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林.工作坊 Psycho Forest Workshop

心.林.工作坊 Psycho Forest Workshop 楊燕恩,香港衞生署認可名冊臨床心理學家,香港中文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國立臺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哲學博士,
美國園藝治療協會註冊園藝治療師,
臺灣林務局認證森林療癒師及森林療癒師督導 服務以認知行為治療為主幹,亦會融入大自然療法元素 (一些在大自然裡的小練習及啟發思考),以處理個人情緒及壓力問題。

🌞大自然的禮物炎夏的某天,氣溫高得像要快要把人融掉。當天我督導學生辦了一場森林療癒活動,本來還擔心大家會熱得心浮氣躁。其中有位特別的小參與者,大約六歲的小男孩,由媽媽陪著來。其他參與者全是大人,我心想他會否不習慣?結果是他反而成了其他參與者...
31/07/2025

🌞大自然的禮物

炎夏的某天,氣溫高得像要快要把人融掉。當天我督導學生辦了一場森林療癒活動,本來還擔心大家會熱得心浮氣躁。

其中有位特別的小參與者,大約六歲的小男孩,由媽媽陪著來。其他參與者全是大人,我心想他會否不習慣?

結果是他反而成了其他參與者跟大自然的橋樑。小男孩像打開感官雷達一樣,開始在林間尋寶。撿起一片葉子、一塊石頭、一顆果實,都能說得有聲有色。還未互相熟絡的參與者,居然也被他感染了,在進入林間的小徑裡,一起投入這場即興的「森林尋寶遊戲」。

我心裡冒出個念頭:「大自然該更寵小孩要給他驚喜吧?!」

正想著,一朵小花,忽然從樹上落進我掌心。那豔麗的紅色,小小的一朶更顯珍貴,像是大自然對我悄悄說:「你也有禮物啊!」🎁

那一刻我懂了——
大自然不挑人、不挑時機,只挑你有沒有放下心來靠近。

無論你是誰,只要走進大自然,那怕只是停留一會兒,大自然總會用自己的方式回應你 ── 讓你身心得到休息、感到快樂、獲得啟發....

那天,大家都很享受實習森林療癒師設計的活動。儘管揮汗如雨,但沒有人喊熱,因為心裡涼了,亮了,開了。

💬你呢?
有沒有哪一次,大自然為你帶來感動、喜悅,甚至為你解困?🌱

楊燕恩
香港中文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
香港衞生署認可名冊臨床心理學家
心.林.工作坊

#大自然療癒
#正向心理學

浮游人生當了臨床心理學家多年,我陪伴無數病者走過生命中重要的時刻,也見證了親友與同事的人生歷程。最終我發現,大多數人的人生是起起伏伏、載浮載沉的。在喜悅與平靜的片刻之後,常常緊隨而來的是挑戰與難過。在忙碌奔波的生活中,我們習慣將各種經歷,尤...
19/06/2025

浮游人生

當了臨床心理學家多年,我陪伴無數病者走過生命中重要的時刻,也見證了親友與同事的人生歷程。最終我發現,大多數人的人生是起起伏伏、載浮載沉的。在喜悅與平靜的片刻之後,常常緊隨而來的是挑戰與難過。

在忙碌奔波的生活中,我們習慣將各種經歷,尤其是負面的情緒,深埋在心底。日積月累,這些未曾被梳理的情緒轉化為隱形的負能量,悄悄讓人感到鬱悶,甚至進一步影響身體,在長期壓力下,出現各式各樣的身心症狀。

上週日,我為台灣森林保健學會帶領了一場名為「浮游人生」的活動,參與者皆為森林療癒師培訓課程的學員。我們從一朵乾燥花出發,勾起一段記憶、一個人或一件事,在那段追憶的過程中,觸碰到被遺忘的、懷念的、遺憾的、喜歡或不喜歡的,也有仍在尋找、差點遺失、感到迷惘、甚至尚未命名的情感。學員們從這些浮現的感受中誠實地與自己對話,與人事物重新建立連結,重新認識自己,並對當下所擁有的一切心懷感恩。

