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醫堂國際中醫研究院

仁醫堂國際中醫研究院 中醫治療 養生保健

28/11/2024
有人問:「三高」中醫能治嗎?在中醫護理中,陰陽平衡是一個核心觀念,它涉及人體內陰陽二氣的協調和平衡狀態。中醫辨證論治,一人一方,中醫的複方,運用藥性遷就病人,使病人陰陽相互對立,相互制衡,相互依存,就會令人體內部平衡,達致維持健康的狀態。
10/11/2024

有人問:「三高」中醫能治嗎?

在中醫護理中,陰陽平衡是一個核心觀念,它涉及人體內陰陽二氣的協調和平衡狀態。

中醫辨證論治,一人一方,中醫的複方,運用藥性遷就病人,使病人陰陽相互對立,相互制衡,相互依存,就會令人體內部平衡,達致維持健康的狀態。

【我們轉新專頁啦!🎉】仁醫堂轉左新專頁啦! 舊專頁將會暫停更新。立即Like & Follow 我們Facebook & IG的新專頁,繼續接收仁醫堂的最新資訊啦!新FB & IG ⬇️⬇️⬇️   FB: 仁醫堂國際中醫 Ren Yi T...
22/10/2024

【我們轉新專頁啦!🎉】

仁醫堂轉左新專頁啦! 舊專頁將會暫停更新。
立即Like & Follow 我們Facebook & IG的新專頁,繼續接收仁醫堂的最新資訊啦!

新FB & IG ⬇️⬇️⬇️

FB: 仁醫堂國際中醫 Ren Yi Tang TCM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61564942411827&mibextid=ZbWKwL
IG:
https://instagram.com/renyitangtcm901

-------------------------------------------------------
仁醫堂國際中醫研究院
地址:香港中環士丹利街20號9樓901室。
WhatsApp: (852) 6993 7649 https://bit.ly/3YEgHpw
營業時間︰
星期一至五上午九時半至下午七時;
星期六、日上午十時至下午七時
Click一下!Get更多健康資訊
https://www.renyitangtcm.com/

今天「立秋」了!很多人以為涼爽的秋天即將來臨。大錯特錯,最少還會熱兩個月,因為立秋之後還有「處暑」。立秋後,一天下雨一天涼爽;早晚天氣稍感清涼,燥氣也開始逐漸盛行,容易化作燥邪傷人。秋季養生宜“收”不宜“散”,多喝潤燥生津,清心安神的食物。...
07/08/2024

今天「立秋」了!

很多人以為涼爽的秋天即將來臨。
大錯特錯,最少還會熱兩個月,因為立秋之後還有「處暑」。
立秋後,一天下雨一天涼爽;早晚天氣稍感清涼,燥氣也開始逐漸盛行,容易化作燥邪傷人。

秋季養生宜“收”不宜“散”,多喝潤燥生津,清心安神的食物。例如沙參、玉竹、百合、蓮子、芝麻、蜂蜜、銀耳等。同時可多吃南瓜、桂圓、黑芝麻、南棗、核桃、山藥、扁豆等。也適當吃些酸味有助於收歛肺氣如橙、蘋果、檸檬、石榴、番茄、烏梅、葡萄、梨、水蜜桃等時令水果。

盡量減少吃蔥、姜、蒜、韭、辣椒等辛味之品。

中醫認為辛味通肺,可以助長肺氣,如果攝入過多辛味的食物,容易造成肺氣太盛,導致上火、便秘等秋燥症狀。

立秋後,“秋老虎”尚在,但早晚已可見絲絲涼意。

俗話說,“立秋一日,水冷三分”,立秋過後,隨著天氣慢慢轉涼,在居家環境中尤其是夜間,冷氣不要開得過低。

此時,不應再過度貪涼,而是順應“陰津內蓄,陽氣內收”的需要,在氣溫較低時穿薄衣以禦涼氣,日常避免冷氣電扇直吹脖子、後背、腳部,這些血管最豐富的地方要適當保護,避免受涼。

今日大暑,氣溫高,飲食健脾為主,對於脾虛濕盛者,需健脾除濕、清理腸胃。甘味入脾,暑伏天可適當吃些甘酸益脾、化濕和胃的食物,例如:山藥、薏米、赤小豆、白扁豆等食材熬粥,粥中可適量配加一些藿香葉、佩蘭等芳香氣味的藥草,來喚醒受困的脾胃,使其恢復...
22/07/2024

