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家信中醫師

陳家信中醫師 陳家信 Karson中醫師,得外公潘芹生中醫師啟蒙,師承父親陳錦添中醫師,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中醫碩士,善長中藥、針灸和跌打推拿並用。專於骨傷跌打脊椎痛症、婦科月經病孕產調理、中風癌症慢性病等康復期調理。

骨傷科專治:筋骨痛症、骨刺、頸椎病、肩周炎、脊柱側彎、腰椎間盤突出、坐骨神經痛等。婦科專治:月經不調、經痛、崩漏、更年期綜合症、孕前及產後調理等。內科專治:腸胃病、腎病、鼻敏感、皮膚濕疹、中風後遺症、不寐等。陳醫師亦富經驗調理癌症手術後之不適症狀,促進康復。

「百合」作為中醫藥學中的藥材,以其乾品形式廣泛應用於藥食兩用領域。自古以來,它不僅入藥治病,更融入日常飲食中,體現出「藥食同源」的智慧。【百合功效及營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百合為百合科植物卷丹、百合或細葉百合的乾燥肉質鱗葉。其性微...
12/10/2025

「百合」作為中醫藥學中的藥材,以其乾品形式廣泛應用於藥食兩用領域。自古以來,它不僅入藥治病,更融入日常飲食中,體現出「藥食同源」的智慧。

【百合功效及營養】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百合為百合科植物卷丹、百合或細葉百合的乾燥肉質鱗葉。其性微寒、味甘,歸心、肺經。功效主要為養陰潤肺、清心安神。主治陰虛久咳、痰中帶血;虛煩驚悸、失眠多夢;精神恍惚、百合病;以及胃陰虛所致胃脘疼痛。乾品百合以其平和之性,尤適合長期調養,而非急性熱證。

內服煎湯,用量6~12g。生用可清心安神,蜜炙用可潤肺止咳。
風寒咳嗽者忌用,以免助寒傷正;中寒便滑者忌服,避免滑腸瀉下;脾胃虛弱者慎用,恐礙運化濕濁。

乾百合的結構豐富而均衡。其主要成分包括:
· 多糖類(如百合多糖),具免疫調節、抗氧化及抗腫瘤潛力。
· 生物鹼(如秋水仙鹼類似物),貢獻鎮咳祛痰、鎮靜作用。
· 蛋白質及必需氨基酸,提供營養補充。
· 微量元素如鉀、磷、鈣、鎂,維持電解質平衡。
· 皂苷類,展現抗疲勞、抗應激效應。

這些成份不僅驗證中醫「養陰潤肺」之說,還通過科學研究證實其抗炎、降血糖及神經保護功能,使百合成為現代養生佳品。

【典籍中的百合】
中醫經典如《傷寒論》、《金匱要略》、《本草綱目》及《醫宗金鑑》等,有以百合為君藥,作治療情緒問題、熱病及肺熱咳嗽等證。以下三例,突顯百合,養陰潤肺、清心安神、清補兼施之本質,展現「藥食兩用」的溫和本性,非峻烈之品,乃調養上選。

1. 情緒之疾 - 百合知母湯
《金匱要略·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脈證並治》載:「百合病者,百脈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復不能食,常默默,欲臥不能臥,欲行不能行……如有神靈者,身形如和,其脈微數。」此為陰虛內熱、氣陰兩虛所致情志異常。

方用百合知母湯:百合七枚(擘)、知母三兩(切)。先洗百合,漬一宿,去沫;再以泉水煎取一升,內知母合煎至一升五合,分溫服。《本草綱目》評百合「安心定膽,益志養神」,以其為君,清心安神、潤肺益氣;知母輔之,清熱滋陰。方中體現百合平和,治心神恍惚而不傷正。

2. 熱病傷陰 - 百合雞子黃湯
《金匱要略》載此方用於百合病變證,如熱病後虛煩驚悸、精神不寧。組成:百合七枚(擘)、雞子黃一枚。洗百合漬一宿,去沫;泉水煎取一升,去滓,內雞子黃攪勻,溫服。

方義:百合為君,養陰清熱、安神定志;雞子黃(雞蛋黃)滋陰補虛、寧心止驚。二者相合,針對熱病傷陰、心神不安,突顯百合在熱病後調養之作用。

3. 肺熱咳嗽 - 百合固金湯
《醫宗金鑑·刪補名醫方論》載此方主治肺腎陰虧、虛火上炎所致乾咳痰血、咽燥氣喘。組成:百合、生熟地黃、麥冬、玄參、當歸、白芍、貝母、桔梗、甘草。

百合為君,潤肺止咳、清心安神;生熟地黃、麥冬滋陰;餘藥化痰養血。全方金水相生,固護肺金。《本草綱目》述百合「主肺癰,咳逆上氣」,強調其入肺經,治肺熱而不寒涼過度。

【百合食療】
現代生活節奏快,情神緊張,睡眠質素差,又喜食味濃,但飲水不足,常見陰虛燥熱,百合食療可融入日常。常用搭配如百合配麥冬(潤肺生津)、蓮子(養心安神)、玉竹(滋陰清熱),或藥對如百合-知母(清熱潤燥)。以下介紹兩款食療湯品。

[百合五指毛桃麥冬湯]
滋陰潤肺,止咳化痰,健脾益氣。

百合2両 養陰潤肺,清心安神。
五指毛桃1両 健脾補肺,行氣利濕。
麥冬1両 養陰生津,潤肺清心。
南北杏1両 潤肺止咳(4南杏:1北杏)。
海底椰1両 清肺化痰,止咳利咽。
海玉竹2両 清熱養陰,生津潤肺。
瘦肉半斤 滋養臟腑,補中益氣。

適合:秋冬燥咳,免疫低下者。
不宜:感冒痰多咳嗽、早期懷孕、及濕盛體質等。
做法:4 人份量。乾百合浸泡30分,餘藥材洗淨,瘦肉汆水。全部入鍋,加2L水,大火沸後轉小火煲1.5小時, 加鹽、蜜棗調味。

百合為主,潤肺止咳;五指毛桃、海底椰健脾祛濕;麥冬、玉竹滋陰;杏仁化痰。全方平和,補而不膩,每週1次,可舒緩肺胃燥熱。

[百合蓮子雪耳糖水]
養陰潤燥,清心安神。
百合2両 養陰潤肺,清心安神。
蓮子2両 補脾止瀉,益腎澀精,養心安神。
雪梨2個 清熱止咳,滋陰潤肺。
雪耳1両 滋補生津,潤肺養胃。
雞蛋2隻 滋陰補氣。
冰糖適量 補益脾胃。

適合:失眠多夢,皮膚乾澀,口乾口渴及陰虛體質等。
不宜:感冒咳嗽,早期懷孕,幼童,糖尿病人士及寒濕體質等。
做法:4 人份量。 雪耳泡發撕朵,蓮子浸1小時,雪梨去核切塊,百合浸洗,雞蛋煮熟後去殼。百合、蓮子、雪耳、雪梨入鍋,加1.5L水,大火沸後小火煮1小時。最後放入預先煮熟的雞蛋和冰糖調味。

