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01/2025
前言:
在2024年,我終於明白到我的病痛的根源,也證實了修練的功效。這一年不易過,接收到嚴重病症的警訊,體驗幾次病痛的考驗,在獨居環境裡調整生活模式,如常生活;在老化病痛中尋找喜愛的娛樂,計劃將來的轉變,盡量安排一切。若然我沒有修練「太極·隨意·自在」的功法,我確實沒有能力做到。
我好滿意這一年的適應,感到能夠和老化病痛共存。年頭我開始學打乒乓球班和縫紉,11月和三位哥哥兄和倆位姊姊團聚,從接不到乒乓球,我竟然可以少少享受到和親人打乒乓球的樂趣。我還醒悟到我為何學縫紉,原來我想為每位兄姐度身做衫。
在年尾,我寫一篇文章,總結這年的經驗。希望大家看了,會感受到我怎樣作最壞的打算,同時抱着最好的希望 (prepare for the worst, hope for the best)。 大家互勉,無懼地,平靜的,面對任何困難,在萬變中,甚至混亂中,回復平衡,盡量做到順其自然,在我們有限裡做到最好!
阮詠春
於2025初春
####################################XX
預約美好的告別 (2024年/12月寫的文章)
直面生死
自2015年起,我開始出現頭暈的徵狀、感到天旋地轉、腳步浮浮、手腳容易麻痺、甚至抽筋。即使只是做些簡單的事情或運動,我也會感到累得要命。我一直很困惑這些變化是從何而來的。我的生活方式健康而簡樸,我還練習修身養性的功法,並且一直在進步。所有的西醫檢查都顯示我身體正常,這讓我感到非常困惑。但是,經過脊醫的治療,我的症狀得到了緩解,這讓我相信問題可能出在脊骨上。我意識到,我之前可能沒有好好照顧自己,做了太多超出自己能力範圍的事情,從而傷害了身體。隨著年齡的增長,這些問題開始逐漸浮現出來。我本來以為可以恢復如初,但是當我拎了幾次重物後,我的胸骨突然劇烈疼痛,好像彈回以前的錯位,我不得不再次求助於脊醫。從那時起,我開始調較對自己力有所及的範圍,累了就休息,感到疲勞時就多睡一會兒,學習如何適當地運動,摸索怎樣逐漸適應這些變化。
脊骨的老化是沒有藥物可以根治的。脊醫和物理治療只能輔助,但最終還是要靠我自己來強化身體,適當地生活,保持良好的狀態。當需要時,藥物可以用來緩解症狀,如疼痛和暈眩等。在最糟糕的情況下,西醫可能會建議手術調整脊骨,但這風險很大,結果可能是完全康復,也可能是臥床不起,甚至死亡。我知道問題的嚴重性,但我一直拖延著不去面對它,聽天由命。直到今年5月我做了脊椎MRI檢查,8月見了骨醫,指出我最危險的問題是C6椎間盤突出,已經壓迫到骨髓的極點,診斷為「頸椎狹窄症」。這讓我如夢初醒,意識到必須正視這個問題。我開始平靜地傾聽身體的訊號,尋找更適當的應對方法。
記得在參與善終服務時,我頂著專家的身份,有幸獲得病人的信任,引導他們如何在混亂的情緒中找到平靜,陪伴他們一步步面對生死,安寧地離去。實際上,我對死亡又有多少經驗呢?我所知道的,不過是從服務病人過程中汲取他們的經驗,以及從書本獲取的知識。我見到那些對生死感到恐懼、逃避的人,在臨終時往往會焦慮和恐慌。我也見過堅強聰明的人,雖然無畏地面對一生的挑戰,但在臨終時卻失去了方向和迷茫。我還見過醫療界的前輩和神職人員,儘管他們一生都在幫助別人面對生死,但自己也無法避免痛苦和恐懼,有些人還會自責,認為自己不應該如此無力,這些念頭又增添壓力和痛苦。我明白,知道容易做到難,在感到混亂和恐慌中尤其困難做到。所以我們更需要盡早預備,盡早鍛鍊鬆靜定,面對自己的恐懼,反思和看破生老病死,嘗試輕鬆愉快地活在當下。這是一個漫長的沒有完的修練過程,越早做越好,但也沒有保證到時我們會不混亂,只是多些預備早點平靜,多些瞭解,更能夠多些包容,多些接受,多些謙卑。
我不時反思,笑問:「我會怎樣死去?我可以保持平靜,能夠如實面對嗎?」2015年的頭暈提醒我:「輪到我了,是考驗自己的時候了」。當時我也感到害怕,好在還能保持清醒,提醒自己要平靜下來。平靜了,便評估自己的狀況。我習慣獨居,也享受自己照顧自己的生活,我可能要獨自面對最後的旅程和死亡,我需要怎樣準備呢?
