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s Medical Health Info Club

Logos Medical Health Info Club Contact information, map and directions, contact form, opening hours, services, ratings, photos, videos and announcements from Logos Medical Health Info Club, Medical and health, Central, Hong Kong.

血中膽固醇從何而來?當我們吃下高膽固醇食物像是蛋黃,是否就會完全轉化為血中膽固醇,增加血管負擔?食物膽固醇 ≠ 血中膽固醇2015年美國農業部 (USAD) 發表的飲食指南,取消膽固醇攝取量的設定上限,因為由美國心臟學會 (AHA) 及美國...
19/09/2023

血中膽固醇從何而來?
當我們吃下高膽固醇食物像是蛋黃,是否就會完全轉化為血中膽固醇,增加血管負擔?

食物膽固醇 ≠ 血中膽固醇
2015年美國農業部 (USAD) 發表的飲食指南,取消膽固醇攝取量的設定上限,因為由美國心臟學會 (AHA) 及美國心臟學院 (ACC) 的研究顯示,「吃下去的膽固醇與血液中的膽固醇」兩者的關聯性已不再這麼絕對。

人體的膽固醇主要有兩大來源,約有70-80%是由肝臟生成,另外20%左右則是從食物攝取,顯示大部分的膽固醇都是由人體自行生成。
在身體健的康狀態下,一旦攝取的膽固醇過多,肝臟便會減少合成量,讓膽固醇濃度維持正常值。

除了癌症依舊佔比最高,接著就是心臟疾病及腦血管疾病,這些都與膽固醇、高血脂息息相關。究竟我們該如何正確將膽固醇,降低疾病風險?膽固醇的迷思聽到「膽固醇」,我們也許會認為它不健康,或是體內越少越好。事實上,膽固醇是製造細胞膜、合成荷爾蒙的所需...
18/09/2023

除了癌症依舊佔比最高,接著就是心臟疾病及腦血管疾病,這些都與膽固醇、高血脂息息相關。究竟我們該如何正確將膽固醇,降低疾病風險?

膽固醇的迷思
聽到「膽固醇」,我們也許會認為它不健康,或是體內越少越好。事實上,膽固醇是製造細胞膜、合成荷爾蒙的所需原料,在維持生理機能上扮演著重要角色,並不像大家所說的有百害而無一利。

膽固醇與高血脂的關係
一般在健檢報告上看到的「總膽固醇」、「低密度膽固醇(LDL-C)」、「高密度膽固醇(HDL-C)」、「三酸甘油酯」等指標,若是血液中的「總膽固醇」、「三酸甘油脂」、「低密度膽固醇」過高,而「高密度膽固醇」過低。或合併以上各種情形就稱之為「高血脂」。

為什麼有「好膽固醇」、「壞膽固醇」之稱?
不管是食物裡或是人體內,膽固醇「本身」並沒有分好壞,關鍵在於人體如何利用。膽固醇在血管內由脂蛋白負責運送及回收,它可以將膽固醇分配到各個組織,也能將多餘的膽固醇回收到肝臟。

我們可以假設,膽固醇原本是一個單純善良的人,他有兩個要好的朋友:高密度脂蛋白 (HDL) 與低密度脂蛋白 (LDL) 。

我們可以將 HDL 視為膽固醇的「好朋友」,LDL 視為「壞朋友」,為什麼這樣說?

HDL-好膽固醇
HDL 可以將血管及周邊組織的膽固醇運送到肝臟進行合成及代謝,移除血管中多餘的膽固醇,避免堆積在血管壁中,對血管健康有加分的效果。

LDL-壞膽固醇
LDL 因為體積小,容易滲入血管壁形成粥狀動脈硬化,使血管壁增厚、失去彈性。血管通道變窄的情況下,會導致血液流通困難,嚴重時甚至會阻塞血管。

所以,一般在健檢報告上常看到的「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HDL-C)」也稱為好膽固醇,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LDL-C)」過量時可能引發心血管疾病,又稱為壞膽固醇。

後續。。。。。

糖尿病的定義 糖尿病是一種慢性的代謝異常疾病,因為體內胰島素(Insulin)缺乏或功能不全, 對糖類的利用能力減低,甚至完全無法利用而造成血糖過高。久而久之便可能會導致其他嚴重的問題,如心臟病、失明或腎臟病等等。 正常情況下,我們吃進的碳...
17/09/2023

