傑足先登 傑登醫師

傑足先登 傑登醫師 嗨~我是傑登,因為常常值班睡不飽,慢慢就變成這熊樣了🐼
✨專長✨
一般醫學、兒科
新生兒照護、疫苗注射
過敏免疫疾病

▌棉花糖實驗的背後,其實不只是測試孩子,更是在考驗大人​還記得那個著名的棉花糖實驗嗎?​1970年代 美國心理學家華特·米歇爾設計了一個經典心理學實驗:​他把4歲小朋友帶到房間裡放下一顆棉花糖,並說:​「你現在就可以吃掉這顆棉花糖。但如果你...
03/08/2025

▌棉花糖實驗的背後,其實不只是測試孩子,更是在考驗大人

還記得那個著名的棉花糖實驗嗎?

1970年代 美國心理學家華特·米歇爾
設計了一個經典心理學實驗:

他把4歲小朋友帶到房間裡
放下一顆棉花糖,並說:

「你現在就可以吃掉這顆棉花糖。
但如果你願意等我回來,
你會得到 兩顆棉花糖!」

結果,有些小朋友馬上吃了
有些則努力忍耐,等待著更大的獎勵

📊 實驗的核心在測試孩子的:
➡️ 自制力
➡️ 延遲滿足的能力

多年後的追蹤研究顯示:

那些能夠等到第二顆棉花糖的孩子
長大後在學業、人際關係與生活穩定性上,都表現更好

但,故事沒有就此結束...☝️

🔍 2013 年,美國羅徹斯特大學的基德博士團隊
發表了一項更深入的延伸研究:

他們提出一個更關鍵的觀點:

👉 孩子願不願意等待,不只看個性
更取決於眼前這個大人──值不值得信任?🤔

他們這樣設計實驗:

🎨 實驗前,孩子先參加一堂「美術課」

🔹 第一組老師:

說等等會提供更多畫畫材料,而且真的給了

🔹 第二組老師:

同樣說會提供材料,但後來沒有兌現承諾

接著
這兩位老師分別帶孩子進行棉花糖實驗──

📈 結果差距非常明顯:

✅ 跟「守信用」老師在一起的孩子

.平均能等待 12 分鐘
.且有 2/3 成功等到第二顆棉花糖

❌ 而和「失信」老師在一起的孩子

.平均只等 3 分鐘就放棄了(吃了)
.只有7.1%成功等到第二顆

💡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

孩子的自制力
並不只是單純的「意志力」問題
更來自於——他「信不信得過你」

他們會觀察大人是否:

.說到做到
.認真對待承諾

——

所以,大人們

❌別因為孩子哭鬧,就隨便開空頭支票
❌也別因為他們是小孩,就覺得不用負責、可以隨便乎巄

✔ 他們的「自制力」和「信任感」
其實就是從我們的行為中,一點一滴建立起來的

⭕當我們答應了什麼,就努力做到
⭕若真的無法做到,也要誠實說明原因

讓孩子感受到:
這個世界就該是一個說得到、做得到的地方

他們也就更有能力
去面對延遲滿足
培養出真正的自制力囉

就降 😉


Reference:

Kidd, C., Palmeri, H., & Aslin, R. N. (2013). Rational snacking: young children's decision-making on the marshmallow task is moderated by beliefs about environmental reliability. Cognition, 126(1), 109–114.