百合清心潤肺;蓮子安神;雪梨、雪耳生津止渴;蛋補虛。全方甜潤,溫服為佳,助現代人緩解情緒壓力,亦可美容養顏。

【鮮百合與乾百合】
鮮百合性偏寒涼,清熱潤燥力強,口感脆甜,富含水分,適合生食或短炒,如涼拌百合,用於夏季清熱生津。

乾百合經乾燥,性轉平和,養心安神更顯,耐儲存,藥效濃縮,宜浸泡後煲湯煮粥,如上述食療,用於秋冬滋補。

異:鮮品烹時短,保留活性成分;乾品需浸發,易釋放多糖等。
同:均具養陰潤肺、清心安神功效,可依季節體質選用,鮮品偏清、乾品偏補,互補應用。

#陳家信中醫師
#中醫 #跌打 #中醫骨傷科 #中醫內科 #中醫婦科 #百合
#中醫養生 #中醫保健 #中醫保健養生湯水 #中環中醫師 #中環跌打 #中環針灸
#中醫治未病

中秋佳節即將到來,月餅作為傳統應節食品,象徵著團圓與美滿。它外皮酥脆金黃,內餡豐富多樣,如蓮蓉香甜綿密、蛋黃鹹香油潤、五仁餡酥香脆口,不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文化傳承的載體。在此祝福大家 中秋節快樂!然而,月餅屬於高糖、高油、高熱量的食物,容...
04/10/2025

中秋佳節即將到來,月餅作為傳統應節食品,象徵著團圓與美滿。它外皮酥脆金黃,內餡豐富多樣,如蓮蓉香甜綿密、蛋黃鹹香油潤、五仁餡酥香脆口,不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文化傳承的載體。在此祝福大家 中秋節快樂!

然而,月餅屬於高糖、高油、高熱量的食物,容易導致食積、濕熱內生。蓮蓉的甜膩、蛋黃的油膩,以及花生油的滯膩,會阻礙脾胃運化,影響氣血流通。

為化解這些問題,可借助山楂、烏梅、麥芽、陳皮、荷葉、普洱、烏龍茶等食材,皆具消食導滯、化濕解膩之效,能促進消化、減輕腸胃負擔。例如,山楂善消肉食油膩,烏梅生津止渴助消化,麥芽健脾消脹,陳皮理氣燥濕,荷葉清熱利濕,普洱茶去油解膩,烏龍茶則半發酵性質溫和,能平衡甜膩。這些都可製成簡單茶飲,搭配月餅賞月應節食用。

過量進食月餅可造成以下身體不適:
• 甜膩(蓮蓉等高糖餡料):過多糖分會影響脾胃運化,助生痰濕,易導致皮膚敏感炎症,如濕熱上蒸引發痤瘡或濕疹;腸胃方面則加重脾胃消化工作,造成胃痛、胃氣脹,食欲不振等。
• 油膩(蛋黃等高脂成分):蛋黃膽固醇高,多食易積聚濕熱,引發膽囊發炎或膽固醇升高;同時阻礙氣機,導致血壓上升、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
• 滯膩(花生油等油脂):油脂纏脾礙胃,易生內熱,造成腸胃不適如胃脹、腸鳴;長期則影響血脂代謝,加重三高問題,引發皮膚炎症或心血管負擔。

市面亦有多種健康低糖低脂月餅,其中素食月餅避免了蛋黃等油脂,熱量相對較低,對某些體質反而有益。例如,經後血虛、手腳冰冷者,可加微熱適量食用蓮蓉月餅,蓮子性平補脾益氣,能養血安神,改善氣血不足引起的寒涼症狀。 而食少胃脹者適合陳皮豆沙月餅,陳皮理氣消脹,紅豆補血健脾,能緩解脾虛濕困導致的脹滿不適。 但仍需適量,避免過食。一日不多於一個,及不能代替飯餐。

以下附上兩款消滯茶做法,簡單易做,可日常飲用助消化:
1. 山楂麥芽陳皮普洱茶
材料:山楂10g、麥芽15g、陳皮1角、普洱茶適量。
做法:將山楂、麥芽、陳皮洗淨,與普洱茶一同放入壺中,用1000ml水煮沸後轉小火煲15分鐘,溫服,每日1次。
功效:消食健脾、去油解膩、理氣消脹,適合胃氣多食滯人士。

2. 烏梅荷葉決明子烏龍茶
材料:烏梅3顆、荷葉5g、決明子10g、烏龍茶適量。
做法:將烏梅、荷葉、決明子洗淨,與烏龍茶放入壺中,用1000ml水煮沸後轉小火煲15分鐘,溫服,每日1次
功效:清熱利濕、消肉食油膩、明目降壓,適合高脂月餅後飲用,助減輕腸胃負擔。

#陳家信中醫師
#中醫 #中秋 #月餅
#中醫養生 #中醫保健 #中醫保健養生湯水 #中環中醫師
#中醫治未病

整合中醫經絡、運動學與筋膜學:腰部經、肌、筋膜鬆解腰痛是現代人常見的骨骼肌肉問題,影響生活品質與工作效率。中醫視腰部為「腎之府」,認為「不通則痛」,多注重足太陽膀胱經與督脈的氣血流通;運動學(Kinesiology)則聚焦肌肉功能與活動受限...
03/10/2025

整合中醫經絡、運動學與筋膜學:腰部經、肌、筋膜鬆解

腰痛是現代人常見的骨骼肌肉問題,影響生活品質與工作效率。中醫視腰部為「腎之府」,認為「不通則痛」,多注重足太陽膀胱經與督脈的氣血流通;運動學(Kinesiology)則聚焦肌肉功能與活動受限;而筋膜學探討筋膜網絡的連續性與粘連;至於解剖列車(Anatomy Trains),將人體筋膜視為12條連續力線(myofascial meridians),如淺背線(Superficial Back Line)與深背線(Deep Back Line),強調跨區域牽拉效應。本文嘗試整合這些原理,剖析腰部附著的經絡、肌肉與筋膜線,列出活動受限、疼痛症狀及相關問題,並提供簡易穴位鬆解方法。

腰部解剖概述
腰部(lumbar region)涵蓋腰椎(L1-L5)、骶骨及周邊軟組織,為身體重心支撐區。

• 經絡系統:主要附著
1. 足太陽膀胱經(循腰背正中線旁)
2. 督脈(正中線)
3. 任脈(前正中線)
4. 足少陰腎經(內側腰部)
這些經絡可治腰腎相關疾患,如腰痛、腎虛等。

• 肌肉系統:核心肌肉包括
1. 豎脊肌(erector spinae,後伸主動)
2. 多裂肌(multifidus,穩定旋轉)
3. 腰方形肌(quadratus lumborum,側屈穩定)
4. 腰大肌(psoas major,前屈與髖屈)
5. 臀大肌(gluteus maximus,後伸與穩定)
這些肌肉協同維持姿勢,過度負荷易致勞損。

• 筋膜線系統:腰部涉及
1. 淺背線(從頭皮經頸、背至小腿後側,牽涉豎脊肌筋膜);
2. 深背線(從足底經內側腿、腰大肌至頸深層,影響前屈);
3. 後功能線(從腹斜肌經腰方形肌至對側臀中肌,側彎與旋轉);
4. 螺旋線(從胸鎖乳突肌經腰部對側至足內側,旋轉不適)。
筋膜粘連可跨線傳導疼痛,如上腰粘連影響下肢。

