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 Amos Cheung Psychological Services 張傳義博士臨床心理服務

Dr. Amos Cheung Psychological Services 張傳義博士臨床心理服務 張傳義博士為註冊臨床心理學家,提供心理評估及心理治療服務。他為香港?

分享回顧|「喔,我好像抑鬱了!」- 一場觸動人心的心理健康對話幾天前在香港中環心理健康展覽的分享,讓我深深感受到公眾對心理健康知識的渴求。當我問現場朋友「有冇試過睇Instagram覺得自己好失敗」時,幾乎所有人都舉手了——這一刻提醒我,我...
22/07/2025

分享回顧|「喔,我好像抑鬱了!」- 一場觸動人心的心理健康對話

幾天前在香港中環心理健康展覽的分享,讓我深深感受到公眾對心理健康知識的渴求。當我問現場朋友「有冇試過睇Instagram覺得自己好失敗」時,幾乎所有人都舉手了——這一刻提醒我,我們都需要學會分辨日常情緒波動與真正需要關注的心理健康問題。

今次講座的核心重點:

🔍 學會分辨: 幫助大家識別抑鬱症的八大症狀,特別是當症狀持續兩星期以上並影響日常功能時

💪 破除迷思: 澄清「抑鬱症只是想太多」、「成功人士不會抑鬱」等常見誤解,強調這是需要專業治療的真實疾病

🏥 尋找專業支援: 詳細介紹在香港如何透過專業註冊查核,找到合資格的精神科醫生、臨床心理學家或輔導心理學家

最觸動我的是一位參加者分享:「原來我一直以為的『軟弱』,其實是需要勇氣去面對的健康問題。」這正正說明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三個想再次強調的重要訊息:

情緒低落是正常人類體驗,但持續的功能損害需要專業關注
尋求幫助是勇敢的表現,不是軟弱的象徵
抑鬱症是可以治療的,專業支援是存在的
感謝每一位參與朋友的坦誠分享,也感謝主辦方提供這個寶貴平台。作為香港心理學會候任會長,我深信走進社區、消除精神健康偏見是我們的重要使命。

如果你或身邊人正面對情緒困擾,記住:你並不孤單,專業幫助就在身邊。

#心理健康 #抑鬱症 #香港心理學會 #精神健康 #臨床心理學

很榮幸受邀參與 HOY TV 健康關注組 第382集 專訪,與大眾深入探討「長者抑鬱」這項極需關注的隱形健康議題。📺 播出詳情主題:〈7月14日星期一|長者抑鬱〉頻道:數碼電視77台時間:今晚 21:00線上重溫:YouTube 節目連結h...
14/07/2025

很榮幸受邀參與 HOY TV 健康關注組 第382集 專訪,與大眾深入探討「長者抑鬱」這項極需關注的隱形健康議題。

📺 播出詳情
主題:〈7月14日星期一|長者抑鬱〉
頻道:數碼電視77台
時間:今晚 21:00
線上重溫:YouTube 節目連結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UyFQGDoSB-g33qcWxG6dnk5YChJ1pVOa

🌱 每份關注都能為長者的心靈照進一束光。誠邀您今晚準時收看,或透過連結隨時重溫節目,共同學習用理解與行動守護我們珍視的長輩。

焦慮、抑鬱點解突襲年輕人?解密真相與自救法!每3人就有1人中招!焦慮、抑鬱點解突襲年輕人?解密真相與自救法! 健康關注組焦慮症抑鬱症HOY TV 77台https://www.dramoscheung.com/post/焦慮、抑鬱點解突襲年...
13/05/2025

焦慮、抑鬱點解突襲年輕人?解密真相與自救法!

每3人就有1人中招!焦慮、抑鬱點解突襲年輕人?解密真相與自救法!

健康關注組
焦慮症
抑鬱症
HOY TV 77台

https://www.dramoscheung.com/post/焦慮、抑鬱點解突襲年輕人?解密真相與自救法!

每3人就有1人中招!焦慮、抑鬱點解突襲年輕人?解密真相與自救法! 健康關注組焦慮症抑鬱症HOY TV 77台每3人就有1人中招!焦慮、抑鬱點解突襲年輕人?解密真相與自救法! | 健康關注組| EP291| 焦慮症| 抑鬱症 | 敖嘉年 ...

你尋晚瞓得好唔好?健康關注組 失眠會搞到心臟病 你尋晚瞓得好唔好?HOY TV 77台張傳義 博士 今次同心臟科專科醫生一齊講瞓覺https://www.dramoscheung.com/post/你尋晚瞓得好唔好?
13/05/2025

你尋晚瞓得好唔好?

