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Yable 註冊遊戲治療師

PLAYable 註冊遊戲治療師 I’m a Registered Play Therapist(APPTA)Autism Specialist(IBCCES)&Recognised SixBricks Facilitator(CFE)

I have been practicing Play Therapy in a variety of settings, including in schools, community centres and in private practice. I am familiarised with both group and one-on-one therapy sessions, and have also given play therapy-based talks. I found it has been critical to pair the therapy sessions with children and youths with coaching and advice-giving to their parents. Beyond in-person settings,

I have introduced online sessions with clients via zoom during the pandemic. I mainly practice Child Central Play Therapy (CCPT) with children and youths. Recently I have integrated Theraplay in some of my private practice cases. I work in MR and Handicap schools and schools for the visual impaired, using both CCPT and Expressive Art Therapy approaches. In addition, I have also applied techniques from Aut®play, sandplay, Lego®-based therapy and six-bricks, and use these from time to time as and when it suits the client's need.

✨感恩又開心可以再次為社區推廣【遊戲治療】💛在這次講座中,我們與家長們一起探索——🔍 孩子「行為背後」的訊息是什麼?🎲 如何用【遊戲治療四大技巧】幫助孩子發展自控力與情緒調節力?每次講座都令我感受到家長們的用心與愛,也見證大家對孩子成長的關...
01/08/2025

✨感恩又開心可以再次為社區推廣【遊戲治療】💛

在這次講座中,我們與家長們一起探索——
🔍 孩子「行為背後」的訊息是什麼?
🎲 如何用【遊戲治療四大技巧】幫助孩子發展自控力與情緒調節力?

每次講座都令我感受到家長們的用心與愛,也見證大家對孩子成長的關注與學習熱誠。

特別感謝我一直的好夥伴——語言治療師 Denise,有她的帶領才能在North Ryde圖書館舉行這場有意義的分享 , 也很感恩在過程中認識更多專業同行,一起努力同行!

📅 下場活動:8月29日
📣 由語言治療師 Denise 繼續為家長與孩子帶來【語言發展與親子互動】主題講座!
《 Books and Toys to promote language 》

歡迎有興趣的家長留意報名詳情,一起在輕鬆中學習、在遊戲中成長!

https://www.ryde.nsw.gov.au/Library/Something-for-Everyone/Children/Storytime-and-Rhymetime-Programs

#遊戲治療 #情緒教育 #親子關係 #語言治療 #社區活動 #孩子的需要藏在行為裡 #感謝同行伙伴

【一年同行,見證成長】  一年前,媽媽帶着滿腹疑問找到我。她擔心孩子可能有ADHD,因為他一提到做功課就發脾氣,動輒將東西摔在地上,甚至入睡也很困難。媽媽最希望了解的,是這是否源於專注力問題,還是其他因素影響着孩子的情緒與行為。  當時,我...
01/03/2025

【一年同行,見證成長】

一年前,媽媽帶着滿腹疑問找到我。她擔心孩子可能有ADHD,因為他一提到做功課就發脾氣,動輒將東西摔在地上,甚至入睡也很困難。媽媽最希望了解的,是這是否源於專注力問題,還是其他因素影響着孩子的情緒與行為。

當時,我向媽媽解釋:許多被懷疑有ADHD的孩子,問題的核心並非單純的神經發展,而是與「情緒調節」、「自我調控」或「感管刺激」有關。當孩子感到不安,他的反應往往會極端化——要不是完全抗拒,就是試圖掌控一切,以確保自己不會失控。

建立安全感,開啟改變
第一天見孩子時,我花了不少時間才能與他建立關係,這讓我更確信,他的核心問題與安全感息息相關。在隨後的八個月中,我與媽媽合作,運用兒童中心治療(ACT)技巧,幫助孩子學習調節情緒、設立合理的選擇,並逐步發展更穩定的行為模式。我們的重點並非壓制他的情緒,而是讓他知道,在適當的情境下,他有選擇權,但這些選擇同時也是家長能夠接受的。

八個月後,孩子的變化開始顯現。有一天,他和爸爸一起去國外滑雪,卻因為適應問題,向媽媽抱怨其他小朋友,甚至無法好好聽從指令。爸爸覺得難以應對,責怪媽媽沒有管教好孩子。媽媽雖然心裡難受,但她知道,這不僅是孩子的學習過程,也是爸爸需要學習如何與孩子有效溝通的契機。