以下按腰部主要附著區域(A.上腰L1-L3、B.下腰L4-S1、C.腰側)分述,每區列出附著結構、活動受限/症狀、相關問題及鬆解穴位。見圖 1、2和3。

A. 上腰部(L1-L3附著區):此區為腎經與膀胱經交匯,筋膜線以深背線為主,肌肉穩定核心。鬆解穴位有:

1. 腎俞穴(足太陽膀胱經)
o 功效主治:補腎壯腰、疏通膀胱經,鬆解腰大肌粘連、緩解腎虛腰痛及活動僵硬。
o 定位: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脊柱旁線)。
o 操作方法與時間:手指揉按或針刺,每日2次,每次5-10分鐘;艾灸10-15分鐘/次,溫和熱力鬆筋膜。

2. 命門穴(督脈)
o 功效主治:溫腎壯陽、活絡腰椎,改善多裂肌痙攣及深背線粘連導致的後伸痛。
o 定位: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正中線)。
o 操作方法與時間:手指揉按,每日2次,每次5-10分鐘。艾灸10-15分鐘/次,溫和熱力鬆筋膜。

B. 下腰部(L4-S1附著區):此區負荷最大,涉及骶髂關節,筋膜線以淺背線與後功能線為主。附近鬆解穴位:

1. 腰陽關穴(督脈)
o 功效主治:溫陽散寒、鬆解豎脊肌粘連,緩解下腰後伸痛及淺背線張力過高。
o 定位:第四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o 操作方法與時間:艾條懸灸(距穴1-2cm),或指壓深揉;每次5-10分鐘,每日1次。

2. 委中穴(足太陽膀胱經)
o 功效主治:通絡止痛、疏通膀胱經,改善臀大肌粘連導致的放射痛及前屈受限。
o 定位:腘橫紋中點,腘窩正中。
o 操作方法與時間:針刺或按壓;操作5-10分鐘/次,每日2次。

C. 腰側部(腰方形肌附著區):此區主側彎穩定,筋膜線以後功能線與螺旋線為主。附近鬆解穴位:

1. 環跳穴(足少陽膽經)
o 功效主治:舒筋活絡、鬆解腰方形肌粘連,緩解側屈痛及功能線張力。
o 定位:側臥屈髖,股骨大轉子與骶骨裂孔連線外1/3交點。
o 操作方法與時間:針刺或按壓,或艾炷灸;操作5-10分鐘/次,每日1次。

2. 腰眼穴(足太陽膀胱經)
o 功效主治:強腰膝、疏通側腰經絡,改善內斜肌痙攣及螺旋線粘連導致的扭旋痛。
o 定位: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3.5寸(腎俞外)。
o 操作方法與時間:深層指壓,旋轉揉動;每次5-10分鐘,每日2次。

走罐療法鬆解膀胱經、肌肉和筋膜粘連的操作

走罐(moving cupping)源自中醫拔罐法,結合刮痧原理,利用負壓產生剪切力鬆解筋膜,優於靜置罐的局部效應,亦可模擬筋膜刀的深層釋放。負壓拉伸筋膜纖維,可促進滑動、改善血液循環,鬆解局部痙攣,緩解粘連導致的活動受限。

操作步驟(每日1次,療程3 - 5次,每次相隔1 - 2天,避免空腹/經期):
1. 準備:患者俯臥,暴露腰背至臀。選中型玻璃罐(直徑5-7cm),塗潤滑油(如凡士林)於皮膚。操作者戴手套,確認無皮膚破損。

2. 定位線路:沿膀胱經雙側(脊柱旁1.5寸),從上腰(腎俞)下至下腰(腰陽關)。肌肉:沿肌肉豎脊肌/多裂肌/豎脊肌/腰方形肌纖維方向。筋膜線:SBL(中線下行至膕窩)、螺旋線(斜向外側至髂嵴)。

3. 走罐技巧:
o 靜態拔罐(2-3分鐘):置罐於腎俞,吸力中度,鬆解局部粘連。
o 動態走罐(5-8分鐘/側):一手持罐,一手輔推。沿膀胱經直線下拉,力度輕柔,避免瘀青。針對肌肉:豎脊肌用長拉伸;多裂肌用小圈旋轉;腰方形肌斜向側彎線。
o 筋膜線整合:SBL全程直線走罐;螺旋線用Z形路徑,釋放旋轉粘連。

4. 注意:多喝水排毒,監測皮膚紅腫(正常現象,48小時消退)。禁忌:孕婦、心臟病、凝血障礙、皮膚破損傷等人士。

結語
腰部問題可有多種成因,如經絡阻滯、肌肉失衡與筋膜粘連常互為因果。透過穴位操作與走罐,可精準鬆解,恢復活動自由。現代中醫骨傷臨床治療時,視人為一個整體,亦注重人體解剖結構,參考運動學與筋膜學原理等。臨床結合影像評估與個別化調整,制定方案治療和預防復發。如有任何身體不適,宜及早向醫師查詢,病向淺中醫。

#陳家信中醫師
#中醫 #中醫內科 #中環跌打 #中環針灸
#中醫經絡 #運動學 #筋膜學
#中醫養生 #中醫保健 #中醫保健養生湯水 #中環中醫師

「處暑」是第十四個節氣,夏季暑熱逐漸消退,天氣由炎熱向涼爽的過渡。2025年8月23日,香港氣溫徘徊在27–33℃之間,濕度約65–95%。近日香港持續受低氣壓影響,天氣不穩定,間中有驟雨及雷暴,風勢有時較大,早晚略帶涼意。處暑的「處」有終...
22/08/2025

「處暑」是第十四個節氣,夏季暑熱逐漸消退,天氣由炎熱向涼爽的過渡。2025年8月23日,香港氣溫徘徊在27–33℃之間,濕度約65–95%。近日香港持續受低氣壓影響,天氣不穩定,間中有驟雨及雷暴,風勢有時較大,早晚略帶涼意。處暑的「處」有終止、隱藏之意,代表暑氣漸退,但近日天氣仍反覆多變,「爭秋奪暑」,早晚溫差稍增,濕度依然偏高。此時人體易因暑熱未清夾濕而出現各種不適,應注意健脾祛濕、溫中潤肺,為入早秋做好準備。

【處暑養生,三大禁忌】
處暑節氣,暑氣漸退,秋意初現,香港地區氣候仍多變,濕熱交雜。中醫認為此時養生應順應自然,固護陽氣,調理脾胃,避免以下三大禁忌,以防損傷正氣、誘發疾病。