最後,參與者將回憶與情感投射到乾燥花上,靜心創作一瓶屬於自己的浮游花。這瓶浮游花,不只是作品,更是那段記憶的寄託與紀念,待日後再度重溫。

在那過程中,無須刻意追憶,思緒自然浮現,沉浸的感受也隨之而來。看著花朵與葉片在瓶中悠悠浮沉….這樣的畫面,本身就是一種療癒。

楊燕恩
香港中文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
香港衞生署認可名冊臨床心理學家
心.林.工作坊

謝謝台灣森林保健學會的Zoe 為我的浮游花示範瓶拍下美麗的一刻

#大自然療癒
#正向心理學
#浮游花

閃閃螢火...沒有最多,只有更多!這陣子體驗到「沒有最忙,只有更忙」的狀態。一直期待着4月26日帶領台大學生參訪新竹「大自在身心靈養心園」順道自我療癒。晚上的螢火「滙演」該是大家最期待的項目。園區的負責人鍾環貝大哥憑經驗猜估螢火蟲數目會有過...
30/04/2025

閃閃螢火...沒有最多,只有更多!

這陣子體驗到「沒有最忙,只有更忙」的狀態。

一直期待着4月26日帶領台大學生參訪新竹「大自在身心靈養心園」順道自我療癒。晚上的螢火「滙演」該是大家最期待的項目。園區的負責人鍾環貝大哥憑經驗猜估螢火蟲數目會有過萬隻!

當天下午我們走了園區部份小徑認識那兒特別的生態,亦利用園區學習感官體驗和作獨處練習。 晚上6時半鍾大哥關了園區的照明燈,我們陸陸續續看到閃閃螢光,好有趣啊!

漆黑中,鍾大哥一邊引着路一邊忙著照顧習慣了都市明亮燈光的我們,擔心我們會跌倒。空氣瀰漫着魚腥草特有的味道,的確吸引了我讓我分心,好害怕會不慎踩死可愛的螢火蟲哩。

螢火蟲似以幾何倍數暴增,亦從原本的柔黃色,轉化成潔亮的白色。除了閃動以外,牠們還會近距離在我們前面高速飛過,像在跟我們玩捉迷藏! 鍾大哥巧妙的引導我們先走到稍高點或稍遠點,然後俯瞰或回望。 萬千螢火,震撼人心。接近一個小時的螢火旅程媲美星河歷遊,我就覺得螢火蟲實際的數字該遠超鍾大哥保守估計的一萬隻!

正如有學生於當天的分享,奇怪自己的感官好像不太靈光,在螢火海中人好像呆呆眩昡的。我認為這可能是我們大腦未適應這有點陌生卻又令人敬畏的場面,還在整合訊息。或許,我們的腦袋平日倦透了,在這夢幻的環境中急不及待要陶醉其中、「關機」休息吧!

雖然帶隊移地教學消耗體力心力,但是次新竹之旅我卻越做越起勁,這定必是大自然特別是螢火蟲給我的力量。回到家裡,如常開了燈,但卻感覺欠了什麼。看起來,我對活生生、帶溫度的螢火的掛念,沒有最多,只有更多....

楊燕恩
香港中文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
香港衞生署認可名冊臨床心理學家
心.林.工作坊

註: 再次感謝鍾環貝大哥接待我和台大「森林療癒與身心健康」課的同學,讓我們能在這麼天然、幽美的環境中移地教學。更感謝他提供了以上專業的螢火蟲照片(他較早前於園區內拍攝的)。

#大自然療癒
#身心健康
#螢火蟲

台大的杜鵑花昨天早上台大森林療癒概論的課完結了,準備趕往校園內另一教室帶三小時的森林療癒與身心健康課。腦袋內還是在回溯着剛剛那一課未盡完善之處。突然,有位女士跑出來親切跟我說: 「有沒有看到我在木桌上放了一盆花。」我說: 「沒有啊,在那裡?...
07/03/2025