▌冷知識 : 小寶寶圓滾滾的很可愛?其實是生存的秘密武器喔 🐣👶💕​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人類寶寶、小貓、小狗,甚至小河馬看起來都超~級~可~愛?🥹​他們頭大大、眼睛圓圓、臉頰鼓鼓,身體短短胖胖讓人忍不住心都融化,想抱、想親、想照顧❤️​其實,...
31/07/2025

▌冷知識 : 小寶寶圓滾滾的很可愛?其實是生存的秘密武器喔 🐣👶💕

你有沒有想過
為什麼人類寶寶、小貓、小狗,甚至小河馬
看起來都超~級~可~愛?🥹

他們頭大大、眼睛圓圓、臉頰鼓鼓,身體短短胖胖
讓人忍不住心都融化,想抱、想親、想照顧❤️

其實,這不只是單純的外貌喜好
而是一種演化給我們的「照顧開關」🔓


早在1940年代
行為學家 Konrad Lorenz 就提出了
「Kindchenschema(嬰兒圖式)」的概念:

只要一個個體具有以下特徵:

✔ 頭部相對較大
✔ 額頭高而圓
✔ 眼睛大且位置偏下
✔ 鼻子短小
✔ 臉型圓潤、身體圓滾

就會自動在觀察者腦中激發出一種
「好可愛,好想要保護他」的情緒反應!

📚 後續的研究也證實了這一點:

🔸 Glocker et al. (2009) 在 PNAS 的研究發現:

當嬰兒臉的「Kindchenschema」特徵被加強時
觀察者大腦中的獎賞迴路活性會顯著上升

👉表示我們會真的「很想照顧」這樣的臉!

🔸而 Sherman & Haidt (2011) 更進一步提出

可愛性會引發一種「敬畏混合養育之愛(awe mixed with nurturant love)」
進而促進照顧與依附行為

也就是說
只要幼崽如果長得夠萌夠可愛

就能激起親代或族群的照護本能
自然也就提高了幼崽的存活機會

這種機制在哺乳類動物中特別普遍


🐾 更有趣的是,這樣的反應還能「跨物種」

例如很多人類看到:

🐱 毛茸茸的小貓
🐶 歪頭大眼的小狗
🦛 胖嘟嘟的小河馬寶寶

也會做出「啊啊啊~ 好可愛」的反應😍
就是這套機制在運作!

這種「跨物種的可愛感知」
可能也是人類照顧行為延伸
甚至飼養寵物文化的一部分喔!


所以說
「可愛」真的能當飯吃!🫰

是寶寶爭取照顧、生存下來的秘密武器!
就降 🤣

▌早產寶寶的發展一定會比一般寶寶慢嗎?🤔​不是這樣的​其實早產寶寶若沒有重大神經系統併發症(這較多發生在極度早產寶寶,24~32週機會比較高)​較大週數的早產寶寶常見是剛出生時呼吸容易不穩定但經過治療大多很快就改善​👉這些寶寶的發展,也不會...
30/07/2025

▌早產寶寶的發展一定會比一般寶寶慢嗎?🤔

不是這樣的

其實早產寶寶若沒有重大神經系統併發症
(這較多發生在極度早產寶寶,24~32週機會比較高)

較大週數的早產寶寶
常見是剛出生時呼吸容易不穩定
但經過治療大多很快就改善

👉這些寶寶的發展,也不會比一般寶寶慢喔

很重要的一點是 ​
早產寶寶的發展、生長曲線評估、副食品介入時機等

👉都請務必用《矯正年齡》看
也就是用40週大、預產日期開始算才對


舉例來說
寶寶初期發展通常是這樣☝️

.1~2個月 會盯著人看
.2個月大 會互動式微笑
.3~4個月 會咿咿呀呀叫

一位34週的早產寶寶
出生後8週大時(約2個月)

若還不會盯著人看或互動式微笑
很正常的

因為他的矯正年齡算起來
其實才2週大而已
還是只個新生寶寶呀 🤱

這階段寶寶是個大近視
什麼都看不清楚
當然也不太會盯著大人看

有時眼神飄忽
看起來像「脫窗」也是常見現象
不用那麼擔心😅

——

所以,當媽咪發現早產寶寶發展好像比較慢時
先別緊張!

➡️請先確認你是用「矯正年齡」來做評估

如果只是時間還沒到,那就放輕鬆
繼續陪伴、互動、觀察即可!

