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音樂在說話 x Life of Music Therapy

  • Home
  • 聽!音樂在說話 x Life of Music Therapy

聽!音樂在說話 x Life of Music Therapy || 劉又瑄 音樂治療師 ||

|| 劉又瑄 音樂治療師 ||
☀ 美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Colorado State University) 音樂治療碩士

♪證照與專業訓練
☉ 美國國家音樂治療認證委員會認證音樂治療師 (MT-BC)
☉ 安寧與緩和療護音樂治療師 (Hospice & Palliative Care MT, HPMT)
☉神經學音樂治療師 (Neurologic Music Therapist, NMT)
☉台灣音樂治療師專業認證(TRMT)
☉病人自主權利法核心種子講師

➤ 服務對象
兒童與成人身心障礙照護 | 失智症與高齡者懷舊關懷 | 肢體及口語復健
兒童暨成人安寧緩和療護 | 悲傷輔導與支持團體 | 藥酒癮戒治


♬ 音樂是個容器,盛接著悲傷、喜樂,像是個安靜的聆聽者,也像是個多話的說故事的人。聽見音樂的旋律,也聽見音樂想說的話,然後試著了解每個人的人生故事,和他的內在--透過音樂。

這裡分享著音樂治療個案故事,過去、現在的足跡,走過的人生以及未來的美好;也分享著做音樂治療的心情以及音樂治療相關的資訊。

 #活動紀錄颱風來襲的前一天週六早上,去到關子嶺帶台南勞工局的內部人員辦理「職場紓壓與情緒管理研習」課的最後兩小時,帶大家好好「鬆」一下。音樂治療舒壓團體並非好好睡個覺(一直睡兩小時也不太對?!),而是在這個過程中了解服務對象的背景與壓力狀...
15/07/2025

#活動紀錄
颱風來襲的前一天週六早上,去到關子嶺帶台南勞工局的內部人員辦理「職場紓壓與情緒管理研習」課的最後兩小時,帶大家好好「鬆」一下。
音樂治療舒壓團體並非好好睡個覺(一直睡兩小時也不太對?!),而是在這個過程中了解服務對象的背景與壓力狀態與壓力事件,透過談話、繪圖、樂器演奏與音樂的集體創作,讓音樂(人聲、器樂、環境音…等等)成為一種安全且有支持性的媒介,帶領每個參與者用自己舒適的方式進到音樂裡。
主任說,在最後共同創作的歌詞裡,好有共鳴,後面有學員默默流淚。音樂就是這麼容易靠近我們的情緒,彼此得到同理與共鳴,充飽電重回工作崗位。
非常感謝 #光好職涯顧問有限公司 的專案助理佳欣,還有工作人員宜樺,以及其他沒能來得及好好認識的人,幫我觀前顧後、照顧每個學員,讓我可以無後顧之憂的和大家一起玩樂。
#光好職涯顧問有限公司
#台南市勞工局

        神經學音樂治療  #巴金森病
10/07/2025

神經學音樂治療 #巴金森病

【關於安寧】學習到最多的大概是「等待」吧,等待病人慢慢說、等待孩子準備好、等待時機到了轉介其他職類、等待身體告訴我們。關於靈性照顧,趙老師講過「最好的靈性照顧就是給他他需要的」,舉凡探望病人時,看到他口乾舌燥,「會不會口渴?要不要拿棉棒給嘴...
07/07/2025

【關於安寧】

學習到最多的大概是「等待」吧,等待病人慢慢說、等待孩子準備好、等待時機到了轉介其他職類、等待身體告訴我們。關於靈性照顧,趙老師講過「最好的靈性照顧就是給他他需要的」,舉凡探望病人時,看到他口乾舌燥,「會不會口渴?要不要拿棉棒給嘴巴沾沾水?」這等生活的對話,都是一靈性照顧。

而在醫療現場的我們,看起來很慢很優雅的我們,實則面對病人時腦袋裡有非常多的思考,除了專注當下病人與家屬的回應之外,「靠直覺回應」已經不再滿足或對眼前的人有太大的幫助,所以一直尋求各種課程、諮商技巧的練習等等,但最後,我想學習到最多的是讓自己慢下來、在病人家屬與疾病之前,更加謙卑。

