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成長工作室

一起成長工作室 分享遊戲治療、家長教育、心理情緒支援等資訊,提供:

✓ 正向教養家長工作坊
✓ 親子遊戲治療、社交溝通互動
✓ 特殊需要孩子的情緒支援
✓ 個人成長、家長情緒療癒

📣 線上課程 | 個案諮詢 | 親子遊戲
📧 歡迎查詢

🌱 每一個小孩都值得被理解,每一位大人也值得被溫柔對待。讓我們一起成長,成為更好的自己。

Jess Choi
在香港曾為多間學校及社福機構舉辦正向教養工作坊、家長教育及專題講座,並曾於大學特殊教育與輔導學系擔任教師督導及培訓;同時為心理輔導及遊戲治療師,以遊戲/藝術/學習策略等疏導兒童情緒、提升社交能力和改善親子溝通。

✭ 註冊遊戲治療師督導
✭ 英國及香港認證心理輔導員
✭ 認可正向教養講師
✭ 6A品格教育™講師

。Registered Play Therapist-Supervisor RPT-S™, APPTA
。Registered Counselor: MBACP(accred) & HKPCA
。Positive Discipline Parents/Classroom Facilitator
。6A's Characters Facilitator

And more...
。Circle of Security® Parenting™ Facilita

tor
。Tuning Into Kids™ Facilitator
。Encouragement Consultant
。Paediatric Autism Communication Therapy (PACT) Facilitator

【親子互動遊戲 EP04】💥「我不要玩了!你們都不公平!」孩子輸不起,其實不是一定要贏,而是「害怕輸=自己做不夠好」。有家長同我講過:「我個仔每次同我哋玩桌遊,只要一輸就大發脾氣,一下推倒桌遊,好嬲,有時大喊,爸爸有時大聲鬧返佢,我其實都唔...
20/07/2025

【親子互動遊戲 EP04】

💥「我不要玩了!你們都不公平!」

孩子輸不起,其實不是一定要贏,而是「害怕輸=自己做不夠好」。

有家長同我講過:「我個仔每次同我哋玩桌遊,只要一輸就大發脾氣,一下推倒桌遊,好嬲,有時大喊,爸爸有時大聲鬧返佢,我其實都唔知點處理,總之大家都唔開心。點解小朋友一定要贏?」

其實,很多家長以為孩子愛贏,是太驕傲、太任性;
從心理發展角度來看,「輸不起」的孩子,常常是內在太沒有安全感。

🧠 為什麼孩子會「輸不起」?

心理學家艾瑞克森 (Erikson) 提出兒童在大約6-12歲這個年紀,正處於「勤奮 vs 自卑」(Industry vs Inferiority) 的階段,他們非常在意外界的評價,會透過「輸贏、表現、成績」來衡量自我價值。

對於自閉症譜系 (ASD)、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 (ADHD) 或高敏感 (HSP) 的孩子來說,這個評價帶來的心理壓力更大。他們可能:

• ✅ 對規則不夠熟悉/難以處理即時競爭情境
• ✅ 對失敗經驗有過度記憶和反應
• ✅ 缺乏自我調節情緒的能力

於是,一旦輸了,情緒便啟動警報系統,進入「反抗/逃避」等反應——
🔺 怒吼、哭鬧、指責別人不公平
🔺 自我貶低:「我最差」、「我以後都不要玩了」
🔺 直接離場、不想再參與

🎮 在遊戲治療的角度裡,我們不會急著教孩子「你要大方一點」、「輸也要接受」這種表面應對。我們更在乎的是——孩子能不能在輸的經驗中,還覺得自己有價值。這需要透過設計「安全失敗」的遊戲情境,讓孩子在低風險的情境中慢慢建立心理韌性 (resilience)。

🪞 給大人的三個應對建議:
🚫當孩子輸了、情緒崩潰時,不要立刻說:「輸咗唔緊要」、「沒關係」、「你要學習輸得起」

試試這樣做:
✅ 反映情緒:「你現在好像有點難過/有點生氣,因為這一局輸掉了對嗎?」
✅ 說出觀察:「我看到你剛剛思考得很認真,有幾次還差一點點就贏了。」
✅ 先別急著教訓,而是讓他感受到你站在他那邊
這不是放縱情緒,而是讓孩子知道在失敗的當下,他不會被否定或孤立。

