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 Rodger 李宗頴醫師 腸胃道の內視鏡

Dr. Rodger 李宗頴醫師 腸胃道の內視鏡 雙和醫院 胃腸肝膽科 主治醫師
雙和醫院 內視鏡中心主任
教育部 部定講師
消化系內視鏡醫學會 指導醫師

腸胃道腫瘤及早期癌的內視鏡診療

感謝邱理事長及艾柏(ERBE)邀請順利在內視鏡醫學會年會 DEST2025完成兩場全英文演講分享了早期大腸癌T1 CRC在高齡化的治療策略以及內視鏡粘膜下剝離術的水下平台優勢經由整理自己的臨床經驗加上文獻回顧我也從中獲得了成長
27/07/2025

感謝邱理事長及艾柏(ERBE)邀請
順利在內視鏡醫學會年會 DEST2025
完成兩場全英文演講
分享了早期大腸癌T1 CRC在高齡化的治療策略
以及內視鏡粘膜下剝離術的水下平台優勢
經由整理自己的臨床經驗加上文獻回顧
我也從中獲得了成長

很榮幸受ERBE邀請,我將於台灣內視鏡醫學會年會 (DEST 2025) Lunch satellite symposium 分享Underwater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UESD) 內視鏡黏膜...
21/07/2025

很榮幸受ERBE邀請,我將於台灣內視鏡醫學會年會 (DEST 2025) Lunch satellite symposium 分享Underwater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UESD) 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水下平台的實務應用與經驗。會中同時也有邀請來自新加坡的Prof. Stephen (今年APDW2025會長)分享HybridKnife flex 的使用經驗,歡迎有興趣的同好們一同參與。


#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


*Satellite symposium S3---ERA Bioteq

日期:2025年7月26日
時間:12:00~13:20
地點:台大醫院國際會議中心--ROOM 401
地址:台北市中正區徐州路2號

《來都來了,破解對「一般大腸鏡」的三大迷思》近年來,「無痛大腸鏡」成為許多民眾的首選,但由於需求量大,多數醫院安排的排檢時間往往需等上一個月以上。其實,「一般大腸鏡」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可怕(我自己也是接受一般大腸鏡!)以下將帶您一起破解三大常...
16/07/2025

《來都來了,破解對「一般大腸鏡」的三大迷思》

近年來,「無痛大腸鏡」成為許多民眾的首選,但由於需求量大,多數醫院安排的排檢時間往往需等上一個月以上。其實,「一般大腸鏡」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可怕(我自己也是接受一般大腸鏡!)以下將帶您一起破解三大常見迷思,重新認識這項重要又安全的檢查。

✅ 迷思一:「一般大腸鏡會痛到受不了?」

一般腸鏡在檢查過程中可能會有些脹氣不適,甚至在腸道轉彎處會出現短暫拉扯感或疼痛。但多數在醫師與技術師的專業操作協助下,透過氣體調控、水注灌流、角度微調與腹部加壓等優化技巧,多數人都能平順完成檢查。不少第一次嘗試一般大腸鏡的患者都說:「其實沒想像那麼可怕!」,甚至一試成主顧。

✅ 迷思二:「一定要全身麻醉才做得了?」

不是每項侵入性鏡檢都需要麻醉,而且,全身麻醉(鎮靜)雖可減少感覺,但也有相對風險,特別是高齡者或有慢性疾病者更需審慎評估。因此「一般大腸鏡」是一種安全、恢復快、也能即時與醫師溝通跟回饋的選擇,通常檢查完就能正常活動。

✅ 迷思三:「不無痛就代表比較差?」

「一般大腸鏡」與「無痛大腸鏡」的檢查品質取決於醫師的技術與流程,而不是有沒有麻醉。遵循「高品質大腸鏡」的標準流程,即使是一般大腸鏡,也同樣能精準發現早期癌變與息肉。

📌 健康無價、預防先行

「一般大腸鏡」不是將就,而是同樣安心、有效、且更快的選擇。若近期有大腸癌糞便篩檢陽性(國健署114年已下修年齡至45歲)、或有排便異常、體重減輕、不明腹痛、貧血等情形,建議盡早安排檢查。

#大腸鏡
#大腸癌
(圖示為GI Fellow 的畢業一般大腸鏡檢核 be like)

【醫療機器人新突破!自動化膽囊切除手術】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團隊成功訓練出一款具備自主操作能力的機器人Surgical Robot Transformer-Hierarchy(SRT-H),能在不依賴人類指令的...
10/07/2025

【醫療機器人新突破!自動化膽囊切除手術】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團隊成功訓練出一款具備自主操作能力的機器人Surgical Robot Transformer-Hierarchy(SRT-H),能在不依賴人類指令的情況下,完成膽囊切除手術,並且是在模擬真實人體條件下進行。