我們都了解病人是我們的老師,用他的身體帶領我們在末期疾病身心領域探究,那是關乎病人的生活、文化背景、家庭狀況、生命歷程,每個病人都是一本書。每次當有機會「受邀」進到那本書裡黑暗的那一頁時,都心存感激,感激窺探黑暗的世界——而我也從未經歷過、從未想過的那一頁。

所以我開始等待,從一開始對於病人家屬一點不舒服的表情我就受傷到不行,到現在能夠泰然的面對每個形形色色的家庭,師父說「隨順因緣」,在訪視病人的時候也是如此,當緣分還沒有到,所有的勉強和目的都會成為將彼此關係拉近的阻力。

「善於等待」,是,在等待的過程中我們也在準備自己的狀態,時間總會推進一些事情,當我們與病人共在的時間裡,眼看沙漏中不停的下墜的細沙逐漸流失的同時,也能思考沙漏底部也在堆積著一些說不出來的情感與想法。

共享沈默,「沈默也是積極的陪伴」

"Just because we can technically perform an operation does not mean we should."在醫療場域裡,那些困難的問題需要考量到個人意願、家屬期待、家庭經濟、預後生活品質等...
25/05/2025

"Just because we can technically perform an operation does not mean we should."

在醫療場域裡,那些困難的問題需要考量到個人意願、家屬期待、家庭經濟、預後生活品質等等,這也是為什麼有時候(很多時候)要跟病人談DNR之前,不會是只有醫師自己的事情,在醫療處置與判斷上固然重要,但也需要更審慎去了解這個家庭的狀況、家屬的想法、過往對死亡事件的經驗等等,有太多需要被好好考量的事情。

在美國工作的時候,身為音樂治療師服務機構、居家、安寧病房的病人,大部分只會把專注力放在病人以及當下的照顧者,鮮少會參與到或者認識到這個病人的其他家屬,即便書上告訴你音樂治療師介入接受安寧緩和聊戶的病人的治療目標當中有一大部分在講病人與家庭的關係。但事實上,以一個月只能看一次(至多兩次)的頻率,以及社會普遍以個人為中心,並非如台灣的以「家庭」為單位的結構,我們的確很少需要考量到太多家庭的事情。(不過我有些非裔病人的家庭凝聚力很強,臨終時整個家族一起唱Gospel 風格的 Amazing Grace我真的是超級Ama~~~~~zing)

但這在台灣就不是了,你照會一個病人,做一個決定,往往需要跟一堆人討論。我經常跟學生說,「你看到的長官看到的照會量通常要乘以四才會是我真正訪視跟會談到的人數」, #所以不要用照會人數來看KPI謝謝。

想說的是,能夠好好的走,善終,絕對不是只有醫師的事,也絕對不是只有病人的事,在台灣的社會裡,「家庭」往往扮演了是否能「好走」的重要關鍵。

#所以團隊很重要要說三次
#心理師 #社工師 #音樂治療師 #靈性關懷師
#藥師 #營養師 #醫師 #護理師

有人敲碗Dr. Mattox去年講的Dr. Bebakey的故事,因為我在留言裡打了很長一段,所以就乾脆發一篇新的文章了。


我要先說,因為筆記跟資料都不在手邊,所以這篇完全是憑我的記憶寫的,不見得百分之百正確,但大概的故事內容應該不會偏差太遠。


我的記憶中,在Dr. Mattox的故事裡,Dr. DeBakey從來就沒有改變過心意,不管是接受手術或者是接受CPR,他從來就沒有同意過。


Dr. DeBakey 在知道自己罹患主動脈剝離時,是拒絕手術的,因為這個手術是他發明的,他當然是最了解這個手術的好處跟併發症的人,他當然也知道不接受手術死亡死亡率極高,可是在利弊權衡之下,他依然選擇了不手術,畢竟他都97歲了啊啊啊啊啊~


但是在不久之後,Dr. DeBakey 就因為主動脈剝離而失去意識,他的家人因為太捨不得他了,所以還是希望可以救他,畢竟他在失去意識前都是個活動力很好的老人家啊!甚至我剛剛Google 相關文獻覆核我的記憶時,維基百科還寫,他老人家在確診主動脈剝離後的一週都還在進行演講!😱😱😱


