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週刊 PandeWeek

  • Home
  • 疫週刊 PandeWeek

疫週刊 PandeWeek ▍疫週刊 看國際 ▍
疫情時代,回顧國際、展望台灣
播報最新國際疫情訊息
每週日上午9:30 Clubhouse
每週日晚上更新 Podcast

[疫週刊|看國際]由台灣醫療衛生專業人才主持,提供最新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訊息,強化醫療人員與民眾之間的溝通管道,透過對話將醫學常識普及化,促進彼此合作提升衛生交流,展現台灣共同體的專業與人道。

�每週日 9:30 a.m at Clubhouse
�每週日晚上更新 Podcast
Apple Podcast|https://podcasts.apple.com/podcast/id1570191497
Spotify|https://open.spotify.com/show/6hHviinibYlRIiIg1AMm6f

26/07/2022

2022 TMU x BE demoday

8/2 10:00-14:00

三創生活12F (台北市中正區市民大道三段2號12樓)

🔗報名: https://reurl.cc/55j8EG

[Agenda]
9:30-10:00 Registration / Signing-in|報到 / 線上登入
10:00-10:05 Opening / TMU x BE Introduction|開場與介紹
10:05-10:20 Guest Remarks|貴賓致詞
10:20-11:15 Pitch Session 1|新創發表1
11:15-11:25 Break|中場休息
11:25-11:55 Panel Discussion|座談會
11:55-12:40 Pitch Session 2|新創發表2
12:40-14:00 Closing Remarks / Startup Booth Show|閉幕 / 新創攤位展覽

27/06/2022

七年前的6月27日發生「八仙樂園彩色派對火災」不幸憾事,消防人員、醫護人員不眠不休在第一線搶救燒燙傷患者,而倖存者的不可承受之痛仍延續至今。七年來,他們如何走過漫長的重生之路?陽光基金會帶給他們哪些重要支持?臺灣緊急醫療救護體制是否更完備了?

臺灣醫護社群<醫傳媒>特地專訪當年馬偕醫院的整形外科總醫師陳威宇,述說當年醫護人員如何不眠不休搶救傷患;倖存者廖千輔先生、他同時也是「陽光基金會」臉部平權的代言人,近年透過生命宣講傳達正向積極的能量,感動無數人。

謹以此片祝福所有倖存者走出生命的低谷,面向陽光。在這個充滿感傷的日子,期許臺灣緊急醫療救護更完備,不要再發生悲劇憾事了。

06/03/2022

後疫情新常態,最新的思惟,不是流感化,而是『吸菸化』🚬。

吸菸化的說法,源自各國開始鬆綁、風險回歸於大眾,並且更接近個人偏好
👉🏻與戒菸相同的道理:只需一次行為改變,就可以防止死於菸草或流行病。

這次給大家兩個內容,「新冠吸菸化」和「新冠之心」
來看我們未來公衛走向和疾病負擔的發展趨勢



📌 這個思潮出現在《The Atlantic》大西洋月刊的專欄:
COVID Won’t End Up Like the Flu. It Will Be Like Smoking.
「COVID不會像流感那樣結束。而像吸煙一樣。」
作者為BENJAMIN MAZER

上個月,密西根州立大學醫學院院長Aron Sousa給他的學生一封公開信
暗示對於接種過的人來說
染疫死亡的風險「與普通人患流感的風險相同,甚至更低。」

許多因未接種或接種不足而染疫的相關死亡
就像許多吸煙一樣相關的死亡,可以透過一次干預來預防。

📌 給一個公衛背景資訊:
當吸菸者患肺癌的可能性要高出 15 到 30 倍。
戒菸,就像是接受了效果顯著的藥物,可以消除大部分過度風險。

然而,吸菸者,就像那些現在拒絕接種的人一樣
即便展開說服工作,往往會繼續他們危險的生活方式。

在CDC美國成年人口統計數字上
未接種疫苗佔13%、和目前吸煙的人口佔14%,似乎相當吻合
目前透過統計,這兩個群體在美國常常更可能經濟困難,受教育程度較低。

儘管公共衛生專業人員和醫療人員在這段期間以來努力推廣
但要達到目標卻越來越難。追加劑的接種率也遠遠落後。

這就是疫情走入“新常態”
可能類似於我們與煙草長達數十年鬥爭的地方。

我們既不應該期望每個仍未接種、或接種不足的人都會染疫
也不應該絕望地認為他們中的任何一個人都不會改變主意。

要接受的是我們要有耐心:慢慢取得進展,並付出相當大的努力。

就像我們對吸菸者,也有中間立場。
我們沒有徹底禁止煙草外,也保護吸煙者免受工作與日常生活的歧視。

這些都在跟我們未來考量疫苗接種不足者的措施和思考方向非常類似

但我們已經開始了與戒菸相同的一場永久性的、全社會的運動。

與戒菸相同地倡議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
與任何一個疫苗接種率不夠高的區域一樣
美國普遍存在的疫苗猶豫已導致超過163,000例可預防的死亡,而且還在不斷增加。