當家長改變,孩子也會改變
媽媽向我求助,我告訴她:「現在你要變成我了。」她開始嘗試與爸爸溝通,讓他明白孩子已經在八個月內建立了一套新的應對模式,而爸爸也可以選擇採取這種方法。結果,這次經歷讓爸爸開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並在接下來的三個月內,逐步做出調整。

如今,孩子已經來到我們相處的第12個月,各方面都有了長足進步。然而,新的挑戰仍然存在——轉到新學校後,他在交友方面遇到困難,在美術課上甚至因小事對同學講粗話。這並非突如其來的問題,而是與孩子的社交感知(social concept)和感官調節(sensory regulation)有關。當他無法清楚界定自己的角色和位置時,便會透過語言或行為來表達內心的不安。

鼓勵孩子,讓成長內化
當媽媽告訴我,美術老師因為孩子的行為不當,想讓他轉到一對一課堂時,我建議她暫緩決定,尊重孩子的選擇。結果,美術課後,孩子主動對媽媽說:「媽媽,我今天表現得很好!」媽媽當下的回應是:「你很努力地讓自己在美術課上表現得很好。」這句話,是對孩子最大的鼓勵——它不僅肯定了他的行為,也強化了他的自我調節能力。

經過一年,這些新的溝通方式與教養技巧,已經內化為家長的「新默認模式」(default mode)。孩子的行為有了轉變,媽媽的回應方式也不同了,甚至爸爸也開始改變。當家長願意調整,孩子的成長便會自然發生。這一年,見證的不只是孩子的成長,更是整個家庭的轉變。




✨ 突破恐懼,小女孩終於能夠坐車!✨  一位小女孩的媽媽最近向我分享了一個令人感動的故事:她的女兒因為長期害怕坐車,已經將近一年不願意坐進車內。對於生活在澳洲的家庭來說,不坐車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因為很多日常活動都需要駕車前往。這也讓小女孩錯...
18/02/2025

✨ 突破恐懼,小女孩終於能夠坐車!✨

一位小女孩的媽媽最近向我分享了一個令人感動的故事:她的女兒因為長期害怕坐車,已經將近一年不願意坐進車內。對於生活在澳洲的家庭來說,不坐車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因為很多日常活動都需要駕車前往。這也讓小女孩錯失了許多與其他小朋友一起社交和遊戲的機會。

當媽媽因為這個困擾找上我後,我慢慢建立了與孩子的信任關係,發現孩子其實不是不願意坐車,而是對聲音的敏感導致她極度害怕無法預測或控制的聲音。孩子喜歡自己創造聲音並控制聲音的響亮度,但當聲音變得突如其來或無法控制時,她就會感到不安甚至恐懼。

我請媽媽安排每週至少15分鐘的特別遊戲時間,讓她專注於回應孩子的情緒。例如,當孩子表現出害怕或不願意玩車子類型的玩具時,媽媽只需要簡單地說:“你很害怕”、“你不喜歡這個聲音” 這樣的情緒詞彙幫助孩子學會表達自己的感受,減輕內心的不安,慢慢增加自我理解與情緒調節能力。

🌟 經過四個月的持續努力,媽媽最近告訴我一個大好消息:小女孩終於能夠坐車,並且已經成功坐了三次!媽媽為了確認這不是偶然,等了三次後才將喜訊告訴我。

更讓我欣慰的是,在最近的遊戲治療中,我觀察到孩子已經能夠忍受甚至接受原本讓她害怕的發聲玩具,例如攪拌機和洗衣機。她會選擇站遠一點觀察,然後慢慢靠近、慢慢接受,甚至開始學習如何控制聲音的強弱,這對她來說是一個巨大的突破!

✨ 孩子現在已經能夠透過情緒詞彙來調節自己的感受,克服了曾經無法想像的恐懼!我們的治療即將進入結束階段,媽媽希望她在情緒表達上能有進一步提升,因此我們還有五到六次課程。對孩子而言,她已經能夠很好地應對目前的挑戰,並在最近見面時還送了我一份紀念品——她認為我的手缺少一點顏色,哈哈!