修養心性
我反思我這一生的意義,我學到了什麼?我想留下什麼?我想抱著什麼感覺上路?我現在抱著什麼感覺?還有哪些未了的事?我還需要做什麼?哪些要放下,哪些要再試?最終,我希望能放下一切,平靜地、自在安祥地輕鬆上路。這樣,我便不枉此生了。我就可以說:「我沒有浪費我的修煉,並且對得起我幫助過的人。」以下便是我的反思和準備。
(1) 生活考驗,依法而行
我感恩這二十多年的身心修煉沒有白費。自2000年,我修煉了「太極·隨意·自在」的功法,潛心修煉「松靜定,柔松韌,專注,覺知」。隨著修煉的深入,神奇地,執著的我竟然能夠原諒自己和原諒別人,放下執著和強求;我的鬱結逐漸放下,我開始體會到自然法則,明白到順其自然的奧妙。我學習隨遇而安,放下自我,放開比較,怎樣適當地生活,活在當下。我感受到並沒有所謂的「最適當」,只有不斷的「更適當」,不斷的學習。我感到越做到順其自然,生活越暢順,自己也越來越自在安詳,輕鬆愉快。
(2) 突變考驗,平靜面對
到了人生的晚期,面對突如其來的死亡警告,平靜面對尤其重要。當時,我確實感到震驚。這種震驚其實是人類的自然求生反應,它喚起我們的警覺,激發我們的戰鬥精神。幸運的是,通過修煉,我能夠迅速覺醒,平靜下來,沒有產生恐懼或其他負面情緒。因為如果我陷入更負面的情緒,必會導致更多的混亂和失控,從而使情況更惡化,更失去平衡。恢復平靜後,我才能做適當的應對。
(3) 病痛考驗,鏟平心理痛楚
隨著身體逐漸退化,在2024年裡,我經歷了不少病痛,包括感冒、誤食引起的嘔吐腹瀉、顯風濕的酸痛,以及尿酸問題、「生蛇」、頭暈、腳軟、五十肩和骨骼無法承重等。令我感到安慰的是,我沒有感受到劇烈的疼痛。年輕時,我每個月都會經歷痛經,痛到嘔吐,需要請假休息;腹瀉必引至會抽筋,需打針平復。而今年,我除了痛風只服用過兩粒止痛藥。四個星期前,我的面部靠近眼眉的地方「生蛇」,面部相關神經分佈區域出現了疼痛,但疼痛程度只達到了十分之五。(按十多年前腰部「生蛇」時,我的疼痛程度達到了九成。)我反思,痛楚實際上是由「心理的痛+身體的痛」組成的。在修煉過程中,我可能已經排解了許多心理鬱結,感到輕鬆愉快,因此心理的痛減到了最低,病了痛楚便容易承受了。
(4) 壓力考驗,減壓康復迅速
近年來,我逐漸適應了疾病的存在。每當出現病徵,我都會先平靜心情,休息並評估情況,然後進行處理。可能因為平靜了,身心舒暢,血液迴圈良好,康復的時間總是比預期要快。此外,由於我獨居,我更加小心,想辦法應對困難,始終將安全放在首位。修煉讓我更清楚自己的能耐,對於我無法完成的事情我便放下,專注於我能做的事情,並在需要時請別人幫忙。我更不會因為害羞或怕麻煩而硬撐,我願意嘗試不同的輔助工具,例如我明白自己容易疲勞,不能強迫脊椎過度用力,所以出門時使用助行車,這樣行走更平衡穩定;累了可以依靠它,也可以坐下來休息,還可以放置重物,同時它能限制我走得過快。
回顧一生