1. 忌貪食雪糕沙冰 。
處暑後人體陽氣開始收斂,脾胃功能相對較弱。過食生冷寒涼如雪糕、沙冰,易損傷脾陽,導致寒濕內困,出現腹痛、腹瀉、食欲不振等症狀。

養生建議:飲食宜溫和、清淡、易於消化。可適量飲用陳皮或生薑茶,有助溫中散寒、健脾化濕,提升脾胃運化功能。

2. 忌夜間沖冷水澡。
雖然天氣仍熱,但人體腠理已漸閉,若在夜間以冰水沖身,寒邪易由皮膚入侵,直中經絡,阻滯氣血運行,誘發感冒、頭痛、關節痠痛等症。

養生建議:宜用溫水沐浴,浴後及時擦乾身體,更換乾爽衣物,避免吹風受涼。夜間不宜游泳,尤忌室外冷水池。

3. 忌冷氣環境中劇烈運動。
處暑後早晚稍涼,若在冷氣環境中進行劇烈運動,汗出後未能及時擦乾,易使濕邪鬱閉肌表,加上冷氣寒邪外襲,可導致營衛失調,引發感冒、肌肉緊繃或濕疹加重。

養生建議:運動宜選清晨時段,以緩和運動為主,如散步、太極。運動後應盡快更換乾爽衣物,避免直接吹冷氣。

【低壓微涼,濕熱未清】
處暑雖意味暑氣結束,但香港受低氣壓影響,天氣仍不穩定,忽晴忽雨。雨後濕氣被陽光蒸熏,形成「濕熱交蒸」之環境,易使人心煩胸悶、頭重身倦、食欲不振。若此時飲食不節、貪涼飲冷,更易損傷脾胃,濕邪內困,出現類似感冒的症狀,如身發熱難透出、頭痛眩暈、咳嗽痰黏、小便偏黃等。調理應以清餘熱、健脾胃、祛濕濁為主。

【保健糖水,溫潤健脾】
處暑時節飲食宜漸轉溫潤,慢慢讓陽氣內藏,不宜過於寒涼。今期推介一款[番薯百合核桃糖水],性味甘平,能健脾和中、益氣養陰、潤燥安神,適合夏秋之交飲用。其中番薯健脾補中;百合清心潤肺;核桃溫腎潤腸,加生薑溫中搭配生薑成糖水,甘潤不膩。有助緩和天氣轉變帶來的不適。如有任何身體不適,建議諮詢註冊中醫師。

[番薯百合核桃糖水]
健脾和中、益氣養陰
成份:
番薯 4個 補中和血,益氣生津。
百合 2両   養陰潤肺,清心安神。
核桃 2両   補腎溫肺,潤腸通便。
生薑 3片   解表散寒,溫中止嘔。
紅糖 適量 益氣驅寒、緩中止痛。

適合:食少納差、容易疲勞、睡眠不安、大便偏乾者,平和或虛寒體質。
不宜:感冒發熱、咳嗽、痰濕偏盛、實熱體質,糖尿病患者應慎用或調整糖量。

煮法:4人份量,材料洗淨,番薯去皮切細。所有材料放入煲中,加入8碗水,大火煮沸後轉小火煲約45,加入紅糖煮融即可。

#陳家信中醫師
#中醫 #處暑
#中醫養生 #中醫保健 #中醫保健養生湯水 #中環中醫師 #中環跌打 #中醫內科

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三個節氣,標誌著夏季接近尾聲,秋季要開始了。2025年8月7日立秋,香港氣溫約26-32℃,濕度約70-95%。8月天氣炎熱,但早晚稍涼,午後仍常有驟雨或雷暴。立秋的「秋」意指涼爽,氣候特徵是暑熱未退,但濕度稍降,陽...
06/08/2025

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三個節氣,標誌著夏季接近尾聲,秋季要開始了。2025年8月7日立秋,香港氣溫約26-32℃,濕度約70-95%。8月天氣炎熱,但早晚稍涼,午後仍常有驟雨或雷暴。立秋的「秋」意指涼爽,氣候特徵是暑熱未退,但濕度稍降,陽氣漸收,自然界萬物開始收斂,但也易因秋燥引發不適。香港此時常受季風低壓影響,天氣不穩定,時晴時雨,紫外線指數仍高,大家需注意防曬與補水、保持室內通風等。立秋後,氣溫將逐漸回落,但「秋老虎」仍可能帶來短暫高溫。參考五運六氣學說,2025年下半年氣候炎熱、濕熱交蒸,影響心和三焦系統。大家需警惕溫差變化,適時調整作息,注意飲水。適當滋潤飲食,如雪梨湯、百合等,以潤肺防燥。

【潤燥祛濕,平衡配伍】
潤燥和祛濕看似矛盾,但實際上在中醫理論中,關鍵在於辨證施治、平衡配伍。
潤燥(養陰潤肺),多用滋潤之品(如雪梨、百合、麥冬),適合陰虛肺燥(口乾、乾咳、皮膚乾癢)。 而祛濕(健脾化濕),多用利濕之品(如茯苓、薏仁、陳皮),適合脾虛濕盛(舌苔厚膩、大便黏滯、身重困倦)。

若單純潤燥而不顧濕氣,可能導致痰濕內生,如痰多黏稠、消化不良等;若過度祛濕而不潤燥,又可能加重陰傷,如口乾加重、便秘等。 秋季養生需根據個人體質調整,潤燥與祛濕可相輔相成,只要配伍得當,就不會衝突。

「潤燥+健脾」的食材,有:
- 五指毛桃(益氣+化濕)
- 芡實(補脾+祛濕)
- 山藥(潤肺+健脾)
- 蓮子(養心+固脾)

【秋燥致病,三大特徵】
夏秋之交氣候具有「燥熱夾濕」特點,中醫認為秋燥致病主要有三大病理特徵:

1. 肺燥津傷
秋燥為陽邪,其性乾燥,易傷肺津,導致口乾咽燥、皮膚乾癢、乾咳少痰等症狀。現代人長期處於冷氣環境,更易加重津液耗損。

日常應注意保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以免耗傷陰液。建議早睡早起,清晨適當散步,助肺氣宣發。其次,適量運動,如太極、瑜伽,避免過度出汗傷津。室內保持適當濕度,衣物選擇透氣材質,減少燥熱積聚。

2. 脾虛濕困
立秋後濕氣仍重,偶有颱風或暴雨,燥濕相兼,常見疲倦乏力、食欲不振、大便黏滯等脾虛濕困症狀。過食辛辣煎炸會進一步損傷脾胃,影響運化功能,導致濕熱內生。

飲食上,宜清淡滋潤,多食雪梨、百合、山藥、蓮子等潤肺健脾食材,如雪梨湯、百合粥有助潤燥;少食辛辣、油膩、燒烤食物,以免加重燥熱。適量食用蘋果、甘蔗等水果,補充水分,但避免過食生冷,以免傷脾。芒果、菠蘿和水蜜桃等偏濕熱,同樣少食。

3. 燥擾心神
秋燥易耗傷心陰,導致「陰虛內熱」,出現心煩心悸、失眠多夢、口乾口瘡等表現。溫差變化大又會影響氣血運行,形成「氣鬱化火」之證。

此時保持心情平和,避免焦慮,可通過冥想、深呼吸或聽輕音樂緩解秋燥帶來的情緒波動。

中醫強調「秋冬養陰」,立秋期間注重調養,可有效預防秋燥病症,增強體質迎接秋冬。

【雨後轉燥,溫差明顯】
立秋後雖有雨,但雨後濕氣易被秋風吹散,加上小量暑氣之餘熱,形成「燥濕相兼」之氣。若肺脾不足、身體調節能力差,便容易患上「燥濕夾雜」的感冒。或者體質偏燥,亦會容易在秋令當旺之時染病。秋燥症狀可見咽乾鼻燥、皮膚乾癢、乾咳少痰、頭暈乏力、心煩胸悶、小便偏黃、舌紅少苔等。以上主要由於燥熱傷肺,上擾清竅,耗氣傷津,脾失健運等做成。

