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精神健康

分享精神健康 mental health knowledge sharing, healthy life style for a better mental health

精神健康趣談 之 服藥,不服藥Posted on 2020 年 10 月 27 日早前與一班年輕醫生討論到輕性情緒病的斷症問題,我們都承認,有些時候是難以界定病態與否,正如他們曾遇到的個案:一名剛從內地來港的中年女士,因為住屋、經濟、婆媳關...
13/11/2020

精神健康趣談 之 服藥,不服藥
Posted on 2020 年 10 月 27 日
早前與一班年輕醫生討論到輕性情緒病的斷症問題,我們都承認,有些時候是難以界定病態與否,正如他們曾遇到的個案:一名剛從內地來港的中年女士,因為住屋、經濟、婆媳關係等種種問題,産生了焦慮和抑鬱的徵狀,經常失眠和哭泣、容易發脾氣、失魂無記性等,最後因聽從了社工的建議,才來看精神科醫生。有年輕的女醫生質疑這個求診者是否真的患上抑鬱症,她認為假若是自己遇上相同遭遇時,可能也一樣會有這些徵狀。在討論中,大家都認同在輕性情緒病與壓力下之「人之常情」的反應中,還存在一個灰色地帶。但有另一位醫生則詢問應否處方藥物給這位處於「灰色地帶」的病人,更認為就算給了情緒藥,亦不可能解決她種種家庭問題和減輕生活重擔。我首先承認我們不能醫學化(medicalise)或者以藥物去解決一些社會問題,不過,我提醒他們,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有一個格言:『要建立兩個習慣:要去幫助;或者最少不會構成傷害。』(make a habit of two things: to help; or at least do no harm.)

抗抑鬱藥最少能夠有效減低焦慮和情緒緊張的徵狀,當然它不可能改變一個人一貫處事方式和脾性,但卻可以舒緩壓力帶來的不適,例如失眠、不安感、以及脾氣難以控制等。猶如患感冒時出現發燒和骨痛,作為醫生的我們,雖然知道這個是身體對抗病毒的反應,但不會忍手而不處方退燒止痛藥一樣,當患者多點休息和心境平靜下來後,處理問題方法和應變能力也可能提升。再者,若果讓情緒變壞下去,往往會由一個問題導致更多問題來,例如從工作困難會帶來家庭爭吵。

當然,我們還需考慮到藥物的副作用和預期的功效可否達到。有四分一人服食抗抑鬱藥後感到不適,但是大多數只是腸胃和疲倦等問題,而且日後慢慢能夠適應,至於體重上升是可以用其他方法去補救的。最多人擔心的是對藥物的依賴性,其實這只會在長期服用鎮靜劑才容易發生。對於「灰色地帶」的病人,醫生也需要強調,情緒藥對輕性病只是輔助性質,還需配合心理輔導,兩者才能相輔相成。至於服藥與否,經分析其利與弊後,都是由病人自己決定吧。

話說回來,以往研發抗抑鬱藥時,經常發現有三成半的人士對「安慰劑」(全無藥物在其中,以作為比較用途)也會覺得有療效,所以我要再引希波克拉底的另一個格言:「有時能治癒,經常是照顧,總是去安慰。」(cure sometimes, treat often, comfort always.)病人對醫生產生信任,已經是非藥物的治療了。

「我心裡多憂多疑,你安慰我,就使我歡樂。」〈詩篇94﹕19〉

https://goodnewshk.files.wordpress.com/2020/10/2020_oct_27.jpg

Source:https://soulcare.hk受訪醫護近半抑鬱疫情持續,東區醫院精神科醫生向港島東聯網逾8,400名醫護及職員等進行調查,了解其精神健康,回覆的69人中,近半有抑鬱徵狀,其中24名職員出現輕微抑鬱,10人更出現中度抑鬱...
14/04/2020

Source:
https://soulcare.hk

受訪醫護近半抑鬱

疫情持續,東區醫院精神科醫生向港島東聯網逾8,400名醫護及職員等進行調查,了解其精神健康,回覆的69人中,近半有抑鬱徵狀,其中24名職員出現輕微抑鬱,10人更出現中度抑鬱。有45%受訪者擔心個人保護裝備是否足夠,近2成則擔心受感染,有2人需求助。