📣【免費講座 | 透過遊戲,幫助SEN孩子重拾信心】

日期:2025年7月26日 (六)
時間:
英國時間:12:00-1:30pm
香港時間:7:00-8:30pm
雪梨時間:9:00-10:30pm
美國時間:7:00-8:30am (EDT)

形式:線上 Zoom

費用全免

適合對象:家中育有懷疑或確診自閉症譜系的兒童之家長、教育工作者及有興趣人士

報名連結:在留言區

#親子互動遊戲 #實證為本 #免費講座 #社交溝通 #一起成長工作室

14/07/2025

嚟到暑假,相信唔少家長已經為孩仔安排咗滿滿嘅活動日程,一方面係想讓孩子過得充實,另一方面係阿仔呻悶,我哋可能都會覺得煩擾,彷彿我們有責任去為孩子排解「悶」的時刻。但你可曾想過,適當的「悶」和自由玩耍,反而是孩子成長中不可或缺的養分?

心理學研究指出,「悶」其實是大腦提醒我們「刺激不足」的訊號,促使人們尋找新目標和探索未知世界。當孩子感到無聊,又懂得自發地尋找新鮮事物,這正是創意和想像力的起點。研究發現,經歷過「悶」的孩子,往往能夠發揮更豐富的想像力,甚至在創意測驗中表現更佳。

不過,很多時候我們會擔心孩子無所事事,浪費寶貴的時間。有些家長甚至認為「悶」是負面的情緒,為免演變成難以處理的景況,家長可能比孩子更不能容忍「悶」的出現。於是當孩子一呻悶,我們就衝出來為他提供娛樂。

電子產品也就是孩子解悶的最強「救星」,只是加拿大臨床心理學家John Eastwood提醒,過度依賴外在刺激,尤其是被動接收資訊,會讓孩子習慣於外求,減少了自我探索的機會。長期下來,孩子不僅難以學會自我調節情緒,還會對外在刺激產生依賴,想像力和創造力反而被壓抑。研究亦指出,長時間觀看電視或使用電子產品的孩子,想像力明顯較弱。

換言之,一個負向循環,由此而生。當家長或照顧者習慣為孩子提供娛樂及排滿日程,孩子甚少機會經驗沉悶,於是不懂得自發尋找創意,更容易因沉悶而情緒滿溢,而家長為了避免隨之而來的脾氣或行為,又會更積極為孩子安排活動,於是孩子又沒有機會學習忍耐沉悶,並學習如何應對。

這並不是要詬病家長,畢竟為孩子安排適齡活動也是父母的重要任務之一。只是,要拿捏平衡從來都不容易,有時顧此失彼,側重了「計劃」,忘記了要同時給予孩子自由探索的空間。

下次當孩子感到無聊時,我們不妨先提醒自己,放下對「悶」的焦慮,情緒無好壞之分,就像恐懼提醒我們避險,『悶』則推動孩子尋找新鮮事物,點燃創意火花。我們不必急於為孩子「解決沉悶」,反而可以給他們一些簡單的素材(如紙筒、飲管等),鼓勵他們自由發揮。因無固定玩法,孩子能自由將它們變成城堡或火箭。家長只需從旁觀察,忍住不干預,讓孩子自己探索。

「放空」的時間,不僅有助於孩子發展想像力,更能提升解難能力和同理。許多創意產業的佼佼者都曾分享,童年時的「悶」促使他們發掘出潛藏的天賦。

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研究員Dr. Teresa Belton發現孩子發發白日夢,有助舒緩壓力,促進精神健康。就讓我們趁今個暑假,讓孩子有更多自由玩樂的時間,得閒悶下,這樣的成長歷程,才是真正讓孩子受用一生的禮物。

參考資料
🔹POPA. (2021, December 21). 【動畫】唔怕佢悶親,創意會爆燈?. POPA Channel.
🔹Teresa Belton Visiting Fellow at the School of Education & Lifelong Learning, 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 (2017, July 25). How kids can benefit from boredom.
🔹Robson, D. (2014, December 22). Future - Psychology: Why boredom is bad... and good for you.
🔹Hill, D. (2016, November 16). Children Develop Better When You Let Them Be Bored, Psychologists Say.