健康關注組

失眠會搞到心臟病 你尋晚瞓得好唔好?

HOY TV 77台

張傳義 博士 今次同心臟科專科醫生一齊講瞓覺

https://www.dramoscheung.com/post/你尋晚瞓得好唔好?

健康關注組 失眠會搞到心臟病 你尋晚瞓得好唔好?HOY TV 77台今次同心臟科專科醫生一齊講瞓覺健康關注組 | 失眠會搞到心臟病 你尋晚瞓得好唔好? | HOY TV 77台 | 郭田葰 | 黃芳雯 | 林曉蕙 | 第33集

今日好榮幸代表香港心理學會受邀到香港電台第二台《風SHOW快活人》節目,與聽眾一起探討長者常見的精神健康挑戰同創新解決方案。  隨著人生步入黃金階段,許多「老友記」可能會面臨孤獨、焦慮或自我價值感下降等問題。老年唔係終點,而係一個重新發現意...
18/03/2025

今日好榮幸代表香港心理學會受邀到香港電台第二台《風SHOW快活人》節目,與聽眾一起探討長者常見的精神健康挑戰同創新解決方案。

隨著人生步入黃金階段,許多「老友記」可能會面臨孤獨、焦慮或自我價值感下降等問題。老年唔係終點,而係一個重新發現意義嘅新開始!💡

將「Yesterday Once More」嘅懷舊情懷轉化為積極行動,而唔係停留喺「Yesterday No More」嘅感慨。

感謝馬小强同佢嘅團隊邀請,希望我哋嘅對話能為家庭、照顧者同社會帶來多一份啟發。🌱 齊齊用創意與關愛,陪老友記活出更閃耀嘅第二人生!

#長者心理健康 #創意解決方案 #終身學習 #銀齡正能量 #馬小強 #李麗蕊 #梁繼璋

虎媽與懦弱兒:婚姻背後的原生家庭影響小美與小明一同走進了我的治療室,兩人都顯得緊張而疏離,各自坐在房間的一角,彷彿是對立的雙方。空氣中瀰漫著高度的不信任和缺乏安全感的氣息。小美首先開口,聲音中帶著焦慮,她講述了小明在結婚僅10個月後,最近兩...
21/12/2024

虎媽與懦弱兒:婚姻背後的原生家庭影響
小美與小明一同走進了我的治療室,兩人都顯得緊張而疏離,各自坐在房間的一角,彷彿是對立的雙方。空氣中瀰漫著高度的不信任和缺乏安全感的氣息。小美首先開口,聲音中帶著焦慮,她講述了小明在結婚僅10個月後,最近兩個星期內離家出走的嚴重情況。

在深入探討他們的婚姻生活時,小明透露了他對小美的深深恐懼。他覺得小美的情緒變化無常,常常因為一些小事就大發脾氣,這讓他感到手足無措,不知道如何應對,更不知道如何有效地平息小美的怒火。聽到小明的描述,小美的情緒逐漸高漲,她一邊落淚一邊控訴,自己的情緒並非一直如此不穩定。更多的時候,是因為她覺得小明行事像個不成熟的大男孩,在社交場合和家庭聚會中常常做出讓她感到尷尬的事情,最後還得由她來收拾殘局。在爭吵的過程中,小明雖然能感受到小美的不悅,但很多時候卻無法真正理解和體會她情緒背後的原因。

爭吵持續了十幾分鐘,我轉向小明,輕聲詢問他現在的感受是否是他最害怕和焦慮的狀態,是否只在與妻子爭執時才出現,還是讓他想起了與其他人相處時的某些情景。小明沈思片刻,緩緩說道,這種感覺讓他想起了自己與母親的相處時光,特別是年少時。我繼續詢問他關於與母親小時候的相處情況。小明低聲回答,他的母親是一個非常強勢的女性,家裡的大小事務幾乎都由母親說了算。而且,母親的情緒也常常不穩定,每當他與母親的意見不合時,母親總會用強勢和情感勒索的方式讓他屈服。更讓他感到無助的是,在這些衝突中,父親總是比他還要快地躲開,留下他獨自面對憤怒的母親。

很多時候,我們誤以為與伴侶相處中的衝突和情感反應模式只是對方情緒不穩定或心理問題所導致,卻忽視了自身家庭成長經歷以及與原生家庭父母的關係和互動。小明的案例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他在與妻子的相處中,不自覺地複製了與母親相處時的恐懼和逃避模式。這種恐懼並非來自妻子本身,而是源自他對母親小時候記憶的深刻烙印。這份恐懼讓他無法集中注意力去理解妻子不悅的理由,只是本能地逃避和反抗。

