有人走的路》 (The Road Less Traveled),雖然我不完全理解它的含義,但我的內心深處似乎已經產生了共鳴。在成長的過程中,我經歷了各種甜酸苦辣,品嘗了生活的各種滋味。父母留給我的,除了良好的智力,還有勤奮和追求完美的性格。我們兄弟姐妹都沒有不良嗜好,因此我們都有穩定的家庭生活。只有我仍然未婚,雖然有時會感到孤獨,但這讓我有空間自由地追求夢想,從未為了現實而妥協。修心至今,我感恩原來所有的經歷都是成就今天的我,這是最好的安排。我只是遺憾自己覺悟得太晚(直到六十歲才明白生命的意義),抱歉自己的能力有限,做得太少,只是為自己而活,沒有什麼貢獻。

我並非出生在富裕家庭。記得在我十歲之前,我們住在灣仔的木制樓房裡,我們住在三樓。每當颱風來臨時,牆壁會像波浪一樣晃動,父親和哥哥們會留在家裡保護家園,而我和婆婆、母親、姐姐們則下樓,以便在必要時更容易逃離。儘管如此,父親賺到的錢讓我們生活無憂,父親還能照顧鄉下的爺爺和父親同父異母的弟妹。十歲時,我慈愛的父親因腦癌去世,我們一家人在困難中成長,最終安然無恙。我因為失去了慈父和生活中的轉變而感到痛苦,一直在尋找釋放和意義的出路。我最初從事了十五年的電腦軟體發展工作,然後轉讀臨床心理學,從事了十餘年的善終服務,最後轉向「修靜修心」。回顧我的一生,我有很多機會變得富有,但我總是遇到一些轉變,未能踏上真正富有的階梯。我也經歷過貧窮,但幸運的是,上天的眷顧讓我必有及時雨,度過一個又一個的難關。我的一生清淡無憂,這種生活最適合「修靜修心」,修正錯誤的觀念,放下執著,做好本分,不作強求。我逐漸領悟到清淡生活的真諦,活在當下,欣賞生命的每一點滴,洗滌心靈,享受自在和愉快。雖然我的身體已漸老化,但我仍能平靜地回應,心中充滿喜悅。


延續餘暉

隨著年齡的增長,死亡似乎變得越來越真實,離我越來越近。回顧我的一生,我學到的是體會成長的奧秘,修煉心性,放下執著,解除鬱結,回歸自在和安祥,心生喜悅,隨遇而安,活在當下。這說起來很簡單,但實際上並不容易,我經歷了許多淚水和掙扎,現在我終於平靜下來,體會到喜悅從心底湧出,這種感覺難以言喻。

餘生怎樣?我希望能夠與他人分享我學到的「太極·隨意·自在」功法,找回這份喜悅,希望更多的人能夠早日解開困擾,放下執著,找回真我。

我知道這個願望不能強求。學習我們的方法需要忍受寂寞、無聊和枯燥,不是每個人都願意接受。而且,沒有人能夠改變別人。何時覺醒,願意轉變,實踐修正,從錯誤中學習,堅持再堅持,完全由當事人決定。我們只能盡自己的本分,在有限的時間裡盡力而為,心裡默默祝福,願有緣人的智慧顯現,引導各位早日找到自在。

最後,願眾生覺醒,修行,找回真我!

阮詠春
於2024隆冬

少有人走的路:心身自覺的旅程年初二,我和我的五位兄姊,以及他們的兒孫,雖然分隔在三個不同的遙遠地方,卻可透過zoom一齊團拜。在電腦螢幕上,我喜見下一代各個都充滿着自信和慈悲友愛;但也見到我們這一代帶著歲月的痕跡,滿臉皺紋,老態畢現。相比以...
29/02/2024

少有人走的路:心身自覺的旅程

年初二,我和我的五位兄姊,以及他們的兒孫,雖然分隔在三個不同的遙遠地方,卻可透過zoom一齊團拜。在電腦螢幕上,我喜見下一代各個都充滿着自信和慈悲友愛;但也見到我們這一代帶著歲月的痕跡,滿臉皺紋,老態畢現。相比以whatsApp交談,動態影像更立體和震撼,只需輕談淺說,已盡在不言中。