今日大暑,氣溫高,飲食健脾為主,對於脾虛濕盛者,需健脾除濕、清理腸胃。

甘味入脾,暑伏天可適當吃些甘酸益脾、化濕和胃的食物,例如:山藥、薏米、赤小豆、白扁豆等食材熬粥,粥中可適量配加一些藿香葉、佩蘭等芳香氣味的藥草,來喚醒受困的脾胃,使其恢復正常功能。

暑伏天的食譜在於膳食均衡,清淡多樣易消化,可酌情添加姜、蔥、蒜、醋等辛香調味料,忌吃油膩和辛辣食品。

若出現情緒煩躁、心悸、胸悶、注意力不集中、大量出汗等中暑之症,可攝取綠豆、烏梅、西紅柿、黃瓜、絲瓜、冬瓜、鮮藕、蓮子、西瓜、鳳梨等食物,以生津解暑。

若出現“無病三分虛”的情況,可適當吃魚肉、雞肉、鴨肉、瘦豬肉等食飯材,植物蛋白可以從豆製品中獲得。

暑邪是夏季最主要的邪氣,夏季汗出過多會帶走體內津液,進一步發展會導致氣陰兩虛。而低血壓、腦卒中、冠心病等夏季經常發生的疾病,都和氣陰兩虛有關係。

生脈飲:預防夏季心腦血管病高發,中醫經典方劑生脈飲不錯。取補氣的人參五克、清熱滋陰的麥冬五克、斂氣、斂津的五味子三克。把三者放到杯子里用開水燜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飲用即可。可以反復冲泡,最後還可以把這三樣吃掉。

綠豆湯:用綠豆30克,蘆根10克,白茅根10克,將蘆根、白茅根用紗布包好,加水適量與綠豆同煮至熟。去藥包,冷、熱飲均可,能防暑消暑。

注意:綠豆性涼,有四肢冰涼、怕冷、便溏等症狀的陽虛體質人群不能過多食用,否則會傷及脾胃,導致症狀加重,甚至引發其他疾病。

是日小暑。在天氣炎熱的夏季,飲食宜清淡。清淡並不是指吃素,而是要做到葷素搭配。可進食鴨肉、鯽魚、瘦肉、薏苡仁、銀耳、蘑菇、茄子等。此外,還可多食黃瓜、葫蘆瓜、絲瓜、冬瓜、芽菜、苦瓜、節瓜等解暑生津。平時還可以多用蓮子、芡實、荷葉、赤小豆、白...
06/07/2024

是日小暑。

在天氣炎熱的夏季,飲食宜清淡。
清淡並不是指吃素,而是要做到葷素搭配。
可進食鴨肉、鯽魚、瘦肉、薏苡仁、銀耳、蘑菇、茄子等。
此外,還可多食黃瓜、葫蘆瓜、絲瓜、冬瓜、芽菜、苦瓜、節瓜等解暑生津。
平時還可以多用蓮子、芡實、荷葉、赤小豆、白扁豆、薏苡仁等煲湯或煮粥,有祛濕的功效,適合夏天食用。
同時需要注意的是,此刻人體陽氣外浮,脾胃陽氣變弱,也是胃腸病高發期,清暑熱只選擇偏涼的食材,但不要吃冰鎮過的寒涼食物。

馬上進入三伏天了提醒您好好照顧自己💞初伏:7月11日一7月20日中伏:7月21日一8月9日末伏:8月10日一8月19日❎ 三伏天不要做的五件事:1. 出汗不洗冷水浴。2. 夜裡不要光身睡。3. 胃腸不能進冷飲。4. 喝水不要喝太快。5. 皮...
05/07/2024

馬上進入三伏天了
提醒您好好照顧自己💞
初伏:7月11日一7月20日
中伏:7月21日一8月9日
末伏:8月10日一8月19日

❎ 三伏天不要做的五件事:
1. 出汗不洗冷水浴。
2. 夜裡不要光身睡。
3. 胃腸不能進冷飲。
4. 喝水不要喝太快。
5. 皮膚不能去暴晒。

❎ 三伏天不能多吃的水果:
1. 火龍果,性涼。
2. 荔枝,容易上火。
3. 西瓜、易傷脾胃。
4. 芒果、增加體內濕氣。

✅ 三伏天養生食品:
蓮藕涼血,
鴨蛋🥚補夏,
豆芽🌱清熱,
苦瓜🥒降火,
綠豆解毒。

❎ 三伏天要注意:
1. 頸椎怕吹涼風
2. 頭髮怕濕水
3. 胃最怕涼
4. 喝水怕快
5. 眼睛怕曬
6. 晨練怕早

祝福“三伏天"安康常在。

《大醫至簡-劉希彥解讀傷寒論》~『中醫首先是個中字,辨明寒熱,有偏糾偏是前提,這一步走錯,治病和養生都是空談。凡事不要過度,所謂物無美惡,過則為災。』從中醫臨床而言,寒熱的方向不明,治療是不會有好的效果的;從養生而言,寒熱不明,養生很可能會...
27/06/2024