聯網危機處理小組雖未接到醫護的情緒困擾求助,但應進行廣泛調查,了解疫情爆發對醫護心理影響,內地亦已就醫護精神健康制定全國指引。

資料來源:https://skypost.ulifestyle.com.hk/article/2607815/受訪醫護近半抑鬱

****** 鍾維壽醫生回應 ******

前線醫護在疫症嚴峻下的壓力

看了這個本地調查,我們首先要知道它不能反映一般醫護人員的真實心理,因為只得0.8%的受訪者回應,欠缺了全面的推論基礎。

一般來說,醫學文獻只會接受最少有10%的回應率而作出的結論。不過,話得說回來,當看到 這裡的三十多位同事要面對感染的威脅,心理上很自然會出了問題。 我們不能不承認,他們的確是每天承受著巨大的工作壓力,難怪還有10位回應者有中度抑鬱徽狀。

其實,在今年三月的 JAMA Psychiatry 醫學期刊中,20190221-CR-抑鬱1也有記載一個類似研究,調查在內地的三十四間醫院,在當中的千多名前線醫護人員,發現有50%有抑鬱症狀,45%有焦慮情緒,和34%失眠問題,其中特別在女性和護士中 更是明顯。

很容易想像到,他們如同在戰場上的軍人,恐懼是其中的壓力來源。對新病毒的不認識,防禦物資供應缺乏,和對上級或政府的不信任,這與恐懼的産生有關。

怎樣面對恐懼呢? 我們可以仿效軍人的訓練:

1) 謹慎但不慌張 ( react but not overreact):
只要緊守防禦措施和跟隨防疫手則,其他事件便不用多費神。

2) 承認自己内心的恐懼:
知道及接受這份工作的風險,並且多些表達自己感受,但以沉著應戰的心態去面對。

3) 投入工作,不給自己時間胡思亂想:
軍隊上級不會給軍人在戰場上悠閑的,必須有小差在手,當忙於工作,有明確的日程表,便沒有空間恐懼了。

4) 與夥伴一起作戰:
很多時,軍人在戰場上作戰,不會想起國家⺠族的聳高理想,而是為了同僚而勇往直前,與夥伴的出生入死的精神才是他們的動力。

5) 靜觀深呼吸:
美國海軍陸戰隊的訓練中,也注重每隔一段時間便要做這個鬆弛動作,希望訓練到軍人無論多緊張也可以隨時入睡休息。

不過無論什麼訓練,什麼工作,都會有心理疲勞和耗竭(burnout)的機會,預防的方法簡單如每一段時間便須轉換dirty team 的成員。這個世界疫症戰事是個長久戰。

你們當剛強壯膽,不要害怕,也不要畏懼他們,因為耶和華你的神和你同去。他切不撇下你,也不丟棄你。《申命記31:6》

鍾維壽醫生
精神科醫生

Ref:

Lai J. et al,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Mental Health Outcomes Among Health CareWorkers Exposed to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JAMA Network Open Psychiatry 2020; 3(3)

https://nieman.harvard.edu/wp-content/uploads/pod-assets/microsites/ NiemanGuideToCoveringPandemicFlu/AboutThisGuide.aspx.html

疫情持續,東區醫院精神科醫生鍾沛然及楊位爽,2月中向港島東聯網逾8,400名醫護及職員等進行調查,了解其精神健康,回覆的69人中,近半有抑鬱徵狀,其中24名職員出現輕微抑鬱,10人更出現中度抑鬱。有4

露宿街頭的背後原因?                                     在今年十二月七日的倫敦閙市,舉行了一個大型籌款活動,名為「世界大露宿」(World Big Sleep Out)。 活動的目的是要喚醒全球,關注日...
18/12/2019

露宿街頭的背後原因?