【親子遊戲互動 | EP03】🗣️ 成人的說話、語氣、態度,可以讓孩子瞬間縮回去,也可以讓孩子慢慢走出來。🔍 孩子信心的斷裂點,往往就在這些日常對話裡:「你再這樣,怎麼上小學?」「這麼簡單你都不會?」「你看看人家都完成了,只有你還在拖拖拉拉...
12/07/2025

【親子遊戲互動 | EP03】

🗣️ 成人的說話、語氣、態度,可以讓孩子瞬間縮回去,也可以讓孩子慢慢走出來。

🔍 孩子信心的斷裂點,往往就在這些日常對話裡:

「你再這樣,怎麼上小學?」
「這麼簡單你都不會?」
「你看看人家都完成了,只有你還在拖拖拉拉!」

這些句子,會讓孩子把自己貼上一張失敗者標籤:

❌「我比不上其他人,我是最差的」
❌「我這麽簡單也不會,什麼也做不好」
❌「我不要再試了,試了也不會被肯定」

🎓 從遊戲治療與發展心理來說……

在兒童的自我建構階段,尤其是6-12歲,孩子會從別人的語言中內化對自己的看法。一再被否定的孩子,會形成「習得性無助感」(Learned Helplessness),即使他其實能做到,也會選擇不再嘗試。

🧩 試試「轉化語言」:陪他看見努力,而不只是結果

📌 原句:「你怎麼又做錯了?」
✅ 轉化:「你這次願意先自己嘗試,很好啊!」

📌 原句:「都說過幾次了,還不記得!」
✅ 轉化:「你剛剛停下來想一想,代表你真的想記住,只是還未記起吧。」

📌 原句:「你看哥哥多乖,你呢?」
✅ 轉化:「每個人做事速度不一樣,我看到你剛剛專心畫畫五分鐘。」

這些話不只是安慰,是在幫孩子建立自我效能感 (Self-efficacy),讓他覺得:「我有能力處理這件事,而且,我的努力是值得被記錄的。」

👀 一句話,可以是孩子願意再嘗試一次的力量。

我們不能保證孩子永遠不挫敗,但我們能成為那個在他退縮時說:「沒關係,我陪你再來一次」的大人。

📣【免費講座 | 透過遊戲,幫助SEN孩子重拾信心】

日期:2025年7月26日 (六)
時間:
英國時間:12:00-1:30pm
香港時間:7:00-8:30pm
雪梨時間:9:00-10:30pm
美國時間:7:00-8:30am (EDT)

形式:線上 Zoom

費用全免

適合對象:家中育有懷疑或確診自閉症譜系的兒童之家長、教育工作者及有興趣人士

報名連結:在留言區

#親子遊戲互動 #實證為本 #免費講座 #社交溝通 #一起成長工作室

【教養同行PHP | EP03】他只是發脾氣?還是我太兇?🧨「阿女每次唔服氣就情緒大爆發,根本係情緒勒索我」😣「我已經好聲好氣,個仔都仲係嬲爆爆」💔「我好努力咁一邊安撫佢,但其實我自己都身心疲累……」很多父母誤以為孩子情緒爆炸是「故意為難你...
10/07/2025

【教養同行PHP | EP03】

他只是發脾氣?還是我太兇?

