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6/06/2025
【孩子二三事:做到或做不到,都是我,都是被愛的】
九歲到十歲的這一年,我感覺嗨嗨經驗到很多變化。
換了老師,搬了新家,生活裡多了一條狗。
好像因為他大了,我也給他更多在學習上的期待,鋼琴課、練習自己坐公車回家、練習在餐廳點菜、買東西自己結帳、跆拳道社檢定考、功文數學初體驗.....。
我發現,面對這些來自於我的期待而開展的新經驗裡,好像嗨嗨都會先預期,自己會表現得很糟。後來才上修,其實也沒有那麼難嘛!另外一種反應,是他會跟我說,下次再開始、你先陪我做一次再開始。
我在猜,面對新事物的時候,他會焦慮,於是他需要某種可預測性,幫助自己降低焦慮感。
預期自己會表現得不好,就是在內心裡提供自己一個最不會感到受傷或是失望的劇本,下次再開始、等媽媽陪著一起做過一次再開始,也是在內心裡,提供自己一個已知的腳本。
提高「可預測性」,是他在幫助自己因應恐懼,以便做出行動的方法。
一旦事情的發展跟他預測的不一樣,他就會崩潰了。
但有時候,我不容易一下子看到這個。
我常常會先看到「這個孩子怎麼這麼退縮跟膽小」、「這個孩子怎麼那麼不乾脆、能拖就拖」、「這個孩子怎麼那麼不知變通,那麼小的挫折就要放棄」、「完了,這樣他是要怎麼面對未來更多困難的事情」。
我內心對孩子的失望,或擔憂,會先於我對孩子內在狀態的體會。
某天放學,我們就有一個很類似的過程。
那天的流程,是我們在學校旁邊的公車站集合,他先把他的書包和學校上課的樂器,放上我的車,然後他自己從公車站搭車到家附近,我會在他下車的地方等他,一起回家。
本來剛接到他時,一切都很好,他也做好了心理準備要自己坐車,非常期待。於是,媽媽不疑有他地坐進車子裡,透過後照鏡看著嗨嗨,等著確認小人有順利坐上公車再離開。
結果,等了一陣子以後,我就這樣從後照鏡裡看著他該上的那台公車,飛也似地過站未停,走了......。
我走下車,叫了一聲嗨嗨,他看著我,我看著他,我們兩個人臉上都是傻爆眼的表情,我說:「嗨嗨,車子快來了你就要站到路邊招手啊,要不然車子怎麼知道有人要坐!車子剛剛已經開走咧!你知道嗎?」
嗨嗨一臉扭曲說:「我知道啊~,我剛剛看它還有三分鐘,然後我一抬起頭來它就開走啦!!!」,「啊~~~,我不要坐了~~~」好啦馬景濤又開始了,一邊哀嚎一邊走回我們的車子。
我說:「我們還是可以去中間點搭車啊!」
「我不要~~~!」小人臉部扭曲。
我:「還是你要先吃一下點心,我們等下一班車?」
「不要~~~!」繼續扭曲ing。
媽媽無奈地開了車,一邊問說,你今天都不想要再搭車了是嗎?「對~~~~」(到底是受到什麼天大的委屈蛤???)。我一邊教他以後要提早站在路邊攔車,一邊感受到,我心裡對「孩子居然這麼輕易地就放棄了」的失望開始在升高,嗨嗨嗅得到。
他問我說:「我明天再搭車好嗎?好嗎?你不要生氣好嗎?」
「好~~~~。」我口氣很無奈,說:「我沒有生氣,只是覺得失望,車子走了也沒關係啊,我們可以想辦法處理就好,你可以做到的,可是你卻因為事情跟你想的不一樣,你就連試都沒有試就放棄了,你不是做不到啊。」
「好啦,隨便你啦,你要我坐我就去坐啊!」嗨嗨哭喪著臉。
通常,在這種時候,我不太會繼續要求孩子按照我的期望來行動。
因為我知道,他心裡還有東西卡著,強迫他,也並不會讓他長出我所期許的冒險患難,只會留下一個被壓迫的經驗在孩子心裡,變成「媽媽每次都強迫我....」。但我的心也還被失望充滿,所以我通常會很安靜,因為我需要處理我自己的感受。
於是我們就這樣安靜地開回到家,這一回合先暫停在這兒。
停好車,走回家的路上,小人想要進去一家文具店看看有沒有他最近想買的筆。我說想要坐在店外面等他,他猶豫了一下,說:「可是我不知道要怎麼問老闆耶!」,我說:「你就問老闆說,請問你們有賣柔繪筆嗎?」
我看著嗨嗨又再說了一次:「這個是你可以做到的事情。」鼓勵他。
我可以感覺得到他在心裡猶豫了一下下,然後跟我說:「那你在這裡等我喔!」,跑進店裡,過沒多久,出來臭著一張臉說:「老闆不知道這那種筆,走吧」,媽媽不死心說:「你不是有帶筆嗎?你就拿進去給老闆看啊!」
小人又拒絕我,倔強地搖搖頭。
我伸出手要嗨嗨把筆拿給我,說,那我去幫你問,小人這時候除了搖頭還紅了眼眶說:「唉呦,我已經有努力了啦,而且那個老闆很壞,我再也不想跟他買東西了!」(那家店的男老闆真的是很不親切,我之前有見識過)
我問了一下到底怎麼了,嗨嗨說,他說了柔繪筆,老闆問他說那是毛筆嗎?嗨嗨說應該不是,他不確定,比手畫腳了一陣子以後,老闆就罵他說,你自己要買什麼你都不知道,你還來買什麼東西!嗨嗨一邊講,一邊生氣地擦眼淚。
我的心裡,一部分是開心的,因為我知道,走進文具店的嗨嗨,跟在車上說出「好啦!你要我去坐公車我就去坐啦!」的嗨嗨不一樣,他不是被迫冒險的,他是在心裡猶豫過後,主動選擇了冒險,我可以感受到他在努力。
一部分有點心疼嗨嗨,因為努力的嗨嗨,沒有得到好的結局,反而因為遇到一個不友善的大人,有了受傷的感覺,所以當然也擔心,這一個不好的結果會讓他覺得自己的冒險很愚蠢,後悔自己做出努力。
但我同時也有一個念頭,我不可能保護他免於世上所有不友善的人、事、物,那些不友善的人、事、物也跟我們一樣有權利在世界上活得好好的,善待我的孩子,也不是別人應盡的義務。
在那個快速的一秒,我問自己,該怎麼做?