🦾 SRT-H 真正具備「自主手術」能力
機器人不再只是工具,讓從『執行特定手術任務的機器人』邁向『真正理解手術流程的機器人』。

📚 從「看影片」學手術
透過觀看外科醫師對豬隻進行膽囊切除的影片,並輔以任務字幕,機器人便可學會並複製整套手術流程。

✅ 100% 正確率完成膽囊切除手術
首次在擬真患者模型上進行,達到與專家級外科醫師相當的操作精準度與品質。

🧠 模組化學習與自主修正能力
就像外科住院醫師一樣,SRT-H 採模組式訓練與逐步學習,可即時修正操作錯誤,適應非標準人體結構與突發狀況。

🎙️ 可理解語音指令並即時互動
內建類似 ChatGPT 的語言模型,能回應語音指令(如「抓住膽囊頭部」)與動作修正(如「左手再往左一點」)。

🧪 面對真實手術挑戰依然穩定表現
即使起始位置改變、組織外觀染色干擾,機器人依然能自主應變、不迷航、不失誤。

💡 醫療自動化的新紀元
AI模型已經能達到手術自主化的程度,這在過去看似遙不可及,如今已進展到實際落地應用。未來某些標準手術可能交由「自主機器人」來執行,提高精準度及穩定度,並降低人為失誤的風險。

《Gut》期刊最新研究 - 直腸癌治療革命性新知「內視鏡肌間剝離術(Endoscopic Intermuscular Dissection, EID)」治療深層黏膜下侵犯直腸癌之三年追蹤結果發表傳統上,只要直腸癌侵犯到「深層黏膜下層」(D-...
30/06/2025

《Gut》期刊最新研究 - 直腸癌治療革命性新知

「內視鏡肌間剝離術(Endoscopic Intermuscular Dissection, EID)」治療深層黏膜下侵犯直腸癌之三年追蹤結果發表

傳統上,只要直腸癌侵犯到「深層黏膜下層」(D-SMIC),病人幾乎都要接受「根除性直腸切除手術(TME)」,但這樣的手術常帶來排便控制障礙、永久性造口,甚至影響心理與社交生活。

🇳🇱 荷蘭最新研究結果顯示,針對早期直腸癌患者,使用「內視鏡肌間剝離術(EID)」成功地以微創方式切除病灶,再根據病理風險選擇「積極追蹤觀察(active surveillance)」來替代傳統手術。

🔍 誰可以考慮這種方式?
腫瘤已侵犯到深層黏膜下層(sm2/3),但沒有其他高風險病理因子 (低風險D-SMIC),或僅有一項高風險病理因子(如LVI血管侵犯、budding腫瘤芽、分化不良等)(中風險D-SMIC)

📊 三年追蹤結果:
低風險群:無任何遠端轉移,局部復發率僅 7%,所有復發者都成功接受後續補救性治療。
中風險群:選擇觀察者的局部復發率為 13%,同樣無遠端轉移及癌症死亡。
高風險群:若選擇觀察,復發風險偏高33%,仍建議考慮手術或放化療。

📣癌症治療觀念轉變:
挑戰過去認為「只要深層侵犯就一定要開刀」一體適用的觀念。對於特定族群,「局部內視鏡切除 + 積極觀察」可以避免手術帶來的生活品質下降,卻又不犧牲癌症控制率。

👨‍⚕️ 對內視鏡醫師的啟示:
早期直腸癌的內視鏡評估與病理分層愈來愈重要,EID 提供了一個兼顧腫瘤根除與器官保留的新選擇。對於低風險 D-SMIC 病人,EID 後可以減少不必要手術的比率。

🧠 對於一般民眾的建議:
配合國家大腸腸癌篩檢策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消化道早期癌的治療不一定要開刀,現代微創內視鏡技術已能達到「保命保腸保品質」 ,這也是新世代直腸癌個人化治療的目標與方向。

#直腸癌

【GLP-1減重藥物停藥後的挑戰】刊登在近期 Nature 的文章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5-01770-0GLP-1 類藥物(如Wegovy、Zepbound)因為減重效果顯著加上...
13/06/2025

【GLP-1減重藥物停藥後的挑戰】

刊登在近期 Nature 的文章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5-01770-0

GLP-1 類藥物(如Wegovy、Zepbound)因為減重效果顯著加上心血管脂肪肝等實證益處,掀起全球熱潮,但統計上約三成到八成的使用者會在第一年內停藥。其中原因包括藥物副作用(如噁心、腹瀉)、高昂費用、藥物短缺等。一旦停藥,若沒有改善及建立飲食跟運動模式,就像溜溜球效應,大部分人會有復胖的問題。