❗ 但如果你已經是用矯正年齡來看
卻發現寶寶明顯發展落後
那就要早點回診,請兒科醫師評估喔!

爸媽們辛苦啦
寶寶會慢慢追上的❤️

就降 😉

▌出門寶寶體溫總是夯夯?夏天小心熱傷害! ☀️ 🥵​夏天真的狠熱而且小小孩還不會說「我好熱」​如果穿太多、悶在推車裡 或 在通風不良的環境時很容易發生 【熱傷害】(heat-related illness)!要特別小心☝️​📌什麼是「熱傷害...
29/07/2025

▌出門寶寶體溫總是夯夯?夏天小心熱傷害! ☀️ 🥵

夏天真的狠熱
而且小小孩還不會說「我好熱」

如果穿太多、悶在推車裡 或 在通風不良的環境時
很容易發生 【熱傷害】(heat-related illness)!
要特別小心☝️

📌什麼是「熱傷害」?🔥

指體溫因高溫環境或劇烈活動而異常升高
引發一系列身體不適甚至危險的症狀

根據嚴重程度,常見分為兩類:

1️⃣ 熱衰竭(heat exhaustion)

是最常見的熱傷害,危險程度較低

因出汗過多、電解質流失
導致身體難以正常降溫
可視為中暑的前兆

這時體溫通常略高,約38–40°C
但一般不超過40°C

常見症狀有:

• 活力明顯變差、想睡
• 臉紅、皮膚溫熱、流汗多
• 噁心、嘔吐、煩躁哭鬧
• 心跳加快、口乾舌燥

👉 此時立即降溫是關鍵!

請帶孩子到陰涼處、吹涼風、
擦拭降溫、補充水分💦
有很大機會可快速恢復正常體溫👌


2️⃣ 中暑(heat stroke)

非常危險⚠️

多發生在熱衰竭未妥善處理
太熱又已經無法正常排汗散熱

若不立即治療
恐造成器官衰竭甚至有致命的風險!😱

體溫調節機制失控,常飆升超過40°C
且合併神經系統異常症狀

常見症狀有:

• 高體溫但出汗明顯減少、皮膚乾燥灼熱
• 意識不清、昏迷
• 抽搐、膚色異常(蒼白或潮紅)

⚠️ 出現上述症狀千萬別等,除了降溫措施之外,
​ ​ ​ ​ ​ 也應立即同步送至急診治療!

_____

📌為什麼嬰幼兒特別容易發生熱傷害?

有以下4個原因

1️⃣ 散熱能力差

寶寶手腳循環較差 + 汗腺發育不成熟
不易正常散熱

2️⃣ 體型特性

身體表面積大但體積小
容易受環境溫度影響,讓體溫上升得快

3️⃣ 表達能力不足

無法主動說「我好熱」
家長難及早發現處理

4️⃣ 容易被包太多

大人常覺得寶寶冷
擔心著涼反而過度保暖,造成悶熱不透風

____

📌預防熱傷害:家長可做的 6 件事

1️⃣ 氣溫炎熱時,避免上午10點至下午4點外出,或儘量待在陰涼通風處

2️⃣ 穿著透氣輕薄衣物、不過度包裹

3️⃣ 按時補充水分或奶水,尤其在流汗後

4️⃣ 絕對不要把孩子單獨留在車內

5️⃣ 外出時,推車特別注意通風、遮陽、防曬

6️⃣ 推車加裝降溫設備:例如 小風扇 或 降溫墊 等

💡小提醒:
若孩子有慢性疾病或未滿6個月
外出時更應密切觀察體溫與水分攝取

——

如果你也在找一台
夠力、安靜又續航力強的小風扇🌀
讓寶寶在推車裡也能清涼舒適

推薦你這台
台灣製造、有BSMI認證的Mycell無印風多功能風扇

• 自動旋轉+靜音馬達
• 最長可連續使用 24 小時
• 可夾、可勾、可吸、可放,使用方式超彈性!
• 若寶寶還小,也建議加裝風扇網子,防止誤觸

現在剛好有優惠活動
手持風扇、製冷扇、行動電源同步進行中!

