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3/08/2025
▌棉花糖實驗的背後,其實不只是測試孩子,更是在考驗大人
還記得那個著名的棉花糖實驗嗎?
1970年代 美國心理學家華特·米歇爾
設計了一個經典心理學實驗:
他把4歲小朋友帶到房間裡
放下一顆棉花糖,並說:
「你現在就可以吃掉這顆棉花糖。
但如果你願意等我回來,
你會得到 兩顆棉花糖!」
結果,有些小朋友馬上吃了
有些則努力忍耐,等待著更大的獎勵
📊 實驗的核心在測試孩子的:
➡️ 自制力
➡️ 延遲滿足的能力
多年後的追蹤研究顯示:
那些能夠等到第二顆棉花糖的孩子
長大後在學業、人際關係與生活穩定性上,都表現更好
但,故事沒有就此結束...☝️
🔍 2013 年,美國羅徹斯特大學的基德博士團隊
發表了一項更深入的延伸研究:
他們提出一個更關鍵的觀點:
👉 孩子願不願意等待,不只看個性
更取決於眼前這個大人──值不值得信任?🤔
他們這樣設計實驗:
🎨 實驗前,孩子先參加一堂「美術課」
🔹 第一組老師:
說等等會提供更多畫畫材料,而且真的給了
🔹 第二組老師:
同樣說會提供材料,但後來沒有兌現承諾
接著
這兩位老師分別帶孩子進行棉花糖實驗──
📈 結果差距非常明顯:
✅ 跟「守信用」老師在一起的孩子
.平均能等待 12 分鐘
.且有 2/3 成功等到第二顆棉花糖
❌ 而和「失信」老師在一起的孩子
.平均只等 3 分鐘就放棄了(吃了)
.只有7.1%成功等到第二顆
💡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
孩子的自制力
並不只是單純的「意志力」問題
更來自於——他「信不信得過你」
他們會觀察大人是否:
.說到做到
.認真對待承諾
——
所以,大人們
❌別因為孩子哭鬧,就隨便開空頭支票
❌也別因為他們是小孩,就覺得不用負責、可以隨便乎巄
✔ 他們的「自制力」和「信任感」
其實就是從我們的行為中,一點一滴建立起來的
⭕當我們答應了什麼,就努力做到
⭕若真的無法做到,也要誠實說明原因
讓孩子感受到:
這個世界就該是一個說得到、做得到的地方
他們也就更有能力
去面對延遲滿足
培養出真正的自制力囉
就降 😉
Reference:
Kidd, C., Palmeri, H., & Aslin, R. N. (2013). Rational snacking: young children's decision-making on the marshmallow task is moderated by beliefs about environmental reliability. Cognition, 126(1), 109–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