在兩方意願相反的情況下,手術團隊就請求倫理委員會的裁示,最後倫理委員會同意了手術,於是Dr. DeBakey 就以98歲的高齡由他的弟子幫他執行手術,也成為世界上接受這個手術最高齡的紀錄保持者。


可是理論上這種情況不應該發生,我們應該要尊重病人的意願才對,也不知道是不是因為當初Dr. DeBakey 在昏迷前沒有簽拒絕手術的同意書,所以倫理委員會才會做出這樣有違他意願的決定,畢竟在台灣醫療界有一段名言:「死人不會告人,只有活人才會」。


雖然手術風險極高,但在手術後,Dr. DeBakey 他老人家還是有順利康復出院,甚至我還有看到出院後他接受紐約時報報導的資料,說主動脈剝離的那時候他的疼痛有多劇烈,劇烈到讓從來沒叫過救護車和打電話給他的醫師的Dr. DeBakey 會想做這兩件事。


哇!Dr. DeBakey 能夠這麼清楚陳述自己經歷欸,還能記得當初有多痛欸,看起來當初讓他接受手術的決定是很正確的吧?畢竟他老人家恢復得這麼好!但你知道嗎?他出院已經是術後8個月的事了,這段期間他因為手術併發症,都待在醫院接受治療⋯⋯。


好不容易高齡98歲的Dr. DeBakey 終於可以出院回家了,但他卻在他99歲的時候,在家中失去呼吸心跳,緊張的家人很理所當然的打了911要將他送醫,而也很理所當然的在這種情況下要送醫就需要CPR,於是一直推行DNR的Dr. DeBakey,在生命的最後一段路就這樣被CPR了,直到Dr. Mattox接到消息趕到醫院,勸Dr. DeBakey的太太放手,他們才結束了急救。


這樣的故事結局聽起來很哀傷吧?身為心外巨擘的Dr. DeBakey 在整個故事裡都身不由己,從頭到尾似乎都沒有人尊重Dr. DeBakey 的決定和心願,這樣是對的嗎?


然而就在這個時候,Dr. Mattox有提出來另一個問題:「病人的決定真的都會是對的嗎?好的嗎?」他在此時說了另一個故事⋯⋯⋯


他說他在當總醫師的時候遇過一個薦骨有stage 4 褥瘡的病人,這種程度的褥瘡表示已經吃到肌肉甚至骨頭了,基本上需要非常多次的清創甚至重建才行。


但當年Dr. Mattox遇到的這個病人跟他說:「我不要開這麼多次刀,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一次解決?」


小弱弱如我,根本想不出來有什麼一次解決的手術方法,但Dr. Mattox當年年輕氣盛,還真的給了這個病人一個一擊必殺的選項—hemicorporectomy,就是把骨盆跟脊柱下半段全部切掉,拉大腸造口跟用小腸拉泌尿造口。


最神奇的是,病人居然也答應了,於是手術就這樣進行了。


手術結束之後,病人很開心,Dr. Mattox也很開心,安排後續復健之後就出院了。


你以為故事到這樣就結束了嗎?


當然沒有。


Dr. Mattox三年後在街上又再次遇到這個病人,這個病人因為下半身都被切除了,所以只能趴在一個有輪子的小平台上,努力推著自己前進。


Dr. Mattox有去跟他相認嗎?我不知道。我只知道Dr. Mattox說那個病人看起來過得不好,而他說,他不認為再來一次,他會再替這個病人動這個手術。


所以他給了我們一個Quote


« Just because we can technically perform an operation does not mean we should. »


是的,Dr. Mattox在跟病人討論之後,遵照病人的意願幫他動他想要的手術了,可是這樣的結果看起來好像也沒有好到那裡去。


所以到底該怎麼辦呢?Dr. Mattox說身為醫者的我們在尊重病人的決定時,我們也必須要考量到可能的預後,不能只是因為病人的要求我們能做到,就去做了!我們跟病人的差別就在於我們經過訓練、我們看過的病人和類似的情況比病人們多,所以我們更該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更不該因為錢而讓病人去做不必要的手術。



去年的會後,我有去找Dr. Mattox,跟他說我對於他的最後一段很有同感,尤其是為了錢開手術的那段,我知道很多自費項目是在幫助病人更快復原、過得更好的,可是我也看到有些同儕的作法已經遠遠超過這個範圍,Dr. Mattox也說他將最後那個故事,給最後那句Quote的原因就是因為他在美國也
看到一樣的事情,才會提出來說的。


