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2/09/2025
暴食症背後的沉默吶喊:一位中年男子的真實故事
在現今社會,暴食症(Binge Eating Disorder)常被誤解為「貪食」或「缺乏自制力」,但其實,它往往源於深層的情緒壓抑,是一種內心痛苦的求救訊號。
本文分享一位中年男子的真實經歷—他如何在壓力與創傷中掙扎,最終逐步走向復原。希望這個故事能讓大家更理解暴食症背後的情緒根源。若你或身邊人有類似情況,請記住:尋求幫助並非軟弱,而是勇敢的開始。
表面行為與內在掙扎
一位中年男士因無法控制進食而求診。他每日不停進食,無論三餐定係放工後,都會叫兩份以上的食物。有時食到嘔吐,甚至會將別人食剩的餸菜食清光。他形容自己「停唔到落嚟」,身體已經出現高血壓、膽固醇等問題,心理上亦感到極度不安同自責。
治療師深入了解後發現,暴食是他情緒的出口——藉由食物填補內心空虛,逃避現實壓力。
情緒壓抑的根源
暴食症背後,往往隱藏著未處理的創傷與情緒困境:
1. 職場壓力與情緒麻木
個案任職於由小型發展至大型的公司,為老闆重要夥伴。惟老闆情緒不穩,常以粗言穢語甚至肢體暴力對待員工。一次出差期間,老闆因生意問題情緒失控,掟翻餐枱,個案當時表示「冇感覺」,反映其情緒已被封存。長期壓抑憤怒與恐懼,使他習慣以麻木自保,最終透過暴食釋放情緒。
2. 童年創傷與家庭暴力
童年曾遭家庭暴力,父親對母子皆態度粗暴。每當父親發怒,他只能沉默,無力反抗。持續的恐懼與無助促使他建立情緒冷漠的防衛機制。成年後,未癒合的創傷影響其情緒表達,傾向以食物作為慰藉。
3. 責任壓力與孤獨感
作為家庭唯一經濟支柱,個案長期承受沉重責任。孤獨與無助感難以言喻,最終轉化為暴食行為。食物成為唯一情緒出口,短暫緩解焦慮與空虛。
種種的因素交織,令暴食成為他情緒的唯一出口。
心理機制與復原歷程
暴食症是一種情緒調節障礙。患者並非食慾旺盛,而是無法處理痛苦與焦慮,以食物作為麻醉劑。
這位男子的暴食行為源於創傷後反應。他未曾學習健康表達情緒,只能以進食填補心理空洞。
治療過程中,他逐漸學習表達感受、設立界線,並以言語代替食物宣洩情緒。隨著情緒表達能力提升,暴食行為逐漸減少,生活變得自然輕鬆。
暴食症背後,是沉默的吶喊。若你或身邊人有類似困擾,請勇敢尋求協助。心理健康值得被關注與支持。
歡迎留言分享你的故事,或標註朋友一同關注心理健康。讓我們一起打破沉默,互相支持。
如果你正在經歷情緒困擾、暴食行為或感到生活開始失控,請不要獨自承受。我們誠意邀請你透過 WhatsApp 聯絡我們,預約一節 15 分鐘的免費電話諮詢,讓我們了解你的處境,並為你度身訂造合適的支援與治療方案。
香港一切萬有心理支援及情緒治療中心位於銅鑼灣的,成立逾十年,專注以非藥物方式處理情緒困擾及相關身體症狀。我們結合心理治療、藝術治療、科學元素及中醫智慧,協助個案探索情緒與壓力的根源,提供安全、專業的療癒平台,逐步改善困局,提升生活質素。
#暴食症 #情緒健康 #心理故事 #真實個案 #香港心理治療 #銅鑼灣心理中心 #香港一切萬有心理支援及情緒治療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