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心中醫堂

  • Home
  • 龍心中醫堂

龍心中醫堂 龍心中醫堂稟承發中國歷代醫學家之精神及傳統美德,期望將我國醫學發揚

中國醫學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傳承自古代聖賢之智慧、歷代醫家的實踐與發揚,並發展於現代,走向世界。中國醫學上則養生、治未病,下則治療諸病、病後調理等,對現代各類疾病效果皆非常明顯。

龍心中醫堂由陳智朗中醫師開辦,其稟承中醫先輩之理念及中華傳統美德,盡心盡力為市民大眾提供優質的醫療服務。

「五臟六腑」中西醫大不同!
18/08/2025

「五臟六腑」中西醫大不同!

🍂 立秋養生:秋天養肺,潤燥為先今日立秋,按中醫「四時養生」的理念,秋屬金,對應於肺。《黃帝內經.四氣調神大論》有云:「秋三月,此謂容平。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意思是秋天的養生重點,是順應天氣漸涼、陽氣收斂的特點,養陰潤...
07/08/2025

🍂 立秋養生:秋天養肺,潤燥為先

今日立秋,按中醫「四時養生」的理念,秋屬金,對應於肺。《黃帝內經.四氣調神大論》有云:「秋三月,此謂容平。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意思是秋天的養生重點,是順應天氣漸涼、陽氣收斂的特點,養陰潤燥、保護肺氣,心境亦宜收斂平和。

🍁 秋天養生注意事項:

作息調養:立秋後宜早睡早起,夜間早臥以養陰精,清晨適當早起以順應收斂之氣。

飲食以潤燥為主:秋燥易傷肺,可多吃百合、雪梨、沙參、麥冬、白木耳等潤肺食材,少吃辛辣、煎炸、燥烈之品。

心境宜平:秋季易生「悲秋」情緒,日常可適量運動、曬太陽,保持情志舒暢,助肺氣宣發。

防風護體:早晚氣溫轉涼,注意添衣護頸背,以防外感風邪。

🌿 推介秋季潤肺湯水

雪梨百合潤肺湯
材料:雪梨 2 個、百合 15 克、南北杏各 10 克、陳皮少許、瘦肉適量
做法:材料洗淨,瘦肉汆水後與其餘材料同煲 1.5 小時,加少許冰糖調味即可。
功效:潤肺止咳、清燥養陰,適合秋燥初起、喉乾口渴人士。

🍵 小貼士:湯水宜每週 1–2 次,不必天天進補,重點在於順應時節、養陰潤肺,讓身心慢慢過渡到秋冬的收斂之氣。

05/08/2025

是日照常應診

每逢周末或者放大假,很多人都會變得有點放縱。其實每個人每日都是只有24小時,看在如何安排。不妨早睡早起,對養生更有幫助
04/08/2025

每逢周末或者放大假,很多人都會變得有點放縱。
其實每個人每日都是只有24小時,看在如何安排。不妨早睡早起,對養生更有幫助

🦟【基孔肯雅熱逼近香港,中醫如何防治?】🌿近期廣東省基孔肯雅熱疫情升溫,深圳已有確診個案,香港亦處於高風險地區。這種由蚊子傳播的病毒,可引起高燒、關節劇痛、肌肉酸痛,嚴重者甚至關節痛持續數月!🌿 中醫怎樣應對?中醫視此病為「濕毒疫」,挾風熱...
29/07/2025

🦟【基孔肯雅熱逼近香港,中醫如何防治?】🌿

近期廣東省基孔肯雅熱疫情升溫,深圳已有確診個案,香港亦處於高風險地區。這種由蚊子傳播的病毒,可引起高燒、關節劇痛、肌肉酸痛,嚴重者甚至關節痛持續數月!

🌿 中醫怎樣應對?