扯遠了,我想去年的這整場演講,Dr. Mattox的主題應該是想透過這兩段截然不同的故事讓我們去思索所謂的病人自主權利,我們到底該遵守到哪裡,又該尊重到哪裡?而我想這件事在台灣又格外的重要,畢竟在美國遇到困難醫療決定時,他們還有機會要求檢察官做仲裁,但在台灣是沒有這個機制的。


關於這個問題,我想應該還是要回到他的那
句Quote

« Just because we can technically perform an operation does not mean we should. »


我們能動這個手術不代表我們就應該去做他,身為醫者,我們該做的不是只有尊重病人的意願,該想的,也不是只有病人的現在,因為這是我們這就是我們唸這麼多年書,讓我們與病人的不同,也是病人把他們自己交給我們時所賦予我們的責任跟義務。





#病人自主權利


最後想藉粉專問看看,有沒有出版社想翻譯Dr. Mattox的《Top knife》啊?這本書是在講外傷手術的心法,雖然已經是20年前的老書了,但在這幾年都還有被翻成法文、德文跟義大利文版欸!而且在美國幾乎是每個外傷科醫師都看過的書,今年演講主題是《嚴峻環境下的醫療》的Dr. Franklin還說他們被外派到中東執行任務時,他帶在身邊的書就是這本,甚至他還有照片為證!


如果都沒有,大家可能就要等我一個章節一個章節看完寫心得了⋯⋯⋯因為我覺得這本書對未來如果打起來,所有醫師都可能變成外傷科醫師、要處理外傷病人的我們很重要啊!


Photo Credit: https://www.research.va.gov/research_in_action/Dr-DeBakey-and-Dacron-grafts.cfm

這張照片是當年Dr. DeBakey 用他老婆的縫紉機縫Dacron人工血管的照片

 #工商時間 #臺灣音樂治療學會 年度第二場專題講座公告🌟 主題:陪你走一段早療的路—談早療家庭服務與資源運用📅 日期:2025年4月27日(日)9:00~12:00👩‍🏫 講師:楊惠儀社工師📍 地點:台北崇友文教基金會 (台北市中正區公園...
07/04/2025

#工商時間
#臺灣音樂治療學會 年度第二場專題講座公告
🌟 主題:陪你走一段早療的路—談早療家庭服務與資源運用
📅 日期:2025年4月27日(日)9:00~12:00
👩‍🏫 講師:楊惠儀社工師
📍 地點:台北崇友文教基金會 (台北市中正區公園路30號10樓)
📝 報名時間與人數:即日起開放報名,人數限額 #50 位
🔗 報名連結:請見置頂留言
https://reurl.cc/Z4nyxQ
✨ 現在就報名,期待您的參與!

★退費標準(已完成報名者,本會視其無異議同意接受退費辦法)
□若遇颱風或不可抗拒之因素,因故取消,全額退還已繳費用。
□實際上課日前14天(含)申請退費者,扣除手續費100元後,退還餘額。
□實際上課日前7至13天申請退費者,扣除手續費100元後,退還餘額八成。
□實際上課日前3至 6天申請退費者,扣除手續費100元後,退還餘額五成。
□實際上課日前1至 2天申請退費者,扣除手續費100元後,退還餘額三成

 #孩子問答系列 2最近送走了可愛小孩,爸媽回來開死診的時候跟我們說,「謝謝你們那麼愛他。」給了我們一個好大的擁抱。然後大家哭成一團好舒壓,好需要。這個工作困難卻也珍貴的地方,大概就在這吧!被記得,也能好好記得。 #音樂治療  #哀傷撫慰 ...
30/03/2025

#孩子問答系列 2
最近送走了可愛小孩,
爸媽回來開死診的時候跟我們說,
「謝謝你們那麼愛他。」
給了我們一個好大的擁抱。
然後大家哭成一團好舒壓,好需要。
這個工作困難卻也珍貴的地方,
大概就在這吧!