作為父母,我們可能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會對子女產生多大的終身影響。特別是在情感高漲和高度壓力的時候,我們的自動心理回應和保護機制往往會不自覺的出現,主宰了我們的行為 。雖然子女成年後可以通過心理治療來慢慢舒緩和改善這種心理回應機制,但更理想的方式是從源頭著手,學會在子女成長的過程中提供一個更加良好的環境。

「虎媽」式教育雖然可能出於對孩子的高期望和關愛,但過度強勢和情緒化的教育方式卻可能給孩子帶來深遠的心理影響。父親在管教中的缺席,更會帶來更深遠的影響。因此,父母雙方都應該學會共同處理子女管教的問題,互相提供情緒支持,為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創造更加和諧的家庭環境。

小美與小明一同走進了我的治療室,兩人都顯得緊張而疏離,各自坐在房間的一角,彷彿是對立的雙方。空氣中瀰漫著高度的不信任和缺乏安全感的氣息。小美首先開口,聲音中帶著焦慮,她講述了小明在結婚僅10個月後,最近....

10/12/2024

🌟 Honored to share that I recently participated in the Kindfulness Symposium, a groundbreaking collaboration between the Tsz Shan Institute, Hong Kong Psychological Society (HKPS), and the Greater Good Science Center at UC Berkeley!

As Vice President of HKPS and a member of the organizing team, I had the privilege of delivering a welcome speech and conducting a workshop on focusing and compassion. The symposium drew hundreds of participants both on-site and online, creating a vibrant community of learning and growth.

Over these two transformative days, we explored "Cultivating Kindfulness, Compassion, and Spiritual Well-being" through:

- Insightful presentations from global experts
- Interactive workshops and discussions
- Immersive experiences at the serene Tsz Shan Monastery, including Sound Healing and Forest Therapy

This unique blend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s has deepened our understanding of psycho-spiritual well-being. I'm grateful to be part of this movement towards building a more mindful and compassionate society. 🙏

04/12/2024

Two Days Workshop - "Innovations in Focusing: Bridging Eastern and Western Perspectives with Prof. Akira Ikemi” ("IFB")

Date: 18 & 19 Jan, 2025

In this two days workshop, Prof. Akira Ikemi will share his original perspectives on Focusing, as well as his innovative contributions to the field. His insights include a distinction between what he terms "Focusing-alpha" and "Focusing-beta." The concept of "Focusing-alpha" will be traced back to Eugene Gendlin's early theoretical works. Dr. Ikemi will bring "Focusing-alpha" to life through several experiential exercises he has developed, such as "Crossing with Animals" and "漢字 Focusing.

Participants will also explore Prof. Ikemi's latest advancements in Focusing, specifically the "Asian Focusing Methods (AFM)," which synergize elements of Focusing and Mindfulness. In addition to practicing AFM, the workshop will facilitate discussions on the practical and theoretical implications of integrating Eastern and Western thought within Focusing practice.

Venue:
Hong Kong Psychological Society Training Center. Unit 1211, The Metropolis Tower, 10 Metropolis Drive, Hung Hom, Kowloon, Hong Kong*

About the Trainer:
Akira Ikemi, Ph.D. Clinical Psychologist, Focusing-Oriented Psychotherapist
Professor: Kansai University Faculty of Health & Well-Being and the Graduate School of Psychology

* This course is only offered face-to-face

Details & Registration: https://forms.gle/nJqAeeb8YDNPokXAA

戰火裏的孤雛小美與父母的身影一同踏入我的治療室,那天,她顯得有些緊張,目光在父母間游走,透露出內心的不安。媽媽率先開口,表達了他們對小美近期頻繁洗手行為的擔憂,擔心這可能是強迫症的跡象。在深入詢問小美生活中的壓力源時,父母的意見出現了分歧,...
19/11/2024

戰火裏的孤雛
小美與父母的身影一同踏入我的治療室,那天,她顯得有些緊張,目光在父母間游走,透露出內心的不安。媽媽率先開口,表達了他們對小美近期頻繁洗手行為的擔憂,擔心這可能是強迫症的跡象。

在深入詢問小美生活中的壓力源時,父母的意見出現了分歧,爭執逐漸升級。媽媽認為壓力源自爸爸對小美學業的過高期望,而爸爸則認為是媽媽對小美日常生活的過度挑剔所致。隨著雙方爭執的加劇,我注意到小美變得越來越焦慮,不時望向治療室內的洗手盆。

爭吵持續了約十分鐘,小美終於無法忍受,衝向洗手盆開始不停洗手。而此時,父母似乎完全沈浸在自己的情緒中,只顧著爭吵和指責,忽略了小美的行為。直到小美持續洗手五分鐘,父母才意識到女兒的強迫行為,慢慢放下了他們的對立和指責。