【保健湯水,潤燥健脾】
中醫認為,立秋時節人體易受燥熱與濕邪侵襲,需潤肺防燥、健脾化濕。 今期介紹[五指毛桃雪梨百合芡實湯],可潤肺益氣、健脾祛濕,佐以滋陰生津。飲食調理宜選擇藥食同源之品,做到潤而不膩,補而不滯。五指毛桃、雪梨潤肺,濕隨氣化。百合、芡實補益養陰,潤補結合。芡實健脾可制雪梨之潤,潤燥而不生濕。百合質潤制五指毛桃之溫,溫潤相濟。如有任何身體不適,宜向醫師查詢。

[五指毛桃雪梨百合芡實湯]
潤肺益氣、健脾祛濕
成份:
五指毛桃 2両 健脾補肺,行氣利濕。
雪梨 3個 清熱止咳,滋陰潤肺。
百合1兩半 養陰潤肺,清心安神。
芡實 1兩半 益腎固精,健脾止瀉。
蜜棗 4粒 健胃益肺。

適合:口乾咽燥、皮膚乾癢、疲倦乏力、食欲欠佳,陰虛體質。
不宜:感冒發熱、咳嗽、痰濕盛體質。
煮法: 4人份量,材料洗淨,雪梨去芯切塊,加入10碗水,大火滾後轉細火煲1.5小時。

#陳家信中醫師
#中醫 #立秋
#中醫養生 #中醫保健 #中醫保健養生湯水 #中環中醫師 #中環跌打 #中醫內科

小暑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一個節氣,標誌著夏季進入更炎熱的階段。2025年7月7日,香港氣溫高達34℃,濕度約70-75%。7 月天氣炎熱潮濕,常伴隨驟雨或雷暴。小暑的「暑」意指酷熱,氣候特徵是高溫、高濕,陽氣最盛,自然界萬物生長旺盛,但也易...
07/07/2025

小暑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一個節氣,標誌著夏季進入更炎熱的階段。2025年7月7日,香港氣溫高達34℃,濕度約70-75%。7 月天氣炎熱潮濕,常伴隨驟雨或雷暴。小暑的「暑」意指酷熱,氣候特徵是高溫、高濕,陽氣最盛,自然界萬物生長旺盛,但也易因濕熱引發不適。香港此時常受熱帶高氣壓影響,天氣悶熱,午後常有局部陣雨,紫外線指數高,大家需注意防曬與補水、保持室內通風等。小暑後,氣溫將進一步攀升,進入「三伏天」,暑熱更甚,大家需警惕中暑風險,適時調整作息。適當清涼飲食,如綠豆湯、西瓜等,以消暑解熱。

【暑熱致病,三大特徵】
香港夏季氣候具有典型的「暑多夾濕」特點,中醫認為暑熱致病主要呈現三大病理特徵:
1. 氣津兩傷
暑為陽邪,其性炎熱,易耗氣傷津,導致口渴多飲、尿赤短少、神疲乏力等症狀。現代人長期處於冷氣環境,更易加重陽氣損傷。

日常應注意保持規律作息,避免過度熬夜,以免耗傷陰津。建議早睡早起,午間適當小憩,助陽氣恢復。其次,適量運動,如早晨或傍晚散步、太極,避免正午劇烈運動,以免出汗過多傷津。室內保持通風,衣物選擇透氣棉麻材質,減少濕氣積聚。

2. 濕邪困脾
香港沿海濕氣瀰漫,暑濕交蒸,常見頭身困重、胸悶脘痞、食欲不振等濕阻症狀。過食生冷凍飲會進一步損傷脾陽,影響運化功能,導致濕濁內停。

飲食上,宜清淡,多食綠豆、薏米、冬瓜、苦瓜等清熱祛濕食材,如綠豆湯、冬瓜排骨湯有助消暑;少食辛辣、油膩、煎炸食物,以免加重脾胃負擔。適量食用西瓜、黃瓜等水果,補充水分,但避免過食生冷,以免傷脾。飲品可選菊花茶、薄荷茶,幫助清熱解毒。

3. 熱擾心神
冷氣環境可使腠理閉塞,暑熱反不得外泄,易致「陽鬱化火」。內街通風較差,空氣悶焗,易致「心火亢盛」,出現心煩失眠、口舌生瘡等表現。汗出過多又會耗傷心陰,形成「陰虛火旺」之證。

此時保持心情舒暢,避免煩躁,可通過午睡、冥想或聽輕音樂緩解暑熱帶來的情緒波動。

中醫強調「治未病」,小暑期間注重調養,可有效預防暑濕病症,增強體質迎接盛夏。

【雨後陽光,暑熱夾濕】
夏天經常有雨,本可降溫。但間歇短暫降雨後,太陽會將地面的水濕薰蒸,形成“暑濕”之氣。若正氣不足、身體勞累虛弱,便會容易患上“暑濕”感冒。或者體質偏濕,亦會容易在暑令當旺之時染病。暑濕症狀可見身熱、微微怕風而汗少、肌肉痠痛、頭重、心煩胸悶、口渴但不多飲、或有咳嗽痰粘及鼻流濁涕、小便色黃而少、舌苔薄黃等。以上主要由於暑濕傷表,上犯頭竅, 襲肺擾心,濕熱中阻等。

【保健湯水,清暑養陰】
中醫認為,小暑時節人體易受暑熱與濕邪侵襲,需養護脾胃、清熱祛濕。
今期介紹竹蔗茅根百合蓮子水,可清暑益氣、養陰生津,佐以化濕醒脾。飲食調理宜選擇藥食同源之品,做到清而不寒,利而不傷。竹蔗、茅根清熱,濕隨熱去。百合、蓮子補益養,清補結合。蓮子健脾可制茅根過利,清利而不傷正。百合質潤制茅根之寒,寒溫相濟。如有任何身體不適,宜向醫師查詢。

[竹蔗茅根百合蓮子水]
清暑益氣、養陰生津
成份:
竹蔗 2節 清熱生津,降火下氣。
茅根1両半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
蓮子1両半 補脾止瀉,益腎澀精,養心安神。
百合1兩半 養陰潤肺,清心安神。

適合: 見身熱煩躁,食慾欠佳,失眠多夢、身重易倦,小便黃。
不宜: 感冒咳嗽、孕婦、虛寒體質。
煮法:4人份量,材料洗淨,加入10碗水,大火滾後轉細火煲1 小時

#陳家信中醫師
#中醫 #小暑
#養生 #中醫保健 #健康生活
#中環中醫師 #中環跌打 #中醫內科

又到年中要休的時間。細陳醫師會在6月25日至30日休診,7月2日如常開診。有意到診或要覆診的朋友,請注意時間呀。
22/06/2025

又到年中要休的時間。細陳醫師會在6月25日至30日休診,7月2日如常開診。有意到診或要覆診的朋友,請注意時間呀。

以為只有烈日當下才會中暑?錯!即使待在室內,悶熱不通風或冷氣太強,也可能悄悄中暑!中醫中暑是受「暑邪」侵犯,身體機能無法正常有效散熱,體溫異常地升高,輕則頭暈噁心嘔吐、心跳和呼吸急速、身倦乏力,重則可出現肌肉抽搐、神志不清、危及生命!身體虛...
01/06/2025

以為只有烈日當下才會中暑?
錯!即使待在室內,悶熱不通風或冷氣太強,也可能悄悄中暑!

