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02/2022
👉🏻 要注意如果台灣與每個國家逐漸走向鬆綁的那一天
接觸者隔離有可能是會走向非嚴格隔離
那麼按照何美鄉老師所說的台灣未來數以萬計的共存盛行率
大量的人可能會在隔離期間再次接觸病毒。
所以各個家庭自己本身也需要為這一天準備好
因應家中可能會有成員被通知有接觸史、足跡史
家裏至少準備一個獨立房間、有獨立浴室洗手間和標準送餐流程
不過到這一天之前,我們都還有整個Q2季的時間做準備
今年3月7日起,台灣接觸者居家隔離要縮短為10天
也有工商代表說還太長了,7天應該會更好❓
而且隨著鬆綁,可能到了Q3季要開放了,預期隔離措施會較不嚴格
👉🏻 到底有沒有風險數值、或是做實驗的方法可以給我們參考呢? 有的。
說要鬆綁,疫情隔離天數該是多少? 或者說更精確一點
我們隔離天數縮到多少,社區要承受多少潛在轉陽性風險?
📌 針對這個問題
美國4所大學,統計「被隔離的學生」、「從接觸到後來陽性確診」的研究
先講結果,符合資格的 301 名有接觸史
而被隔離的大學生和校園工作人員中(他們最後都陽性)
雖然大部分在 7 天前就被檢測到陽性
但是40 人(13.3%)在第 7 天檢測呈陰性且無症狀
👉🏻 這意味著在 7 天隔離後的傳播風險約為 13%
—
📌 而這個調查統計
還有區分嚴格隔離和非嚴格隔離的組別
嚴格隔離,意即獨立房間、有獨立浴室洗手間和送餐的指定住房
相對的,非嚴格隔離這組,可能還會有與家庭成員的互動。
兩著的風險同時間放出的傳播風險也是有差別的
這可能與非嚴格隔離還會有與外界持續互動中暴露有關
也先說結論,如果選擇非嚴格隔離措施
想要保持如嚴格隔離 7 天 5% 的傳播風險
非嚴格隔離應保持為 10 天
—
📌 4所大學(波士頓大學,馬薩諸塞州;杜克大學,北卡州;哈佛大學,波士頓,馬薩諸塞州;東北大學,波士頓,馬薩諸塞州)
共曾有3641 名大學生和工作人員
他們被確定為與感染檢測呈陽性的人密切接觸。
在 10 至 14 天的隔離期間對個人進行了篩檢
並且在 2020-2021 學年至少每週進行一次後續篩檢。
418名後來陽性
但是其中有 117 名在接觸後第 2 天
首次 RT-PCR 檢測呈陽性被排除在研究之外
因為代表這些人應該在更早的日期被感染,代表疫調有誤。
(最後一個陰性日期定義為接觸後 2 天,從感染到陽性需要至少兩天)
在符合資格者 301 名接觸者中,觀察到的轉換成陽性所需時間
頻繁篩檢下 84% 的案例(301 人中的 254 人)最多要 4 天就可以陽性。
40 人(13.3%;信賴區間 9.9%-17.6%)在第 7 天仍為陰性且無症狀
15 人(4.9%;信賴區間,3.0%-8.1%)在第 10 天仍為陰性且無症狀
4 人( 1.4%;信賴區間,0.4%-3.5%)在第 14 天仍為陰性且無症狀
也就是大體而言,第 7 天後 13.3% 的轉化率
意味著 13% 的傳播可能發生在解除 7 天隔離後。
而這包含嚴格隔離與非嚴格隔離措施喔~
與美國CDC僅有嚴格隔離的隔離 7 天後
傳播風險為 2.3% 至 8.6%,是不一樣的數據
👉🏻 作者指出,大多數家庭或酒店隔離可能更像非嚴格隔離而不是嚴格隔離。
—
📌 另外有趣的發現是:
“Stricter quarantine was associated with shorter conversion times.”
嚴格隔離措施下有較快呈現陽性的趨勢
需要到第 7 天後,7.1%;信賴區間,3.0%-15.0%
需要到第 10 天後,2.9%;信賴區間,0.2%-8.7%
需要到第 14 天後,0%;信賴區間,0%-5.3%,幾乎沒有了
而接受非嚴格隔離措施者,需要轉換為陽性的時間
需要到第 7 天後,16.0%;信賴區間,12.0%-21.0%
需要到第 10 天後,5.8%;信賴區間,3.2%-9.6%
需要到第 14 天後,2.0%;信賴區間, 0.6%-4.9%
這後來追蹤調查,發現是非嚴格隔離措施下
有些人隔離期間再次接觸了其它染疫者。
我想這就是我們鬆綁之後會看到的現象。
在接受嚴格隔離的 1319 名接觸者中,有 132 人(10%)轉為陽性;
在非嚴格隔離的 2322 名接觸者中,有 286 人 (12%) 轉為陽性。
兩者相比,嚴格隔離者呈陽性的頻率較低(10% vs 12%;P = .04)。
—
這是JAMA於本週 2022 年 2 月 25 日 本週刊登的文章
但是採樣卻是在Alpha變異株的時候(2020年9月至2021年2月)
這些數據在Delta、和現在Omicron、與未來的變異株或許會有些變化
不過整體帶來的建議方向應該不會改變
這樣的調查方式也是台灣可以仿效的方式,做自己獨立的統計
設計對自己最適合的隔離政策
以當時時空背景而言,如果要將解除隔離後傳播風險降在5%以下
非嚴格隔離需要 10 天,嚴格隔離需要 8 天
👉🏻 要注意如果台灣與每個國家逐漸走向鬆綁的那一天
接觸者隔離有可能是會走向非嚴格隔離
那麼按照何美鄉老師所說的台灣未來數以萬計的共存盛行率
大量的人可能會在隔離期間再次接觸病毒。
所以各個家庭自己本身也需要為這一天準備好
因應家中可能會有成員被通知有接觸史、足跡史
家裏至少準備一個獨立房間、有獨立浴室洗手間和標準送餐流程
不過到這一天之前,我們都還有整個Q2季的時間做準備
好好打疫苗之餘,也來準備共存應該有的居家措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