在今年十二月七日的倫敦閙市,舉行了一個大型籌款活動,名為「世界大露宿」(World Big Sleep Out)。 活動的目的是要喚醒全球,關注日益嚴重的社會現象:就是露宿者無家可歸,長期露宿街頭的問題。

大會當天還請來金像影后,曾飾演過英女皇的Helen Mirren,向二千多名參加者講睡前故事。 他們冒着嚴寒,在下著雨的晚上,以簡單的睡袋在廣塲度過一夜,嘗試感受一下露宿街頭的滋味。事實上,以溫柔的聲音,講故事引人入 睡,卻是最大的諷刺和對殘酷現實的控訴。可惜,在整個活動過程中,沒有譲人仔細去思想,在無家可歸的背後,其實隱藏了甚麼常見的的因素。

露宿街頭的問題,在世界各地都有,只是嚴重性不同而已。 一個人最終成為露宿者,背後可以有多種原因,包括酗酒、濫藥、貧窮、家庭或人際關係、房屋甚至難⺠湧入問題等等。

綜觀世界各地的露宿問題,都有一個常見因素,就是在缺乏治療和社區照顧的情況下,嚴重精神病患者被完全忽略。 可悲的最後結局,除了自殺以外,就是踏上露宿街頭的不歸路,成為社會上最被遺忘的一群。

美國洛杉磯時代報近期作出調查,發現百分之六十七的露宿者患有精神病,其中大多是精神分裂症。 相比這病症在社區患病率只是百份之一而言,在露宿者中的高比率,遠遠超出大家的預期。

香港六七十年代,我童年時在油麻地街頭,經常會遇上的露宿者,多是非常骯髒,頭上結了幾個「髮餅。 他們很多時都在胡言亂語、手舞足動,一看便知道是受嚴重精神病所影響。 時至今日的香港,似乎醫療服務進步了,也多了有心人為他們改善生活,但是問題仍然嚴重,只是沒有那麼表面化而已。

根據2012年的本地醫學研究,我們的露宿者之中,也有百分之五十六是患有精神病,包括百分之十的思覺失調和百分之六的認知障礙症。研究還指 出,這些數字其實應該更高,因為有部分受評估者,精神狀態久佳到一個地步,不能詳盡回答問題或同意接受驗查。他們若能及早得到適當的治療和照料,理應不會淪為無家可歸而流落街頭的露宿者。

因此,若然要關心社會上的露宿者,應該落實 在精神健康服務上,特別要將重點放在,及早發現和治療嚴重的精神病。 香港近十年已經增聘了幾 千名社康精神科護士,但是我們還是缺乏許多社區配套,例如,日間中心,中途宿舍,輔助就業等,還有要對患者家人的多多支持,使照顧者不會輕易離棄病患者。

29/11/2019



我們身體的構造極之複雜但也很奇妙,在我們身體運行、循環不息的激素(荷爾蒙),除了維持新陳代謝和免疫系統功能,還負責穩定我們的情緒。經常聽到的,例如甲狀腺、皮質醇(壓力荷爾蒙)等激素,它們過高或過低水平,會影響我們的心理狀態。其實雄激素(即男性荷爾蒙或睾丸激素)同樣可以影響我們的心情。它不單止幫助生殖器官發展,可為男士長成一個雄赳赳的身軀,還有最重要的是,它能助增性慾。

可是男士到了40歲後,這激素開始漸漸下降,平均每年1%至2%遞減,到70歲後,水平只剩下高峰期的四至七成。雄激素的下降速度一方面來得慢,更因為不像女性有子宮和月經的明顯變化,所以男士們很難察覺,也不會有突然來的更年期。雄激素偏低所造成的肌肉和骨骼萎縮、心肺和性功能的下降等,則可能被發覺到。

至於心理和認知上的改變,便難以給身邊人知道,例如難以集中精神、疲累、失去興趣、思考變慢、情緒起伏、抑鬱心情等。若是病變引致的過低雄激素情況,例如愛滋病或腦下垂體問題,對症下藥補充雄激素後,病徵便會驅除。那麼我們可否用雄激素去治療抑鬱症?這是一直以來難以明證的醫學課題,但是今年初,著名美國醫學雜誌《JAMA》刊登了一個數據整合分析報告,發現高劑量雄激素的補充,有效改善抑鬱症病徵。