糖尿病的定義

糖尿病是一種慢性的代謝異常疾病,因為體內胰島素(Insulin)缺乏或功能不全, 對糖類的利用能力減低,甚至完全無法利用而造成血糖過高。久而久之便可能會導致其他嚴重的問題,如心臟病、失明或腎臟病等等。

正常情況下,我們吃進的碳水化合物會被分解為葡萄糖(Glucose,又稱血糖),糖釋放到血液中,造成血糖上升,進而刺激胰臟分泌胰島素,促進血液中的葡萄糖,進入細胞,供應細胞所需的能量。

但是糖尿病患者會因為胰島素分泌不足或身體無法有效利用,所以造成血糖過高。當血糖超過腎臟的負荷時,血液中的糖分便會經由尿液排出,故稱為糖尿病。

國際糖尿病聯盟(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簡稱IDF)表示,2019年全球大約有4.63億位成年人(20~79歲)有糖尿病,估計到了2045年將會上升至7億。其中,65歲以上的族群中,有1/5的人患有糖尿病。全球可能還有2.32億的糖尿病患者還未被診斷。
糖尿病的症狀
第一型糖尿病患在初期發展快速,因此容易發現。但第二型糖尿病多數患者初期都沒有明顯症狀,直到透過驗血,或已經視力模糊與罹患心臟病後,才發現自己有這種疾病。

整體來說,糖尿病常見症狀有:

口渴
頻尿
容易飢餓
體重沒來由的下降
疲勞和虛弱
視力模糊
頭痛、頭暈

糖尿病的照顧與預防方法
糖尿病的照顧
糖尿病患者需要經常注意血糖水平,血糖過高或過低皆會造成危險。另外,也有造成其他嚴重併發症的可能,例如罹患某些其他疾病或是受到感染等所致,或是正在服用某些藥物等等。為了避免這些問題,請確保正確服用糖尿病藥物,遵循糖尿病飲食並定期檢查血糖。

糖尿病的預防
保持健康生活習慣。包括均衡飲食、維持適中體重、培養運動習慣,同時也應戒菸、避免吸入二手菸和過度飲酒,以減低將來患上糖尿病的機會。

16/09/2023
高血壓會引致什麼疾病呢?引 言高 血 壓 是 指 血 壓 持 續 處 於 高 水 平 的 一 種 慢 性 疾 病 。血 壓 是 當 心 臟 收 縮 ,將 血 液 泵 入 動 脈 時 所 加 諸 動 脈 血 管 壁 的 壓 力 。我 們 需 ...
15/09/2023

高血壓會引致什麼疾病呢?

引 言

高 血 壓 是 指 血 壓 持 續 處 於 高 水 平 的 一 種 慢 性 疾 病 。血 壓 是 當 心 臟 收 縮 ,將 血 液 泵 入 動 脈 時 所 加 諸 動 脈 血 管 壁 的 壓 力 。我 們 需 要 維 持 正 常 的 血 壓 ,推 動 血 液 在 體 內 運 行 ,把 氧 氣 和 營 養 輸 送 到 身 體 各 組 織 。然 而 ,如 果 血 壓 上 升 並 持 續 處 於 高 水 平 ,便 可 能 會 引 致 嚴 重 的 健 康 問 題 ,包 括 中 風 、冠 心 病 及 心 臟 衰 竭 、慢 性 腎 病 甚 至 是 早 逝 。

血 壓 度 數 以 兩 組 數 字 表 達 ,首 個 數 字( 收 縮 壓/上 壓 )顯 示 心 臟 收 縮 泵 出 血 液 時 血 管 內 的 壓 力 ,而 第 二 個 或 寫 於 下 方 的 數 字 ( 舒 張 壓/下 壓 )則 表 示 在 心 跳 之 間 ,心 臟 放 鬆 時 血 管 內 的 壓 力 。

在 一 天 裡 ,血 壓 每 分 鐘 都 會 隨 著 不 同 的 因 素 而 變 化 ,包 括 身 體 姿 勢 、體 能 活 動 、情 緒 及 睡 眠 等 。但 以 成 年 人 來 說 ,若 收 縮 壓 持 續 處 於 140 毫 米 水 銀 柱 (mmHg) 或 以 上 ,或 舒 張 壓 持 續 處 於 90 毫 米 水 銀 柱 或 以 上 ,便 是 患 上 高 血 壓 。若 收 縮 壓 處 於 120 至 139 毫 米 水 銀 柱 之 間 ,或 舒 張 壓 處 於 80 至 89 毫 米 水 銀 柱 之 間 ,則 屬 於 前 期 高 血 壓 ,應 多 加 注 意。而 就 兒 童 或 青 少 年 而 言,如 果 重 複 量 度 的 收 縮 壓 或 舒 張 壓 的 度 數 相 等 或 高 於 同 年 齡 、高 度 和 性 別 人 士 的 血 壓 的 第 95 百 分 位 數 ,則 表 示 患 有 高 血 壓 。