🧨「阿女每次唔服氣就情緒大爆發,根本係情緒勒索我」
😣「我已經好聲好氣,個仔都仲係嬲爆爆」
💔「我好努力咁一邊安撫佢,但其實我自己都身心疲累……」

很多父母誤以為孩子情緒爆炸是「故意為難你」,結果自己和孩子也同時感到崩潰。事實上,當下一刻,孩子只是一時之間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

🧠【孩子的情緒風暴,其實是求助訊號】
• 當孩子被情緒淹沒,他進入「情緒高張+理智離線」狀態
• 腦中的前額葉功能暫停,失去判斷與溝通能力
👉 他不是不合作,而是「無法合作」

👀當孩子情緒高漲時,他最需要的不是教訓,而是安全感。Co-regulation需要父母 / 照顧者和孩子一起進行,發展「情緒調節系統」,並且日常生活中不斷練習。

📚 例如:
❌「你再哭我就唔要你喇,其他人都睇住你」
✅「我見到你有點難受,我哋去旁邊休息一下,好嗎?」

不是縱容,而是幫助他重回「容納之窗」(window of tolerance),從「失控」回到「能自控」。

📣 【正向教養體驗課 20250809 | 開放報名中】

你將會親身練習:
📌 如何辨識孩子失控背後的「求救訊號」
📌 為什麼「啟發式」語句能夠有效幫助孩子成長
📌 為何要學習與情緒共處

【活動資訊】
日期:2025年8月9日 (六)
時間:
英國時間:9:30-10:30pm
香港時間:4:30-5:30pm
雪梨時間:6:30-7:30pm
形式:線上 Zoom

費用全免

適合對象:育有幼兒至青少年子女之家長、教育工作者、教牧同工及有興趣人士

報名連結:在留言區

#正向教養 #不再與孩子對抗 #教出情緒有力量的孩子 #情緒共處 #一起成長工作室

【親子遊戲互動 | EP02】🧠 「我的孩子一到人多的地方就不願說話、不肯參與......」曾有不少家長告訴我:「我個仔/女明明喺屋企好多嘢講,可以全日講個不停,但一到人多或陌生嘅地方,就好似關機,連遊戲都唔肯玩,點解咁怕醜(害羞)?」我聽...
09/07/2025

【親子遊戲互動 | EP02】

🧠 「我的孩子一到人多的地方就不願說話、不肯參與......」

曾有不少家長告訴我:「我個仔/女明明喺屋企好多嘢講,可以全日講個不停,但一到人多或陌生嘅地方,就好似關機,連遊戲都唔肯玩,點解咁怕醜(害羞)?」

我聽完點點頭,回她一句:「你囝囝/囡囡唔係怕醜(害羞),而係正在保護自己,想睇清楚個環境先。」

🎓 從神經發展的角度來看……
這樣的孩子,大多是屬於「警報系統比較敏感型」。

也就是說,他們主管情緒反應與危險偵測的大腦區域「杏仁核」(Amygdala),比其他人更快啟動。當環境一旦變得「陌生」、「不可預期」時,大腦就會發出警報:「危險!退後!」

常見行為表現:

🚨 遇到人多就不說話
🚨 不肯參與遊戲、怕犯錯
🚨 一點挫折就想放棄或哭鬧
🚨 身體僵硬、面無表情、不主動

這些情況,在高敏感孩子 (HSP)、自閉症譜系孩子 (ASD),或曾有創傷經驗的孩子中尤其常見。

🎮 家長可以怎樣幫助孩子?

對這些孩子來說,「有預計」就有「安全感」。家長可以向孩子提前預告,甚至模擬活動流程,幫助孩子增加安全感,作好心理準備。

此外,引導和具有啟發性的說話,有效提升孩子的信心,相信自己有能力作出嘗試。

📣【免費講座 | 透過遊戲,幫助SEN孩子重拾信心】

日期:2025年7月26日 (六)
時間:
英國時間:12:00-1:30pm
香港時間:7:00-8:30pm
雪梨時間:9:00-10:30pm
美國時間:7:00-8:30am (EDT)

形式:線上 Zoom

費用全免

適合對象:家中育有懷疑或確診自閉症譜系的兒童之家長、教育工作者及有興趣人士

報名連結:在留言區

#親子遊戲互動 #實證為本 #免費講座 #社交溝通 #一起成長工作室

07/07/2025

【Little Raindrops x 一起成長工作室 教養系列】
【線上教養學堂LIVE】EP03

題目: 透過遊戲幫助SEN孩子重拾信心

❓ 孩子的信心,為何總是不見了?
對SEN孩子來說,自信心的建立往往比其他孩子更困難,因為他們面對的是更多無形的壓力與挑戰,例如:
* 在學習過程中經常遇到困難,容易感到「自己不行」
* 社交時常被誤解或排斥,害怕與人互動
* 情緒表達或行為反應不被理解,反而被責備
* 缺乏被欣賞的機會,成功經驗極少
* 常被貼上「懶惰」「難教」「問題兒童」等負面標籤