連結表單我放在留言區👇
有需要的爸媽可以參考看看

——

大熱天帶寶寶出門玩
記得提早預防+適當降溫
才能開心玩、快樂回家!

就降 🫶😉

▌寶寶的便便顏色好深,是不是解「黑便」了?😱​先別那麼緊張寶寶便便顏色深大部分都是正常的情況喔 😉​📌真正的「黑便」是指​🔸顏色非常深,幾乎呈現焦黑、柏油狀​顏色是徹底的黑黑到和烏黑頭髮的顏色一樣深​🔸質地偏黏稠,氣味較惡臭難聞​這樣的黑便...
28/07/2025

▌寶寶的便便顏色好深,是不是解「黑便」了?😱

先別那麼緊張
寶寶便便顏色深
大部分都是正常的情況喔 😉

📌真正的「黑便」是指

🔸顏色非常深,幾乎呈現焦黑、柏油狀

顏色是徹底的黑
黑到和烏黑頭髮的顏色一樣深

🔸質地偏黏稠,氣味較惡臭難聞

這樣的黑便常是因為:

⚠️ 上消化道(如胃、十二指腸)出血
血液經過腸道消化分解後,會變成黑色並混在糞便中

一旦懷疑出現真正的黑便
➡️應儘速就醫檢查,由醫師進一步確認病因


不過送醫前,可以先排除下面幾種
🔍「常見但不危險」的狀況:

1️⃣ 是「深綠便」,不是黑便

這很常見,可能原因包含:

.吃特定配方奶(如:某牌水解,懂的都懂)
.副食品吃了大量深綠色蔬菜(如菠菜、地瓜葉)

✅ 區分小撇步:

👉觀察沾在尿布上的薄層便便顏色

因為這情況雖然便便「本體」看起來「很黑」

但薄薄一層塗在尿布上的顏色
會是「深綠」或「墨綠」而不是黑

👉 這種情況通常不需太擔心

只要寶寶成長狀況OK
也不需要更換配方奶,持續觀察即可👌


2️⃣ 假性黑便(食物或補充品造成)

以下情況也會導致便便變黑

.補充高劑量鐵劑

.吃了高鐵質食物(如豬血、鴨血、豬肝、牛肝)

.含深色素或炭粉的食物(如墨魚麵、竹炭麵、活性碳錠)

.某些中藥或草本成分

但以上不是病態
一般只要暫時不再接觸這些東西
便便很快( 1-2天 )就會恢復正常顏色

🤱而在新生兒還有一個常見情況是

親餵媽咪若乳頭破皮出血
寶寶吃下少量血液
也可能解出類似黑便的糞便

這通常是暫時性的
等傷口癒合後就會改善
(媽咪辛苦了❤️)

———

總結

當寶寶出現疑似黑便時,請先檢查:

✅ 是否吃了特殊食物或補充品?
✅ 是否可能只是深綠便?

如果已經排除以上可能
而便便真的「又黑又臭又黏」

尤其又伴隨其他異常症狀
如嘔吐、食慾差、嗜睡、臉色蒼白等

那就要盡快帶寶寶到 小兒腸胃科
就醫檢查囉!!

就降 🫶😉

▌育兒隨堂考:寶寶通常多大時 會用拇指及食指捏起小物體🤏(pincer grasp)?​(A) 6個月(B) 9個月(C) 12個月(D) 15個月​👉 正確答案是:(B)9個月左右​——​當寶寶能靈活用拇指+食指捏起米粒、麵包屑或一顆小葡...
27/07/2025

▌育兒隨堂考:寶寶通常多大時
會用拇指及食指捏起小物體🤏(pincer grasp)?