我轉向小美,輕聲詢問這是否是她最害怕和焦慮的狀態,是否每次父母爭執時,她都會感到如此不安。小美低聲回答,她最怕的是父母離異,自己成為單親家庭的孩子。

很多時候,我們誤以為孩子的心理問題只是個人問題,卻忽視了家庭穩定和父母關係和諧對孩子成長的影響。成年人或許可以根據與伴侶的情感變化做出離異的決定,但孩子沒有選擇,他們無法割捨與家庭任何一方的情感聯繫。成年人可以離開一個家,重建另一個家,但孩子沒有這個能力和選擇的權利。因此,我們常看到孩子其實是對家庭最忠誠的,甚至在不自覺中,犧牲自己的精神健康來試圖維持家庭的穩定和和諧。而解鈴還需繫鈴人,孩子的情緒問題很可能那個解藥是掌握在父母的手中 。好好的去處理夫妻的感情關係,才是最對得起兒女,對得起整個家。

撰文: 張傳義博士 香港心理學會臨床心理學組 臨床心理學家
欄名: 心晴百態

小美與父母的身影一同踏入我的治療室,那天,她顯得有些緊張,目光在父母間游走,透露出內心的不安。媽媽率先開口,表達了他們對小美近期頻繁洗手行為的擔憂,擔心這可能是強迫症的跡象。在深入詢問小美生活中的壓力...

很高興能參與粵港澳大灣區精神協助平台在澳門舉辦的會議,探討青少年精神健康這一重要議題。作為其中一個環節的主持和回應嘉賓,我深感這是一個跨區域的共同挑戰。會議數據揭示了一個令人擔憂的趨勢:青少年情緒問題逐年上升。主要影響因素包括:- 過度疲勞...
15/10/2024

很高興能參與粵港澳大灣區精神協助平台在澳門舉辦的會議,探討青少年精神健康這一重要議題。作為其中一個環節的主持和回應嘉賓,我深感這是一個跨區域的共同挑戰。

會議數據揭示了一個令人擔憂的趨勢:青少年情緒問題逐年上升。主要影響因素包括:

- 過度疲勞
- 睡眠不足
- 父母的精神健康狀況

面對這些挑戰,我們呼籲大灣區加強跨地區合作與支援。讓我們攜手為青少年的精神健康制定更有效的解決方案,共建一個更健康、更有希望的未來。

#青少年精神健康 #大灣區合作 #跨區域支援 #健康未來

夢·解謎「爸爸不停地要求我做功課和溫習,溫習完數學就要求我抄寫中文練習。我真的受不了。我本來就討厭數學和中文,現在爸爸明知道我的喜惡,還要我在一天內完成這兩科的溫習,簡直就是要逼瘋我。這實在太嚇人了。」這是美玲近期反覆出現的惡夢。每次她都在...
01/10/2024

夢·解謎
「爸爸不停地要求我做功課和溫習,溫習完數學就要求我抄寫中文練習。我真的受不了。我本來就討厭數學和中文,現在爸爸明知道我的喜惡,還要我在一天內完成這兩科的溫習,簡直就是要逼瘋我。這實在太嚇人了。」這是美玲近期反覆出現的惡夢。每次她都在深夜尖叫中驚醒過來。

在心理治療的過程中,我發現美玲通常透過發脾氣來表達她的情緒。她的父母只能從一些蛛絲馬跡中隱約猜測她的壓力來源。這種溝通模式一方面讓美玲的父母感到極度困惑和無所適從,另一方面也讓美玲覺得自己非常委屈,沒有被理解。

美玲經常覺得父母對她的需求和情緒狀態缺乏理解,不僅無法妥善回應她的需求,還不懂得如何適當地幫助她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反而經常越幫越忙,令她的焦慮變得更嚴重。同時,美玲其實也很難準確地表達出什麼事讓她感到焦慮。

透過近期美玲的夢境,大家有機會逐漸了解她的情緒壓力源,也讓父母更能確切地回應這些問題。

夢境在心理治療中的作用往往被低估。許多人認為夢境只是一些片段或無關緊要的畫面,但實際上,夢境可以揭示我們內心深處的情感和壓力源。夢境中的場景、人物和情節都可能是我們潛意識中未被處理的情緒或問題的反映。

在美玲的情況中,她的夢境反映了她對父母高壓要求的不滿和焦慮。每次夢到這些情景,她都會感到極度的壓力和無助,這進一步加劇了她在日常生活中的焦慮感。在治療過程中,我們通過對這些夢境的分析,逐步幫助美玲理解她的情緒來源,並找到適當的方法來應對這些壓力。