🧠 本講座你將學到:
✅ 如何辨識SEN孩子「沒信心」的外在表現(例如:退縮、固執、過度依賴)
✅ 拆解SEN孩子信心受損的常見原因,及家庭溝通中常見的誤區
✅ 推薦適合SEN孩子的家庭互動遊戲(針對不同年齡、能力層次)——不花錢、不複雜、每天10分鐘就能做
✅ 介紹「親子社交溝通訓練課程」,讓您學會具體方法引導孩子表達情緒、肯定自己、主動面對困難

🎯 這場講座適合誰?
家中育有懷疑或確診自閉症譜系的兒童之家長或照顧者、教育工作者及有興趣人士
——誠邀您一同探索「玩出自信」的力量!

日期: 2025年7月26日(六)
時間: 雪梨時間: 9:00-10:30pm
香港時間: 7:00-9:30pm
英國時間: 12:00-1:30pm
美國時間: 7:00-8:30am (EDT)
地點: Zoom (登記後由email發出)

費用全免

報名索取連結: https://www.trybooking.com/DDDLO

Little Raindrops Parenting & Education 及 一起成長工作室 主辦
基督教華人圖書館 協辦

[更新] 活動日期:2025年8月9日(六),時間不變【教養同行PHP | EP02】為什麼打罵,沒辦法教好孩子?😤「好言相勸,他不會聽,只有大聲罵他才會聽話!」🥲「我也不想兇他,但他就是不改!」👊「其實我小時候就是被我爸媽打到我長大的……...
06/07/2025

[更新] 活動日期:2025年8月9日(六),時間不變

【教養同行PHP | EP02】
為什麼打罵,沒辦法教好孩子?

😤「好言相勸,他不會聽,只有大聲罵他才會聽話!」
🥲「我也不想兇他,但他就是不改!」
👊「其實我小時候就是被我爸媽打到我長大的……」

這是很多家長的真實心聲。
但你是否發現,打罵過後,孩子真的學會了嗎?
還是,他只是變得更會反抗、沉默,甚至學會「演戲」?

🧠 孩子不改變行為,不代表他「叛逆」,而是他的腦袋還沒準備好

• 精神心理學家阿德勒 (Alfred Adler) 認為孩子的「行為」只是他內在需求的表現
• 從兒童腦部發展來看,小腦袋還在學習情緒調節、還不懂怎麼表達
• 當他被打罵,進入壓力或逃避模式
👉 他的大腦只在「求生」,學習、合作功能就瞬間關機了。

❤️ 用尊重和引導,才能建立真正的合作關係

我們不需要靠打罵來讓孩子聽話。我們需要的是:理解他的需要、協助他練習自我管理。

📚 例如:
❌「你這樣不乖,我不要你了!」
✅「我看到你現在很生氣,我們一起想辦法冷靜下來,好嗎?」

這種「情緒共處」的話語,就是在幫孩子的腦袋建立「接納和調節情緒」、然後「學習表達情緒」的系統。

📣【正向教養體驗課 20250802 | 開放報名中】

在這堂 1 小時的線上體驗課中,我們將帶你親身體驗:
✔️️ 命令式 vs 啟發式語句的差別
✔️️ 孩子行為背後的心理需求
✔️️ 如何處理孩子的情緒,而不是壓制它

📍【活動資訊】
🗓[更新] 日期:2025年8月9日 (六)
⏰️時間:
英國時間:9:30-10:30pm
香港時間:4:30-5:30pm
雪梨時間:6:30-7:30pm
形式:線上 Zoom