(A) 6個月
(B) 9個月
(C) 12個月
(D) 15個月

👉 正確答案是:(B)9個月左右

——

當寶寶能靈活用拇指+食指捏起米粒、麵包屑或一顆小葡萄時
代表他們已經具備了重要的精細動作發展里程碑:

✨ Pincer grasp(兩指夾取動作)

大部分寶寶在8~10個月之間
會開始發展這項技能,並逐漸變得熟練

未來寫字、拿湯匙、
扣扣子、自己穿衣服等能力

都需要良好的手部協調
與這項基本動作做基礎喔!


📌在家怎麼觀察寶寶是否會「兩指夾取」?

可以試試「寶寶優雅用餐實驗」🍽️

準備一些體積較小,或切小塊一點的食物
例如小米果、破碎的米餅、香蕉丁、水果切片等

放在乾淨桌面或托盤上任君挑選
並觀察寶寶怎麼吃

✔️如果寶寶只會豪邁地用手掌抓一整把起來吃

→代表還在「粗抓階段」,尚未習得兩指夾取技能

✔️如果寶寶會用拇指+食指,一個一個捏起來吃
(甚至只挑自己喜歡的吃 😅)

→恭喜,寶寶的 pincer grasp 技能已激活
可以放心啦


📌想幫寶寶多練習 pincer grasp(兩指夾取)
可試試這2個簡單又有效的方法

1. 食物、玩具訓練法

平時多提供安全、大小適合的小塊食物
鼓勵寶寶自己用手指一塊一塊拿起來

或可安全抓握的小玩具,如積木、小球、按鈕玩具
要適合用拇指和食指輕鬆夾起
引導寶寶一個一個拿起

過程中用語言鼓勵:
「自己拿好棒喔!」😍

2. 手指運動

爸媽可以用手指輕輕和寶寶的手指互動
幫他做手指彎曲、張開的動作

輕柔按摩寶寶的手指
讓他熟悉手指活動的感覺


📌什麼情況要留意?🚨

每個寶寶的發展速度略有不同

⚠️但若超過1歲仍只會用手掌抓
完全不會用手指捏起物品

那就建議早點就醫評估一下
是否有精細動作發展遲緩的情形喔!

就降😉

#寶寶發展

▌週末就該睡到「自然醒」?睡到中午也沒關係?—— 研究結果可能和你想的不一樣 🤯​現代生活忙碌壓力大平常想睡到最佳建議時數有時還真不容易​每到週末假日你可能也想狠狠睡一覺​很多人以為這時睡越久越好但研究結果告訴我們週末補眠雖然可能有益​但可...
26/07/2025

▌週末就該睡到「自然醒」?睡到中午也沒關係?
—— 研究結果可能和你想的不一樣 🤯

現代生活忙碌壓力大
平常想睡到最佳建議時數
有時還真不容易

每到週末假日
你可能也想狠狠睡一覺

很多人以為這時睡越久越好
但研究結果告訴我們
週末補眠雖然可能有益

但可不是睡越久越好
而且不同年齡層
要注意的地方也不同喔

接下來我就針對
成人、青少年 和 兒童來分別告訴你👇😉


📌成人週末補眠

美國睡眠醫學會建議睡眠時數 : 7-9 小時

一篇發表在2024年
分析了超過 17,000 名韓國成年人資料的研究發現 [1]

.週末補眠 0.5–2 小時的人,其憂鬱症狀顯著較少
.但補眠超過 2 小時者,其憂鬱風險反而顯著上升

「適度補眠」對心理健康可能有幫助
特別是平日睡眠不足者

不過
補眠過頭反而可能干擾生理節律與心情穩定

👉因此建議成人補眠不要超過 2 小時


💡補充 - 補眠的定義

「補眠」是和自己平常的實際作息比較
不是和建議標準比較

舉例:「補眠 1 小時」

如果平日平均睡 6 小時
那週末睡 7 小時,就是「補眠 1 小時」

是跟自己平常比,不是跟建議值比喔!
以此類推


📌青少年週末補眠(13歲~18歲)