中醫視此病為「濕毒疫」,挾風熱而入,傷及脾胃與氣血,導致筋骨關節氣機不暢。治療強調:
👉 清熱解毒
👉 祛濕通絡
👉 扶正固本

🔹 急性期(發熱、肌痛)
✔ 銀花、連翹、魚腥草等清熱解毒
✔ 藿香、佩蘭、滑石等化濕芳香
✔ 配合針灸如大椎、曲池、合谷,助退熱祛邪

🔹 關節痛期(病毒退、痛仍在)
✔ 桑枝、威靈仙、羌活等舒筋祛濕
✔ 熱水泡腳(如加桂枝、桑枝)促血行
✔ 虛弱者酌加黃芪、黨參補氣助復元

🌿 日常防蚊 + 體質調養建議:

✅ 天然驅蚊:佩戴艾葉、薄荷香囊或點艾條
✅ 清除積水:花盆底、水桶、冷氣積水最常見
✅ 穿淺色長袖衣物,避免蚊蟲叮咬
✅ 養生食療:

赤小豆薏米水:健脾祛濕

綠豆百合湯:清熱解毒

苦瓜瘦肉湯:清暑消腫

✅ 濕熱體質自檢:
口苦口乾、大便黏滯、易疲倦?建議每日按壓「足三里」、「陰陵泉」助清濕排毒;飲食宜清淡,忌煎炸辛辣。

📌 如出現高燒與關節劇痛,應及早求醫,切勿自行當作感冒處理,以免延誤病情。

👨‍⚕️中醫講求「未病先防,病後防復」。
📣 中醫必須辨證論治,不幸染病,應尋找註冊中醫師診治,切忌自行用藥。

👉想了解更多中醫防疫建議或個人體質調理,歡迎留言或DM!

#基孔肯雅熱 #中醫 #預防 #療效顯著 #青衣

【中西醫怎樣看「五臟六腑」?一個從顯微鏡看你,一個從整體看你】上一篇我們講到,中醫所說的「肝」,並不等同於西醫那塊肝臟器官。其實,中醫與西醫對於「五臟」的理解方式,本質上就很不同。而要完整理解人體運作,在中醫來說,就不能只看五臟,還要加上「...
15/07/2025

【中西醫怎樣看「五臟六腑」?一個從顯微鏡看你,一個從整體看你】

上一篇我們講到,中醫所說的「肝」,並不等同於西醫那塊肝臟器官。其實,中醫與西醫對於「五臟」的理解方式,本質上就很不同。而要完整理解人體運作,在中醫來說,就不能只看五臟,還要加上「六腑」。

🩺 西醫是「微觀醫學」
西醫像一把顯微鏡,注重解剖結構、生理功能與化驗數據。五臟六腑,在西醫眼中是具體實在、可以切割檢查的器官與消化管道:

肝臟:代謝、解毒
腎臟:排尿、電解質平衡
心臟:血液輸送
胃、小腸、大腸:食物消化與吸收
膀胱:儲尿
這些器官的健康與否,大多能靠影像、抽血、內窺鏡來觀察。
------------------------------------------
🌿 中醫是「宏觀醫學」
中醫像一個望遠鏡,強調整體氣血陰陽的協調、臟腑間的相生相剋,以及與自然節律的呼應。五臟六腑不是孤立器官,而是一套功能系統網絡。

📌 中醫所說的「五臟」是:
肝:主疏泄、藏血,調情志,養筋目
心:主血脈、藏神,與思維、睡眠、面色相關
脾:主運化水穀、生氣血、統攝血液
肺:主氣、主皮毛、通調水道,與呼吸、免疫、津液循環有關
腎:藏精、主生長發育、生殖、聽力、骨髓與老化有關

🌀「六腑」則為:
膽:主決斷,協助肝疏泄、貯藏與排出膽汁
胃:受納腐熟飲食,為氣血生化之源
小腸:分清濁,協助吸收營養與排泄廢物
大腸:傳導糟粕,主排泄
膀胱:貯尿並排出體外,與腎共同調水
三焦:不是具體器官,而是氣機升降出入的通道,調節水液代謝與臟腑功能協調

✅ 六腑多為中空、通降之器,負責傳導、排泄、消化與氣機運行;與五臟互為表裡,密不可分。
------------------------------------
👂 病人常問我:
「醫師,我啱啱做完身體檢查,西醫話我個腎冇問題,點解你又話我腎虛?」

這就是觀點差異所在:
西醫的「腎沒問題」是說:腎臟器官功能正常,GFR正常,沒有腎病。

中醫的「腎虛」是指:你出現了腎功能系統的不足,例如腰痠耳鳴、夜尿頻多、記憶力差、怕冷、性功能下降等。
這些未必能馬上從血液報告中看到,但從氣機運行的角度來看,已經顯示出失衡。
------------------------
🎯 小結:中西醫各有所長,角度不同
西醫重局部、重器質、講數據,是微觀醫學
中醫重整體、重功能、重氣機,是宏觀醫學