夢境分析在心理治療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它不僅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自己,也能提供一個安全的渠道來表達那些平時難以言說的情感。透過夢境,我們可以更深入地探討患者的內心世界,找到問題的根源,並制定相應的治療方案。

實際上,在心理治療中,我們往往能夠從夢境中了解到更多自己的情緒和心理狀態,特別是那些被壓抑在潛意識中的情感和其他相關訊息。所以請不要忽視夢境帶給我們的資訊。夢境不僅是我們日常生活經歷的反映,它還能幫助我們處理每天的記憶,更能以另一種方式展示我們壓抑的情緒。

撰文: 張傳義博士 香港心理學會臨床心理學組 臨床心理學家

欄名: 心晴百態

「爸爸不停地要求我做功課和溫習,溫習完數學就要求我抄寫中文練習。我真的受不了。我本來就討厭數學和中文,現在爸爸明知道我的喜惡,還要我在一天內完成這兩科的溫習,簡直就是要逼瘋我。這實在太嚇人了。」這是美...

全都是為你好作為父母,我們總是希望為我們的子女做出最好的決定,讓他們在人生的道路上避免走彎路,讓他們的未來光明。然而,我們常忽視一個重要事實:沒有經過自我思考與親身經歷的決定,可能產生反效果,而非我們期待的結果,這是我們需要認真面對的現實。...
02/09/2024

全都是為你好
作為父母,我們總是希望為我們的子女做出最好的決定,讓他們在人生的道路上避免走彎路,讓他們的未來光明。然而,我們常忽視一個重要事實:沒有經過自我思考與親身經歷的決定,可能產生反效果,而非我們期待的結果,這是我們需要認真面對的現實。

最近,陳女士帶著16歲的兒子前來向我求助,希望我能為他們提供解答。雖然我通常會讓青少年獨自和我面談,直接向我說明他們的問題,但陳女士堅持要與兒子一同會面,並搶先向我詳述兒子的困擾,她的焦慮溢於言表。

當我問她的兒子為何來找我時,陳女士首先叮嚀兒子:「你告訴張博士啦。」看到兒子吞吞吐吐,她又說:「我不是已經和你演練過怎麼向張博士說明你的問題了嗎?」然後,陳女士又開始向我描繪兒子的狀況,並且表達這全都是為你好,所以才會介入。

陳女士形容她的兒子是個膽小且內向的人,不擅表達,也不懂拒絕他人的要求,缺乏主見。每當需要表達自己的意見時,他就會變得非常緊張。然而,我也看到陳女士以高壓和控制的方式照顧兒子,這讓我對他們的家庭環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經過一番努力,我終於成功讓陳女士離開,讓我與她的兒子單獨交談。在這之後,這位少年才慢慢向我透露他的生活幾乎全部由母親掌控,包括衣著、飲食等事情。雖然媽媽有時會徵詢他的意見,但最後的決定仍然是由媽媽來做,這讓我看到了他生活的無力與束縛。

透過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到問題的關鍵不僅在這位16歲少年身上,更在於其父母身上。作為父母,我們希望為子女提供最好的生活,也期望他們的人生道路能一帆風順。但我們可能忽視了一點,達成這些結果的過程,才是孩子們成長和心理成熟的關鍵,這是我們必須深入思考的課題。

我們必須認識到,我們不能永遠把子女保護在一個小小的、完全受控的溫室裡。他們終究需要自己去面對社會的衝擊,自己去解決問題。過度的保護會使他們在成長中變得脆弱,無法抵擋風雨。只有提供適當的挑戰和磨練,青少年才能在成長過程中健康茁壯,學會面對人生的挑戰,這是我們作為父母需要思考和行動的課題。

撰文: 張傳義博士 香港心理學會臨床心理學組 臨床心理學家

欄名: 心晴百態

作為父母,我們總是希望為我們的子女做出最好的決定,讓他們在人生的道路上避免走彎路,讓他們的未來光明。然而,我們常忽視一個重要事實:沒有經過自我思考與親身經歷的決定,可能產生反效果,而非我們期待的結果,...

Address

Central District

Opening Hours

Monday 09:30 - 20:00
Tuesday 09:30 - 20:00
Wednesday 09:30 - 20:00
Thursday 09:30 - 20:00
Friday 09:30 - 20:00
Saturday 09:00 - 17:00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Dr. Amos Cheung Psychological Services 張傳義博士臨床心理服務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Practice

Send a message to Dr. Amos Cheung Psychological Services 張傳義博士臨床心理服務:

Share

Categ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