《大醫至簡-劉希彥解讀傷寒論》

~『中醫首先是個中字,辨明寒熱,有偏糾偏是前提,這一步走錯,治病和養生都是空談。凡事不要過度,所謂物無美惡,過則為災。』

從中醫臨床而言,寒熱的方向不明,治療是不會有好的效果的;從養生而言,寒熱不明,養生很可能會變成害生。

什麽是寒熱?指的是身體的能量反應,是偏向於寒,還是偏向於熱。

我見過這樣的醫生,病人來看病,他會問是受熱了還是受寒了?病人如果說是因為受了熱感冒的,他就會開清火藥;如果說是受了寒涼,他就會開溫熱藥。此為大謬。

同樣是受了寒,病人有可能是溫熱證,也就是身體呈溫熱的能量偏差反應;也有可能是陰寒證。當熱證治還是當寒證治,是要看病人身體的反應,而非感受何種外邪。試想,病人一派熱象,還去用溫熱藥,病情一定加重。

醫聖張仲景編訂《傷寒論》,其核心原則是:排病渠道和能量。給予人體所需要的能量支持,同時修覆人體的排病渠道,所以能達到極高的治癒率。此順勢而為,道法自然的思想也是傳統文化的核心思想。《傷寒論》能成為古往今來公認的療效最高一本臨床醫學經典,其根源正在於此。

寒熱不明,能量方向都錯了,如何能幫到人體?

遇上『不明』陰陽寒熱醫生到處都是;養生上陰陽不明的偏方到處流傳;哪怕是平時的飲食,不明寒熱,也容易吃壞身體。所以能辨明身體的寒熱偏差,應該是大家都要學一點的常識,可以保命延年,也可以指導日常的生活。

下面就來教一下大家如何自查:

何為熱證?

A、怕熱,同時少蓋被子或少穿衣服而不覺得冷(只是感受上的怕熱不要輕信)。
B、易渴多飲,或喜歡喝涼水。
C、胃口好吃得多,且無消化不了的反應。
D、感覺鼻子里的呼吸熱,或大便灼熱惡臭。
E、午後容易犯困和乏力。
F、皮膚粗糙,肌膚紅赤爆皮,面有橫肉。

有這些常見的情況,熱證的可能性大。

何為寒證?

A、飲冷不舒服,胃腹有冷感。
B、怕冷,同時衣服穿得多,被子蓋得厚(感受上的怕冷不要輕信)。
C、呼吸出來的氣比平時冷。
D、觸摸胸腹部,裡面透出來的溫度不及平時溫熱。
E、面色虛白無華,皮膚過於薄嫰。

有這些常見的情況,寒證的可能性大。

要注意幾點:

第一,寒證的反應往往是自感不明顯的,也容易弄錯,所以可以用排除法,只要沒有熱證反應,服用去火的藥就要謹慎。

一般來講,人吃溫熱的東西,相對不那麽容易吃壞,比方說常年吃辛辣的地域很多,一般來講不會有大問題,畢竟人體是靠陽熱之力在運化(肉類不在溫熱之列,那屬於滋膩,多食容易助痰濕邪火);多食寒涼的東西則很快就會脾胃不舒服,久服更是損傷元陽。

第二,熱證常常有虛乏的反應,甚至睡眠多的反應,不要一見到虛乏就去進補,或用溫熱藥,還是要從人體整體的反應來判斷。這種情況辨錯的很多見。

第三,切忌以人體局部的上火反應來確定寒熱的大方向,比如口腔潰瘍、青春痘、皮膚病、咽喉炎、便秘之類。人體在陰寒證的情況下,也會發生這些局部上火。

第四,人體的寒熱症狀是非常多的,本文沒有說到的也都可以參考,但有一個總原則:不要見到一個症就下結論,很容易誤判,因為人體錯綜覆雜。比如咽乾和尿黃,平時多觀察就知道,未必是寒證。

單一證不可斷,必須多證合參——這是《傷寒論》的法度。單一證的準確度是比較低的,日常斷事尚且不可聽信一面之辭,何況關乎性命之醫學。

第五,從人體的症狀反應上來辨別寒熱,哪怕是專業的醫生也是很容易弄錯的。相對而言,搭脈的準確度比較高,脈象能準確的反映人體整體的寒熱。醫生在臨床上也必須脈象和症狀合參才合法度。能夠做到脈症合參,準確度是最高的,一般來講就很難有錯了。