兩者皆非對立,而是互為補足。透過不同視角看人體,我們能更早發現問題,更完整地理解身心互動。

🛌【中醫觀點:為何「夜瞓會傷肝」並非迷信?】🌙最近看到一條YOUTUBE影片,某西醫權威說「夜瞓會傷肝」的說法,是「得啖笑」。然而,從中醫的角度來看,這種說法並非毫無根據,而是源自一套完整的理論體系,且與臨床經驗密切吻合。首先,中醫所稱的「...
12/07/2025

🛌【中醫觀點:為何「夜瞓會傷肝」並非迷信?】🌙

最近看到一條YOUTUBE影片,某西醫權威說「夜瞓會傷肝」的說法,是「得啖笑」。然而,從中醫的角度來看,這種說法並非毫無根據,而是源自一套完整的理論體系,且與臨床經驗密切吻合。

首先,中醫所稱的「肝」,並不等同於現代西醫所理解的「肝臟」這個解剖器官。中醫的「肝」是一種功能系統,與疏泄氣機、藏血、調節情志及筋目運作等有關。這與現代的神經系統、自律神經、荷爾蒙調節、睡眠品質等功能關聯甚大。

《黃帝內經.素問.五藏生成篇》有言:「人臥,血歸於肝。」意思是人在入睡之後,血液會歸藏於肝,以助修復與滋養。若經常晚睡甚至熬夜,會令肝無法有效藏血,導致肝血不足或肝氣鬱結,進而出現以下常見表現:

🔸 情緒波動、易怒煩躁
🔸 眼睛乾澀、頭暈乏力
🔸 筋骨痠軟、女性月經不調
🔸 睡眠品質下降、焦慮失眠

此外,根據中醫「子午流注」理論,晚上 11 點至凌晨 3 點為膽經與肝經當令之時,正是身體進行修復與氣血調整的關鍵時間。即使睡眠總時數足夠,若入睡時間過晚,仍可能錯過臟腑最需要休養的時段,導致身體未能「對時充電」。這也解釋了為什麼許多人雖睡足八小時,但仍感疲憊的原因。

值得一提的是,現代醫學研究亦指出,晚睡會干擾褪黑激素的分泌,導致免疫力下降、自律神經紊亂、情緒失衡等現象,這些現象在中醫角度則正是「肝失疏泄」的體現。

總結而言,「晚睡傷肝」並非危言聳聽或迷信,而是中醫根據人體陰陽變化、經脈運行與臨床觀察所得出的寶貴經驗。即使在未能以現代實驗方式「證實」肝細胞受損之前,我們也不能忽視長期晚睡對身心所帶來的影響。

🌿 養肝非難事,早睡是第一步。順應自然作息,才是保健養生之本。

#青衣 #中醫 #養生 #傷肝 #護肝

【月經疾病系列總結篇:中醫如何從根本改善月經問題?】🌸 月經,是女性身體週期變化的重要表徵。若經期不準、痛經、經量異常、經行乳脹等問題出現,往往不只影響生活品質,更反映出體內臟腑、氣血、陰陽的失調。現代女性壓力大、作息不定、飲食失衡,令月經...
07/07/2025

【月經疾病系列總結篇:中醫如何從根本改善月經問題?】

🌸 月經,是女性身體週期變化的重要表徵。若經期不準、痛經、經量異常、經行乳脹等問題出現,往往不只影響生活品質,更反映出體內臟腑、氣血、陰陽的失調。

現代女性壓力大、作息不定、飲食失衡,令月經疾病日益普遍。而西醫多以止痛藥、荷爾蒙治標,易反覆;中醫則講究「辨證論治」,從體質根源出發,調理整體身心。

🌿 中醫調經的三大法寶:

1️⃣ 中藥調理——內服有道,標本兼治
根據個人體質、證型(如肝鬱、寒濕、氣虛、血熱等)開立處方,常用藥如:當歸、川芎、白芍、艾葉、丹參等,可行氣活血、溫經散寒、補腎養血。
📎優勢:可長期服用作體質調理,不依賴激素,副作用低。