我已踏入七十歲了,而我的兄姊們,比我大四至十一年。我們各自生活在不同的環境中,各自選擇了最適合自己的人生模式,但我們都面臨著同樣的挑戰——適應生活的變遷,學習如何做得更好。當每一位在發言,其他人都會靜靜地聆聽和反思。

兄姊們都各有專長,他們冷靜而理性,總是認為自己是對的,已經做到了最好。哥哥們都是典型的大男人,大男人都承擔保護者和決策者的角色,所以即使是小事,他們也不會逃避責任。他們選擇這樣的生活方式,因為這賦予他們生命的意義和動力。只是他們還未意識到自己已經老去,需要調整生活的方式和角色。

大姊則認為,處理事情應該簡單明瞭,為了避免麻煩,她很少踏出自己慣性的生活圈子。二姊熱愛美食,身體雖然已發嚮嚴重警告,她仍妄顧介口。因為她認為烹飪和分享美食,是對家人表達愛意的方式。她認為這份情感至關重要。

我靜靜地聆聽,心中不其然有隱隱的不安,但我尊重他們的選擇。每個人都有自己所選擇的路要走,也有自己的理由。改變,從來不是容易的事。我正在探索怎樣適當地應對生命的轉變,心中有些擔憂,擔心他們有所偏頗。是我應該放下執著,還是他們應該調整,或我們都需要放下些東西?我應該如何應對?

生命的每一次轉變,都會打破我們的平衡,擾亂我們的平靜。「蝴蝶效應」提示我們,微小的事情也可能引發災難性的混亂。我們應該如何應對突如其來的變故?關鍵在於我們能否迅速恢復平靜,然後嘗試適當地面對。

「蝴蝶效應」源自「混沌理論」,是它其中的一個特殊現象。「混沌理論」是一個物理學理論,專門用來預測大自然的轉變,如天氣、水流等。它指出,當平靜變得混亂時,其實混亂中有序,是有跡可循的。它還指出,大自然的秩序像無窮符號∞(infinity symbol) ,也就是太極圖,同有陰陽轉變的道理。如果我們順應自然,適當地處理,混亂最終會回歸平靜。但如果我們逆其道而行,不當地強行干預,混亂只會加劇。正如洪水,如果我們用堵塞的方法治理,情況只會更糟;而大禹治水,採用疏導水流的方法,順應自然,才是適當的解決之道。探索如何適當地應對生命的轉變,就是要嘗試和學習與大自然合拍,就像調教收音機的波段一樣,調整「到位」,不多也不少,才是最好最適當的。

在我們生活中,我們都在努力做到最好。這個道理看似簡單,但實際上很難做到。尤在困惑的時候,我們的思維被打亂,真的無法做到。關鍵在於我們能否盡快回復平靜。「大學」已經明確指出:「知止而後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明白這個道理是不足夠的,我們還需要學習和修練,才能養成這個習慣。所謂悟後起修,要實踐和修練。修練的方法有千萬種。法法皆平等,捉到老鼠便是好猫。

我修的法最實際,最簡單,不需要宗教,也不需要外在的形式,直接指向最基本的原素:「鬆靜定、柔鬆韌、專注、覺知」這十個字,做到而成為習慣,才能發揮作用,在混亂中平靜下來。如果能夠頓悟,立即在此心做到「鬆靜定」,此身做到「柔鬆韌」,「專注和覺知」,心身做到位,內外渾然一體,就能像六祖惠能一樣,智慧顯現。但大多數人無法頓悟,因為我們受很多障礙的干擾。這些障礙來自我們過去的經驗,建構及養成內在人格中的某些陰影和習性,所以我們的思想、情緒、處理方式等等都有所偏頗,看不清真相。因此,我們不用比較,因為我們的經歷不同,要做的功課亦是不同。但我們都必須去除自己的障礙。如何除去障礙?就是平靜地,保持無喜無惡的,放下所有的執著,尋覓根源和修改習性。只有如此,我們才能漸漸看得清明及真實,恰好分寸與大自然和諧共鳴。