台大的杜鵑花

昨天早上台大森林療癒概論的課完結了,準備趕往校園內另一教室帶三小時的森林療癒與身心健康課。

腦袋內還是在回溯着剛剛那一課未盡完善之處。突然,有位女士跑出來親切跟我說: 「有沒有看到我在木桌上放了一盆花。」

我說: 「沒有啊,在那裡?」

女士回應: 「您跟我過來,如果您不趕時間的話!」

其實,當時我心裡想說不,因就算衹是十多步的路程我也不想多走,因我想快快回到教室。但出於禮貌再加上好奇,我還是跟着她走。

「嘩,怎麼校內的杜鵑花灌木會長成杜鵑花喬木?」我看着女士的併畫興奮起來。拍了幾張照片,女士説不介意。

「我住在這後面一棟,常常在這裡做創作,掉下來的杜鵑花是我最好的材料,趁它仍帶着一點點生氣!」女士很高興的跟我分享。

「我想起了,前年去年好像也在校園內見過不同的杜鵑花創作,有您的作品嗎?」我相信自己的直覺該沒錯了。

「可能吧,我記不得了,反正現在繼續去做,開心便好了!」女士忙碌着在收集掉落的杜鵑花,然後在草地上開始另一幅大自然畫作。

是啊,過去的就由它過去。這個道理我當然明白,也常常提醒其他人,但有時也會掉進這思想陷阱,因為我也是人。

看着這位我猜已近70歲的長者跑來跑去,好像有用不完的精力,令我更相信大自然能幫助恢復元氣,擦走心裡的塵埃。

我跟可愛的女士道別了。繼續向另教室進發。心情愉悅了,因已放下了前一課,心騰空了去迎接下一節課。

謝謝女士送我杜娟喬木作溫馨提示。更謝謝她讓我以「台大的杜鵑花」為題展示她的作品,希望您也會收到她的善念。如果您跟我一樣被瑣事搞混了,把握時機,欣賞花開,接受花落,因為花還是會再開,繼續成長。

楊燕恩
香港中文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
香港衞生署認可名冊臨床心理學家
心.林.工作坊

#大自然療癒
#正向心理學

走出框框上星期於陽明山帶了一場森林療癒。社福團體特意到訪體驗和學習如何利用大自然幫自己和受眾減壓。在「走出框框」一環節中,大家發現了許多,例如原來流水聲不衹得一個調子、花朵剛長出時是「謙卑」的低着頭、樹木雖然都光了頭但枝節間都長了可愛「赤色...
15/02/2025

走出框框

上星期於陽明山帶了一場森林療癒。社福團體特意到訪體驗和學習如何利用大自然幫自己和受眾減壓。

在「走出框框」一環節中,大家發現了許多,例如原來流水聲不衹得一個調子、花朵剛長出時是「謙卑」的低着頭、樹木雖然都光了頭但枝節間都長了可愛「赤色的小腳」、螞蟻在沒紛擾的大地上似乎也比都市的螞蟻走得慢、長得不起眼的咖哩葉原來真的帶有香氣。

這些不是什麼大發現,卻為大家帶來了樂趣。

似乎在都市裡,這種簡單的樂趣完全欠奉。問題是來自都市環境還是什麼?

作感觀練習時,我見到一位參與者在不停轉換坐姿。到分享環節時,參與者說平日就總是想東想西靜不下來,這次嘗試用心與大地連結時,腦袋再沒有被人事物佔據,感受到風就去探索風,潺潺溪水然後又引發他的興趣......在陽明山,儘管參與者活躍依然,這回他的腦袋是被大自然輕輕的喚醒了去探索大地而非沉浸在自身的任務或問題裡。與大自然連結,放慢、靜心,騰空腦袋才能孕育好奇心去發掘更多,那怕衹是都市裡一棵小綠植,都能讓胡思亂想迅間變成落葉輕輕的飄走。

今年陽明山的山櫻花開得很不錯。沒親身來欣賞又不代表什麼遺憾,因你我居所附近總會有大自然物等待我們「走出框框」去欣賞。騰空時間走出去,看看大自然的美,撫慰平日被擠滿了雜念、需要靜化、需要加油的腦袋。

楊燕恩
香港中文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
香港衞生署認可名冊臨床心理學家
心.林.工作坊

#大自然療癒
#正向心理學
#森林

想擁有一座森林一直想擁有一座森林。在香港,要擁有一塊田也很困難,更遑論擁有一座森林。在台灣,這夢想有可能實現!因緣際會,認識了擁有一座森林的鍾大哥。趁着放寒假的開始,與學生們去場勘,準備教授下學期台大「森林療癒與身心健康」的體驗課。鍾大哥非...
03/01/2025

想擁有一座森林

一直想擁有一座森林。

在香港,要擁有一塊田也很困難,更遑論擁有一座森林。在台灣,這夢想有可能實現!