回顧我的一生,認識我的人都認為我古怪而不切實際。我可能真如他們所說的古怪,自小就對某些事情特別上心。例如,當我在小學的時候,讀到羅伯特·弗羅斯特的《少有人走的路》 (The Road Less Traveled),雖然我不完全理解它的含義,但我的內心深處似乎已經產生了共鳴。在成長的過程中,我經歷了各種甜酸苦辣,品嘗了生活的各種滋味。父母留給我的,除了良好的智力,還有勤奮和追求完美的性格。我們兄弟姐妹都沒有不良嗜好,因此我們都有穩定的家庭生活。只有我仍然未婚,雖然有時會感到孤獨,但這讓我有空間自由地追求夢想,從未為了現實而妥協。修心至今,我感恩原來所有的經歷都是成就今天的我,這是最好的安排。我只是遺憾自己覺悟得太晚(直到六十歲才明白生命的意義),抱歉自己的能力有限,做得太少,只是為自己而活,沒有什麼貢獻。
我並非出生在富裕家庭。記得在我十歲之前,我們住在灣仔的木制樓房裡,我們住在三樓。每當颱風來臨時,牆壁會像波浪一樣晃動,父親和哥哥們會留在家裡保護家園,而我和婆婆、母親、姐姐們則下樓,以便在必要時更容易逃離。儘管如此,父親賺到的錢讓我們生活無憂,父親還能照顧鄉下的爺爺和父親同父異母的弟妹。十歲時,我慈愛的父親因腦癌去世,我們一家人在困難中成長,最終安然無恙。我因為失去了慈父和生活中的轉變而感到痛苦,一直在尋找釋放和意義的出路。我最初從事了十五年的電腦軟體發展工作,然後轉讀臨床心理學,從事了十餘年的善終服務,最後轉向「修靜修心」。回顧我的一生,我有很多機會變得富有,但我總是遇到一些轉變,未能踏上真正富有的階梯。我也經歷過貧窮,但幸運的是,上天的眷顧讓我必有及時雨,度過一個又一個的難關。我的一生清淡無憂,這種生活最適合「修靜修心」,修正錯誤的觀念,放下執著,做好本分,不作強求。我逐漸領悟到清淡生活的真諦,活在當下,欣賞生命的每一點滴,洗滌心靈,享受自在和愉快。雖然我的身體已漸老化,但我仍能平靜地回應,心中充滿喜悅。
延續餘暉
隨著年齡的增長,死亡似乎變得越來越真實,離我越來越近。回顧我的一生,我學到的是體會成長的奧秘,修煉心性,放下執著,解除鬱結,回歸自在和安祥,心生喜悅,隨遇而安,活在當下。這說起來很簡單,但實際上並不容易,我經歷了許多淚水和掙扎,現在我終於平靜下來,體會到喜悅從心底湧出,這種感覺難以言喻。
餘生怎樣?我希望能夠與他人分享我學到的「太極·隨意·自在」功法,找回這份喜悅,希望更多的人能夠早日解開困擾,放下執著,找回真我。
我知道這個願望不能強求。學習我們的方法需要忍受寂寞、無聊和枯燥,不是每個人都願意接受。而且,沒有人能夠改變別人。何時覺醒,願意轉變,實踐修正,從錯誤中學習,堅持再堅持,完全由當事人決定。我們只能盡自己的本分,在有限的時間裡盡力而為,心裡默默祝福,願有緣人的智慧顯現,引導各位早日找到自在。
最後,願眾生覺醒,修行,找回真我!
阮詠春
於2024隆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