中醫中暑是受「暑邪」侵犯,身體機能無法正常有效散熱,體溫異常地升高,輕則頭暈噁心嘔吐、心跳和呼吸急速、身倦乏力,重則可出現肌肉抽搐、神志不清、危及生命!身體虛弱、有長期病患如心臟病或高血壓人士,要份外小心。

【陽暑陰暑】
中醫中暑屬「暑邪」致病,分為兩型:
1. 陽暑:室內高溫高濕(如無空調的密閉空間),耗氣傷津,症狀包括高熱、口渴、汗出不止或汗閉(無汗)。陽暑初期,暑熱逼迫津液外泄,導致大汗淋漓;若津液耗盡,可能轉為無汗,體溫續升更危險。
2. 陰暑(冷氣房常見):貪涼飲冰或冷氣過強,陽氣易受損或偏虛,濕濁內生。當離開冷氣或到戶外,不耐劇烈溫度變化,外暑夾內濕,暑濕困脾,症狀見頭重、胸悶、低熱、少汗或黏汗。陰暑汗多較少見,但濕熱體質者可能因濕熱交蒸,出現間歇性黏膩汗,伴口黏、疲倦等。

【預防室內中暑】
中醫養生為主,預防室內中暑。
🍵 飲食調理
• 綠豆湯:清熱解毒,陽暑首選,適合悶熱環境。
• 夏枯草桑葉菊花茶:清熱散風,預防暑熱上火,助控汗。
• 山楂蘋果陳皮水:健脾消食,化濕開胃,改善濕熱體質。
• 忌凍飲:冷氣房內避免冰凍飲品,傷脾加重濕氣,易致「寒包火」或黏汗。

💆 穴位養生:每日按揉5分鐘,
• 合谷穴(手背虎口):解表退熱,緩解陽暑汗多。
• 內關穴(腕橫紋上三指):按摩緩解噁心、胸悶,適合陰暑不適。
• 足三里(膝蓋下三指,脛骨外側):健脾祛濕,增強抗暑力。
• 復溜穴(內踝上二指):滋陰補腎,適合汗多傷津者。
• 風池穴(後頸部,髮際兩側凹陷處):疏風清熱,緩解頭暈、暑熱頭痛,適合冷氣房引起的陰暑頭重。
• 曲池穴(肘彎外側,屈肘時凹陷處):清熱解毒,改善暑濕引起的皮膚黏汗或不適。

🕒 生活調攝
• 午時養神:11點-13點避免劇烈活動,可靜坐或小睡,養心護氣,減少汗出。
• 適度運動:清晨或傍晚練太極、八段錦,調暢氣血,改善氣虛汗多。
• 衣著透氣:穿寬鬆、淺色棉麻衣物、運動服,助散熱、吸汗。
• 控溫控濕:室內保持通風,濕度50-60%,冷氣設定24-25°C,避免過冷。
• 補充水份:每天1.5-2升水,室內可喝淡鹽水或電解質,防汗多脫水。偏熱體質,可飲加菊花的開水或椰子水,食西瓜等。
• 中藥養生:西洋參、麥冬、五味子(人參改西洋參的「生脈飲」)益氣生津,或「清暑益氣湯」,針對氣虛汗多或室內暑熱調理。

如有任何身體不適,宜向醫師查詢。

#陳家信中醫師
#中醫 #跌打 #中醫骨傷科 #中醫內科 #室內中暑 #中暑 #汗多
#中醫養生 #中醫保健 #中環中醫師 #中環跌打 #中環針灸
#中醫治未病

跑步是一項簡單且高效的運動,適合在海濱長廊等風景優美的地方進行,既能健身又能放鬆心情。【跑步好處】1. 增強心肺功能:提升心肺耐力,改善血液循環,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2. 減脂塑形健體:促進脂肪燃燒,幫助維持健康體重,塑造緊實身材。3. 改...
11/05/2025

跑步是一項簡單且高效的運動,適合在海濱長廊等風景優美的地方進行,既能健身又能放鬆心情。

【跑步好處】
1. 增強心肺功能:提升心肺耐力,改善血液循環,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
2. 減脂塑形健體:促進脂肪燃燒,幫助維持健康體重,塑造緊實身材。
3. 改善心理健康:跑步刺激內啡肽分泌,緩解壓力、焦慮、肝氣鬱結。
4. 增強免疫功能:適度跑步提高免疫系統功能,減少感冒、過敏症狀等。
5. 提升骨骼健康:跑步能增強骨質密度,預防骨質疏鬆。

【跑步與心、夏天的對應】
中醫認為跑步對身心有調和作用,特別與「心」和「夏天」密切相關。
1. 心與跑步:
-心主血脈、藏神,與情緒、精神狀態密切相關。跑步促進血液循環,增強心臟功能。
-心也主「神明」,跑步有助舒緩情緒,穩定心神,改善因心火過旺引起的煩躁、失眠。跑步特別適合壓力大或情緒低落的人士。
-跑步出汗有助疏通經絡,調節氣血,增強「心氣」,有助陰陽平衡。
2. 夏天與跑步:
-夏天屬「火」,對應「心」。夏季陽氣旺盛,適當運動跑步,合「順應天時」的養生原則。而跑步出汗,有助排出體內濕熱。
-夏季心火易旺,適度跑步可疏泄多餘「火氣」,有助平衡陰陽。
-海濱長廊跑步結合清新空氣與優美自然景觀,感受「天人合一」,能養心安神。

【跑步如何舒緩壓力或抑鬱】
跑步促進大腦釋放內啡肽、多巴胺和血清素,這些神經遞質有助於提升幸福感,減輕壓力。又可降低皮質醇(壓力激素)水平,改善焦慮和抑鬱症狀。規律跑步增強認知功能,提升自信心,改善自我形象。

壓力與抑鬱在中醫中多與「肝氣鬱結」或「心神失養」有關。跑步通過運動疏通肝氣,調暢情志,同時滋養心神,緩解情緒低落。戶外跑步(如海濱長廊)結合自然環境,吸納清新陽氣,有助於調節五志(怒、喜、思、悲、恐),恢復情緒平衡。在海濱長廊跑步,聆聽海浪聲、感受微風,有助於放鬆身心。每周1-2次,每次20-40分鐘的輕鬆跑步,即可顯著改善專注力`和情緒。