我有幸2000年遇到師父,有緣學習和修煉這個法。雖然我仍有執著,仍在修正中,但我的身心跟以前已大大不同。現在雖然年歲已高,也偶爾會遇到突如其來的考驗和困惑,但我感受到自己越來越快地平靜下來,隨即大事化小、小事化無,可以輕鬆面對各種的生命考驗,實在萬分驚喜和感恩。似乎心態越來越平靜,驚恐也越來越少,也越來越開心愉快。但修練過程確實不容易,枯燥無聊寂寞,但依法而行,堅持知錯改正放下,真的是值得的。現在我已嚐從苦到甘,繼續向自在安祥、心生喜悅,生命暢順的方向前進。希望更多的同路人,一起互勉互勵,邁向自在幸福的道路上!

詠春 02/2024

18/12/2023

做人無我 做事無框

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不停的學習,不停的適應,不停的轉變。我們這一代的中國人,多不善於表達和溝通;尤其是女性,甚麼賢良淑德,包容忍讓,給自己套上了太多的框框,大家活在一知半解裡,只在迷霧中、失覺中度日。漸入老年,從生活的接觸及更多與人交往的體會,察覺原來很多人都有強烈的表現自己的欲望及胆量,即使含蓄的人也想表達自己深藏的感受。

但從不善於表達到懂得溝通,原來都要經歷學習的過程。有些人把抑壓的情緒,似火山爆發般發洩在伴侶或好友身上;發洩了雖然比抑壓的舒服得多,但這不是有效的治療方法,因為激烈的爆發只會令情緒更激烈,並且還有機會把至愛趕跑。他們需要懂得平靜地慢慢談心裡話,才能夠尋找到問題的根源,繼而放開錯誤的想法,重新確定意義,腳踏實地的好好生活。

我也不善於說話。回想自己,我是家中六個孩子之中的么女,和排行第五的姊姊相隔五載。爸爸在我十歲時便已經離世了;他最疼我,我記得他讚我善良乖巧,經常向他的朋友說我關心別人的故事;記憶中他從沒有罵過我。童年時每當受到「欺負」,只要我哭,爸爸便會來解決一切,我無需爭拗。這十年是我最美好的時光,培育好我這顆溫馨善良的心,但原來日子過得太好,同時也會令我缺乏了學習面對逆境的能力。後來遇到被「欺負」的時候,我便不知所措,只有盡量少説話。記得當男朋友,因某些事誤會而大聲呼喊地要求我對事件作出解釋時,我只是哭著而不懂得回應。當時我感到十分難受,久久也不明白為何這樣簡單的事情,我竟然開不出口來,結果連帶感情都因此事至無疾而終。雖然我對心理學有些認識,但是多年來也未能解開心裡的疑惑、委屈和痛苦。唯有好好地修靜,一點一滴的放鬆,剝掉一層一層壓在心坎深深處所隱藏的痛,才能逐漸清晰地解開問題的根源。

解開問題的癥結本來是很簡單的,只是我太過「自我」,繃得自己太緊而失卻自覺,直至我把鬆靜定的功夫修練開了,我才開始接觸到心中的「感受」,再把鬆靜定的功夫多練深層些,我才能把問題的癥結多看清楚一點,放得愈鬆,看得愈清,練鬆至到位了,慢慢地才能放下「自我」,並懂得適當地面對問題。

原來被「欺負」的上述情況,如洋蔥般一層層的拆解。首先我從感受哭的感覺,深深處我仍是渴望慈父回來幫我,我仍懷念他和兒時的溫馨。其次,我認為被「欺負」事情本是太簡單了,對方應該明白才是,我堅持不解釋,因為我認為多餘的解釋只會讓人覺得我太傻,太不應該回話,説了又似嘲笑對方。某些時候,我認為對方不可理喻,我便不理睬,不回應,和他對罵只會偏低自己,與他一樣的無理。當時我認為對方無理,我絕對是對的,也是受委屈的一方。但我又記起一位智者曾經提示我:「當我認為自己必然對的,那麼我必然是錯了」。