每一個孩子的進步都值得我們慶祝,願更多的家長和孩子一起邁向成長與突破的旅程! 💖





問題2:設限和給選擇不也是理性思維嗎?表面上看,設限和給選擇似乎是認知過程,但實際上,它們是情緒化的條件反應。例如:家長給予選擇:「你選擇食晚餐就選擇食甜品」當孩子不想吃完晚餐時,他們的反應是基於“討厭”的情緒。他們因為不吃完晚餐而失去甜點...
14/02/2025

問題2:設限和給選擇不也是理性思維嗎?
表面上看,設限和給選擇似乎是認知過程,但實際上,它們是情緒化的條件反應。例如:

家長給予選擇:「你選擇食晚餐就選擇食甜品」
當孩子不想吃完晚餐時,他們的反應是基於“討厭”的情緒。
他們因為不吃完晚餐而失去甜點時,情緒化的失落感也隨之而來。

這個過程會讓孩子逐漸學會根據情緒後果來做出選擇。他們的選擇不是基於理性,而是基於“哪個選擇讓我感覺最不難受”。因此,這種選擇是一種經驗和情緒驅動的學習,而非理性的邏輯思維。



問題1:為什麼孩子可以學習讀寫算術,卻不能學會應對技能(例如認知行為療法,CBT)?學術知識(如讀、寫、算術)有明確的公式和系統,孩子可以通過這些固定的步驟學習。然而,情緒調節沒有明確的公式,且需要面對動態且情緒化的情境。孩子的學習過程主要...
14/02/2025

問題1:為什麼孩子可以學習讀寫算術,卻不能學會應對技能(例如認知行為療法,CBT)?
學術知識(如讀、寫、算術)有明確的公式和系統,孩子可以通過這些固定的步驟學習。然而,情緒調節沒有明確的公式,且需要面對動態且情緒化的情境。

孩子的學習過程主要是情緒驅動的,尤其是在12歲以前,他們的思維偏重具體和感性的“當下”經驗。當孩子情緒崩潰時,他們無法依靠理性推理來處理這些情緒,因為情緒本身並非線性或具體的。情緒智商的提升雖然能幫助他們,但這不是可以用簡單學術教學來傳授的。

抽象推理約在13歲左右發展,因此12歲以下的孩子主要是感性而非理性地應對世界。



【孩子不壞,行為背後藏著未被滿足的需求】  一位媽媽找我,因為她擔心孩子在學校被貼上「壞孩子」的標籤。他常常在感到挫敗時出現打人、不願分享、不想參與社交等行為。這位媽媽本身是教育工作者,很清楚一旦被標籤,孩子在學校的處境就會變得更加困難。因...
12/02/2025

【孩子不壞,行為背後藏著未被滿足的需求】

一位媽媽找我,因為她擔心孩子在學校被貼上「壞孩子」的標籤。他常常在感到挫敗時出現打人、不願分享、不想參與社交等行為。這位媽媽本身是教育工作者,很清楚一旦被標籤,孩子在學校的處境就會變得更加困難。因此,她希望透過遊戲治療來改善孩子的行為。

我向媽媽解釋,行為的改變不單靠糾正,而是來自內心核心需求的被滿足。我們需要給孩子足夠的空間、時間與工具,讓他逐步學會表達與處理內心的困難。兒童為本的遊戲治療正是基於這樣的信念:每個孩子都有能力自我調節與解決問題,只要我們願意信任他們的內在價值與潛能。

第一次與孩子見面時,他對《inside out 》的情緒圖案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尤其是「不安」這個橙色圖案。他甚至嘗試將「不安」撕爛,向我表現出極度的抗拒。我說:「你很想把不安撕爛,因為你不喜歡害怕的感覺。」 他點了點頭,然後將圖案放到一旁。

雖然他未用言語表達,但透過行動與表情,我看到了他內心深處對悲劇與不安的巨大恐懼。

我與媽媽說,孩子的情緒已經在遊戲中自然流露,並逐漸建立了與我之間的信任。只要他擁有一個安全的環境與適當的工具,便會慢慢找到新的方式來應對自己的情緒,不再用過激的行為來宣洩。大人需要做的,就是陪伴他(與他建立信任關係)、理解他,並給予他選擇,讓他練習作出選擇:因表達情緒有很多種選擇,而不是只能選擇攻擊。

每個孩子背後的行為,都是他內心真實需求的表達。與其貼上標籤,不如給他一個被理解與接納的機會。孩子能夠勇敢成長,正是因為我們的支持與相信。




為何情緒連結對13歲以下的孩子至關重要?孩子在13歲以前主要受情緒驅動(Emotional Drive),因此,我們需要時刻與他們建立情緒連結,讓他們明白:  ✅ 情緒被理解與接納——當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情緒被擁抱、接納與認同,他們會建立安全...
08/02/2025

為何情緒連結對13歲以下的孩子至關重要?