因此,針對GLP-1 停藥之後的復胖的挑戰,除了減重外科手術的介入,無創的內視鏡技術,亦是提供一種新興的解方。

👉 內視鏡縮胃術(Endoscopic Sleeve Gastroplasty, ESG)
利用內視鏡縫合或折疊系統,將胃部縮小成袖狀(降低約70%容量),非外科手術、恢復期短,在美國已成爲許多 GLP-1 停藥者的新選擇。

👉 胃黏膜燒灼術(Gastric Mucosal Ablation, GMA)
透過電漿氣體燒灼胃底部黏膜形成疤痕組織,胃部擴張受限,同時也減少飢餓素分泌,降低食慾。

👉 十二指腸黏膜再生術(Duodenal Mucosal Resurfacing, DMR)
針對「腸道代謝重置」的技術,經內視鏡導管透過熱能將十二指腸黏膜燙熟換皮,重新調節胰島素敏感度與代謝功能。

除了手術與內視鏡,目前新一代的藥物研發目標,就是希望能幫助 GLP-1 停藥後長期維持體重。

簡單來說,GLP-1 藥物不是長久依賴的唯一選項。停藥前應與醫師討論後續策略,包含手術、內視鏡、生活習慣或藥物轉換。而在醫師端更應該持續關注新療法與臨床試驗的發展趨勢。

肥胖的影響 不只是單一器官減重的治療 也不能只有單一團隊跟策略
01/06/2025

肥胖的影響 不只是單一器官
減重的治療 也不能只有單一團隊跟策略

【GLP-1 (瘦瘦針) 減重藥物有效,但你知道背後的挑戰嗎?】
最近,由 美國生活醫學學會、營養學會、肥胖醫學學會、肥胖學會 四大專業組織聯合發表了一篇重量級指引《Nutritional priorities to support GLP‐1 therapy for obesity》,提醒我們:
GLP-1 只是工具,營養與生活型態的整合才是真正關鍵!

📌 GLP-1 減重藥物有哪些挑戰?

✅ 1️⃣ 初期腸胃副作用
噁心、腹瀉、便秘常常讓患者困擾,若沒有正確飲食調整,容易影響依從性甚至停藥。

✅ 2️⃣ 快速減重 → 肌肉、骨質流失
體重下降的不只是脂肪,還有寶貴的肌肉與骨質。沒有搭配抗阻力運動與蛋白質攝取,將影響基礎代謝、復胖風險上升。

✅ 3️⃣ 熱量攝取過低,營養缺乏風險高
食慾下降,熱量大幅減少,常見鐵、鈣、維生素D、B12 等缺乏,若沒有了解GLP-1治療的營養專家介入,影響健康。

✅ 4️⃣ 長期依從性不佳,停藥後復胖風險高
現實世界中,1年後 GLP-1 使用率低於5成,2年後低於2成。沒有建立好正確習慣,復胖非常常見。

✅ 5️⃣ 成本高,需要提升治療的成本效益
高額藥費若沒有良好的生活型態介入,投資報酬率不佳,患者易失去信心。

【那該怎麼做?國際指引給了 7 大關鍵重點!】

最新指引整理出 「營養優先事項 7 大面向」,幫助患者在使用 GLP-1 減重藥物時,能達到最佳效果,也能減少副作用與長期風險:

1️⃣ 治療初期 → 以病人為中心啟動治療
👉 不只是打針,醫師要針對每位患者進行「個人化目標設定」,了解身心狀態與生活型態。

2️⃣ 完成基礎營養評估與篩檢
👉 包含飲食習慣、營養狀況、身體組成(肌肉量、骨質)、心理狀態,全面了解個人狀況。

3️⃣ 積極管理腸胃副作用
👉 透過飲食調整、逐步加量、必要時藥物輔助,幫助患者度過初期不適,提升依從性。

4️⃣ 引導調整飲食偏好與攝取模式
👉 教導如何選擇高營養密度、低加工食物,避免因食慾降低導致營養不足,並調整錯誤飲食行為。

5️⃣ 預防與減緩營養素缺乏
👉 透過飲食設計與必要時補充,確保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攝取充足,避免缺乏影響健康。