被記得,也能好好記得。

#音樂治療 #哀傷撫慰 #安寧病房 #安寧緩和療護 hospice

 #哀傷撫慰  #兒童哀傷撫慰  #問答集 前陣子收到緊急照會,病人(爸爸)血壓掉了,因為事發突然,孩子和媽媽都還在驚慌自己當中,媽媽與其他家人問了很多問題,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有什麼該注意的該做的。媽媽已經做得很好了,最重要的是要能夠穩定...
23/03/2025

#哀傷撫慰 #兒童哀傷撫慰 #問答集
前陣子收到緊急照會,病人(爸爸)血壓掉了,因為事發突然,孩子和媽媽都還在驚慌自己當中,媽媽與其他家人問了很多問題,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有什麼該注意的該做的。
媽媽已經做得很好了,最重要的是要能夠穩定自己好好吃飯好好睡覺。這邊整理了一些這幾年遇到的家人們問的問題,並非都是最好的解答和回應,以我的角度和方式給予建議,重點和是要觀察每個家庭的差異和孩子的年齡、理解程度、互動如何,
我想,「誠實、溫柔且不故意欺瞞」是我們對孩子最好的陪伴。

 #哀傷撫慰    #音樂治療
19/03/2025

#哀傷撫慰 #音樂治療

 #當妳轉身之後  #綠光劇團 王琄飾演的姚老師串起整場演出,開場就預示了最後的結局—我想,最後我應該還是會死吧!劇中有面對疾病以及走到最後面對死亡的病人、讀不懂空氣到不放過自己(或病人)的住院醫師、看似親切但鮮少關心病「人」的主治醫師、透...
16/03/2025

#當妳轉身之後 #綠光劇團
王琄飾演的姚老師串起整場演出,開場就預示了最後的結局—我想,最後我應該還是會死吧!
劇中有面對疾病以及走到最後面對死亡的病人、讀不懂空氣到不放過自己(或病人)的住院醫師、看似親切但鮮少關心病「人」的主治醫師、透過與病人吃冰棒溫柔開啟DNR與死亡議題的個管師、對生命議題具有智慧且溫柔的導師,在看劇的當下除了沈浸於每個角色的情緒與氛圍之外,似乎也能在真實場域中連結到相似的人們。「我現在是一個『癌症病人』了」,似乎也意旨「我再也不是姚教授,我已經是一個帶著病的人了,再也無法被分開看待了。
當中個管師問著教授「要不要吃冰棒」,開啟了對話,談DNR、談此刻的疾病,也透過味覺與聲音帶回孩提時期對冰棒的美好記憶。在安寧病房中並非永遠的死氣沈沈,當看到這一幕時,更加明白自己的角色,就算只是聊聊天、唱唱歌、哭泣一會,都能為這一段路注入活水。
開場與結尾時,王琄唱著《歌》,歌詞裡的「 #當我死去的時候, #親愛, #你別為我唱悲傷的歌」,明亮快活的唱著悲傷的詞,如同劇中一開始背負著教授的形象,明快且倉促的,當最後需要直面死亡時,時間快速前行但身體和心裡的痛苦卻以極慢的速度滯留著,直到最後離開時,天堂之門打開,主角從床上起身,雙手敞開似乎擁抱著這一刻的到來,將病人服褪下,走向明亮的那一扇門。
———
這部劇讓我們看見生命的脆弱性、死亡的不可避免,以及醫療倫理與人性的衝突(例如:一見面就先問「今天還好嗎」真的太諷刺又真實)。
或許在生命的最後階段,同理、陪伴與尊嚴,遠比技術與知識來得重要太多了。「醫」「療」,醫病也療心。
———
⭐️⭐️台北場次還有喔還不快買起來!記得自己去要帶衛生紙,順便把哭不出來的友人一併拖去!
📍 #臺北市藝文推廣處城市舞台
2025/03/22(六)14:30
2025/03/22(六)19:30
2025/03/23(日)14:30

身邊的大人一定很努力,讓罕病的手足們也能夠得到好的照顧和好好長大。在陪伴這樣家庭的手足時,會詢問父母親是不是能夠讓手足一起參與(也鼓勵參與簡單的照顧)。死亡對孩子來說是一個無法控制的變化,參與照顧可以幫助他們覺得自己「有做些什麼」來幫助他們...
02/03/2025