費用全免

🧭適合對象:育有幼兒至青少年子女之家長、教育工作者、教牧同工及有興趣人士

🔗報名連結:在留言區

#正向教養 #不再失控 #教出懂得負責任的孩子 #阿德勒心理學 #育兒貼地說 #一起成長工作室

【親子遊戲互動 | EP01】🌱 真實案例多年前,一位媽媽向我查詢兒童遊戲治療服務,她焦急地說,患有ASD的女兒已經小學四年級了,還是很害羞、戰戰競競的,經常要媽媽替她做決定,一聽到「想要什麼?」、「想做什麼?」就說:「我不知道」、「我不懂...
04/07/2025

【親子遊戲互動 | EP01】

🌱 真實案例
多年前,一位媽媽向我查詢兒童遊戲治療服務,她焦急地說,患有ASD的女兒已經小學四年級了,還是很害羞、戰戰競競的,經常要媽媽替她做決定,一聽到「想要什麼?」、「想做什麼?」就說:「我不知道」、「我不懂啊」。

小女孩來到治療室,我最常聽到的是「媽媽說」三個字。
「媽媽說我要喜歡彈鋼琴。」
「媽媽說我不應該拉小提琴。」

然後發現她其實並不是真的不想為自己做決定,而是在過去的成長經驗裡,已經累積太多「失敗感」和「被比較」。

💬 有些孩子不是不想努力,而是內心已經偷偷關上了門。凡事有大人幫忙做決定,孩子缺乏思考和承擔責任的機會。有時候大人的「提醒」,對孩子來說,可能就像在心裡貼了一張貼紙:
❌「我做的決定是最差的」
❌「我怎麼做都做得不好」
❌「我不要嘗試新事物了,試了也沒人鼓勵我」
❌「如果做錯了,就是不聽話」

🎓 從遊戲治療師的角度來說

孩子「抗拒嘗試」、「容易情緒化」或「過度依賴」的行為,可能源於缺乏自我效能感、自我形象低落,在兒童發展的 5~12 歲階段,兒童對自我價值的建構非常敏感。

如果孩子有以下狀況,可能就是信心出了點狀況:
• 🚫 遇到挑戰就逃避 (連遊戲都不敢玩)
• 🚫 太容易放棄、過度依賴大人的指令
• 🚫 常把「我不懂」、「我最差」掛在嘴邊
• 🚫 容易情緒爆炸,自我否定

在自閉症光譜 (ASD) 或高敏孩子身上,這些行為特徵尤其明顯,因為他們在感官、人際或語言上的挑戰,使他們更容易累積「無法被理解」的挫折經驗。

🧩 從遊戲開始,幫助孩子重拾信心

成功感是需要慢慢地建立和累積,對於兒童來說,怎樣幫助他們建立成功感呢?是在學業上追求更高的分數嗎?還是勤加練習樂器或運動,取得最佳成績?

答案是「遊戲」。國際遊戲治療大師 Dr. Garry L. Landreth 曾說 ”Birds fly, fish swim, and children play.” 就是說「遊戲」是兒童的本能。孩子能從最簡單的遊戲體驗中,找到「我做得到」的成功經驗,例如角色扮演、「任務型遊戲」,讓孩子逐步完成、逐項解鎖挑戰,從而建構成功感與自我效能(Self-efficacy)。

❤️ 寫給每位曾在孩子低潮時感到無力的你
玩,不只是玩。
它是孩子在低谷時,也能向世界伸出手的方式。
當我們願意陪他玩,也是在對他說:
「你值得被理解,也值得再試一次。」

【免費講座 | 透過遊戲,幫助SEN孩子重拾信心】
日期:2025年7月26日 (六)
時間:
英國時間:12:00-1:30pm
香港時間:7:00-8:30pm
雪梨時間:9:00-10:30pm
美國時間:7:00-8:30am (EDT)
形式:線上 Zoom

費用全免

適合對象:家中育有懷疑或確診自閉症譜系的兒童之家長、教育工作者及有興趣人士

報名連結:在留言區

#親子遊戲互動 #實證為本 #免費講座 #社交溝通 #一起成長工作室

【教養同行PHP | EP01】👀 點解教養係咁樣?你是不是曾經想過......「我都已經很努力當好父母了,但孩子還是頂嘴、不合作」「每天都在喊破喉嚨,鬧完又後悔」「看了很多育兒書,實際遇到狀況還是失控」「好想跟孩子好好說話,可就是忍不住責...
03/07/2025

【教養同行PHP | EP01】
👀 點解教養係咁樣?