2️⃣ 針灸療法——調氣活血,迅速見效
常用穴位如:三陰交、關元、氣海、中極、肝俞、脾俞等,針刺可疏通經絡、調節內分泌、止痛調經。
📎優勢:對痛經、經期延遲、經行乳脹等療效顯著,見效快、作用溫和。

3️⃣ 經期保健指導——治未病理念,生活調和
中醫重視「治未病」,會依四時體質變化,指導患者在經期前後適時保暖、避寒飲冷、調整情緒與飲食,避免病因再現。
📎優勢:提升整體健康水平,減少月經反覆問題。

✨ 中醫不止是「治病」,更是「調理」與「重建體內秩序」的藝術。
真正的健康,是月經規律、經期舒適、情緒穩定、氣血充足、面色紅潤。

📌 若你長期受月經困擾,請不要只依賴止痛藥與補品,找一位有經驗的中醫師,從根本調理,讓身體慢慢回到「該有的節奏」。

❤️ 月經健康,女性一生之本。中醫同行,讓妳每個月都自在安心。

#月經調理 #中醫婦科 #針灸調經 #中藥養血 #痛經 #月經不調 #經期保健 #中醫調理 #青衣 #婦科

🌿【什麼是三伏天灸 / 三九天灸?】🔥❄️– 中醫經典療法,助你根本調理體質!你是否每逢轉季就鼻敏感?冬天手腳冰冷、腸胃虛寒、關節痛?這些問題的根源,中醫稱之為「陽虛夾寒」,而三伏天灸與三九天灸,正正針對這類體質進行深層調理。🔸 三伏天灸:...
23/06/2025

🌿【什麼是三伏天灸 / 三九天灸?】🔥❄️
– 中醫經典療法,助你根本調理體質!

你是否每逢轉季就鼻敏感?冬天手腳冰冷、腸胃虛寒、關節痛?
這些問題的根源,中醫稱之為「陽虛夾寒」,而三伏天灸與三九天灸,正正針對這類體質進行深層調理。

🔸 三伏天灸:
一年中最炎熱的時段(初伏、中伏、末伏)進行穴位敷貼。
🔥 利用自然界「陽氣最盛」的時間,把溫熱藥性透過皮膚滲透穴位,溫通經絡、驅寒散濕、補益陽氣。

🔹 三九天灸:
則是在冬至後最寒冷的三九天(即冬至起每九日為一「九」,共三次),以穴位敷貼「助陽氣、固體根」,預防寒邪入侵。

👥 適合人群包括:
✔️ 體質虛寒(手腳冰冷、易疲倦)
✔️ 慢性鼻敏感、哮喘、氣管炎
✔️ 腸胃功能弱、易腹瀉
✔️ 慢性痛症如關節風濕、肩頸痠痛等
✔️ 想調理體質、預防疾病者

💬 很多朋友以為要「有病才做天灸」,其實體弱或怕冷人士也適合預防性灸治。
✅ 天灸需由註冊中醫師根據體質評估穴位及藥物配方,安全而有效。

📅 三伏天灸即將展開,有興趣預約體驗的朋友,歡迎留言或DM查詢!

#三伏天灸 #三九天灸 #中醫調理 #冬病夏治 #體質改善 #香港中醫

🌞【2025 三伏天灸 預約開始】🌞💪夏養三伏,冬補三九!今年繼續為大家提供三伏天灸服務!中醫認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三伏天是一年中陽氣最盛的時候,正是借助天時強化體質的好時機。我們選用特製中藥敷貼,透過穴位天灸,扶正祛寒、調整臟腑功...
16/06/2025

🌞【2025 三伏天灸 預約開始】🌞
💪夏養三伏,冬補三九!今年繼續為大家提供三伏天灸服務!

中醫認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三伏天是一年中陽氣最盛的時候,正是借助天時強化體質的好時機。我們選用特製中藥敷貼,透過穴位天灸,扶正祛寒、調整臟腑功能,有助改善體質、預防冬季復發性疾病,特別適合體虛易病、寒性體質人士!