但是,雄激素補充劑也有副作用,如前列腺增大和癌症病變等。還有,從過去已見到的現象:有些運動員濫用雄激素去增強肌肉和運動表現,換來不良心理反應,如情緒不穩、衝動、好勇鬥狠,甚至反過來變了抑鬱。所以,現時精神科醫生會考慮用雄激素作輔助治療抑鬱症,只在於極低雄激素水平的病人,或者在極頑強的抑鬱症,當一般抗抑鬱藥完全沒有作用時。不過,雄激素過低而導致的抑鬱症,這個因素醫生必須首先排除,尤其在60歲以上的男士身上。日後再談有甚麼非藥物方法,以保持雄激素的健康水平。

從六月香港社會運動的開始,到近期頻密的暴力衝突,對無論是參與者,或者是,只在電視機前觀看的市民,帶來情緒忐忑不安。失眠、恐慌和無助感等的焦慮和抑鬱徴狀,都經常從身邊的朋友和家人中聽到,所以向社福機構熱缐求助人數,有上升的趨勢,完全是預料之中...
22/10/2019

從六月香港社會運動的開始,到近期頻密的暴力衝突,對無論是參與者,或者是,只在電視機前觀看的市民,帶來情緒忐忑不安。失眠、恐慌和無助感等的焦慮和抑鬱徴狀,都經常從身邊的朋友和家人中聽到,所以向社福機構熱缐求助人數,有上升的趨勢,完全是預料之中,不過當然是令人擔心,尤其是對已經患有精神問題的朋友來説,狀況必然更普遍和嚴重。

那麼怎樣可以減少這影響呢?我們可以從「創傷後壓力障礙」認識多點:患者經歷了一次嚴重意外事故後,腦海裏便不停重現當時的恐怖場面,特別是那些影像,一次又一次引發起驚恐的感覺,久而久之,影像便揮之不去,於是整個症候群的病徴便型成了。其實早在一百年前的心理學研究中,已經發現視覺上的刺激,然後印在我們腦海裡作為回憶,遠比聲音、觸覺,或者其他的感官,明顯容易產生一個活生生的腦海印象。所以我會建議,如果心情上已經受了影響,或者過往有情緒病的朋友,可能需要盡量避免看有關的新聞動態影象,轉一轉,只聽收音機新聞,或是只看新聞重點題目。又或者,若有身邊家人的體諒,只需要請他們告訴你近日的重要新聞,已經足夠。這個並不是消極方案,而是「明知山有虎」的預防措施。

https://soulcare.hk

https://www.medicalnewstoday.com/articles/324974.php當我們看見別人打呵欠時,自己也容易不其然地打呵欠。原來我們的大腦裏有一組叫鏡子腦細胞(mirror neurons),它們會導致我們去感...
13/09/2019

https://www.medicalnewstoday.com/articles/324974.php

當我們看見別人打呵欠時,自己也容易不其然地打呵欠。原來我們的大腦裏有一組叫鏡子腦細胞(mirror neurons),它們會導致我們去感受別人的經驗,有如感同身受似的。在人類和動物的實驗中,當只是看到別的同類受折磨或在痛苦中,腦袋裡的鏡子腦細胞便自然活躍起來,並且行為上產生相同反應。大自然給了我們這些合群動物一個與生俱來的同理心,叫我們互相了解和彼此幫助。

When rats see other rats in pain, their brains activate the same group of nerve cells that become active when they themselves are in pain, research shows.

11/09/2019
沈祖堯校長幾年前在自己書中的序,今天看來好像在談及最近這三個月所發生的事,提醒我們應該如何面對。
09/09/2019

沈祖堯校長幾年前在自己書中的序,今天看來好像在談及最近這三個月所發生的事,提醒我們應該如何面對。

Address

Central & Western District

Opening Hours

Wednesday 09:00 - 17:00
Friday 09:00 - 17:00
Saturday 09:00 - 17:00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分享精神健康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Practice

Send a message to 分享精神健康: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