6️⃣ 保護肌肉與骨質
👉 強調抗阻力運動與足夠蛋白質攝取,避免快速減重造成肌肉與骨質流失,維持身體功能與代謝健康。

7️⃣ 整合其他生活型態支持措施
👉 包含規律運動、充足睡眠、心理健康管理、社交支持,打造全面性的健康生活模式。

【我的觀點|不是只有藥物,選對策略更關鍵】

👉 1️⃣ 專業團隊才能提升效果
GLP-1 很有效,但「怎麼吃」「怎麼運動」「怎麼避免肌肉流失」「怎麼維持成果」需要專業團隊(醫師+營養師+運動教練)來設計,才能事半功倍,效果持久。當然我要強調,不是每個人都要花大全套的錢,醫師要能夠因材施教,因人訂策略,找到最有CP值的做法。
而且其實,營養建議本身並沒有很大改變,和過去一樣強調高營養密度飲食、足夠蛋白質、低加工食品,只是現在更清楚知道,單靠患者自己很難做到,需要 團隊支持、甚至線上支持系統,才能真正落實。同時隨著減重者有不同的骨本、肌肉、併發症、其他身體疾病,每個人減重的速度與目標會有所不同,相同的身高體重會有完全不同的減重目標和減重工具的選擇。

👉 2️⃣ 適當時機,該轉換治療策略
當藥物需要大量費用才能繼續瘦,或遇到體重停滯期,其實該考慮 #胃鏡縮胃(ESG)、 #無痕胃拉提、甚至外科手術。
每種治療都有風險與優缺點,需要專業團隊幫你判斷最適合的路徑,而不是一味堅持單一治療。

👉 3️⃣ 為何以前沒討論這些?
因為十年前的減重藥物效果有限,根本不會用到幾年,也不會出現長期費用、肌肉流失的問題。
現在 GLP-1 是真的有效了帶給患者更好更有效的治療,同時新的臨床議題浮現,醫界需要與時俱進,整合更多跨專業團隊,幫助患者更健康地減重、長期維持。

💪 減重,不是單靠一支針!
藥物+營養+運動+心理支持,才是科學有效的減重策略。
嘉基減重中心也已經導入國際最新標準,持續幫助更多朋友 「健康變瘦、瘦得健康」!

🌟 想了解 GLP-1 怎麼搭配營養與生活型態,打造專屬你的減重方案?
歡迎私訊討論,我們一起找到最適合你的健康策略!

#健康減重 #內視鏡減重 #嘉基減重中心 #營養醫學 #生活型態醫學 #科學減重

《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 ft. 大型傷口閉合》針對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術後的創面若沒有肌肉層的傷害或穿孔 (Deep mural injury)基本上是不一定需要執行縫合的步驟但針對多重共病或高風險術後出血患者以及在現行的醫療體制氛圍下為了加速...
30/05/2025

《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 ft. 大型傷口閉合》

針對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術後的創面
若沒有肌肉層的傷害或穿孔 (Deep mural injury)
基本上是不一定需要執行縫合的步驟

但針對多重共病或高風險術後出血患者
以及在現行的醫療體制氛圍下
為了加速患者出院效率及提升病床周轉率
完整閉合傷口就是一種降低風險的合理選擇

目前我們已經有多元的傷口閉合策略及醫材
能針對各種大小、位置及型態的創面
達到高效完整閉合的目的

圖示為本週兩例大腸ESD術後的大型創面
分別使用了DAT clip & X-tacks 達到完整閉合

#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

11/05/2025

最新三期臨床PK:Tirzepatide 勝過 Semaglutide

今天熱騰騰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JM)的最新臨床試驗結果,這項研究由 Eli Lilly 資助,為期 72 週,共有751 名肥胖成人。在沒有糖尿病的肥胖患者中,Lilly的Tirzepatide 相較於Novo的 Semaglutide 展現出更顯著的減重效果。

Tirzepatide 與 Semaglutide 都是減肥神藥,前者是 GIP 和 GLP-1 受體雙重促效劑,後者則是只激發GLP-1 受體。在這個互相PK的試驗中,Tirzepatide平均體重減少 20.2%,Semaglutide平均體重減少 13.7%.腰圍方面,Tirzepatide腰圍減少 18.4 公分,Semaglutide腰圍減少 13.0 公分.最常見的不良反應是腸胃不適(如噁心、便秘和腹瀉),程度輕微至中等。

雖然在個別的試驗中展現的數字就有差異暗示Tirzepatide 較為優異,但在這直接的對比再次驗證Tirzepatide 在肥胖患者中的優越減重效果。這項研究結果為醫師和患者提供了直接證據,未來在實際應用中有望使得Tirzepatide成為減重治療的主流選擇。

Novo目前手上有個CagriSema(GLP-1+amylin)和Tirzepatide PK的試驗,但以目前出來的數字看並不樂觀。萬一Novo得到負面的結果,則未來最少三年內將沒有比Lilly更好的藥物。

Address

El-Simbillâwein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Dr. Rodger 李宗頴醫師 腸胃道の內視鏡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Share

Categ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