因緣際會,認識了擁有一座森林的鍾大哥。趁着放寒假的開始,與學生們去場勘,準備教授下學期台大「森林療癒與身心健康」的體驗課。

鍾大哥非常低調,森林入口沒有浮誇的大門口,走進去,卻別有洞天。

規劃成五個園區的私人森林,五公里內沒有電線杆,牽線施工隱藏緣由於他堅持不想破壞原地貌。環繞着山嶺是一個又一個的小草地,能看到不同的景觀...看到大哥栽種了五年的咖啡樹,自然生長多樣化的樹種,在大哥的介紹下,才知道有用手搓揉出檸檬香味的外來種茶樹、在森林裡帶着美態攀爬的鴨腱藤,用App軟體查到名為「石松」的珊瑚狀維管植物...更多是不知名的植物,甚至是不知道免子還是穿山甲挖出來的洞穴。

聽着大哥說在森林內採過可吃的菇類,見過靈芝長出來,我聽得入神了....走了一個多小時,避開坍塌傾倒的樹爬上了山頂,儘管是陰雨天,我們還是隱約看到了山巒後淡橘色的夕陽,很安靜的跟我們說晚安。

大哥用了十多年時間,打造了這個盡量無痕、人為干涉減到最低的森林。躺在地上的樹幹就由它枯萎成為其他生命的養份。而若非有特別緣故,鍾大哥還是不會引入外來植物種植,螢火蟲季前兩個月不割草。他的理念是,讓森林當它的主人,物種和諧共生。所以,森林的生態鏈穩定,蚊蟲也自有天敵不會暴增,成就了我們能安心享受的原始森林。鍾大哥笑說,其實要多種植必須維護累得要命,放開「想多種」的念頭、目標,也就放過了自己。

然而,當我們要在這片樂土得到療癒時,還是要做一些便利和保障安全的建設。在園區內遊走,我見到為了保育不砍樹而花了更多金錢繞道搬運材料搭建的觀景台和引水道,更看到大哥不蓋涼亭維持自然,寧可自己搬運桌椅上山,讓活動的人暫時落腳歇息,當然也有秤斤添購來的巨石融入環境當天然的椅子。

感動也醒覺了。人要與大自然共存,得調節我們總是想當主人的念頭,要有謙卑且愛護大自然的心,更要付出很多。

「我也想擁有一片森林」! 撇開資金有限的問題,當我見到蚊子還是按耐不住想去抹滅它,平日也沒多少空閒時間,還是乖乖顧好自己小小的一塊田好了。對我而言,森林是該探訪而不該擁有!

向鍾大哥致敬,更期待明年四月帶領學生們去參學。最後,再次感謝他預留了螢火蟲黃金檔期給我們哩。

楊燕恩
香港中文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
香港衞生署認可名冊臨床心理學家
心.林.工作坊

#大自然療癒
#正向心理學
#森林

抗抑鬱的良方_與大自然連結  (明報月刊 2022/09)花一點點時間加深與大自然連結,就能跟抑鬱說再見。去年筆者於台北完成了一項大自然與認知及情緒關係的研究,共招收了四十八名大學生作受試者。當中二十四名受試者於公園(國立臺灣大學的醉月湖)...
13/12/2024

抗抑鬱的良方_與大自然連結 (明報月刊 2022/09)

花一點點時間加深與大自然連結,就能跟抑鬱說再見。

去年筆者於台北完成了一項大自然與認知及情緒關係的研究,共招收了四十八名大學生作受試者。當中二十四名受試者於公園(國立臺灣大學的醉月湖)待着四十五分鐘,每周一次為期共四周。另外二十四名受試者則被派至室內。進行研究前後的一個星期,以及完成每節後,也進行前後測。結果顯示,於研究的第三周及第四周,在戶外待着的受試者有較少過度概括化的自傳式記憶(overgeneral autobiographical memory)。此外,戶外的受試者在完成整項實驗再過一周後,也比未參與實驗前出現較少的反芻思考(ruminations)。這兩項指數均間接證明了於戶外待着有機會抗抑鬱。再者,於戶外待着的受試者與大自然的連繫感也較高,要注意的是過去很多文獻也顯示大自然連繫感跟正面情緒有正相關。