孩子在13歲以前主要受情緒驅動(Emotional Drive),因此,我們需要時刻與他們建立情緒連結,讓他們明白:

✅ 情緒被理解與接納——當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情緒被擁抱、接納與認同,他們會建立安全感,明白無論是正面還是負面情緒,父母都願意理解與陪伴。

✅ 減少極端行為——當孩子知道自己的情緒能夠被回應,他們便不再需要透過攻擊行為(如打人、咬人、尖叫等)來發洩情緒,而是能夠逐漸學習其他方式來表達內心感受。

✅ 學習適切的表達方式——透過情緒連結,孩子將發現自己可以運用語言、手勢或其他較溫和的方式來表達需求,而非透過極端行為來吸引關注。

情緒連結不僅是關愛的表現,更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必要需求。
當我們願意耐心陪伴、理解並回應孩子的情緒,他們將逐步發展更成熟的情緒調節能力,未來在面對困難與挑戰時,也能以更穩定的心態應對。



【當「對不起」成為一種確認愛的方式】  小朋友一進遊戲室便大發脾氣,嚷著要媽媽快走,說她很煩。他怒氣沖沖地向我傾訴:「爸爸酗酒,家裡每天都在吵架,沒有一天是安靜的。」他努力讓自己表現「正常」,但嘈雜的環境讓他感到不安,最後,他忍不住哭了出來...
06/02/2025

【當「對不起」成為一種確認愛的方式】

小朋友一進遊戲室便大發脾氣,嚷著要媽媽快走,說她很煩。他怒氣沖沖地向我傾訴:「爸爸酗酒,家裡每天都在吵架,沒有一天是安靜的。」他努力讓自己表現「正常」,但嘈雜的環境讓他感到不安,最後,他忍不住哭了出來。

我聽著他快速的英語,一邊回應他的感受:「Let it out, here you can do whatever you want.」(釋放出來吧,在這裡,你可以做任何你想做的事。) 他繼續說:「我努力想讓大家開心,可是沒有人看到我的努力……」

他透露,爸爸在家是絕對的權威,而媽媽則認為他「頑皮」,從不試圖制止家裡的爭吵。他感受到強烈的無力感,覺得沒有人真正理解他。他還誤會了家裡的廣東話對話,以為大人們總是在爭吵——因為他聽不懂,只覺得聲音很大,很吵。

隨著遊戲的進行,他逐漸冷靜下來,開始專注於繪畫。他一筆一劃地畫著,力求完美,甚至要求我下次必須準確地買到與他計劃中完全相同的材料。我笑著對他說:「你描述得這麼細緻,是因為你不希望我買錯」他點點頭。我繼續說:「對你來說,對與錯很重要」他再度點頭。

遊戲時間結束時,他突然對我說:「對不起。」這已經不是第一次了。在上一次的遊戲結束時,他也向我道歉,因為他覺得自己讓我「麻煩」收拾遊戲室。而這次,他更進一步地說:「我知道你一定會說我沒有做錯事,但我還是想讓你接受我的道歉。」

我問他:「如果別人接受你的道歉,你就會安心」
他回答:「是的。」
我說:「在你的心裡,所有事情都有條件——如果你沒有滿足對方的標準,你就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
他沉默地看著我,然後輕輕點了點頭。

這一刻,我的心揪了一下。從他一開始說的「I try to act normal, but no one is happy.」(我試著表現正常,但沒有人開心。) 我已經感受到,他清楚知道自己與「正常」不同。他努力偽裝,但內心卻充滿自我懷疑。他習慣要求我幫他做很多事,因為他害怕做錯,害怕不被接納。而我每次都溫柔地將責任還給他:「你可以做到的。」

他的自尊感和自我調節能力都很脆弱,但遊戲室裡的這段對話,讓我更清晰地看見他的內在世界——原來,在他的經驗裡,「愛」是有條件的,只有做對了、做到完美,才值得被愛。

我將這些觀察與媽媽分享,並建議她未來如何與孩子互動。當孩子完成一幅畫時,我請媽媽說:「你花了很多時間,真的很用心!」 而不是單純地說:「這幅畫好漂亮!」 這樣,他才能明白:無論結果如何,我們都會愛他、接納他。