我該要求或期待孩子再冒險第三次,回去懟那個老闆,讓孩子練習為自己說話?
還是我就這樣算了,跟孩子一起回家,讓孩子體驗世界總有挫折?
還是跟孩子一邊走回家一邊談,遇到不友善的人應該怎麼辦,教孩子應變?
還是我們現在去找另一間可以買到毛繪筆的文具店,讓孩子的渴望被滿足?
若是你,你會怎麼選擇?
上一篇文,在談接納,接納「真實的自己可能有一部分、或有時候是會讓所愛的人失望的」,不需要因為怕所愛的人失望,就勉強自己或是隱藏自己,可以有一道健康的心理界線。
不過,實務操作上,我想大家都很熟悉,作為父母,我們畢竟還是希望,我們對孩子是有影響力的,因為我們會看重某些價值、希望孩子出現某些行為。孩子如果接納自己到完全不鳥我們的期許、很chill地不為所動,那大概也很奇怪。
而且,那樣也有點違反人的本性。
因為,我們天性希望讓父母以自己為榮。
所以挑戰之處往往就在,怎麼做,才能讓孩子既願意因為愛父母、重視父母而受影響,但同時也讓孩子接納真實的自己,感覺自己有自由、有選擇、自我負責,長成一個有力量的人。
翹翹板的平衡,怎麼拿捏?
在文具店插曲的那一天,我發現,似乎重要的關鍵是~~~孩子是不是在知覺到你的期望(或失望)的時候,出於對你的愛和重視,而開啟了一個思考的過程,最後願意付出努力去嘗試。
需要是出於愛你、重視你,因為如果是出於恐懼失去你的愛,或者恐懼被懲罰,那麼他的內在就不會覺得自己是有選擇的,當結果不好的時候,他會怨恨你,會沒有力量承擔。
需要有一個思考和猶豫的過程,他的內在才有空間進行對自己和對情勢的盤點,在「有限的」自由中,為自己做出決定,決定在什麼時間、用什麼方法、做哪些範圍的嘗試,他才有冒險的準備度跟勇氣。
需要真的有嘗試的行動,因為,有行動,他才有經驗,成功經驗也好,失敗的經驗也罷,他才能從這個經驗裡去感受他原本想像中的恐懼是否真實,去摸索自己的喜好、和限制,從想像,走向現實,這樣,他接納的會是真正的、經驗到的、清晰的自己,而不是想像中的自己。
於是一個真正比較好的界線長出來,他可以說,媽媽,我試過了,你所期望的,不是我,你該好好去接受跟消化你自己的失望。或是他可以說,媽媽,我試過了,你說得對,你所期望的是我,我做得到,或者我是喜歡的,謝謝你相信跟鼓勵我。
走左邊,走右邊,都很好。
結局不必然是他照你期望的那條路走,但,他要願意努力跨出腳,踩踩看、踏踏看、走走看,我們需要看懂、珍惜、回應、謝謝這份「努力」,對結果給出彈性。
當然,那一天下午,在那一秒,我並不能想得那麼仔細,只是在那快速的猶豫中,我隱約感受到那一份努力的珍貴,於是,我選擇了一條我以前從未選擇過的路。
我跟嗨嗨說,謝謝你,你有努力媽媽有感覺到,那個老闆這樣跟你說話很不禮貌,你把筆給媽媽,媽媽要進去告訴他,他不需要這樣跟你講話!!
嗨嗨有點緊張地想要阻止我,說:「等一下,你要幹嘛!」
「我沒有要跟他吵架,我只是要跟他說,柔繪筆長這樣,他們有賣就有賣、沒有賣就說沒有賣,他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說不知道,不需要這樣跟小孩講話!很不禮貌。你在外面等我。」
處理完以後,我走出文具店,嗨嗨問我,媽媽,你跟老闆說了什麼?
我牽著他的手,一邊走路一邊描述我們的對話給他聽,我可以看見他的眼睛從委屈裡亮了起來,扭曲的臉蛋又有了笑容,回家的腳步變得輕盈了許多。
嗨嗨說:「媽媽,我聽完變開心了。」
這一次我沒有選擇要再繼續教導或鍛鍊他什麼,我沒有選擇再放置期望在他的身上,我只想要跟他道謝,讓他知道我珍惜他的努力。
讓他知道,我也會努力,在他被錯待而仍然幼小的時候,為他挺身說話。
讓他知道,做到或沒有做到,媽媽都非常愛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