問題來了!為什麼於戶外含大自然景觀的公園待着能帶來持久的正面影響?筆者原本假設定期到戶外待着能誘發往後自我推動到公園或郊外走走,因而能讓正面效果延續。但是這次研究卻發現,戶外及戶內兩組於完成整項研究後再到訪大自然的次數上並沒顯著分別,這可能是由於進行研究的時間台灣的疫情嚴峻,受試者均少了外出。然而有趣的是,户外的受試者較傾向於選擇以接觸大自然來處理情緒及壓力問題。從以上結果,可以推論共四周每次四十五分鐘沉浸在大自然裏能帶來愉快感,令人於受壓或情緒低落時更主動親近大自然,憂慮的思想繼而也減低了。

研究結果闡述至此,欲以大自然慢步處理壓力或情緒問題的讀者們可能會說:「要親近大自然沒難度啊!我就約三、五知己一同去走走好了!」在這裏得溫馨提示一下,只是到户外走走未必能達至以上所提的正面效果,因是次研究有些行為上的規範,受試者不能在受試的四十五分鐘內聊天、進食、玩手機或睡覺,只能慢步或靜坐。以上的條件是要讓人跟大自然有更深入的互動,而非把大自然當作純粹是社交、玩樂或休憩的場所。

歸根究底,大自然能否趕走抑鬱情緒,最終還是由個人去主宰。這次的研究有個小插曲,事主是一名被分派到室內組別的受試者。小女生首節出現時愁眉深鎖,沒精打彩,旁觀者很容易便能感受到她的憂鬱磁場。在研究的過程中,她卻看上來越來越輕鬆。到了做研究後測的那天,她掛着笑臉充滿活力,跟做前測時的她判若兩人。她的反應跟我的假設完全不吻合,令我覺得奇怪。完成後測後小女生說想跟我聊聊。她問我,研究的假設是否在户外能帶來正面情緒。她說她患有抑鬱症,來參加研究就是想處理情緒的問題,怎知不幸被編派至室內小組,但她心想:「沒被派至戶外組不用失望,因我可以自己到戶外走走啊!」於是她每周抽四十五分鐘到公園走走,心情好轉了,人沒再那麼綳緊。小女生最終戰勝了命運的安排,讓自己體會到大自然神奇的力量!

你呢?你願意每周花四十五分鐘嘗嘗這吃不到但能感受的情緒療癒劑嗎?

註:如有興趣參考研究的期刊文章,請閱讀 https://www.mdpi.com/2071-1050/14/13/7828

楊燕恩
香港中文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
香港衛生署認可名冊臨床心理學家

#正向心理學
#抑鬱症
#大自然療癒

微妙的大自然_能相應性地調節身體狀況上星期於國立台灣大學帶課,學生們選了一篇有趣的期刊文章導讀。文章來自於是一個日本研究,內容有關森林環境中的生理調節效應。重溫了這經典文章,好想於這裡跟大家分享。研究中的受試者為92名日本男大學生,他們被分...
31/10/2024

微妙的大自然_能相應性地調節身體狀況

上星期於國立台灣大學帶課,學生們選了一篇有趣的期刊文章導讀。文章來自於是一個日本研究,內容有關森林環境中的生理調節效應。重溫了這經典文章,好想於這裡跟大家分享。

研究中的受試者為92名日本男大學生,他們被分成兩組,一組先於實驗當天上午走森林15分鐘,到第二天早上走市區大街15分鐘。另一組反過來先走市區大街,第二天才走森林,藉此抵消先走森林或都市的影響。森林及都市路線共8個,以增加環境的多元性,好使實驗結果的普遍性提高。實驗前及後均量度血壓和脈搏率。結果發現,在森林中行走會引發適切的生理調整。初始血壓和脈搏率較高的受試者於森林行走後,血壓和脈搏數值會下降,而初始值較低的受試者則表現出增加。於都市裡行走並沒有類似發現。

其實,這樣的初值定律,於日本或韓國的唾液皮質醇與唾液免疫球蛋白研究中,也有相關發現。初始濃度較高的受試者表現出濃度下降,而初始濃度較低的受試者僅表現出較小的下降甚或一些些上升。