只要接種疫苗的人太少,病例指數上升會使醫院量能不堪重負
也不該寄託抗病毒藥物和單株抗體,因為供不應求。
干擾了常規醫療服務,並導致數千其他疾病的病患喪生。
如果符合條件的每個人都接種了三次疫苗
可確保醫療保健系統於措施鬆綁時正常運作。



📌 2月一項大型研究發現,確診者會導致長達一年以上的心血管問題。
華盛頓大學和聖路易斯退伍軍人管理局在《Nature Medicine》報告:

感染一年後,人們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更高
包括腦血管疾病、心律失常、缺血性和非缺血性臟病、心包炎、心肌炎、心力衰竭和血栓栓塞性疾病。
即使是那些沒有達到美國住院標準的輕症者,也會面臨這些問題的風險
但隨著感染的嚴重程度,從未住院的人到重症監護的人,風險增加。

2020-2021年近 154,000 名確診美國退伍軍人的數據
與2017-2019年同樣是美國退休榮民作為對照組相比
染疫患者未來一年心衰竭風險增加 72%
心臟病發作風險增加 63%
中風風險增加 52%。

👉🏻 這被稱為『Covid Heart』:“新冠之心”

目前太多的呼籲,和分析都著重在感染急性期
但是我們要對於後遺症要有相同的準備
特別是那些目前後遺症案例不夠、經驗不足的國家

早期識別、診斷和治療,將是降低進一步不良健康風險的關鍵。

👉🏻 其實也不只是如此
目前很多新冠後遺症相關的統計都出來了
學理目前有異常凝血機制說、還有自體神經攻擊說
都造成全身身心功能復健的負擔

也有研究顯示施打疫苗,亦會降低整體風險
這些也都跟戒菸推廣與其公衛注意要點非常類似。

但是在未來,更多全球事件還等著我們應對
戰爭、瘟疫都會導致人類一步步貧窮
共存已經快要不等人了,人類必須要恢復往常經濟措施了

我們都走向了風險還諸個人、成為個人偏好的新時代
你擁有選擇的自由,也要思考怎麼做才是為你身邊的人和你自己負責

👉🏻 要注意如果台灣與每個國家逐漸走向鬆綁的那一天接觸者隔離有可能是會走向非嚴格隔離那麼按照何美鄉老師所說的台灣未來數以萬計的共存盛行率大量的人可能會在隔離期間再次接觸病毒。所以各個家庭自己本身也需要為這一天準備好因應家中可能會有成員被通知...
27/02/2022

👉🏻 要注意如果台灣與每個國家逐漸走向鬆綁的那一天
接觸者隔離有可能是會走向非嚴格隔離
那麼按照何美鄉老師所說的台灣未來數以萬計的共存盛行率
大量的人可能會在隔離期間再次接觸病毒。

所以各個家庭自己本身也需要為這一天準備好
因應家中可能會有成員被通知有接觸史、足跡史
家裏至少準備一個獨立房間、有獨立浴室洗手間和標準送餐流程

不過到這一天之前,我們都還有整個Q2季的時間做準備

今年3月7日起,台灣接觸者居家隔離要縮短為10天
也有工商代表說還太長了,7天應該會更好❓
而且隨著鬆綁,可能到了Q3季要開放了,預期隔離措施會較不嚴格
👉🏻 到底有沒有風險數值、或是做實驗的方法可以給我們參考呢? 有的。

說要鬆綁,疫情隔離天數該是多少? 或者說更精確一點
我們隔離天數縮到多少,社區要承受多少潛在轉陽性風險?