美國睡眠醫學會建議睡眠時數 : 8-10 小時

近期兩篇研究發現:

.一篇發現週末補眠 1–2 小時與較低的焦慮症狀有關 [2]
.另一篇則顯示補眠與憂鬱症狀下降有關 [3]

若週末補眠少於 1 小時或超過 2 小時
研究指出可能與焦慮指數上升相關

👉青少年週末補眠 1–2 小時
​ 與較低的焦慮與憂鬱指數有顯著關聯
是心理健康的「甜蜜點」


📌學齡兒童週末補眠 (6~12歲兒童)

美國睡眠醫學會建議睡眠時數 : 9-12 小時

雖然大家普遍認為兒童假日多睡一點沒關係
但多項研究結果顯示

兒童週末補眠過多
未必能彌補本週的睡眠欠缺
甚至可能帶來認知執行功能上的反效果☝️

例如一篇2020年的研究發現[4]
兒童週末補眠超過 1 小時
與執行功能(記憶、控制力等)下降有關😵‍💫

所以對於兒童的睡眠
👉「更應追求平日的睡眠規律,而非靠週末補眠補償」

如果孩子平日就能睡滿 9–12 小時
週末就維持原本的作息、自然醒即可

但若平日睡不夠
與其週末補眠,不如調整平日作息更根本

*目前針對 6 歲以下兒童的週末補眠研究仍有限
尚缺乏具代表性的高品質研究結果

————

總結

依照目前證據看來

🔹青少年至成人

若平日的睡眠常不足建議時數
週末可給他多睡一下

比平常多睡1-2小時
可能對心理健康有幫助👍
(特別是憂鬱與焦慮)

但建議調個鬧鐘
讓補眠時間控制在1~2小時內
避免『過度補眠』


🔹學齡兒童

對於平日睡眠不足的學齡兒童而言
週末補眠不僅益處有限

補眠超過 1 小時
甚至可能與執行功能下降有關👎

因此讓孩子養成平日規律的睡眠作息
才是最重要的喔

就降 🫶😉


Reference

1. Weekend catch-up sleep and its associations with depressive symptoms: a nationwide study in Korean adults.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2024​
2.SLEEP 2023 Annual Meeting Abstract. Associated Professional Sleep Societies (APSS).​
3. The Sweet Spot of Weekend Catch-Up Sleep: A Protective Factor Against Depressive Symptoms?, SLEEP, 2025; 48 (Supplement_1): A115​
4. Weekend catch-up sleep is associated with worse executive function in school-aged children, Sleep Medicine, 2020

▌聽說這藥可能讓小孩易怒...我到底該不該給他吃呢?​小孩氣喘,醫師開了「樂息喘」第一輪吃沒事​但第二次拿藥時藥師卻說:「這藥有可能讓小孩變得暴躁、情緒起伏大喔」​媽媽一聽愣住了:到底還能不能繼續吃?​​A:這是家有過敏兒最常遇到的問題之一...
24/07/2025

▌聽說這藥可能讓小孩易怒...我到底該不該給他吃呢?

小孩氣喘,醫師開了「樂息喘」
第一輪吃沒事

但第二次拿藥時藥師卻說:
「這藥有可能讓小孩變得暴躁、情緒起伏大喔」

媽媽一聽愣住了:
到底還能不能繼續吃?