血壓、脈搏率和皮質醇及免疫球蛋白,都反映了人的壓力度。而大自然的微妙,就是它能因應個人當刻狀況作調整,例如血壓脈搏壓力荷爾蒙高,大自然幫我們調低這些指數; 相反地,血壓脈搏壓力荷爾蒙低,大自然便幫我們相對地調高它。

試想想,平日你去看醫生處理血壓心率等問題,藥物治療都只能達到單向的效果,即醫生會處方降低血壓的藥予高血壓病者,或處方提升血壓的藥予低血壓病者。以我的認知,此刻的科技,藥物並未能做到能因應病人狀況讓血壓隨時可增可降。

然而,在大自然裡簡單走15分鐘,就能達到相應的身體狀況調節了。

森林對身心的正面作用,在不少市區綠化環境的研究中,也找到相似結果。所以,就算未必能到訪森林,找個能容易到達的郊外甚至公園,也可讓人舒舒心。

況且,到訪大自然,既免費且沒什麼負作用。

那麼神奇的良藥,何不多去善用並向身邊的親友推廣?

楊燕恩
香港中文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
香港衞生署認可名冊臨床心理學家
心.林.工作坊

#大自然療癒
#正向心理學

Thanks for the free photo from Matthias Cooper@pexels

擁抱咫尺的綠剛過去的週二,心.林.工作坊舉辦了一場大自然療癒活動。活動以減壓為主題。選市區的公園進行,目的是學習於近在咫尺的綠去放鬆自己。果然,當天一切很貼地的讓我們在煩囂的生活裡學習抓住似乎不是主體的大自然。孩子們耍樂的尖叫聲,有參與者說...
04/10/2024

擁抱咫尺的綠

剛過去的週二,心.林.工作坊舉辦了一場大自然療癒活動。

活動以減壓為主題。選市區的公園進行,目的是學習於近在咫尺的綠去放鬆自己。

果然,當天一切很貼地的讓我們在煩囂的生活裡學習抓住似乎不是主體的大自然。

孩子們耍樂的尖叫聲,有參與者說其實這跟鳥嗚沒大分別,然而我們慣性地抗拒這些聲音。在喧鬧聲中,最終也尋回大家期待的小鳥歌唱。

酷熱天氣下太陽的熱度,特顯偶然秋風送來的涼意。來去無踪的風,令它看來更是珍貴。

預料以外的人潮,猜想於當下很難讓我們接觸到大自然了。最後,每位參與者竟仍可以找到一片屬於自己的天地。

小黑蚊子間中吻吻我們,彷彿是來提醒我們要覺察當下,訓練我們要接受當下。

我引領大家張開感觀,以開放的態度接受所有外來的刺激,以好奇心探索大自然裡的一切。這其實是一個反「管視覺」(Tunnel vision) 的練習。在壓力下,交感神經被激活,身體會採取自動的反應繞過了理性思維,而由於要很集中去解圍或對壓力源作反擊,很容易會形成管視覺,狹窄地衹看到往常解決問題的方法,輪迴於不當的方法中。放慢步伐,心平靜下來,探索新的想法和感受,或能找到出口。多到大自然走走擴闊視野,練習啓動走出框框的思考模式。

正如參與者說,壓力如石頭,把我們壓得快要窒息。但假若沒有石頭,我們卻又總在往前衝着,累積更多的壓力。壓力驅使我們暫時停頓下來,歇息回氣,想想是否要作出一些改變。

別少看佐敦谷這人工的公園,它有大樹有地坡有植物形成隱蔽舒適窩。大家拾回來的小野花、小葉片、欒樹果實,竟是那麼別緻,點綴了平凡的綠。生命旅程中遇上壓力,也千萬不要低估自己的抗逆力。其實緩解選擇多的是,衹是我們有沒有為意它、好好善用它。

楊燕恩
香港中文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
香港衞生署認可名冊臨床心理學家
心.林.工作坊

#大自然療癒
#正向心理學

在那裡跌倒,便在那裡先躺躺!這陣子生活的主調仍是排山倒海的工作。台東有個森林療癒的工作坊我一直在猶豫是否該奢侈的乘四小時高鐵去參加。平常的我該會以工作責任為先,但今次,我不知那來的任性,竟隨自己的心意去做決定,最後花了一天半的時間去參加工作...
09/09/2024

在那裡跌倒,便在那裡先躺躺!