搭脈雖然是專業的技術,如果只是辨個寒熱,其實也並不難,大家可以試著訓練這個技能:一般來講,脈象偏向於充實和有力的,為陽熱證,偏向於虛弱和無力的,為陰寒證。

問題是標準如何制定?大家只要多摸一些人的脈,就自然明白居中的脈象大概是什麽程度。以居中為基準,自然就能辨明陰陽寒熱的偏差。這就好比只要多見一些人,自然能分得清誰胖誰瘦,誰高誰矮。

下面來說日常的調理:

熱證
首先要少吃肉類,不可飽食,也不要進補,辛辣少吃,這些都會助熱;(人體一旦失去平衡,非但補不進去,還會引發疾病)不要久處燥熱之地,冬天暖氣不要太熱;不可過於安逸,要有適度的運動來代謝能量。

寒證
要禁吃寒涼,盡量少吃生冷(寒涼是指食物的性質是寒涼的;生冷則是指生的食物和冷的食物),可以適度吃些熱性的東西來調理,但不要過於飽食和滋膩肥厚,因為虛不受補,反而助痰生火;不要久處陰寒之地,夏天少用空調;不可過於勞累消耗,要休養生息,且動靜結合以養陽氣。

身體偏陰寒的,就算有口腔潰瘍、便秘之類的局部上火反應,也不能多吃寒涼的食物,或一味吃清火的藥。如果是整體的陰寒加上局部的上火,從用藥上來講,要寒熱並進,熱多寒少才如法。一味下火只是一時痛快,不吃又會上火,且遷延不癒,傷害身體,小病變成大病。

如果是居中之脈,無寒無熱之人,日常可以不那麽謹慎,只是凡事不要過度,所謂物無美惡,過則為災。

日常的中成藥,必須要辨清自身的寒熱,才能正確的使用。比如連花清瘟是偏寒瀉的,適用於偏熱的實症;藿香正氣水是偏熱性的,寒症適用;清肺排毒湯略偏熱性,偏性不強,只要不是明顯的熱證都可以用。

至於食物和藥物的寒熱補瀉,網上就可以查到,大家可以多查多學。

《大醫至簡-劉希彥解讀傷寒論》問:喝水真的越多越好嗎?答:我曾經接診過一個病人,他有脾腫大、皮膚黃、血液黏稠、心血管有問題、心臟又不好、血壓也高,診斷是濕證。當時久治不癒,因為他每天喝很多的水。我便問他,為什麼喝這麼多水呢?他說,因為家裡遺...
26/06/2024

《大醫至簡-劉希彥解讀傷寒論》

問:喝水真的越多越好嗎?

答:我曾經接診過一個病人,他有脾腫大、皮膚黃、血液黏稠、心血管有問題、心臟又不好、血壓也高,診斷是濕證。
當時久治不癒,因為他每天喝很多的水。我便問他,為什麼喝這麼多水呢?
他說,因為家裡遺傳血液黏稠和心血管疾病,怕會帶來嚴重的後果,所以每天強迫自己喝很多的水。我就告訴他一個喝水的道理。

人體是一個超智慧的智能的系統,當喝下去的水是人體所需要的量時,才會被吸收。人體一旦感覺到喝水的量超過所需,立刻會發一道指令,屏蔽吸收水,為什麼?

因為一直吸收水份,人體會失衡,所以這個時候再喝水,只能囤積為濕氣,囤積成淤阻,不能被細胞吸收。

現代營養學不分東西方人種,不分地理上的青紅皂白,三不五時就會有些食譜偏方出現,經過廣告宣達“偏方療法”的奇蹟,即使一百人中有六十人有效,也不見得適合你的體質,或是適合你居住的地理風水。

每天喝 2000 cc 水 的概念曾被大肆推廣,常規來說,東方偏寒體質喝這麼多是偏多了,因為東方人的體質偏寒,西方人的體質偏熱。

從體徵上說,西方人熱情,毛髮重,相對個子也高,性情比較急躁,體味也重。
東方人毛髮少,皮膚細緻,不像西方人皮膚粗糙,整個體質偏寒。
所以,偏熱偏寒的體質的差別,天地能量場所賦予的稟賦的差別,決定了我們生活習慣的差別。

水是陰寒的物質,東方人喝多了會出問題的。水喝進人體,通過脾臟運化,先由脾臟供給肌肉。脾主肌肉就是這個意思,水喝多了代謝不掉,會囤積在肌肉裡,所以喝水多的人往往身體沈重、乏力、不想動。