你是不是曾經想過......

「我都已經很努力當好父母了,但孩子還是頂嘴、不合作」
「每天都在喊破喉嚨,鬧完又後悔」
「看了很多育兒書,實際遇到狀況還是失控」
「好想跟孩子好好說話,可就是忍不住責備他」

你並不孤單。

這些都是很多爸媽在日常生活中真實面對的難題。我想說的是:你不是做得不好,而是還沒有遇到更好的方法。

說話的力量可以很大,你想自我鼓勵 + 鼓勵孩子進步嗎?

不要把教養孩子的壓力轉向自己、獨自承擔、內在消耗了,來參加【教養同行PHP】講座,我們一起在教養路上同行,Parent Helping Parent.

🎓【正向教養體驗課 20250802 | 開放報名中】

在這堂 1 小時的線上體驗課中,我們將會陪你:

✅ 理解孩子「不合作行為」背後的心理訊號
✅ 體驗「命令式」與「啟發式」語句的落差與力量
✅ 學會在日常育兒壓力中,自我調節、不再總是爆炸

這不是說教,是一次有共鳴、有方法、有出口的陪伴體驗。

📌【活動資訊】
📅 [更新] 日期:2025年8月9日 (六)
時間:
英國時間:9:30-10:30pm
香港時間:4:30-5:30pm
雪梨時間:6:30-7:30pm
形式:線上 Zoom

🎟️ 費用全免

🧭 適合對象:育有幼兒至青少年子女之家長、教育工作者、教牧同工及有興趣人士

📲 報名連結:在留言區

💬 你願意花一小時,換一次和孩子更靠近的可能嗎?歡迎分享/tag 有需要的朋友一起來體驗 ❤️

#正向教養 #免費講座 #親子溝通 #不吼不叫的育兒 #阿德勒心理學 #8月體驗課

6月28日又有一場喇,歡迎報名。到時見!
22/06/2025

6月28日又有一場喇,歡迎報名。到時見!

你是否常常對孩子感到無力? 喊破喉嚨也沒用? 講道理,他就是不聽? 在育兒的路上,尤其是在照顧有特殊學習需要或情緒敏感的孩子時,傳統的「罰」、「管」、「罵」方式似乎越來越沒有效。 其實,孩子不是不聽話,而.....

【EP06|當孩子說「我不要」,父母可以怎樣應對?】你對孩子說:「去洗澡 」、「去做功課」、「收埋手機」,孩子冷冷回應一句:「我不要」,甚至頂嘴,丟下一句:「為什麼你叫我就要做?」你當下的情緒是什麼?😤 覺得被挑戰權威😔 感到受傷,覺得不被...
19/06/2025

【EP06|當孩子說「我不要」,父母可以怎樣應對?】

你對孩子說:「去洗澡 」、「去做功課」、「收埋手機」,孩子冷冷回應一句:「我不要」,甚至頂嘴,丟下一句:「為什麼你叫我就要做?」

你當下的情緒是什麼?
😤 覺得被挑戰權威
😔 感到受傷,覺得不被尊重
😣 擔心他變成沒規矩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但如果,我們願意停下來,聽見孩子的心聲......
「我渴望有自己的想法,請你不要一直來干涉我。」
「我今天好累,只想先休息一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阿德勒心理學怎麼看這些衝突?