本 地 情 況

據 衞 生 署 進 行 的 2020-22 年 度 人 口 健 康 調 查 顯 示 ,15-84 歲 人 士 從 自 述 或 在 身 體 檢 查 時 量 度 發 現 患 有 高 血 壓 的 總 患 病 率 為 29.5% ( 女 性 為 26.2%,男 性 為 33.2% ),包 括 12.1% 沒 有 自 述 病 史 但 在 身 體 檢 查 時 血 壓 升 高。高 血 壓 的 總 患 病 率 隨 年 齡 增 長 而 持 續 上 升 , 比 例 由 15-24 歲 的 4.9%,上 升 至 65-84 歲 的 57.4%。

病 徵

高 血 壓 一 般 沒 有 症 狀 ,患 者 往 往 在 出 現 併 發 症 後 才 發 現 患 病 ,所 以 高 血 壓 常 被 稱 為「 隱 形 殺 手 」。不 過 ,血 壓 太 高 也 可 引 致 眩 暈 、視 線 模 糊 不 清 、頭 痛 、疲 勞 和 面 部 發 紅 等 症 狀 。

高 危 因 素

超 過 90% 的 高 血 壓 個 案 無 法 確 定 明 確 的 病 因 。這 些 個 案 均 診 稱 為 原 發 性 高 血 壓 。一 些 高 危 因 素 令 人 較 易 患 上 高 血 壓 ,包 括 :攝 取 過 多 鹽 分 、 肥 胖 、 靜 態 生 活 模 式 、吸 煙 、飲 酒 過 量 、睡 眠 不 足 、壓 力 、高 血 壓 家 族 史 和 年 齡 越 大 等。少 數 病 人 可 被 確 定 病 因 ,這 些 病 因 包 括 腎 病 、內 分 泌 疾 病 和 某 些 藥 物 。

預 防 方 法

均 衡 和 低 鹽 的 飲 食 、 保 持 體 能 活 躍 及 適 中 體 重 、戒 煙 、避 免 飲 酒 和 處 理 壓 力 均 有 助 預 防 高 血 壓 。另 外 ,接 受 血 壓 量 度 能 及 早 發 現 高 血 壓 以 作 適 當 的 治 療 ,預 防 高 血 壓 併 發 症 的 出 現 。

為什麼高血壓會引起中風? 罹患高血壓可能壓迫身體任何部分的血管系統,長期下來會導致血管變得脆弱、破損脆弱,一旦血管變得沒有彈性時,將有機會形成阻塞而影響血液循環,導致缺血性中風或出血性中風。 一些研究顯示,罹患高血壓使中風的風險提高4~6倍...
14/09/2023

為什麼高血壓會引起中風?

罹患高血壓可能壓迫身體任何部分的血管系統,長期下來會導致血管變得脆弱、破損脆弱,一旦血管變得沒有彈性時,將有機會形成阻塞而影響血液循環,導致缺血性中風或出血性中風。

一些研究顯示,罹患高血壓使中風的風險提高4~6倍,有時高血壓可能導致大動脈硬化,間接造成腦部微小血管阻塞,嚴重後果即是血管腫脹,甚至破裂。依據研究顯示,中風分為以下2種:

缺血性中風 :缺血性中風和心臟病類似,只是它發生的部位在腦部,與腦部或通往腦部的血管栓塞有關,由於血栓導致腦部血液循環受阻,缺血性中風多半是由於脂肪或膽固醇阻塞腦部血管導致。

出血性中風 :高血壓及動脈瘤是出血性中風最常見的肇因,導致腦血管破裂,造成血管損壞,最終致使腦細胞受損。

症状大多数高血压患者感觉不到任何症状。很高的血压会引起头痛、视力模糊、胸痛和其他症状。检查血压是了解你是否患有高血压的最佳方法。如果不治疗,高血压可能会导致其他健康状况,如肾脏疾病、心脏病和中风。血压很高(通常为180/120或更高)的人可...
13/09/2023