我平靜地反思,看到自己對處事的態度的確太多假設。現在才覺自己太自以為是,“認為事情這樣簡單,對方應該明白” 的想法是不對的,因為世上那有「簡單」那有「應該」的事? 當再平靜下來,我感受到心的深深處仍有些怨氣,我怨對方不明白我、不信任我,只覺得對方不可理喻,或愛得我不夠深等等。陳年往事,以為早已放開了,原來還有些怨氣未拔,我在平靜中再放開放下,又多一層鬆。我終於看到自己的不回應的作風,自以為清高,其實我只是逃避而不懂得適當的處理事情而已。再鬆靜定深層些,我終於看到自己陰暗的一面,看到怎樣負面的影響到自己和他人,意料之外地嚇到汗流浹背。

在鬆靜定下,我學習勇敢面對自己的錯誤和缺點,放下無謂的執拗,在心裡實行對我傷害過的人誠心地説「對不起,請你原諒我」,對幫我的人説「多謝你」,對傷害過我的人説「我原諒你」,對所有人説「我愛你」。漸漸領悟到簡樸的妙,選擇簡單地生活,學習簡簡單單的講清楚,輕輕鬆鬆的無憂慮的生活,不是更寫意的嗎?以往的執,真是庸人自擾,自尋煩惱!

願大家自在安祥,心生喜悅!

詠春 10/2023

18/12/2023

適中的抉擇

隨着年紀和閱歷的不斷增長,對人和事便多了份信心,然而我們仍要小心地摸着石頭過河,步步為營,因為更多的事情我們未有經驗,而且無常永遠存在,因此我們要時時醒覺,把握好做人做事的分寸。所謂「允執厥中」,言行還是要不偏不倚,事事適中。

記得我做善終服務的第一個病人,陳伯。他大約70餘歲,是個文靜的長者,身型瘦削,講話陰聲細氣,乏力不多言。他告訴我這三十多年活得好苦,自從他為了小小事情和太太吵架後,他們自此沒有再對話。雖然和太太及兒女住在同一屋簷下,但他獨自煮食,獨自過活,跟家人猶如陌路人。我問:「為了甚麼事情呢?」陳伯誓言沒有不忠,更沒有二奶,甚至乎連為了什麼芝麻綠豆的小事而吵架,他也惘惘然而記不起來。但他所承受的痛苦卻是想像不到的那麼大,他相信他的病因是情緒積鬱而起,現在臨終仍未能夠和太太和好,是他心中最大的痛。

當天,他的兒女要求約見我,她們對我說:「父母都是好心地的人,也好疼愛我們,但我們不明白為何家裡似乎被厚厚的雲層傘蓋,令人感到抑壓苦悶。」我問:「幾時開始的呢?」他們也記不起有多久,大女兒記得幼年的時候不是這樣的,細女兒則記不起有開心的時候。現在大姐結了婚,雖然離開了這個家,但自己的新家庭,也牽連着這片厚厚的雲層揮之不去。其他弟妹雖已過了適婚年齡,仍打不開心結而不敢結婚。「為了甚麼事情呢?」我追問。大家也不明白發生了甚麼事情,更不知道怎樣抹去這片厚厚的雲層。他們希望可以改變這種偏執鬱悶的局面,更希望爸爸去得安心。我唯有請大家忍耐,鬆靜下來,抱着愛和希望,希望父母能夠解開這個心結。但陳太一直不肯來探望陳伯。

終於到了陳伯病危的時候,她岀現了。我匆忙趕到陳伯的床前,見到她面容繃緊,眼神還帶著怒意。幾經邀請,她才願意在陳伯的床邊坐下來,兒女則站在一旁。我直接的說:「今天你來這兒,真的一些也不容易.. 好矛盾.. 好困難.. 好不願意,但現在可能是唯一的機會去說未說的話…去問未問的事…」陳太不願意重提往事,她說她也記得起甚麼事情,其實也不是大事。我接着說:「事情不大,但影響好深。兒女説似有大雲蓋着…有些兒女怕結婚… 結婚的也似帶着一大片烏雲… 這個陰影一代傳一代的傳下去…」她靜靜的聽,堅硬的外形漸趨軟化起來。