孩子不是故意「執著」於道歉,而是因為他一直活在「必須被接受」的焦慮中。他需要明白,愛不該是有條件的,而我們能做的,就是讓他知道——無論他做得好或不好,他都是值得被愛的。

每個孩子都在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好,他們只是需要被看見,被理解。而這,就是遊戲治療的價值所在。




如果一件玩具能教會孩子負責任,即使它壞了,也算得其所。兩個禮拜前,在遊戲治療的最後五分鐘,一位小朋友問我能不能借走一件玩具。我一向的原則是所有玩具都必須留在跟我離開(因為我上門),以維持一致性,確保每個孩子都有機會使用。不過,這件玩具剛好有...
06/02/2025

如果一件玩具能教會孩子負責任,即使它壞了,也算得其所。

兩個禮拜前,在遊戲治療的最後五分鐘,一位小朋友問我能不能借走一件玩具。我一向的原則是所有玩具都必須留在跟我離開(因為我上門),以維持一致性,確保每個孩子都有機會使用。不過,這件玩具剛好有備份,而這位小朋友一直以來最需要突破的,就是開口向人提出請求。難得這次他主動問了,我決定破例一次,並跟他約定:

1. 這是他自己選擇的玩具。
2. 他要好好保管它,確保不弄壞。

他點頭答應,於是我們約定下週見。
到了下一週,故事迎來了轉折。

當小朋友回到遊戲室,他興奮地探索其他玩具,而我從眼角瞥見他借走的那件玩具——好像壞了。我請他拿出來給我看看,他有點尷尬地遞給我。我用遊戲治療的方式(reflective response)對他說:「你看起來有點尷尬」(當然,我是用英文表達的)。

他站得遠遠的,沒出聲。我繼續說:「你看來擔心我會罵你」他微微點頭。

我告訴他:「不過呢,這個玩具現在壞了,而你上週選擇了要保護它。但既然壞了,這代表你也選擇了以後不能再借玩具了喔。」

他點頭,然後說:「OK。」

選擇了,就要承擔後果。這就是責任感的開始。

在結束遊戲後,我通常會與孩子的母親單獨會談。這位媽媽其實很擔心孩子是否有跟我坦承玩具損壞的事。我向她解釋,孩子當時非常緊張、擔心、不知所措,這是很正常的,因為他沒有這方面的經驗,害怕自己做錯事會被責罵。

我告訴媽媽:「在這裡,沒有人因為做錯事而被責備,也沒有人有資格責備別人。我們只關心一件事——選擇帶來的後果。所以,我只是很中立地告訴他:‘你選擇保護這個玩具,但現在它壞了,所以你的選擇也讓你無法再借玩具。’ 只要他能承擔結果,那就夠了。」

媽媽聽後,感到很欣慰。她說,如果孩子能這樣學習面對困難和責任,那這次的遊戲時間就很有價值。




26/01/2025

甚麼是遊戲治療?遊戲治療師做甚麼?用少於40秒介紹完。

2024年的工作一直持續到12月31日下午才正式結束。在此之前,我還安排了兩位小朋友的見面,以及與三位家長進行電話跟進,直到跨年夜的凌晨12點才停下來。是的,跟家長通話到午夜,確實有些誇張。當我跟其他同事分享時,她們都提醒我不要把自己逼得太...
13/01/2025

2024年的工作一直持續到12月31日下午才正式結束。在此之前,我還安排了兩位小朋友的見面,以及與三位家長進行電話跟進,直到跨年夜的凌晨12點才停下來。是的,跟家長通話到午夜,確實有些誇張。當我跟其他同事分享時,她們都提醒我不要把自己逼得太緊,避免過度工作而burnout。

我明白這點,也很珍惜讓自己放空的時間。然而,在假期中,我發現自己更有動力去觀看家長發來的「特別遊戲時間」錄影片段。透過影片,我不僅看到孩子們利用短短15至20分鐘的特別遊戲時間來處理自己的情感和需要,還看到家長努力學習兒童為本遊戲治療的四個技巧。家長的用心和堅持令我非常感動,也更加激勵我去幫助他們掌握這些技巧。