症状

大多数高血压患者感觉不到任何症状。很高的血压会引起头痛、视力模糊、胸痛和其他症状。

检查血压是了解你是否患有高血压的最佳方法。如果不治疗,高血压可能会导致其他健康状况,如肾脏疾病、心脏病和中风。

血压很高(通常为180/120或更高)的人可能会出现以下症状:

严重头痛
胸痛
头晕
呼吸困难
恶心
呕吐
视力模糊或其他视力变化
焦虑
意识混乱
耳边嗡嗡作响
流鼻血
心律异常
如果你出现任何此类症状并血压偏高,请立即就医。

由卫生专业人员测量血压是高血压诊断的唯一方法。测量血压既快速又无痛。虽然个人也可使用自动化设备自测血压,但由卫生专业人员评估风险和相关情况很重要。

定期檢查自己的血壓最重要。
13/09/2023

定期檢查自己的血壓最重要。

如何預防胃癌|認識癌症 預防篇現在人的飲食,不僅腸道容易出問題,胃也容易有問題,甚至有胃癌的風險,到底我們應該如何避免胃癌呢?想要預防胃癌,建議可從均衡飲食做起,多吃蔬果、避免菸酒,若有幽門桿菌感染問題者,應積極就診治療,才能避免疾病惡化。...
11/09/2023

如何預防胃癌|認識癌症 預防篇

現在人的飲食,不僅腸道容易出問題,胃也容易有問題,甚至有胃癌的風險,到底我們應該如何避免胃癌呢?想要預防胃癌,建議可從均衡飲食做起,多吃蔬果、避免菸酒,若有幽門桿菌感染問題者,應積極就診治療,才能避免疾病惡化。

日常宜採均衡飲食,每日足量攝取各色新鮮蔬果。

香腸、臘肉、培根等加工製品含有較多添加物,建議少吃此類醃製加工品以及燻烤食物。

菸、酒對健康影響甚鉅,建議儘早戒菸、限制飲酒,以免造成不可逆的健康危害。

肥胖也是誘發眾多疾病的常見因素之一,建議應積極控制體重、改善肥胖問題。

根據研究指出,胃幽門螺蜁桿菌不僅容易誘發胃炎、胃潰瘍等問題,也可能增加胃癌問題的發生率!因此若受到幽門桿菌感染者,請積極面對治療,以免病況惡化。

09/09/2023

癌症|3部位長瘜肉容易引發癌變!5種健康生活習慣預防瘜肉生長

瘜肉是人體組織表面長出的贅生物,是一種良性腫瘤,但其中「腺瘤性瘜肉」被認為是一種癌前病變,如果不及時切除,有可能逐漸演變為癌症。

瘜肉是人體組織表面長出的贅生物,其中腺瘤性瘜肉被認為是一種癌前病變,如果不及時切除,有可能逐漸演變為癌症,不過也不用擔心,因為並不是所有的瘜肉都會發展為癌症,大多數瘜肉是良性的,對人體沒有危害,只需要定期觀察和復查。

1. 大腸瘜肉

大腸瘜肉與胃瘜肉非常相似,主要分為發炎性瘜肉與腺瘤性瘜肉兩種。而大腸發炎性瘜肉通常不易發生癌變,大腸瘤性瘜肉發生癌變的風險相對較高,據相關數據顯示,大約有80%至95%的大腸癌都是因大腸瘜肉發生惡變所引起。即使是比較安全的發炎性的瘜肉,在反覆發炎刺激下,瘜肉也會繼續增大,有些可能最後也會發展為腺瘤性瘜肉,引發大腸癌的風險。

2. 胃瘜肉

通常在胃鏡檢查中大概會有1%至5%的患者長有胃瘜肉,其中有80%,只是屬於發炎性或增生性的瘜肉而已,和大腸瘜肉比較,這類瘜肉比較安全,癌變率只有0%至5%。而剩下約20%,是為腺瘤性瘜肉,這類瘜肉就比較危險,有25%至50%,仍然出現癌變的可能。

3. 膽囊瘜肉

膽囊瘜肉,發生率約5%左右,大多數是良性的,不過,膽囊炎性瘜肉、膽囊腺瘤、膽囊腺肌瘤三者是有惡性癌變的風險。

Address

Central
Hong Kong

Website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Logos Medical Health Info Club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