📌 針對這個問題
美國4所大學,統計「被隔離的學生」、「從接觸到後來陽性確診」的研究

先講結果,符合資格的 301 名有接觸史
而被隔離的大學生和校園工作人員中(他們最後都陽性)
雖然大部分在 7 天前就被檢測到陽性

但是40 人(13.3%)在第 7 天檢測呈陰性且無症狀
👉🏻 這意味著在 7 天隔離後的傳播風險約為 13%


📌 而這個調查統計
還有區分嚴格隔離和非嚴格隔離的組別

嚴格隔離,意即獨立房間、有獨立浴室洗手間和送餐的指定住房

相對的,非嚴格隔離這組,可能還會有與家庭成員的互動。

兩著的風險同時間放出的傳播風險也是有差別的
這可能與非嚴格隔離還會有與外界持續互動中暴露有關

也先說結論,如果選擇非嚴格隔離措施
想要保持如嚴格隔離 7 天 5% 的傳播風險
非嚴格隔離應保持為 10 天


📌 4所大學(波士頓大學,馬薩諸塞州;杜克大學,北卡州;哈佛大學,波士頓,馬薩諸塞州;東北大學,波士頓,馬薩諸塞州)

共曾有3641 名大學生和工作人員
他們被確定為與感染檢測呈陽性的人密切接觸。

在 10 至 14 天的隔離期間對個人進行了篩檢
並且在 2020-2021 學年至少每週進行一次後續篩檢。

418名後來陽性
但是其中有 117 名在接觸後第 2 天
首次 RT-PCR 檢測呈陽性被排除在研究之外
因為代表這些人應該在更早的日期被感染,代表疫調有誤。
(最後一個陰性日期定義為接觸後 2 天,從感染到陽性需要至少兩天)

在符合資格者 301 名接觸者中,觀察到的轉換成陽性所需時間
頻繁篩檢下 84% 的案例(301 人中的 254 人)最多要 4 天就可以陽性。

40 人(13.3%;信賴區間 9.9%-17.6%)在第 7 天仍為陰性且無症狀
15 人(4.9%;信賴區間,3.0%-8.1%)在第 10 天仍為陰性且無症狀
4 人( 1.4%;信賴區間,0.4%-3.5%)在第 14 天仍為陰性且無症狀

也就是大體而言,第 7 天後 13.3% 的轉化率
意味著 13% 的傳播可能發生在解除 7 天隔離後。
而這包含嚴格隔離與非嚴格隔離措施喔~

與美國CDC僅有嚴格隔離的隔離 7 天後
傳播風險為 2.3% 至 8.6%,是不一樣的數據

👉🏻 作者指出,大多數家庭或酒店隔離可能更像非嚴格隔離而不是嚴格隔離。


📌 另外有趣的發現是:
“Stricter quarantine was associated with shorter conversion times.”

嚴格隔離措施下有較快呈現陽性的趨勢
需要到第 7 天後,7.1%;信賴區間,3.0%-15.0%
需要到第 10 天後,2.9%;信賴區間,0.2%-8.7%
需要到第 14 天後,0%;信賴區間,0%-5.3%,幾乎沒有了

而接受非嚴格隔離措施者,需要轉換為陽性的時間
需要到第 7 天後,16.0%;信賴區間,12.0%-21.0%
需要到第 10 天後,5.8%;信賴區間,3.2%-9.6%
需要到第 14 天後,2.0%;信賴區間, 0.6%-4.9%

這後來追蹤調查,發現是非嚴格隔離措施下
有些人隔離期間再次接觸了其它染疫者。
我想這就是我們鬆綁之後會看到的現象。

在接受嚴格隔離的 1319 名接觸者中,有 132 人(10%)轉為陽性;
在非嚴格隔離的 2322 名接觸者中,有 286 人 (12%) 轉為陽性。
兩者相比,嚴格隔離者呈陽性的頻率較低(10% vs 12%;P = .04)。



這是JAMA於本週 2022 年 2 月 25 日 本週刊登的文章

但是採樣卻是在Alpha變異株的時候(2020年9月至2021年2月)
這些數據在Delta、和現在Omicron、與未來的變異株或許會有些變化

不過整體帶來的建議方向應該不會改變
這樣的調查方式也是台灣可以仿效的方式,做自己獨立的統計
設計對自己最適合的隔離政策

以當時時空背景而言,如果要將解除隔離後傳播風險降在5%以下
非嚴格隔離需要 10 天,嚴格隔離需要 8 天

👉🏻 要注意如果台灣與每個國家逐漸走向鬆綁的那一天
接觸者隔離有可能是會走向非嚴格隔離
那麼按照何美鄉老師所說的台灣未來數以萬計的共存盛行率
大量的人可能會在隔離期間再次接觸病毒。

所以各個家庭自己本身也需要為這一天準備好
因應家中可能會有成員被通知有接觸史、足跡史
家裏至少準備一個獨立房間、有獨立浴室洗手間和標準送餐流程

不過到這一天之前,我們都還有整個Q2季的時間做準備
好好打疫苗之餘,也來準備共存應該有的居家措施吧💪🏼

Address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疫週刊 PandeWeek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Shortcuts

  • Address
  • Alerts
  • Claim ownership or report listing
  • Want your practice to be the top-listed Clinic?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