身邊的大人一定很努力,讓罕病的手足們也能夠得到好的照顧和好好長大。
在陪伴這樣家庭的手足時,會詢問父母親是不是能夠讓手足一起參與(也鼓勵參與簡單的照顧)。死亡對孩子來說是一個無法控制的變化,參與照顧可以幫助他們覺得自己「有做些什麼」來幫助他們的哥哥或姐姐,是家裡的一份子,而不是被忽略的那一位。
當然,在過程中可能會慢慢看到哥哥或姐姐如何變得虛弱、睡眠的時間更長,這時候家人若心有餘力,可以幫助他們一步步理解生命的過程,而不是突然面對死亡帶來的震驚與恐懼。
當手足來醫院的時候,我們可以邀請他做「他想要做、做得到的事」,像是蹲得跟他差不多高、或是拿一張椅子讓他看得到哥哥/姊姊。可以做什麼呢,像是「哥哥好像有點累了,可以請你拿一條被被給他嗎?」、「姐姐聽你講故事都會笑笑,你今天願意選一本書念給她聽嗎?」、「哥哥在聽音樂,你要不要選一首你喜歡的歌給他聽呢?」
讓手足一起參與照顧,並不是要讓他們「承擔責任」,而是讓他們知道自己是重要的,可以透過陪伴來表達對哥哥/姊姊的愛。
過程中的陪伴與引導,可以幫助孩子減少面對死亡時的無助與恐懼(或更多其他的情緒),也能幫助他們在未來的哀傷過程中更有能量與勇氣,帶著哥哥/姊姊的愛與回憶前行。
同場加映報導者之前做的podcast:
🔺 「別再說我好乖!」他陪伴弟弟上學、做早療,卻沒了自己的童年⋯⋯一個「愛奇兒」健康手足的告白
https://www.twreporter.org/a/podcast-2024-10-23

🔺繪本:童書的技藝III》面對議題,面對兒童,創作者的工作是刻劃情感:林柏廷與《一起去動物園》
https://www.openbook.org.tw/article/p-63380

Dr. Grahn的研究就是這麼有趣,過去神經學音樂治療強調節奏對步態的影響,以及熟悉的音樂對於個案的重要性。回到台灣後,有些病人說「我不聽音樂啊!」甚至是要想起一首熟悉的歌都很困難,而有些人的節奏感極佳,平常有在跳舞,聽到音樂就自己動了起...
15/01/2025

Dr. Grahn的研究就是這麼有趣,過去神經學音樂治療強調節奏對步態的影響,以及熟悉的音樂對於個案的重要性。
回到台灣後,有些病人說「我不聽音樂啊!」甚至是要想起一首熟悉的歌都很困難,而有些人的節奏感極佳,平常有在跳舞,聽到音樂就自己動了起來,而這篇研究在講的是這麼多影響步態的元素,有沒有哪一項是影響較大,相對較需要注意或是列入考量的呢?
結果也跟體感上的一樣,列出一些可以作為臨床運用的參考,讀完覺得有趣,跟大家分享:)
#音樂治療研究 #步態訓練 #神經學音樂治療

[暖書推薦]失去Jim的漫畫家Schuiten太過悲傷,在記憶深刻的當下,將與Jim相處的「那些小事」用畫筆紀錄下來,這是一本跟Jim道別的書,像是生命中永遠少了一塊的空洞與悲傷,牽繩的另一端沒有了拉力,沙發上沒有可以共享的龐然大物,工作時...
03/01/2025

[暖書推薦]
失去Jim的漫畫家Schuiten太過悲傷,在記憶深刻的當下,將與Jim相處的「那些小事」用畫筆紀錄下來,這是一本跟Jim道別的書,像是生命中永遠少了一塊的空洞與悲傷,牽繩的另一端沒有了拉力,沙發上沒有可以共享的龐然大物,工作時腳下再也沒有軟綿綿的毛,太多因為失去而改變的生活都不再熟悉。
書的最後面,有漫畫家的朋友們用畫筆紀錄的Jim,一起散步的背影、和漫畫家上廣播節目前的諄諄教誨、Jim帥氣的側臉。
失落,與悲傷,可以是人,可以是毛小孩,可以是任何與自己情感相連的所有事物。


Address


Website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聽!音樂在說話 x Life of Music Therapy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Practice

Send a message to 聽!音樂在說話 x Life of Music Therapy:

Shortcuts

  • Address
  • Alerts
  • Contact The Practice
  • Claim ownership or report listing
  • Want your practice to be the top-listed Clinic?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