這種情況就是濕證,脾臟還會把一部分水液營養上輸給肺,進入呼吸代謝,肺主皮毛,水液代謝失衡,會發生身體水腫、臉也腫,甚至把水腫誤認為肥胖,實際上這類人是在一種錯誤的觀念裡惡性循環。

人體70%左右都是水份,多了少了都不好,適度為好,喝下去的水代謝不掉,就會形成濕證,尤其住在熱濕區域,有濕證的人很多,於是各種囊腫類的疾病特別多,肝囊腫、腎囊腫、卵巢囊腫、子宮囊腫,各種臟器都有囊腫。

這和現在盲目地認為喝水有好處,喝水越多越好是有關係的,喝水的危害在日常多數表現為脾胃功能失調,排泄失調,包括婦科的經期的疾病。

就算是感冒,中醫很多時候診斷也和濕證有關係,所以並不是所有感冒都適用於用多喝水來解決。
水是陰寒的東西,當身體呈熱性反應時,水是有用的,當身體呈陰寒反應時,多喝水反而會加重病。

古人治病講順應自然,順應人體,所以喝水的最好的方式,也是要順應。人不能太渴都不去喝水,也不能一點不渴就去喝水,還是要有輕微渴的感覺才去喝水。

太渴都不去喝水,人體就缺水了,一點不渴就去喝水,便會形成濕證,所以順應人體的指令才是最重要的。包括順應天時地氣也有講究,南方氣溫偏高,人們出汗比較多,所以南方人有喝湯的習慣,用來補充體液。

西南地區冬天陰冷潮濕,當地居民就吃辣椒發汗,吃麻辣火鍋發散濕氣,古人千年流傳下來的飲食文化是都是符合天時地氣的,可現在都混亂了,外地食物舶來品到處流行,食物、南北東西不分,其實這並不是合適的。

有了濕證怎麼去解決?最好的辦法,第一是控制喝水,第二是適當的行氣運動,行氣運動是代謝身體多餘水分的最好方式,同時提倡上午運動,上午走陽經,順應陽氣的生發。

以下是身體水中毒的信號,你可以自行身體自檢:

咽乾不欲飲、喝水不解渴、體重懶動、頭暈乏力、臉色發黃或肌肉浮腫摸起來濕黏、頭昏遲鈍、容易咬到舌頭,舌頭有齒痕。

21/06/2024

夏至一陰生,冬至一陽生,天道地道示常道

冬至吃湯圓
夏至飲綠豆湯,清熱解暑。

//夏至天氣炎熱,人體脾胃功能較差,食慾缺乏。中醫學認為,苦能洩熱,不僅能調節人體的陰陽平衡,還能防病治病,如:苦瓜、苦菜、苦菊、蒲公英、苦丁茶、苦杏仁、苦蕎麥等。
  自夏至起,還應多選擇陰性食物來滋陰養陰,如:鴨肉、冬瓜、萵筍、生地、百合、紫菜、鴿子蛋、西紅柿、銀耳等,除了這些,還要保證足夠的睡眠以養陰氣,不要在這個節氣熬夜。
  對於暑熱夏季食慾不振的人,夏季早餐時吃幾片生薑,有助於消化吸收,暖胃升陽。“防苦夏吃吃鴨”,鴨肉進補不僅適合體內有熱的人,也適合處於夏季的大多數人,鴨肉中的優質蛋白不僅補益,對增強人體免疫力也有良好作用。//

【仁醫堂*夏季養生】提醒您:21/6 夏至順時養生,適合做天灸給身體一次徹底排寒。夏季養心護心很重要,多吃蓮子,淮山,苦瓜,芥菜,芹菜等。晚上多泡澡,微微出汗以排除濕氣。
20/06/2024

【仁醫堂*夏季養生】提醒您:21/6 夏至順時養生,適合做天灸給身體一次徹底排寒。夏季養心護心很重要,多吃蓮子,淮山,苦瓜,芥菜,芹菜等。晚上多泡澡,微微出汗以排除濕氣。

痛症推拿,中環中醫
17/06/2024

痛症推拿,中環中醫

Address

士丹利街20號鴨都喇利大厦9樓901室
Central & Western District

Opening Hours

Monday 09:30 - 19:00
Tuesday 09:30 - 19:00
Wednesday 09:30 - 19:00
Thursday 09:30 - 19:00
Friday 09:30 - 19:00
Saturday 10:00 - 12:30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仁醫堂國際中醫研究院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

Categ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