這四位家長都堅持至少一到兩個月進行特別遊戲時間。在這過程中,每位家長的學習進度有所不同。有些家長已開始將遊戲中的回應技巧自然運用到日常生活中;有些還在學習如何使用合適的詞彙;有些剛開始嘗試掌握這些新技巧;還有些家長常常需要事後反思才意識到如何應對小朋友。但這些都沒關係,因為學習新技巧本來就有四個階段:

1. 我學習了新技巧,但在面對實際情境時,仍習慣用舊方法應對。
2. 我正在學習新技巧,經常在情境過後才想起應該如何使用。
3. 我在學習新技巧,實踐時可能會忘記正確的操作方式。
4. 我已經將新技巧內化,變成自己的習慣。

我常對家長說,大人學習新技能尚且需要時間,更何況是小朋友。我們需要給孩子機會,讓他們用新的視角學習技巧,從而更好地面對自己的內在世界和建立他們的世界觀。



年末有感今年年尾,公司安排了一場由實習生主導的小工作坊,展示她三個月來在澳洲的學習成果。這位實習生在荷蘭學習遊戲治療,能被分配到與我共事,她感到十分高興,我也很開心能夠學習不同國家對遊戲治療的理解和實踐。  正如我的督導所說,遊戲治療的範疇...
01/01/2025

年末有感

今年年尾,公司安排了一場由實習生主導的小工作坊,展示她三個月來在澳洲的學習成果。這位實習生在荷蘭學習遊戲治療,能被分配到與我共事,她感到十分高興,我也很開心能夠學習不同國家對遊戲治療的理解和實踐。

正如我的督導所說,遊戲治療的範疇非常廣泛,除了以兒童為中心外,還有許多不同的取向,例如 AUT Play、Theraplay 等等。而這位實習生學習的是以活動為主的遊戲治療方法,強調透過活動來幫助兒童調整情緒,某程度上與 CBT(認知行為療法)有些相似。

但我始終相信,孩子有能力在遊戲室中自行提出問題並探索答案。他們不需要成人設計或指導一大堆方法來跟隨。因此,我過去習慣為孩子計劃遊戲活動,但現在,我選擇完全由孩子主導,我則負責跟隨、回應、鼓勵、設限,並向家長解釋我們的目標和過程。

兒童為本遊戲治療的力量

只要給予孩子空間、工具和時間,他們就能自我探索、自我回應、自我解難。以下是幾個案例:

- 自閉症男孩的創造力突破
一名自閉症男孩曾經只是將玩具放入口,但現在,他在遊戲中能夠用微波爐和鏡子拼出了一台「洗衣機」,展現了初步的想像力遊戲。

- 情緒失控女孩的明顯進步
一名經常失控大叫、發脾氣的女孩,經過兩個月的遊戲治療後,媽媽觀察到她在情緒控制方面的明顯改善,不再頻繁地發作,也少了畫出「暗黑」系列的畫作。

- 衝動男孩的自控能力提升
一位因衝動行為被停課三天的男孩,在接受一個月的遊戲治療後,語言治療師反映他能在小組中抑制住怒氣,接受同學的道歉,並繼續友好地相處,這是以前難以想像的轉變。

- 情境性緘默女孩的語言表達進步
一名有情境性緘默症的女孩,透過媽媽參與的親職遊戲治療(Filial Play Therapy),學會用更多情緒詞彙來表達自己(如:confused、annoyed 等)。媽媽因此更能理解女兒的內心狀態,親子之間的困惑減少了。

兒童為本遊戲治療的核心理念

這些例子都讓我深信:只要相信孩子是向善向好的,並給予全然的接納、安全的空間和探索的工具,他們自然會找到面對問題的方法。而這種解決問題的能力將會伴隨他們一生。

遊戲治療鍛鍊的是孩子的「內功」,不是用方法處理方法,而是用心態來處理方法——這便是所謂的 "Being, not doing"。

儘管遊戲治療的世界如此多元,但我依然專注選擇兒童為本遊戲治療,這是我的堅持。

在分享這些理念時,我尊重實習生的選擇,這種求同存異的態度,便是 assertiveness 的實踐。







Address

Hong Kong

Opening Hours

Monday 10:00 - 17:00
Tuesday 10:00 - 17:00
Wednesday 10:00 - 17:00
Thursday 10:00 - 17:00
Friday 10:00 - 17:00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PLAYable 註冊遊戲治療師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Practice

Send a message to PLAYable 註冊遊戲治療師:

Share

Category