【跑步注意事項】
1. 時間選擇:
-避免烈日下跑步,建議清晨或傍晚,特別是夏季避免中暑。
-早上跑步可調養心氣,傍晚可疏肝理氣。
-夏天跑步應控制強度和時間,建議30-60分鐘為宜。
2. 適量運動:
-中醫強調「動而不勞」,過量跑步可能耗損氣血,導致疲憊,要適可而止。
-跑步前進行5-10分鐘熱身,激活肌肉、關節,預防受傷。促進氣血流通,有助於調動陽氣,減少運動損傷。
-跑後進行5-10分鐘靜態拉伸,放鬆肌肉,促進恢復,防止僵硬。拉伸疏通經絡,緩解肌肉痠痛,平衡陰陽。
3. 飲食準備:
-跑前1小時避免進食重油膩食物,跑後補充溫水、電解質飲料或淡鹽水。體虛人士,避免飲冰水傷脾胃。
-夏季可適量食用養心食物,如紅棗、枸杞、蓮子、紅豆等,補充氣血。
4. 避免過度出汗
-中醫認為「汗為心之液」,過度出汗可能損傷心陰,導致疲倦、心悸、驚恐等。
5. 衣著準備:
-穿透氣運動服和合腳跑鞋,保護膝踝關節。備用乾衣更換。
-海濱長廊跑步時注意防曬,戴帽子或塗防曬霜,避免陽氣過盛引發頭暈。
6. 身體狀況:
-心臟病、高血壓患者及孕婦,跑步前需諮詢醫生意見。
-跑步時保持愉悅心情,避免心火上升。

跑步不僅強身健體,還能養心安神,在夏季特別適合於海濱長廊進行。結合清新風景與適當的養生注意事項,跑步成為夏日養生的絕佳方式。注意通過熱身拉筋、補充水分和防曬,確保運動安全與效果。

#陳家信中醫師
#中醫 #跌打 #中醫骨傷科 #中醫內科 #跑步 #養心 #減壓 #抗抑鬱
#中醫養生 #中醫保健 #中環中醫師 #中環跌打 #中環針灸
#中醫治未病

銀杏芯不同蓮子芯! 銀杏芯有毒;蓮子芯無毒,有清熱瀉火功效。【銀杏功效】銀杏(白果)味甘、苦、澀,性平;有毒。歸肺、腎經。用於止咳平喘、收斂肺氣、止帶縮尿。常用於治療痰多喘咳,帶下白濁,遺尿尿頻等症狀。銀杏芯(即銀杏的胚芽)含有微量有毒成分...
27/03/2025

銀杏芯不同蓮子芯! 銀杏芯有毒;蓮子芯無毒,有清熱瀉火功效。

【銀杏功效】
銀杏(白果)味甘、苦、澀,性平;有毒。歸肺、腎經。用於止咳平喘、收斂肺氣、止帶縮尿。常用於治療痰多喘咳,帶下白濁,遺尿尿頻等症狀。
銀杏芯(即銀杏的胚芽)含有微量有毒成分,過量攝入可能導致中毒。

【中銀杏毒症狀】
銀杏(Ginkgo biloba)的種子(即銀杏芯)若過量食用,可能因含有毒性成分(如甲基吡哆醇,簡稱MPN)而導致中毒。未成熟及未烹煮時毒性較大。中銀杏毒的症狀通常在食用後數小時內出現,特別是在未經適當處理的情況下。常見症狀包括:
1. 消化系統問題:噁心、嘔吐、腹痛、腹瀉。
2. 神經系統症狀:頭痛、頭暈、嗜睡、煩躁不安,嚴重時可能出現抽搐或癲癇發作。
3. 其他症狀:心跳加快、呼吸困難、低血壓,甚至在極端情況下可能致命。

【用量建議】
中毒風險與劑量有關,特別是兒童更容易受影響。一般建議成人每日不超過10-15粒(已煮熟),兒童、孕婦、癲癇患者及肝腎功能不佳者更應避免食用未經處理的銀杏。

【急救方法】
若懷疑因食用銀杏仁中毒出現以上症狀,應立即採取以下措施:
1. 停食:立刻停止攝入銀杏,避免進一步中毒。
2. 催吐:若中毒時間很短(1-2小時內),且人意識清醒,可考慮催吐以減少毒素吸收。
3. 就醫:撥打緊急電話或前往最近的急症室,並告知醫生可能的銀杏中毒情況。
4. 鎮定:讓患者平躺休息,保持呼吸道暢通。若出現抽搐或癲癇發作,保護其安全,避免受傷,等待醫護救援。

【蓮子功效】
蓮子味甘、澀,平。歸脾、腎、心經。具有補脾止瀉、止帶,益腎澀精,養心安神的作用。常用於治療脾虛泄瀉、帶下、遺精、心悸、失眠多夢等症狀。
蓮子芯(蓮子中的綠色胚芽)性寒,味苦,具有清心火、降血壓、安神的功效,常用於治療心火旺盛引起的煩躁、失眠等症狀。

【蓮子食用注意】
- 苦寒性:蓮子芯性寒,脾胃虛寒者不宜過量食用,以免加重寒性體質。
- 蓮子:每日食用量建議為 10-15 克(約 10-15 顆),可根據體質調整。
- 蓮子芯:若用於清心火,每日建議用量為 3-5 克(約 10-15 根蓮子芯),不宜長期大量服用。

【保健養生糖水】
今次介紹 [白果雞蛋腐竹蓮子糖水],能滋陰潤肺、健脾安神。白果味甘苦澀、性平,歸肺腎二經,具有斂肺定喘、縮尿止帶的功效,特別適合肺虛氣喘及下焦不固的人士。腐竹性味甘平,歸脾肺大腸經,能益氣養陰,是素食者優質的蛋白質來源。蓮子甘澀平,歸心脾腎經,既可健脾止瀉,又能養心安神,對失眠多夢者尤佳。雞蛋甘平,歸心肺脾經,具有滋陰潤燥、補中益氣之效。冰糖性味甘平,能潤肺生津,較白糖更為溫和。如有任何身體不適,宜向醫師查詢。

[白果雞蛋腐竹蓮子糖水]
滋陰潤肺、健脾安神。
白果15-20顆 斂肺定喘,縮尿止帶。
雞蛋2隻 滋陰補氣。
腐竹1両 益氣養陰。
蓮子1両 健脾止瀉,養心安神。

適合:氣虛肺燥、睡眠差、皮膚乾燥、便秘及陰虛體質等。
不宜:感冒咳嗽、早期懷孕、幼童、糖尿病人士及濕熱體質等。
煮法:4 人份量。先將白果硬殼夾破取仁,用牙籤仔細剔除綠色胚芽(此處毒素集中),再以沸水焯煮5分鐘以確保安全。腐竹需提前冷水泡發剪成小段,乾蓮子建議浸泡2小時。雞蛋煮熟後去殼。煲煮用1.5公升清水,先將白果與蓮子文火慢煲30分鐘,待其軟化後再加入腐竹續煮15分鐘,或再放雞蛋煮成蛋花,最後放入冰糖和預先煮熟的雞蛋調味。

#陳家信中醫師
#中醫 #跌打 #中醫骨傷科 #中醫內科 #中醫婦科 #白果 #銀杏 #蓮子 #蓮子芯
#中醫養生 #中醫保健 #中醫保健養生湯水 #中環中醫師 #中環跌打 #中環針灸
#中醫治未病