這陣子生活的主調仍是排山倒海的工作。台東有個森林療癒的工作坊我一直在猶豫是否該奢侈的乘四小時高鐵去參加。平常的我該會以工作責任為先,但今次,我不知那來的任性,竟隨自己的心意去做決定,最後花了一天半的時間去參加工作坊。

在高鐵上,沿途綠意盎然的風景已使我豁然開朗。到達台東,參加了三項導覽、講座、體驗。當中令我最有感的是有關原住民的講座,闡述原住民們歷史悠久與大自然的連結。

三位原住民講者均說原住民沒什麼森林療癒,因為他們就是住在大自然裡,從小就往山裡跑,與動物、昆蟲、樹木做朋友,感覺生活大部份時間也是優哉游哉的,才知道原來這在都市人來說是不可多得的療癒。

原住民亞榮隆.撒可努說,知道都市人的通俗概念「在那裡跌倒便從那裡站起來」覺得訝異,因原住民的概念一向是「在那兒跌倒便在那兒先躺躺,就睡在柔軟的大地懷抱裡」。「還有...」他接續說「都市人喜歡問我們原住民會厲害到見到森林裡的山神精靈嗎?然而在我們原住民眼中,其實看不到山神精靈的人比看到的人更棒,因樂得清閒啊! 」

亞榮隆.撒可努所說的,都癲覆了我們都市人平日的理念: 受傷了我們只關注要振作站起....常認為知道更多便能掌控週遭一切。於是,遇到什麼打擊我們沒容許自己有歇息療傷的機會與時間, 又因為常常害怕掌握的資訊不夠多或自己能力不足,令我們容易感到焦慮。

大自然可以承載我們疲憊的身心,讓我們療癒好自己再上路。大自然也給予我們如在家的安全感,不需狂抓掌控感。一向生活在繁忙且競爭力大的都市裡,你我未必可以馬上理解並認同這些理念。但如果這些思想能讓我們更能善待自己,不妨拿來參考。學習原住民多往大自然裡走,採集大自然感染我們的正向思想,讓這些思想如種子般植根於我們心裡。

工作坊完畢了,我獨自在台東夜市走走吃吃,在幽靜的台東旅館睡了一個晚上,為身心充好電再返回台北繼續為未完成的工作努力。歸家途中,於高鐵上一邊看着風景,一邊細味原住民們的分享。若沒放下工作去跟大自然連結,便沒有這個忙裡偷閒的小假期,更沒機會聽到原住民分享快樂的泉源。跌倒、先躺躺...不用很了不起也不用知道很多很多,清閒亦可以是福...我還實踐了擠出一些時間給自己透透氣。真好,每次與大自然連結也給我一些啓發。

想知道亞榮隆.撒可努的故事,閱讀這訪問喔。https://www.thealliance.org.tw/story/1759

楊燕恩
香港中文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
香港衞生署認可名冊臨床心理學家
心.林.工作坊

#大自然療癒
#正向心理學

別忘了,人也是長於大地的!七年前,工作機緣讓我略略走過這片土地。生於長於獅子山下的我見慣連綿的山巒,對一個又一個聳立卻又成林的山峰嘖嘖稱奇,好想有機會再次親近它。社會狀況、疫情、學習、工作、生活瑣事....,一再打亂了這計畫。今年暑假終能實...
18/08/2024

別忘了,人也是長於大地的!

七年前,工作機緣讓我略略走過這片土地。生於長於獅子山下的我見慣連綿的山巒,對一個又一個聳立卻又成林的山峰嘖嘖稱奇,好想有機會再次親近它。

社會狀況、疫情、學習、工作、生活瑣事....,一再打亂了這計畫。今年暑假終能實現這心願了!