A:
這是家有過敏兒最常遇到的問題之一
今天就來好好拆解一下吧

✅ 樂息喘(成分:Montelukast)

成分和更知名的「欣流」是一樣的

常見用法包括: ​
🔹 預防氣喘發作 ​
🔹 搭配治療過敏性鼻炎( 輔助用途 )

因為氣喘最常在半夜或清晨發作
所以一般建議睡前服用💤
可幫助穩定晚上的呼吸狀況👌


📌至於副作用,最常見的是:

情緒變化(如躁動、易怒)、睡不好、做惡夢等😡

不過,家長不需要過度擔心:

🔹實際上,大部分的孩子使用後都沒有明顯副作用或不適

🔹副作用大多在用藥的頭幾天內就發生

若已經服用超過一段時間都沒什麼異狀
代表孩子耐受良好~「適應得不錯」
繼續使用的風險很低

*少數個案可能延後數週才出現
仍需持續觀察情緒和睡眠狀況

🔹萬一真的出現副作用,多半在停掉1-2天就會緩解
​ ​ ​ ​ ​ 且不會造成長期影響

但建議應儘速回診☝️
與醫師討論後續治療方針

——

如果孩子是有被明確診斷是氣喘

穩定規律地控制,避免反覆發作影響肺功能 ​
是氣喘照護最重要的目標

除了按照醫囑用藥,也建議搭配以下日常保健:

1. 環境控制:減少塵螨、黴菌、香菸等過敏原

2. 適量運動:如游泳有助改善肺功能

3. 充足睡眠:充足的睡眠可穩定免疫狀況

4. 均衡營養:如補充Omega-3與維生素D等,對氣喘可能有幫助


當然
要是真的很擔心副作用問題
也可以在回診時和醫師討論

是否改用吸入型類固醇(ICS)作為控制藥物
例如 輔舒酮、保衛康、帝舒滿等

只要搭配吸藥輔助器並正確使用
控制效果好、副作用低
且幾乎不會影響情緒

——

爸媽辛苦囉

氣喘照護雖然有點麻煩 ​
但只要小時候有好好控制 ​

長大後,有機會慢慢減藥 ​
甚至不再需要用藥唷

就降 🫶😉

#健康照護

▌冷知識:寶寶愛照鏡子,不是因為自戀,而是以為『朋友』來了​其實,大部分 2 歲以前的孩子不知道鏡子裡的那個人,是自己!​這個說法來自一個經典的心理學實驗:📍鏡子實驗(mirror self-recognition test)​最早是 19...
22/07/2025

▌冷知識:寶寶愛照鏡子,不是因為自戀,而是以為『朋友』來了

其實,大部分 2 歲以前的孩子
不知道鏡子裡的那個人,是自己!

這個說法來自一個經典的心理學實驗:
📍鏡子實驗(mirror self-recognition test)

最早是 1970 年
心理學家 Gordon Gallup Jr. 發現

黑猩猩照鏡子時,會去摸自己臉上的「記號」
表示牠知道「鏡子裡的是自己」

而猴子卻不會
👉表示「鏡中自我辨識」是一種高階能力


後來,這個實驗也被用在人類嬰兒身上:
研究人員會偷偷在寶寶臉上畫個記號🖍️

再讓他照鏡子
觀察會不會伸手去摸「自己臉上的記號」

結果發現

人類寶寶大約要到 18–24 個月大
才會穩定地認出「鏡子裡是自己」

而後續的研究也大多呈現一致的結果

也因此,我們常說:
👉 寶寶的「自我」意識,也就是知道「我是誰」
大約會在 2 歲前後出現!

——

所以啊
下次看到寶寶照鏡子笑得很開心
可能不是因為他覺得自己長得很可愛😆

而是以為~
有朋友來找他玩囉

有夠可愛 ❤️
就降😉

Reference

1. Amsterdam, B. (1972). Mirror self-image reactions before age two. Developmental Psychobiology.

2. Rochat, P. (2003). Five levels of self-awareness as they unfold early in life. Consciousness and Cognition.

3. Gallup, G. G. Jr. (1970). Chimpanzees: Self-recognition. Science.

Address

El-Simbillâwein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傑足先登 傑登醫師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Practice

Send a message to 傑足先登 傑登醫師:

Share

Categ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