3月20日「春分」,晝夜平分,陰陽平衡,正是調和陰陽、養生保健的關鍵時節。未來兩星期香港天氣將會漸漸回暖潮濕,間中有雨,氣溫介乎攝氏18至26度之間。天氣時冷時熱,容易導致人體陰陽失調,出現疲倦乏力、食欲不振、失眠多夢等症狀。因此,春分養生...
18/03/2025

3月20日「春分」,晝夜平分,陰陽平衡,正是調和陰陽、養生保健的關鍵時節。未來兩星期香港天氣將會漸漸回暖潮濕,間中有雨,氣溫介乎攝氏18至26度之間。天氣時冷時熱,容易導致人體陰陽失調,出現疲倦乏力、食欲不振、失眠多夢等症狀。因此,春分養生保健應順應自然界變化的規律,注重調和肝脾,疏肝理氣,健脾祛濕。

【內外多變,陰陽失衡】
由於外在環境氣候變化、內在生活作息不規律等原因,人體容易出現陰陽失衡的症狀。以下列舉一些春分時節常見的陰陽失衡症狀,並提供相應的調理建議:

1. 陽氣不足:
症狀: 畏寒怕冷、手腳冰涼、疲倦乏力、精神不振、食欲不振、大便稀溏等。
建議:
飲食: 進食溫補陽氣的食物,如羊肉、牛肉、韭菜、蔥、姜、蒜等。
起居: 早睡早起,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避免熬夜。
運動: 適當進行戶外運動,如散步、慢跑、打太極拳、曬太陽等,以促進血液循環,增強體質。
按摩: 揉按足三里穴、關元穴、命門穴等穴位,以溫陽散寒。

2. 陰虛火旺:
症狀: 口乾舌燥、心煩身熱、失眠多夢、潮熱盜汗、大便乾結等。
建議:
飲食: 多食滋陰潤燥的食物,如百合、銀耳、山藥、蓮子、枸杞等。
起居: 保持室內空氣濕潤,避免過度勞累。
運動: 選擇舒緩的運動方式,如瑜伽、太極拳等,避免劇烈運動大量出汗。運動後注意補充水分。
按摩: 揉按太溪穴、湧泉穴等穴位,以滋陰降火。

3. 肝氣鬱結:
症狀: 煩躁易怒、憂鬱低落、胸悶脅痛、食欲不振、胃氣腸嗚、月經不調等。
建議:
飲食: 多食疏肝理氣的食物,如陳皮、山楂、佛手等。花茶可取玫瑰花茶、菊花茶、茉莉花茶等,具有疏肝解郁的功效。
起居: 保持心情舒暢,避免情緒波動過大。多與家人朋友溝通交流,舒緩壓力。又可行維園賞花、唱歌等。
運動: 選擇舒緩的運動方式,如散步、瑜伽、跳舞等,以舒緩壓力,放鬆身心。
按摩: 揉按太衝穴、三陰交穴、肝俞穴等穴位,以疏肝理氣,調和氣血。

4. 脾胃虛弱:
症狀: 食欲不振、腹脹腹瀉、疲倦乏力、面色萎黃等。
建議:
飲食: 多食健脾益氣的食物,如山藥、蓮子、薏米、赤小豆、茯苓等。
起居: 作息要規律,避免暴飲暴食。
運動: 適當進行戶外運動,如散步、慢跑、打太極拳等,以促進消化。
按摩: 揉按足三里穴、中脘穴、脾俞穴等穴位,以健脾益氣,和胃止痛。

【保健湯水】
今次介紹 [南瓜淮山薏米扁豆粟子百合湯],能健脾養胃,補氣潤肺。淮山、薏米、扁豆具有健脾祛濕的功效,可以幫助緩解春分時節潮濕天氣帶來的疲倦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狀。南瓜配粟子,補中益氣,可以幫助增強體質,提高免疫力。肺喜潤怕燥,再加百合,具有養陰潤肺的功效,可以幫助緩解春季乾燥天氣帶來的咽喉不適、皮膚乾燥等症狀,又可防祛濕太過。最後可以根據個人喜好,加入適量瘦肉或排骨,增加營養和鮮味。注意,脾胃虛寒者,可以適當減少薏米的用量。糖尿病患者,應注意控制糖份的攝入量。如有任何身體不適,宜向醫師查詢。

[南瓜淮山薏米扁豆粟子百合湯]
健脾養胃,補氣潤肺。
南瓜半個 補中益氣,益心斂肺。
淮山1両 補脾養胃,生津益肺。
生薏米 1両 利水滲濕。
扁豆 1両 健脾化濕。
栗子12粒 養胃健脾,補腎強筋。
百合1両 養陰潤肺,清心安神。

適合:頭身重著、四肢乏力、氣虛易倦、輕微水腫、口淡胃納欠佳等痰濕體質。
不宜:感冒咳嗽、尿多尿頻、孕婦、低血壓人士等虛弱體質。
煮法:4 人份量。材料洗淨汆水,隔乾水後,一同入煲加12碗清水,大火滾後轉細火煲 1-1.5小時,鹽適量。

#陳家信中醫師
#中醫 #跌打 #中醫骨傷科 #中醫內科 #春分
#中醫養生 #中醫保健 #中醫保健養生湯水 #中環中醫師 #中環跌打 #中環針灸
#中醫治未病 #調和肝脾 #疏肝理氣 #健脾祛濕

【十全大補湯】十全大補湯源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具有氣血雙補的功效,能溫補氣血、滋陰升陽。特別適合病後或產後調理、貧血、月經不調、頭暈目眩、手腳冰涼、臉色蒼白、疲勞耗損等氣血不足人士。 這款湯方由10種藥材組成,當中有四君子湯和四物湯...
15/03/2025

【十全大補湯】
十全大補湯源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具有氣血雙補的功效,能溫補氣血、滋陰升陽。特別適合病後或產後調理、貧血、月經不調、頭暈目眩、手腳冰涼、臉色蒼白、疲勞耗損等氣血不足人士。

這款湯方由10種藥材組成,當中有四君子湯和四物湯加黃芪、肉桂。
- 四君子 (湯人參、白朮、茯苓、甘草) :➡️ 益氣健脾 ,治療脾胃氣虛、運化乏力。
- 四物湯 (當歸、川芎、白芍、熟地黃 ) :➡️ 補血調經 ,補而不滯,活瘀而不破。
- 黃芪:➡️補氣升陽,固表止汗。
- 肉桂:➡️溫補命門,溫陽散寒 。

⚠️ 注意事項
不適合實熱體質、 感冒、炎症、月經量多、痔瘡、高血壓或心血管疾病人士,使用前應諮詢中醫師,根據體質和病情處方。

#陳家信中醫師
#中醫 #中醫內科 #中醫婦科 #十全大補湯
#中醫養生 #中醫保健 #中醫保健養生湯水 #中環中醫師
#中醫治未病

Address

威靈頓街97號威利大廈1樓102室
Central & Western District

Opening Hours

Monday 09:00 - 19:00
Tuesday 09:00 - 19:00
Wednesday 09:00 - 19:00
Thursday 09:00 - 19:00
Friday 09:00 - 19:00
Saturday 09:00 - 14:00

Website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陳家信中醫師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

Categ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