靜靜的在那裡待了一個星期。每天騎著車穿梭一座又一座的小山,沉浸在田野的翠綠中,嗅陣陣禾稻香,聽蟋蟀與蟬在和唱,吃鮮採的野菜。

雖說是心理學家,我也衹是個普通人。平日靜止下來時,腦袋仍會有些餘音,不由自主的在想東想西,例如: 那些報告快要到期?如何處理好某個辣手個案?要趕快訂機票回港了.... 然後思想難免會挑動神經。

但在大自然裡,腦袋猶如喝了杯蒸餾水,雜念慢慢消退,人好像清醒了精神了,連呵欠也減少了。

有幸於山上遇上一位來研發中草藥的智者,與好客的他聊了一會。智者說: 「別忘了,人也是長於大地的! 衹要看看在這土地上其他物種長成怎樣,便大概可推算這裡的人是否健康快樂了。」

看看四周,這裡每個生命包括小花小草彷彿都在微笑着。於門前乘涼的長者、賣水果幹活的小販、聚集拋骰耍樂的婦女們、幫奶奶運送樹枝的小男孩....都讓我閱讀到他們的無憂無慮。

田園生活的簡樸與輕鬆,對比石屎森林的繁忙與綳緊,或許能解釋為何在城市生活的朋友們常罹患各種生心理疾病。挑居住地涉太多考量,不完全在我們的掌控內。可以讓我們選擇的,或許是善用餘暇跟這片綠連結。回歸大自然,在那個讓我們真正可放鬆的家稍事休息。

楊燕恩
香港中文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
香港衞生署認可名冊臨床心理學家
心.林.工作坊

#大自然療癒
#正向心理學

「以森療心」有感上週六,在滂沱大雨下,「以森療心」講座完滿結束了。活動給了我和團隊很多個驚喜。我們原本打算於FB 賣一個月廣告,最後五天報名已額滿。活動當天早上懸掛的黃雨雖已取消,但雨勢仍時小時大。我們把座位減至一半,怎料到出席率竟達9成,...
30/07/2024

「以森療心」有感

上週六,在滂沱大雨下,「以森療心」講座完滿結束了。

活動給了我和團隊很多個驚喜。

我們原本打算於FB 賣一個月廣告,最後五天報名已額滿。

活動當天早上懸掛的黃雨雖已取消,但雨勢仍時小時大。我們把座位減至一半,怎料到出席率竟達9成,讓我們既狼狽又興奮的把椅子搬回禮堂去。

於講座Part I 及II 中加插了體驗環節在饒宗頤館內舒心行,我們預計總有些朋友會順道離場。但最後,我們目測所有參與者也有回來參與Part B 講座。

舒心行體驗要求參與者禁語,以深呼吸引導步伐,看看會否遇上自己感到舒服的大自然物,花一些時間與它待一會。香港人平常都沒多耐性,大都走馬看花,喜歡說話喜歡滑手機。我也參與了部份舒心行,欣喜見到參與者都很認真地做這練習,有些參與者看起來更是淘醉於與大自然的互動中!

我很享受聆聽參與者的分享,看到「美麗的豆莢、荷花池裡的魚兒」、感覺「與樹交換了能量」、發現了「很多平日未有察覺到的」...參與者展露的驚喜、感動、安靜閑適,深深印在我的腦海裡。

從前的我簡單接受企業或團體邀請帶領講座或工作坊,省掉行政功夫。這是我和團隊首次以心.林.工作坊名義辦講座,志在讓大眾能認識大自然療癒。團隊小小,組織活動費時費力。然而,參與者的熱情和正面反應令我和隊友感到沒白費心機。畢竟,都市人都渴求自我療癒之良方。在大自然裡,我們可以無拘無束地做回自己,壓力得到釋放,才能騰空身心面對前方的挑戰,更能無憂地擁抱生命中的喜樂。

再次感謝隊友阿Joe、容容、朱老師無條件的幫忙、饒宗頣館Sunny 的協助、參與者給我們回饋意見,更要感恩雨勢於講座前半小時稍稍緩和了,讓參與者可平安抵達饒宗頤館也平安回家。無論臨床工作怎樣忙碌,我承諾自己要繼續努力去宣揚和引導大眾善用這大自然藥丸,尋回健康的身心。

楊燕恩
香港中文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
香港衞生署認可名冊臨床心理學家
心.林.工作坊

#大自然療癒
#正向心理學

Address

香港九龍荔枝角長沙灣道 760號4樓C室
Hong Kong

Opening Hours

Monday 09:00 - 21:00
Tuesday 09:00 - 21:00
Wednesday 09:00 - 21:00
Thursday 09:00 - 21:00
Friday 09:00 - 21:00
Saturday 09:00 - 21:00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心.林.工作坊 Psycho Forest Workshop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Practice

Send a message to 心.林.工作坊 Psycho Forest Workshop: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