📆 天灸時段如下:
🔴 初伏:7月21日(星期一)
🔴 中伏:7月30日(星期三)
🔴 加強伏:8月9日(星期六)
🔴 末伏:8月19日(星期二)

💰 費用優惠:
👉 每伏原價 $200
👉 7月10日前預約三伏,只需 $500
👉 加強伏只需另加 $100
👉 加強伏送紫草膏或茶樹綠豆濕敏膏(價值高達$80)
(名額有限,欲報從速!)

🎯天灸適應症:

體質虛寒:易感冒、手腳冰冷

痛症:風濕、肩頸腰腿痛

呼吸系統:鼻敏感、哮喘、慢支

消化系統:胃脹、胃寒、消化不良

婦科疾病:月經不調、經痛、水腫等

📍療效累積,年年天灸,效果更佳!

📌 地址:青衣青逸軒1號地舖1J(安潮樓對出)
📞 查詢及預約:2495 1288
📢 此服務只限青衣分店提供

#三伏天灸 #中醫疫苗 #體質調理 #龍心中醫堂 #夏日保健 #青衣中醫 顯示較少

【月經疾病系列(二):月經不調 —— 是體質失衡的警訊】月經,本該是女性身體週期性運行的節律。但你是否遇過:週期忽早忽晚、經量過多或過少、甚至經期拉長不止?這些都屬於中醫所說的「月經不調」。🌿 中醫怎麼看「月經不調」?月經的調節與肝、腎、脾...
13/06/2025

【月經疾病系列(二):月經不調 —— 是體質失衡的警訊】
月經,本該是女性身體週期性運行的節律。但你是否遇過:週期忽早忽晚、經量過多或過少、甚至經期拉長不止?這些都屬於中醫所說的「月經不調」。

🌿 中醫怎麼看「月經不調」?

月經的調節與肝、腎、脾三臟密切相關。肝主疏泄、藏血;腎主生殖、司二陰;脾主運化、統血。當這些臟腑機能失調時,月經自然就會紊亂。

📌 常見證型與成因解析:

1️⃣ 肝鬱氣滯型
症狀:月經延遲、或前或後,經行不暢,乳房脹痛、情緒易怒。
👉 成因:情緒壓力大、思慮過多,肝氣鬱結。
👉 治法:疏肝理氣,調經止痛。

2️⃣ 腎虛型
症狀:月經量少或閉經、腰痠乏力、頭暈耳鳴。
👉 成因:先天不足、久病、過勞、青春期或更年期過度消耗腎精。
👉 治法:補腎填精,養血調經。

3️⃣ 脾氣虛弱型
症狀:經期延長、量多色淡、倦怠乏力、面色蒼白。
👉 成因:飲食不節、久病傷脾、氣不攝血。
👉 治法:健脾益氣,固沖止血。

4️⃣ 血熱型
症狀:經期提前、量多、色紅紫、煩躁口乾。
👉 成因:體質偏熱、情緒過亢、嗜食辛辣。
👉 治法:清熱涼血,調經止崩。

🧧 中醫調經的優勢
✔️ 根據體質辨證施治,調整臟腑功能
✔️ 配合針灸、艾灸、食療等方法,標本兼治
✔️ 幫助女性恢復週期規律與整體健康

⚠️ 注意事項

情緒調暢、避免過勞、規律作息是基本調養
月經紊亂非小事,應及早求助專業中醫師
長期月經不調可能影響生育與荷爾蒙健康

📌 調經,不只是「來不來」的問題,而是體質平衡的表現。

#月經不調 #中醫調經 #中醫婦科 #體質調理 #肝腎脾平衡 #經期紊亂 #女性健康

假期通知:5月23日-6月12日     全日休息遙距診症照常服務歡迎DM/ Whatsapp67084908 查詢
23/05/2025

假期通知:
5月23日-6月12日 全日休息

遙距診症照常服務
歡迎DM/ Whatsapp67084908 查詢

Address


Opening Hours

Monday 09:30 - 12:30
16:00 - 19:30
Tuesday 09:30 - 12:30
16:00 - 19:30
Wednesday 09:30 - 12:30
16:00 - 19:30
Thursday 09:30 - 12:30
16:00 - 19:30
Friday 09:30 - 12:30
16:00 - 19:30
Saturday 09:00 - 12:30
Sunday 10:00 - 12:00

Telephone

24951288

Website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龍心中醫堂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 Want your practice to be the top-listed Clinic?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