我繼續說:「雖然你們痛苦,但仍不離不棄的同住一室,其實是有情還是無情?」她開始靜靜的流下淚來,温柔多了,望着陳伯,摸下他。我低聲地安撫:「看來你們都珍惜這個家,都疼愛兒女,但一時為了些小事而怒氣,影響卻既大又深遠… 為乜呢?」 大家都靜了下來,沉默着。「若然你們當初能夠看到對兒女,和子子孫孫的影響,你們會怎樣抉擇?」陳太沒岀聲,大家靜靜的沉思。我悄悄地離開,讓他們多些空間靜思。過了一兩小時,我回到陳伯的床前,陳太迎上來和我握手,告訴我她們已决定揭開這片雲,不讓它再延續下去。當晚陳伯安祥地逝去。

回想當日,我只是戴著臨床心理學家的帽子,作了一個旁觀者自然的反應。旁觀者容易看得很清楚,一個家庭何故因小事而交惡幾十年呢?稍作反思,其實我們何嘗不是跌入類似的執着嗎?我們何嘗沒有為小事而動怒、吵罵、和朋友或情人分離、為小事而離職、甚至堅持到死也不原諒對方等等?我們可想到遺禍之大嗎?

這正是蝴蝶效應(混沌理論) ,一個小小的轉變輕如蝴蝶拍翅膀,可引至地球另一面有災害性的大混亂。而人的命運,會被自己瞬間的抉擇改變。

最近的俄烏及以巴戰爭,引來我特別多的感受。我聨想到夫妻的執拗,公有公理婆有婆理,難分對錯。又想到,人在迫不得已的情況,甚麼事情也可以做,最善的、最惡的也顯現出來。為了保護家園,為了自由和公平,或為了責任,人會不顧生死地走上戰場。我相信人性本是善良的,平時沒有殺生,怎能走上戰場殺敵呢?曾經聽說有些殘酷的戰略,但求達到目的不擇手段,一方面為了對敵人立下馬威,同時遮蔽善良的人的良知,刺激他們殘酷的獸性,他們下令士兵強姦婦女,殘殺平民和小童,辯稱在非常的情況下要幹非常的事。比較人道的戰略,只殺必須的,盡量速戰速決。當然這個策略的條件是有足夠的高科技。善與不善,可能是在上位者的一次偏執的抉擇而已。

戰爭必然是殘忍的。希望人有智慧尋到方法解決矛盾,不用迫到走上戰場。在我們正常的道德觀念中,暴力必然是錯的,破壞和戰亂是違反自然的道,經歷過戰爭的人,無論是戰士或平民,都或多或少也會患上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戰亂的情景已刻在人的心坎深處,回復平靜後,壓抑的感覺自會浮現,人必然會帶着很多心結和陰影。戰爭後,很多士兵不能回復平靜的生活,只有飲酒麻醉自己。經歷過戰亂的平民,體會過身心疲勞,驚恐徬徨的生活。如遇到類似的戰亂情景便會牽動未解的恐懼和很多情緒,因而影響他們的行為或決定,因此都需要接受心理輔導。

感恩生在這處福地,我們這一代未經歷過戰亂。從新聞,書本,戲劇等吸收到的反思,已經令我們心寒。真正面對戰亂,活在複雜和混亂的環境中,是不可想像的。頓然感覺自己好 simple and naïve,好幸福!希望所有的有能人都有智慧,有善良的初心,能做適中的抉擇!希望每個人都能夠享受做到「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的福氣!

詠春 12/2023

Address

Hong Kong Tin Hau And Lai Chi Wo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自在居。靜心園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Practice

Send a message to 自在居。靜心園:

  • Want your practice to be the top-listed Clinic?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