在阿德勒的觀點裡,每個孩子的「不合作行為」,其實背後都有一個目的:爭取被看見的價值、感受到選擇的自由。孩子說「我不要」,不一定代表他討厭你、想反抗,而是:他正在測試「我有沒有自主權?」、「爸爸媽媽,你會不會用尊重的方式對待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兒童發展心理學的提醒:

孩子不是小大人,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他們的前額葉尚未成熟。前額葉是掌管理性和邏輯的大腦區域,所以當他們「情緒來到」時,容易衝動,是生理上非常自然的狀態。如果我們用大人的思維角度,以為他們會有「成熟的表現」,反而會落入誤會與惡性循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父母可以怎麼做? (控制 VS 引導的差別)

❌ 控制式回應:
「我說了算,還敢頂嘴?現在沒收你的手機一個星期!」
結果呢?孩子可能乖乖聽話,但內心卻想反抗你。下一次,只會用更多對抗來保護自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引導式回應 (正向教養):
✅ 理解情緒:「我猜你現在還想繼續玩手機,我明白那種未玩夠的感覺。」
✅ 提供選擇:「我們可以約定5分鐘之後,一起收起手機,OK?」
✅ 溫和而堅定:「不是不讓你玩,是讓你知道時間到了要有行動。」

阿德勒說過:「溫和而堅定地對待孩子,才是真正的尊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想學會這種溫柔又堅定的對話方式嗎?

📣免費線上講座:《從控制到引導:正向教養在家庭中的應用》
📆 日期:2024年6月28日 (星期六)
🕰 時間:
(英國) 下午12:00-1:30
(香港) 下午7:00-8:30
(澳洲) 下午9:00-10:30

🖥️ 地點:Zoom 線上舉辦
👩🏻‍🏫 適合對象:父母、教育工作者、有興趣人士

🌱 在講座中你將學到:

• 如何破解「孩子不聽話」的背後原因
• 為什麼「控制」帶來反效果
• 什麼是「正向引導」,即場演繹具體的做法
• 建立規則與界線的「雙贏溝通法」

🔗【報名連結】:👉留言區

#控制無效的真相 #正向教養 #不嬌縱 #不打罵 #愛與界限 #一起成長工作室 #親子溝通練習

【EP05|不是要你忍氣,而是:你也可以穩住情緒】你不是沒想過當個溫柔的爸媽,但孩子每當遇到孩子情緒爆發。你便更容易暴跳如雷,因為你也被自己的情緒吞沒了。你不是不想理解孩子,只是,當下你也想大哭一場。💡 真實情緒:你也需要被理解當孩子崩潰,...
13/06/2025

【EP05|不是要你忍氣,而是:你也可以穩住情緒】

你不是沒想過當個溫柔的爸媽,但孩子每當遇到孩子情緒爆發。你便更容易暴跳如雷,因為你也被自己的情緒吞沒了。

你不是不想理解孩子,只是,當下你也想大哭一場。

💡 真實情緒:你也需要被理解

當孩子崩潰,我們的壓力源不只來自場面難看,更來自:過去曾被責備、羞辱、強迫壓抑情緒的記憶。

這些過去的經驗,會在公共場合像觸發器一樣,一一被「打開」。

正向教養不只是改變孩子行為,而是幫我們看見自己內在的舊傷,重新選擇回應的方式。

🧠 情緒調節的關鍵:你要先穩下來

「當孩子的大腦處於分裂狀態、怒火即將噴發時,你需要以完全不同的方式來回應。」- Dr. Dan Siegel《全腦教養法》

孩子的大腦會讀取並吸收你的能量。
你若能先把呼吸穩住、語速放慢,就能幫助孩子穩定下來。

🛠️ 練習:給自己3句「內在急救語」:

1️⃣「我現在也有情緒,我先深呼吸3次。」
2️⃣「我不需要解釋給每個路人聽,我只要照顧我和孩子。」
3️⃣「這不是災難,只是一場過程。我可以陪他一起撐過。」

🫂 正向教養告訴你:

孩子的情緒風暴,不是你教得不好、管不住;
而是一個「連結」的機會:每一次崩潰,都是彼此更靠近一次。

📣快來參加免費線上講座《從控制到引導: 正向教養在家庭中的應用 》(報名連結在留言)

#控制無效的真相 #正向教養 #不嬌縱 #不打罵 #愛與界限 #一起成長工作室 #親子溝通練習

Address

Hong Kong

Website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一起成長工作室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Practice

Send a message to 一起成長工作室: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